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也被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模式,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门(1902---1987),这个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主要受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早期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深深地受到了心理学发展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与心理学专业的发展表现出了令人惊奇的一致性。

一人本治疗的理论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通常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之所以称之为第三思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西方心理学中心理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共同构成了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流派;另一原因则是因为人本主义的兴起和心理分析以及行为主义这两大思潮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心理分析和行为主义两大心理学流派反动的结果。

相比较而言,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主要研究样本是各种精神疾病患者,从这种角度出发,心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本能决定论,而且,通过精神疾病患者的研究进一步推论全体人类的普遍特征,心理分析的结论不可避免地笼罩上了一层浓重的悲观阴影;行为主义的研究样本主要是狗、鸽子、兔子等低级动物,行为主义将动物研究的结论进一步推广到人类整体,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简单机械的环境决定论。

人本主义清晰地看到了这两种心理学的局限性,深人批判了心理分析和行为主义两大流派,在研究样本上选取健康和成功的人士,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系统整体的观点,因此,人本主义彻底摒弃了心理分析的悲观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机械主义,进而采取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由此开创了迎然不同的另一个心理学天地,这也是之所以称人本主义为第三思潮的另一重深层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和马斯洛,他们的共同主张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价值,推崇人的自我实现,他们的研究主题突破了传统心理学的限制,主要集中在情爱、情感、热情、勇气、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异常明亮的关键词上,人本主义一扫心理分析和行为主义的阴影,为心理学带来了绚烂的阳光。

二人本治疗模式的基本假设

任何一种治疗模式都会有不同于其他模式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是此种模式成立的前提。人本治疗模式同样如此,相对来说,人本治疗模式并不注重具体的技术方法,而更加注重的是特定氛围的营适,囚此,人不治厅懊式的基不假夜耽显得亢力更妥,人平治疗模式的假设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 人性观

总体来说,人本治疗模式的人性观是积极的、乐观的。罗杰斯认为,人性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性本善。罗杰斯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人性是香良的、理智的、仁慈的。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人人所具有的只是原始的、混乱的、阴暗的本能欲望冲动。也不是像行为主义所认为的那样人只是一个消极被动的环境产物。此外,罗杰斯还强调,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和能力,这种彼此的亲和力构成了文明社会的基础,这也和传藐的人性本涨的假设相冲突。

第二,潜能无限。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郡有无穷的潜能,而且,罗杰斯对人的潜能充满极大的信心。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郡有独特的价值,每个人郡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目己的信念,问时,每个人都应该百能力享握自己的命运。

第三,自我实现。不仅是罗杰斯,还包括马斯洛,人不主义心理学家都非常强调人的自

我实现的权利与可能。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每个人郡应该能够自立,每个人都应该实现自我,自我实现构成了人本主义最基本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此外,这种乐观的人性论还强调人的建设性,宣扬人的社会性,主张人的理想生活。

2.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命题,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重新赋予了自我概念积极的含义,并且构成了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是一个人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自我概念实质上是一套有组织的、连贯的、相对稳定的关于自己的界定,主要包括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等九个方面,自我概念主要有这几个万面的自我看法所构成。此外,自我概念井不是一个僵化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意味看自找概念是可以改变的、能够培养的。之所以如此强调自我概念,是因为在罗杰斯看来,决定我们人类行为的不是我们习惯认为的客观的经验自我,而是主观形成的自我概念,换句话说,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的真正主人,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你自己的行为!这个极其乐观的观点一直贯穿于人本治疗的模式之中。

3. 行为问题

正因为如此强调自我概念,所以,罗杰斯认为,人的行为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人不能接受自我,不能悦纳自己的情绪、需要和行为。许多案主主要是因为自我概念偏低、自我评价偏低、自我形象偏低,这种低下的自我概念进一步导致了案主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乃至自我仇视,最终导致案主为自己贴上了一个无能、无助的失败者标签。也正因为如此,罗杰斯认为,案主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依靠社工,而是依靠案主自身,只要案主能够打破内心深处的自我防御机制,增加自我了解.强化自我表达。最终接纳自我,案主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罗杰斯的观点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色彩,尽管还附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特征,但毕竟为我们重新勾勒了一个幸福新生活、描绘了一个美丽新世界!

4.工作目标

从这种乐观主义人性观和理想主义生活观出发,罗杰斯认为,人本治疗的工作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对自己抱有比较实际的看法。

第二,比较有自信和比较有能力自主。

第三,能够对自己及其感受有较大的接纳。

第四,对自己持积极的看法和评价。

第五,较少对自己的经验做出压抑。

第六,行为表现比较成熟、比较社会化、适应能力较强。

第七,比较容易克服压力和挫败。

第八,性格比较健康,人具有一定的统合性。

第九,对他人能够积极接纳。

三人本治疗模式的主要原则

罗杰斯对人充满信心,相信人的自我实现能力,坚信人的潜能无限,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的动力,而且,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之所以人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局限,人的潜能被外在因素限制住了。相应地,在罗杰斯看来,人本治疗模式中社会工作者不是一个重要因素,案主本身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罗杰斯非常反对

指导性和干预性治疗方法,这非常鲜明地表现在他对于人本治疗模式工作原则的设定上,罗杰斯认为,人本治疗模式主要面对的是人而不是人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人本治疗模式的治疗原则就变得非常不同以往:

1.提供一种治疗氛围最根本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能力,每个人都有一种无穷的潜能,只要有了适宜的环境,人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人的自我就能得到实现,因此,对于暂时遇到问题的人来说,应该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克服,社工只要为案主提供一种良好的专业氛围就足够了。

2.人是真正的工作目标

罗杰斯认为,人本治疗模式的关键是以问题中的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中的问题为中心。这个原则的确立使人本治疗模式的工作目标和服务中心直接以案主为中心,而不是忽视人,只考虑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在人本治疗模式中,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能力,推进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案主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思想中最高的一个概念,代表了马斯洛关于人类最高的理想,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通过对众多成功人士的共同归纳而得出的一种理想型,这种自我实现是自我潜能的最大发挥,自我愿望的最大实现。自我实现后来成了人本治疗模式的核心词,并且始终是人本治疗模式的理想目标,因此,如何积极地引导案主实现自我就成了人本治疗模式的最终目标。尽管自我实现的人相对比较难得,马斯洛还是充满激情地描绘出了自我实现的人的形象:

第一,他应该有一种谦虚的态度,乐意倾听别人,并勇于承认自己的有限和不足。

第二,他的认识比较独立和自由,很少受到欲望、焦虑、恐惧、悲观以及盲目乐观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第三,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富有创造性。

第四,他有一个健康的自尊,他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足够胜任工作的。

四人本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

尽管人本治疗模式自身还经历了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但是,非常明显的是,在专业治疗理念上人本治疗模式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特征,那就是反对社工的主导身份,倡导案主的自我成长,营造宽松氛围,这些特征决定了人本治疗模式的主要治疗效果并不是依靠具体的方法,而更多的是依靠一种崭新的社工角色界定以及特殊专业关系的确立。

1. 社工特质

在罗杰斯看起来,人本治疗模式中案主是真正的治疗中心,是治疗的主动者,而社工则处于被动者地位,社工的责任是协助案主发挥潜能、实现自我。整个治疗过程更多体现出来的不是刚性的指导,而是柔性的关系重构。实际上,这种隐含的、内潜的社工?地位对社工本人的专业特质要求更高。罗杰斯认为,一个优秀的专业社工或治疗者应该具备三种优秀品质:

第一,真诚。这被认为是人本治疗工作者最重要的专业品质,因为种种原因,前来求助的当事人也就是案主往往会自我封闭,以便保护自我,逃避恐惧。这就要求工作者本人应该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真诚地开放自我,主动地接纳案主,这是心灵之间的对话,外在的技

巧无足轻重,更重要的是,工作者本人良好的自我会对案主产生无形的但却是巨大的影响。

第二,无条件的关怀。罗杰斯比较反对指导性治疗技巧,特别主张良好氛围与和谐关系的缔造,心灵之间无形的感染更加具有影响力。案主往往是害怕失去他人的关爱和尊敬,因此出现了自我防御机制。相应地,工作者对于案主真诚的关怀、全心的热爱才会帮助案主卸下面具,打开心灵,展现自我。

第三,同感。同感也被称为同理心,指的是工作者对案主能够设身处地地予以理解和体察。对于案主来说,获得理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支持,同感不仅可以帮助工作者理解案主,而且,同感还可以进一步帮助工作者与案主建立认同感,从而给案主带来最大限度的专业支持。

2. 专业关系

与传统的社会工作治疗模式比较起来,人本治疗模式并不太注重技术性的治疗方法,而是非常关心无形的专业关系的营造。罗杰斯认为,良好的专业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效果,可以促进案主个人的改变,帮助案主个人成长。这种良好的专业治疗关系的建立需要达到下面六个基本要求:

第一,工作者和案主要有心理上的接触与沟通。这是工作者与案主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重要前提,也是打破案主自我防御机制,推动案主自我成长的基本要求之一。

第二,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自我概念。案主往往在自我概念上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工作者自身良好的自我是对案主最直接、最生动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工作者要真诚。对于工作者来说,真诚是最重要的,真诚既有助于消除案主各种消极的情绪困扰,同时,真诚也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治疗氛围,有助于案主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发展。

第四,工作者对案主无条件的关怀。关怀尤其是工作者对于案主无条件的关怀可以更好地为案主创造良好的治疗关系,这里无条件的关怀指的是工作者对于案主本人的关怀是不应该附加任何条件的,它就是关怀本身,因为你,所以,我关怀;绝不是我关怀你,只要你……此外,无条件的关怀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迁就案主。

第五,工作者的同感表达。行为治疗模式非常重视同感,这是因为同感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理解,而是进一步成为工作者和案主之间认同感的一种表达和象征,这才是推动案主自我变化的深层动因。

第六,工作者的尊重传达。工作者对于案主的心理沟通、真诚、关怀、理解、同感等行为的背后始终贯穿的就是对于案主本人的尊重态度。这种尊重实际上也就是罗杰斯一直非常强调的案主中心的另一种具体表现。让案主感受到尊重,给案主以平等,这是行为治疗模式里非常重要的治疗目标之一。

3.治疗方法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行为治疗模式强调工作者本人良好态度的表达,注重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注重平等关系的构建。行为治疗模式表现出了明显的非技术化色彩,更多强调工作者本人无形的自我、态度、信念等的重要性,更多强调工作者对案主无条件的接纳、同感和尊重,更多强调案主本人自我的开放、自我的呈现以及自我的接纳,因为罗杰斯始终相信,一切的问题真正的根源在于案主本人的自我疏离、自我贬抑、自我挫败。

五人本治疗模式评论

人本治疗模式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理论流派和治疗模式,作为对心理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它的优点非常明显:

1.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本治疗模式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弘扬,人不再是本能的动物,也不再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独立的有价值的存在,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从人本治疗模式关于案主以及关于工作者的界定中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2.强调案壬中心

传统的社会工作同样非常强调案主的中心胜,但是,对案主中心坚持最为突出的还是人本治疗模式,在人本治疗模式看来,案主并不是问题的人,而是暂时没有发挥出潜能的人,只要具备合适的氛围,案主就能够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因此,在人本治疗模式中案主才是真正的中心,工作者则退居幕后。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对案主感受的强烈关注正是非常具体的体现。

3.超越技术治疗

人本治疗反对传统社会工作治疗中过于指导性、过于技术化的治疗,进而强调超越技术层面的专业态度、专业关系、专业氛围、专业价值等非技术层面的意义,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人本治疗模式彻底脱离了病理化治疗模式,探索出了人本化的自我发展策略。

4.注重专业态度

因为强调案主中心,因为反对技术化治疗路线,所以,人本治疗模式将治疗的重点放到了工作者和案主之间心灵与心灵的相互交流与感染,因此,工作者的专业存在不是依靠专业技术来显示,而是通过无条件的平等、尊重、真诚、同感来展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本治疗模式的非技术化实质上才是真正的高技术化,这对工作者提出了相当高的专业要求。

人本治疗模式还有许多优点,比如富有人性化、注重当前行为等等,但是,关于人本治疗模式同样也伴随着不少的批评,如非科学性、治疗时间长、非技术化等等。尽管围绕人本治疗模式还存在有许多争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本治疗模式正在日益成为一个切合时代特征的专业治疗模式。

素质教育与西方的人本化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与西方人本化教育之我见 阿左旗八中王素文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和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本化教育人格潜能 正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深远意义,家庭、学校、国家也更加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国务院发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不同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任务,提出了基础教育的明确要求。 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职责,它要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要求教师要将素质教育的观念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素质教育和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思想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人、人格、个性、人的本性、人的潜能和价值等,其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它实际

上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现象学的方法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西方教育领域之中,从而使西方人本化教育思想有了一个突破性发展。 西方人本化教育集中体现了人本化教育思想,突出的表现在: 一、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他们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巨大的潜能,怎样发现并开发它们,是未来教育面临的伟大挑战,学习的动机源于人性的内部。 二、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用马斯洛的话来说,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善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并反复强调“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人的潜能的过程”。 三、教育的内容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速率并要生活化强调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主张让学生感受直接经验,而不是只研究“别人的实现结果”。 四、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才能自由地选择和接受挑战,自发的参加学习活动。(并提出几种教育方法,如:“审美体验法”、“自我激励法”、“情意沟通法”、“协同帮助法”、“自由学习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渗透到学习的行为、态度和个性中去。 五、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能通过鼓励,关怀提供选择机会等来表现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需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原理与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人本主义疗法,基于人本主义理论而创立,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因此,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气氛,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经验世界,从而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疗法理论方法 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概述 (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 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该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患者(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做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进一步发展,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患者或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治疗模式。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是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二是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

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理念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5169105.html, 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理念的运用 作者:杨万满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11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贯彻落实,各个学校都在寻找新的既符合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又能以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管理体系。初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接受和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在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进行管理,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从教育管理人本化的重要意义入手,对实施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顺利开展工作。 【关键词】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 中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要全面落实人本化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人本化教育管理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且逐渐成为初中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始终将人本化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教育管理人本化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教育管理中,人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第二,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强制性管理;第三,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的落实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变革之间存在许多矛盾,人本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深入将会打破这一局面,其能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新型人才,同时对学校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健全具有促进作用。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形成对立的局面,学生相对被动,在初中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将会改变这一状况,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与此同时,在初中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二、初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教育管理中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育管理理念、内容也在发生变化。现如今的初中教育管理中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仍然保留传统

推行人本教育打造高效课堂

推行人本教育打造高效课堂 我校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已有几年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始终坚持“立足校本,开放办学;德智并举,全面发展;多元施教,强化人本;成长成人,成功成才”的办学方向,推行人本教育,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几年来,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关怀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下面就把我们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做法罗列如下,愿与各位同行共同分享,并恳请热衷于课改的教育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我校在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经验的基础上,于2008年9月在全校实施了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首先,在班级内根据各学科的成绩和男女生比例把学生分成6各小组,每组学生中又按各科成绩不同分别分等排号,每组分A、B、C三类,每类二至三人不等,每名学生每科的序号不同,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每组中都有各学科的科代表和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班团干部。除管理本组日常工作外,还参与班级的干部轮换管理班级工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杜郎口

等名校的模式理解的不是十分透彻,只有理论层面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在2010年4月11、12日带领全体任课教师去“凤六”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气氛,深层次的理解“凤六”模式。学习回来后,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有关课改的全面大讨论,从思想上统一了认识。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课改,我们学校应该是在2010年5月份开始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们校内的原有模式做了进一步调整:为了不挫伤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将小组内所有成员都安排成各学科课代表,每个组内的各科代表在学习成绩上处于同一层面,即“同层同职”,这样,在课堂教学时便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同层角逐。在课堂上调动组间竞争,并即时性的给予评价,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打分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而已。我们让各组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之间竞争,胜负悬而未决,全靠自己努力,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学生自身的荣誉感和对小组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提问学生时,尽量采用“同层角逐”的方式,让相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这样评分才能公平。教师应该了解各科科代表是本组几号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臵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才会实现高效、全员。 二、改革备课模式,集体备课形成“课堂教学宝典” 为从分发挥教师备课的实际作用,减轻教师的工作压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使用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潜能发展的作用,将教育过程规定为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对于克服行为主义及信息加工教学论的机械性,对于改变教育环境、促动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动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合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协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动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合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合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长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不过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使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动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3.两种角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持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协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动学习和成长的

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及案例分析与比较

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 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 二,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 三,人是可以信任的。 (以人为治疗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 三、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特征 一,人本主义所持的态度是对来访者的无条件的关注; 二,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是摈弃医学模式的,不把来访者当做患者,而是平等的主体对象; 三,治疗作用:仅限于当前的人体验和感受; 四,注意的重心是放在病人的现象学世界上; 五,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成功的标志是病人态度发生改变真实体验自己的情感; 六,治疗模式的动力基础就是相信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 七,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关心的问题是人格改进,而非人格结构; 八,人本主义治疗模式适用于各种患者(来访者)。 四、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主要技术 一、是真诚交流的技术。它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进行真诚、平等的主体间交流; 二、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要求工作者要对案主进行无时无刻的尊重和重视,这是促进患者心理积极转变的必要条件; 三、是共情的技术,即要求社工与案主实现情感共通。 五、案例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林,女,22 岁,某大学四年级学生。在毕业离校前一个月服安眠药自杀,被室友发现,送医院抢救,自杀未遂,由辅导员和室友陪同来到心理咨询室。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 (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 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 4.自由心理气氛 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 代表人物 马斯洛 层次需要理论 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 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 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 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他相信人的内部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这种“自我实现”的趋向,就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潜能的不断实现,同时也指个人寻找自我同一性,寻找最适合自己本性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奉献毕生的圣坛。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操作 过程中意义 杨波 【摘要】结合存在主义理论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操作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更对整个社会工作从基础思想到操作方法都有具体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存在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社会工作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对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学体现了巨大的号召力,因为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去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不仅是适应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与需求,他的观点及其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应用,对于生活在现代及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中的人永远都有其深远的指导意义。人本主义主张首先把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且个体是具有自然与社会性的开放的有机系统。同样“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在医疗实践中,要以人为本,有整体人的意识,强调人的身心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共同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和存在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的首位。关于健康的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的研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贡献。精神分析理论把“趋向平衡”作为人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终极目标,人本主义认为这只是病态下的目标,或只是过度状态。 一、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 以人为中心疗法当人的自我实现的成长性动机与现实中遇到种种挫折相冲突时,就会产生焦虑与罪恶感,这种冲突自我不能解决时,人就会产生心理或精神痛苦,需要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他对个体采取了一种积极的观点,认为人们趋向于自我完善。罗杰斯认为治疗性的变化是在一些条件满足后就能发生的。 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治疗中使来访者发生转变的条件是:①心理沟通。②不协调。③平等与真诚。在治疗关系中尤为重要的一点,这也是所有人本主义所提倡的。④多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接受。⑤移情。指不受个人观点与价值观的影响,而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对方的感受。与第4条是一致的。⑥移情与接受的知觉。对治疗师来说,无条件的接受与移情的理解患者是不够的,患者必须也觉察到自己正以某种方式被理解和接受。是自然的而非强迫的。罗杰斯的”以人为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衍伸,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因此,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马斯洛和罗杰斯这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马斯洛(A.H.Maslou1908—1970)是早年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的后裔。他出生在美国的纽约。童年伙伴中没有犹太儿童,使他形成了一种孤独但喜欢钻研读书的性格。中小学阶段他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去一个法律学校学习,由于对法律专业兴趣不足,学了一年便退学了。1928年底结婚后,他和夫人一起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在威斯康星大学他分别于1930年、1931年和1934年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4年至1937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当过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助手。他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并没持续太久,主要是因为他发现用行为主义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于是,他逐渐认识到整体论、动力论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时不町忽略的。 1937年至1951年马斯洛应聘去布鲁克林学院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担任该院的心理学教学工作外,还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1943年他在长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人类动机沦人。此文被后来的许多文集收录转发,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表。 1951年以后他主要在布兰代斯大学任职,曾担任过该校心理学教授和心理系主任。这期间他学术活动频繁,理论成果显著,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心理学界有很大影响,他积极活动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现已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正式分会。1967年他被推举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科学心理学》(196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1)等。·罗杰斯(C.R.Rogers,1902一1987)生于美国一个基督教徒家庭。少年时代他因家住农村而对农业课程产生了兴趣。1919年他中学毕业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学习。后宋又转学历史专业,专修宗教史。1924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硕士课程,先是半日制后是全日制学习,最后于1928年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学位。他的研究生学习专业是儿童诊疗理论,毕业论文主题是测评儿童的人格问题。这段学习经历为他以后一生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1928年至1940年罗杰斯受聘在纽约州的曼彻斯特城保护儿童协会任儿童心理学家。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将心理学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促成一个崭新的心理学分支——临床心理学的成熟-他还边工作边攻读博士课程,于193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2]8 学位。1939年他基于lo多年经验和丰富研究材料出版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书。该书出版后使他的工作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 (一)基本理论观点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来的,它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吸取其哲学的基础,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被称为心理学中有别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传统的第三势力。一般说来,这一学派理论具有四个共同的认识: 1、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反对还原主义,着重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2、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主动性,人们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3、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4、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反对把人看作是简单的生物人、自然人,而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它认为人的行为不象动物,并不全是环境条件作用的结果,而是自由的、能够独立自主的、具有无限潜能的,并且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各种变化;能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经验;能分析自己的行为;也能作出抉择并对此承担责任。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处于具有良好成长氛围之中,例如有温暖和同情支持的父母以及家人,每个人就都会发现他的真正的自我,实现他的全部创造性与潜能。 但是,一个人如果遭到虐待或受到重大的生活经历中的挫折与否定时,自我就会发生创伤或裂痕,内在的潜能不能发挥出来,而且还会受到损害。这样,人们就不会是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而可能是一个自我防御和心理失调的人。 马斯洛(A. H. Maslow)、罗杰斯(C.R.Rogers)均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类都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趋向,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罗杰斯还提出了“自我概念”,认为它是在人自我发展过程中,在与环境或别人的接触与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识和看法。自我概念包括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与其它客体的区别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人的价值标准的认识。 罗杰斯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总是愿意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的肯定时,他的自我概念就会是准确的,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但如果外界的要求和评价(价值条件)和他的个人体验相抵触,可能会得不到尊重与关注时,他就有可能采取歪曲和回避真实自我体验的办法,歪曲自我概念,以缓和受人关注的需要与个体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按照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不惜改变自身的标准,使自我概念发生歪曲,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混乱,这个过程就叫做“价值条件作用”。自我概念歪曲得越严重,各种心理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罪恶感和精神错乱等就表现得越明显。

人本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共5页

人本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改革已经由实验走向了常规,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在考试制度没有改变的背景下推进的素质教育不得不再度审视和诠释素质教育的精要。 1 “以人为本”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促进人的发展 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本,肯定人性,张扬个性,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发展。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人为对象同时又是以人的发展为内容、为宗旨的活动,所以就教育本身而言是人的本性的表现和唤醒。教育的本来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改进、自我创造的能力。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过程的熏陶和打造,形成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素――认知、知识、审美、个性品质、品德、能力等。教育的内容也都归结为满足和完善人的本性发展。教育的内容溶入了时代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自然人”就是时代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所以素质教育也可以说就是、综合素质教育、公民教育。应试教育下的人才被错误地理解为”高学历“,考试分数成了受教育者的“命根”乃至化身,生动活泼的受教育者被抽象为枯燥的数字,难以保全“自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被异化为应试的工具。培养出

来的人就成为了“缺乏综合能力的现代残疾者”。[1] 2以人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 有一位外国学者说,中国与美国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考生而不是学生,这是对时下的应试教育的高度概括。在应试教育下,“以树人育人为旨的教育沦为高难度的知识训练,学生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人的地位、情感、价值、尊严可怕地消失了”[2]即使在课改十年的今天,在教育的本质和功能上仍然带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教育已经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航向,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重智轻德”成了教育的最大失误。“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证明我们的教育在健全人格的培养上的严重偏差。我们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并不是国家需要的建设人才。“德智体美”中只具备“智”一项内容。只重智育而不重健全人格的培养那就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他无论如何不能具有责任心,团队精神,爱国主义意识,也不会承担国家建设的重任。不能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成功的教育,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培养更多的专家、提升科技创造力。首先还在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营造较高的社会文明,发展出一个能够传承和创新文明、理性的、健康的、民族的现代文化。教育所要造就的,首先是心智健全、有道德、有感情,能够独立于社会的人;进而是能够应对挑战,思考和解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具有大智慧的人。”[3]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落实到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单一提高。素质教育尊重人的自身需要,完善人的本性,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浅谈三种心理学流派理论影响下的心理治疗(一)

浅谈三种心理学流派理论影响下的心理治疗(一) 【摘要】目的每一种心理学流派都有其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本文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三种心理学流派的心理治疗技术谈起,探讨其利弊,寻求更好的方法。【关键词】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指依据(某种)心理学的理论,运用(某种)心理学的方法,致力于化解心理症结,促进当事人生活适应和人格健全的专业的(professional)人际帮助活动1]。 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三大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占据着重大的地位,并对当时的心理治疗有着深刻的影响。 1.精神分析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精神分析疗法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S.Freud(1856-1939),于19世纪末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2]。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经典精神分析过程在正式治疗前需经过试验性分析以确定治疗对象是否适合精神分析;然后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开放阶段,其目的在于建立治疗的同盟关系,病人必须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保持对治疗的基本信任。第二阶段是移情的出现及其解释阶段。随着移情的发展,治疗者要及时进行解释,使病人对他将过去经历和体验投射至治疗者身上的情况有充分认识。第三阶段是解释、修通阶段,这一阶段要使病人能区别医患治疗同盟和被移情歪曲了的现实,能区别医生的实体和他出自幼时情感歪曲的医生形象。并帮助病人对移情有更深刻的认识,并着力克服治疗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即其症状所隐藏的潜在的动机有更为清醒的认识。第四阶段是治疗的结束阶段,这一阶段中要解决病人对治疗者的依赖问题和拒绝结束治疗的企图,彻底解决病人对治疗者的移情。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少则半年,多则2年到4年。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治疗理论和技术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它所要研究的只是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以及引起此行为的外部刺激,刺激-反应被认为是解释行为的普遍公式。它还认定人的头脑只能看作是一个“黑箱”,人们只能观察进入“黑箱”的和从“黑箱”里出来的是什么,至于“黑箱”内部的过程,则是捉摸不定和不可测量的。不可测量的东西就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人们唯一可以了解和把握的是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按照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化原理,行为的发生都是“强化”的结果3]。假如以往没有常常受到“强化”,那么,相应的行为就不会出现。病人的症状,即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历程中,通过条件反射作用即学习过程而固定下来的。因此也就可以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来消除或矫正那些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代替它们。在精神疾病领域里,强迫症的许多行为表现以及疑病症和癔病的许多异常的补偿性症状都是通过想象(即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来获得强化的例子。不良的强化作用往往是各种不良的或异常的行为发生的根源。相反,积极的和良好的强化作用则可以成为改变各种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这样的理论作为心理治疗的基础清晰明确,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行为治疗是基于行为实验的成果,帮助患者建立或消除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的实施依赖人的三种学习行为:反应学习、操作学习、和观察学习。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内容,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毕业后在罗彻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中心作为心理治疗家工作了12年。他在心理治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罗杰斯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曾于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1956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杰出专业贡献奖。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找到两个版 本的说法,下面一一罗列)一理论基础: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二理论基础:1.1 自我治愈的潜能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的尊重和信赖。他认为人性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建设性的。人有追求美好生活和为之奋斗的本性。健康代表着人格健全和人性的完满发展,病态是健康人格的异化。心理疾病患者并没有失去自身原有的潜能,我们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发掘自身潜能恢复健康。 1.1.1 造型倾向 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罗杰斯把这种方向叫做“造型倾向”。这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罗杰斯认为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的人正如地下室的马铃薯一样,曾受到环境条件的严重扭曲。但他深信这些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治疗要点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治疗要点 当事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 历史: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 概念: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当事人的问题与情绪,为其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帮助其体验其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 罗杰斯说:“个人中心疗法学派主要是一种存在观点,寻找适当的态度和行为的表达,而这些态度和行为乃是能够创造出促成成长的气氛。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哲学,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或方法。? 治疗者应具备的三种态度: 真诚一致(congruence),即治疗者所表达的内容与他自己内在的体验是一致的,不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摆专家的架子和说教者的姿态,而是坦诚交流。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即积极的非批判性的接纳态度,但不可与赞赏混淆。 同理心(empathic? understanding),即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所体验的情感和个人意义。 技术要点:促进当事人发生变化的方向 从缺乏信任、封闭和畏惧人际关系,转变为对别人更具开放性和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鼓励当事人放弃排斥别人或固执己见的想法,对经验和外在的世界的可能性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探索

改变的可能性。 技术要点:完全投入与互动 治疗师如何评价或诊断当事人并不重要,当事人如何评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给当事人作心理测量等评估可能反而不利于当事人主动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因为他以为治疗师对他的问题能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的办法。 促使当事人完全地投入治疗历程才是最重要的 治疗过程就是咨询者与当事人共同参与的探险是双方显露人性,一起追求成长经验的过程。 技术要点:兼容的实务方法 本疗法不排斥任何其他治疗学派,心理医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实务工作,而只要你始终遵守治疗的核心条件即可。 本疗法特别适合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的临床心理学教育与训练的人士应用。 咨询发展的阶段或过程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的经验持僵化、刻板和疏远的态度。 第二阶段:可以畅谈自我以外的话题。 第三阶段:流畅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第四阶段:自由地表达个人过去的情感。 第五阶段:自由地表达当时自己的感受,但有所迟疑。 第六阶段: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和否认的情感。 第七阶段:不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可自由表达自己。

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 教育,向来就是教书育人为主,教材书籍会因不同时代、场合而有所变化,教育的方法更会因时因人而异。但归根结蒂,教育始终以人为中心,教育的对象才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关健所在。本文就以教育对象为基础探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并对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理论作相应的分析、求证。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理念研究人的思想、行为。以人为主,首先就要分析考虑人——作为社会性多级动物——的基本属性及需求。我们经常提到的人性本善、人的理性情感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人生而为社会所“包围”,在社会中一步步成长并成熟,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部个人教育与受教育的历史:婴儿时的家庭教育,孩提时的幼儿教育,童年时的小学教育,少年时的中学教育,青年时的高等教育;成家立业后的再学习、再深造;再往后的自主学习、教育孩子,或在某一行业从事“教育”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教育都在努力实现因材施教。这个“材”就是教育对象了。比如小时候要教育人怎样做人;长大后要教育人陶冶情操、养成优良美德和行为习惯;成人后要教给人谋生手段,教育人认同遵守社会秩序并融入社会之中,人的基本需要在教育中一步步得到满足。 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而且,在教与学的过程,老师与学生相互学习,老师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是眼下急需的,哪些是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向老师说出成长的烦恼,获得老师的谅解、认同,最终解决生活中学习上的困惑和难题。 将人的需求看成一个集体就是社会需求,现今的社会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同,出现细分的行业学习,交叉边缘的学科适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升到理念层次,这就需要“传道授业解惑者”掌握更广博、更精深的知识,需要他们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强化现有的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储备,而且对其它类的理论有所涉及(常识性的甚至是较为深奥的),只有这样,我们在遇到新问题新难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 比如现在社会上缺乏高级计算机人才,缺高层次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些缺口,不是在高校开设新专业、在社会开办培训进修班就可以弥补得了的,换句话说,一切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放长眼光,了解掌握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社会的需求和人才的需要,从现在做起,从孩子身上抓起,这样不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吗?” 从人本主义到人的需求,到社会需要,再具体到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都要求以教育对象为中心,如何做呢? 中学教授基本的常识,高校教授专业知识,而我们——面对一群孩子——应该教授什么呢? 六、七岁的小孩走进小学,首先学习拼音拼写,学习数字加减乘除,这些都是孩子与他人与周围环境交流的基本手段,一年又一年,儿童一级、一级往上跳,学习写字组词造句作文,学习基本运算,学习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以及思想品德等知识,高年级的又有英语和计算机课程,要让这最基本的常识和交流手段在孩子脑中生根,老师需要有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深重内外之分,因此教育的方法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说。就正式的教学来说,有些东西孩

人本主义心理学综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外的心理学史上的第三大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马斯洛提出的需要阶段和自我实现等理论和罗杰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和同感等治疗理论。本文主要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理论发展以及贡献和不足展开探讨。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一、前言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1943年,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论》,以后出版《动机与人格》一书,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并已成为当今最有市场的心理学流派之一。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西方心理学五种研究取向之一,与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一起,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并且从组织上、教学上和科研上已被正式纳入学院心理学之中。[5]人本主义心理学自产生起便讥讽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不正常人的心理学;行为主义是低级动物和婴幼儿的心理学。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它不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能整合

的几个部分。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美国本土。美国战后,经济发展速度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社会问题如失业,种族歧视、犯罪道德堕落,人的异化与追求量上感性满足等现象愈演愈烈,人民精神生活极度空虚。往往把人变成社会机器的一部分,使人缺乏主动性和个性,处于被控制.被隔离的状态。特定的社会环境呼唤人本主义精神的重归。[1]人们终于明白科学和实证乃是一把双刃剑人要想真正享有圆满的生活,充实的内心世界,还需研究人的尊严,人与人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等涉及心灵的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独树一旗.从自己的哲学、心理学、伦理原则来支持这一追求。证明人类生活与人类行为是一种综合系统.其中价值、目标、意义占据中心位置。[2]人本心理学发现并证明人的充分发展建设性原理,而这些对个人生活构建有意义的原理将最大可能挖掘人的潜能。1962年马斯洛呼吁成立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这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不同的心理学思潮,吸引不同背景、来自各学科的成员,但他们都同意:为了与日益严重的社会、文化危机进行斗争,与20世纪非人性、泯灭人性的感情作斗争,要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提出挑战,并呼吁建立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3]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模式 马斯洛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强调心理学应研究人性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