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的进展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的进展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的进展

摘要: 富营养化是我国湖泊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湖泊都已经属于富营养化和中-富营养化湖泊。富营养化会引起水质恶化、味觉和嗅觉变坏、溶解氧耗竭、透明度降低、渔业减产、死鱼、阻塞航道,对人和动物产生毒性。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湖泊富营养化文献资料,阐述了湖泊富营养化的两个主要来源(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富营养化的形成机理,以及对湖内生物、周围环境、人体健康等的危害,探讨了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富营养化;湖泊;机理;危害;控制技术

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缓慢流动的河流以及某些近海水体中营养物质(一般指氮和磷的化合物)过量从而引起水体植物(如藻类及大型植物)的大量生长。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进入地表水的氮、磷等化学物质也大大的增加,我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对37个主要湖泊的调查资料,以及根据国内外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的经验制定的指标,37个主要湖泊中,具有中营养型和中-富营养型的占55.8%,富营养型的占14.7%,重富营养型的占8.8%[1],这些已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国家在“十五”期间投入1234亿元巨资,建设1590个水污染防治项目,用来改善“三河”“三湖”(指淮河、海河、辽河以及太湖、巢湖、滇池)的严重水污染状况。然而巢湖、太湖、滇池等湖泊的富营养化依然严重,平均水质仍为五类或劣五类。因此,本文对已有关于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进一步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污染物的来源

湖泊污染源主要分外源和内源。外源中又分点源和面源。点源主要是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面源包括农业生产污水、农村生活废水和降雨地面径流。内源主要是湖底沉积物中所携带的营养盐。

1.1 外源污染

外源污染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每年都有大量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湖泊中,使湖泊中氮、磷元素大量富集起来,破坏水中生态平衡。

1.1.1面源,点源,非点源污染

面源污染是由大范围分散污染造成的,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林地和草地的养分流失、农田径流和固体废弃物的淋溶污染等[2]。近年来,尽管人们对农业面源污染识别和治理能力越来越强,但农田养分的投入和农田土壤养分的积累及流失量却在不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负荷越来越大,农业逐渐成为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污染源[3]。美国环保署指出:农业面源污染是河流和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从而阻碍了水清洁行动中水质目标的实现[4]。同时,富营养化也是地表水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据报道,农业面源污染源占河流和湖泊营养物质负荷总量的60%-80%。另据估计[5],在地表水中,农业排磷所占的污染负荷比为24%-71%。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流失是水体中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同时还是磷的第二大来

源。据报道[2],即使点源污染全面控制之后,但如果面源污染控制不好,水体仍无法达标。另据报道,中国的面源污染占污染总量的2/3,其中农业贡献率为75%左右[6]。

点源污染主要是集中从排污口排入水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非点源污染则是由大范围分散污染造成的,主要包括农业非点源污染、林地和草地的养分流失、城市径流和固体废弃物的淋溶污染等。近年来尽管人们对点源污染的识别和治理能力越来越强,而农田养分的投入和农田土壤养分的积累却在不断增加,非点源污染所占的负荷越来越大,非点源磷对富营养化的贡献也愈显突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基本实现了对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的有效治理,非点源的营养物质已成为水环境的最大污染源[7,8,9],而来自农田的氮、磷在非点源污染中占有最大份额[7,10],水体中的总磷与流域内农业用地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11,12,13],Tonr等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富营养湖泊的流域内不存在明显的点源污染[8];丹麦内陆湖泊的总磷含量在80年代有所降低,但这并没有使水质明显改善,因为其它来源的磷主要是农田排磷仍足以使许多湖泊中磷浓度超过100ug·L-1这一危险浓度[14]。其中农业非点源磷占河流中磷来源的一半以上,农业用地为主的流域内非点源磷年发生量(0.29kg·hm-2)相当于自然流域(0.07kg·hm-2)的4倍[15]。据估计,在地表水体中,农业排磷所占的污染负荷比约为24%-71%[16]。有报道指出,大量的农田养分流失是造成内陆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1990年的调查显示,57%的湖泊受到农田养分流失的严重影响[17]。

1.1.2污染物输入途径

湖泊污染物的输入不外乎自然输入和人为输入两种形式。其入湖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入湖,如湖区降水、人工投饵、岸边水面废弃物和直接排入湖泊的排放口;二是间接入湖,即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经排水渠或地表径流先汇入湖泊的支流,最后再进入湖泊[18]。区分两者途径的原因在于迁移路途的差异,间接入湖途中可能发生各种变化,如:物理沉积、化学氧化和分解过程,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据统计,在巢湖流域(1995年),63%的TN和73%的TP是来自直接排入湖泊的;而在太湖流域(1994年),60%的TN来自间接入湖,TP来自直接入湖和间接入湖分别占37.5%和25%[19]。

1.2 内源污染

湖泊外源污染的控制及治理极为重要, 从一开始就引起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实效。国内外实例证明, 在外源得到控制后, 内源的影响会变得明显, 底泥的释放速率加快, 使水体的污染状况持续下去[20]。在内污染源的控制方面, 受人类认识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水平的限制, 对内源污染的机理和对策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 使之成为湖泊水质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湖泊沉积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中的重要环节。点源的污水排放、非点源的大气沉降和地表径流注入、湖泊水生生物的死亡堆积,会使湖泊沉积物中的污染物质逐步富集起来,为深层水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一些无脊椎动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这些生物的代谢呼吸将消耗储存在深水层中的氧气,并释放原先与有机物结合在一起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从而形成湖泊的“内源性负荷”。一般情

况下磷释放首先进入沉积物的间隙水中,然后扩散到水土界面,进而向上覆水混合扩散,成为湖泊磷负荷的一部分。沉积物中氮主要是有机氮和无机氮。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水-沉积物界面氮迁移和交换的主要形式。在富氧条件下,沉积物库中的有机氮化合物经降解作用,生成硝酸、氨等无机离子扩散进入上覆水体中,提高了水体氮的营养水平[21]。影响沉积物有机氮降解的因素有温度、DO及有机质的生物可降解性等[22]。

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2.1 对环境影响

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水华爆发时,藻体在水面大量堆积,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破坏水体生态系统,而且因藻细胞释放出藻毒素,引起水生动物中毒,并通过食物链进而威胁人类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恶臭,水质变坏

①水体中蓝藻和绿藻大量繁殖,浮游植物个体数剧增;②水中悬浮物增加;③产生大量有粪味的有机质;④水体的pH值迅速上升;⑤深层溶解氧降低,形成还原状态有机物无机化不完全,产生甲烷气体、硝酸盐脱氮,硫酸盐还原形成硫化氢气体;⑥形成“水华”,腐败分解后,发出恶臭味,破坏水功能及影响周围环境[23]。

(2) 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危害水产养殖业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某些水华藻种可向水体释放藻毒素,能产生毒素的藻类多为蓝藻,最主要的是铜绿微囊藻、水华鱼形藻和水华束丝藻[24]。这些毒素不仅对鱼类和贝类等水生生物,以及家畜、野生动物等有明显的毒害和致死作用,而且还对某些植物、微生物等产生抑制和破坏作用[25]。同时残体分解过程中要进一步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造成鱼、虾、贝等水生动物因缺氧窒息死亡,以至在水产养殖业上造成很到损失。

(3) 破坏水体景观,影响旅游事业

湖泊水和水库水因水交换过程缓慢等特点,其受污染的情况最为严重,藻类大量死亡后,漂浮在湖边和岸边,水体浊度增大,水色加深,透明度下降,有些蓝藻在生长或分解过程中发出难闻的气味,由此降低水质,影响旅游景观[26]。云南滇池就是水质恶化,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的典型实例。

(4) 增加城市供水成本

藻类污染产生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南北方自来水厂面临的共同的难题。藻类污染严重的水体作为水源时会给净水厂带来一系列问题。藻类的比重在1左右,多悬浮在水体中,它不仅容易堵塞输水管道,附着在水池表明生长,腐蚀管道及蓄水池,且过滤时粘附在滤料上,使过滤困难,增加了反冲洗的频率,这就要改善或者增加过滤措施[27]。而对水华的絮凝也比较困难,需要投加更多的絮凝剂。而且由于藻类分解时释放气体,使处理后的粘性沉淀物易上浮,妨碍絮体沉降、增加处理水的难度。

2.2 对人类健康影响

蓝藻是目前已知毒性最高、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藻类。水华暴发时,常见的产毒藻属有鱼腥藻属(Anabaena)、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筒胞藻属(Cylindrospermopsis)、Lyngbya、微囊藻属(Microcystis)、念珠藻属(Nostoc)和颤藻属(Oscillatoria)等,产生的毒素包括具有肝毒性和促癌性的环状肽类(包括MCs和节球藻毒素)、具有神经毒性的生物碱类(包括类毒素-α、拟类毒素-α、筒胞藻毒素和贝类毒素)以及脂多糖内毒素(1ipopolysaccharide,LPS)。在已发现的各种蓝藻毒素中,MCs是水华水体中出现频率高、产生量大且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一类毒素[28]。MCs异构体众多,至今已发现80余种,其中存在最普遍、含量较多、毒性较大的是MC-LR、MC-RR和MC-YR(L、R、Y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和酷氨酸)。人群通过饮用或接触被藻毒素污染的水体产生急性或慢性危害[29,30]。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水中MCs的含量与人群中肝癌、大肠癌、胃肠道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有很高的相关性[31]。此外,藻毒素还能够在生物体内富集,并且可能沿食物链进行累积和放大,进而威胁人体健康[30 ,31]。在西方国家中,有食用藻类食品和添加剂的习惯,进一步加大了毒素摄入的危险性[32]。

3. 控制富营养化技术

3.1 化学方法

根据化学品性质杀藻剂可分为无机杀藻剂和有机杀藻剂,常见的有硫酸铜、高锰酸钾、次氯酸钠、氯气、过氧化氢、臭氧、过碳酸钠等无机药剂和花生四烯酸、亚油酸、季胺盐等有机药剂[33]。

无机杀藻剂中硫酸铜是研究、应用较早和较多的杀藻剂,其虽具有很好的杀藻效果,但由于其非专一的生物毒性,它们在杀灭有害藻类的同时也对其它非藻华生物产生毒害;而且药剂成本高,药效维持时间短,因而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相对无机杀藻剂而言,目前有机杀藻剂研究较多,至今已达几千种,分为人工合成化学品和天然物质提取物两类。日本研制出一种化学药品利凡诺,用1mg·L- 1的浓度就能抑制藻类的运动,3~5mg·L- 1能迅速地使藻类缩成球型,凝聚沉淀,随后崩解,其灭杀效果明显,且利凡诺在光照下容易分解,不会造成水体二次污染[34]。有机杀藻剂具有药效时间长、专一性抑藻、易于自然降解等优点,是药剂杀藻/抑藻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但人为合成的有机杀藻剂大多容易造成污染。

总的来说,化学杀藻法具有操作简单、用药量少、见效快、杀藻效率高等优点,在目前还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对生态环境、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成本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3.2 物理方法

粘土矿物作为一种天然藻絮凝剂不仅具有较高的效能,而且来源充足,成本低廉,无毒无污染,对非藻华生物的影响也较小,被认为是一种治理藻华的天然凝聚剂,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粘土矿物溶胶性质差,迅速凝聚、沉淀藻细胞能力较低,且所需投药量大。所以,在实际应用时须大量投撒粘土,由此给大面积治理藻华带来了原料量和淤渣量过大的问题[35]。针对这一不足,研究者们不断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1998年5月~7月在我国云南滇池草海开展的药剂筛选现场实验中就应用了硅藻土和PAM组成的复合絮凝剂,降低了硅

藻土的使用量。与PAC和PFS(聚合硫酸铁)相比,复合絮凝剂效果更好,投药后2~4小时明显见效,透明度达1.0 m以上,除藻率为82.7%,BOD5、COD Mn、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56.2%、42.2%、59.2%和39.7%,药效维持约15天[36]。最近,潘纲等对粘土进行了改性研究。发现,进行Fe3+改性后,海泡石Zeta电位和藻絮凝速率显著提高,0.2g·L-1时改性海泡石的t80由100min降到<10min,投加量降低约50%。而结合使用PAM后,在PAM用量为0.2~0.5mg·L-1时,粘土的投加量可降低到0.01~0.02g·L-1,降低10倍以上,是目前报道的最低的粘土投加量[37]。

总之,粘土矿物絮凝法虽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但瑕不掩瑜,其诸多的优点使之成为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应急除藻方法,在有关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这种方法。

3.3 生物方法

近年来利用水生植物来净化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水体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此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外加试剂或投掷絮凝剂带来的对水体的负面效应,也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3.3.1 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机理

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水生植物大致可区分为四类: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与漂浮植物。研究表明,富营养化的水体含有大量的C、H、O、N、P、S和少量的Fe、Mn、Cu等金属元素。这些富营养化组分刚好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须的。水生植物根系拥有巨大的表面积,为水中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固着载体,起到“生物膜载体”的作用。植物大面积的生长能阻挡阳光直接照射在水面上,降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光照强度,另外,一部分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分泌克藻的物质,从而使藻类的生长繁殖得到了有效抑制[38,39]。

3.3.2 利用水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存在的问题

水生植物处理富营养化水体能在一定程度发挥作用,但在大范围使用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周期比较长,吸收营养物的能力有限,因此,利用水生植物处理富营养化水体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和很长的周期性。其次,部分水生植物在生命周期结束后会在水体中腐烂,给水体带来了二次污染,因此,在大规模使用前需要筛选出适合的水生植物,最好是长青的水生植物。另外,水生植物,特别是浮叶、浮水植物在水体中并不是很牢固,遇到大风大雨导致水体流速加快的时候,水生植物容易流失,造成水生植物带的崩溃。因此,还需要考虑水生植物的加固问题。

3.3.3 水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前景

首先,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水体污染面比较广,靠单一的污水处理厂难以满足目前的需要。我国河流、湖泊、内河分布广泛,水体面积相当广阔,通过水生植物培养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可以大范围长时间进行,不受地区条件的限制,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成本低。在净化城市内河水质和城郊生活污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可操作性,为处理污水,净化水

质提供新的途径。

其次,水资源日益缺乏,水资源的再生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景观用水数量惊人,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经水生植物以人工湿地,生物浮岛等的形式处理后可以直接作为景观用水,大大减少了水处理的成本。

另外,当前,城市绿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城市土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在水体中建造以美人蕉、睡莲等水生植物为主的人工浮岛是增加了绿化的面积,同时改善了城市环境,增加了城市景观。

综上所述,利用水生植物来净化我们的环境、修复我们的生态系统,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在水体的综合治理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4. 小结

湖泊的富营养化,是我国水资源灾害之一,每年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加强,有加重趋势,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富营养化发生机制和控制方法仍然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富营养化的治理上,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湖泊的富营养化状况,利用多种治理手段,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分阶段加以实施,逐步恢复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之趋于完善和稳定,从而解决湖泊富营养化的根本性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连成.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分析.灾害学, 1997, 12(3):22-26.

[2] 何萍, 王家骥.目前, 困难和在控制和点源污染管理研究的挑战.农业保护环境, 1999, 18 (5):234-237.

[3] Sims J T, Goggin N, McDermott J. Nutrient management for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 integrating research into environmental policy.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 39 (12):291-298.

[4] Daniel T C, Sharpley A N, Lemunyon J L. Agricultural phosphorus and eutrophication: Symposium overview. Jour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1998, 27(1):251-257.

[5] 高超, 张桃林. 在欧洲的环境管理实践的选择,以减轻农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营养物污染.农村生态环境, 1999, 15(2):50-53.

[6] 全为民, 严力蛟, 影响农业非点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措施源污染. 生态学报, 2002, 3(2):21-27.

[7] Vander Molen D T, A Breeuwsma,PCMBoers. Agricultural nutrient losses tour faee water in the Netherlands: impact, strategies, and Peers Peetives. J EnvinQual, 1998, 27(4):213-230.

[8] Foy R H, P J A Withers.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hosphorus to eutrophication. Proceedings No.365oftheFertilizerSoeiety, 1995, 33(1):331-340.

[9] Par R. Agricultural phosphorus and waterality: a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t Perspective Enron Qual,1998.27(16):258-261.

[10] Carpenter S R, N F Careao, D L Correll, et al. Anoint of surface waters with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Ecal Applications, 1998, 8(13):559-568.

[11] Sharpley A N, C Chapra, R Wedehl, et al. Managing agricultural phosphorus for protection of surface waters: issues and options. J Envzn Qual,1994,23(11):437-451.

[12] Sharpley A N, P J A Withers. The environmentally-sou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hosphorus. Fertilizer Resear, 1994,39(15):133-146.

[13] Kronvang B, P Graesboll, E Larsen, et al. Diffuse nutrient losses in Denmark. Z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6, 33(4):81-88.

[14] Kronvang B,Grtebjerg, R Grant, et al. Nation wide monitoring of nutrients and the irecological effects: state of the Danish quite environment, 1993, 22(9):176-187.

[15] Areher J R, M J Marks. Control of nutrient losses to water from agricultural in Europe. Proceedings No.405 of the Fertilizer Society, 1997, 22(8):112-133.

[16] Vighi M, G Chiaudani. Eutrophication in Europe: the role of

agrieulturalaetivities.In:HodgsonEed.Rev.Environ.Toxi-eol.Vol3.Amsterdam:Elsevier, 1987,

31(4):213-257.

[17] 高超, 张桃林, 农业磷素流失的贡献水域富营养化及其控制对策.湖泊科学,

1999,12(4):32-35.

[18] 田永杰, 唐志坚, 李世斌.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及控制对策.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12(2):66-71.

[1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计划及规划.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59-67.

[20] 王小雨,冯江.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底泥疏浚工程.环境保护,2003,3(2):22-23.

[21] 宋静, 骆永明, 赵其国等.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释放研究.土壤学报, 2000, 37(4):515-520.

[22] 陈永红等.淮河(淮南段)底泥内源氮释放的模拟实验研究.土壤学报, 2005, 42(2):344-347.

[23] 罗阳等.控制湖泊内源磷负荷的有效性研究.水资源保护, 1996, 12 (2):52-56

[24] 成晓玲等.控制星湖内源性营养物质磷负荷的有效性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12 (4):7-8.

[25] 胡智泉, 刘永定, 何光源. 微囊藻毒素对滇池水华束丝藻的溶藻效应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5,3 (9):125-232.

[26] 熊彩蕾, 罗亚田, 王丽. 藻类对水体的危害及灭藻技术的现状分析. 辽宁化工, 2009,

38(3):173-175.

[27] 田永杰, 唐志坚, 李世斌.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31(15):119-121.

[28] CODD GA, MORRISON L F, METCALF J S. Cyan bacteria toxins: risk management for health protection. Toxically Apply Pham, 2005, 203(2):64-72.

[29] COOK C M, VARDAK E, LANARAS T. Toxic cyan bacteria in Greek freshwaters,

1987-2000: occurrence, toxicity, and impacts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Act hydro him hydrobiology, 2004, 32(2):107-124.

[30] GILROY D J, KAUFFMAN KW, HALL R A, et al. assessing potential health risks from microcrystal toxins in blue2green algae dietary supplements. Environ Health Perspex, 2000, 108 (4)352-439.

[31] CODD GA. Cyan bacterial toxins, the percep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the prioritization of eutrophication contro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0, 16(5):12-60.

[32] 张萍等.污染及食物毒素安全富营养化淡水.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9, 2(2):11-14.

[33] 俞志明等.治理赤潮的化学方法.海洋与湖沼, 1993, 24(3):314-317.

[34] 张水浸, 杨清良等编著.赤潮及其防治对策.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4, 12(5):66-68.

[35] 吴健, 戴桂馥.微生物细胞的絮凝与微生物絮凝剂.环境污染与防治, 1994, 16(6):27-32.

[36] 黄民生, 孙萍, 朱莉.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及其絮凝条件.环境科学, 2000, 21(1):23-26.

[37] 刘映, 湖泊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治理方法述评.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9(2):22-24.

[38] 胡筱敏.人工浮岛技术应用前景.环境保护科学, 2008, 34(5):23-25.

[39] 唐林森.人工生物浮岛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8,

25(1) :21-23.

Research Progres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Feng Tian wei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10044,Nanjing,

Abstract

The main question of the eutrophication of our lakes is the majority of our lakes have been part of eutrophication and medium - eutrophic lakes. Eutrophication can cause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taste and smell bad,dissolved oxygen depletion,transparency,reduced fisheries production cut,dead fish,blocking navigation channels,pairs of human and animal toxic. In this paper,two main sourc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external source pollution and point source pollution within),which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utrophication,and its on the lake biology,environment,human health hazards have done in detail. In addition,management of lake eutrophication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of progress in a lot of introductions.

Key words: eutrophication; lakes; mechanism; hazards; control technology.

湖泊富营养化产生原因分析

湖泊富营养化产生原因分析 摘要: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探寻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化学、物理、水生态系统以及内源污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内源污染 湖泊、水库等封闭型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化水环境污染问题。据统计,全球约有75%以上的封闭型水体存在富营养化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全国共有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占国土面积的0.95%,由于近2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适当的湖泊资源开发利用,使这些湖泊的多数已经处于富营养化或正在富营养化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围绕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收效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湖泊富营养化机理方面的基础研究不够和认识不足有关。因此,有针对性地寻找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初期,国外部分生态专家、湖沼学家已经开始对富营养化的成因进行初步探索。由于富营养化的发生、发展包含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的过程,并与水体形状、湖泊形态和底质等众多因素有关,演变过程十分复杂,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总结。 1、自然条件下湖泊的富营养化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富营养化,但这是一种漫长的自然过程,随着河流夹带各种碎屑和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淤 积,湖泊会从贫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湖泊就自然消亡了。 关于自然状态下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一般认为是气候导致的。特别是浅水湖泊,在自然状况下比深水湖泊更容易产生富营养化,这是由于其浅水区常常有茂盛的水生植物发育,在大洪水期间,持续一定时间的高水位将导致水生植物大面积消亡,而洪水泛滥所带来的大量的悬浮物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为了进一步认识调查区域水质状况,我们采用了TLI 综合营养指数法运用TP 、TN 、SD 、COD Mn 对其水质进行评价。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公式: j 1 ()()m j TLI W TLI j ==?∑∑ (1) TLI(chl)=10(2.5+1.086ln chl ) (2) TLI(TP)=10(9.436+1.624ln TPl ) (3) TLI(TN)=10(5.453+1.694ln TN ) (4) TLI(SD)=10(5.118-1.94ln SD ) (5) TLI(COD)=10(0.109+2.661ln COD ) 式中,TLI (∑)表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 (j )代表第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W j 为第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以chla 为基准参数,则第j 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 221ij m ij j r Wj r ==∑ r ij 为第j 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 的相关系数;m 为评价参数的个数。 中国湖泊的chla 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 ij 和r 2ij 见表2。 表1 中国湖泊的chla 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 ij 和r 2i 值 参数 chla TP TN SD COD Mn r ij 1 0.84 0.82 -0.83 0.83 r 2ij 1 0.7056 0.6724 0.6889 0.6889

为了说明湖泊富营养状态情况, 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分级: TL I < 30 贫营养(Oligotropher) 30≤TL I≤50 中营养(Mesotropher) TL I > 50 富营养(Eutropher) 50< TL I≤60 轻度富营养( lighteutropher) 60< TL I ≤70 中度富营养(Middleeutropher) TL I > 70 重度富营养(Hypereutropher) 在同一营养状态下, 指数值越高, 其营养程度越重。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水体富营养化及危害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危害分析 摘要:地球上98%的面积被水体覆盖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之一。这本该是蓝色晶莹的液体,现在被我们破坏的变质了,清晰的水源难找,到处是黑色的难闻的河流、湖泊。这里,我主要分析的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和危害。水体富营养化本是个缓慢的自然过程,但是人为富营养化极大加速了水体由贫营养转化为富营养,致使水质恶化,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溶解氧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水体富营养化可分为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一)天然富营养化的成因 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一方面湖泊水体的肥力增加,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生长繁殖,为草食性的甲壳纲动物、昆虫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当这些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机体沉积在湖底,不断分解,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又被新的生物体所吸收。湖泊营养物质的这种天然富集,湖水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高而发生水质营养变化的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天然富营养化。 (二)人为富营养化的成因 天然富营养化的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人口集中的城市排放出的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废水流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同时,在农村,化学肥料和牲畜粪,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使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最终输送到水体中。天然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从以硅藻和绿藻等为主,最后变为以不适合做鱼类饵料的蓝藻为主,鱼类缺乏食物死亡。另一方面,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更促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营养物质不断循环,因此,富营养化的水体即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总磷、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率的测定原理及方法。(2)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 二、实验方案 1、样品处理 2 、工作曲线绘制 取7支消解管,分别加入磷的标准使用液0.00、0.25、0.50、1.50、2.50、5.00、7.50mL以比色管中,加水至15ml。然后按测定步聚进行测定,扣除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后,和对应磷的含量绘制工作曲线。 3、计算 总磷含量以C(mg/L)表示,按下式计算: 式中: M 试样测得含磷量,μg V 测定用水样体积,ml

注意:每个小组做空白2-3个,标线5个,样品3-4个。 图1 采样布点分布 三、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工作曲线绘制 根据上表数据,绘制工作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标准工作曲线 从标准工作曲线图可以看出,其相关系数R2 = 0.9969,高于实验室最低要求R2=0.995,可见其相关度较好,可用以求解水样中总磷的浓度。

2、八个水样数据结果与处理 根据上表数据作水中磷质量浓度柱形图,如图2所示: 图2 各组水中总磷质量柱形图 四、实验结果 1、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和图2可以看出,第一、三、四、五、八组数据比较准确,因为

这几组平行样数据比较接近,而且跟稀释后所测的浓度也大约呈5倍关系,可以保留作为水中磷质量浓度评价,而其他组数据误差较大,故舍去。根据各组原水样总磷质量浓度求评均整理下表。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第五组所测的水中总磷浓度较高,根据图1可知第五组采样点为第四饭堂附近,可能是由于饭堂平时清洁所用的洗涤剂含磷较高,排放入河涌的污水导致河水受污染。 2、污染程度分析 表4 总磷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关系 本实验是以水体磷平均浓度平均参数,本次实验所得的监测采样点数据的平均浓度是0.205mg/L,测得的最小浓度为0.142mg/L,测得的最高浓度为0.311mg/L,由表1可知超过0.1mg/L就为水体富营养化,本次实验测得的最低浓度也超出0.1mg/L,本次实验所得数据均说明该水体富营养化。 3、解决措施 该河涌地处大学城内,不受工业排放污染,所以造成该河涌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染,比如饭堂、学生公寓、商业区等,要治理河涌首先还是得从源头抓起,特别是饭堂、学生公寓和商业区,必须监控从这三个地方流出的污水,须进行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河涌;其次就是要严格审查各类洗涤剂等,含磷超标的不能进入市场;最后就是要树立环保意识,大家环保觉悟高了,从自己做起,自然就有绿水青山。 五、思考题 (1)查资料说明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指标有哪些? 答: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物理指标主要是透明度,化学指标包括溶解氧和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等,生物

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修复

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修复 摘要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呈恶化趋势,严重影响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们的健康。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与营养物质、溶解氧、光照、温度、水动力以及底泥等影响因素有关。在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以及危害的基础上, 论述了湖泊富营养化得生态修复机制和目标,分别对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水生动物修复技术的机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level of lake eutrophication is deteriorating in China, which has destroyed the balance of aquatic ecosystems and endangered human health seriously。The formation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is releated to several factors,such as nutr ients,dissolved oxygen, ligh,temperature, hydrodynamic and sedmient,etc.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and harm of water eutrophication,the 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aquatic plantm ,icroorganism and aquatic-animal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including the irtreatment-mechanism,process characteristics,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 irection。 关键词生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机制水生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排污量日益增加,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大量含有氮、磷元素营养物质的污染物不断排入湖 ???。水体富营养使水体的营养物质负荷量不断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库, (化不仅对水体水质有严重影响,而且影响到周边水环境和人文景观。根据近几中国环境状况公2007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非常严重且呈恶化趋势。年的数据显示,报显示,28 个国控重点湖泊中,满足Ⅱ类水质的2个,占7.1%;Ⅲ类的6个,占21.4% ;Ⅳ类的4个,占;Ⅴ类的5个,占17.9%;劣Ⅴ类的11个,占39.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在监测的26个湖泊中, 重度富营养的2个, 占7.7%;???。因此, 预防和治理34.6%轻度富营养的9个, 占, 中度富营养的3个占11.5%; 湖泊的富营养化势在必行。仅仅依靠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来减少排入水体的有毒有害物质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很被动的一种预防措施。随着水生态修复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深入,近年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较快。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根据水生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修复,促进良胜的生态演替,达到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生态完整性的一种技术措施???。 1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与危害 1. 1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击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 湖泊会从 贫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 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 这是极为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的活动, 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 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 水生生物尤其是藻类将大量繁殖,

水体富营养化的测定及其新方法研究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的测定及其新方法研究进展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肖s2012006038 摘要: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产生变异现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发,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变劣.对人们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影响和损失。为确保水质质量的安全性和合理利用,应在不同时间段内对水库水源进行水体富营养化的测定,本文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并介绍了其评价方法,以及新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保护水体和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新方法、生态环境 第一章引言 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地球表而约有70%以上被水覆盖,总水量约为13.86 亿k m3,但淡水储量仅0.35 亿k m3,仅占总水量的 2.53%,而且,和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淡水储量为400 多万km3,只占淡水总储量的11%,总水量的0.3%[1]。不仅如此,全球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日益下降,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缺水,严重的有40 多个,发展中国家有3/4 的农村和1/5 的城市得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80%的疾病和1/3 的死亡率与水质污染有关。全球每年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4260 亿(km3),造成55000 亿(km3)水体的污染,占全球径流量约14以上,全球河流稳定流量的40%受到污染,并有恶化趋势[2]。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124 亿m3其中地下水8000 亿m3,居世界第六,而人均水资源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3。调查结果表明:全国七大水系,部分湖泊和部分近岸海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一些主要的淡水湖泊受到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肋。2001 年太湖和滇池外海均属中度富营养状态,滇池草海更是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巢湖属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我国95000km 的河川有19000km 受到污染,其中4800km 受到严重污染。水利部统计,全国600 多个城市有305多个缺水,特别严重的有100 多个,农业灌水严重不足。2001 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28.4 亿吨,比上年增加了 3.2废水中化

水污染以及危害

水污染以及危害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及其危害?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1.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2.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

阅读材料: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及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 1.水体富营养化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2.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与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与防治 摘要: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及排放各类污水,已造成许多湖泊,河流水体氮磷严重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饮用水安全。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而有效的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当代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和原因分析表明,氮、磷是引起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指出预防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应对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入库污染物排放。同时提出了对已经形成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有效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环境问题;防治对策 1.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类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日益增多,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含量过剩的现象。氮、磷是导致湖泊、水库、海湾等缓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2]。磷是藻类等的细胞合成所必需的,也是构成核酸、脂肪、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在能量代谢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会导致以藻类为主体的水生植物大量的繁殖,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水中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藻类的呼吸作用,和藻类死亡被需氧微生物分解都需要氧气,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大大降低,使水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中,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死亡,水质浑浊发臭等最终破坏湖泊生态系统[3]。对人类工业,生活,灌溉用水都有不利影响。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4]。 富营养化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5],但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大量污水在未经处理的状况下直接排入水体,就加速了富营养化这一过程。则这样的富营养化称为人为富营养化。 2.我国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现状 第1页(共5页)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

第14卷第3期 湖 泊 科 学 Vol.14,No.3 2002年9月 JOURNAL OF LA KE SCIENCES Sep.,2002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 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Ξ 秦 伯 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提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比较集中的地区.该地区绝大多数湖泊为浅水湖泊.所有的城郊湖泊都已经富营养化,其他湖泊的营养状况均为中营养-富营养,处于富营养 化的发展中.这些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同流域上的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农业 和城市生活污水正源源不断地向湖泊中排放,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湖泊围垦、湖岸忖砌、水产养 殖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减少营养盐输出途径.国际上对于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表 明,即使流域上的外源污染排放降到历史最低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其原因与浅水湖 泊底泥所造成的内源污染有关.动力作用导致底泥悬浮,影响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也影响水下 光照和初级生产力.控制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除了进行外源性营养盐控制之外,还必须进行湖内 内源营养盐的治理.治理内源营养盐的有效途径是恢复水生植被,控制底泥动力悬浮与营养盐 释放.而要进行水生植被恢复,必须进行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生态修复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浅水湖泊 富营养化 机制 控制 分类号 P343.3 浅水湖泊是相对于深水湖泊而言的湖泊范畴.所谓深水与浅水湖泊之分,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深水湖泊在夏季都会出现热力分层的现象,而浅水湖泊则几乎不出现[1].至于深度,绝大多数浅水湖泊均不超过20m[2].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浅水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五大淡水湖中有四个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分布于此.据统计,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面积在1km2以上的共有651个,其中面积大于100km2的有18个[3].从湖泊成因来看,多与洼地蓄水及长江水系的演变有关[4,5],如江汉湖群诸湖;在长江三角洲地带,湖泊的形成与发展,还与海涂的发育及海岸线的变迁有直接联系[4].湖泊由于长期泥沙淤积,面积日趋缩小,湖床抬高,洲滩发育,普遍呈现出浅水湖泊的特点,多数湖泊水深小于10m,平均水深仅2m左右[4,5]. 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是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分布的主要地区[6].针对富营养化发生过程与机制,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报道[7~9],但是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出于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国内外对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均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实践与探索,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说至今尚未有哪个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从一方面突出说明对于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研究远远落后于生产实际的需求.根据国 Ξ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太湖水环境预警”(KZCX2-311)、中国科学院战略重大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1019)联合资助. 收稿日期:2002-05-08;收到修改稿日期:2002-06-10.秦伯强,男,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 2004-08-11 1、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方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以chl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 式中:rij—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数; m—评价参数的个数。 中国湖泊(水库)的chla与其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ij及rij2见下表。 ※:引自金相灿等著《中国湖泊环境》,表中rij来源于中国26个主要湖泊调查数据的计算结果。 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⑴ TLI(chl)=10(2.5+1.086lnchl) ⑵ TLI(TP)=10(9.436+1.624lnTP)

⑶ TLI(TN)=10(5.453+1.694lnTN) ⑷ TLI(SD)=10(5.118-1.94lnSD) ⑸ TLI(CODMn)=10(0.109+2.661lnCOD) 式中:叶绿素a chl单位为mg/m3,透明度SD单位为m;其它指标单位均为mg/L。 2、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指标: 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Mn) 3、湖泊(水库)营养状态分级: 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进行分级: TLI(∑)<30贫营养(Oligotropher) 30≤TLI(∑)≤50中营养(Mesotropher) TLI(∑)>50富营养 (Eutropher) 50<TLI(∑)≤60轻度富营养(light eutropher) 60<TLI(∑)≤70中度富营养(Middle eutropher) TLI(∑)>70重度富营养(Hyper eutropher) 在同一营养状态下,指数值越高,其营养程度越重。 注:此规定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室负责解释

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

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 【1】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由氮,磷等植物应用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一般分天然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由于水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者其它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相对而言,一个营养物质贫乏的水体称为贫营养水体,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加速形成。人们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看成是水体质量恶化或水污染的一种标志。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检测指标为水体中氮与磷的含量,其中磷的含量尤为重要。目前,世界各国对水体富营养化指标的划分标准大致相似,一般地说,如果水体中的无机氮和总磷浓度大于0.3 mg/L和0.02 mg/L时,则该水体即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2】水体富营养化是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矿质营大量进入湖泊、河口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根据美国环保局的评价标准,水体总磷<20~25g/L,叶绿素a<10g/L,透明度>210m,深水溶解氧小于饱和溶氧量10%的湖泊可判断为富营养化水体。 【3】富营养化是在湖泊、水库以及海湾等缓流水体的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通过与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竞争,逐渐取得优势并占据其他 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自身种属减少,少数藻类恶性增殖,进而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变化,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是营养物质的增加,使得藻类和有机物增加所致,营养物质主要是磷,其次是氮,还有碳、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等。目前判断水体富营养化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氮含量超过0.2~0.3mg/L,磷含量大于0.0~0.02mg/L,生化耗氧量BOD大于10mg/L,pH值7~9 的淡水中细菌总数超过10万个/毫升,叶绿素a含量大于10Lg/ 【4】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在短期内会使大量含氮含磷等植物性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从而引起藻类和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溶解氧下降、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鱼贝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由于植物性营养元素大量排入水体,破坏了水体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称之为水体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可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1】浅析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王静 【2】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程丽巍 【3】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刘勇 【4】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技术董继红

浅论湖泊富营养化预测及评价的模型的研究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绪论………………………………………… 2.1 湖泊富营养化的概念及分类………………………… 2.2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概况…………………… 3 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内容……………………………… 3.1 富营养化预测………………………… 3.1.1 预测的目的及内容……………… 3.1.2 预测模型进展概况……………… 3.2 富营养化评价…………………… 3.2.1 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3.2.2 评价的基本步骤………………………… 3.2.3 评价模型进展概况…………………… 3.3 湖泊富营养化模型………………………… 3.3.1 评分模型………… 3.3.2 营养状态指数模型………… 3.3.3 改进的营养状态指数模型……………… 3.3.4 生物多样性评价………… 3.3.5 灰色理论评价模型…………………… 3.3.6 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相关模型………………………… 3.3.7 生态动力学模型……………… 4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湖泊富营养化的几种模型,分别有:评分模型、营养状态指数模型、改进的营养状态指数模型、生物多样性评价、灰色理论评价模型、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相关模型、生态动力学模型,针对不同模型分别进行相应介绍,并且对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做出一定概况,对未来湖泊水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展望。 1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水资源污染也日益严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急速发展和环保的相对滞后,许多湖泊、水库已经进入富营养化,甚至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如滇池、太湖、西湖、东湖、南湖、玄武湖、渤海湾、莱州湾、九龙江、黄浦江等。2000年对我国18个主要湖泊调查研究表明,其中14个已经进入富营养化状态。 2 绪论 2.1 湖泊富营养化的概念及分类 通常,湖泊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1]是指湖泊水库等水体接纳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藻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发生变化,造成水体水质恶化,加速湖泊水库等水体的老化,从而使水体的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损害。严重的会发生水华和赤潮,给水资源的利用如:饮用,工农业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种定义方法[2](Cooke等提出)是由于过量的营养物质、有机物质和淤泥的进入,导致的湖泊水库生物产量增加而体积缩小的过程。该定义除了营养盐以外,还强调了有机物质和底泥的输入。因为有机物质也可以导致水体体积缩小,溶解氧消耗,并通过矿化作用从沉积物中释放营养物质;淤泥的输入也可使水体面积缩小,深度降低,并能吸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沉积到水底部,成为潜在污染源。释放后必然会促进水体生物的大量繁殖,当水体内大量的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及大量藻类死亡后,释放的有机物和营养物会进一步加剧水体的营养程度。 根据水体营养物质的污染程度,通常分成贫营养、中营养和富营养三种水平。实际上,湖泊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自然条件下也是存在的,不过进程非常缓慢,这就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富营养化。然而一旦水体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转变的速度会大大加快,特别是在平原区域,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大量污水进入水体,带入大量的营养物质,极大的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人们通常所说的富营养化是指这种在人为条件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盐输入湖泊水库,出现水体有生产能力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能力高的富营养状态转变的现象。这种富营养化通常称为人为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也是逐步进行的。水体在营养盐浓度较低,藻类和其它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的时期,称为响应阶段,这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和控制方法的研究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和控制方法的研究 姜小东 太谷县环境监测站, 山西太谷030800)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富营养化控制方法 THE RESEARCH ON 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GOVERNMENT AND CONTROL METHOD DOMESTIC AND FOREIGN Jiang Xiao-dong (Shanxi Taig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Shanxi Taigu 030800)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control methods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es, the research trend for the restoration of eutrophicated water was discussed. Keywords: Eutrophication Control method 水体富营养化就是天然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入,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 我国湖泊、水库和江河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非常迅速。1978~1980年大多数湖泊处于中营养状态,占调查面积的91.8%,贫营养状态湖泊占3.2%,富营养状态湖泊占5.0%。短短10年间,贫营养状态湖泊大多向中营养状态湖泊过渡,贫营养状态湖泊所占评价面积比例从3.2%迅速降低到0.53%,中营养状态湖泊向富营养状态过渡,富营养化湖泊所占评价面积比例从5.0%剧增到55.01%[1]。据调查表明,亚太地区54%的湖泊富营养化,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比例分别是53%、28%、48%和41%[2]。。我国的水环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1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和危害 1.1 成因 赤潮和水华是水体中藻类爆发的两种主要形式。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2~20 μm)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密集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水华是一种在淡水中的自然生态现象,其只是由藻类引起,如蓝藻(应为蓝藻细菌)、绿藻、硅藻等,水华发生时,水一般呈蓝色或绿色。随着经济的发展,淡水、海水的富营养化日益加剧,给水中的微生物的爆发性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导致了水域因藻类过渡增殖而变色。在含有大量营养盐类的富营养化的水体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危害: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海藻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对赤潮的发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到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主要特征: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研究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毕业论文 题目:平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研究 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年级: 化学工程与工艺2010级 姓名: 贾晓青 学号:101170111 指导教师: 杜娴讲师 2014年5月6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试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等),知识产权归属平顶山学院。本人完全了解平顶山学院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平顶山学院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平顶山学院。本人离校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平顶山学院。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老师签名:日期:

平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研究 摘要 平西湖位于平顶山市新城区,是本市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水源地——平西湖的生态环境变化备受各方关注。本课题选取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作为平西湖水体富营养程度的评价指标,2014年4月份采集平西湖的8个采样断面进行测定,COD含量范围为51.2 mg/L~137.29 mg/L,为地表水质III类标准的2.56~6.86倍,TN污染水平为2.82 mg/L~9.40 mg/L,为地表水质III类标准的2.86~9.40倍,TP浓度范围为0.11 mg/L~0.69 mg/L,为地表水质III类标准的0.22~1.38倍,并对各因子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平西湖已经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现状令人担忧。 关键词:平西湖;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富营养化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eco)(精)

附件1: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 1、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方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m j j TLI Wj TLI 1)()( 式中:)(∑TLI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 —第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 (j )—代表第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以chla 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 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 式为: ∑==m j ij ij j r r W 122 式中:r ij —第j 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 的相关系数; m —评价参数的个数。 中国湖泊(水库)的chla 与其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 ij 及r ij 2见下表。 中国湖泊(水库)部分参数与chla 的相关关系r 及r 2值※ ※:引自金相灿等著《中国湖泊环境》,表中r ij 来源于中国26个主要湖泊调查 数据的计算结果。 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⑴ TLI (chl )=10(2.5+1.086lnchl ) ⑵ TLI (TP )=10(9.436+1.624lnTP ) ⑶ TLI (TN )=10(5.453+1.694lnTN )

⑷TLI(SD)=10(5.118-1.94lnSD) )=10(0.109+2.661lnCOD) ⑸TLI(COD Mn 式中:叶绿素a chl单位为mg/m3,透明度SD单位为m;其它指标单位均为mg/L。 2、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指标: 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高锰 ) 酸盐指数(COD Mn 3、湖泊(水库)营养状态分级: 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分级: TLI(∑)<30 贫营养(Oligotropher) 30≤TLI(∑)≤50 中营养(Mesotropher) TLI(∑)>50 富营养(Eutropher) 50<TLI(∑)≤60 轻度富营养(light eutropher) 60<TLI(∑)≤70 中度富营养(Middle eutropher) TLI(∑)>70 重度富营养(Hyper eutropher) 在同一营养状态下,指数值越高,其营养程度越重。 注:此规定由总站生态室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