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仪

地震监测仪
地震监测仪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2012 级机电一体化专业

题目:地震检测仪

毕业时间:2015年6月

学生姓名:陈其帅

指导教师:朱良学

班级:12机电(1)班

2014年6月30日

摘要:地震预警在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日本、美国、墨西哥、土耳其、罗马尼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发展地震预警系统,其中日本、墨西哥、土耳其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投入运行;美国、台湾正在进行地震预警相关研究和测试。我国十五期间数字观测网络项目大大提高了地震台密度,为在部分地区开展地震预警示范应用提供了研究实验条件,也为今后进一步建设全国性的地震预警系统打下了基础,但我国地震预警系统的相关标准、评估方法体系方面工作基础薄弱,因此本分做一个简单的地震检测。

关键词:自动报警;提前预测;烈度速报

一、原理

灾难性的地震是地下岩浆旋转上升对地壳产生巨大作用力引起的,由于万有摩擦力的作用,旋转的岩浆会带动地面物质同时旋转,也就是说,旋转的岩浆会产生旋转引力场,旋转引力场会带动其它物质一同旋转,只是这种作用力很小,我们无法觉察,由于本仪器转动的阻力很小,所以地下岩浆的旋转会带动它一同旋转。

二、装置介绍

将两块磁铁以下图的形式用软棉线吊在饮料桶中,使其可以向任何方向转动。在正常情况下,磁铁面向南北,两边向下吊的铜丝是垂直向下的,临震前在震源的上方,磁铁在垂直磁场作用下会发生上下转动,或在震源的附近,磁铁在水平磁场的作用下会左右转动,不论是哪种情况,简单说起来就是在磁场中悬挂一个固定有线圈的重物。当发生地震时,地面带动设备中产生磁场的磁铁一起震动,而线圈却因为悬挂重物的惯性保持基本静止。这时线圈因为切割磁力线产生了感应电流,采集这个信号,再做一些滤波和阻尼处理,就可以得到有意义的信息。我的地震仪采用了一个低阻抗的半成品检测器,自带阻尼功能,这是设备的系统原理框图。运动传感器向下吊的铜丝就会与下面横放的铜丝接触,报警器就会报警。如图1.

图1系统原理图

三、第二代自动报警地震预测仪的优点

第一代自动报警地震预测仪只有出现较强的垂直磁场才会报警,因此它只适合于震源的上方和离震源很近的地方,第二代自动报警地震预测仪除具备第一代的功能外,还可在地震的周边较近的地区监测到地震,预测范围有所增加。灾难性的大地震周边地区也会受灾,所以周边地区防震也很有必要。此装置一定管用,并且无需操作、自动报警、材料易得、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性能稳定。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制作,只要细心,一定能做成,成本大约才10元钱。地震前的异常现象主要出现在地震区,所以预测地震这一工作本应该全民参与,不能光靠部分人坐在办公室进行预测,如果每个家庭,即使是每个村有此地震预测仪,就能做到全民测震,确保每次大地震都能被准确及时地提前预测到。

四、实物照片

(一) 整个设备的照片

A和B是两个废弃的硬盘,这里我们去掉磁碟,只使用它的磁头臂。如图2

图2实物装置由预测仪和报警器组成

(二)当地震发生时

悬挂铅块C因为惯性基本保持不动,传动结构D也相对C不动,但是这时E、F 会随地震震动,于是磁头臂移动,A、B线圈产生出感应电流,地震就被检测到了。

图3-1主要部分的连接

(三)主要部分的连接

C是个很重很重的铅块,是从我家奇怪的天花板上剥下来的,这里采用弹簧悬挂

的方式挂在设备上。D是一个附着在铅块C上的传动结构,负责把铅块C与底板的相对移动传到硬盘的磁头臂。两块硬盘的磁头臂分别负责采集两个方向的移动。E和F是两个用以保证设备稳定的铅块。G是选择开关,可以选择采集A和/或B线圈中的信息。经过我的实验,同时采集A和B线圈是最靠谱的。

图3-2三角形吊环

图3-3顶部

图3-4底部

1. 磁头臂在硬盘中工作时,由音圈电机驱动。电机驱动器给音圈电机中线圈通电,线圈就会带动磁头臂移动。与其他所有电机相同,音圈电机也能反着用,也就是说当移动磁头臂时,音圈电机中的线圈里就会产生一股电流。我们可以放大这个电流信号,再把它采集到电脑中去。

2. 这是一个比较标准的放大器电路,用2个741运算放大器制作。整个电路由15V的正负双电源驱动。

3. 选择开关可以选择输入L1和/或L2线圈(A、B音圈电机)中的信号。

4. 当输入信号时,R1或R2与R3匹配能使信号获得1000或300倍的反向放大。因为要检测的频率很低(典型地震的频率是1Hz或更低),我们的电路还是很可能获得这么高增益的。VR1是一个接调零端的10K微调电阻,用以调整输出的直流模拟信号,方便进行模数转换。R5和LED是电源指示灯。最后还要把整个电路的输出接入单位增益缓冲器,好有足够的电流去驱动8位数模转换器。

5. 如果要把设备放到一个地震频发的地方去,就不需要这么灵敏,可以把R1、R2换成阻值较小的电阻来减少放大倍数。不过要记得把R4也换成和R1、R2相近阻值的电阻。这个电路的放大倍数是-(R3/R1或R2),如果你想要100倍的反向放大,

用个10K的电阻就可以实现。

6. 这幅图上是全部电路设备,A是一个数模转换板,上面插的是ZN449 8位数模转换芯片,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多才多艺的芯片,我的人生因它而不同。虽然这么说,只要与电脑匹配,别的8位数模转换芯片也可以用的。B是电缆适配器。C是上一段说明过的放大器。

五、制作方法

(一)所需材料

磁铁大约长3.5厘米,宽2.5厘米,高0.5厘米,其实除了马蹄形磁铁外什么样的磁铁都可以,我以前用的就是费电话机小喇叭上的磁铁,我介绍这个是因为它容易买,大小也适中,很便宜,我买了20块磁铁才总共用了9元钱。在做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两块磁铁中间夹的铜丝与下面吊的铜丝是用一根铜丝折成。中间夹的那部分铜丝起转动轴的作用,所以要尽可能放在磁铁的中间,这样有利于转动。

2、吊环与轴接触的那一小部分最好是平的,比圆的更灵敏,可以折成三角形

3、两个磁铁用一般胶就可粘好,我用的是哥俩好,没必要很牢,因为磁铁是以相吸形式放置。

4、粘磁铁的时候就要将轴一齐粘好,并且应在两块磁铁中间填充一些物质,使两块磁铁平行,或者只在上方添加物质,下方两块磁铁相接触,这样虽不太好,但也可以。上方添加的物质越重越好,下方添加的物质越轻越好,因为整体是下重上轻,为了平衡,所以我们尽可能让上面重一些。

5、由于向下吊着两根铜丝,因此下方较重,应在磁铁的上部增加一定的配重,这样才容易转动,我加的配重是一个小石块、一个小塑料片和一些铜丝,所加配重除了磁铁和铁以外什么物质都行。配重的多少尽可能使得以轴为中心上下重量接近且下方略重即可。判断方法是,磁铁与轴粘好后,通过目测判断轴是平直的,向下吊的铜丝与轴是垂直的,并与磁铁的NS极垂直,这时你将磁铁用做好的环吊起,暂时不要管向下吊的铜丝是否垂直,在上方增加配重,通过配重的位置来调整铜丝的垂直程度。配重逐渐增加,如果发现多增加一点点配重后,再怎么调整也无法使向下吊的铜丝继续保持垂直,这就说明上方的重量太大,去掉最后多加的那一点点就是最佳状态。这时你会发现所加的配重是由很多块组成,你可以根据它们的总重量

换成一整块,如果换成一整块后发现太重,想办法减少它的重量,如果你也用的是小石头,可以通过摩擦将其重量一点点减少。如果太轻了,你可以再增加一点点重。量,最终达到上下重量几乎相等且下方略重的状态。

6、下方横放的铜丝两边都要穿在饮料桶中,使其固定。

7、安装此装置的外壳我用的是塑料饮料桶,将饮料桶下部水平箭开,安装好后将饮料桶的上部套在下部(尽可能选用下部略大的饮料桶)即可,饮料桶的两部分不要固死,便于调整向下吊的铜丝在横放铜丝中的位置,调好后可用塑料胶布固定,便于以后调节。如果用塑料胶布固定后发现有点偏移,还可以通过在饮料桶底部垫一点薄物质来再次调整。

8、地震预测仪要与报警器分离,并应离开一定的距离,因为报警器的喇叭有磁铁,防止干扰地震预测仪,你感觉影响不大就行,离开大约40—50厘米就足够了。

9、上部连报警器的导线应从顶部进入,与吊磁铁的软棉线可以在一个孔中进入,不宜在侧旁进入,否则会影响磁铁的位置和转动。连接报警器和上部吊磁铁的吊环要用很细的柔软导体,我用的是费电话机小喇叭线圈上的细导线,嫌太细,可以将两根拧在一起,注意,那是漆包线,两头要用小火将漆烧焦,再用细砂纸擦擦,否则不能导电。

10、吊线可以较长一些,多余部分可以卷在顶部的那个铝丝或铜丝上,便于调整高度,但在安好后吊线不宜太长。但也不是像我以前介绍的越短越好,因为装置不同,要求也不同,太短不利于左右转动。

11、这点是特别应该注意的,当我们把仪器做好后,很难让向下吊的铜丝垂直,它不是向左偏就是向右偏,这时你可以通过向左或向右板磁铁中间夹的那个轴进行微调,如果你觉得左面太重,即铜丝向右偏,你可以将金属轴两边伸出去的部分向左板一板;如果你觉得右面太重,即铜丝向左偏,你可以将金属轴两边伸出去的部分向右板一板。这样就很容易将向下吊的铜丝变得垂直了。如果你用这种方法怎么也无法使向下吊的铜丝垂直,那就说明上方太重,你可以将金属轴两边伸出去的部分向上扳,让重心下移就可以了。由于我们要用金属轴伸出去的部分进行上下左右微调,所以你在做的时候应该使金属轴两边伸出去的部分长一些,大约2厘米即可。吊环不能紧挨着磁铁,否则无法调整。当偏移程度太大无法用微调的方法进行调整时,应该在较轻的一面附加一定的重量。为了便于确定所加重量的多少和位置,你可以用碎铁片、铁丝等吸附在上面,直至向下吊的铜丝垂直为止,以后再出现小的

偏移,就可采用微调的方法。附加的铁尽可能不要超出仪器上磁体的边沿。为了不使所加物质发生移动,应该用胶将它们粘住,注意,胶也有重量,应该考虑进去。如果在加配重时操作正确,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12、报警器应该是通电后持续发出响声的那种,这点大家都会想到,不过我用的报警器除具备上述特征外,是一种通电后断开也会持续响一会的那种儿童玩具枪,我觉得这种报警器较好,比较灵敏,一个才5元钱,我总买10个,批发价每个才3.5元还带着电池,不过正式使用时最好换成好电池。

13、凡用于导电的金属请都用铜丝,不要用铝丝,我以前没有找到铜丝,用的是铝丝,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灵敏度在下降,因为金属铝很活泼,能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表面会生成一层氧化铝保护膜,这层氧化铝保护膜不利于导电,我们主要靠的是表明接触来导电的,所以请用铜,当然用金或银更好,可太贵重,就用铜,铜比较稳定,不易生锈,如发现不灵敏时用砂纸将接触部分擦擦就行。

14、本仪器灵敏度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下面横放的铜丝中间距离越小越灵、磁铁的磁性越强越灵、配重的大小越合适越灵、金属轴与吊环接触的部分越光滑越灵、金属轴与吊环接触部分越平直越灵、在能够承受的情况下金属轴越细越灵,当然报警器的灵敏度越高越灵。15、每年应该检查预测仪的可靠性两三次,方法是用磁铁靠近,让向下吊的铜丝与横放的铜丝接触,看能否灵敏地正常报警,防止因电池没电或一些部位出现铜锈而失灵。

六、工作原理

灾难性的地震是地下岩浆旋转上升对地壳产生巨大作用力引起的,由于温差电效应,使得岩浆带正电,地表带负电,因此带正电的岩浆在旋转时会产生垂直磁场,当岩浆旋转速度较快时,产生的磁场会很强,这就会引起地震预测仪的磁铁上下转动,使得向下吊的铜丝与横放的铜丝接触,报警器通电报警。在地震的周围,垂直磁场会变成水平磁场,这又会使地震预测仪上的磁铁左右转动,同样会使向下吊的铜丝与横放的铜丝接触,报警器通电报警。

1、万有摩擦力(上、中、下)

2、地震新论与地震预测

3、地下岩浆旋泉的形成机制——对《地震新论与地震预测》的补充

4、地应力测震法的测震原理

5、地电、地光测震法的测震原理

6、耿庆国旱震理论和气象五项指标异常测震法的测震原理

7、地震云测震法的测震原理

8、“磁暴二倍法”的测震原理

9、垂直磁场强度测震法的测震原理

10、动物异常表现预测地震的测震原理

11、重力值测震法的测震原理

12、日影测震法的测震原理(新版)

13、各种测震法的优缺点和测震建议

14、自动报警地震预测仪的制作

15、自动报警地震预测仪制作的补充和实物照片

16、自动报警地震预测仪说明

17、第二代自动报警地震预测仪

七、使用说明

本仪器做好后应放在周围没有磁体或导磁体(如铁)的地方,我们现在的楼房中有大量的铁,所以应尽可能离墙壁和楼板远一点。如果出现报警现象,首先看是磁体左右转动引起的报警还是上下转动引起的报警,如果是左右转动引起的报警(向下吊的两个铜丝在横放铜丝的两侧),说明你并不在震源的上方,如果是上下转动引起的报警(向下吊的两个铜丝在横放铜丝的同一侧),说明你就处在震源的上方。

报警出现后,你将横穿的铜丝抽出,看向下吊的铜丝偏移程度有多大,如果偏移程度不是很大,不要太惊慌,继续注意观察,并检查看旁边有没有其它磁体或导磁体干扰。如果偏移程度较大,为了确定是否真的出现异常磁场,你可将本仪器换位置观察,如果在各个地方观察都是如此,那就应注意,说明出现了明显的异常磁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

当然这时你还可以再观察指南针是否工作正常和是否出现了动物异常现象等我们平时介绍的那些地震异常现象,然后请自己做出判断。注意,如果磁铁偏移程度较大,这时希望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仪器变得正常了,那就应该没事了,如果反复报警那就更应该注意。

指南针本身就是预测地震的好工具,只是它不会报警,引不起我们注意,我们

又不能每天总是盯着指南针看,所以如果本仪器出现了报警,请你看指南针工作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说明出现了较强的异常磁场,地震就在脚下并很快就会到来。

如图4,用一根钢针扎在一个小薄木片上,针尖朝上,上面顶上一个铝制饮料桶的底部,再在四面吊上四个重量相同的小石头(什么都行,只要不是磁体或导磁体),然后用大小合适的一个去掉底的塑料饮料桶将其罩住,为的是防止风吹的影响,如果发现它会自动转到,地震必然会马上发生,朋友,请你立即防震,这是最可靠的地震预测法,所以我给它起名为“转必震”。

图4

“转必震”虽然能准确预测地震,但它只能在震中才起作用,周边是预测不到的,它的预测范围远比“第二代自动报警地震预测仪”要小得多,并预测的时间也较晚,所以建议大家一定准备一个“转必震”,但不能纯粹依赖“转必震”。

八、制作技巧:

所吊的四个重物重量尽可能相等,但并不是要绝对相等。钢针在木片上扎的时候从尖的部分往里扎,如果没有扎直,你可以在木片下通过垫垫片来调整,没必要重扎,当然,为了美观,你要精益求精那更好。所吊的重物应该是不少于3个都行,总之是为了平衡并有一定的重量,对重量的要求不严,可以随心所欲,但太轻是不起作用的。为了漂亮,你可以吊几个小工艺品,各个重物的重量不等也行,只要调整得

让其能在钢针上平稳地停住就行。再给大家强调一点,如果你决定防震,不要忘了把各种测震仪带上,在安全的地方你还要继续观测。

九、地震预报说明

地震预报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有关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发布地震消息,在《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二章“地震预报意见的形成”中写到: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提出的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向所在地或者所预测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书面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不得向社会散布。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观察到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报告。如果大家判断可能有地震发生,请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应该向有关机构汇报,你自己和亲人防震可以,但决不可向社会散布,这点应特别注意。

在仪器正常的情况下,灾难性大震前必然会报警,但报警后不一定有大震。如果将来国家能统一部署、全民测震、综合分析,可根据报警范围的大小、异常垂直磁场的强弱,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全可以实现准确预测预报地震,可现在我们都是独立测震,除非你在震中用“转必震”进行预测,否则我们无法确信地震的发生,所以有可能会出现虚报现象。我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如果有人对一根棍子使力,你说这根棍子会断还是不会断,这自然会因使力大小的不同和棍子承受力大小的不同,断和不断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地震发生与不发生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也许监测到了地下岩浆对地壳产生了作用力,在以后的发展变化中作用力大于地壳的承受力,地震就发生了,如果作用力最终也小于地壳的承受力,那么地震就不会发生。所以请您细心观察,认真判断,理性防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北爱尔兰的朋友是怎么把自己武装成地震监测“卟”专家的~大部分地震监测仪的核心装置,最后再做一点说明,地震监测、地震预警、还有地震预报都是不一样的概念。简单的说:地震监测是要在地震来时采集地震的数据和强度;地震预警是要在地震第一

波较弱震动到来时,及时预警下一波更强烈的地震;而在现有条件下,地震预报则是不靠谱的、希望能完全提前预报地震的手段。

十、致谢

经过两个星期课程设计忙碌之后,设计最终完成,心理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设计过程中遇到许多的问题,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予以解决。首先要感谢朱老师对我的指导和督促,在设计过程中朱老师给我指出了正确的设计方向,使我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避免了在设计过程中走弯路,朱老师的督促使我一直把毕业设计放在心理,保证按质按量的完成;还要感谢同学,是大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互帮互助,使我的全面的掌握了Word的编辑功能,使我能够按时完成课程设计。

大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在这三年中我是充实的、快乐的,这要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要感谢所有老师对我们的辛勤培育。

参考文献

[1] 杨发武. 地震新论与地震预测[M]. 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M]. 1998.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初中数学部编版 投影模拟模拟考题考点.doc

初中数学部编版投影模拟模拟考题考点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 8.如图所示,当小人向建筑物A靠近时,在建筑物B上形成的盲区()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15.日常生活中,较大的会场、电影院的前后排座位是阶梯状的,这样做是因为可以() A.这是一种规定 B.充分利用场地 C.增大盲区 D.减小盲区 13.人往路灯下行走的影子变化情况是() A.长?短?长 B.短?长?短 C.长?长?短 D.短?短?长 2.上午九时,阳光灿烂,小李在地面上同时摆弄两根长度不相等的竹竿,若它们的影子长度相等,则这两根竹竿的相对位置可能是() A.两根都垂直于地面 B.两根都倒在地面上 C.两根不平行斜竖在地面上 D.两根平行斜竖在地面上 4.小明在操场上练习双杠的过程中发现双杠的两横杠在地上的影子() A.相交 B.互相垂直 C.互相平行 D.无法确定 12.如图所示,水杯的杯口与投影面平行,投影线的方向如箭头所示,则水杯的正投影是() 评卷人得分

A. B. C. D. 4.当你乘车沿一条平坦大道向前方行驶时,你会发现,前方那些高一些的建筑物好像“沉”到了位于他们前面矮一些的那些建筑物后面去了,这是因为(). A.汽车的速度很快 B.盲区增大 C.汽车的速度很慢 D.盲区减小 5.如图,晚上小亮在路灯下散步,他从A处向着路灯灯柱方向径直走到B处,这一过程中他在该路灯灯光下的影子()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短后变长 D.先变长后变短 20.(本题满分8分)已知:如图,AB和DE是直立在地面上的两根立柱,AB=5m,某一时刻,AB在阳光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作者: ————————————————————————————————日期:

本科生课外研学任务书及成绩评定表 题目__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学生姓名____ 黄邦毅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 严家斌____________ 学院____ 地信院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地科0901_______________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一、引言 国内外的勘探实践表明,没有物探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更多圈闭的发现,就没有钻探成功率的提高,也就更不会有油田和储产量的快速增长。宏观看,物探的作用在勘探阶段是客观的目标评价,在开发阶段是精细的油藏描述。因此,油气勘探开发离不开地震技术和地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说勘探技术是石油工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物探技术就是获得油气储量的第一直接生产力。 纵观近些年的勘探技术的具体运用,最常见的莫过于地震勘探,所谓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形,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藏着很多宝贵的资源,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进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目前都在积极寻求开发海洋资源,在海洋的勘探开发中离不开物探,而且运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是地震勘探。 二、海洋地震勘探 在茫茫大海里寻找石油最有效的技术方法是地球物理方法,其中主要是地震勘探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海洋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和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数据处理技术和解释方法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油气勘探中,利用地震资料不仅能确定地下的构造形态、断裂分布,而且能了解地层岩性、储层厚度、储层参数甚至能直接指示地下油气的存在。在油气开发中,地震资料同测井、岩芯资料以及其它地下地质资料相结合能对油藏进行描述和监测。地震技术远远超出了石油勘探领域,已向石油开发和生产领域渗透。 用于寻找海上石油的地震反射法,和陆地的地震反射法相比,在方法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中, 测量原理 在这类方法中,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从震源O激发出的弹性波投射到反射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其条件是:入射角α等于反射角β。能

抗震设防烈度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附录 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注:本附录一般把“设计地震第一、二、三组”简称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A.0.1首都和直辖市 1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一组:北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房山、通州、顺义、大兴、平谷),延庆,天津(汉沽),宁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第二组:北京(昌平、门头沟、怀柔),密云;天津(和平、河东、河西、南开、河北、红桥、塘沽、东丽、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宝坻),蓟县,静海。 3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第一组:上海(黄浦、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闵行、宝山、嘉定、浦东、松江、青浦、南汇、奉贤);第二组:天津(大港)。 4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第一组:上海(金山),崇明;重庆(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戽、北碚、万盛、双桥、渝北、巴南、万州、涪陵、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壁山,铜梁,大足,荣昌,綦江,石柱,巫溪*。 注:黑体字加下划线的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

区的分界线,下同。 注:上标* 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A.0.2河北省 1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一组:唐山(路北、路南、古冶、开平、丰润、丰南),三河,大厂,香河,怀来,涿鹿; 第二组:廊坊(广阳、安次)。 2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第一组:邯郸(丛台、邯山、复兴、峰峰矿区),任丘,河间,大城,滦县,蔚县,磁县,宣化县,张家口(下花园、宣化区),宁晋*; 第二组:涿州,高碑店,涞水,固安,永清,文安,玉田,迁安,卢龙,滦南,唐海,乐亭,阳原,邯郸县,大名,临漳,成安。 3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第一组:张家口(桥西、桥东),万全,怀安,安平,饶阳,晋州,深州,辛集,赵县,隆尧,任县,南和,新河,肃宁,柏乡; 第二组:石家庄(长安、桥东、桥西、新华、裕华、井陉矿区),保定(新市、北市、南市),沧州(运河、新华),邢台(桥东、桥西),衡水,霸州,雄县,易县,沧县,张北,兴隆,迁西,抚宁,昌黎,青县,献县,广宗,平乡,鸡泽,曲周,肥乡,馆陶,广平,高邑,内丘,邢台县,武安,涉县,赤城,走兴,容城,徐水,安新,高阳,博野,蠡县,深泽,魏县,藁城,栾城,武强,冀州,巨鹿,沙河,临城,泊头,永年,崇礼,南宫; 第三组:秦皇岛(海港、北戴河),清苑,遵化,安国,涞源,承德(鹰手营子)。

2011中考模拟分类汇编.投影与视图

①正方体 ②圆柱 ③圆锥 ④球 投影与视图 一、选择题 1.(2011年黄冈中考调研六)图,下列四个几何体中,它们各自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有两个相同,而另一个不同的几何体是 ( ) 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2.(2011年北京四中中考模拟20)面形状的四张纸板,按图中线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下直三棱柱的是( ) 答案C 3、(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模拟)如图,下列四个几何体中,它们各自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有两个相同,而另一个不同的几何体是( ) 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4、(2011年浙江杭州三模) 如图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及相关 A 、 B 、 C 、 D 、 ①正方体 ②圆柱 ③圆锥 ④球 (第4题)

数据,则判断正确的是( ) A . a >c B .b >c C .4a 2 +b 2 =c 2 D .a 2 +b 2 =c 2 答案:D 5、(2011年浙江杭州六模)如图下列四个几何体,它们各自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中,有两个相同而另一个不同的几何体是(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答案:B 3、(2011年浙江杭州七模)由若干个相同的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搭成这个几何体的小立方体的个数是( ) A .3 B .4 C .5 D .6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答案:B 二、填空题 1、(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数学模拟22)14、在水平的讲台上放置圆柱形水杯和长方体形 ①正方体 ②圆柱 ③圆锥 ④球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 对照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Array震 反 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 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 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 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 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人们把不同 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 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一般说来,设 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 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 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出现峰值时的 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

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 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同样,结构刚度越大、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大,因此,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前提下,结构应有适宜的刚度。适当延长建筑物的周期,从而降低地震作用,这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从89与2001及2010几版抗规的对比中寻找解释,列表如下: 可以看出,89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01版的新生事物。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与8度半()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 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 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律吗,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抗震恒永久,牛二永流传。(牛二:牛顿第二定律——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即或;也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即F=kma,其中k是比例系数;只有当F以牛顿、m以千克、a以m/s2为单位时,F=ma成立。) 最后总结一句话:地震影响系数来源于牛二。 知道了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下面顺藤摸瓜,就要总结一下α(地震影响系数)的定义公式。 α(T)= K ×β(T), 公式里有三个系数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点的投影模拟试卷

建筑制图与识图——点的投影训练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点的正面投影用()表示。 A.大写字母表示 B. 小写字母表示 C. 小写字母加一撇表示 D. 小写字母加二撇表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的正面投影与水平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X轴 B. 点的正面投影与侧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X轴 C. 点的水平面投影与正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Z轴 D. 点的侧面投影与水平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Z轴 3.两点在水平投影面上反映的方向是( )。 A.上下、左右 B.前后、左右 C.上下、前后 D.上下、里外 4.点的侧面投影反映了点的( )坐标。 A.X、Y坐标 B.X、Z坐标 C.Y、Z坐标 D.X、Y、Z坐标 5.点的X坐标是点到( )面的距离。 A.V B.H C.W D.投影 6.如果点在H面上,则点的( )坐标为零。 A.Z B.X C.Y D.X和Y 7.如果点在Y轴上,则点的( )坐标为零。 A.Z B.X、Z C.Y、Z D.X、Y 8.空间两点的( )坐标相等,两点在V面重影。 A.Z B.X、Z C.Y、Z D.X、Y 9.下列轴测图当中A、B两点的位置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A在B的左前下方 B.A在B的左上后方 C.A在B的右前下方 D.A在B的左下后方 10. 下列二视图当中C、D两点的位置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C在D的左上前方 B.C在D的右上前方 C.C在D的左上后方 D.C在D的右上后方 11.如果A、B两点的X、Z坐标相等,且A点的Y坐标比B点大,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两点在W面重影。 B. A、B两点在H面重影。 C.A点可见B点不可见。 D.A、B两点在V 面重影。 12.关于下图当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最右 B.C点最下 C.B点最前 D.B点最上 二、判断题(正确的请在题干后面的括号中填入“√”,错误的请在题干后面的括号中填入“×”,填错或不填的,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4分)。 1.点的上下位置由点的Z坐标确定()。 2.点的一个面投影反映了点的两个坐标()。 3.点到V面的距离为点的X坐标()。 4.如果空间点在V面上,则点的X坐标为0()。 5.点的水平面投影到X轴的距离等于点的侧面投影到Z轴的距离()。 6.通过两点的一个面投影可以判断两点的空间位置关系()。 7.点的正面投影与侧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Z轴()。 8.如果空间点在Y轴上,则点的X、Y坐标为0()。 9.如果空间两点的Y和Z坐标相等,则这两点肯定在W面上重影()。 10.点的W面投影用小写字母表示()。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结构设计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结构设计 1建筑设计 1.1工程概况 建筑设计在现有的自然环境与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经济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内部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等,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与结构等相关的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各种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本方案采用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由梁、柱、节点及基础组成的结构形式,横梁和立柱通过节点连成一体,形成承重结构,将荷载传至基础。其特点是承重系统与非承重系统有明确的分工,支承建筑空间的骨架与梁,柱是承重系统,这种结构形式强度高,整体性好,刚度大,抗震性好,开窗自由。 设计标高:室内外高差:450mm。 地震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耐火等级:二级。 =0.60kN/m2。 基本风压:ω 雪压:0.20 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 不上人屋面活荷为0.5kN/m2,走廊活荷载为2.5kN/m2,卫生间楼面活荷载为2.0 kN/m2,教室楼面活荷为2.0 kN/m2,楼梯活荷载为3.50kN/m2。 1.2 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功能分区 1.2.1 总平面布局

该建筑物总长度为87.6m,总宽度为17.7m,总高度为18.45m,共五层,总建筑面积为7752m2,主体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图1.1 建筑平面图 1.2.2 平面功能分区 根据设计资料的规划要求,本办公楼建筑要求的主要功能有:门卫室,办公室,会议室,男女厕所等。 (1)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 使用房间面积的大小,主要由房间内部活动的特点,使用人数的多少以及设备的因素决定的,本建筑物为办公楼,主要使用房间为办公室,各主要房间的具体设置在下表一一列出,如下表: 表1-1 序号房间名称数量单个使用面积 1 办公室79 52.45 2 会议室 5 65.53 3 办公设备用房 5 65.53 4 门房 1 25.36 5 男女厕所10 20.04 (2)窗的大小和位置 房间中窗的大小和位置主要是根据室内采光通风要求来考虑。采光方面,窗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机械制图模拟习题 (2)

《机械制图》模拟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根据图1所示AB、CD直线和P、Q平面,选择回答如下题: 图1 1.AB、CD直线的正面投影应标记为( A )。 A. a’b’、c’d’ B. ab、cd C. a”b”、c”d” D. AB、CD 2.AB、CD直线的水平投影应标记为( B )。 A. a’b’、c’d’ B. ab、cd C. a”b”、c”d” D. AB、CD 3.AB、CD直线的侧面投影应标记为( C )。 A. a’b’、c’d’ B. ab、cd C. a”b”、c”d” D. AB、CD 4.P、Q平面的正面投影应标记为( A )。 A. p’、q’ B. p、q C. p”、q” D. P、Q 5.P、Q平面的水平投影应标记为( B )。 A. p’、q’ B. p、q C. p”、q” D. P、Q 6.P、Q平面的侧面投影应标记为( C )。 A. p’、q’ B. p、q C. p”、q” D. P、Q 7.直线AB在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均不反映实长,因此称之为( A ) A.一般位置直线或倾斜线 B. 正平线 C. 水平线 D. 侧平线 8.直线CD在侧面投影面上的投影有积聚性,因此称之为( B ) A.一般位置直线或倾斜线 B. 侧垂线 C. 正平线 D. 水平线 9.平面P在( B )面上的投影反映实形,因此称之为水平面。 A. 正投影 B. 水平投影 C. 侧投影 D. 一般位置 10.平面Q的水平投影投影具有积聚性,因此称之为( A )

A. 铅垂面 B. 正垂面 C. 侧垂面 D. 一般位置平面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根据图2所示切割体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判断(1)~(8)问题的正确与否,根据图3,判断(9)~(10)问题的正确与否。 图 2 (1)其基本体是半个球体。(√) (2)半球体的底面是水平面。(√) (3)有两个平面来切割球体,一个是切割平面是正平面,另一个是水平面。(√) (4)有两个平面来切割球体,一个是切割平面是水平面,另一个是侧平面。(×) (5)其正面投影的转向轮廓线为直线。(×) (6)其正面投影的转向廓线为圆弧。(√) (7)用正平面切割球体,其截交线的正面投影反映实形。(√) (8)用水平面切割球体,其截交线的水平投影圆弧半径小于球体半径。(√)(9)图3正面投影正确。(√) (10)图3水平投影错误。(×) 图3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部选对得满分,少选得相应分值,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图4 1.该组合体可分解为()较简单的几何形体。 A、四孔底板 B、竖立圆管 C、前面带孔的空心圆柱,且空心圆柱上面不通 D、凸台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复习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波在不同密度的媒质分界面发生反射的波 2.透射波地球物理学透射波即透过波 3.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4.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波前 7.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8.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 不相同 9.振动图形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时间场和等时面 12.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 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3. 离散付氏变换 14. 时间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 式。 15. 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 的表现形式。 16. 褶积由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输出相应) 17. 离散褶积由离散的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 18. 互相关用来表示两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个度量,通常通过与已知信号比 较用于寻找未知信号中的特性。 19. 自相关随机误差项的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 在自相关性 20. 离散互相关 21. 离散自相关 22. 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采 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23.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24. 炮检距激发点(炮)点到接收点(检)点的距离。 25.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小炮检距,μΔx 。 26.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震反应 谱:在 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同样,结构刚度越大、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大,因此,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前提下,结构应有适宜的刚度。适当延长建筑物的周期,从而降低地震作用,这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

投影虚拟仿真显示

投影虚拟仿真显示:昆明钛支点帮你详解 目前,随着仿真技术多层面的深入应用到投影显示技术上,一种虚实融合、亦真亦幻的奇妙“虚拟世界”认我们身临其镜,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三度虚拟空间的世界提供给了人们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仿真投影就在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投影显示技术基础上给你营造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限制的虚拟世界,一种奇幻动感的交互式体验,或许在你挥手间就已到非洲某个土著部落的去见部落酋长,或者一眨眼间你还又可以到北极爱斯基摩人那去感受的雪原猎手的生活,甚至南美雨林中的一只蜥蜴在你脚下爬过之后你又回到了原始社会那种餐风宿露、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中。时空的差距、地域上的差距正在“沉浸”你脑海中的视觉神经,这些都是仿真投影善意欺骗你的眼球之后的效果。 这种虚拟仿真显示作为目前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应用层面不断推陈出新,虚拟现实环境是在计算机生成一种交互式三维虚拟特殊环境之后,人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这个虚拟环境中,并与之产生互动,进行交流,通过参与者与仿真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借助人本身对所接触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帮助参与者启发思维,全方位地获取虚拟环境所蕴涵的各种空间信息和逻辑信息。这种以沉浸、临场感和实时交互性是实现对时空环境的现实构想,也即启发思维和获取思维信息的最终目的。同时高度逼真的虚拟世界、高度临场感和高度参与性最终使参与者真正实现虚拟空间中信息交流和精神上的感知。虚拟仿真投影所生成的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让使用者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融为一体,使人产生一种被“沉浸”的感觉,作为与周围环境通过观察、操纵产生交互作用的感觉。仿真的目标是为了提供交流和实践,让其能够体验和实践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活动,从而达到多种模拟效果。基于这种现实构想。目前应用于相当广大的领导域中,如军事模拟训练、虚拟战场仿真、数字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虚拟生物医学生物工程、教学演示、工程数据可视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大型场景仿真环境、展览展示、工业设计等诸多专业领域。 自从虚拟仿真投影技术诞生发展以来,它已经在军事模拟、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探测系统、医学等领域中作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21世纪最具应用前景的三大技术,目前虚拟互动投影系统主要针对会场展示开展,如地面互动感应投影系统、桌面互动感应投影系统、壁面互动感应投影系统、互动感应背面投影系统。随着虚拟仿真投影技术飞速发展,很快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支柱技术。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1. 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2?均匀、理想弹性介质中的三维波动方程 3.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4.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5.多层黏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6.几何地震学原理 7.地震波速度及地震地质条件 1.1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1.地震地质模型 2.固体成为弹性介质的条件 3.人工激发震源与岩层的弹性 4.常用的弹性介质模型 1.3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1.3.1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平面波 1.3.2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球面波 1.3.3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 1.3.4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 小结: 1、动力学特征(动力学参数) 2、运动学特征(运动学参数) 3、动力学特征的体现:远近震源处的位移波形变化 球面扩散、振动图和波剖面谱分析 4、运动学的原理和定理:Huygens、Fermat、Snell 5、时间场和射线的关系

6、基本概念:射线、视速度、频波关系、波数、波长动力学信息(反映动力学特征的信息)振幅、频率、波形、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等特征。 运动学信息(反映运动学特征的信息) 传播时间(旅行时间)、传播时间-空间距离的关系、波的传播路径、地震速度等特征 1.4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1.平面波的反射和透射 2.弹性分界面上的波型转换和能量分配 3?球面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4.地震面波 小结 1、斯奈尔定理(包括反射定理、透射定理) 2、波的转换(同类波、转换波) 3、能量分配Zoeppritz方程 (法线入射、入射自由表面、反射产生条件) 4、倾斜入射及折射波的产生(产生条件、原因) 5、折射波的特点 (波前为圆锥台、射线为直线、能量扩散比反射波慢、折射盲区、屏蔽现象) 6、AVA曲线 (临界入射前、临界入射、过临界入射) 7、面波的特点 (传播速度、质点位移、频散现象) 1.5多层黏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1.黏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和大地滤波作用 2.多层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 3.地震波的簿层效应 4.地震绕射波 5.地震波的波导效应 6.反射波地震记录道形成的物理机制 黏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基本概念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作者:————————————————————————————————日期: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0 5 0.05 0.1 0.15 0.2 0.3 ≥0.4 <Ⅵ Ⅵ Ⅶ Ⅶ Ⅷ Ⅷ ≥Ⅸ

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同样,结构刚度越大、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大,因此,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前提下,结构应有适宜的刚度。适当延长建筑物的周期,从而降低地震作用,这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