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主要内容:

?一、世界的本质——“空”

1.世界的本质是空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地存在,都是依照一定的条件生存和毁灭的,都要经历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在人生上就表现为生老病死,这种状态就是空。、

?空是事物不断变化的状态或本性,人们对事物的观念在本质上不具备完全的真理性,这种认识也是空。

2.世界并非神所创造

?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神”的主张。这里的神主要指的是西方认定的造物主,上帝。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为缘起而产生的,所以是缘起产生了世界,世界产生了神。

?梵文中的神,是指从情感和内心的扭曲中净化和解脱出来,并获得无上智慧的人,因此,佛可以说是所有获得证悟的人的统称。

?佛教的无神与唯物主义的无神并不一致。佛教认为鬼神也和人类一样,只是有情众生中的一类,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而是在缘起的支配下,不断不常,相继延续

?二、缘起产生世界——十二因缘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缘”是指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条件,“缘起”: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中依照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是指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之中依据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

佛教为了说明人生现象,又在缘起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论。

十二因缘说,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链条:

往世今世来世无明(因) —————(果)识、色、名、六入、能、受

爱、取、有(因)——————(果)生、老、死

?三、世界存在的形式——三法印

? 1.诸行无常——一切事物生灭不定

“无常”一词出自《杂阿含经》,就是每一个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无常”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联系到人生现象就是说生、老、病、死。

? 2.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主宰

“无我”是指一切事物不仅形体不会永存,而且精神也会随之消灭,即不存在一个常恒的精神主体。

既然世间的一切是变幻莫测的,那它就不值得人们去追求。然而世俗之人由于无知,错把“无常”与“无我”的东西当成有常、有我的东西来追求,这就必然陷入痛苦。

? 3.涅槃寂静——超越生死烦恼为清净永恒

佛教所倡导的教义以及它所提出的种种修行的方法,最终都是为了涅槃。这样就能够了脱生死轮回,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境界。

涅槃一词的本意是熄灭,也可以称为解脱。它的主要含义是指摆脱了轮回,熄灭了所有痛苦和烦恼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这就必须要熄灭人的欲望和贪念,而人的欲望和贪念直接源于人类的无知,所以人类只有摆脱无知才能从根本上去处人的欲望和痛苦。

小乘佛教认为是与现实世界有本质差别的、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世界,要达到涅槃的极乐世界,就一定要出家过着禁欲的生活。

大乘佛教阶段所谓涅槃,就是认识世界的真面目。如《维摩诘经》卷中说“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龙树在《中论》中认为:“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因而大乘佛教并不特别强调出家修行,而是强调在世间普度众生。

?四、佛教的终极目标是涅槃——四圣谛

?四圣谛即佛教所讲绝对正确的四个真理。这四圣谛分别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一)苦谛:苦谛是指现实世界中充满了苦。

佛教将人生之苦总结为八种,生、老、病、死(是肉体遭受的四种痛苦)碰到自己所憎恨的人或事情,怨憎交加是苦(怨憎会)、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情离别会痛苦爱别离、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痛苦(五取蕴)、人对永恒生命追求而不得所产生的痛苦(是精神遭受的四种痛苦)。

五蕴之苦:

1)色蕴,指世间一切物质现象和众生身体所有的感觉器官,总称为“色”。

2)受蕴,即众生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

3)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4)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5)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

?(二)集谛:

佛教认为苦的原因在于造业(过去所思所为的积存)。烦恼(贪、瞑、痴)和渴爱。

这些都出于“无明”,即把虚幻不实的东西当作真实的目标去追求,故而生出无尽的苦。

?(三)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槃;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槃。

意谓灭除烦恼与痛苦,认识到只有消除了渴爱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才能达到涅槃境界。

?(四)道谛:

道谛是灭烦恼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简说为“三学”:戒(遵守戒律)、定(要通过禅定、

止散乱心)、慧(又译“般若”,明了佛理)。

大乘佛教又将三学发展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四、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

? 1.在修行的目的上:小乘是以追求自我解脱为目的,主要以释加牟尼的学说为主;

大乘修行的目标是要普渡众生。

? 2.在理论学说上:

?小乘教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等,认为佛说的都是实在的,主张“我空法有”,否认永恒不变的灵魂,承认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有一些唯物主义因素。大乘教的经典是《般若经》、《法华经》等,对佛说带有自由解释、发挥的色彩,主张“一切皆空”,既否认永恒不灭的灵魂,也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彻底清除了唯物主义倾向。

? 3.在对佛的看法上:

小乘认为释迦牟尼是一位觉者,把佛陀尊为圣贤,不重神像塑造,认为佛只有一个,就是释迦牟尼;

大乘则把佛陀尊为神,强调雕塑华丽的佛像,建筑宏伟的殿堂,供奉佛像,让人顶礼膜拜,把地方神灵都宣布为释迦牟尼的化身,提倡三世十方有无量无数的诸佛。

4.在追求理想上:

小乘主张修阿罗汉果,求利己、独善,得自我解脱。小乘完全不承认菩萨。

大乘则主张修持佛果,求利他、普渡众生;还把从事传教活动以拯救他人的比丘当作菩萨,正式提出菩萨的名称,视之为正见正觉(佛)的准备,即所谓的候补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