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所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人只有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种种推论,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露感知觉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另外,感知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 ;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观察得出“燕子低飞要下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结论。思维的概括性促使人对客

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及其规律性加以认识,有利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人类思维的概括性是借助语言实现的,正是由于语言的无限丰富的内容,才使思维的概括活动成为可能。所以思维概括的水平,无论是从个体发生来讲,还是从种系发展来看,都是随着语言的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2.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例如,考古学家通过古生物化石、地层结构及挖掘出来的文物等,推测生物进化历程及历史的发展;医生根据病人的脉博跳动、体温、病状等判断病人的疾病;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测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思维间接性的表现。由此可见,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的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从

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例如把一株花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等;把一道题目分解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通过分析活动,可以把实际上不能分解的事物在头脑里分开,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事物的内部,研究它们的细节,为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作好准备。2.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例如,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我们就可以判断是什么植物,属于哪一科、哪一类。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就可以推测他的职业或性格。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把事物或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

例如,比较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的相同和不同的方面,使学生了解它们各自的特征,对于图形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了。比较必须要确定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只有同类的或某些相似的事物才能进行比较,完全不同的事物是无法比较的。同时,比较还要确定事物之间

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例如人们挑选计算机,首先要了解各种型号的特点、性能、外型结构以及价格等,这是分析;当把不同型号的计算机进行对比时,还要把各种特性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是综合。只有这样才能最后确定选择哪一种型号的计算机。

分类是在头脑里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种类。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事物归于不同的类别。分类也必须要确定一个标准,按标准来进行,而且每次分类只能用一个标准。例如,我们对人进行分类,有时以性别为标准分类,有时以年龄为标准分类等。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就是在头脑中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并把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提取出来。

例如,人们从手表,怀表、电子钟,石英钟,闹钟、座钟、挂钟等对象中,在思想上抽出它们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即“能计时” ,舍弃它们的非本质特征,如不同的大小,形状,构造等。人们对各种鸟进行比较后,抽取出鸟的本质特征是“有羽毛”、“卵生”,而舍弃“会飞”、“羽毛的颜色”、“体形的大小”等非本质特征。抽象是非常复杂的思维加工方式,它首先要通过分析找出事物的个别特征;其次要通过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确定哪些是本质特征,哪些是非本质特征;最后通过抽象,抽取出本质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特征。

2. 概括则是把头脑中分离事物的共同点综合起来。

例如,把有生命的物质叫生物。即不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是植物还是动物,

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的人类,只要它们具有生命这个特征就之为生物。这个思维过程就是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1. 具体化就是把抽象、概括的知识用于个别的、具体的场合。

例如,鸟的概念是指有羽毛的卵生的动物。鸡有羽毛,是卵生,所以鸡属于鸟类。具体化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准确。

2. 系统化就是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

例如,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种,脊椎动物又包括鱼类、鸟类、哺乳类等,这样就把有关生物的知识系统化了。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三、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把思维区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 .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

观动作思维。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边动手操作一边思考。

3 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基本就属于动作思维。

例如,幼儿在做“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游戏时,就是一边做着动作一边思考自己生病时医生是如何给自己看病的,当游戏结束后,这种思维也就随之停止。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只能在动作中进行思考,他们思考的对象是当时正在做的事情。当然,成年人也有动作思维,例如,体育运动员在比赛中一边运动一边思考取胜的策略。但是成年人的动作思维与没有完全掌握语言的幼儿的动作思维不同,成人的整个动作思维过程是由词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2 .形象思维。以心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

例如,让3、4 岁的儿童计算加减法,虽然也能计算出3+2=5 ,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和综合,而主要是凭借头脑中两块糖和三块糖的实物表象进行相加计算出来的,这只是初级经验的概括。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是个体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发明家利用形象思维从事技术发明,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例如,数学定理的证明,科学假设的提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人物性格的分析等都要运用这种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1 .聚合式思维。这种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有聚合式思维。这种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

例如,已知A >B,B >C,其结果必然是A >C。

2 .发散式思维。这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例如,某仓库发生了火灾,这火灾是怎样引起的?人们就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漏电引起、烤火引起、抽烟引起、坏人故意放火或其它。这种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答案、结论或假说,究竟哪种答案最好或哪种假说是正确的,则要通过实践检验。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2. 理论思维这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区分为: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 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与改造而实现的。这种显着的质变,是在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儿童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他们入学以后,具体形象思维立刻全部“消亡”,不再发挥作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要经历很长过程。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当然,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性,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事实上,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高低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变化。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

幼儿数学:儿童早期数学思维开发

幼儿数学:儿童早期数学思维开发 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数量特征的物质世界里,孩子们见到的各类物体 的大小、远近、形状判断其实都是数学,对于儿童来说,从出生之后 他们更是在持续的适合着这样的新环境,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状、 类别、空间关系、顺序其实对他们来说都是数学。 我们一直不主张很多培训班展开加减法的训练和所谓的珠心算的 学习,这仅仅一种技能,并不代表方法,很多的培训机构把数学思维 的构建限制在加减乘除运算上,这本来就偏离了数学学习的基础。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抛开为应试教育的筹备工作,幼儿掌握一 些数学经验构建初步的数学思维,也能协助他们在生活中更好的适合 和认知周围的事物,比如:书的大小、小朋友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等等,这些理解在孩子客观的理解世界、与人交往、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探索自然的相关问题时,思维水平得到极大的锻炼。 好处有很多,但是具体如何展开,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或者是独特的方法,因为学龄前儿童的生活更多在家庭环境中展开, 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建议父母在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展开数学思维的学习。 数学思维一定不但仅是加减法,包括数和量的区别、大小比较、 空间关系、规律、顺序学习、形状比较等等,而加减法仅仅数学学习 的一个门类,加减法学的好不代表数学思维水平就强,当然反之亦然。 身边有很多孩子,因为经过数学思维的训练,在思考问题时更喜 欢探根问底,也更喜欢通过数据来支撑他们的结论,这就挺好,这样 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在孩子未来的科学(化学、物理、社会科学等)学 习上一定会能抢占一定的先机。 如果说陪伴孩子学习数学是有方法的,那么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引导着孩子感知和体验各类数学特征投入产出比会更高!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 模仿思维 孩子喜欢模仿,这可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他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听听这个有趣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飞快地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 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模仿爸爸的动作,飞快地拿掉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孩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在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所以在孩子面前,你要更好地约束自己,避免那些不好的坏习惯让孩子模仿。 幼儿思维的其他明显特点 1、单向思维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孩子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时候,因为这时他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传授孩子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2、单维思维 妈妈教育孩子说:凡是重要的东西都应该锁在箱子里,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这句话。过了几天,妈妈要开箱取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了,宝宝在旁边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您说钥匙总该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把它锁起来了。可以说孩子只知道钥匙重要,而他却忘了只有钥匙才能够打开箱子。 小明正在吃冰淇淋,大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小明却说:冻死他!孩子的思维与大人是迥然有别。发生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此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总结为前运算阶段;奥苏伯尔也提出了相近的前运算水平阶段,而且也把年龄规定为学前儿童,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 3、形象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直觉行动思维 儿童与成人一样,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着现实。婴儿的活动单位是动作。婴儿的动作是构造智力大厦的砖瓦,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又促进着心理的发展。 那么,儿童初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又如何呢? 新生儿具有先天性的反射动作,主要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等。这些先天反射到一定时期便自行消失。新生儿的双手呈握拳状。出生后12周,手指才松而屈,16~20周开始有真正的抓握,即一种以触—视觉为线索的自觉抓握。婴儿从16周起,粗糙的手臂活动按发育成熟的程序,逐渐出现类似于捋、抓握、操纵和探索等精细动作。因此,格塞尔把16周看做婴儿动作发展的转折阶段。此外,16周的婴儿其头、眼、手的协调也迅速发展,颈部肌肉得到了充分发育,在别人的扶持下,可以不太稳地保持坐姿。28周的婴儿能坐在椅子上,双手能灵活地活动,不但能伸出一只手去抓握物体,还会把物体从一只手递交到另一只手。40周的婴儿能伸出食指作戳拨、撬动和抚摸,他们能成功地拉住线,并能在不抬高腕部的情况下用拇指指端与食(中)指指端拿起一粒小糖丸(儿科临床上称为平指摘)。从40周婴儿的动作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指端、舌尖、足和足趾正在逐渐成熟起来。52周的婴儿能精确地抓起小糖丸或细线,但握住后再松开的能力控制较差。60周(15个月)的儿童一般能独立行走,能叠两块方木,并能用手表示意图。72周(18个月)的儿童开始能对各方面的动作进行协调,走路不摔跤,甚至能够开始跑动。24个月的儿童能用蜡笔画一竖,能叠6块方木,能用3块方木排成一行,这表明他们对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动作已掌握了一部分。专家们一般认为,3岁是儿童早期动作发育的顶点。这时儿童的动作开始表现得比较成熟,自己会洗手、吃饭、小便。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动作要领,因此行为也就日趋复杂。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但总的说来,儿童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有序列的过程,而且每个相应的反应都标志着一个成熟阶段的一种行为模式。医学上,就把这些有特点的行为模式作为儿童智能发育的诊断依据。这种诊断适用于揭示儿童神经系统中的损伤、缺陷、变形和落后。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以及同一般行为模式的比较,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以便进行早期治疗。 在儿童动作发展的过程中,双手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的演变过程时强调:“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他认为人的手是任何动物都不可比拟的,在甚至和人最相似的猿类的不发达的手和经过几十万年的劳动而高度完善化的人手之间,有多么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巨大的差别来源于劳动。恩格斯说:“只是由于劳动,由于总是要适应新的动作,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经过更长的时间引起的骨骼的特殊发育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不断以新的方式应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以致像施魔法一样造就了拉斐尔的绘画、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乐。”儿童双手动作的发展不仅使他们的动作日益准确而复杂,而且使他们的活动日益丰富,为他们自己的心理发展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天地。 在双手运动中,抓握动作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抓握动作能形成视觉和动作的协调。抓握,是儿童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它是形成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摆弄物体的复杂动作的出发点。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学价值,儿童最初的思维与其动作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动作是思维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概括性手段,也就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 所谓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 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 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 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 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 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 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 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 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 力的思维工具。 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 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否则就认为不存在。 皮亚杰对这一阶段不愿意多作关注,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研究意义 不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学会抽象的运算,不需要实物也能作逻辑思考,学习进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但是, 有许多人毕生都不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只能停留在具象思维的 阶段,这往往表现为缺乏逻辑足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品质,按照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女性居多。需要说明的是,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纵向阐述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但是真正要理解日内瓦学派的精髓,需要和他的另一横向的认知理 论“发生认识论”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皮亚杰的观点。 (一)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对4—5岁幼儿提问3加4等于几,他们大多会说不知道,而如 果你问他们3块糖添上4块糖是几块糖,他们通过具体形象性思维 会很容易想出答案。 (二)直觉行动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 幼儿初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当幼儿动手玩实物或玩具时,才进行思维。三岁儿童的思维离不开手的点数,是随着具体事物的实 际操作展开的。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菜花偶像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的,只有在积累了各种感性经验与表象的基础上,才能抽象概括出表象的本质 属性。 3—4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4岁幼儿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理解的是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时常 依赖个别食物的具体形象,概括性很小;5岁幼儿思维时,依赖的表 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主要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掌握具体概念。6 岁左右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掌握较抽象、概括性较 强的概念,如家具、蔬菜、交通工具等,开始理解事物发展的逻辑 关系。 看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的人还看了:

幼儿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能力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运算能力,一个是思维能力。 运算能力是一种低级能力。强调记忆、熟练度(复杂运算需要一些技巧), 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强调借助抽象的数字符号、概念进行思考与推理。 运算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比较重要,这个话题以后再谈,今天先谈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基本功是数数。每个数的音、形、义要弄清楚,不是从1数到9就可以了,还要知道每个数字对应的具体数量。 数数这关过后,就可以进入加法的学习。 对成人来说,我们看到“3+5=8”这个等式,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把这个抽象的等式具体化为:三个XX加上五个XX是八个XX 而进一步具体化则会得到: 三个香蕉加上五个香蕉是八个香蕉 ·三匹马加上五匹马是八匹马 ·三只猴子加上五只猴子是八只猴子 如果把数字进行替换,如:5+6=11。便可以生成无数的具体表达。

数学符号的意义就是把无限的具体事物进行高度概括。虽然看起来抽象,来源却是具体的。 而数学思维,就是把各种具体事物及其关系,用抽象的数字符号表达出来。 锻炼孩子的思维其实并不难。孩子们平时做的数学应用题本质就是一种数学思维训练。 家长可根据上述原理,有意识的自编应用题,来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比如: ·三只猴子加上两只两只猴子,是多少只猴子? ·笼里有三只猴,又来两只,共几只?(虽没提到“加”这个词,但暗含了这个思维) ·我有两支笔,张阿姨又给了我三只,我现在有几只? ·蜘蛛有八条腿,蜈蚣有100条腿,一共有多少条腿? ·我早上走了十分钟,晚上走了二十分钟,一共走了多长时间?

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可以让孩子借助一些实物来数。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列出3+2这样的数学表达式来,孩子如果能够列出3+2这样的表达式,而不是3-2,说明他会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了。至于3+2等于5还是等于8,这就是运算要解决的了。列算式的过程,类似于工程师画图纸,是高级思维活动,而算出3+2的答案,是一种低级思维,近似于一种体力劳动。这就是数学思维与运算的区别。大家一定要弄清楚这个区别,不要因过于强调运算能力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顺利完成这一步,可以反过来让孩子自己编题目。比如给孩子一个等式: 2+3=5,让孩子自己编类似上面的题目。这个过程就是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人的思维无论怎样多变,都离不开这个基本过程。 孩子编题目的时候,不仅锻炼了数学思维,还锻炼了语言能力,锻炼了语言的逻辑性,发散性。孩子能够编的题目越多,说明孩子脑子里的“存货”越多。如果孩子编不出几个题目,你也不用着急,可能是你给孩子的“输入”不够,你还是要不断的,大量的给孩子编各种题目,同时想办法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说完加法再来说说减法。 减法比加法训练的思维更加丰富,以“5-3=2”这个等式为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思维训练题目: 我有五个苹果,吃了三个,还剩几个?

数学学习与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习与数学思维的发展 成功的数学教学以对数学学习规律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数学家们通过对自己数学创造活动过程的反思,概括出关于数学思维活动规律的理论。像数学活动中的顿悟、思维策略、思维模式等,本质上都涉及了数学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作为人类数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对这种主要发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的特点进行心理学分析,是数学认知理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在已有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因此,数学学习应当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 认识数学学习的含义,首先必须理解数学学习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关键在于高新科技和高效率的经济管理,“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的符号和句法、词汇和术语已经成为表述关系和模式的通用工具;数学在提高一个民族的科学和文化素质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不但给人以实用的技术,而且也给人以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因此,从社会价值来说,数学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和进步、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知识资源与动力;从个体价值来说,数学为人们提供了探索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必要知识、思想和方法手段。当今,数学已同时具有科学与技术两种品质,这是其它科学所难以具备的。现代信息社会中,个体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学习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所必需的。随着个体身心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深入,个体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从而刺激了个体数学学习的需求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看: 1.数学学习首先是个体为适应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一种活动适应,心理学上指个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就数学学习而言,这种适应具体落实在个体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变化所做出的应答上,其结果是个体的数学认知结构获得发展。个体数学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动力,宏观上,是因为现代社会处于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需要人们掌握较高水平的数学知识,需要人们不断进行新的数学学习;微观上,来自于个体的认知需要,数学学习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个体与作为客体的数学知识体系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两者之间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并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固有的规律,这种发展变化会打破个体与数学知识体系之间原有的平衡,并引起个体在心理方面的一系列反映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数学认知行为变化,形成个体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个体与数学知识体系之间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例如,当学生感到,以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很难解释“常数函数”为什么也是一种函数的时候,原有的对函数的认识平衡就被打破了,从而产生了学习以“映射”的语言定义函数的需要。所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体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主客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 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 3. 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 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 (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 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 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 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 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 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 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 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 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 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 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 力的思维工具。 (一)直觉动作思维

所谓直觉动作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才能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动 作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前期。 直觉动作思维能使儿童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起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便于把客体从实践和空间上 组织起来,作为将来解释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起点。但由于直觉思 维缺乏词的中介,因此有狭隘性(思维的范围)、表面性(思维的内容)和情景性(思维持续的时间)的特点,还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它们 之间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皮亚杰说,直觉行动思维指导学龄 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抽象思维)的一个基础。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 具体形象思维有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是思维发展中的质变。学龄初期儿童抽象思维有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儿童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抽象的超经验的概念。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借助实物 或手指头的帮助,遇到解题困难时,要靠直观图象以求解答。学龄 初期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存在并在思维活动 中进行消长的复杂过程。 2.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又是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起初由于他们内部语言还不够成熟,因此还

四岁开始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四岁开始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我也早早教孩子学数学了呀……”说到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不少家长觉得自己没少费心思。荣合灵说,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绝不只是唱数和计算,她建议家长在儿童期要培养孩子十大数学思维能力,即数量、计算、分类、集合、时间、空间、对应、排序、抽象、解决,从孩子三四岁时家长就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了,具体建议如下: ●数量 包括唱数、计数。唱数是1、2、3、4、5……计数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几个,比如几根手指等。这两种家长都比较重视,却常常忽视另一种——测量,包括对刻度、重量等单位的感知。不妨抽空带孩子拿一个棍子,量量跑道有几棍子长,或拿橡皮量量铅笔盒有多宽,让他知道测量是用一个个单位去量,并且这个单位是统一的,让他能在最简单的测量中理解和感受单位。 ●计算 多数家长可能是掰着指头教孩子算加减法的,这不够。我们不是主张让孩子在小时候一定学会计算多少数,而是在算的过程中,更多地让他去理解,而非死记硬背。比方说,小明有10颗糖,毛毛有8颗,小明比毛毛多了几颗?豆豆有20颗糖,他分给小朋友8颗,还剩几颗?虽然都用到减法,但实际不同,前者是比较型,后者是剩余型,家长重要的是帮孩子去理解两者间有什么不同,而非算出最后的结果。 ●分类

想让孩子思维发展,必须重视多元化分类。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你会把三角形归属一类;但把这三样变一下,一个蓝色三角形、一个红色圆形、一个红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状,也可按颜色,把红的归为一类,这就是多元化分类,它能更好地锻炼孩子思维的清晰程度。不过,在孩子刚接触一个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等新概念时,可以先单一分类,当这些概念形成后,再开始多元化分类。 ●集合 从小学开始,所有计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后解决问题会好很多。比如:小明10颗糖,毛毛8颗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两集合比较相减,就得出了小明比猫猫多几颗糖。当孩子感知集合以后,就能分析出两种集合之间有何相关或完全不同之处,也有助分类。 ●时间 除认识钟表,让孩子知道这个针走到哪儿是10分钟,要让他感知时间,亲身感受一下多长时间是10分钟。 ●空间 除让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还要培养孩子的空间建构能力。拼积木、拼图等游戏都是在进行空间建构。拼积木是随意的、创造性的、立体的空间建构;拼图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间建构。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 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 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 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 (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

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还有赖于具体形象。 (2)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初三处于迅速发展转折期,但尚未处于优势地位。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初二是关键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 (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特点。 2.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 趣广泛、思维活跃、敏感;少有保守性;喜欢进行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初中生的求异思维发展非常明显,求同思维发展比较缓慢。初中生的这种创造欲望,主要来自于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和高涨的自我意识。 3.初中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深刻性及其培养:初中生能够自觉地要求从本质上看问题,但实际中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采用一题多变、设置隐含条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要从小开始锻炼,这有助于孩子在学龄前后的智力开发,并 且能够影响孩子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数学成绩。以下是学习啦小 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办法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 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01、数量 包括唱数、计数。唱数是1、2、3、4、5……计数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几个,比 如几根手指等。这两种家长都比较重视,却常常忽视另一种--测量,包括对刻度、重 量等单位的感知。 不妨抽空带孩子拿一个棍子,量量跑道有几棍子长,或拿橡皮量量铅笔盒有多宽,让他知道测量是用一个个单位去量,并且这个单位是统一的,让他能在最简单的测量 中理解和感受单位。 02、计算 多数家长可能是掰着指头教孩子算加减法的,这不够。我们不是主张让孩子在小 时候一定学会计算多少数,而是在算的过程中,更多地让他去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比方说,小明有10颗糖,毛毛有8颗,小明比毛毛多了几颗?豆豆有20颗糖, 他分给小朋友8颗,还剩几颗? 虽然都用到减法,但实际不同,前者是比较型,后者是剩余型,家长重要的是帮 孩子去理解两者间有什么不同,而非算出最后的结果。 03、分类 想让孩子思维发展,必须重视多元化分类。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 角形,你会把三角形归属一类;但把这三样变一下,一个蓝色三角形、一个红色圆形、 一个红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状,也可按颜色,把红的归为一类,这就是多元化分类。 它能更好地锻炼孩子思维的清晰程度。不过,在孩子刚接触一个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等新概念时,可以先单一分类,当这些概念形成后,再开始多元化分类。 04、集合 从小学开始,所有计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后解决问题会好很多。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介绍

在《幼儿心理学》里,引述了这样一个实验材料,就是要求幼儿分别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以下任务:把一套简单的杠杆连接起来,借以取得用手不能直接拿到的糖果,也就是让孩子找出物体之间极简单的机械结构关系。第一种可以用感知动作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在实验桌上放有组成杠杆的实物材料,孩子可以动手操作以达到目的;第二种需要用具体形象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只在图画中画出组成杠杆的有关材料,让孩子看,他们只能凭图象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第三种只能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不给孩子提供实物,也不提供画有实物的图片,只用言语说明任务和条件,这时,孩子既不能动手操作,也没有图象可以凭借,而只能在概念的基础上,凭借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实验的结果证明: (1)幼儿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以感知动作思维方式的效果最好; (2)幼儿主要使用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解决问题; (3)幼儿三种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解题方式出现在幼儿后期,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感知动作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低级形态。它是最先在儿童身上出现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在3岁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它居于主导的地位。这种思维活动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思维活动离不开感知的具体对象,是在直接感知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是思维活动必须在儿童亲自摆弄、操纵物体,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进行。例如,儿童拿到一个布娃娃,就可能想到拍布娃娃睡觉,如果这时能在她面前摆放一张玩具小床,并让她玩耍,她就可能想到让娃娃期在床上睡觉;如果不给她小床,而给她小匙、食品之类的东西,则她可能想到喂娃娃吃饭。这时儿童还不能离开实物,仅凭已有的实物表象进行思维,因而其思维活动不论就时间、空间而言,还是就内容而言,都有极大的局限性,思维内容相当贫乏。 尽管如此,感知动作思维依然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基础,而且是3岁前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父母应该十分注意发展儿童这种思维手段。 3岁前小儿的“勇敢”,常常因为无知而显得十分鲁莽,使父母受到惊扰。一个孩子拿棍探索着墙上的裂缝;突然转而将棍向电器插座上插去;一个孩子在草丛中玩耍,忽然翻开一块碎砖,将发现的蜈蚣抓在手里。诸如此类的行为,常常使父母心惊肉跳。因此有些父母干脆不让孩子到处活动,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看看画报、小儿书,唱唱歌,玩玩积木,抱抱娃娃。父母希望用家庭一角的小天地,代替大自然的大天地;希望孩子以所谓“文雅”的活动,代替那些被认为“粗野”的行为。这样必然大大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减少孩子的活动量,减少孩子可能接触认识的对象,不利于孩子感知动作思维的发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创造思维发展的条件。当孩于的思维活动由于感知对象或动作的限制而停滞不前时,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继续思维下去的前景。例如,一个小孩子想伸手拿到窗台上的玩具,可是由于窗台太高,即使他急得踮起脚去拿,也依然拿不到,他束手无策了。这时,父母可以拿一把小椅子,放到窗台前,孩子看到椅子,马上爬上去,拿到了玩具。这里,父母提供的小椅子,为孩子继续思考下去,并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孩子的思维发展不能停留在感知动作思维阶段。从3岁左右开始,具体形象思维形式在孩子的思维活动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思维形式,是孩子从感知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中间形态,是较高于感知动作思维的第二阶段的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摆脱感知对象和孩子动作的束缚,而利用表象的联想思考问题。概括的表象比物体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利用表象思维受时间、空间和动作、对象的限制较少,因而可以扩大思维活动的范围,丰富思维活动的内容,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以讲故事为例,为了给3岁前的小儿讲故事,常常需要一些实物,如玩具、图片等的支持,并伴随必要的动作和活动;给5—6岁的幼儿讲故事,则可减少或不用这些东西,而主要靠父母辅以手势和表情的语言描绘,孩子随着父母的言语描绘,能联想到相应的情景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容。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 教案

课题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 教学目标素质目标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知识目标熟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技能目标掌握发展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学难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课型新授课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适用班级14级学前教育大专1、2、3、4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教材及文具的携带情况 2、课前点名 二、学习手指游戏: 《小猴荡秋千》 三、导入:复习,以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授新课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与标志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1)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一)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1.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2.特点 直觉行动性是先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 (1)直观性与行动性。 (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1.产生 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觉行动思维之中孕育出来并逐渐分化的。 2.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在直觉行动思维中多采用“尝试错误”法,当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多了以后,儿童便不再依靠一次又一次的实际尝试,而开始依靠关于行动条件以及行动方式的表象来进行思维。思维的过程从“外显”转变“内隐”。 (2)具体形象性。 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比如,“家具”这个词比“桌子”、“椅子”等抽象,幼儿较难掌握。在生活中,抽象的语言也常常使幼儿难以理解。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还有一系列派生的特点: ①表面性。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