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定义及要素个人浅识

汉英翻译定义及要素个人浅识
汉英翻译定义及要素个人浅识

汉英英汉翻译定义及要素个人浅识

●汉英英汉翻译定义

翻译,百度定义,英文translation,指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语言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传达感情,交代事件等事务而产生的,为了不同语言之间相互交流而产生的。

个人认为,在翻译中最重要的是语言主体情感的表达,语言主体信息的传达。翻译分“口译”和“笔译”两种,但其实要求也基本一致,都是要求翻译者能将翻译主体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接受者。比如笔译翻译最重要最高的要求-----忠实(忠实于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也就是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通顺(指译文规范,明白易懂。)也是口译翻译者的最重要最高要求。

●汉英英汉翻译要素

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得区别在哪里呢?机器翻译有更高的效率却没

有好的翻译质量,因为机器虽然有人类无法企及的词汇量,却没有人脑所特有的思维与情感。例如翻译像他一样的黑人,机器会翻译成A black man like him,只是最基本的翻译也是最不带感情的翻译。而原文想要表达的是像他一样的黑人,落魄的黑人,这时原表达者的语中带着蔑视与歧视,就可以写成A nigger as him,表达原表达者的情感,观点。翻译者想要做到更好的传达原表达者的意思,就应注重词汇与知识的积累,掌握语法,拒绝机械翻译,做到形合意合,合理利用翻译软件。培养中英文思维能力,真正做到翻译的信雅达。

姓名:何鑫

学号:

20140515214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原文:弘博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南川东胜村边绕过,东流入海。

译文:Day and night ,Hongbo River winds its way around DS village of NC into the East sea.

见解:中文中比较具有文学气息的句子其实在英语中只要表达出关键的意思便好。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抓住句子的主干。例如上句中主干应是,江水流入东海。而形容江水的浩浩,日日夜夜无穷无休,向东流去等就可以较为简单处理,但是我认为这些修饰词语的使用也是检验一个翻译者能力的重要方法。老师在这句当中使用winds its way around DS village就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江水从东胜村绕过的画面。

原文:村前村后的野草刚开始变黄,一抹斜阳映照下,更增几分萧索。

译文:Nothing is more desolate,with he withering grass and the first sight of the sun glinting on them.

见解:当我看见萧索这个词语时第一反应是要去金山词霸中搜索萧索这个词的英文翻译,得到的解释有,bleak and chilly和desolated。这两个都是接近萧索的意思的,可是我会选择bleak and chilly,因为感觉好像更高级的感觉,但其实用desolate就能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了,而chilly这个单词感觉更多用来形容人的感受,而非景象。Nothing is more desolate这个表达呢就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的转变,原文中更增几分萧索就是为了表达这个地方的荒凉景象,而否定的比较级就表达了没有比这更萧索的意思。

中文翻译成英文需要译者对中文足够的理解才能表达出原作者的意思,英文译为中文更需要译者良好的语言功底。

句子原文及翻译摘自机辅翻译:弘博江水

语法的掌握

原文:南川位于重庆西南90公里处,地理位置极其适宜,位于喜马拉雅和弘博山之间,弘博江水从中间流过。

译文:NC,90 kilometers southwest of CQ, is regarded as an agreeable place between H and H, in the midst of which flows a river, Hongbo.

见解: 这个句子中有许多方位词来描写南川的地理位置。英语表

达追求简单易懂,当然是建立在句子正确的基础上。有一种方法是万无一失的,即使用简单句表达。但是这会让接收者觉得句子太多,倒还达不到英语简洁的要求,所以定语状语等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句子的表达也应注意语序的准确性,做到轻重分明。如此句中运用了倒装来表达从......中间....,in the midst of which,其实这就是介词+which=where这个语法知识。

原文:秋去东来,天气一天天寒冷起来。

译文:As autumn slowly gave way to winter,it was getting colder.

见解:这句话就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但使用as更能表达随时间推移天气发生的变化。时间状语从句还能用when,while,after等来引导。而这只是个时间状语,状语还分条件,让步,地点状语等等,连接词更多。除此之外,从句中还分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都需要我们掌握。

译者不光要知道原表达者表达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正确的

传达原表达者的意思,而正确的语法是句子表达准确性的保证。所以每一个译者都应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正确的语法体系

句子原文及翻译摘自机辅翻译:龙岩大侠

拒绝机械翻译

一般情况多见于英翻汉中

原文:The light mist rises up from the lake,with several boats floating on the rippling surface.

译文:湖面青烟薄雾,几艘小船荡漾其间。

见解:一般英翻汉首先要搞懂句子中单词的意思,再根据语境来翻译。

当我见我这个句子前半段时也许会翻译为湖面升起了薄雾,后半段会

翻为几艘小船飘荡在泛起涟漪的湖面。这就是典型的逐字逐句的机械

翻译,虽然表达上没有大的错误,可是根本不能传达原作者的情感。

当把英文翻译为中文时,译者就需要根据读者的文化传统或习惯将句

子翻译得更贴近读者的语言。轻烟薄雾的运用就体现了中文的诗情画

意,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原文:lotus leaves,green and lush,cover half of the lake.

译文:半湖水都浮着绿油油的荷叶。

见解:最难的表达就是绿油油,因为感觉英文中不会出现这样的修辞,

但是绿油油这个词非常的符合中文的修辞表达。Green,绿色的,lush

葱翠的,豪华的丰富的,根据句意选择葱翠的这个意思,有时候英语

单词的汉语表达会让人不能完全理解,就可以看看这个单词的英文释

义,比如lush这个词英文解释为,plants growing thickly and strongly。

而汉语中绿油油的荷叶表达的就是荷叶生长肥美之意。

简单的直接翻译会使接收者不能感受原表达者的情感,译者就需

要尽量避免僵硬的表达方式,让接受者最大程度上感受到原表达想要

表达的思想情感。

句子及原文翻译摘自机辅翻译:黎香湖水广阔的知识面

广阔的知识面及丰富的词汇量

对于一个译者来说翻译一篇文章或者翻译别人现场说的一句话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先明白表达者在表达什么,单词的理解就是最基本的了,而后是需要广阔的知识面。有一句话不是这么说的吗,一个做翻译的人可以不懂法律,但是必须要了解一点法律,可以不懂贸易,但是一定要了解一点贸易。这里就是说你可以不懂那些行业,但是你必须要了解一点那个行业的相关术语,才能保证涉足这个翻译话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所以一个翻译者应该在平时广泛阅读,读杂书来累积自己自己的知识量与词汇量。

信雅达

定义:信雅达代表的是翻译得三境界,忠实美好通顺。信:文字准确。雅:富有文采,达:思想透彻。

原文:We are a nation with strong self-respect,self-improvement and patriotism. That’s why we have won respect from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译文:我们自尊,自强,并且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赢得世界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尊重。

见解:我们是一个富有自尊,自强以及爱国主义的国家。这就是我们国家能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原因----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翻译,没有错可是并不好,这只是在翻译句子中单词的意思。做到了信雅达中的信。单词意思准确,可是离思想透彻与富有文采还差很大一段距离。

White night,表示不眠之夜。本来夜晚的天空是黑色的,可是睡不着的夜晚,天空就被形容成白色的了,通过假象的天空颜色来表达失眠之意。Step by step,表示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只会认为是一步接一步的向前进去接近自己的目标,可是循序渐进这样的表达更好,不光是指一个人的努力,还指事情的发展过程。这些翻译都是很好地翻译示例,都翻译得很地道。

做到信雅达可谓是译者的最高境界了,对于译者的词汇,语法,中英文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翻译软件的利用(SDL Trados 2007)

●基本操作

1.打开翻译软件,在桌面创建翻新记忆库

2.打开word文档,文件--选项--加载项--模板--转到--添加(C盘--program files--SDL International--T2007--TT--Templates--TRADOS8)--确定--确定启用内容--加载项。

3.如果翻译得时候文字显示不出来,就点击文件--选项--显示--隐藏文字。

●Power point翻译软件操作

打开SDL Trados 2007 --打开Tageditor(注意:选择继续在演示模式下运行,然后一直点确定。同时会出现SDL translator’s worbench,然后创建翻译库。)--文件选择打开所有文档,选择要翻译的ppt--翻译--另存译文为.......

●破解SDL Trados 2007

方法一:选中SDL Trados 2007,点击右键,选择属性,打开文件位置,E盘,将Crk中的四个选项强制取代翻译软件中的四个选项。

方法二:打开SDL Trados 2007--帮助--许可证管理器--许可证位置--添加--浏览(E盘--license--nodelocked)--打开--确定--测试--确定。

以上翻译软件使用步骤归纳于上课内容

形合意合

形合:英语在造句,谋篇时常使用明显的形式标记, 如用介词,连接词,关系词,代词来表达逻辑关系。

意合:汉语中不怎么使用关联词,而使用排比,对偶,反复等形式来表达逻辑关系。

原文:Thi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译文: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是不会从地球上消失的。

见解:这是典型的使用英语原文中使用介词来表达句子中逻辑的表达形式。Of,by,for分别由不同的含义,of代表所属,by表方式,for表目的,所以翻译为中文时翻译为民有,民治,民享。

原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译文:as you sow,so will you reap.

见解:汉语中并没有使用明显的连接词来连接两个句子,可是可以明显的表达出逻辑关系,比如例句中就表达了因果关系。汉语中并没有因为你种了瓜你就收获了瓜这样的表达,但是翻译为英文时就需要用连接词来表达出中文句子的逻辑意思,比如上句中用as与so来表达了因果关系。

当英翻汉时要理解英语句子中的逻辑然后用符合汉语逻辑的词语将逻辑表达出来,当汉翻英时要适当增加连接词,去准确的表达汉语中逻辑。保证结构的正确,避免出现汉式英文或欧式汉语。

句子译文及定义摘自知乎文章

中英文思维

●中文表达很直观,倾向于直观感受。英语更注重事物的本质功能。原文: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the weight.

译文:扶我一把,看我还能不能站起来。

见解:其实能不能站起来和if i can bear weight 是不一样的,站起来是直观的验证自己的脚是否有问题,能站起来就说明没问题,而bear weight表达的是看看自己的是否能支撑起自己的身体,来判断伤势,表达更明确。就如中文中表达交通灯用红绿灯,因为我们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注重感受,而英文中表达交通灯用traffic light更明确,更注重功能。

●中文主观性强,英文客观性强。

原文:你(会)说英语吗?你(会)打高尔夫吗?

译文:do you speak English?Do you play golf?

见解: 通常的人会翻译为can you speak English?Can you play golf?其实表达上表达上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用can这个词词就已经具有主观性了,can是表达一种能力,i can speak English表示的是我有说英语的能力,表达的是我能英语。而i speak English表达的是我说英文,而说到哪种成都就不一定了,表达的只是一直客观事实,自己说英语。比如在洗手池旁边会看见“请节约用水”这是一种提示,希望大家做一个节约用水的人,包含道德要求。而一般英语中会说“please turn

off”只是提示人们用完后关闭水龙头,并没有道德要求。

●表达习惯差异

原文: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B1-207

译文:Room 207,unit 1,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Foreign Trade And Business College,Hechuan district, Chongqing city.

见解:中文表达习惯上先整体再具体,先次要再主要。而英文表达先具体再整体,先主要再次要。比如地址的表达中文是先国家再省市地区街道门牌,而英文表达就刚好相反。中文表达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文表达中就是自己的名字在前,然后再是父亲的姓氏家族的姓氏。还有一些表达上的差异就不一一陈述了。

●中文结构较为松散,而英文句子结构严谨。

原文: I got really hot in my plants,so i took off them.

译文:这裤子穿着太热了,我就脱了。

见解:如果非要把英文原句中的因果翻译出来那就应该翻译为:因为我那条裤子穿着太热了,所以我就把裤子脱了,可是汉语中并不会这么表达。一般英文句子在结构会比中文句子结构完整严谨。比如中文中说:我说不成就不成,意思是我说不可以的,那就说明那件事真的就真的不能做,这里有省略许多词语。英文就翻译为I said no.And that’s that.英文中表达就比较完整为两个完整的句子。

句子原文翻译及部分见解摘自王乐平书籍《英文思维是这样炼成的》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也基本上沿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或在此基础上有些改进,例如,柯平编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除了提出与张培基教程大同小异的方法外,还提出了变通和补偿手段:加注、增益、视点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义、归化和回译。 ( ) 性” 关于直译之争持续了几个世纪,赞同者坚定不移,反对者(也即意译的赞同者)坚持已见,互不让步。其实,英文和中文“直译”的定义都不是十分确定,既可指逐词译 ( ),也包括逐句译()。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用于翻译科技资料;()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也用于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见)。 然而,在现代文学译者中,赞同直译的人为数不多,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所说,“因为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符号所指的意义或语言符号的排列方式都会有差异。可以说,语际之间没有绝对的一致。因而,也就没有绝对准确的翻译”(:)。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张培基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如 () ’ 原文玩了个文字游戏,很风趣,凡是了解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曾导演的读者,看到这句话时,大概都会忍俊不禁。但是这样的文字游戏却造成翻译上的极大困难,如直译成“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使一位淑女失踪”,其意思就会与原文相悖。王先生采用意译的方法,表达了原文的一层意义,说明了一个事实,可惜其双头语的形式消失了,原文的风趣味道也完全丧失了。对此,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独有的声音、文学、修辞手法和社会习惯,这是无法移植的。古书说,‘橘逾淮而北为枳’。橘子好吃,枳可是酸苦的。翻译正是如此。一篇好文章,翻译过来往往读不得。你可以把大意译出,可是原文那些音乐和形象性,原作者那些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你会丢了一大半”(王宗炎:)。

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

调查表(一) 汉英翻译课程教学调查问卷 对象:2006级英语专业;调查时间:2010-06 各位同学,您好! 为了更好地进行翻译教学,及时发现问题,我们特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习者对汉英翻译课程教学的看法,以便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希望您如实回答下列的问题,为翻译教学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请画圈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一般选择一项,有的可以选择多项。谢谢合作! 1.任课教师的态度:b a.严谨 b.较为严谨 c.有待加强 d. 不严谨 2.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b a.熟练 b.较为熟练 c.还熟练 d.不熟练 3.任课教师教学的条理性:a a.清楚 b.较为清楚 c.还清楚 d.不清楚 4.任课教师在课内提供的信息量:b a.很大 b.较大 c.尚可 d.太一般 5.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备课:b a.认真 b.较认真 c.还认真 d.不认真 6.任课教师课堂上吸引学生靠:b c a.严格的纪律 b.幽默的语言 c.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d.考试时能给学生较高的成绩 7.课堂教学上,任课教师让更多同学发言或讨论,这样的教学手段:b a.欢迎 b.较欢迎 c.基本认可 d.不欢迎 8. 你本人在汉英翻译课程上的大致表现和收获:c a. 投入很大,收获很大 b. 投入很多,收获甚少 c. 投入一般,有一定的收获 d. 投入很少,也无所收获 9. 汉英翻译课堂上最大的收获是:a b c a. 掌握了汉英语的主要特点 b. 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翻译技巧 c. 培养了对翻译的兴趣 d. 几乎没有什么收获 10.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要求:a a. 很有利于我们的翻译学习 b. 不重要,关键要学到知识

英语新课程标准

<<英语新课程标准 >>在语言技能教学的建议中对听力技能、口语技能及阅读技能 的教学目的的描述中都分别指出要培养语感。语感源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 践。虽然语感随着语言 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可是教师若是能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 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语感训练具有很强 的综合性 , 他们彼此渗透 , 互为条件 , 就需要我们整体把握, 适度倾斜 , 不断深化。我在日常教 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语 感的 一、把好开口关,引导用英语直接思维,培养良好语感,加强朗读训练,从生活 切入教学主 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并借助一 定的体态语 言以及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英语的信息输入量,以尽量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 语思维 习惯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促进学生良好口语语感的有效形成。其次,尽量利用英语释义, 而不用母语作为中介的翻译, 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并尽量在大量呈 现后再鼓 励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 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 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反而易产生语义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 歧义。因 此,我们要尽量避免让学生从“中文→英文”的翻译过程中获取信息或语言知 识,这样,会 妨碍良好英语口语语感的生成,而要鼓励学生从英文→英文的直接英语思维中提 取语言信 息,并在一定语境中通过强化、运用形成良好的语感。如 在教单词“mother ”时可用“ Mum” 一词解释,教“ father ”可用“ Dad”来解释,教“ All right ”可借助“ Yes”等词表 示, 教“ see you ”可借助“ Good bye ”一词来释义。再次,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英语直接思维 中形成良好语感。有时,我们还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些英语词、句很难用汉语解释, 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给出若干包含该词、句的 句子,让 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体会和感悟。给出的语境应力求与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 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如教“favorite ”时,可先大 量呈现“I like ? best ”这 一结构,再过渡到“ My favorite ? is ?”,然后通过“ What’s your favori te? ”的操练, 使学生获得了对该词的认知和运用能力。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 助学生 理解、掌握词、句含义的目的,又能增大语言实践量,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语言活动 直接领悟词、句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感情色彩,使学生在这种直接思维过程中有效地生成初 步的英语口语语感。 朗读有助于语感的形成。虽然小学阶段涉及的词汇量少,句型少,但是如果教师让学生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原文翻译详细笔记

Finding fossil man 发现化?石?人 Why are legends handed down by storytellers useful? We can read of things that happened 5,000 years ago in the Near East, where people first learned to write. But there are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where even now people cannot write. The only way that they can preserve their history is to recount it as sagas -- legends hand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of storytellers to another. These legends are useful because they can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migrations of people who lived long ago, but none could write down what they did. Anthropologists wondered where the remote ancestors of the Polynesian peoples now living in the Pacific Islands came from. The sagas of these people explain that some of them came from Indonesia about 2,000 years ago. But the first people who were like ourselves lived so long ago that even their sagas, if they had any, are forgotten. So archaeologists have neither history nor legends to help them to find out where the first 'modern men' came from. Fortunately, however, ancient men made tools of stone, especially flint, because this is easier to shape than other kinds. They may also have used wood and skins, but these have rotted away. Stone does not decay, and so the tools of long ago have remained when even the bones of the men who made them have disappeared without trace. 读到flint 打?火?石anthropomorphic ?人格 化拟1anthropo ?人类 的让步?一?一trace back date back read of read about a trace of ?一些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标准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编码:TA0B28 开设时间:第5学期课时数:72学时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传授翻译理论知识及实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英汉翻译任务。课程是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的典型翻译例文向学生传递实用的翻译技巧,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通过实际的翻译任务锻炼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课程设计从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结合基本的翻译理论、方法以及实际外贸业务对英汉翻译的专业知识需要,在比较全面的介绍英汉翻译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补充了大量实际有用的专业翻译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不仅对英汉互译有进一步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将所学翻译技巧充分运用于实际工作,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以培养锻炼职业技能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理论灵活运用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把实践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翻译任务独立完成

等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独立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熟悉英语翻译的理论知识。 (2)掌握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3)熟悉各种商务文体翻译的过程。 (4)了解译者的工作原则和职业操守。 2.社会能力目标 (1)能够处理对外贸易企业的日常涉外文件翻译。 (2)能够对外贸企业各种函电进行专业翻译。 (3)能够做到对外贸易工作过程中的陪同口译。 3.专业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词义的选择和引申、词类转译法、增词法、省词法、被动结构的译法和正反、反正的译法。

英汉翻译的原理和实践

Unit 1 I. 英汉翻译原理第一讲:什么是翻译? 【例1】The history of a tree from the time it starts in the forest until the boards which it yields are used, would form an interesting and, in many instances, an exciting story. (“×”号表示译文有问题,下同) ×树的历史开始于森林中,直到生产为木板后被使用为止,成为一个有趣且有许多事例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上面这句话的原文实际上主要说了两点内容: 1、树的历史的起迄时间 2、树的历史是怎样一回事 【译文】一棵树,从它在森林中生长起直到被制成木板使用为止,这段历史会构成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在很多情况下这个故事十分激动人 心。 【例2】There are two regulatory systems which interact. One timing system comes from the evidence of our senses and stomachs, and the periodicity we experience when living in a particular time zone. ×有两个调节系统相互作用。一个定时系统来自于我们的感官和胃的证明,就是当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区所经历的周期性。 【译文】人体有两个相互作用的时间调节系统。一个时间调节系统依据感官和胃发出的信息,依据我们生活在某个时区所体验的周期性规律。 寻找对等词语和结构然后将其串接成句的翻译方法,常表现如下: 1、简单语句的译文虽然生硬,但基本可读。如: 【例3】I can se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omposers in musical history, each of whom creates music in a somewhat different fashion. ×我能看到音乐史上有三种不同的作曲家,他们中每一个人以某种不同的方式创作音乐。 【译文】我发现音乐史上有三类作曲家,他们各自的音乐创作方式有所不同。 2、较复杂语句的译文似通非通,甚至不知所云。如: 【例4】The traditionalist type of composer begins with a pattern rather than with a theme. The creative act with Palestrina is not the thematic conception so much as the personal treatment of a well-established pattern. ×传统主义型作曲家始于某种格调而非某种主题。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行为不太像对固定格调进行个性化处理的主题概念。 【译文】传统型作曲家是从形式出发而不是从主题出发进行创作的。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不是主题的构思,而是对固定形式的个性化处理。 3、典型的英语表达形式在汉语无法找到对等形式,翻译无从着手。如: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课文详解(L1-25)

Lesson 1 Finding fossil man 第一课发现化石人 by ROBIN PLACE from Finding fossil man 1-1. We can read of things that happened 5,000 years ago in the Near East, where people first learned to write. 【译文】我们能读到五千年前近东发生之事,那里的人最先学会了书写。 【单词和短语】 read:此处为不及物动词,意为“读到,获悉”(to find out information from books,newspapers etc.),后接of或about,例如: He reads about the war. 他读到关于战争的消息。 Did you read of their accident in the newspapers? 你在报上看到他们遭遇意外事故的消息了么? 5,000 years:五千年。另学习millennium,意为“一千年”,复数为millennia。5,000 years即为5 millennia。 the Near East:近东,指地中部沿岸地区,包括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有时还包括巴尔干半岛。 1-2. But there are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where even now people cannot write. 【译文】但时至今日世上某些地方的人还不会书写。 【单词和短语】 even now:此处意为“甚至到现在”,例如: Even now he won’t believe me. 他甚至到现在还不相信我。 even now另有两解,一为“就在此刻”,例如: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讲解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二、课程编号:11012010 三、学时与学分:68/4 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先修课程:基础英语1-4 六、适用学科专业:英语 七、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在一、二学年里打好了较为牢固的英语基础,具备了较强的汉语驾驭能力,并掌握了英汉两种文化的一般性背景知识,进而修读这门课程。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探讨基本翻译理论。上学期通过分析英、汉语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差异,向学生介绍常用翻译技巧,并要求学生做大量的有关练习,提高学生处理词、句层次的水平,使其具备基础的翻译能力。下学期则引入篇章翻译。 通过对不同文体文本的篇章特点及其翻译的讲评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针对不同文体进行翻译的能力及其篇章意识。要求学生修完本课程后,能熟练运用基本翻译技巧对较宽体裁的文本进行较为准确、流畅的翻译,每小时译速为250—300词/字。 八、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词、句层次上的相关翻译技巧:词语的增译、减译,词类转换,句子中的语态变换,正说反译与反说正译的运用,词序调整,分译与合译等。第二部分针对各种常见体裁的文本进行篇章翻译的讲授,培养学生文体意识,对新闻、广告、商贸信贷函、法律、科技等不同文体的篇章特点进行分析,评述篇章翻译对忠实传达原文风格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翻译理论知识,如翻译标准,翻译原则,奈大的功能对等理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等值的影响以及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具体学时分两个学期安排。 第一学期共17周,每周二学时,安排如下: 第1周翻译的基本知识 2—3周英汉语言对比 第4周直译、意译及混合运用 5—14周翻译技巧:选择词义,词类转换,增译减译,重复译法,正说反译,否定转译,语态变换,词序调整,分译合译等 第15周定语及定语从句 第16周英汉主语的表达 第17周长句的翻译 第二学期共17周,每周二学时,安排如下: 1—2周:介绍文体的翻译 3—4周:人物、景象描写的翻译 5—6周:散文的翻译

《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大学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B类课程。它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课程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凸显其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方面具有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课程任务 经过三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三)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大学英语课程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课程开发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核心,以知识为主线,挑选较为典型和常用的工作场景作为语言环境,将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合作性和交际性贯穿于教学之中,将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要求融入行业工作过程内容中,进行语言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最终实现提高

职业能力素养的目标。 2.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应用能力 在课程设计时,大学英语课程将行业英语教学内容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基础英语教学与行业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着重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调整了晦涩难懂、应用性不强的部分,加强实践性教学而不是只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还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3)实施全方位的考评体系,实现考核内容的实践性和形式的开放性 本着尊重语言学习规律,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养成的过程性原则,大学英语课程确定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考评体系。主要从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等)、项目实施(小组活动、随堂测试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四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课程的开放性 大学英语课程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对学生开展拓展学习项目,实施课外学习指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是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听说、写译能力,使其在毕业后的社会交往和工作、学习和研究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二是以素质教育为本,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将来各方面发展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基本句型结构和基本的行文结构,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打下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二)能力目标 学习动机明确,有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初步形成适合自

新概念第四册课文[新概念第四册课文翻译及学习笔记【Lesson43、44、45】]

新概念第四册课文[新概念第四册课文翻译及学习笔记 【Lesson43、44、45】] 【导语】新概念英语作为一套世界闻名的英语教程,以其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趣的课文内容和全面的技能训练,深受广大英语学习者的欢迎和喜爱。为了方便同学们的学习,大为大家了最全面的新概念第四册课文翻译及学习笔记,希望为大家的新概念英语学习提供帮 助! First listen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at does the "uniquely rational way" for us to municate with other intelligent beings in space depend on? We must conclude from the work of those who have studied the origin of life, that given a pla only approximately like our own, life is almost certain to start. Of all the plas in our solar system, we ware now pretty certain the Earth is the only one on which life can survive. Mars is too dry and poor in oxygen, Venus far too hot, and so is Mercury, and the outer plas have temperatures near absolute zero and hydrogen-dominated atmospheres. But other suns, start as the astronomers call them, are bound to have plas like our own, and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课文翻译及学习笔记:Lesson46.doc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课文翻译及学习笔记:Lesson46 【课文】 Punctuality is a necessary habit in all public affairs in civilized society. Without it, nothing could ever be brought to a conclusion; everything would be in state of chaos. Only in a sparsely-populated rural community is it possible to disregard it. In ordinary living, there can be some tolerance of unpunctuality. The intellectual, who is working on some abstruse problem, has everything coordinated and organized for the matter in hand. He is therefore forgiven if late for a dinner party. But people are often reproached for unpunctuality when their only fault is cutting things fine. It is hard for energetic, quick-minded people to waste time, so they are often tempted to finish a job before setting out to keep an appointment. If no accidents occur on the way, like punctured tires, diversions of traffic, sudden descent of fog, they will be on time. They are often more industrious, useful citizens than those who are never late. The over- punctual can be as much a trial to others as the unpunctual. The guest who arrives half an hour too soon is the greatest nuisance. Some friends of my family had this irritating habit. The only thing to do was ask them to come half an hour later than the other guests. Then they arrived just when we wanted them. If you are citing a train, it is always better to be comfortably early than even a fraction of a minted too late. Although being early may mean wasting a little time, this will be less than if you miss the train and have to wait an hour or more for the next one; and you avoid the frustration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 熊兵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翻译》2014(3)82-88 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 1.话题缘起 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即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其中又尤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混淆为甚。一方面,学界对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讨论虽多如牛毛,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方法论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其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分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少见。另一方面,学界在对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定义不明、分类不当、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例如,在一些翻译教材中中,“归化”与“异化”一方面被作为“翻译方法”加以讨论(如龚芬,2011:79—81),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同上:93—106)。一些翻译论文把本应属于翻译技巧层面的增补型翻译(类似于增译)、浓缩型翻译(类似于减译)划归为“翻译策略”的类别(如李克兴,2004:66—67)。在一些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为一谈的更是比比皆是。甚至翻译专业的老师对此问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国外学界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或混淆(或未予严格区分。比如Shuttleworth & Cowie (2004:44,59)一方面把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称作是“strategy”,另一方面却又把free/literal translation也视为“strategy”(同上:63,96 )。Vinay & Darbelnet (1958/2000:84—93) 把翻译方法(method)分为两类: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oblique translation),前者包括三种处理方式(procedures),即借译,拟译,直译,后者包括四种处理方式,即词类转换,视点转换,等值翻译,顺应翻译。可在论述中却经常把其划分出来的“方法”(methods)和“处理方式”(procedures)混为一谈。另外,他们把“借译、拟译、直译、等值翻译、顺应翻译”和“词类转换、视角转换”划归为一类(同属procedures)也欠妥当,因为前者应属“翻译方法”的范畴,而后者则应属“翻译技巧”的范畴。实际上,这里Vinay &Darbelnet的分类涉及到三个层面: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其划分出来的两大“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实应为“翻译策略”(所以Munday说,“The two gen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dentified by Vinay &Darbelnet are direct translation and oblique translation”,见Munday,2008:56),而在其划分出来的七类“处理方式”中,前三类和最后两类属于“翻译方法”,第四、第五类则属于“翻译技巧”。总之,Vinay &Darbelnet在其分类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淆在一起,这也导致后来很长时间学界在这几个概念上的混淆(Molina &Albir,2002:506 0 关于国外译学界在译学术语,特别是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三个术语上所存在的概念混淆、使用混乱的问题,Chesterman(2005)和Molina & Albir(2002)曾专门撰文予以讨论。如Chesterman指出,学界用于描述文本操作过程的术语除翻译“策略”外,其他还有“技巧、方法、转换、转化、变易”等等(2005:17)。他认为这种众多术语相互混用

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1 课程基本信息 2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通信、供电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电子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使学生增加英语专业术语词汇量的积累,并能借助工具书阅读相关英语专业资料的能力而开设的课程。 3 课程设计思路 (1)教师明确课程及单元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项目(课程目标)以及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单元目标)的任务设计,创建“真实教学环境设计”。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分析。这是一个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学生主动探究摸索,独立自主寻求问题、发现问题、逐渐尝试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按照小组讨论——各组汇报——教师总结的模式,分三个层次进行。 4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①通过电子专业英语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提高英语的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要求。 ②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后,能够阅读专业方面的英语文章和杂志,能够使用英语作为其工作语言。 能力目标 ①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符合认知和学习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②为学生根据所在岗位工作实际补充专业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便利,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素质目标 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训练,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个性化内容的学习,获得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开放、包容、合作、乐观、积极的性格,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意识。 5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6 教学条件 (2)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内完成,在课外主要采用口语交流方式进行强化练习。 (3)教材及参考书 《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主编冉利波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气工程类高级科技英语》主编王建平等 其他课程资源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

汉英翻译实践第一讲

PART I: I. 原文(Source Text) 水桥 在巴拿马,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水桥”,那就是巴拿马运河。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巴拿马运河游览观光,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们乘机抵达巴拿马城,然后搭上了一艘游轮,从巴尔博亚港进入运河。船行13公里后,便到了运河的第一组水闸1。巴拿马运河就是通过水闸的关与开,让船舰跨越陆地的一座“水桥” 2。 我们开始“上桥”了。船驶进闸池之后,厚2米,高、宽各20米,重数百吨的钢闸门便缓缓地关闭,闸池里开始注水。几分钟后,水涨船高3。游轮在两岸电力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前进。这样连升两级之后,船已经升高了16米。出闸后,再驶过一个小湖,又到了第二组水闸。经过这座水闸,船又升高了9.5米。这样,船已高出海平面26米,进入“桥顶” 4。我们的游船驶进了长达13公里的主航道,只见5两岸山6如刀削,绿树红花,景色十分秀丽7。 游船出了峡谷,驶入了宽阔的加通湖。湖水倒映着远山白云,美丽的小岛时隐时现8。在湖中悠悠航行38公里之后,船来到了加通水闸,从此进入了“下桥”段。这座水闸共有三级,犹如三个巨大的台阶。游船经过加通水闸后,已经降到了与大西洋水面相同的高度。当船驶入利蒙湾时,美丽的加勒比海便出现在眼前9。 我们从太平洋来到大西洋10,彼此隔离的大洋因为有了巴拿马运河而相通。运河全长公里,宽度由150米到304米不等。5万吨级的巨轮,日夜畅通无阻。它无愧于“世界桥梁”的称誉。我由衷地赞美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气!我敬佩你,巴拿马人民! 导游告诉我们,巴拿马人民是有志气的。他们一方面正在改造现在这条运河;另一方面,还准备新建一条更长的运河,预计工程需要10年才能完成,它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11。我们期待着它早日完成。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 1. 这里的“水闸”指什么参考下文的“进闸池”、“出闸”。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长难句讲解(1)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长难句讲解(1) 【句型1】Modern alpinists try to climb mountains by a route which will give them good sport, and the more difficult it is, the more highly it is regarded.(Lesson 3) 【译文】现代登山运动员力图沿着一条能从中得到锻炼乐趣的路 线登山。他们认为路线愈艰难则愈为人们重视。 【讲解】the more…, the more…这种句型叫比例句。《流利英语》中另有三句可一并学习。 【例1】The further off this solid obstruction, the longer time will elapse for the return of the echo. (Lesson 7) 【译文】离固体障碍物越远,回声返回所用时间就越长。 【讲解】obstruction后省略了is。 【例2】We are so familiar with the fact that man ages, that people have for years assumed that the process of losing vigour with time, of becoming more likely to die the older we get, was something self-evident, like the cooling of a hot kettle or the wearing-out of a pair of shoes. (Lesson 37) 【译文】我们都熟悉这样的事实:人总是要衰老的;人们多年来一 直认为,生命随着时间流逝而衰退或人越老越可能死掉这个过程不言 而喻,恰似一壶热水会冷却、一双鞋会被穿破一样。 【讲解】becoming more likely to die the older we get是变 形的比例句,等于the older we get, the more likely we will die。 【例3】The stronger the will, the more futile the task. (Lesson 46) 【译文】这种意志越强烈,这种尝试越徒劳。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翻译练习(上)【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翻译实践篇详解 一、非文学类文本(社会人文) 1. Van Gogh Although art historians have spent decades demystifying Van Gogh’s legend ①, they have done little to diminish his vast popularity. Auction prices still soar, visitors still overpopulate Van Gogh exhibitions, and The Starry Night remains ubiquitous on dormitory and kitchen walls②. So complete is Van Gogh’s global apotheosis that③Japanese tourists now make pilgrimages to Auvers to sprinkle their relatives’ ashes on his grave. What accounts for the endless appeal of the Van Gogh myth? It has at least two deep and powerful sources④. At the most primitive level, it provides a satisfying and nearly universal revenge fantasy disguised as the story of heroic sacrifice to art⑤. Anyone who has ever felt isolated and unappreciated can identify with Van Gogh and hope not only for a spectacular redemption⑥but also to put critics and doubting relatives to shame. At the same time, the myth offers an alluringly simplistic conception of great art as the product, not of particular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artist’s painstaking calculations, but of the naive and spontaneous outpourings of a mad, holy fool⑦. The gaping discrepancy between Van Gogh’s long-suffering life and his remarkable posthumous fame remains a great and undeniable historical irony. But the notion that he was an artistic idiot savant⑧is quickly dispelled by even the most glancing examination of the artist’s letters. It also must be dropped after acquaint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