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进展

张旭东1,张琳西1,李迎春2 综述马显杰1,郭树忠1 审校(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陕西省西安市 710032; 2.山西长治钢铁公司职工医院)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Bertelli[1]和Masquelet[2]等通过对人体四肢皮神经血供的显微解剖,证实“皮肤血供部分依赖于皮神经血供”的观点后,首创的一种链型皮瓣。这种皮瓣的血供可靠,有重建感觉的条件,可顺行、逆行移位,有的部位可进行远位游离移植,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术式颇多,研究发展较快。本文就该皮瓣的血供、种类等的研究资料进行总结,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参考。

1 该类皮瓣的血供规律和皮瓣成活的血供基础

一般认为皮神经干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节段状分布,并不存在与皮神经干全长完全一致的伴行血管干。进入皮神经干的供血渠道顺序依次为:节段血管、营养血管、外膜血管和神经干内微血管网。

不同神经其节段动脉的来源不同,也可同时有多个来源,即可为肌肉穿支、直接皮支,也可为四肢和躯体主干血管的直接分支。依此,Taylor[3]将人体皮神经血供分为2类:主要动脉型,此型节段动脉口径大,其主干与皮神经相伴行距离较远;血管网型,动脉网由皮神经周围节段性横向小动脉分支相互吻合而成,即Bertelli所定义的神经旁营养血管。上述血管通常为2条静脉夹持1条动脉相伴行。节段动脉向皮神经发出多支营养动脉,营养动脉在外膜的位置,又发出上行支和下行支,即所谓的外膜动脉,这些外膜动脉互相组成链状吻合,保证皮神经干有较大侧副循环潜力。外膜动脉进一步在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发出微血管,这些微血管分布稠密,侧副循环代偿能力很强,也形成丰富的纵行链状吻合。

此外,节段动脉和营养动脉还向周围皮肤筋膜发出许多分支,并与邻近的皮肤筋膜血管间有丰富的吻合交通联系,这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能够成活的形态结构依据。Gurunluoglu[4]通过对皮瓣血运实验研究,显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确定的供血系统,此类皮瓣血运与浅筋膜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筋膜向皮肤的广泛穿支,是保留皮瓣血运延伸的条件。由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血运与筋膜关系密切,其切取时类似筋膜皮瓣,特别是在小腿,包含了部分筋膜,因此Coskunfira[5]认为,皮神经营养皮瓣还可命名为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两条纵行链状吻合血管,是保证远距离供血的主渠道。Dogan[6]通过对隐神经血供的研究发现此类皮瓣血供由内外侧血

管丛共同提供,虽然外侧血管丛更重要,但是也不能单独的提供丰富的血运。

2 该类皮瓣的优点

Costa-Ferreira A[7]认为这种皮瓣旋转角度较大,多数供区可直接关闭,没有牺牲主干血管和神经,皮瓣耐受力好,切取快捷、容易,血供可靠。主要的缺点是供区瘢痕增生。Touam[8]通过对比皮瓣切取后温痛觉丢失和出现时机、皮瓣的外观和溃疡发生率等,认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优于筋膜皮瓣,甚至对虚弱的患者,效果也较好,他认为在治疗时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应为首选,筋膜瓣仅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不适合治疗时才可应用。对于糖尿病和脉管炎患者,Yildirim S[9]和Mak[10]运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认为由于其不牺牲主要的外周血管,对于外周血运差的患者可能是一种好的选择方法。Isenberg[11]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老年人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非常好。这些都说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应证较其他皮瓣广。

具有确定的神经分布也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一大优势。Bertelli[12]运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乳晕缺损,局部获得了良好的感觉。由于皮神经束支成分较单纯,陈辉[13]运用端侧神经吻合技术修复缺损,局部皮瓣获得了较好的感觉。通过对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神经感觉恢复的研究,其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大,这是其他皮瓣所无法比拟的。

3 皮瓣设计和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3.1 皮瓣的设计:由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的特点,蒂部的位置应依缺损区的位置和大小而定,原则上可设计在皮神经浅筋膜行程中的任意一点。如设在原来动脉浅出点处,血管口径及可切取的皮瓣面积均较大,且血运恒定;另外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既可以设计成顺行皮瓣,也可以设计成逆行皮瓣。虽然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机理主要是神经旁血管提供,但是不同的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其具体血供又有差别,王绥江[14]通过对前臂皮神经、皮神经营养血管与浅静脉的关系和临床意义的解剖学研究发现,前臂内侧皮神经全程由神经旁血管供血,宜设计成皮神经旁血管筋膜蒂岛状皮瓣;而外侧皮神经除有神经旁血管供血外,尚有主要动脉,故可设计为尺动脉下端肌间隙支的浅出点为蒂的动脉蒂岛状皮瓣。因此,需要加强对皮神经血供个性的认识,明确其血供类型和特点,更好的指导临床。

3.2 岛状皮瓣的宽度和深筋膜的关系:由于神经旁营养血管与皮神经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设计岛状皮瓣时要保留一定的蒂宽,一般蒂宽至少应达1.5~3.0cm。但王绥江[14]认为现报道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此二者之间的距离多在0.4cm,最远不超过0.6cm,因此不要拘泥于此原则,应视皮瓣大小作适当的调整,以不小于皮瓣宽度的1/2而又较皮瓣稍窄为宜,以避

免皮瓣转移后因蒂部过宽影响外观。Bertelin[15]认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由皮神经内外血管共同供血,深筋膜对其成活影响不大;但是Gurunluoglu[5]、Coskunfirat[6]、周礼荣[16]等广大国内外学者认为此类皮瓣血运与浅筋膜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筋膜向皮肤的广泛穿支,是保留皮瓣血运延伸的条件,因此皮瓣应该包含深筋膜,这不但便于操作,而且加强了皮瓣的血供。

3.3 浅静脉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的作用:目前此类皮瓣的静脉回流确切机制尚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Bertelin[16]观察到多数皮神经旁有两条伴行静脉直接流入皮肤浅静脉,有时也流入深静脉。钟世镇[17]等研究手背细小动脉,发现无伴行静脉,血液经浅静脉回流;亦有人认为逆行岛状皮瓣主要通过浅静脉逆向呈迷宫式回流。周礼荣[17]等广大学者主张在设计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时带上附近的浅表静脉,认为有利于静脉回流,Chai YM[18]也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把皮瓣血管和供区表浅血管吻合,大大促进了静脉回流,提高了皮瓣的存活率和皮瓣可切取的范围。但展望[19]等认为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动脉压力低,带上浅表静脉反而容易引起血液逆流,皮瓣肿胀,不利于皮瓣存活;张世民[20]等也不赞成在皮瓣蒂部保留浅静脉。

Nakajima[21]对四肢浅静脉及皮神经进行研究,发现四肢浅静脉和皮神经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营养血管系统,即沿皮神经干有纵行的皮神经旁血管网和皮神经干内血管网,沿浅静脉旁也有纵行的浅静脉旁血管网及浅静脉壁血管网。因此他认为,同时包含了皮神经营养血管及浅静脉的皮瓣,其血供比较可靠。傅小宽[22]依此原理,运用逆行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满意地修复了腕、手背部、踝周及足后跟软组织缺损。为临床上运用浅静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浅静脉对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影响需进一步观察,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4 几种常见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

4.1 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营养动脉来源于肱动脉、尺动脉、骨间返动脉和骨间后动脉的皮肤穿支动脉,其中较恒定者有尺侧下副动脉皮支、尺侧返动脉肌皮支、尺动脉中段肌间隙支和尺动脉下段肌间隙支。上述各穿支在脂肪组织及深筋膜表面均有丰富的吻合。在浅筋膜内,穿支分布在皮神经侧旁0.4cm内形成纵行链状吻合(神经旁血管),由神经旁血管分支进入皮神经。

4.2 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营养血管源于肱动脉末段皮动脉、桡动脉肌间隔支、肌皮支和直接皮支。其中肱桡肌内侧肌间隔皮动脉以主干形式与皮神经伴行并直接分支营养皮神经,肘窝外侧皮动脉、肱桡肌肌皮动脉、桡动脉显露部分大的皮支则先分支形成神经旁血管,再由神经旁血管分支营养皮神经。其轴心线为肱骨外上髁肱二头肌腱外侧与桡骨茎突的连线上。

4.3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隐神经由膝降动脉的分支伴行,从膝至踝上均位于皮下组织内。隐神经营养血管发出5~6个皮支支配小腿内侧皮肤,其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有2~7个吻合支。其轴心线位于在膝内侧正中作一平行于下肢的轴线上。

4.4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浅神经是胫总神经的分支,其在行程中接受胫前动脉的穿支血管营养,在腓神经的下段,腓动脉的前穿支(外踝上动脉)也发出分支参加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丛。

4.5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的血供主要有腘窝中间皮动脉,腓肠肌支穿支、腓动脉肌间隔支。这些血管构成广泛的皮神经血管丛,通过与筋膜、皮下、皮肤血管网丰富的吻合供应小腿后侧皮肤。轴心线为腘窝中心点至外踝内侧缘连线。

4.6 其他:除以上的几种常用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外,目前已发掘的还有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大腿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底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等,证实了每一条皮神经均有一条伴行营养血管,并发出分支营养皮肤的观点,随着皮神经应用解剖的发展,必将有更多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应用于临床。

5 皮瓣研究的发展趋势——局部血管网络的研究和新型皮瓣的发掘

随着对皮瓣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发掘,人们通过对其血运的研究,发现身体的主干血管及其分支和交通支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吻合支,这些吻合支之间在局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吻合网络,以确保皮瓣的存活,不同类型的皮瓣之间重叠非常多;同时,Lamberty[23]认为由于深筋膜皮瓣的良好血供,打破了顺行皮瓣比逆行皮瓣绝对可靠的观念,各种逆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运用,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依据这些解剖原理,通过对局部血供进行模拟分区,设计不同类型的皮瓣和复合皮瓣,为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缺损提供依据,并克服不同皮瓣单纯移植时的缺陷。Ballmer FT[24]通过研究内踝网络系统,发现在内踝部位,内踝前动脉、内踝后动脉、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的其他小分支、足底内侧动脉、跗内侧动脉和隐动脉的分支之间吻合形成了丰富的血管网,可设计不同的皮瓣。钟志刚[25]通过研究小腿下段及足部动脉吻合网结构的解剖,把小腿下段和足部分为外踝、踝前足背区、踝后足跟区、足底区等4部分,在不同的区域有其不同的血管网络,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各型皮瓣。柴盖民[26]等通过对小腿局部解剖的研究,建立了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使皮瓣的可切取面积大大超过了单纯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也克服了单纯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时造成的蒂部臃肿、回流障碍的并发症。

总之,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促进了皮瓣研究的发展,在局部应用解剖的帮助下,使皮瓣的研究向网络研究方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squelet AC,Romana MC,Wolf G.Skin island flap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 superficial nerve: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leg[J].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6):1115~1121.

[2]Bertelli JA,Khoury Z.Vascularization of lateral and medial cutaneous nerves of the forearm. Anatomic basis of neurocutaneous island flap on the elbow[J].Surg Radiol Anat,1991,13(4):345~346.

[3]Taylor GJ,Gianoutsoes MP,Morris SF. The neurovascular rritories of the skin and muscles: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Plast Reconstr Reconstr Surg, 1994,94(1):1~37.

[4]Dogan T, Zhang F, Komorowska-Timek E,et al, Saphenous neurocutaneous island flap model in the rat: evaluation of vascular supply[J]. Ann Plast Surg, 1999,43(4):416~420.

[5]Gurunluoglu R, Bayramicli M, Sonmez A,et al. A neurocutaneous island flap model: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rats[J]. Ann Plast Surg, 2000,44(1):53~58.

[6]Coskunfirat OK, Velidedeoglu HV, Sahin U,et al. Reverse 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s for soft-tissue coverage of the lower

leg[J].Ann Plast Surg, 1999,43(1):14~20.

[7]Costa-Ferreira A, Reis J, Pinho C, Martins A,et al. The distally based island superficial sural artery flap: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36 flaps[J]. Ann Plast Surg, 2001,46(3):308~313.

[8]Touam C, Rostoucher P, Bhatia A,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series of distally based fasciocutaneous flaps for coverage of the lower one-fourth of the leg, the ankle, and the foot[J]. Plast Reconstr Surg,2001,107(2):383~392.

[9]Yildirim S, Akan M, Akoz T. Soft-tissue reconstruction of the foot with distally based neurocutaneous flaps in diabetic patients[J].Ann Plast Surg, 2002 ,48(3):258~264.

[10]Mak KH. Distally based sural neurocutaneous flaps for ankle and heel ulcers[J]. Hong Kong Med J,2001,7(3):291~295.

[11] Isenberg JS. The reversal sural artery neurocutaneous island flap in composite lower extremity wound reconstruction[J]. J Foot Ankle Surg, 2000,39(1):44~48.

[12]Bertelli JA, Pereira Filho OJ, Ely JB. Sensitive areolar reconstruction in using a neurocutaneous island flap based on the medial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J]. Plast Reconstr Surg, 1999,104(6):1748~1750.

[13]陈辉,陈绍宗. 端侧神经吻合恢复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感觉的应

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1):54~55.

[14]王绥江,罗少军,郝新光,等.前臂皮神经、皮神经营养血管与浅静脉的关系和临床意义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16(4): 212~221.

[15]Bertelli TA.Neurocutaneous axial esland flaps in the

forearm:anatomical,experimental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results[J].Br J Plast Surg,1993,46(6):489~496.

[16]周礼荣,丁任, 蔡仁祥,等. 四肢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0, 23(1): 26~28.

[17]钟世镇,许永清,周长满,等.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基础及命名[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1):37~39.

[18]Chai YM, Lin CZ, Chen H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istally based neurocutaneous flaps by anastomosis of superficial veins[J]. Zhongguo Xiufu Chongjian Waike Zazhi, 2001,15(4):217~218.

[19]展望,宁金龙.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1,24(4):298~299.

[20]张世民,陈中伟. 前臂逆转筋膜皮瓣血供的解剖学[J].中国临床解剖杂

志,1990,20:136~138.

[21]Nakajima H,Imanishi N,Fukumi S,et al. Accompanying arteries of the lesser saphenous vein and sural nerve:anatomic stud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J]. Plast Reconstr Surg,1999,103:104~120.

[22]傅小宽,庄永青,李小军,等.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0,23(2): 95~96.

[23]Lamberty BG,Cormack GC.Fasciocutaneous flaps[J].Clin Plast Surg,1990,17(4):713.

[24]Ballmer FT, Hertel R, Noetzli HP,et al. The medial malleolar network:A constant vascular base of the distally based saphenous neurocutaneous island flap[J].Surg Radiol Anat 1999,21(5):297~303.

[25]钟志刚,陈振光,林本丹,等. 小腿下段及足部动脉与其吻合网结构的应用解剖和临床意义[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5):285~287.

[26]柴益民,林崇正,陈彦坤,等. 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1,24(3):167~169.

神经皮瓣的进展和应用

一、概念

神经皮瓣(neurocutaneous flap或neuro-skin flap)是指皮瓣及其蒂部含有轴行走向的皮神经,而在神经周围和神经内部有丰富血管网,他们构成了皮瓣的血循环基础。

二、历史回顾

早在1892年,Quenu和Lejars就提出在皮神经周围有丰富的血管,他们与皮肤血管相互交通,构成了皮肤血供的一部分, 在皮肤和皮下组织中,他们构成了血循环和侧支循环的轴心, 所有皮神经无一例外都存在神经动脉网。1936年,Salmon进一步证实了该解剖结构的存在。1992年,Masquelet进行了小腿腓肠神经、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并以此为轴进行了皮瓣应用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功。几乎在同一时刻,Bertelli等,进行了手和前臂皮神经的研究,他们于1992年和1995年分别报导了上述部位神经皮瓣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994年,Hasegawa等进行了逆行腓肠神经皮瓣修复下肢远段皮肤缺损的应用,手术均获得成功。1997年,Cavadas报道了5例逆行隐神经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

三、神经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1994年,Taylor等对皮神经进行了完整的和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任何一支皮神经均会有动脉的伴随,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多种多样,动脉可以是一支长的血管,也可以是与神经伴行的链状连接的多支动脉系统。在后一种情况下,相邻动脉之间的吻合是一种“真实吻合”,即在吻

合后动脉的内径没有减小。该动脉系统与浅层皮肤皮下组织血管网有广泛交通,而且与深筋膜和主干动脉的肌间隔穿支相互吻合。因而,当皮瓣包含有皮神经在内时即包含了其伴行的血管或血管网,无论是顺行或逆行,只要保留适量的肌间隔穿支的完整,主干动脉动脉压便可通过它传至神经伴行的血管系统,又由于“真实吻合”的存在使压力的衰减大大降低,保证了皮瓣和蒂可以达到相当的长度而不致出现血循环障碍。

四、不同部位神经皮瓣的应用:

1、手部

(1)解剖基础

手背的皮神经主要来自两条,一为桡神经的浅支,支配中指桡侧以外的部分,一为尺神经的手背支,支配中指尺侧以内的部分,神经的血管与皮肤的血管联系极为密切,而这些血管又与桡动脉的腕背支、尺动脉的腕背支、骨间背侧动脉和掌深弓等动脉的穿支相吻合。上述动脉的皮支通常位于桡腕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另外,在掌骨的中段也存在部分。在皮神经旁可见轴行走向的、直径在0.2~0.4 cm的动脉,有些可进入皮神经内,另一些可与其分开达4 mm之远。除此之外,神经的内部也有轴向的血管网,所有动脉彼此之间有着丰富的吻合。另外,神经旁的轴行动脉还有静脉相伴行。

(2)、五种皮瓣(逆行)

a. 第一掌骨中段和远段外侧皮瓣,以桡神经的拇指指背侧皮神经为轴。

b. 第一掌骨中段和远段内侧皮瓣,以桡神经的拇指指背侧皮神经为轴。

c. 第二掌骨基底部外侧皮瓣,以桡神经的食指指背皮神经为轴。

d. 第二掌骨的腕掌关节部位皮瓣,以桡神经的第三指背皮支为轴

e. 第五掌骨的腕掌关节部位皮瓣,以尺神经的背侧皮支为轴。

(3)、手术方法和要点:

a. 逆行皮瓣,注意保存蒂部的血运,距创缘应有一定的距离。

b. 皮下蒂的宽度应保持1 cm,以保证皮神经旁血管构筑的完整性。

c. 逆行皮瓣的旋转轴点一般位于指蹼(掌指关节)附近,(拇指除外),在此部位掌深弓或指掌侧固有动脉有穿支至皮瓣蒂内,因而注意勿损伤该穿支。

d. 创面可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

e. 皮瓣可修复拇指远端的缺损和其他手指第二节指骨以近的皮肤缺损。

2、前臂

(1)、解剖基础

前臂的皮神经包括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背侧皮神经,在这些神经的周围可见沿其长轴分布的弓状血管,该血管直径0.2~ 0.4mm,与神经干内的血管有规律地相交通,并与皮肤的血管有广泛的交通,这些弓状血管结构以前臂的近1/3段最为发达。上述血管弓中,只有伴随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前支的能达到前臂的远段的1/3。神经周围的弓状血管与桡动脉、尺动脉、肱动脉、骨间掌侧动脉和骨间背侧动脉发出的营养皮肤和神经的穿支相交通。在前臂前面的远段,皮肤神经穿支动脉主要位于桡侧屈腕肌腱的外侧和尺侧屈腕肌腱的内侧,在中段和近段,则位于桡侧屈腕肌和旋前圆肌的外侧,还有一些位于肱桡肌肌腹。在前臂的背面,这些穿支位于指总伸肌的外侧和内侧。在整个前臂约有46个神经皮肤动脉穿支,掌面约24支,背面约22支,在前臂的近1/3,穿支的直径较大而数目较少。皮神经通常是与头静脉、贵要静脉和前臂的其他静脉相伴行的,有时相距数毫米,也有可能相距1~2厘米,在前臂的近1/3,这种关系相当恒定。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其相伴行的皮神经与神经皮肤的动脉穿支维持极为密切的关系,神经的走行即是这些动脉穿支的明确的解剖标志。

(2)、常用皮瓣。

a、以前臂外侧皮神经的前支为轴,通常以头静脉为标志

b、以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前支为轴,通常以前臂前静脉为标志

(3)、手术方法和要点

a. 逆行皮瓣设计,认清两支静脉

b. 先切开皮瓣的近端标线,找到皮神经,再切开远端标线,于皮下剥离至旋转轴点

c. 用手触摸到皮神经,各旁开1.5cm切开皮瓣的轴和蒂,最好在深筋膜下剥离

d. 结扎切断皮神经和静脉,掀起皮瓣转移至患处

e. 若没有伴行知名静脉,皮瓣的蒂应尽量短

f. 皮瓣的旋转轴点一般在前臂中远段交界部桡动脉或尺动脉的表面

g. 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 -----

3、小腿

(1)、解剖基础

小腿的皮神经主要有3条,隐神经、腓浅神经终支和腓肠神经。隐神经是股神经的终末支,由缝匠肌的深面浅出,沿膝部和小腿内侧下行,隐动脉由膝降动脉发出后与之伴行,先位于隐神经的前方,至小腿中上1/3交界处变成网状结构并伴行于神经的前方或后方。该血管与神经本身的血管密切吻合,在膝和踝之间发出5~16支至小腿内侧的皮肤。隐神经的动脉网与胫后动脉间有2~7个吻合支,与到皮肤的穿支一同伴神经下行,在小腿中上位于大隐静脉的后方,在小腿下方位于大隐静脉的前方,最低的吻合支位于内踝上方3~5cm。腓浅神经由腓总分出后先在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间下行,在小腿的中下1/3穿出深筋膜,至踝部分为2支。腓浅神经有轴行的血管结构相伴,在全程接受胫前神经的供血。该神经的轴行血管只在小腿的远1/3发出皮支支配小腿外侧(平均5支),由神经轴行血管发出的皮下血管网与由外踝动脉和由腓动脉穿支发出的皮肤动脉相吻合,这形成了外踝上皮瓣的基础。腓肠神经在腓肠肌两头之间下行,至小腿中部穿出深筋膜,腓肠神经旁伴有腓肠浅动脉,它由国动脉或腓肠动脉供血,在行程中发出皮肤穿支,并发出腓浅神经吻合支,只有在小腿的中下2/3,皮肤穿支才比较明显,在小腿中下1/3,腓动脉发出3~5个吻合支与腓肠神经的血管网吻合。

(2)、常用皮瓣

a. 以隐神经为轴,由胫后动脉供血的隐神经皮瓣

b. 以腓浅神经为轴,由胫前动脉供血的腓浅神经皮瓣

c. 以腓肠神经为轴,由腓动脉供血的腓肠神经皮瓣

(3)、手术方法和要点

a. 手术设计可为顺行或逆行,一般以逆行应用价值最大。

b. 知名静脉作为神经的标志和血管构筑的一部分应被包含于皮瓣和蒂内。

c. 先切开皮瓣的远端边界,认清皮神经和静脉,并适当调整皮瓣的位置。

d. 皮瓣及蒂应在深筋膜下剥起,蒂保留约3cm的宽度,以保留血供的完整性。

e. 蒂的旋转点不应低于外踝或内踝上方5cm,以保证神经及周围血管与深部知名动脉的交通支不受破坏。

f. 供区一般需植皮,隐神经皮瓣移转后可能出现胫骨的外露,此时可游离部分比目鱼肌覆盖后再行植皮。

五、对神经皮瓣临床应用的评价

A. 优点:

1、操作简单,节省手术时间

2、血运可靠,手术成功率高

3、无需损失肢体的知名动脉,代价小

4、手术一次性完成

B.缺点:

1、损失一支皮神经,可能会造成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

2、可能损失主要的皮下静脉

3、皮瓣的数量和部位有一定的局限性

神经皮瓣是一种新的皮瓣,从本质上讲,它仍属于动脉皮瓣的范畴,兼有筋膜皮瓣的性质,至今,它在国内外的应用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普及,有关对其更完善的认识和新的皮瓣的发现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技巧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技巧 想开展这方面的手术,对筋膜蒂旋转点高低的选择,解剖学基础,切取技巧及注意事项做更深一步了解. (1)皮瓣设计 以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至掴窝中点连线为皮瓣轴线,以外踝上5-7cm为旋转点(儿童为5,成人为6.5-7.0),根据缺损部位的形状及大小,以创缘轴方向的近心端至旋转点的长度确定血管蒂长度。在供区轴线上设计与创面部位相一致的皮瓣。 (2)先切开筋膜蒂部皮肤,解剖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将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全部纳入筋膜蒂内,保留2.5~3.5cm的筋膜蒂,如有两条腓肠神经应尽量将其全部纳入皮瓣,如无法完全纳入则保留较粗的一支,个别患者小隐静脉发生变异,不能纳入皮瓣内则不必勉强。(3)筋膜切开后先不必分离,沿皮瓣一侧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深筋膜大于皮肤0.8~1.0cm,并缝合深筋膜及皮肤,防止分离。于深筋膜下钝性及锐性向轴线方向分离皮瓣,自皮瓣深面可清晰见到走行于深筋膜之间的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于皮瓣远端结扎并切断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在切开皮瓣的另一边,然后逆行向小腿远端游离皮瓣,在旋转点位置注意观察吻合支位置,避免损伤。 (4)该皮瓣优点 血管蒂恒定,变异极少,手术操作简单,动脉供血可靠,静脉回流充分,不牺牲主干动脉,供区损伤少,创面大部分可直接缝合等。 为临床治疗足跟底及踝周皮肤缺损提供可靠的手段。 (5)皮瓣蒂部的宽度 解剖研究发现,皮神经营养血管丛多存在于其周围0.5cm的范围内,浅静脉营养血管丛存在于其周围1cm的范围内,但为了完全包含皮神经或浅静脉的营养血管,临床上手术时保留的蒂部宽度应超过上述数字,小腿要求3~4cm,皮瓣蒂部过宽不但不能为皮瓣增加血供,反而增加转移难度蒂部隆起变形明显。蒂部过宽,术后通过隧道时容易压迫,易致静脉回流受阻。亦可带皮桥。 (6)解剖学研究证实: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有密切关系:皮神经必然伴行一条皮动脉,在深筋膜上,皮神经伴行血管在营养神经的同时,发出许多皮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修复整形外科版主写过这方面的讲座,我摘录了一部分,共同学习。 另外我个人感觉,旋转点的位置在外踝上方5厘米以内就够了,否则修复某些足背创面的时候蒂可能不够长。

皮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实用医药杂志2013年01月第30卷第01期Prac J Med &Pharm.Vol 30,2013-01No.01 手指皮肤缺损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处理不当会影响手指的外观和功能[1]。现将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带掌(指)背皮神经的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22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22指。男16例,女6例;年龄 18~52岁,平均28岁。其中拇指3例,示指4例,中指9例,环 指6例。损伤部位:手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15例,指端皮肤缺损7例。急诊手术8例,择期手术14例。皮瓣面积1.5cm× 1.9cm~ 2.0cm×6.5cm 。1.2 手术方法 均在臂丛麻醉下行手术。伤口彻底清创后, 按皮肤缺损面积设计皮瓣,使皮瓣较创面大约10%。指背皮神经筋膜皮瓣切取部位在手指近节近段及掌指关节背侧方,皮瓣侧缘不超过手指侧中线,轴心线为指背神经走行,旋转轴点位于近侧指间关节背侧方。掌背皮神经筋膜皮瓣切取部位在掌背,相邻掌骨区域,掌背神经走行为轴心线,旋转轴点位于指蹼近侧1.5cm ,掌指关节间背侧方。皮瓣切取时,先于皮瓣近端作皮肤切口,寻找掌(指)背神经,将神经包含于皮瓣内,切开皮瓣近端,皮下游离,从真皮下至伸肌腱腱周膜浅面之间解剖筋膜组织,形成以该皮神经为轴,含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的筋膜蒂,由近至远逆行切取皮瓣,蒂部达关节背侧方旋转点,松止血带,确认皮瓣血运良好后,将皮瓣逆行转移覆盖创面。供区大多可直接缝合,不能缝合者游离植皮。术后伸指位石膏托固定,2周后拆外固定行功能锻炼。 2结果 22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术后出现皮瓣远端肿胀,皮色 呈暗紫,并形成水泡,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全部22例经6~12个月随访,皮瓣皮肤柔软,弹性好,色泽正常,供区无明显并 发症。 3讨论 手指软组织缺损临床上多见,处理原则为:①尽量应用相近皮肤质量的皮瓣修复创面;②要有良好的感觉;③需要有良好形态。常用的方法有带蒂皮瓣、指固有动脉为蒂的指侧方皮瓣、足趾趾腹微型皮瓣等。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带蒂皮瓣手术简单,但固定时间长,需二次手术断蒂,术后皮瓣臃肿、感觉恢复差。侧方血管蒂皮瓣外形饱满,感觉恢复好,需牺牲一侧指固有动脉,对供指的损害大,影响患指血运,有报道14%的患者对寒冷耐受力差,其中5%的患者遇冷出现疼痛、麻木、关节僵硬。游离足趾趾腹皮瓣外形、感觉及功能均恢复良好,但手术复杂,吻合血管时间长,风险大。 显微解剖研究证实皮神经确有营养血管伴行,此营养血管与皮下血管网相吻合,为皮神经营养筋膜蒂岛状皮瓣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在手背侧掌指背神经侧走向恒定[2,3],手指背侧皮肤主要由指固有动脉分支供血,指固有动脉在近节手指近、中1/3平面以远,向指背发出8~13支背侧支动脉,并相互连接,形成指背动脉网。其众多小分支沿皮神经纵向交织,以多节段、多源性方式营养皮神经这种网状交织丰富的血供,是皮神经筋膜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同时掌指背侧丰富的皮下静脉网以直接回流和“迷宫样”回流两种方式保证皮瓣静脉回流通畅[4]。 本术式有以下优点:①掌指背皮神经在手背走行恒定、位置浅表,手术操作简单;②皮瓣应用符合“以手修复手”、“以次要部位修复重要部位”、“能用邻近皮瓣修复的不用远位皮瓣修复”的原则;③皮瓣包含皮神经、静脉、筋膜组织的“复合蒂”,增加了皮瓣动脉供血及静脉回流通道,利于皮瓣的成活;④皮瓣携带皮神经可与受区神经吻合,有效恢复受 [作者单位]261040山东潍坊,89医院骨科(郭永强,王剑利,杨华山) 临床医学 皮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郭永强,王剑利,杨华山 [关键词]手指损伤;皮神经筋膜皮瓣;创面修复 [中图分类号]R622+.3[文献标识码]B 21··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部分坏死原因探讨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部分坏死原因探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为探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后部分皮瓣坏死原因,分析皮瓣出现部分坏死的9例临床资料。运用此类皮瓣顺行或逆行转移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65例,皮瓣面积最小为2cm×3cm,最大为12cm×16cm,术毕12~24h后9例出现皮瓣远端肿胀、起泡、发紫,边缘不同程度坏死,对于部分坏死皮瓣予二次清创缝合或植皮后痊愈。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部分坏死原因主要是皮瓣设计、手术操作、术后静脉回流障碍三方面因素所致。 【关键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皮肤缺损;皮瓣坏死 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现已成为临床上常用方法,但术后皮瓣经常发生部分坏死(或边缘坏死)的并发症。自2004年10月以来,我们应用此类皮瓣修复手、小腿下段,足跟及足部软组织缺损65例,出现部分坏死9例,现就此9例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21~56岁,平均38.4岁。造成软

组织缺损的原因:车祸伤3例,机器绞伤4例,伤口感染裂开1例,软组织肿瘤切除术1例。损伤部位:拇指2例,手背1例,小腿下段1例,足跟3例,前足1例,趾1例。皮瓣类型:食指背岛状皮瓣1例,拇指尺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1例,前臂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跖背逆行岛状皮瓣1例,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1例。转移方式:顺行1例,逆行8例。急诊修复3例,择期手术6例。 1.2 手术方法 彻底清创后量取创面大小,根据皮神经行走方向,按照“点、线、面”原则,设计切取皮瓣,皮瓣面积最小2cm×3cm,最大为12cm×16cm,均为筋膜皮瓣,皮瓣分离完毕后,观察远端皮缘血运情况,明道或暗道转移修复软组织缺损,供区植皮打包缝合。 2 结果 术毕12~24h出现皮瓣远端肿胀、起泡、发紫,边缘不同程度坏死,尽管给予部分拆线,在皮瓣上用注射器针头反复刺眼,肝素盐水纱布湿敷,尽量使血液流出,以图改善皮瓣边缘的血运,仍不能挽救。失败原因:皮瓣设计不合理2例,皮瓣张力过大2例,静脉回流障碍3例,血管蒂受压部位切取1例,再损伤皮瓣1例。对于部分坏死皮瓣给予二次清创缝合或植皮后痊愈。 3 讨论 临床上,组织瓣选用恰当可获得较好的外观和功能,如果组织瓣移植失败,不仅给伤者造成痛苦和经济负担,也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缺损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缺损 发表时间:2012-04-05T08:58:22.2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伍燕臻晏彬 [导读] 总之,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皮瓣设计,仔细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伍燕臻晏彬(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医院外科广西百色 533000) 【中图分类号】R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249-01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小腿足踝部缺损 1992年MASQUELET[1]等提出表浅感觉神经血管轴岛状皮瓣的概念,并临床应用成功。1996年国内王和驹等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缺损取得良好效果。我院自2004年至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缺损12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0-50岁。缺损原因:车祸外伤9例,慢性溃疡3例。缺损面积为8cm×7cm-15cm×13cm。 1.2 手术方法(1)皮瓣设计:外踝与跟腱中点和腘窝的中点连线,即为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的体表投影,以此为皮瓣的轴线,外踝上5cm处为皮瓣逆行转移旋转点[2],尽可能多普勒协助明确[3]。依据缺损面积加20%左右在轴线中下1/3处设计皮瓣大小,上界可达膝关节水平部位,内外界不超过小腿三头肌内外缘,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解剖分离皮瓣。(2)皮瓣切取:先沿蒂部画线切开皮肤,在皮下脂肪深层向两侧适当剥离,显露小隐静脉,沿其两侧各1.5cm纵向切开皮下及深筋膜作为岛状皮瓣的蒂,其中包含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在深筋膜下分离将其与皮肤固定数针,防止筋膜脱落。结扎远端蒂内小隐静脉[4]。(3)皮瓣移位:受区清创,充分去除坏死组织,瘢痕,皮瓣转位缝合。供区创面中厚皮片植皮。置引流。 2 结果 本组12例中3例皮瓣远端早期出现淤血、水泡、肿胀,2周后肿胀消退,皮瓣成活,色泽、质地、弹性良好,获保护性感觉。 3 讨论 3.1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腓肠神经属多源性血供,其主要营养血管系腘窝中间皮动脉及腓动脉肌间隔穿支,沿途与周围深筋膜内众多血管构成广泛吻合。神经营养血管行于神经旁,除发出分支进入神经干内营养神经外,沿途发出众多皮支进入皮下组织,并借吻合支与邻近血管沟通,形成以皮神经为轴心的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血管网及真皮内血管网,其吻合最密集处位于小腿下2/3,切断腘窝中间皮动脉后(逆行),皮瓣可以通过腘窝中间皮动脉与腓动脉肌间隔皮支的吻合逆行供血。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与小隐静脉,逆行皮瓣静脉回流经伴行静脉,深筋膜静脉网交通支及旁路侧支以“迷宫式途径”通过蒂部静脉穿支归于深静脉系统。 3.2 该皮瓣的优缺点优点:该皮瓣血管蒂恒定,变异极少,手术操作简单,动脉供血可靠,静脉回流充分,不牺牲主干动脉,供区损伤少,创面大部分可直接缝合等优点。为临床治疗小腿和足踝部缺损提供可靠的手段[5],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缺点:明道转移时皮瓣略显臃肿,足背外侧感觉缺失。 3.3 手术的注意事项(1)皮瓣设计面积应该比修复面积大约20%,可使皮瓣缝合无张力。术前常规使用多普勒确定皮动脉轴点部位。(2)皮瓣边切边缝合深筋膜与皮肤固定。(3)皮瓣在外踝上5-7cm处不再解剖,不要刻意解剖外踝上方血管旁支以免影响血运。(4)岛状皮瓣转位,其蒂部一定要带2-3cm左右宽度的深筋膜,以保护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免受损伤,同时增加了深筋膜血管对皮瓣的血供并利于静脉回流。(5)皮瓣蒂部要避免扭转或折叠,以免影响血运。(6)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带上周围的筋膜,组织量大,而足部皮肤周径小,局部软组织少,有时缝合皮肤会压迫血管蒂,这时可将缝线拆除,让神经血管蒂暴露于明道,用薄皮片覆盖。(7)小隐静脉近端结扎后,仍将有血液自远端回流,可能加重皮瓣淤血,因此有建议逆行皮瓣的蒂部不保留小隐静脉。(8)为解决逆行皮瓣静脉回流障碍和腓肠神经支配区域感觉缺失的问题,报道可将小隐静脉与大隐静脉行端端吻合,腓肠神经与隐神经行端侧吻合,取得一定效果。总之,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皮瓣设计,仔细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MasqueletAC,RomanaMC,wolfGskin island flaps supp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ne superficial nerve: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lep. PlastRECONSTR Ssurg,1992,89(6):1115-1121. [2]刘森,许扬滨,程肇光,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8(1):60-61. [3]苏洪青,高风梅,张玉宝,等.腓动脉皮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J].临床骨科杂志,2006,9(4):331-333. [4]冯亚高,洪光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2006,9:425-426. [5]王和驹,吕国坤,王书成,等.带腓肠神经滋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1996,19:82-84.

逆行腓肠神经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逆行腓肠神经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作者:陈凯邹正荣曹城彰杜新辉 【摘要】目的介绍逆行腓肠神经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及足跟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对29例患者用逆行腓肠神经皮瓣,分别修复胫骨远端踝关前侧外侧足背部软组织缺损及足跟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皮瓣设计在小腿后外侧,以腓肠神经为轴线,其蒂部部转折点在软组织缺损区以近1~5 cm出,皮瓣面积最大5.1 cm×4.2 cm,最小2.5 cm×2 cm。结果 29例的皮瓣中28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比较满意,质地柔软,皮肤感觉恢复良好。结论逆行腓肠神经皮瓣具有操作简单,质地良好,血运可靠等优点,是修复胫骨远端,踝关节前侧、外侧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腓肠神经;外科皮瓣;足;踝 【Abstract】Objective Recommend a new method in plerosising the defect of soft tissues in the ankle by using Retrograde sural nerve skin flap.Methods About 29pacients' defects of soft tissues in distal end of tibia anterolateral ankle had been plerosised from Aug.1997 to Dec.2006.The skin flap come from posterolateral leg,axising by sural nerve.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defect and the turning point is about1-5 cm,the area of skin flap(Max 5.1 cm× 4.2 cm,Min 2.5 cm× 2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进展 张旭东1,张琳西1,李迎春2 综述马显杰1,郭树忠1 审校(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陕西省西安市 710032; 2.山西长治钢铁公司职工医院)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Bertelli[1]和Masquelet[2]等通过对人体四肢皮神经血供的显微解剖,证实“皮肤血供部分依赖于皮神经血供”的观点后,首创的一种链型皮瓣。这种皮瓣的血供可靠,有重建感觉的条件,可顺行、逆行移位,有的部位可进行远位游离移植,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术式颇多,研究发展较快。本文就该皮瓣的血供、种类等的研究资料进行总结,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参考。 1 该类皮瓣的血供规律和皮瓣成活的血供基础 一般认为皮神经干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节段状分布,并不存在与皮神经干全长完全一致的伴行血管干。进入皮神经干的供血渠道顺序依次为:节段血管、营养血管、外膜血管和神经干内微血管网。 不同神经其节段动脉的来源不同,也可同时有多个来源,即可为肌肉穿支、直接皮支,也可为四肢和躯体主干血管的直接分支。依此,Taylor[3]将人体皮神经血供分为2类:主要动脉型,此型节段动脉口径大,其主干与皮神经相伴行距离较远;血管网型,动脉网由皮神经周围节段性横向小动脉分支相互吻合而成,即Bertelli所定义的神经旁营养血管。上述血管通常为2条静脉夹持1条动脉相伴行。节段动脉向皮神经发出多支营养动脉,营养动脉在外膜的位置,又发出上行支和下行支,即所谓的外膜动脉,这些外膜动脉互相组成链状吻合,保证皮神经干有较大侧副循环潜力。外膜动脉进一步在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发出微血管,这些微血管分布稠密,侧副循环代偿能力很强,也形成丰富的纵行链状吻合。 此外,节段动脉和营养动脉还向周围皮肤筋膜发出许多分支,并与邻近的皮肤筋膜血管间有丰富的吻合交通联系,这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能够成活的形态结构依据。Gurunluoglu[4]通过对皮瓣血运实验研究,显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确定的供血系统,此类皮瓣血运与浅筋膜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筋膜向皮肤的广泛穿支,是保留皮瓣血运延伸的条件。由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血运与筋膜关系密切,其切取时类似筋膜皮瓣,特别是在小腿,包含了部分筋膜,因此Coskunfira[5]认为,皮神经营养皮瓣还可命名为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两条纵行链状吻合血管,是保证远距离供血的主渠道。Dogan[6]通过对隐神经血供的研究发现此类皮瓣血供由内外侧血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

历史 自1992年Masquelet 和Bertelli 等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以及足部软组织缺损以来。国内相继开展了这方面工作。 小腿后的血供 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腓肠内、中及外侧浅动脉,在浅筋膜层内向远侧行走,并 分支相互吻合成网。腓动脉踝上穿支:分支吻合,融入网内。胫后动脉:直接皮动脉和肌皮动脉,也分支吻合,融入网内。多处、多层次血管吻合,形成网状供血,是小腿后侧皮肤血供的特点。任何一处只要能启动网状供血,所制成的皮瓣即可成活。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均有各自独立的营养血管网丛,并相互构成吻合。 解剖学研究证实: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有密切关系:皮神经必然伴行一条皮动脉,在深筋膜上,皮神经伴行血管在营养神经的同时,发出许多皮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 腓肠神经常与小隐静脉伴行,一般有1~2 cm间距,静脉周围也有沿长轴分布的伴行 血管网,接受穿支的血供并与神经营养血管网交通。皮神经营养血管网、穿支及静脉周围伴行的血管网在皮下形成了一个多供血、贯穿神经全长和血运丰富的血管网,营养神经、血管及相应部位皮肤,腓肠神经属多源性血供,上段主要于腘窝中间皮动脉,下段于腓动脉肌间隔穿支,沿途与周围深筋膜内众多血管构成广泛吻合,同时与小隐静脉伴行。神经营养血管行于神经旁,其不仅营养神经,同时发出众多皮支营养小腿后面皮肤,并与临近血管构成以营养血管为轴心的吻合网。逆行皮瓣静脉回流经伴行静脉、深筋膜静脉网交通支及旁路侧支通过蒂部静脉穿支归于深静脉。 皮瓣设计 以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至腘窝中点连线为皮瓣轴线,以外踝上5-7cm为旋转点,根据缺损部位的形状及大小,以创缘轴方向的近心端至旋转点的长度确定血管蒂长度。在供区轴线上设计与创面部位相一致的皮瓣。 先切开筋膜蒂部皮肤,解剖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将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全部纳入筋 膜蒂内,保留2.5~3.5cm的筋膜蒂,如有两条腓肠神经应尽量将其全部纳入皮瓣,如无法完全纳入则保留较粗的一支,个别患者小隐静脉发生变异,不能纳入皮瓣内则不必勉强。

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1009-2188(2008)01-0045-02?临床论著?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李东柱,周祥吉,孔祥鹏,高学建,杨富强 (解放军第89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潍坊261021) [摘要] 目的 探讨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采用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组织缺损19例,其中逆行皮瓣17例,顺行皮瓣 2例。 结果 19例皮瓣均成活,皮瓣远端无坏死,4例逆行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局部换药后存活。随 访6~12月,皮瓣感觉均恢复。 结论 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丰富,皮瓣质地柔软有弹 性,并有一定的感觉,是修复足前部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外露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足背内侧皮神经; 足损伤 [中图分类号]R681.8 [文献标识码]B C li n i ca l Appli ca ti on of the M ed i a l D ors a l Neurocut aneous Fl ap of Foot L I D ong2zhu,ZHOU X iang2ji, K ON G X iang2peng,G AO Xue2jian,YAN G Fu2qiang (D epart m ent of O rthopaedics,the89th Hospital of PLA, W eifang261021,Shandong,China) Abstract: O bjecti 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e medical dorsal neur ocutaneous flap in reconstructi on of forefoot defect. M ethod 19cases with f oref oot defects were repaired with medical dorsal neur ocutaneous flap s,in which17of retr ograde flap s and2of antegrade flap s. Results A ll flap s were survived without distal necr osis.Four retr ograde flap s occurred venous crisis and cured by l ocal dressing changes.The sense rest ora2 ti on was achieved in all flap s within6t o12months f oll ow2up. Conclusi on The medical dorsal neur ocutane2 ous flap of f oot is an ideal flap for repair the s oft tissue defect of f oref oot,with advantages of abundant bl ood supp ly,s oft and flexible,and a certain sens ory functi on. Key words: surgical flap s; cutaneous dorsalis medialis nerve; f oot injuries 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作者应用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男17例,女2例,平均年龄32.6 (17~65)岁。皮肤软组织损伤原因:重物砸伤10例,创伤6例,烧烫伤3例,其中足拇指离断毁损伤6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0c m×1.5c m)~(3.0c m×6.5c m)。急诊手术修复13例,择期手术6例。 [收稿日期]2007-10-10,[修回日期]2008-01-20 [作者简介]李东柱,男,37岁,解放军第89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主治医师。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的设计 逆行皮瓣设计分为两种:①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营养血管皮瓣。以踝间线与趾长伸肌腱内侧缘交点与第一跖趾关节近端内侧1c m处连线为轴线,即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的走行,第一跖趾关节近端内侧1c m为旋转点设计皮瓣,皮瓣远端可达伸肌上支持带以上。②足背内侧皮神经外侧支营养血管皮瓣。以踝间线与趾长伸肌腱内侧缘交点与第二跖趾关节连线为皮瓣轴线,第二跖骨头处为旋转点设计皮瓣。 1.2.2 皮瓣的切取 均在蛛网膜下腔阻滞或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进行,患肢驱血后上气囊止血带。 逆行皮瓣的切取:踝间线与趾长伸肌腱内侧缘交点附近横切口,找出足背内侧皮神经,适当向神经 54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8年2月第12卷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