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V观丨梁慧星民法总则讲义——重要条文理解与适用(上)

独家V观丨梁慧星民法总则讲义——重要条文理解与适用(上)
独家V观丨梁慧星民法总则讲义——重要条文理解与适用(上)

独家观丨梁慧星:民法总则讲义——重要条文的理解与适用(上)

原创梁慧星

文丨梁慧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民商法律学院名誉院长

这里公布的,是以我在两家高级法院和几个律师协会的讲稿为基础,针对课堂内外法官和律师提的各种问题,结合民法基本原理和裁判实践经验,斟酌探求法律条文所蕴含的立法者意思,经反复推敲修改补充完善最终形成的讲义,约五万多字。希望对法官和律师朋友有所帮助。——梁慧星年月日

引言

中国自世纪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年启动民法典立法进程,在起草了四个民法典草案之后,于年月宣布暂停民法典起草,改为先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将来条件具备时再编纂民法典的立法方针。至年,分别制定了《民法通则》(年)、《继承法》(年)、《婚姻法》(年)、《收养法》(年)、《担保法》(年)、《合同法》(年)、《物权法》(年)、《侵权责任法》(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年)等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形成以《民法通则》统率各民事单行法的立法体系。

年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的立法目标。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民法典编纂工作提上日程。民法典编纂工作按照“两步走”的思路进行:第一步,在原《民法通则》基础上,制定作为民法典总则编的《民法总则》;第二步,在各民事单行法基础上,编纂民法典各(分则)编,拟于年月全国人大大会通过一部完整的民法典。[]

《民法总则》已经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今年月日表决通过,自今年月日起施行。各分则编的编纂工作正在进行中。以下我将对《民法总则》新增和有重要修改的重要条文作简要介绍。

(一)基本维持《民法通则》的结构

《民法总则》包括十一章,即: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章法人;第四章非法人组织;第五章民事权利;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七章代理;第八章民事责任;第九章诉讼时效;第十章期间计算;第十一章附则共条。与原《民法通则》的结构比较,只是在第三章法人之后增加了第四章“非法人组织”,同时删去自然人一章的“个人合伙”和法人一章的“联营”,将原《民法通则》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分设为两章,即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七章代理,并增设第十章“期间计算”。显而易见,《民法总则》基本上维持了原《民法通则》的结构。下面对保留“民事权利章(第五章)和“ 民事责任” 章(第八章)稍作说明。

(二)保留“ 民事权利”章

《民法总则》保留“民事权利”章(第五章)的主要理由在于,一是立法机关决定民法典分则(设合同编、侵权行为编)不设债权总则编,“债权概念和债的发生原因”无所归属,《民法总则》保留“民事权利”章,其中规定“债权概念和债的发生原因”(第条至第条),可以解决合同编难以规定“债权概念和债的发生原因”的难题。二是立法机关不采纳关于民法典设立人格权编的建议,坚持中国民法保护人格权的既有经验(与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经验相同),则《民法总则》保留“民事权利”章,其中规定各“特别人格权”类型(第条)、“一般人格权”(第条)及“婚姻家庭关系上的人身权利”(第条),而将“人格权的民法保护”即侵害人格权及其他人身权利的侵权责任规定在侵权行为编。三是《民法总则》设“民事权利章,可以对分散于民法典各分则编和各民商事特别法的各种民事权利作总括性列举规定,并增加关于权利保护[] 、权利行使[] 及其限制[] 的基本规则,构成整个私法领域的“民事权利总则” 。

无须讳言,“民事权利”章对各种民事权利的列举规定中,有若干法律条文,如关于物权的规定、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关于继承权的规定等,会产生“重复规定、意义不大”的印象。但需特别应注意,也有很多法律条文具有实质性意义,除前述关于“债权概念”、“特别人格权”类型和“一般人格权”等规定之外,如第条关于财产权利平等保护的规定,第条关于征收征用应给予公平、合理补偿的规定,弥补现行宪法和物权法相关规定的不足、强化对私权的法律保护;如第条规定民事权利行使不受干涉的原则、第条规定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第条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等,弥补了现行制度的漏洞,值的重视。

(三)保留“民事责任”章

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民法总则》是否保留“民事责任”章有意见分歧。的确,无论大陆法系中的德国法系或者法国法系的民法典,大体在合同法规定违约责任、侵权法规定侵权责任、物权法规定物上请求权,其余具有民事责任性质的制度,则或者附带规定于合同法如缔约过失责任,或者附带规定于物权法如不可量物侵害责任。将各种属于民事的责任类型合并,称为“民事责任”并于民法典总则编专章规定的立法例,迄今罕见。传统民法理论也受立法(或者民法分科)的局限,往往对侵权责任、违约责任、物上请求权等作各别研究(论述),而将侵权责任、违约责任、物上请求权、缔约过失责任及分散在民商事特别法中的责任,合并称为“民事责任”予以总括研究的著作极少。[] 但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特别值得注意。日本民法学者对“民事责任”进行总括研究的著作颇多,最早的是团野新之著《民事责任论》(岩松书店年出版、年再版)。其他重要的著作有:石本雅男著《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有斐阁年出版)、中井美雄等编《民事责任的规范构造:中川淳先生古稀纪念论文集》(世界思想社年出版)、饭塚和之著《民事责任的诸相与司法判断》(尚学社年出版)等,这里不再列举。既然有必要对各类民事责任作总括的理论研究,则在民法典的总则编设置“民事责任”章,作为民法典各分则编关于各类民事责任规定及民商事特别法关于各类民事责任规定的总则,也就具有其合理性。

无须讳言,《民法总则》“民事责任”章(第八章)的个条文中,若干条文会给人以“重复规定、意义不大”的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另外不少条文具有实质性意义。例如,第条关于按份责任的规定,第条关于连带责任的规定,第条关于责任竞合的规定,第条关于民事责任优先原则的规定,无疑

属于民事责任的总则性规定,规定于任何分则编或者民商事特别法,均有欠当。此外,

第条关于保护他人使自己受伤害的规定、第条自愿实施紧急救助的规定、[] 第条关于英烈人格侵害的规定,[] 弥补了此前法律的不足,亦值得重视。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

和财产关系。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本条是关于民法调整范围的规定。本条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民法调整两种社会关系,即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本条所谓“人身关系”,是指婚姻、家庭关系,亦即传统民法理论所谓“身份关系”。本条所谓“财产关系”,包括物权关系、债权关系、遗产继承关系等。其二,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需注意的是,在传统民法理论和立法例上,民事主体只有自然人和法人两种。《民法通则》制定时,曾发生所谓两主体说与三主体说的争论。《民法通则》在形式上维持了两主体说,而在实际上承认了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的第三主体。[] 本法明文规定三种主体,即第一章自然人、第二章法人、第三章非法人组织。

按照现代法律思想,整个社会生活被划分为两个领域:民事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民事生活领域涵盖了全部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亦称“市民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包括国家的组织、国家的活动即立法、司法、行政以及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等,亦称“政治国家”。民事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所应遵循的法律规则不同:民法是民事生活领域的法律规则,公法是政治生活领域的法律规则。

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则,构成一个内部井然有序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划分为若干重要构成部分,每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称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民法是中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民法,以民事生活领域为其调整范围。但是,民事生活领域存在多种社会关系,并非都适于由法律调整,如社交、情感、友谊等关系,就既不适于也无必要由法律调整。适于且有必要由法律调整的,只是其中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根据本条规定,中国民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种社会关系,即发生在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中国民法是调整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按照民法原理,法人、非法人组织属于社会组织体,法律赋予其权利主体资格,是为了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法人、非法人组织,只参加经济生活,只发生财产关系,不参加家庭生活,不发生人身关系;法人、非法人组织,只能成为财产关系的主体,不能成为人身关系的主体。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范围甚宽,包括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遗产继承关系。法人、非法人组织不能参加家庭生活,也就不能成为遗产继承关系的主体。本条规定的中国民法的调整对象,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以及自然人之间的人身关系。

所谓“人身关系”,传统民法理论称为“身份关系”。《民法通则》改称“ 人

身关系” ,是受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民事立法的影响。需特别注意,民法上所谓“身份”,特指夫妻、亲子、家庭成员和近亲属的身份。所谓“人身关系”,不涉及“人格权”。人格权与人格(主体资格)不可分离,作为人格权客体的自然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是人格的载体。人格权与人格(主体资格)相终始,人格不消灭,人格权不消灭;人格消灭,人格权同时消灭。人格权是存在于主体自身的权利,不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权利。只在人格权受侵害时才涉及主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侵权责任关系,性质上属于债权关系。故无所谓“人格权关系”。

所谓“调整”,是指运用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具体规定,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属于民法调整范围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分别予以确认、保护、限制,旨在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竞争、公平、统一的经济生活秩序,以及和睦、健康、亲情的家庭生活秩序。

最后补充一点,本条虽然是以《民法通则》第条的规定为依据,却将“财产关系” 和“ 人身关系” 的顺序调换了。《民法通则》的规定是:民法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现在的条文改为:民法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与此前民法学界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争论有关,当时有学者批评《民法通则》是“重物轻人”。但是,现在《民法总则》将“财产关系和人

身关系”改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能否因此就认为《民法通则》的规定错了?能否因此认为人身关系比财产关系更重要?我认为不能。如前所述,民法是调整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法律,尤其对自然人而言,同时生活在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中,既不能说财产关系比人身关系更重要,也不能说人身关系比财产关系更重要。但《民法总则》将两者的位置颠倒过来,把人身关系摆在财产关系的前面,也必定有

其立法者意思!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腾飞,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在这种情形下,民事立法应当更加关注人身关系的法律调整,更加关注人民群众非财产权利(人格权、人身权)的实现。这样理解,可以从本法第条关于民事权利保护的规定和第五章民事权利的安排顺序调整得到证明。

本法第条关于民事权利保护的规定,是以《民法通则》第条[] 的规定为基础,而将《民法通则》所谓“民事权益”区分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值得注意的是,立法者将“人身权利”置于“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之前,并且将本条安排在平等原则(第条)、意思自治原则(第条)、公平原则(第条)及诚信原则(第条)之前,作为第一项民法基本原则,其强调人身权利保护之立法者意思,非常明显。

《民法通则》第五章民事权利,其顺序是财产权在先、人身权在后(第一节物权、第二节债权、第三节知识产权、第四节人身权)。本法第五章民事权利(不分节),其顺序是人身权在先(第条至第条),然后依次规定物权(第条至第条)、债权(第条至第条)、知识产权(第条)、继承权(第条)、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第条)、其他民事权利和利益(第条)。立法者再次将人身权利置于财产权利以及其他民事权益之前,以强调对人身权利的法律保护。

顺便指出,按照本条规定所体现的立法者意思,则将来编纂民法典,在各分则编的编排顺序上,有必要参考法国法系民法典的做法,将“人身关系法” (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安排在“财产关系法”(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的前面。

三、基本原则

《民法总则》第条至第条规定民法基本原则。即民事权利保护原则(第条)、平

等原则(第条)、意思自治原则(第条)、公平原则(第条)、诚信原则(第条)、公序良俗原则(第条)、保护环境原则(第条)。

法律明文规定基本原则,亦属于中国立法惯例。与原《民法通则》的规定相比较,《民法总则》增加了保护环境原则(第条)和公序良俗

原则(第条),将民事权利保护原则(第条)置于诸原则

之首,同时删去“ 等价有偿”(原《民法通则》第条)和“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原《民法通则》第条)两项原则,值得重视。

第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学者称为民事权利保护原则。是以《民法通则》第条[] 的规定为基础,而将《民法通则》所谓“ 民事权益”区分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此项原则,相当于传统民法所谓“私权神圣”之基本原理(原则),属于不言自明,立法例罕有规定。考虑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否认“私权”、“私利”,《民法通则》第条明文规定此项原则,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实践表明,正是因为承认和保护私权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今才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同时,在私权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和强化对私权的法律保护。此项原则,原《民法通则》规定在第条(在平等原则、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之后),《民法总则》草案规定在第条(在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保护环境原则之后),全国人大大会审议中,根据人大代表的意见,将其位置提前,规定在第条,置于各项原则之首位,作为第一项民法基本原则,其强调私权保护之立法者意思,非常明显。

第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学者称为“保护环境原则”或者“绿色原则”,本属于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的当下,本法规定为民法基本原则,当有其重大意义。一是鉴于民法兼具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性质,本法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明定为民法基本原则,作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实施法律行为的行为准则;二是本条规定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可以作为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规定和强化环境侵权责任的立法根据;三是因本条之规定,“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将属于我国“公共秩序的当然内容,民事主体实施造成环境严重损害和资源严重浪费的法律行为,将被法庭认定为“公序违反行为”,并依据本法第条第款关于“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规定,确认行为无效;四是民事主体的权利行使行为造成环境严重损害或者资源严重浪费的,将构成权利滥用行为而被法庭依据本法第条关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予的规定,禁止其权利行使行为或者追究其侵权责任。

请注意上述第三项、第四项,赋予人民法院于民事主体的行为实际造成环境损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