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

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A组

1.图中所示的标志中,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是(D)

2.下列标志中,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A)

3.下列表达方式中不属于

...模型的是(B)

4.不同的事物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下列关于符号特点的说法,不确切

...的是(B)

A. 简明性

B. 完整性

C. 统一性

D. 方便性

5.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分类法、模型法等,下列用到模型法的是(B)

A.根据生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分为植物和动物

B.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C.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将一用细线悬挂着的乒乓球轻轻靠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6.有一密封容器内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上面有一个不漏气的活塞,慢慢下压活塞,密封容器内部分子变化模型合理的是(B)

B组

7.二氧化碳是一种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但我们却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因而人们就用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来表示二氧化碳的结构。如图所示是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其中每一个单元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每个单元中的黑色小球表示碳原子,白色小球表示氧原子。

(第7题)

(1)根据图中的结构模型,你能看出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气体其实是由许许多多个二氧化碳分子构成。而每个二氧化碳分子都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2)如果用大写字母“C”表示碳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原子的个数表示在字母的右下角。请你写出用字母表示的二氧化碳的符号:CO2。

【解析】由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分子结构模型,我们可以知道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是由许许多多个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如果用“C”表示碳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且原子的个数表示在字母的右下角,二氧化碳的符号可以表示为CO2。

8.阅读有关科学发展的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原子结构认识史:

“实心球模型”(道尔顿)→“西瓜模型”(汤姆生)→“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分层模型”(玻尔)→……

科学家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研究仍在继续。但也有科学家质疑:原子内部的微粒真的无限可分吗?

(1)科学家在探索原子结构内部奥秘时,在不断的实验中重建模型,下列有关模型的说法,合理的是AC。

A. 模型是在实验和发现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

B. 模型一定是研究对象本身的放大或缩小,不可改变

C. 建立模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

(2)根据以上信息,谈谈你对科学发展的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需要质疑)(写出一点即可)。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A 组

1.“超临界水”(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中,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C )

2.物质的构成与原子和分子的关系正确的是(D ) A.分子――→构成

物质――→构成

原子 B.分子――→构成

原子――→构成

物质 C.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

物质 D.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

物构成质

3.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淡蓝色液体,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B ) A. 氧分子的体积 B. 氧分子的间隔 C. 氧气的化学性质 D. 构成氧分子的原子

4.若用“”表示碳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则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表示为(B ) A. B. C.

D.

5.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D ) A. 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 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6.下列各图是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 ”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那么其中表

示同种分子的是(D)

7.“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A)

A. 分子很小

B. 分子可以再分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8.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D)

A. 微粒有大小

B. 微粒有质量

C. 微粒间有间隔

D. 微粒不运动

9.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第9题)

(1)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裂出来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10.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如图所示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0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氧气分子和氮气分子。

(3)结合该图,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11.如图所示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示意图(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

(第11题)

根据图示你得出的结论有:①从物质构成角度看,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从物质变化角度看,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各写出一条即可)

B组

12.固态碘受热后变成了紫红色的碘蒸气,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成蓝色,这说明(D)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解析】固态碘和碘蒸气都是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即属于同一种物质,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因此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可以使淀粉变蓝。

1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

A. 受热时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

B. 降温时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

C. 液体蒸发变成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

D.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解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受热的情况下体积增大,但这个过程中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故A叙述错误;降温时,分子运动变慢,故B叙述正确;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故C叙述正确;电解水的微观实质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明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故D叙述正确。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4题)

(1)过氧化氢分子中有2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3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有5个原子,1个甲醛分子中有4个原子,1个水分子中有3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或氧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什么结论?

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比较过氧化氢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可得出什么结论?

相同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解析】(1)由微观模型图可直接看出(1)中的每种分子由几种原子构成,每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2)分子由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属于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水分子由氢、氧两种不同种原子构成。因此,比较可得出: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都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但是由于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所以分子也不同,因此,比较可得出:相同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1)

A组

1.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D)

(第1题)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①③②

2.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B)

A. 中子

B. 质子

C. 电子

D. 质子和中子

3.已知碳-14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碳-14原子核外电子数为(A)

A. 6

B. 8

C. 12

D. 14

(第4题)

4.如图所示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的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 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 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5.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B)

A. 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

B. 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

C. 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

D. 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

6.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A)

(第6题)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7.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第7题)

8.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的三位科学家——格罗斯、波利泽和维尔泽克,他们在有

关原子核内夸克之间存在的强作用力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C)

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B组

9.如图所示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可能有(A)

(第9题)

A. 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 4个质子和5个中子

C. 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 8个质子和6个电子

【解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图中6个带负电荷的粒子是电子,6个带正电荷的粒子是质子,8个不带电的粒子是中子,故选A。

10.汤姆生和卢瑟福都对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论述中,不属

..于.他们两人共同观点的是(D)

A. 原子很小,但可以分

B. 原子是电中性的

C. 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荷

D.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解析】卢瑟福和汤姆生通过相应实验揭示了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所以原子虽然很小,但可以分,他们都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是电中性的,但他们对原子中正电荷分布的认识是不同的,汤姆生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内,而卢瑟福则认为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里,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1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乙(填序号)。

(第11题)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ABD(填字母)。

A.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 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 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解析】(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大部分α粒子沿原来方向向前运动,少数α粒子方向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碰到原子核被反弹回来,所以乙符合。(2)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并未达到完美。

12.如图为某原子构成示意图,请你仔细观察此图片,谈谈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答出三条,合理均匀)

(第12题)

【解析】由图看出,原子很小,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由内层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外层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整体呈电中性等。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2)

A组

1.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

...的是(B)

A. 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B. 气体压缩为液体,分子体积变小

C.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某粒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该粒子一定是(C)

A. 原子

B. 分子

C. 阴离子

D. 阳离子

3.下列关于镁原子、镁离子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

...的是(D)

A. 核电荷数相同

B. 质量几乎相等

C. 镁离子比镁原子稳定

D. 电子数与质子数相同

4.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①④,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②,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③。

①氧气②镁③氯化钠④二氧化碳

5.请填表并比较氯原子与氯离子、镁原子与镁离子、镁离子与氯离子,把它们的异同点写在横线上。

氯原子与氯离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

镁原子与镁离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

镁离子与氯离子:都带电,但电荷数和电性不同。

6.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阳离子、阴离子这些微粒中:

(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中子、分子、原子。

(2)带正电的微粒有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3)带负电的微粒有电子、阴离子。

(4)质量最小的微粒是电子。

(5)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有分子。

(6)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

B组

7.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氢粒子,它由三个氕原子核和两个电子构

成。这对解释宇宙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对于这种粒子,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A)

A. 它一定含有3个中子

B. 它比一个普通氢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

C. 它的组成可以用H3+表示

D. 它的化学性质与H2不同

【解析】一个氕原子核只含一个质子,没有中子,因此三个氕原子核含三个质子,不含中子,比普通氢分子多一个质子,即多一个氢原子核;核外只有两个电子,所以该粒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用H3+表示。该粒子与H2的构成微粒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8.已知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与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在数值上相等。若R2+核外有x个电子,则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C)

A. m-x+2

B. m+x-2

C. m-x-2

D. m+x+2

【解析】R2+是R原子失去两个核外电子得到的,因此其质子数为x+2。因R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等于m,所以中子数=m-(x+2)=m-x-2。

9.如图表示某物质的微观形成过程。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第9题)

(1)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2)甲原子形成的离子是阳离子。

(3)最终形成的化合物不显(填“显”或“不显”)电性,原因是两种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电性相反。

【解析】通过对图的观察可知,电子由甲原子向乙原子转移,形成带正电的甲离子和带负电的乙离子,因为电子只在甲、乙间移动,所以两种离子所带的电量相同,电性相反。正因如此,最终形成的化合物是不显电性的。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3)

A组

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B)

A. 中子数不同

B. 质子数不同

C. 原子质量不同

D. 核外电子数不同

2.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A)

3.碳-12、碳-13、碳-14都是碳的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B)

A. 电子数目不同

B. 中子数目不同

C. 质子数目不同

D. 化学性质不同

4.科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

之和,如 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 53131I和 53127I的说法中错误

..的是(A)

A. 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B. 属于同种元素

C. 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 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5.用“”“”和“”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第5题))

A. 甲、丁互为同位素

B. 乙、丁为同一种元素

C. 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 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6.下表所示的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B,互为同位素的是AD。(填字母)

B组

7.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B.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解析】“一个中子变成质子”会使中子数减少1个,变为7个,质子数增加1个,变为7个。质子数是7的元素为氮元素。

8.科学上用符号“Z A 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a b X n+和c d Y m-的核外电子数相等。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C)

A.b-a=d-c

B.a+n=c-m

C.a-n=c+m

D.b-n=d+m

【解析】因为a b X n+和c d Y m-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a-n和c+m,所以a-n=c+m。

9.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分子。

(第9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填字母)。

A. 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 氯化钠是由钠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 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

【解析】(1)汞属于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2)氯化钠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3)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

2.4 组成物质的元素

A组

1.据报道,我国长征五号“冰箭”运载火箭采用液氢和液氧作为推进剂,其中液氧属于(A)

A. 单质

B. 氧化物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2.“”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A)

3.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B)

A. 硫

B. 水

C. 铜

D. 空气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

A. 氧

B. 硅

C. 铝

D. 铁

5.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C)

A. 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

B. 一氧化碳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

C. 在已知的元素中,非金属元素占大多数

D. 金属铁和非金属硫都属于单质

6.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C)

A. 铁

B. 钙

C. 硅

D. 铝

7.商场的货架上会看到标有“补钙”“补铁”“补碘”等字样的食品和保健品,这里的钙、铁、碘指的是(D)

A. 离子

B. 原子

C. 分子

D. 元素

8.用下列物质填空。

A. 液氧

B. 水

C. 二氧化碳

D. 氯化钠

(1)含有氧元素的有ABC。(填字母,下同)

(2)分子中含有氧原子的有ABC。

(3)含有氧分子的有A。

(4)氧元素存在于单质中的是A。

(5)氧元素存在于化合物中的是BC。

9.根据如图所示的A、B、C三幅元素含量示意图,试推测元素分布领域,将图下字母序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浙江省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 2 章知识要点: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 二氧化碳:0.03% 3、空气的利用。(1)氮气的用途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用途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1)硫在氧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2)S + O2 ===SO2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 3O4 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1)①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2H 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③收集方法(2) 5、催化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2、质量守恒定律(1)(2)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①原子种类④物质总质量3、化学方程式。(1)(2)(3)(4)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②表示反应的条件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C (2)分解反应:A B+C 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免费专享]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电和磁 1、任何磁体都有南、北两极,当磁体被分割几段后,每段磁体上仍然都有N、S极;而且两磁极的磁性最强; 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3、每一磁体周围都存在着磁场。磁场中某一点的磁场方向就是在该点小磁针才N极所指的方向。磁体周围磁 场的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4、地球也是一个磁体,因此存在地磁场。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5、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线这一模型。 6、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电能生磁。 7、通电导体周围也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直线电流磁场的分布为以导线上的各点为圆心 的同心圆,磁场分布的面与导线垂直。 8、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极性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关系可 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 9、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有:是否带铁芯、线圈匝数、电流大小。 10、电磁铁的磁性主要可以通过控制电流来控制,主要应用如电铃、电磁选矿机、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等。 11 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可用低电压和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 1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发生转 动,但转到平衡位置就不动了。 13、直流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换向器是直流电动机的一个关键、重要的部件,它使直流电 动机的线圈能不停的转动。 14、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重要动力设备。 1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和规律,从而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八年级科学(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C-12 O-16 Na-23 H-1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选项属于符号的是() 2. 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用品,铁、钙指的是()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单质 3.世界首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已在我国成立并开业。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相对 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 A.49 B.18 C.66 D.115 4. 三聚磷酸钠(Na 5 P 3 O 10 )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 富营养化已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 5 P 3 O 10 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4 C.+5 D.+6 5.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6.过氧化氢(H 2 O 2 )是隐形眼镜的洗涤成分,关于过氧化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7.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 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 H 2 O +7O 2 =2 FeSO 4 +2 H 2 SO 4 据则R的化学式为() A. FeS B. Fe 2 S 3 C. FeO D. FeS 2 8.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①②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⑤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0.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1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A为原子序数 B.B为元素名称 C.C为元素符号 D.D为中子数 B.危险标 志 C.细胞结构 图 D.甲烷分子 A.眼球结 构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和磁 1、简单的磁现象: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只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北极N 。磁极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 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物理学家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分布的情况。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磁体 S 极。 3、地磁场:地球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磁针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拟,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4、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优点是:(1)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2)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3)磁的极性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 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把电能转化成为机械能。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线圈沿原方向继续转动,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改变电流方向。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_在平衡位置(还有很多可能)_____. 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里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若电路不闭合,则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压。这种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方向和磁场方向方向有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发电机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发电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是交流电。我国交流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改变两次,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大型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部分。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转动的方式。 8、家庭电路: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是 220 , V,分辨火线、零线的工具是测电笔 电能表的作用:测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220V 10(20)A ”的意 义:。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教学方案】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明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 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1.随身听、饮料罐。 2.地球仪图片、细胞模式图图片、眼球模型图片、水分子模型图片等。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引入 1.观察与思考。(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假如你要在巴黎都市购买一套住房,你会去销售大厅看什么?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是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师:我们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那么假如你要在巴黎都市购买一套住房,你会去销售大厅看什么? 生:回答问题(楼房沙盘)。 2.讲述。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模型 1.列举。 师:在生活中,我们曾听说过“模型”这个词。例如我们常见的地球仪、动物细胞模式图等。请你说说什么是模型,并列举几个模型的例子。 生:(学生回答: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提问。 师: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模型呢?(地球仪、细胞模型、眼球模型、皮肤模型、水分子模型等。(注:老师可以下载这些模型的图片并播放。) 师:我们为什么要用地球仪和植物细胞模式图呢?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综合复

第八讲第二章综合复习 一、选择题: 1、“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思想。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其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种叫“过氧基”的结构(右图表中方框框出部分)。据此推测() 2.在锰的某种氧化物中,锰与氧的质量比55∶56,锰的化合价为()。 A.+7B.+6C.+4D.+2 3.在化合物NaxRyOz中,元素R的化合价为() A、x+y-z B、(x+y)/z C、(x+2z)/2y D、(2z-x)/y 4.元素A与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xA,元素B与氯形成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BCly.则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AxBy B、AyBx C、BxAy D、ByAx 5.水泥的主要成分有:Ca2SiOx、Ca3SiOy、Ca3Al2Oz其中x、y、z的值分别是()A、2,2,3B、2,3,3C、4,5,6D、4,6,6 6.如果按照某种标准能将FeSO4、Na2SO3、NO划归为同一类物质,则下列物质中能划归为此类物质的是() A、KMnO4 B、Al2(SO4)3 C、KClO3 D、K2HPO4 7、根据下列叙述,对其“式”进行判断:(1)碱式磷酸钙的化学式为Ca4(OH)(PO4)3,②Fe3O4若看做“混合氧化物”时,可改写成FeO?Fe2O3,根据化合价规律和前述写法,则Pb3O4(四氧化三铅)可改写为2PbO?PbO2(Pb的化合价为+2价,+4价),③为了方便某些化学计算,98%的浓H2SO4改写为 9H2SO4?H2O。其中错误的是()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③ D、②③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1、磁性:能够吸引、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2、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3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 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 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 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 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 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 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定义:闭合电路 ....的.一部分导体 .....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电流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电流方向不变。 4、感应电压:无论电路是否闭合,做切割磁感线的导体两端都会产生感应电压。 5、应用——交流发电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铜环、电刷 ②工作原理:电磁感应 ③能量转换: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6、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在线圈中产生的都是交流电。交流发电机通过铜环向外输出交流电。直流发电机通过换向器向外输出直流电。 大型交流发电机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的方式来发电。 7、交流电和直流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专题训练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专题训练 一、工业制取氧气 原理:根据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 ??????→????→?-氧气(主要是液氧)氮气液态空气空气℃蒸发,降温加压196 二、实验室制法 (1) 原理: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2KClO 32MnO ?===2KCl+3O 2 2H 2O 22 MnO ===2H 2O+O 2 (2) 装置:固体加热制气体,常用下列装置为氧气的收集装置。 (3) 实验操作步骤(以KMnO 4受热分解为例):a.组装仪器;b.检查装置气密性;c.装药品;d.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e.点燃酒精灯加热;f.收集气体;g.从水槽中移出导管;g.熄灭酒精灯。(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4) 收集方法:a.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 气略大)。 (5) 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 验满方法:a.用排水集气法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证明瓶中没有 水,即已集满;b.用向上排空气法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 复燃证明集满。 (7) 放置方法:盖玻璃片并正放(依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三、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的 物质叫做催化剂。 注意: (1) 改变速率包括加快或减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加快。 (2) MnO 2不是专用催化剂。 (3) 催化剂不能增多或减小生成物的质量。 (4) 对于指定的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反应不能发生,只是反应速率 较小。 (5) 催化剂要纯净以免影响催化效果或引起事故。 四、气体发生装置的综合探究 研究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研究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八年级科学(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C-12 O-16 Na-23 H-1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选项属于符号的是( ) 2. 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用品,铁、钙指的是( ) A .元素 B .分子 C .原子 D .单质 3.世界首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已在我国成立并开业。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 为115,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 A .49 B .18 C .66 D .115 4. 三聚磷酸钠(Na 5P 3O 10)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已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 5P 3O 10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3 B .+4 C .+5 D .+6 5.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涤成分,关于过氧化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7.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 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 H 2O +7O 2=2 FeSO 4 +2 H 2 SO 4据则R 的化学式为( ) A. FeS B. Fe 2 S 3 C. FeO D. FeS 2 8.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 )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 .①②⑤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⑤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0.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B .危险标志 C .细胞结构图 D .甲烷分子 A .眼球结构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期末试卷A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I—127 K—39 O—16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60分) 1、下列是光源的是( C) A、月亮 B、宝石 C、烛焰 D、看电影时的电影幕布 2、下列动物的受精方式不相同的一组的是( A ) A、金鱼和鲸 B、蛇和龟 C、鸽和猫 D、大鲵与鲫鱼 3、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 ) A、传声 B、传热 C、响度 D、通风 4、为了制作一束平行光,班里的同学提出了以下的方法,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B ) A、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上 B、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凹透镜的2倍焦点处 D、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凸透镜的2倍焦点处 5、一位同学在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时,发现指针向左边没有刻度的一方偏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 A、电流表的量程选错了节 B、电路中的电流过小 C、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D、电流表被短路了 6、下列现象中,属于非条件反向的是( D ) A、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 B、学生听见铃声,跑进教室 C、司机看见红灯,停止前进 D、风沙吹进眼里,出现流泪现象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C ) A、月食现象 B、阳光在浓密的树荫下形成的圆形光斑 C、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 D、岸边看到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嬉戏的小鱼 8、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B ) A、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9、如图所示中能正确测出电灯L1的电流的是(C ) 10、下列关于敲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B、鼓面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越高 C、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敲鼓,鼓声的响度不同 D、敲鼓的力量越大,鼓声的音色越好 11、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2章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3)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 Fe 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 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分别为: 2H 2O2 ====2H2O +O2

浙教版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3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He 锰-Mn 金-Au 铝-A l 氯-C l 硅-Si 铁-Fe H -氢 C -碳 N -氮 O -氧 Na -钠 Mg -镁 P -磷 S -硫 K -钾 Ca -钙 Cu - 铜 Zn -锌 Hg -汞 I - 碘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H 2O 二氧化碳-CO 2 氢氧化钠—NaOH 氧化铜-CuO 硫-S 一氧化氮-NO 氧化铝-A l 2O 3 五氧化二磷-P 2O 5 氯化氢-HC l 氯气-- C l 2 硫化氢-H 2S 氧化钠-Na 2O 氧化镁-MgO 氖气-Ne 金刚石 -C 过氧化氢-H 2O 2 二氧化硫-SO 2 氧化钙-CaO 碳酸钙-- CaCO 3 硝酸根离子 NO 3-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甲烷 Fe 2O 3-三氧化二铁 Na 2S -硫化钠 FeCl 3 -三氯 化铁 (氧化铁) Fe 3O 4-四氧化三铁 ZnO -氧化锌 NaCl -氯化钠 MgCl 2-二氯 化镁 KCl -氯化钾 CaCl 2-二氯化钙 CuSO 4-硫酸铜 K 2MnO 4—锰 酸钾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纯物质的质量×100%=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 ×100%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如:求88克CO 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 五: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一种.. 微粒;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竞赛试卷及答案(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八下第二章竞赛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u:64 Zn:65 C:12 O:16 Cl:35.5 N:14 Ca:40 Na:23 Al:27 I:127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11.在S02与S03的混和物中,硫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不可能的是 () A、3/5 B、4/5 C、6/7 D、7/8 2.右图是某同学设计的C02发生装置,在下列同学的评价中,你认 为错误的是() A、能利用生活废弃品作为实验材料,有良好的资源利用意识 B、通过装置中的铜丝牵引网内大理石块有利于控制反应 C、使用的铜丝网不会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D、使用碱石灰(主要是NaOH和生石灰)有利于获得干燥C02 3.下列事件可能发生在铁器时代之前的是() A.金属铝的冶炼 B.钛金饰品的出现. C.戴维发现金属钠 D.青铜器的使用 4.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I2O5+5CO=I2+5CO2,根据生成CO2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关于这个反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I2O5,的质量不等于生成的I2的质量 B.反应物所含元素种类与生成物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氧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的C02中氧原子总数 D.参加反应的I2O5和CO的质量比等于生成的I2和C02的质量比 5.下图是收集、干燥某气体并对它吸收处理的正确装置。由图中实验装置推测出的该气体密度(与空气比较) 大于小于大于小于 在水中的溶解性难溶极易溶极易溶难溶 选项 A B C D 6.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该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试卷+答题卷+答案

八年级(下)科学试卷 2012.6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有:H—1 O—16 N—14 C—12 Al—27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闻气体气味B.试管夹套入试管C.熄灭酒精灯 D.液体药品的取 用 2 、某地,一辆石油液化气运输车发生事故翻倒,储气罐部分破裂,并有液化气漏出,此时切不可采取的措施是(▲) A.疏散周围人群B.用水喷气罐降温C.控制火源靠近D.焊接储气罐泄漏处 3、下列名称与其对应的符号完全正确 .... 的是(▲) A.氯元素Al B.氢氧根离子HO-C.硫酸铜CuSO4D.碳酸CO3 4、对有关实验现象 .... 的描述正确 .. 的是(▲) A、碳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白烟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5、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氚可用表示(其中 “l”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粒子是 (▲) A.原子核B.质子C.中子D.核外电子 6、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必须按照一定规则进行。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不正 ..确.的是(▲) A.验证植物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淀粉时,应先用酒精脱色,再滴加碘液 B.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先将酒精灯熄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C.实验室制取O2、CO2等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向容器中装药品 D.做铁丝在氧气瓶中的燃烧实验时,应先在瓶底放些水或铺一层沙,再引燃铁丝 7、下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原子,其中可以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8、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某化学反应的微 观模拟示意图如下: 小华同学对该微观模拟示意图的认识中错误 .. 的是(▲) A、该反应前后分子的总个数发生了改变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1-3节》测试 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1-3节》测试 班级姓名成绩 一、我会选(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 分,共50分) 1. 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酒精灯 C.制取氧气 D.滴管滴加液体 2. 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比约为1:4,这是指它们的() A.质量比 B.质量百分比 C.体积比 D.密度比 3. 地震造成一列含有12节油罐车的货运列车在宝成铁路109号隧道里起火,消防人员迅 速采取封堵隧道口、注水冷却等措施进行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BC 均是 4.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必须使用催化剂 B.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应物 C.必须用排水法收集 D.必须用燃着的火柴检验是否收集满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D.蜡烛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 现有下列事实:①动物呼吸;②白磷自燃;③食物腐烂;④火药爆炸。它们的共同点是 ()A. 都发光 B. 都剧烈燃烧 C. 都是氧化反应 D. 都发生爆炸 7. 某气体即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8.下列各组物质中,既是化合物,又是氧化物的是:() A.二氧化碳、冰 B.氯酸钾、二氧化锰 C.氧化镁、锰酸钾 D.水、液态氧 9. 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 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10.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11.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自然、缓慢氧化,有人叙述这些变化有如下共同点:○1都产生热量 ○2都要发光○3都属于氧化反应○4都很缓慢○5都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6都需要温度达到着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的作用: (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决定。 2、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4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三.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玻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 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4、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质子: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带正电) 原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3)、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有答案)

浙教版第二学期《科学》八年级下学生学习自测单元练习(三) 第一章综合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Fe—56 O—16 S—32 N—14 F—19 C—12 P—31 Na—2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若以“●”表示一个氧原子,则下列各图中可表示氧气模型的是( ) 2.( )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B.分子裂为原子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 3.表示水分子,则下列图示表示分子改变的是( ) 4.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主要矿物质成分如下:(单位:毫克每升)Ca:20,K:5,Mg:3,Zn:0.06,F:0.02等,这里的Ca、K、Mg、Zn、F是指( ) A.单质 B.元素 C.金属离子 D.分子 5.在元素周期表中,应用于计算机的硅元素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14 B.原子个数是14 C.相对原子质量是14 D.质子数是28.1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O2”是由两个氧元素和一个硫元素组成的

B.“CO2”是由氧单质和碳单质组成的 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D.“H2O”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7.右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氢气、氧气、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D.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8.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卫星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Ir)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铱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D.铱原子的质子数小于77 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特定条件下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即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 草变黄金”。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金刚石属于非金属单质 B.制造金刚石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5905300.html,l4是一种化合物 D.制造金刚石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0.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它表示( ) A.铁单质的质量为56克 B.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56克 C.铁的原子核内有56个质子 D.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12原子质量1/12的56倍 11.2004年5月1日实施的新交通法加大了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原理是红色的重铬酸钾遇酒精后生成 蓝绿色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B.重铬酸钾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3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酒精具有挥发性 12.下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正确的是( ) A.NO2的相对分子质量=14×16×2=448 B.2NH3的相对分子质量=2×14+1×3=31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6×2=32克 D.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40+(16+1)×2=74 13.根据已学科学知识判断下列广告用语中,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饮料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C.本厂生产碳酸氢铵(NH4HCO3)产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50%,含氮量高,价格低廉,是农民朋友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D.“××”牌蔬菜,天然种植,不含任何化学元素,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14.氯离子和氯原子属于( ) A.同一种元素 B.同一种离子 C.同一种物质 D.同一种分子 15.如图所示,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