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复习资料及习题【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复习资料及习题【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复习资料及习题【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复习资料及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

八年级上22课】

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及答案】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目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下注释】

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

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足,但是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作者】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背景】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习题及答案】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三、课内简答题:

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答:王道。施“仁政”。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天时。天时不如地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答: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答: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答: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作到取信于民。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再举二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B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五、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

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

..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

以:

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

①亲戚畔之: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而:

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国: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②国国恒亡:家。

利:

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

六、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解析】A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例句是凭借。A按照。B因为。C凭借。D来。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解析】A离开。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析】A表修饰;表顺承。B的原因;的人。C助词,的;代词,他。D都是凭借。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D )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D入/则无/法家/拂士

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A凭,考;来。B代词,城池;动词,到。C给;和。D表顺承;表顺承。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解析】A正义;方法;正义。B离开;离开;离开。C极点;到;到。D主谓之间;动词,到;代词,他。

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解析】A起,被任用;发出。B常常;常常。C被选拔;发动。D同“弼”辅佐;违背,不顺。

10、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解析】A护城河;池塘。B武器;士兵。C的原因;的原因。D主谓之间;动词,到,往。

1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C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解析】C施行“仁政”。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解析】B古今异义,护城河。

13、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解析】A词类活用,限制。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解析】B方圆三里那样的内城和方圆七里的外城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解析】D是仁政,不是法治的思想。法治是法家的思想。

16、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

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解析】C能证明这个道理。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说符》) 【注释】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2.反:(通假字)通“返”,返回。3.亡:丢失。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既:不久5.率:率领,带领。6.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7.竖:僮仆(童仆)8.歧:岔路,小道。9.奚:(疑问代词)怎么。这里指为什么。10.(吾不知所)之:到……去。11.所以:表示原因的虚词。12.反:通“返”,返回,回来,返还。13.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14.移时:多时,一段时间。15.竟日:终日,整天。16.既:已经。17. 损:减少。18.众:众多。19.奚:哪里。20.焉:语气词。21.怪:对感到奇怪。22.既反:已经回去。23.命:教导,告知。24.获:找到,得到。

【翻译】杨朱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与他(邻居)有交情的人,还请杨朱的小僮一起追赶。杨朱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朱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弄丢了。”杨子问:“怎么会逃跑呢?”邻居说:“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我该到哪里去了,所以就返回了。”

杨朱(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脸色变得很忧伤,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不说话,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他的门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导什么。

【习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亡:丢失

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反:同“返”,返回

C.既反,问:“获羊乎?”既:既然

D.杨子戚然变容戚然:忧伤的样子

【解析】C已经。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久之,目似瞑(《狼》)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指马。C助词,的。D补足音节。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心乐.之(《小石潭记》)

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例句是意动用法,以……为怪。A意动用法,认为……美。B意动用法,以……为乐。C意动用法,以……为亲。D使动用法,使……苦。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

B.杨子认为丢了一只羊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追。

C.因为有很多岔路,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羊。

D.杨子的学生最终在杨子那里得到了答案。

【解析】D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翻译: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翻译: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下注释】

①【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②【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③【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④【诚】真正,确实。

⑤【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⑥【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⑦【焉】怎么,哪里。

⑧【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⑨【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⑩【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主题思想】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习题及答案】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7、【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

法。

15、【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16、【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三、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2、《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编著。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答: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B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 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女通“汝”,意思:你。

②丈夫

..之冠也:古今异义,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③母命.之:古今异义,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④以顺为正.者:古今异义,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确

⑤富贵不能淫.: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迷惑。

⑥贫贱不能移.: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动摇。

⑦威武不能屈. :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⑧居天下之广居.: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居所,住宅

2、一词多义:

戒:

①戒之曰:告诫

②必敬必戒:谨慎

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住(动词)

②居天下之广居.:第二个居所(名词用作动词)

之:

①丈夫之冠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父命之:代词,指“男子”

③母命之:代词,指“女子”

④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⑤与民由之: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能够

②得志:实现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戒之曰:省略句,省去主语“母亲”。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六、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代词,他。B助词,的。C代词,正道。D动词,到,往。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解析】A代词,他;主谓之间。B把;因为。C表顺承;表顺承。表反问语气,怎么,哪里;句末陈述语气。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