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17计 【攻战】抛砖引玉_原文注释译文解读

《三十六计》17计 【攻战】抛砖引玉_原文注释译文解读
《三十六计》17计 【攻战】抛砖引玉_原文注释译文解读

《三十六计》17计【攻战】抛砖引玉

【原文】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注释】

①类:类似,同类。类以:用相类似的东西。

②击蒙:击,打击;蒙,蒙昧。语出《易·蒙卦》上九爻辞:“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蒙卦的卦象为坎下艮上。其上九爻,为阳爻处于蒙卦之终,按王弼的解释,其喻意为“处蒙之终,以刚居上,能击去童蒙,以发其昧也,故曰‘击蒙’也。故‘不利为寇,利御寇’也”。大意是,上九爻以阳刚之象居于前五爻之上,所以能给蒙昧者以开导、启迪。为盗寇之人,自然属于蒙昧者之列,所以,如果占卦时占到本爻,则对为盗寇者不利,而对防御盗寇者有利。此处借用此语,意思是,打击那因受我方诱惑而处于蒙昧状态的敌人。

【译文】

用相类似的东西诱惑敌人,乘其迷惑懵懂之时去打击他。

【计例】

楚军樵夫诱绞侯出城

公元前700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

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小而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他们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侯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刘天就优惠价迎财源

1955年,刘天就创办香港妙丽集团,自任董事长。初创时,妙丽集团只有6个人,经营品种很少的小百货零售店。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妙丽集团发展成为以百货批发业为主,兼营百货零售、地产、工业加工、旅馆、学校、旅游业的多业综合集团。经营地域从香港扩展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内地的深圳等地。特别是1976年以来,妙丽集团的发展更为迅速,每年都要增设一两个门市部,1984年的营业额近4亿港元。

妙丽集团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主要是靠刘天就那“晤(不)平赔5倍”的竞争妙诀。所谓“晤平赔5倍”,就是妙丽集团出售的商品,如果不比其他商店的价格便宜,他愿按价格的5倍给予赔偿。

刘天就了解到,顾客除了购买小商品之外,一般是首先考虑同类商品中哪家商店售价最便宜:于是,他就紧紧抓住顾客的心理来扩大销售。

他大张旗鼓地以批发价为号召,零售的商品一律按批发价出售,同时他又想出“晤平赔5倍”的口号,把它写成标语到处张贴,写成巨大的横幅挂在商场3楼外面,和商店的大牌号放在一起。

刘天就这一招果然灵验,妙丽集团从此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为了保证多销以降低成本,刘天就严把进货关。他指导采购部门保证只进那些既适销对路又价廉物美的商品,这样,资金周转快,成本低,积压耗损少。

刘天就还实行了“妙丽会员制度”,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在妙丽超市,你会看到他的商品价签上往往标着会员价和非会员价两种:“会员价比非会员价要低些,而且越高档的商品差价越大,比如一套近2000港元的真皮沙发,会员价要便宜400港元。

“妙丽会员制度”规定:对香港常住居民设有长期会员制度,每人交80港元会费,即可享受1年会员待遇;一个单位中凑足人集体入会的,每人每年交50港元会费;对香港上百万的在校学生,会费按以上标准减半;实行一种星期会员制度,每逢星期日,租用多辆公共汽车,从几条线路把顾客接到妙丽商场来,每人只需要花5角钱就可获得一天期会员证。

据测算,“妙丽”的星期天会员通常维持在1万名左右;而“妙丽”的长期会员,则高达20万人。

刘天就以优惠价为“砖”,却“引”来每年数千万港元会员费之“玉”。而这数千万元的资金投入市场的流通领域里,又为刘天就引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安陵缠知时

从前有个叫安陵缠的女子貌似天仙,体态婀娜,因而赢得楚共王的宠爱。

大臣江乙拜见安陵缠,说道:“我听说,以钱财事人者,一旦钱财用尽,人们同他的交情就会疏远;以姿色悦人者,一旦人老色衰,她所得到的宠爱就会减退。今天你是一朵花儿,但花总要枯萎。你怎样才能让大王永远宠爱你而不嫌弃你呢?”

安陵缠连忙施礼说:“我年少无知,望先生为我出主意。”

江乙说:“人死不能复生,天下事没有比这更令人悲哀的了。如果你愿意为大王日后殉葬,大王一定会永远宠爱你。”

安陵缠点头道:“敬听先生之言。”

有一次,楚共王带领安陵缠出外打猎。围猎时施放的野火如天上的云霓,虎啸狼嗥,声若雷霆。突然,一只发了狂的犀牛向楚共王这边冲来,旁边的弓箭手开弓放箭,一箭就射死了犀牛。楚共王满意说:“此次行猎,甚娱我心。”突然,他的脸色转为阴沉,“人生如白驹过隙,我千秋万岁之后,情形将是怎样呢?”

安陵缠见时机已到,便跪在楚共王面前,眼泪汩汩地说:“大王千秋万岁之后,臣妾愿与大王同葬。”

楚共王闻听,深为感动,当即把一块领地封给安陵缠。在这里,安陵缠陪葬的许诺是“砖”,楚共王的宠爱和一块领地则是安陵缠招来的“玉”。所以说,江乙善谋,安陵缠知时。

窦公经营有道

唐代崇贤人窦公善于经营家业,积钱盈室。他经营家业的方法只有四个字:抛砖引玉。

窦公在京城有一块空地,与大宦官的地相邻。许多人想出钱买这块空地,而大宦官也想得到它。窦公于是把这块值五六百缗的空地拱手送给大宦官,连一个钱字都没提。对此大宦官领情不尽。

不久,窦公说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大宦官给神策军护军(由宦官担任)写几封信。大宦官当然很乐意替他写信。窦公借这几封信招摇撞骗,总共获得三千缗。从此,他的家业开始殷实富裕起来。

后来,窦公在市郊买了一块积满水的洼地。他让女佣人带着蒸饼来到洼地对当地玩耍的孩子说:“哪个孩子如果扔砖瓦片击中洼地的一个目标,就可以得到一个蒸饼。孩子们争相往洼地里扔砖瓦片,没过多久这块洼地就差不多填平了。接着,窦公又用土铺垫一番,在上面盖起了客店,专留过往的波斯商人住宿,每天获利一缗。

在这里,窦公先吃小亏后占大便宜。如果他舍不得把值五六百缗的空地白白送给大宦官,就无从得到三千缗的钱。若他不先舍得一些蒸饼,就不能轻松地填满洼地,盖起客店。

曹翰一画调京城

宋太宗年间,大臣曹翰因罪发配汝州。曹翰这个人很有智谋,自从到汝州后一直考虑如何重返京城,官复原职。

有一天,宋太宗派使者来汝州公干。曹翰想办法见到了使者,流着眼泪说:“我的罪恶深重,到死也不能赎清,真不知如何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我现在这里悔过,有朝一日誓死报答皇上。只是我在这里伏罪,家里人断了生计,缺衣少食。我这里有一幅画,请您带回京城交给我的家里人,让他们卖掉此画暂且糊口。”

使者见当年的权臣如此求他,便满口答应了,回到京城后还把此事向宋太宗作了汇报。宋太宗打开这幅画一看,是曹翰精心绘制的《下江南图》,内容是当年曹翰奉宋太祖的旨意,任先锋官攻打南唐的情景。宋太宗看到此画,马上回忆起曹翰当年立下的功勋,怜悯之心油然而生,遂下旨把曹翰召回京城。

曹翰为回京城,以一幅画作为引“玉”之“砖”,终于如愿以偿。

【解读】

古人按语说: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

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

门,屈嘏曰:“纹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保护)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

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

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

应用极相类似的方法,以假乱真。比如,用旋旗招展、鼓声震天来引诱敌人,属

“疑似”法,往往难以奏效。而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粮食柴草之法诱敌,属“类同”

法,这样做,容易迷惑敌人,可以收到效果,因为类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

使其判断失误。当然,使用此计,必须充分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军事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让此计发挥效力。正如《百诫奇略·利战》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

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

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

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

利,是绣饵; “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

“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

会上钩; 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

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

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

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

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

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

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

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

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虽

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已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樵夫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饥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

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进。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无敌情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