学校SWOT分析

学校SWOT分析
学校SWOT分析

学校SWOT分析

本校创校至今已逾八十九年,为南港地区第一所学校,一直扮演着教育少年学子,提供失学民众弥补国民教育不足的重要角色。近年来因工商业加速成长,使具有传统色彩的学校,转变成为与小区脉动密切结合的小区型学校,在历任校长与教职员工的努力经营下,引进家长及小区居民的力量与资源,藉由经验交流、意见沟通、科技设备的引进,使学习活动变为生活的最佳实际体验。

一、地理位置

(一)本校位于南港路(纵贯路)旁,左为第二经贸园区(原台肥南港厂),右为南港软件科学园区施工用地(昔为启业公司),校区

前方车流频繁,噪音极大,后方多为辽阔空地,清静优雅。

(二)本校校地目前已规划为配合南港经贸园区之商业用地,未来结合南港软件科学园与第二经贸园区应就是政府重要施政

方向。为此,本校在未迁校之前,如何确保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及其子女教育之权益,就是学校努力的目标。

二、小区概况

(一)本校学区为新富里、中南里、三重里及南港里一部分、目前校区正位于学区中心点。新富里、中南里多为传统小区,人

口结构老化,变化不大;南港里及三重里较多新小区,外来人口较多。

(二)本区为住、商、工综合区,大多属老旧小区型态,以小型商业及家庭工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家长观念较为保守,唯对子女教

育极为关心与重视。学生家长经济能力多属小康,但因本区土地与地上物所有权多属分别拥有,房屋改建不易,故形成大

家庭组织及造成部份居家过于拥挤、狭窄,学生不易获得独立安静的读书环境,有碍学习。

(三)原台肥工厂规划为第二世贸中心用地,与南港软件科学园区结合,中间为商业区,未来能带动地方繁荣,新设之住宅区也

能引进人口进住造就成学的需求。

三、学校规模

(一)班级编制:九十二学年度第二学期

1、日间普通班有48班,启智班及身心障碍班有4班,幼儿园2班,共54班,学生人数1280人。

2、夜间补校,共3班,学生人数80人

(二)员额编制:

1、现行编制教师95人、行政人员10人、校警2人、技工2人、工友4人、教师助理员1人、聘

用教练1人,总计115人。

2、师资年龄平均39岁,师资学历研究所占6%、大学及师范学院占78 %、师范专科占16%。

四、校舍现况

(一)校舍用地现况:

本校现使用土地总面积28829平方公尺。

(二)校舍建筑现况:

1、本校校舍分为四维、忠孝、仁爱、信义、与平及活动中心游泳池等7栋建筑主体。校舍建筑新旧不依,大多为民国

六十五年峻工。

2、目前有普通教室48间、计算机教室2间、视听教室1间、自然教室4间、艺术与人文教室5间、英语教室4间、

美劳教室1间、韵律教室1间、特教资源教室4间、幼教教室4间、图书室1间、校史兼会议室1间、办公室10

间、教具室2间、200公尺运动场1座、游泳池1座、活动中心1座。

3、校舍中忠孝楼、活动中心因手续未完备,尚未领有使用执照。

S (优势):1、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创办,能很好的利用到南理工的教学资源。

2、位于仙林大学城,具有很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其她学

校的教学资源。

3、建院已有11周年之久,已经积累了一些管理民办本科的经验。

4、与其她本三类院校相比,排名比较靠前。

W (劣势):1、由于离开南理工本部,学校教学设施还不就是完善,某些方面不到位。

2、学校行政权力组合复杂,行政效力不高。

3、由于学校待遇一般,难以留下好的教学人才。

O (机会):1、文学与艺术类活动丰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余生活。

2、学校周围发展迅速,交通方便,为学生以后就业提供了不错的环境。

3、学校在帮助学生就业或深造方面给予很大关注与支持,对学生发展

有很大帮助

T (威胁):1、目前同类院校间的竞争很激烈,发展很快。

2、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数量很大,本三文凭竞争力相对有点不足。

3、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所以在教学的投入上不确定因素会较多。

中国海洋大学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中国海洋大学就是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就是国家“ 985 工程”与“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由于就是这么一所学校,各方面的经费应该比较充足,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对其都比较重视,教学质量良好,师资力量雄厚,生源的质量也较为不错,这些对海大的发展都就是十分有利的。

2:地处青岛。

青岛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与沿海开放城市,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风景旅游、度假胜地,被称为黄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无疑我们海大座落在这么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就是非常不错的,对其吸引优秀的师资,生源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就是一个有利的条件。3:崂山校区的兴建。

海大有三个校区,鱼山校区,浮山校区与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处于老市区,原先就是德国的俾斯麦军营,后来海大20年代建校就是成为海大的校区,由于其周围土地寸土寸金而且政府规划已经定型,不利于海大的发展;浮山校区就是90年代学校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与响应政府开发东部的号召而建立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浮山校区建的不就是十分有规划,也不利于海大;崂山校区就是海大自2001年开始兴建的,大部分学生已与2006年开始搬入新校区,现在二期工程已经开始,整个校区计划到2008年全部建设完成,届时将成为中国海洋大学的主校区。崂山校区的建成将为海大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海大未来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劣势(Weakness)

1:知名度不够。

中国海洋大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在山东省就是屈指可数的,与山东大学不相上下,但在全国范围内就差了许多,就拿我本人来说,我来

自安徽省,可我在填高考志愿之前就是没听说过有这么一所学校的。

2:定位不明确,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不够。

海大称自己就是综合性大学,可就是我们每一个海大学子都清楚海大暂时还就是担不起这个称号的,现在挺多算就是一个理工院校,所以如果海大自己的定位就是综合性的大学的话就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文科院系,当然理科院系也就是不能放松的。

三:机会(Opportunity)

1:青岛成功申办2008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

青岛已经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的比赛,这对海大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届时将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涌向

青岛,海大将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当然这些都还要有赖于学校领导将来的公关工作。

2:国家对海洋越来越重视。

21世纪就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对于我们人类的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体现在资源方面,还表现在国防,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很显然将来海洋方面的学科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这些学科也会越来越重要。而我们海洋大学就就是以海洋与水产为特色专业的一所学校,海洋方面的学科在全国处于一流的水平,这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就是至关重要的。

四:威胁(Thread)

1:青岛大学的快速发展。

由于得到青岛市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青岛大学最近几年发展势头很猛,校区建设,师资力量与生源都得到稳步提高,虽然与海洋大学

比起还有较大差距,但我们还就是要努力发展,保持领先优势。

2:其她学校海洋专业发展迅速。

海大的海洋专业就是其优势专业,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但近年来厦门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湛江海洋大学的海洋专业发展迅速,所以我们在海洋专业方面要继续努力,务必保持领先。

五:战略分析

1:SO战略(利用内部长处去抓住外部的机会)

中国海洋大学就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在海洋方面有自己特殊的优势,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这个优势,抓住国家重视海洋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开发的机会,争取国家在海洋方面投入时倾向于我们学校,使自己在海洋方面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

海大地处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刚好青岛承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我们学校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努力推介自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出知名度与美誉度。当然,要想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必须在08年到来之前使自己处于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还要做许多工作。

2:WO战略(利用外部机会改进内部弱点)

海大现在对自己定位不明确,到底就是发展成综合性大学还就是专心做理工科大学。实际上我们可以趁着国家重视海洋专业的机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利用青岛承办2008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的机会,努力宣传自己,提升自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3:ST战略(利用长处避免或减轻外在威胁的打击)

海大毕竟就是全国重点大学,在这点上青岛大学就是没办法比的,而且青大就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与海大悠久的发展历史无法比,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保持自己的领先位置。

虽然近几年许多学校在发展海洋专业,但海大的领先地位还就是很明显,只要我们对海洋专业一如既往的重视,我们就能避免别人的超越。

4:WT战略(克服内部弱点与避免外部威胁)

提升学校知名度,并对学校进行准确定位,大力发展自己,以保持对其她院校的优势。

进德修业博文达理

——负重自强、勇于创新的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就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其前身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渝州教育学院分别创办于1976年与1972年;2001年5月两校合并组建为渝西学院;2005年4月,学校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

学校现有红河、星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921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52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电子阅览室设施齐备,校园网设备先进,教学、科研及生活设施完善;现有教职员工12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高级职称人员100余人、副高级职称人员200余人,博士近100人、硕士500余人,外籍教师15人,外聘专家教授100余人。

学校开设了4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农学、法学八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本科生源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开展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与国际合作教育,现有来自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留学生20余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000余人;与市内外9所高校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兼职硕士生导师37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0余名。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应用技能过硬、社会适应能力强,得到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肯定与欢迎。学校毕业生遍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各个行业领域,大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

近4年,科研项目持续增长,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及各部委项目46项,重庆市级科研项目183项,科研经费累计突破2600余万元;出版教材、专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0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录32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励5项。学校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先后成立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新材料实验室、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高校园林花卉研究中心、重庆品牌学会等特色科研机构20余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材料、园林花卉、品牌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推进了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主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省级学术刊物。

学校坚持管理创新,实施“三标一体”管理并获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与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重认证;进行了“大部制”、“学院制”改革,现设有10个大部,14个二级学院。学校领导班子连续四年在重庆市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并获得先进称号。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进行了一系列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在当代高校的构建与实践”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三标一体教育质量模型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园林专业被立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11余项、市级质量工程项目31项、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3项。学校还先后获得首批“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教育网络示范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 、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重庆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在交流学生、交流访问学者、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公派俄罗斯留学、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马来西亚2+2联合培养本科生、美国与新加坡带薪实习、留学菲律宾等项目;与永川、大足、彭水、垫江等区县建立了“校地合作”伙伴关系;与瑞士酒店管理旅游学院集团、成都马瑞卡酒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宝利阳集团、富士康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学校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了党与政府及社会的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李卫红副部长及有关司局领导、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时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鸿举、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奇帆,重庆市政协主席邢元敏等领导来校视察与调研,对学校的办学思路、发展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全方位改革、多角度创新、超常规发展的模式被新华社及《当代党员》等媒体誉为“渝西现象”。

如今,重庆文理学院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性、多科性的特色应用型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发展规划

战略主题

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建设特色应用型大学。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的办学理念,遵循“依法办学,质量立校;关注顾客,诚信服务;尊重自然,保障健康;控制风险,持续改进”的管理方针,大力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

应用型大学。

学科专业定位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教师教育,培育以材料学、林学、社会学、工商管理为重点的特色学科,形成适应地方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

办学层次定位

做强本科生教育,扩大留学生教育,办活继续教育,争取研究生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重庆,面向全国。

办学思路

应用为本,管理创新,开放办学,特色发展。

总体目标

深化学校内涵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发展转型,初步建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资格,达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