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部编语文八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部编语文八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活动*探究课型指导

(1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设置活动探究单元课型的意义和主要特征。

2、了解演讲的文体常识。

【教学流程】

一、课型理解

1、什么是活动探究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是以任务为先导,以活动为主体,将“听说读写讲”融为一体的动态系统,每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均安排三个学习任务,基本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创造性的新形式,践行了课程标准这一理念。

2、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方式

——活动探究单元需要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

3、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特点

——活动探究单元不仅提供教学内容,还将一般情况下隐藏在教学内容背后的学习方法、活动流程、任务构思、具体要求等显性化,并固定为基本一致的内容板块。同时,教材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以方便教学。

活动探究单元中设计的学习活动遵循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能力为指归的原则,一般不需要学生为组织活动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

重视知识学习,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系统。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概念、结论、命题等陈述性知识分散布置在旁批、补白、思考探究、技巧点拨等处,而不是直接呈现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

二、演讲常识:

(一)定义: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二)主要形式:照读式演讲、背诵式演讲、提纲式演讲,即兴式演讲。

(三)主要特点:

1、针对性。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2、口语性。演讲稿的要求是“上口入耳”,凡是讲不顺口或听不清楚之处(如句子过长),均应修改与调整。具体要做到:把长句改成适听的短句;把倒装句改为常规句;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加以改换或删去;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把容易误听的词换成不易误听的词。

3、鼓动性。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

(四)主要功能:

1、“使人知”。这是一种以传达信息、阐明事理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它的特点是知识性强,语言准确。

2、“使人信”。这种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信赖、相信。它的特点是观点独到、正确,论据翔实、确凿,论证合理、严密。

3、“使人激”。这种演讲意在使听众激动起来,在思想感情上与你产生共鸣,从而欢呼、雀跃。

4、“使人动”。可使听众产生一种欲与演讲者一起行动的想法,它的特点是鼓动性强,多以号召、呼吁式的语言结尾。

5、“使人乐”。这是一种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使人快乐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多以幽默、笑话或调侃为材料,一般常出现在喜庆的场合。它的特点是材料幽默,语言诙谐。

单元导读课(1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

2.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读熟课文。

【教学流程】

一、开宗明义,明确任务:

本单元的主题是演讲,学习形式为“活动*探究”任务单。

1.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阅读教材提供的四篇演讲词,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在了解作者和演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

2.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在把握演讲词特点的基础上,学习演讲稿的写法,自己撰写一篇演讲稿。

3、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课外搜集视频或音频资料,了解演讲的基本技巧。以“任务二”撰写的演讲稿为基础,举办一次班级演讲比赛。

二、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四篇演讲词各具特色,《最后一次讲演》的慷慨激昂、爱憎分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客观理性、严谨求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亲切自然、风趣幽默;《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 周年》的高屋建瓴、庄重典雅。

三、自主预习,积累字词。

1、收集信息,完成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

2、运用课后词语,试着归纳四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

四、比较阅读,思考质疑。

1、演讲针对性,四篇演讲词分别说给谁听;

2、理清四篇演讲词的观点和思路。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6课时)

第1、2课时《最后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学习《最后一次演讲》,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3、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思想教育的

内容。

4、朗诵比赛,学习演讲表达。

【教学流程】

一、朗读,感知

1、看视频资料,听读,注意感受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2、抽查学生预习情况,重温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3、生大声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并思考:

(1)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篇演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对国民党特务又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研讨

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说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与敌人的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3、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

三、朗读、品味

1、这篇演讲词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极强的战斗力和感染力。思考本文取得这种表达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明确: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运用了对比、反复等修辞,在讲演中不断变换人称,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2、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1)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句式:祈使句表达效果: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反动派虚弱的本质,表现了自己大无畏的精神。

(2)你们完了,快完了!

句式:感叹句表达效果:揭露了敌人虚弱的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

(3)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句式:反问句表达效果: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

3、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对比)

(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反问)

(3)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比喻)

(4)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反复)

4、找出人称是如何变化的?体会其作用。

生讨论交流,明确: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弱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用“我们”表示演讲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

四、观摩、演讲

1、观摩视频,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2、学生模仿,各组推荐一名优秀学生表演试读。

3、学生点评,评出优秀演讲者,加分表扬。

五、质疑、拓展

1、你对本文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2、选取课文中最打动你的段落,仿写一段,体会演讲词语言的感染力。

第3、4课时《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学习常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流程】

一、举例激趣,导入新课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名学生以高分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没能完整地做好个实验,这又使身边的人们大为不解。这是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默读,圈点批注: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勾画不懂的地方。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在圈点批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交流本文的思路脉络,弄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分小组进行交流,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分(2~5):举例证明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美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的世环境中的重要性。

三、精读课文,探寻论证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演讲词,作者阐述怎样的观点?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教育入手,结合

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具备“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现身说法,举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体验,亲切而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

3)对比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4)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

四、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对学生交流阅读时勾画的疑难问题,质疑、交流、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对话,通过思考交流弄明白疑难问题。在平等的氛围里积极探讨明确下列问题:

五、课堂小结,对比研读

1、重温本课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试着在所学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邓家轩或居里夫人的实验事例。

第5课时《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教学目标】

1、学习《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了解演讲者的观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检测语文试题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颓.唐(tuí)暂.时(zàn)绿釉.(yòu)俯瞰.(kàn)B.差.使(chāi)凋.谢(diāo)鲜腴.(yú)秀颀.(jīn) C.马褂.(guà)鸡(zōng)飓.风(jù)惆.怅(zhōu)D.耸.立(sǒng)濒.临(pín)密匝.匝(zā)蹒.跚(pán)2.下列各项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迂腐吆喝辟邪纵横绝荡B.松懈奉献驻扎素未谋面 C.交卸狼籍赋闲触目伤怀D.俯瞰遏制点缀神彩飞扬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广大官兵总是挺身而出 ....、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B.5000多年连绵不断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C.在2020年春晚中,当看到黄晓明等人演出的小品《机场姐妹花》时,全家人都忍俊 .. 不禁 ..地笑起来。 D.春天已经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希望也在每一个人心中潜滋暗长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车站送别”的特定情景,抓住传神的细节写父亲的背影,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B.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C.《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他原名沈德鸿,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D.《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该文开篇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 5.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②汪曾祺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词语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词语 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背影》 差使[chāi shǐ]:指官职或职务. 交卸[xiè]: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情况.这里指失业. 奔丧[sāng]:料理长辈或亲属的丧事. 狼藉[jí]:为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diǎn zhì]:(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赋闲[fù xián]: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 游逛[guàng]:指游览;为消遣而闲走. 妥帖[tuǒ tiē]:恰当,十分合适. 踌躇[chóu chú]: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迂腐[yū fǔ]:指言谈和行为拘泥于陈旧的,不知变通,不合时宜. 马褂[guà]:服饰名,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 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干[shì]:擦干净,抹干净. 搀扶[chān]:指用手轻轻架着对方的胳膊或手 颓唐[tuí]:指衰颓败落 琐屑[suǒ xiè]:指细小、琐碎的事情. 惦记[diàn]: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 举箸[zhù]:拿起筷子. 祸不单行[huò]: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触目伤怀:看到眼前的景象心里感到悲伤.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情郁于中[yù]: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第十四课《白杨礼赞》 开垦[kěn]:荒地开辟 锤炼[chuí liàn]: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 主宰[zǎi]:对事情的变化有决定权力. 倦怠[juàn dài]:疲乏,懈怠

傲然[ào]:形容坚强不屈的样子. 倔强[jué jiàng]:刚强不屈,不轻易屈服 婆娑[pó 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的样子. 虬枝[qiú]:盘曲的树枝. 伟岸:高大挺拔 宛然[wǎn]:仿佛;很象. 秀颀[qí]:美而高. 鄙视[bǐ]:表示轻蔑、看不起的意思; 妙手偶得[ǒu]: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 坦荡如砥[tǎn dàng rú dǐ]: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潜滋暗长[qián zī àn zhǎng]: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恹恹欲睡[yān]: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旁逸斜出[yì]: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纵横决荡[zòng héng jué dàng]: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第十五课《散文二篇》 兴味:指趣味;兴趣;兴致. 洗涤[dí]:冲荡;清洗. 卑微[bēi wēi]:地位低下,没有权势. 牛犊[dú]:小牛. 炫耀[xuàn yào]:指夸耀. 茸毛[róng]:柔软纤细的毛. 疲倦[pí juàn]:指十分劳累,困倦. 消逝[shì]: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失. 繁殖[fán zhí]:指生物的滋生增殖. 凋谢[diāo xiè]: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指老年人去世. 遏制[è zhì]:指阻止,禁绝;制止. 肆意[sì]:纵情任意,不受拘束. 濒临[bīn lín]:紧靠,临近 俯瞰[fǔ 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深渊[yuān]:很深的水潭.比喻危险或困苦的境地 星辰[chén]:宇宙中星星的总称.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 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 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 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 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 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 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 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 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 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第四单元 知识清单 类 内容 型 1.《背影》选自《》。 2.《白杨礼赞》作者,原名,字雁冰,、社会活 动家。代表作有小说《》三部曲、《》《》《春蚕》等。 3.《散文二篇》之《永久的生命》作者,作家。主要作品有文学 《》《严文井童话集》。《我为什么而活着》作 常识 者,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4.《昆明的雨》作者,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 戏剧家,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 字音字形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说《》等。 1.差使() 2.簌簌( ) 3.妥帖() 4.奔丧( ) 5.颓唐() 6.举箸() 7.勾留()() 8.蹒跚()() 9.踌躇()() 10.yū() 11.擦shì() 12.琐xiè() 13.游guàng() 14.马guà()15.交xiè()16.狼jí() 17.fù()闲18.chù()目伤怀19.huò()不单行 ... . .... ....

词语理解20.婆娑() 21.秀颀() 22.倔强() 23.虬枝( ) 24.参天() 25.宛然() 26.鄙视( ) 27.丫枝 ( )() 28.坦荡如砥() 29.不折不挠() 30.潜滋暗长( ) 31.恹恹 欲睡( ) 32.主zǎi()33.开kěn()34.妙手ǒu()得 35.旁yì()斜出 36.纵横jué()荡37.nán()木38.倦dài() 39.濒临() 40.俯瞰() 41.洗涤() 42.牛犊( ) 43.茸毛() 44.遏制() 45.兴味( ) 46.深不可cè() 47.消shì()48.繁zhí()49.diāo()谢50.深 yuān() 51.星chén() 52.bēi()微 53.鲜腴() 54.辟邪( ) 55.缅桂() 56.密匝匝( ) 57.lí()笆58.yāo()喝59.苔hén() 60.连mián()不断 1.正是(不幸的事接连发生)的日子。 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 ......... .... ....... ... . ..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2018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第一课:社戏/鲁迅(共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X k B 1 . c o m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

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新课标第一网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完整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纪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本单元的这些散文要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认真训练学生的朗读,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本单元学习内容包括,第一部分,课文阅读《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活着)、《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是写作。作文写作训练的要求是语言要连贯。 第三部分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对人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第一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 1、《背影》一文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感知课文中父亲的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把握课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文章的叙述方式,品味课文朴实无华,独具特色的语言。 2、《白杨礼赞》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在,使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之上,学习象征手法的应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3、《散文两篇》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课文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同时理清每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内涵。 4、《昆明的雨》这篇文章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说“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同时把握课文记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中形散神聚的特点。 四、本单元教学设想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散文教学的共性,交给学生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引导他们自主进行散文赏析,又要注意本单元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抓住“类型”这个关键词,避免泛泛而教,防止学生在既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 所向披 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 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

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给加点字注音。(6分) ①狼藉.()②赋.闲()③倦怠.() ④倔.强()⑤洗涤.( ) ⑥凋.谢()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他chóu chú()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②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suǒxiè()便往往触他之怒。 ③黄与绿zhǔ zǎi()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bīn lín ()绝望的边缘。 3、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成语,并至少用其中两个成语写一句话。 (6分) A.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____________,自然情不能自已。 B.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________________。 C.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___________,对抗着西北风。 D.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着眼睛翘舌说不出话来。现在用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_____________:这东西这么好吃?! 写话: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生态乡村处理生活垃圾的经验。 B.“中华文明之美”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C.中国结不仅造型完美,应用广泛,而且形态、颜色都蕴含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D.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语言要连贯,这是我们写作时的一个要求。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在中间飞行的年幼的、体弱的大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最新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纪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本单元的这些散文要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认真训练学生的朗读,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本单元学习内容包括,第一部分,课文阅读《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活着)、《昆明的雨》第二部分是写作.作文写作训练的要求是语言要连贯. 第三部分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对人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第一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 1、《背影》一文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感知课文中父亲的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把握课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文章的叙述方式,品味课文朴实无华,独具特色的语言. 2、《白杨礼赞》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在,使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之上,学习象征手法的应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3、《散文两篇》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课文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同时理清每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内涵. 4、《昆明的雨》这篇文章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说“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同时把握课文记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中形散神聚的特点. 四、本单元教学设想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散文教学的共性,交给学生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引导他们自主进行散文赏析,又要注意本单元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抓住“类型”这个关键词,避免泛泛而教,防止学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4灯笼 5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

部编统编版语文 八年级作文教案

八年级作文教案 【训练题目】 以“成长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成长,是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成长的感受,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就像一棵小苗长成大树,有阳光雨露,也有风吹雨打,有欢乐甜美,也有困惑痛苦。要写好这个作文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先审好题,明确题眼是“滋味”,即要把滋味写出来。二、要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管这种感受是苦涩甜蜜的,还是欣喜惊奇的。三、要有典型的材料,从材料中自然生发感受,诉说自己对成长的真切体会。要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生活中,观察出对生活的认识,对成长的感受。你可以议论,表达你对成长的思考;你可以记叙,诉说你的一段成长的故事;你可抒情,抒发你对成长的感受…… 【升格示例】 成长的滋味 成长是大家共同品尝过的一种人生岁月,酸甜苦辣咸,五味皆全,仔细一品,却发现原来还有一番不同的滋味涌上心头,那就是成长是一种幸福。 从出生到学会说话,成长总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学会叫妈妈时,母亲那和谐的脸上挂着笑容;当我学会穿衣服,爸爸慈祥的脸上显视出那高兴的样子,然后说:“我的乖女儿长大了,不在需要我为她穿衣服了!”直到捧着那厚厚的字典查阅那生字生词;直到笨手笨脚把那咸不可入口的土豆丝端上饭桌,我都能听到母亲、父亲那带着喜悦的口中说出:“乖女儿,终于长大了。”我,长大了,能让日夜操劳的母亲开心的笑一笑,能让日夜奔波在外,而不能按时吃饭的父亲歇上一歇。母亲的微笑是她的幸福,也是我的幸福,父亲喘息的平缓便是我的成功。于是,我说!成长是一种幸福。 从小时候,就不愿喝牛奶,童年的想法是不愿和牛宝宝争一个好妈妈,孩提时,看见别人采摘那漂亮的花,就会心疼,天真的念头是花儿也知道疼痛;自小就不明白天上为什么会掉下小水滴,是不是它哭了,鱼儿为什么总生活在水里,而不被呛死……自小说喜欢揣摩世界上的一切一切,满脑子充满稀奇古怪的问号,于是搂着爸爸的脖子,问一大堆一大堆的为什么,缠着放学回家的小姐姐问那些为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个问题解决了,我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升格导议] 这篇散文的整体构思还是不错的,小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叙写了自己成长的感受。但内容不够充实,结尾也不够简洁有力。为了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在文章开篇之后,用类比的方法讲述成长的快乐,结尾部分应精心设计,力求有一箭三雕之效,既要点题,呼应开头,又要深化文章的中心。 [升格佳作] 成长的滋味 成长是你品、我品、他品的人生岁月,酸甜苦辣,多滋多味,仔细品品,噢,原来别有一番滋滋哧在心头,成长是一种幸福。 羽翼渐丰的幼鹰,带着对广阔苍穹的向往,努力地,使出全身的力量——成功了,它一展稚嫩的双翼自由自在地飞翔;刚出生的小牛犊不愿再跪在柔软的草地上,带着对奔腾渴望,努力地,使出全身的力量——成功了,它稳稳地直立起小小的身子,一声奶气的:哞“是向世界宣告:我长大了!飞翔是幼鹰的幸福,腾跃是牛犊的成长。于是,我说,成长是一种幸福。 从呱呱坠地到咿咿呀呀的学语,成长始终伴我左右。会奶声奶气地喊妈妈时,温馨的笑声荡漾在母亲的脸颊;会自己穿衣服了,爸爸舒心地说一声:“乘女儿,长大了!”直到会自己捧着厚厚的字典查阅不认识的生字,直到笨手笨脚地把咸得不可入口的土豆丝端上饭桌,我都能听到从母亲、父亲口中说出:乘女儿,长大了!我长大了,能让日夜操劳的母亲开心地笑,能让整日奔波的父亲歇一会儿了。母亲的微笑是她的幸福,父亲喘息的平缓便是的成功。于是,我说:成长是一种幸福。 自小就不愿喝牛奶,童年的理论是不愿和牛宝宝争一个好妈妈:自小看到别人摘花就心疼,天真的理论是花会疼;自小就不明白天上为什么会掉下小水点,鱼儿为什么在水里却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④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⑤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⑥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⑦_________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 ⑧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李贺《雁门太守行》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花朵以它fù郁的花香,作为对哺育它的泥土的回报;谷穗以它饱满的颗粒,作为对温暖它的太阳的回报;小鱼以它美丽的身姿,作为对保护它的大海的回报。大自然中的一切,都会互相感恩。作为人类的我们,难道不更加应该感恩给与过我们帮助和鼓励的朋友、亲人吗?当我们懂得感恩,就会明白付出是我们含蓄而热烈的表达方式。懂得感恩,与爱同行,我们的生命会更加灿烂多彩!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 fù()郁哺.育()含蓄.()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2分) (3)语段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达方式。(2分)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陈述句,不得改变原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甲】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