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全册学案(共29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

第一章人口 (1)

第一节人口分布 (1)

第二节人口迁移 (17)

第三节人口容量 (36)

章末复习 (50)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64)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64)

第二节城镇化 (83)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02)

章末复习 (114)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125)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25)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48)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70)

章末复习 (183)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194)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194)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6)

章末复习 (220)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229)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29)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247)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264)

章末复习 (283)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知识导图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运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2.运用图文材料,用综合思维分析世界或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分布总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具体表现

(1)全球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20°N~60°N地带最为集中。

(2)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海拔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4)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5)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6)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

①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为密集。

②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2.人文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等。

(2)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1.人口分布通常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但人口密度并不能准确反映人口的分布特点,往往还要看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2.人口稀疏区的分布

人口稀疏区多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度干旱区、极度寒冷区(两极地区)、气候湿热区(热带雨林区)、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等。

3.热带地区的高原、山地多为人口密集区

热带高原、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降水适中,排水条件好,蚊虫等害虫较少,适宜人口居住。如巴西高原和东非高原的人口密度大于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的人口密度。

4.在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预习效果自测]———————————————

一、判断题

1.从半球分布看,北半球的人口多于南半球。( )

2.沿海的平原地区都是人口稠密区。( )

3.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地区的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

4.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光照来体现的。( )

5.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但人口分布特点相同。( )

答案:1.√ 2.× 3.√ 4.× 5.×

二、连线题

6.将对应正确的用线连起来。

答案:

三、选择题

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反而“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结合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7~8题。

7.影响图中乙省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水资源

C.气候D.矿产资源

8.图中甲省区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却不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C.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小

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的乙省区为我国新疆,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B正确。第8题,读图可知,甲省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低,应控制人口的增长。C正确。

答案:7.B 8.C

下表示意各大洲某年人口状况。据此回答9~10题。

地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人口自然增长率 1.9% 2.8% 0.3% 0.7% 2.2% 1.2%

人口总数(亿) 39 9 7 3.3 5.5 0.3

9.有关各大洲人口状况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

A.欧洲的新增人数最少

B.发达国家的自然增长率较低

C.新增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

D.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10.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至10%的税率,其目的是( ) A.以税养老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鼓励生育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解析:第9题,大洋洲的新增人数最少,A错,符合题意。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的人口基数太大,故新增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为2.8%,B、C、D对,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10题,欧洲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缺乏,社会负担重。而对独身者收税,有利于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C正确,B错误;该法律与以税养老、平衡人口性别差异无关,A、D错误。故选C。

答案:9.A 10.C

人口分布

阅读下图,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图A,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人口的80%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B,从纬度带来看,世界人口的80%分布在____________地区。

(3)分析图C,从海陆位置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4)结合上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地区、_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提示:(1)海拔小于500 m的平原、丘陵和盆地

(2)20°N~60°N

(3)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沿海

(4)低平中低沿海

1.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如下表所示。

地区差异

主导原因(因素)分析

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区

东南亚

西欧

??

?

??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商贸活动频繁

重要的工业地带

人文因素

北美洲东北部(特别是五

大湖区)

工业、金融、贸易发达→人文因素

稀疏区

高山和高纬寒冷区、干旱

沙漠区、湿热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四地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它们在分布上的共同特点是( ) A.都在中纬度

B.都濒临海洋

C.都是平原

D.年降水量都在1 000毫米以上的地区

2.图中人口稠密区人口较多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种植业历史悠久B.矿产资源丰富

C.现代工业起步早D.经济发展条件好

答案:1.B 2.D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世界人口分布图。

(1)分析图中A、B两地人口稠密的原因。

(2)分析图中C、D两地人口稠密的原因。

(3)分析E、H、G人口稀疏的原因。

提示:(1)A、B两地气温适宜,降水适中;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是人类古老文化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2)C、D两地气温适宜,降水适中;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经济发达。

(3)E地:气候干旱;H地:海拔高,气候寒冷;G地:气候严寒。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人口分布案例

地形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

人口居住在平原区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高山和高原

土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

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

集中分布在气候凉

爽、降水相对较多的

高原、山地地区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

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

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

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

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

充足的绿洲地区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

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

分布地区,人口密度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

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

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

如攀枝花、克拉玛依、

鹤岗等

2.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人口分布案例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

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

区人口稀疏

我国东部地区、欧洲西部地区

等人口稠密;我国西北地区、

撒哈拉地区人口稀疏

生产活动方式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工业

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我国长江三角洲、美国五大湖

地区等

历史因素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东亚、南亚地区

政治、文化、军事政治稳定、文化发达、社会稳

定地区人口稠密

常年战乱的中东地区,人口大

量外迁

“胡焕庸线”是由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该线揭示了中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密度的差异。下表为1982-201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据统计表。读下表回答1~2题。

年份

常住总人口(亿人) 常住总人口份额(%) 人口密度(人/km2) 东南半壁西北半壁东南半壁西北半壁东南半壁西北半壁

1982年9.45 0.58 94.23 5.77 230.25 10.82 1990年10.64 0.66 94.13 5.87 259.00 12.40 2000年11.67 0.76 93.89 6.11 283.98 14.18 2010年12.49 0.84 93.68 6.32 303.92 15.72

A.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南半壁

B.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数量超过了东南半壁

C.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增长率高于西北半壁

D.东南半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西北半壁增加

2.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特征基本稳定,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环境条件

B.社会历史条件

C.经济发展水平

D.政府的政策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信息计算,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南半壁;比值不等于数量,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数量小于东南半壁;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增长率小于西北半壁;东南半壁常住人口数量依然增加,但占比减小。据此选A。第2题,人总是趋向于生存条件较好的温暖、潮湿以及水源充沛地区。中国西北半壁气候冬冷夏热,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降水少,多山地、沙漠,不宜居的环境导致人口稀疏;东南气候温暖,降水多,地势低平,多平原、丘陵,宜居的环境导致人口密集。自然地理界线是自古至今人类活动无法逾越的刚性约束界限,因此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顺应自然规律而具有稳定性,直接导致了“胡焕庸线”的长期存在,选A。

答案:1.A 2.A

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被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有四个人类大陆。读世界人口分布的人类大陆图,回答3~4题。

3.图中未出现的人类大陆名称是( )

A.欧洲B.南亚

C.东亚和东南亚D.北美东部

4.D处只形成了一个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的原因有( )

①D处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小,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

②D处地处沿海,寒流强大,高温干燥,人烟稀少

③D处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人口稠密区

④D处高温多雨,环境承载力强,形成人口稠密的孤岛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3题,图中A表示欧洲、B表示南亚、C表示东亚和东南亚,没有画出的人类大陆名称是北美东部,D正确。第4题,D位于中亚,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小,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人口稠密区。B正确。

答案:3.D 4.B

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温带沿海B.热带平原

C.高山高原D.寒带内陆

2.以下地区人口稠密的是( )

A.撒哈拉沙漠B.亚马孙平原

C.南极半岛D.湄公河三角洲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50%以上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温带地区,由此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中,适合人类居住,故答案选A。第2题,撒哈拉沙漠属于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亚马孙平原属于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南极半岛属于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因此A、B、C都不适合人类居住。湄公河三角洲属于温暖湿润的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稠密,D正确。

答案:1.A 2.D

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问题,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下图是人类大陆图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区呈带状分布,两地呈带状分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沿一条山脉分布B.甲处沿铁路分布

C.乙处沿河流分布D.乙处受山脉限制

4.①②③④四地在图中都不位于人类大陆地区,其原因主要是( )

A.①是纬度太高B.②是沙漠分布

C.③是地势高D.④是海洋分布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该地为非洲地区,甲地沿着海洋分布,故A、B项错误;乙处为尼罗河,有河流水提供水源,故城市和人口沿河流分布,C项正确,D项错误。第4题,①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水源不足;②是河流分布;③是沙漠分布;④是海洋分布,故D项正确。

答案:3.C 4.D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D.多为平原地形

6.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B.⑥—干热

C.⑦—干旱D.⑧—高寒

解析:第5题,世界人口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所以A、B、D正确;其中①②是东亚和南亚,是发展中地区,③④是西欧和北美东部,是发达地区。所以C答案的描述不正确。第6题,⑤是撒哈拉沙漠,炎热干旱;⑥是亚马孙热带雨林,高温多雨;⑦是南极大陆,寒冷干燥;⑧是青藏高原,是高寒地带。根据分析,本题的答案应该是D。

答案:5.C 6.D

7.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C.世界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洲为非洲

D.世界人口稀疏地区有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区、高山和高原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解析:选D。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和沿海平原地带,A错误;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少,B错误;非洲人口分布密度不高,C错误。

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曲线反映的地区可能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

9.该地区海拔400 m以下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发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短缺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 500 m之间,尤以1 000 m 人口密度最大,可确定该地在热带地区,排除A选项。B选项人口集中于海拔200 m左右的恒河平原上,不符合。C选项亚马孙平原湿热,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 000 m的巴西高原

上,也不符合题意。故选D。第9题,该地海拔400 m以下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故选A。

答案:8.D 9.A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南坡和北坡人口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山地可能是( )

A.阴山B.天山

C.秦岭D.南岭

11.北坡的人口分布,海拔1 500~2 000米较1 000~1 500米地带多,其原因是( ) A.冲积扇平原地势平坦B.气温高,降水多

C.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D.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第10题,根据图中人口的分布判断:北坡的山脚人口多,说明山麓自然条件好,而南坡的山腰人口多,说明自然条件好;受西风带的影响,天山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气候湿润,而南坡则全年干旱,但南坡山腰的光照条件好。选B项。第11题,该山地地处中纬度,受西风带的影响,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气候湿润,形成山地草场。选C项。

答案:10.B 11.C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据此回答12~13题。

12.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多东南少B.南多北少

C.东北多西南少D.均匀分布

13.若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源充足B.资源开发

C.交通便利D.地势高峻

解析:第12题,图中显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向东南移动,题中告知该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则图中两条等值线之间区域人口密度应该增大了,即该区域人口密度西北大于东南。第13题,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明显不

利于人类生存,故选D项。

答案:12.A 13.D

(2019·丹东第十三中学高一期末)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有关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趋向于热带雨林地区

B.趋向于中高纬度

C.趋向于岸边(海岸、河岸)

D.趋向于地势平坦的高原地区

15.图中甲处被周围人口稀疏区包围而形成了孤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低,气候温暖

B.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C.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D.水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解析:第14题,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故A错;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人类居住的较少,故B错;趋向于岸边(海岸、河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适宜人类居住,C对;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人类居住条件差,故D错。第15题,读图可知甲处地处亚欧大陆中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严寒,故A 错;甲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洋远,降水少,沙漠广布,农业不发达,故B错;甲处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故C错;甲处距海远,降水少,只能在高山冰川融水提供水源的地方才能发展绿洲农业,使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孤岛,故D对。

答案:14.C 15.D

下图为某年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 )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

D.20°N~45°N和105°E~120°E的地区

17.图中P区域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交通B.地形、矿产

C.矿产、土壤D.热量、交通

解析:第16题,根据图例表示的城市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105°E~110°E的地区城市少。第17题,图中P区域位于西北干旱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山麓地带,水源充足,交通线沿线对外联系便利,所以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交通。

答案:16.C 17.A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回答18~19题。

18.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 km范围内

D.距河2 km内人口最多

19.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有( )

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

③地形地势状况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B 错;图中显示,距河1~2 km内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距河7~10 km 内人口密度小且变化小,说明该距离内人口分布少,C错、D对。第19题,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①错;根据图示,人口主要分布在距离河谷较近的河谷低地附近,该处并不一定有矿产资源,说明矿产资源并非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②错。海拔较低处较为温暖且低地

建设比较便利,这说明地形是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③对;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④对。选B。

答案:18.D 19.B

第二节人口迁移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知识导图

运用资料,描述人

口迁移的特点及其

影响因素

1.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方

向的差异,从区域认知的角度,认识人口迁

移的时空变化。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环境与人口迁移

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通过分析人口迁移对区域的有利和不利影

响,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定义: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类型

??

?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3.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4.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5.人口迁移的影响

(1)正面影响

??

?

??①迁移者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

经济收入

②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

③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④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2)负面影响?????①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②给迁入地带来就业压力

③可能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④可能影响迁入地的社会治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如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2)拉力: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如收入、教育、工作、医疗、和平、食物、城市生活等。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②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②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总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②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③方向:????

?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从欧洲向美洲和大洋洲迁移从非洲向美洲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特点?

???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②方向?????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

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大量 人口流向经济发达的北美和欧洲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 工人,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2.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3)1949年以来

①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②改革开放以后

a.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

b.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1.人口移动、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人口迁移区别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

的人口移动主要原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

般具有个人主观决策性

地区经济差异、自然环境变迁、

灾荒、战乱、宗教迫害、政策、

政治等判断标准人口是否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动

发生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且跨

越行政区域界线、永久性或长期

性,三个标准缺一不可

2.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决定的

(1)人口机械增长

①人口机械增长率(%)=

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

年平均人口数

×100%=

迁入率(%)-迁出率(%)

②人口机械增长率

??

?

??

>0,净迁入,人口增多

=0,人口不变

<0,净迁出,人口减少

(2)人口自然增长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内出生人口-年内死亡人口

年平均人口数

×100%=出生率(%)-死亡率(%)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

?>0,正增长,人口数量增多=0,零增长,人口数量不变<0,负增长,人口数量减少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方向

4.人口迁移对区域的影响

方面 影响

人口数量 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性别比 轻工业区下降,重工业区上升 职业构成 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交通运输 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年龄结构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会使迁出地人口老龄化加重,迁入地人

口老龄化减轻

经济、文化发展 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

新文化区的形成

———————————————[预习效果自测]——————————————— 一、判断题

1.人口的迁移就是人口的空间移动。( ) 2.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不变的。( ) 3.有人口迁入的地区一定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 4.人口迁移会影响全球人口总量。( ) 5.欧洲一直是人口的迁入地。(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