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港口信息化案例

连云港港口信息化案例
连云港港口信息化案例

连云港港口信息化案例

连云港港口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中国黄海之滨,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主要港口相距在500海里的近洋扇面内。现为江苏最大海港、苏北和中西部最经济便捷出海口、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和能源外运的重要口岸之一,以腹地内集装箱运输为主并承担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集商贸、仓储、保税、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沿海商港。谈到港口信息化建设的背景,连云港港口集团通信信息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兴好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国际化,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了企业改进作业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我们港口在装卸运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也深切感受到了传统的运作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于是,“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现代化,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升级”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连云港港口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欢喜几度愁连云港港口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82年,以生产系统为重点不断拓展计算机应用的范围和深度,逐步构建了完整的集成化的港口业务信息系统;以办公自动化应用及网站信息发布为突破口来加快实现港口管理领域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出若干个应用系统,实现连云港港口的信息化达到了全国沿海港口前列的水平。然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同样夹杂着很多得与失得故事,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借鉴。“港口的信息化建设也算是一波三折,我们起步比较早,虽然走的弯路比较少,但中间也一度走走停停。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港口的效益不是特别好,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就力不从心。有的项目资金即使到位了,上了之后的效果又不是特别理想。”连云港港口集团通信信息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兴好深有感触的说. “我觉得信息化每个项目最大的风险还是在应用上,第一是员工思想观念转变不过来,第二是员工IT技能跟不上,这是两个非常大的瓶颈。”王经理说。比如当时自主开发的一套煤炭公司业务管理系统,这套覆盖整个煤炭公司的系统包括堆场管理,计费管理等众多模块。但是这些系统上了之后使用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太好,和预期要达到的效果相差很大。“分析主要原因,仍然是是因为人员IT素质跟不上,思想观念转变不过来。这些因素在前期的评估中我们也考虑到了,但是我们估计不足。”王经理说。这种情况下,整个系统运行了一年之后就被迫中止了使用。“为了解决这些瓶颈我们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向员工宣传信息化的思想,加大员工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力度,要求员工必须达到与其岗位相适应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等,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王经理说。信息化建设中不可能每一个信息系统都会成功,关键是不成功之后应该痛定思痛,汲取教训,找出造成失败的原因,为以后的信息系统项目少走弯路保驾护航。效益决定一切现代商业的潜规则决定了每花出去的一分钱都要或多或少的为企业带来效益,不论这效益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也不论是经济效益抑或是别的形态的效益。总之,效益决定了一切。“我们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改造的目标就是提高港口的作业效率,有的系统可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有的是通过间接的方式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归根其经济效益都是能看到。”王经理说。“我们做的绝大部份信息系统应用上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再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集装箱码头业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港口的船舶调度系统等都是很成功的。”王经理显得有点稍稍的自豪。集装箱码头业务管理系统是在1996年由港口集团自己开发的,中间经过不断的完善和维护,一直使用到2004年才被新的管理系统替代,这套系统对集装箱码头的业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软硬件投资120多万元,一年就能节约成本40多万元。王经理着重强调了港口的船舶调度系统,船舶进港之前得先由船舶进港代理公司提出进港申请,在上这套管理系统之前,这种申请主要是通过传真或者对方人员到港口办理,“这种流程一是效率比较低,二是信息不准确。上了管理系统之后所有这方面信息的处理都在网上受理,通过我们提供的表格由对方直接录入信息,准确度非常高,时间也特别快。”王经理介绍说。另外,对方也可以从网上查询到自己船只在港的状态,比如作业的完成度等。“另外,为了方便口岸代理企业,我们还做了一些报检系

统。以前,有的企业或者货主来港口看一次,来往的花销最少也得两、三千元,一年下来的花费也是很大的。上了系统之后,有些业务不需要再到港口办理,为企业和货主节约了资金和时间。”王经理说。同时,港口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整个船舶作业时间缩短,总体上缩短了船舶的在港停留时间,比如一个码头原先一条船作业需要5个小时,现在从进港到出港整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四个半小时,缩短了时间,间接上提高了泊位的数量。“泊位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就随之而来。”信息化发挥效力“2000年以来,我们港口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开始逐步加快速度,软硬件累计投资达到了4000万元。”王经理说。先后建成投入使用的大型信息系统主要有:集装箱管理系统、散杂货公司调度与商务系统、港口货源信息系统、港口计划统计系统、港口物资管理系统、港口计件工资系统、港口机电设备管理系统、港口海关监管系统、港口主题数据库、港口信息门户网站、港口船舶调度系统以及轮驳公司与引航公司等衍生系统、港口边检业务网上受理系统、港口理货业务管理系统等近二十余个系统。王经理说“这些系统已经基本成为港口集团各单位支撑业务运作的核心系统,也给连云港港口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了自主研发部分信息系统之外,港口集团也引进了部分通用商品化软件产品,比如金蝶集团财务系统、金蝶集团办公自动化系统、金益康集团人力资源系统等。目前,这些商品化软件通过二次开发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港口信息体系中。截至2004年,港口计算机网光缆总里程已达60余公里,覆盖了码头作业公司和主要口岸单位、主要货运代理单位。网内单位均可通过此光纤网络实现数据联网以及英特网宽带接入,初步具备了为口岸单位提供互联互通的条件。网内计算机站点数已达1200余台。为保证访问因特网的速度要求,目前港口拥有的电信、网通、联通多条100兆因特网光纤专线都在满负荷运转。开通了港口内部宽带网,小型单位或集团员工既可以通过港内宽带上网,也可以访问局内网或运行内部信息系统,譬如港口OA系统以及内部邮件系统,网络应用范围大大拓展。港口信息系统和网络硬件平台的建成使用,切实保障了连云港港口生产和管理活动正常高效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港口功能进一步提升,实现吞吐量4352万吨,集装箱运量50.2万标箱。以港口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全面展开,开通了连云港至日本、韩国、美西、地中海、欧洲一线和二线、中国沿海支线、内贸航线等多条集装箱航线,月航班密度已经突破150班。港口综合信息平台2004年5月国家出台了支持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确立了其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目标。“我们提出了‘连云港港口综合信息平台’这一全新课题并制定了实施计划,争取在2004—2007年的3年多时间内,通过努力使连云港港口乃至整个连云港口岸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王经理说。这个项目计划总投资7350万元,并于2004年9月通过了江苏省发改委评审,并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国家资助的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今年4月初,国家发改委将国债补助专项资金750万(其中地方转贷200万)拨到了连云港市财政部门。连云港港口综合信息平台主要建设两大平台共五个分系统。一是港口业务信息平台。包括港口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港口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两个分系统;二是港口电子商务平台。包括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口岸电子数据交换平台(EDI)、港口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三个分系统。连云港港口信息平台主要建设目标是:建成集成化、网络化的港口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港口生产业务信息为核心,建立起面向全球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具体为:1、港口业务流程基本实现电子化,集团内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大大提高。建立起完善的港口管理信息系统,建成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数据与场景信息有机融合,港口内部业务信息平台基本形成。2、建立港口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口岸具备实现商务活动电子化的能力,应用状况争取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以港口内部信息系统为核心,口岸数据交换的电子化得以规模化发展,口岸物流体系基本形成,进而整合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陇海沿线省份的内外贸信息资源,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形成面向全球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采访后记

愿连云港天际翱翔古调悠悠,新歌洋洋,连云港——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和她的名字一样让人陶醉。我们真诚的希望这座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海滨城市的信息化能走在亚欧路桥的前列,更希望连云港港口在信息化的道路上且行且歌,振翅高飞,翱翔天际。信息化给港口带来了实在的效益连云港港地处中国沿海中部,北纬34°44′,东经119°271′。陇海线的终点港,陆距徐州223KM,海距青岛港101海里、大连港339海里、天津港481海里、上海港388海里;距日本长崎539海里,大阪825海里;距韩国木浦港355海里、仁川383海里、釜山港514海里。连云港港为暖温带气候类型。平均气温14摄氏度;8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25.8摄氏度;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0.6摄氏度。港口的物资采购管理系统引入之前基本上维持在1500万元左右的库存,引入之后库存减少了将近8%。物资综合管理系统,信息化之后在报废品的处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估算挽回的经济损失每年达50万元,而整个系统只投入40多万元。办公自动化系统软硬件投资120多万元,一年就能节约成本40多万元。

港口信息化现状及新发展

港口信息化现状与新发展 小组成员:长平林新建 吴文斌于杰 曾德金晓洁

港口信息化现状与新发展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港口信息化建设在提高港口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港为例,分析其信息化建设现状,并对其信息化的新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港口信息化现状新发展 0引言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港口管理与生产作业逐渐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而随着港口功能和业务不断的拓展,港口企业对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港口企业管理开始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和管理难点。港口信息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港口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港口企业的重视,并把港口信息化建设归入港口建设的重要方面。 1港口信息化的涵 港口信息化是指在港口规划建设与生产运营中,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港口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从而构筑起港口信息化基础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港口信息化应包括港口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的信息,如运输、仓储、海关、码头、堆场等,涉及港口物流企业息活动的全过程,即信息产生、整理、加工、存储、分析、传输和使用,是港口物流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执行着对港口物流生产经营目标的计划、组织、监督、调整及控制的职能。 港口信息化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建立具备汇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客户)资料汇集的基础信息平台;完成调节客户关系的信息处理平台以及协调客户与港口自身关系,并作出决策方案的信息决策平台。 港口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构建五大平台: (1)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具备综合数字、语音和图像的通信能力,能够与外部广域网络相连接。 (2)港口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包括港口土地利用、港口设施、地下管线等港口空间基础数据管理,为港口规划与建设提供依据。 (3)港口部管理信息化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港口生产运营和管理的信息化,

应用于港口的信息系统

(一)用于码头作业方面的信息技术 1.码头操作系统(Terminal Operating System , 简称TOS) TOS 是用于管理和控制码头作业各个环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船舶计划、堆场控制、装卸船控制、检查桥、计费、受理等,是码头生产管理的核心。多数集装箱码头采用了先进的动态实时TOS 系统,实时反映系统中箱信息,为码头计划和控制作业、收发箱提供最优方案,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目前多数码头公司直接采购国内外先进的TOS系统,主流的有美国Navis 公司的Sparcs/Express,比利时的COSMOS, 韩国的 TBS 系统,国内有上海海勃公司TOPS 系统,华东电子的CTMIS, 另外,和黄、新加坡港务在国内合资码头中使用的系统也非常出色。TOS 系统是码头作业的灵魂,估计没有一个年吞吐量超过100 万标准箱的集装箱码头能够容忍TOS系统停止运行超过8小时。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型码头利用TOS 的自动处理能力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大程度减少了人力,当系统停顿时,这些员工的手工处理能力根本不能替代系统处理能力,从而无法满足码头正常运作的数据处理需求。 2 . 无线终端( R a d i o D a t aTerminal, 简称RDT) 无线终端主要用于控制桥吊、轮胎吊、叉车和内拖车等装卸设备上,指挥司机操作。中央控制中心的操作指令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到这些设备上,司机根据无线终端上显示的指令进行操作。目前集装箱码头使用的主流传输频段是400MHz 和 2.4GHz。无线终端通常与T O S 系统配合使用,从TOS 系统获得工作指令并将操作结果传回TOS 系统。采用无线终端技术彻底改变了通过对讲机指挥生产的传统调度模式,通过司机的操作达到实时确认集装箱的场位变化和装卸状态。无线终端是目前大码头用于实时确认集装箱位置变化的主要工具。由于无线终端设备价格昂贵,许多码头仅限于轮胎吊、叉车和船边理货作业,但随着吞吐量的提高和对管理的要求提高,各码头正投入巨资在集装箱卡车上安装无线终端,实现所有设备的集中调度。目前国内集装箱码头采用的无线终端设备以国外产品为主,投资较大,难以为中小码头所接受。国产替代产品正在走向成熟。 3 .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E l e c t r i c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 EDI 主要用于集装箱码头与外界的数据交换。EDI基本功能:数据转换、数据格式化和报文通讯。在集装箱码头信息技术发展中,EDI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传统信息过程是:生产企业货物出口,首先会把这个信息用非标准格式传给货代公司,货代公司接到后再用另一个非标准格式传给报关行,然后再依次传给海关、商检、班轮公司、箱站、外轮理货、船代,在这个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每一个传递环节都在使用自己的非标准格式,而主要数据基本是一样的,这样做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就是使口岸通关速度大大降低。EDI 就是在口岸建立一个公共平台,把口岸进出口货物流通过程中数据采用标准格式流转,使同一信息实现一次性输入反复使用,最大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和标准化,同时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通过这些标准化报文,收发信息的各方可以利用自己的软件自动接收或生成文件,保证了船公司、码头、箱站、海关的数据的一致性,保障了基础数据的准确和有效传递。目前各码头广泛使用的EDI信息有:船舶积载图(BAYPLAN),舱单(MANIFEST),装箱单(C O S T C O ),集装箱动态(COARRI/CODECO),

港口信息化

加快推进港口企业信息化逐步建设网上数字港口 技术管理部杨立光 港口作为物流运动的重要汇接点,是地区乃至国家间物资交换的枢纽。庞大的货物集散运动带来密集的信息流量,货物的进出港有繁杂的作业流程,需要由港口、外轮代理、海关、检验检疫部门、陆上运输企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众多单位协调运作,从而带来密集的信息流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对企业内外部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电子化,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是现代港口企业的共识和工作重点之一。 一、港口信息化作用 信息系统可以使大量的信息传递更快,有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利于提高决策质量。 二、港口信息化内涵 1、目标:港口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降低可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增加企业效益,增强港口的核心竞争力。 2、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管理软件。 3、涉及部门:集团下属公司及各个部门。 4、涉及层次:决策层:集团管理层;战略层:各公司管理层;战术层:各公司、部门业务层。 5、实现功能:进行信息的收集录入、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

护。 6、组成情况: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人员方面:包括集团及公司上下全部员工;软、硬件方面:计算机网络硬件、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软件(通用软件、应用软件与自主开发的软件)、终端设备。 三、港口信息化步骤 1、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港口企业内部信息主要包括生产(集装箱管理系统、散杂生产管理系统)、物资(设备物资系统)、人事(人事绩效系统)、财务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对上述信息加以整理统计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一方面将企业制度化管理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可以优化企业运做流程。 2、实现企业内部信息交流 随着港口规模的扩大,分支机构增多,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加强各单位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应逐步建设企业办公自动化、远程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 3、实现企业外部信息管理 企业外部信息主要指市场信息,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在因特网上发布、收集相关市场信息,及时有效的分析市场动态,挖掘潜在业务量;另一方面通过将港口生产作业动态实时提供给服务对象(船东、货主等),加强双方互动沟通,可以改善港口形象,巩固客户忠诚度。 四、港口信息化要点

马迹山港数字化

马迹山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 上传时间:2007-6-10 23:14:00 马迹山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认识和体会 在当前中国港口新一轮跨越式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港口企业理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提升中国港口整体竞争能力,形成我们所特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创建“世界一流港口”群体,最终达到领先世界同业的总目标。我们认为,散货港口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将是我们描绘以上宏伟蓝图的努力方向。因此,宝钢马迹山港矿石中转码头在对散货港口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特征和要素进行了研讨的同时,在港区二期扩建中进行了初步实践和探索。现将我们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业汇报,希望能对今后散货港口现代化建设有所帮助。 一、港口“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概念的由来 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随即迎来了新一轮港口建设投资热潮,一轮硬件设施的比拼建设热潮过后,迎来的是港口市场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国散货港口码头企业不得不开始真正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一新命题。事实上,目前各大港口散货码头的硬件设施质量都相差无几。就国内多家矿石中转大港来分析,虽然港口设计吞吐能力略有上下,但装、卸及堆、取设备单体硬件水平均无过大的区别。因此,如何通过新方法、新手段达到加速泊位周转、提高装卸货运效率、降低港区整体运输成本,才是最终决定散货港口能否从容面对竞争激烈市场、保持领先的关键。 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港基于采用广泛应用EDI技术上的无人操纵自动化系统,使之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港口,波特兰港的计算机一体化码头操作系统高效运转多年等一系列成功范例,引起了国内港口业同业的兴趣和追求。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集装箱网络自动化操作管理系统”、上海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现代集装箱码头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及连云港集装箱码头“集装箱码头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等具有自动化、无人化特点的现场操作系统,代表着当今国内集装箱码头领先一步探索的成果。国外及国内集装箱码头的初步实践,激发了国内各大散货专业港口、码头努力实现港口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热情,并将其称之为港口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道路。由此形成了港口、码头“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众多、且类似的新概念。 通过与国内外部分著名港口码头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信息化口岸、数字化港口、智能化码头已是当今世界港口业追求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今后散货港口码头业务持续发展的的最终方向,代表着散货港口国际竞争的重要实力。 二、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概念和特征 不论国际、国内,港口码头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仍属起步和初创阶段,本质上尚处于探索过程中。被公认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较快的也仅限于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尚未全面辐射到散货作业码头;且目前所进行的探索,仍处于现场作业无人化、自动化等操作层面。被整个港口业或学术界高度一致、广泛公认的港口码头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概念尚未形成。 1.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本概念 我们认为,港口码头“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指港口或码头利用计算机软硬件、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对码头现场操作、港口生产组织、口岸联检监管、经营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延伸服务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其运行和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港口运行的全方位资源整合和共享、智能操作、联网监控、即时响应、同步运行,飞速提升港口整体科技含量和企业素质,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港口码头“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主要表现在现场操作、生产组织、口岸联检监管、经营管理及相关的延伸服务体系等四个层面,并通过实现调度计划智能化、生产作业无人化、联网办公自动化、交接结算自助化,以及通过电子决策辅助系统、数字信息平台、实现延伸服务和港口联检监管按权限即时共享,从而实现码头、港口及口岸运行管理的全面现代化、自动化。 2.技术集成和运行管理上的特征

港口信息化现状及新发展

港口信息化现状与新发展 小组成员:陈长平林新建 吴文斌于杰 曾德金郑晓洁

港口信息化现状与新发展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港口信息化建设在提高港口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海港为例,分析其信息化建设现状,并对其信息化的新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港口信息化现状新发展 0引言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港口管理与生产作业逐渐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而随着港口功能和业务不断的拓展,港口企业对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港口企业管理开始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和管理难点。港口信息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港口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港口企业的重视,并把港口信息化建设归入港口建设的重要方面。 1港口信息化的内涵 港口信息化是指在港口规划建设与生产运营中,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港口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从而构筑起港口信息化基础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港口信息化应包括港口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的信息,如运输、仓储、海关、码头、堆场等,涉及港口物流企业中信息活动的全过程,即信息产生、整理、加工、存储、分析、传输和使用,是港口物流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执行着对港口物流生产经营目标的计划、组织、监督、调整及控制的职能。 港口信息化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建立具备汇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客户)资料汇集的基础信息平台;完成调节客户关系的信息处理平台以及协调客户与港口自身关系,并作出决策方案的信息决策平台。 港口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构建五大平台: (1)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具备综合数字、语音和图像的通信能力,能够与外部广域网络相连接。 (2)港口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包括港口土地利用、港口设施、地下管线等港口空间基础数据管理,为港口规划与建设提供依据。 (3)港口内部管理信息化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港口生产运营和管理的信息化,

我国港口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构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73874994.html, 我国港口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构想 作者:张胜利 来源:《中国水运》2015年第05期 摘要:回顾了我国港口信息化发展历程,对现阶段港口信息化进行了总体评价与分析。 结合港口行业发展的新态势和新需求,展望和分析了未来港口信息化发展的五大趋势,并提出未来港口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构想。 关键词:港口信息化大信息格局发展历程大数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大港口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港口作为物流供应链中的核心枢纽,汇聚着巨大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当今的港口功能与上世纪80 年代港口功能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港口在供应链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现代港口的竞争正在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的供应链之间的全方位竞争,对港口服务的精细化、敏捷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各大港口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以主要依赖硬件设施投入延伸向以信息化为引擎的综合软实力提升转变,并在高效、便捷、智能的现代化港口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各大港口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智能化的引擎作用,全面提升港口的综合竞争力,是值得业界深入思考的战略性课题。 未来港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各大港口都高度重视信息化及高新技术对港口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慧型港口",成为21世纪港口发展潮流。 提升并强化港口信息化战略,港口信息化由传统从属地位产业向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变。随着信息化在港口生产、管理、经营、决策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深度应用,信息化不再单纯地是港口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手,而更是港口发展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载体。港口信息化工作也提升到港口发展的战略高度,强化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进行系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谋划,促进港口信息化进一步纵深融合发展,更好地实现与港口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形成良性互动。港口信息化逐步实现由传统的从属地位产业,向港口核心竞争力产业的转变。未来,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的情形下,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倍增效应,推动港口业转型升级发展。 围绕港口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实现信息化综合集成与深度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港口腹地界限越来越模糊,客户对物流全过程的综合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港口信息化逐步由以单纯应用为驱动,转化为面向主题、面向综合应用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围绕港口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延伸上下游物流链,拓展物流服务功能,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界限,推动港口物流逐步向现代物流转变。通过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

港口信息化建设

《港口信息化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水运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现代港口的发展呈现出布局网络化、业务物流化、格局港城一体化和管理信息化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港口全面实现信息化。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港口信息化的建设,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信息化应用的理论 中国港口大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竞争压力。使用信息化管理可以使得公司工作改变过去粗放的工作作风,使得港内工作更加精细化,就能起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目的。 精细化管理就成为了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依托。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是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技术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 二、港口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信息化发展水平将对港口竞争力产生重要影晌。 港口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将为港口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带来

连云港港口竞争力分析

连云港港口竞争力分析 港口物流是港口城市利用口岸优势,以建立货物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为目的,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将运输、仓储、装卸、代理、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为物流环节有机结合,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能为用户提供多功能和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港口功能、发展模式等角度对连云港港口物流进行了研究。但是,对连云港港口物流业竞争战略及其分析工具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利用波特竞争力模型对连云港港口物流业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竞争战略和提升港口物流业竞争力的措施。 一、基于波特模型的港口物流业竞争力分析 (一)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Porter’s five2forces mod2el) 由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1980年提出,主要用来分析产业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根据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存在着5 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竞争力。这5 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图 Fig. 1 Michael Porter’s Five2force Model 波特五力模型有行业和企业两个层次,行业层次是从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分析行业5 种基本力量, 企业层次是从行业内某个企业角度分析该企业所面临的5 种基本力量。前者可用于行业外企业是否进入该行业的决策依据,后者可作为行业内企业相关战略决策的依据。因此,本文应用该模型分析连云港物流业的竞争环境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 港口物流业的五力分析 1.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能力潜在进入者是行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力量。新加入者一方面会带来生产能力的扩大,带来对市场占有率的要求,引起与现有企业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新加入者要获得资源进行生产,从而可能使行业生产成本升高,这两方面都会导致行业的获利能力下降,对本行业带来很大的威胁,其进入能力取决于“进入壁垒”。港口物流业的“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如经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贸易量等区域环境;港口物流企业的服务网络、学习曲线效应等;资本需要,如港口设施投资规模、建设周期等;物流企业服务差异和客户转换成本;政府行为与政策,如港口经营许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港口的集疏运体系和港口自然条件。 2.供方的议价能力供方主要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竞争能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的价值对买方总成本、生产过程或者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程度。连云港港口物流的供方主要是其经济腹地(包括淮海经济区和陇海铁路沿线省区) 广大地区的企业,伴随着铁路和公路网的不断密集,港口物流的供应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从连云港近年来货物吞吐量的来源来看,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货物占 60 %左右,港口新增货物吞吐量的一半也来自中西部地区,连云港正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口。 3.客户的议价能力根据波特竞争力模型,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主要取决于用户所需产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转换成本等。近年来,连云港总吞吐量基本保持平稳,优势货种继续保持强势地位,综合装卸费率维持在21~23 元之间,主营业务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但装卸货种呈发散趋势也带来了议价能力的下降。因此,未来的经营发展应在开辟新 的货源的同时,增加特色货种的比重。 4.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是指具有相互替代性质的产品,替代品的存在会使本行业产品的价格上限只能处在较低的水平,这就限制了本行业的收益。一般来说,替代品替代能力的强度,可以具体通过考察替代品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张情况来加以描述。连云港港口物流的替代品主要有空港物流。港口物流对于一些大宗货物在费用上和运力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依靠海运的重工业、能源工业等。而空港物流的特征是快速和空间跨越大,是远程快运的主流。 5.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港口物流的现有竞争者主要存在于相同经济腹地之间的竞争。连云港的现有竞争者主要是青岛港、日照港,直接经济腹地与日照港展开竞争,间接腹地与青岛港展开厮杀。近几年,连云港在氧化铝、铝锭、胶合板、焦炭、有色金属矿等货种装卸方面较青岛港、日照港有优势;日照港在煤炭和铁

港口信息化建设

《港口信息化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水运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现代港口的发展呈现出布局网络化、业务物流化、格局港城一体化与管理信息化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港口全面实现信息化。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港口信息化的建设,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信息化应用的理论 中国港口大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与竞争压力。使用信息化管理可以使得公司工作改变过去粗放的工作作风,使得港内工作更加精细化,就能起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目的。 精细化管理就成为了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依托。精细化管理就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就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就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就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与管理模式,就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与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规范化,第二层次就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就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就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与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与信息化的手段,就是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与持续运行。 精细化管理就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与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技术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效益与更强竞争力。“精”就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与执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 二、港口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信息化发展水平将对港口竞争力产生重要影晌。 港口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将为港口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带来新一轮的国际竞争。

连云港港优势条件及现状

连云港及港口地理位置及交通优势 连云港港位于黄海西部的海州湾,是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大型海港,也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连云港港始建于1933年,1934年陇海铁路展筑延伸至此,同年港口开埠,作为陇海铁路的出海口。连云港港因位于港池两侧的天然屏障连岛和云台山而得名,初名连云港;1963年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因此港口更名为连云港港。连云港港主港区由马腰港区、庙岭港区、墟沟港区、旗台港区组成,现正在主港区的南北两翼新建灌河港区、徐圩港区和赣榆港区。 江苏省最大海港,中国沿海25个主要港口、12个区域性主枢纽港和长三角港口群三大主体港区之一。连云港港区位优势明显,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欧洲,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纽带,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作为中国中西部乃至中亚诸国最便捷经济的进出海口岸,连云港港口集团依托码头装卸、现代物流、港口建设、临港工业、综合服务五大板块的协调发展,加速由货物吞吐港向发展带动港、要素聚集港、产业支撑港、绿色和谐港的转变,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17%的平均增长,集装箱位列江苏港口第一、大陆港口第九、世界港口23位,基本实现了航道深水化、码头专业化、集疏网络化、园区特色化、装备现代化、应用信息化。 连云港港各类专业化泊位齐备,最大泊位30万吨级,年设计吞吐能力超亿吨;加快建设30万吨级航道,主航道已浚深至25万吨级;辟有集装箱、杂货、客货班轮航线近60条;依托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开行散货、散粮直达列车以及集装箱国内班列、过境班列,布设十余个内陆“无水港”,建成各类特色物流园区;拥有口岸“一站式”服务中心和现代信息平台,具备国内一流的通关环境。 借助江苏沿海开发、国家东中西部合作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战略机遇,连云港港正在“一体两翼”的港口规划引领下,以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大港为目标,加快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港口集疏运设施 港口集疏运设施可分为港区外围集疏运设施,港区内外集疏运衔接设施,目前连云港区的集疏运设施现状情况如下: 1、港区外围集疏运设施 连云港区目前已形成以陇海复线铁路和沿海高速、连霍高速公路(连徐高速)、宁连高速公路、204国道、242省道等国省干线公路为主体的外部交通网络。其中,中西部地区主要通过新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铁路)铁路来运输。江苏腹地主要通过公路(大港路、中云路衔接国省干线公路)运输。 2、港区内外集疏运衔接设施 铁路:港区自西向东一次有4个国铁车站——云台山站、连云港东站、墟沟站和连云站。其分工为,云台山站是连云港地区内的技术作业站,站型为一级三场横列式布置,办理客货列车到发(通过)、无调中转及改编货物列车到发、改编车流的集结、解体及编组作业。连云港东站为陇海铁路东端的客运起(终)点站,同时也是货运二等站,和港内的墟沟站、连云站两个中间站相连,其中墟沟站主要服务西港区,与外运公司仓库等专用线接轨。连云站主要服务东港区,与东联公司等专用线在车站接轨。 公路:连云港区现有南疏港路(大港路)、中山路两条东西向集疏运主干道和东疏港路一条南北集疏运主干道。南疏港路(大港路)为港口专用货运通道,与徐连高速公路相连,旗台作业区以东段尚在扩建中。东疏港路起自马腰作业区,通过后云台山互通与南疏港道路连接,下穿中山东路后,以隧道方式穿越后云台山及炮台顶,向南以路堑方式通过中云台山,与242省道相交,在大岛山附近接入连徐高速公路。中山路是港口与城市的共用道路,与310国道相连。北疏港路正在建设中,南起连徐高速公路零公里处,从大堤西侧接入大堤作业区。2010年底开工建设,争取与大堤作业区码头同步建成通车。

浅析连云港港口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析连云港港口发展现状 及前景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连云港港口发展现状及前景 作者:王晓姗学号: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海事管理071 指导教师:朱春江 二○一○年六月二日

浅析连云港港口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 作为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集地理、区位、政策、技术等优势于一身,但其发展速度却是相对缓慢的,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本文从连云港的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区位特点等方面着手分析连云港港口发展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以宁波港、日照港为比较对象,借鉴其成功经验,从而提出加快连云港港发展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连云港港发展现状前景 Simpl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Lianyungang Port Abstract As China's first batch of open coastal cities, Lianyungang is a Collection of geography, location, policy, technology and other advantages. But its growth rate is relatively slow. We have to consider about thi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Lianyungang Port in the need to address problems by analys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from Lianyunga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city’s characristic,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city’s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from some successful city’s experience such as Ningbo Port and Rizhao Port. Key words:port in Liangyungang;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prospect

智慧港航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港口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港航信息化建设方案 智慧港口信息化管理平台 解 决 方 案

目录 1.总体方案设计 (1) 1.1设计目标 (1) 1.2设计思路 (3) 1.3设计原则 (3) 1.4平台整体架构 (6) 2.各业务子系统设计 (8) 2.1一张图(即GIS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8) 2.1.1概述 (8) 2.1.1.1一张图建设需求 (8) 2.1.1.2建设目标 (13) 2.1.2系统设计原则 (14) 2.1.2.1科学性原则 (14) 2.1.2.2可靠性原则 (15) 2.1.2.3合理性原则 (15) 2.1.2.4可扩展性原则 (16) 2.1.2.5易用性原则 (16) 2.1.2.6安全性原则 (16) 2.1.2.7功能性原则 (17) 2.1.3建设方案 (17) 2.1.3.1建设思路 (17) 2.1.3.2技术路线 (17) 2.1.3.3总体结构设计 (18) 2.1.3.4数据结构设计 (20) 2.1.3.5电子地图设计 (25) 2.1.3.6系统解决方案设计 (30) 2.1.4功能设计 (33) 2.1.4.1空间数据采集、转换、入库 (33)

2.1.4.2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关联 (36) 2.1.4.3基础功能 (37) 2.1.4.4基础数据图层展示 (49) 2.1.4.5业务数据图层展示 (56) 2.1.4.6动态感知数据图层展示 (66) 2.1.4.7统计数据图层展示 (68) 2.1.4.8系统管理模块 (68) 2.2现场执法监管系统 (71) 2.2.1概述 (71) 2.2.2系统设计原则 (72) 2.2.2.1科学性原则 (72) 2.2.2.2可靠性原则 (73) 2.2.2.3合理性原则 (73) 2.2.2.4可扩展性原则 (74) 2.2.2.5易用性原则 (74) 2.2.2.6安全性原则 (75) 2.2.2.7功能性原则 (76) 2.2.3建设方案 (76) 2.2.4功能设计 (77) 2.2.4.1执法人员管理 (77) 2.2.4.2执法基地管理 (79) 2.2.4.3锚地监控管理 (80) 2.2.4.4码头监控管理 (81) 2.2.4.5预警通告 (82) 2.2.4.6行政执法管理 (82) 2.2.4.7法规管理 (84) 2.2.4.8统计分析 (84) 2.2.4.9移动式现场执法监管系统 (85) 2.3运行监测和辅助决策系统 (88) 2.3.1概述 (88)

智慧港口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港口信息化管理平台 解 决 方 案

目录 1.总体方案设计 (1) 1.1设计目标 (1) 1.2设计思路 (3) 1.3设计原则 (3) 1.4平台整体架构 (6) 2.各业务子系统设计 (8) 2.1一张图(即GIS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8) 2.1.1概述 (8) 2.1.1.1一张图建设需求 (8) 2.1.1.2建设目标 (12) 2.1.2系统设计原则 (13) 2.1.2.1科学性原则 (13) 2.1.2.2可靠性原则 (13) 2.1.2.3合理性原则 (14) 2.1.2.4可扩展性原则 (14) 2.1.2.5易用性原则 (14) 2.1.2.6安全性原则 (14) 2.1.2.7功能性原则 (15) 2.1.3建设方案 (15) 2.1.3.1建设思路 (15) 2.1.3.2技术路线 (16) 2.1.3.3总体结构设计 (16) 2.1.3.4数据结构设计 (18) 2.1.3.5电子地图设计 (23) 2.1.3.6系统解决方案设计 (27) 2.1.4功能设计 (30) 2.1.4.1空间数据采集、转换、入库 (30)

2.1.4.2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关联 (33) 2.1.4.3基础功能 (34) 2.1.4.4基础数据图层展示 (45) 2.1.4.5业务数据图层展示 (52) 2.1.4.6动态感知数据图层展示 (61) 2.1.4.7统计数据图层展示 (63) 2.1.4.8系统管理模块 (63) 2.2现场执法监管系统 (66) 2.2.1概述 (66) 2.2.2系统设计原则 (67) 2.2.2.1科学性原则 (67) 2.2.2.2可靠性原则 (68) 2.2.2.3合理性原则 (69) 2.2.2.4可扩展性原则 (69) 2.2.2.5易用性原则 (69) 2.2.2.6安全性原则 (70) 2.2.2.7功能性原则 (71) 2.2.3建设方案 (71) 2.2.4功能设计 (72) 2.2.4.1执法人员管理 (72) 2.2.4.2执法基地管理 (74) 2.2.4.3锚地监控管理 (75) 2.2.4.4码头监控管理 (76) 2.2.4.5预警通告 (76) 2.2.4.6行政执法管理 (77) 2.2.4.7法规管理 (79) 2.2.4.8统计分析 (79) 2.2.4.9移动式现场执法监管系统 (80) 2.3运行监测和辅助决策系统 (83) 2.3.1概述 (83)

港口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港口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港口信息化建设总体 规 划 方 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5) 一、xxx港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5) 二、xxx港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6) 三、xxx港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总体目标 (9) 第三章发展战略 (10) 一、政府带动、有序推进战略 (10) 二、应用先导、产业培育战略 (11) 三、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战略 (12) 第四章推进xxx港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3) 一、培育壮大信息产业 (14) 1.信息产品制造业 (14) 2.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产业 (15) 二、电子政务 (15) 1.电子政务建设目标 (16) 2.电子政务的建设原则 (16) 3.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 (16) (1)政务应用平台 (16) (2)核心政务系统 (17)

(3)xxx港市政府门户网站 (17) (4)政务信息资源库 (18) (5)电子档案工程 (18) (6)网上行政审批系统 (19) (7)政府决策支持系统 (19) 4、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19) 三、“数字xxx港” (20) 1.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21) 2.专业应用系统建设 (22) 3.城市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23) 4.建设与运行模式 (24) 四、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平台 (24) 1.全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25) 2.建立中小企业公共应用服务平台 (27) 3.建立xxx港市电子商务平台 (28) 五、港口物流平台 (29) 1.物流平台的建设目标 (29) 2.物流平台的基本框架 (29) 六、社区信息化 (32) 1.社区政务信息化管理 (32) 2.社区网络化公众服务 (32) 3.社区智能化系统 (33)

论连云港的绿色港口建设

论连云港的绿色港口建设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优良的环境是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体现,保护好环境,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港口作为联通世界、促进交流的一个窗口,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而整洁优美无污染的港口换进则能树立港口良好形象,提高港口的竞争力,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产及其重要保障。人类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环境也将反作用于人类。正由于这个认识,发展未来的港口才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因素。 绿色生态港口充分考虑到这两者的相互影响,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总体的平衡,即港口对环境的利用应在港区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之内。 绿色港口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是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获得良好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港口。绿色港口要求以绿色观念为指导,建设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港口。是将港口资源科学分布、合理利用,把港口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增长方式有、规模效应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做到人与港口、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现状:美欧等西方在绿色建设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例如,洛杉矶—两港联合实施的“圣佩罗湾洁净空气行动计划”(San Pedro Bay Clean Air Action Plan)、纽约—新泽西两港联合实施的“洁净空气措施和港口空气管理计划”(Clean Air Initiatives and Harbor Air Management Plan);鹿特丹港实施的“里吉蒙地区空气质量行动项目”(Rijnmond Regional Air Quality Action Program);悉尼港实施“绿色港口指南”(Green Port Guidelines)等,这些行动都很大地改进了港口质量,提高了港口绿色度,使得西方国家在绿色港口建设上走在了前列。 相比于西方,中国绿色建设明显滞后,尚处在起步阶段。此外,国内对绿色的认识还不全面,往往认为绿色港口就是绿化港口,甚至有的港口做些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就宣称自己是绿色港口了。中国匮乏、日益恶化,绿色作为一种能耗少、小的新型是港口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作法,对于我国建设绿色港口具有重要的意义。[2] 连云港港——以岸电技术创新为先导驱动港口绿色发展 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船舶均使用燃烧轻质或重质柴油的发电机自行发电,每艘船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厂、一个移动式烟囱,既造成污染,又浪费能源。相对于船舶辅机发电,靠港船舶在接用岸电后,可以关闭辅机,船东既可以节省燃料费用,又能减少排放和噪音。港口在提供电力而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港口竞争力,优化了港口城市环境。据测算,如果船舶在靠港期间关闭辅机改用岸电,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17万吨,相当于180万人口一年的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2.6万吨,相当于720万人口一年的排放量;并可减少氮化物排放量 19.5万吨。

港口信息化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

港口信息化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 姜先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臵。”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收集、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增强制度的约束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是解决企业管理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广大企业尤其是国家重点企业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的挑战,充分认识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港口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对外窗口,是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中枢,因此,港口的信息化较一般企业的信息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港的信息化通过18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起步阶段任务,进入了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各方面的信息化经验,确定我港未来若干年信息化的总体目标、任务以及技术路线,对于更好地推进港口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港口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港口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得到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渗透到港口业务的方方面面,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和经营业务向智能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变革;提升员工的观念和知识结构,重组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臵,使日照港由装卸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中枢转变,全面提供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物流服务,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的效率损失,优化资源配臵和业务流程,增强港口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实现日照港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 一、日照港信息化历程回顾 1、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1995年编制完成日照港务局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2000年编制完成日照港务局信息资源规划,这两个规划的出台使港口信息化工作走上法制化和系统化轨道。2003年编制了日照港2004-2010年信息化规划。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