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典型案例分析

示范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典型案例分析
示范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典型案例分析

示范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典型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幼儿园课程

全美幼教协会:一种有组织的框架,它描述了儿童应学习的内容,儿童达到规定课程目标的过程和为帮助儿童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教与学所发生的环境.

国内课程定义: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特点:

1、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

2、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

3、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

4、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5、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二.国内外幼儿园常见课程模式列举

国外:

(一)蒙台梭利教学法

1、缘起: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倾其毕生经历所创造的。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在蒙氏教室里,有丰富多彩的教具,它们都是根据儿童成长发展敏感期所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蒙台梭利教学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内容。孩子通过自我重复操作蒙氏教具创新建构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2、教学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

包括基本动作、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生活礼仪等,培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互助、爱物等好习惯。

感官教育

培养敏锐的感官,进而培养观察、比较、判断的习惯与能力。

数学教育

使用直观教具玩数学。让孩子在学具操作中懂得数与量的关系,感受四则运算的快乐。

语言教学

让孩子通过对实物的描述,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渗透文字活动,培养阅读能力,为书写做准备。

科学文化教育

蒙氏教室里备有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历史、地质等各方面教具,使儿童在玩中探索科学的奥秘,从宏观到微观,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3、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特点

以儿童为主,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提供充分的教具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幼儿园提供给孩子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其内在潜能。蒙台梭利教室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教具(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孩子自我学习的乐趣。

不“教”的教育

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也就是所谓的“儿童敏感期”。蒙台梭利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的“敏感期”,而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的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开动脑筋、挖掘潜力。

4、蒙台梭利教学关键词

吸收性心智

孩子与生俱来地能够向周围环境吸收一切,0~6岁是吸收最佳期,其中0~3岁是最重要的吸收阶段。

敏感期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的获得都有一个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能力,所以称这个阶段为敏感期。所以在敏感期里要给孩子创造适宜发展各种能力的环境。

尊重儿童

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想要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自发学习。

(二)瑞吉欧教育模式

1、缘起:

瑞吉欧.艾米里亚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儿童保教体系,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创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学校的管理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想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被视为欧洲教育改革的典范,并在当今对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2、理论建构:

瑞吉欧教育实践的理念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欧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战后意大利的左派政治改革。

以马拉古兹为代表的瑞吉欧人尝试运用和借鉴了许多领域的理论与思想,其中最核心、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和杜威、瑞士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等的理论和思想:

A、教育是通向社会公平和改革的道路;父母、教师与市民共同合作教学;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合作互助;着眼于儿童整体人格的教育和发展,实施“全人教育”。(布鲁纳)

B、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设计课程方案;民主学校的理念。(杜威)

C、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积极建构其知识体系,从而获得智力的发展。(皮亚杰)

D、思维与语言不可分离;学习产生于最近发展区;社会关系即学习的内容。(维果茨基)

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中坚人物,杜威的思想构成了20世纪以来许多早期教育方案的理论背景。对于瑞吉欧教育来说,杜威的学说不仅影响其教育的基本观点,而且对于其课程和教学都有许多直接的启示。

皮亚杰关于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自己对学习对象的意义建

构来学习的思想,给瑞吉欧以很大的指导,使他们把重心转向对幼儿的需要、动机、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的关注上来。

瑞吉欧从维果斯基那里接受的思想是,幼儿的主动建构过程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纯个人性的。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或强化幼儿已经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他们即将萌发的心理机能并促使它实现。

3、在瑞吉欧人眼里,高品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是幼儿教师,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

A、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倾听者和活动的参与者,与儿童是平等的。

B、教师是学校环境的设计者与布置者,引导儿童在讨论与协商中、发展方案主题,开展方案活动。

C、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帮助儿童发现、明确自己的问题和疑问,鼓励儿童相互交流,共同活动,共同建构知识。

D、教师是学习者与研究者,在帮助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E、教师是档案袋的记录者和保存者,通过档案袋对儿童活动进行记录,并为公共展示做准备(在工作室的协助下)。

F、教师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行政沟通与交流技能,并在各级政府中都是积极的决策参与者和倡导者,与政府密切合作,关注社会及社区的发展。

在意大利瑞吉欧艾米里亚市有一个叫Tontum(音译“图腾”)的幼儿园。这个幼儿园的活动材料主要是半成品,是自然材料,可以说,花钱买的成品材料很少很少,材料大多来自周围的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儿童可以用这些材料充分的创造。这对于我们一些追求昂贵和高档的幼儿园来说,值得借鉴和反思。这个观念也应该让家长了解。

4、课程目标和内容:

瑞吉欧虽然没有明确地表达过教育目标,但从其具体内容,还是不难看出其所追求的目的是儿童愉快、幸福、健康的成长。其中,主动性、创造性又被视为这些目标的前提与核心。

让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具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对象征语言更感兴趣、更能反省自己、更渴望友谊。

课程内容:瑞吉欧没有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更没有固定的教材或预先设计好了的教育活动方案。课程内容来自周围环境,来自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他们的各种活动。

日常生活是取之不尽的课程内容的资源,课程的价值也恰恰在于充分的向幼儿揭示日常生活的意义。而且这样做,能够使儿童熟练的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能够在计划中独挡一面,从而主动地学习。

除了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食物和问题开展研究外,儿童,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还可以从事许多其他活动:积木游戏、角色游戏、听故事、游戏表演、烹调、家务活动以及穿衣打扮等自发性活动,还有许多如颜料画、拼贴画和黏土手工等。

5、瑞吉欧教育的设计

(1)摒弃绝对以儿童为中心、忽视教师作用的放任自流式教育,强调团体中心、关系中心‘构建儿童与教师、成人一起游戏、工作、说话、思考、发明的课程模式。

关系涉及到三个方面:

A幼儿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关系

B幼儿园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管理学校的关系

C教师与家长集体协作的关系。

(2)倡导儿童运用多种语言认知、表达和沟通‘获得完整的感觉经验。

(3)创造一种儿童文化,为儿童提供自主、自由构建主客观经验的时空环境‘同时也创造一种文化,是儿童在相互合作的社会化的气氛中不断获得一百种主客观经验。

(4)课程是整合的,无科目分类;也是不连续的,强调为儿童提供合适其发展水平的个性化课程。

(5)课程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的生成课题。

(6)方案教学(项目活动)是主要的课程和教育模式,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为主。

(7)为儿童提供丰富复杂的环境和问题接触的机会,以此促进儿童与社会的相互依存。

(8)强调多种学习方式,如主动探索、互相讨论、自我展示、自我表现。

(9)档案袋是课程实施与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教学方法:对话法和探究法。

6、活动实施

乌龟结婚

(四个孩子在画乌龟,做乌龟时的表达记录)

佳佳:“乌龟是一个人在沙滩上下蛋的。”

明明:“不对,乌龟下蛋要两个人,一只公乌龟,一只母乌龟。”

轩轩:“乌龟要先结婚才下蛋。”

师师:“那乌龟结婚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佳佳:“跟人一样,穿婚纱的吧!”

明明:“其他乌龟会来喝喜酒的!”

轩轩:“乌龟是不会喝酒的。”

《乌龟结婚》(实录)分析

方案活动时的对话

已有的生活经验

“乌龟下蛋要两个人,一只公乌龟,一只母乌龟。”

生孩子要两个人,一个爸爸,一个妈妈。

(乌龟结婚时)“跟人一样,穿婚纱的吧!”

人结婚时要穿婚纱。

“其他乌龟会来喝喜酒的!”

人结婚是,大家会来喝喜酒。

“乌龟是不会喝酒的。”

从来没有看到或听到乌龟会喝酒。

(7)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的评价

受过程和主题评价取向影响的瑞吉欧课程评价主要采用质性的评价方式,注重表现性目标的达成,强调对儿童团体的认知、情感、价值观、行为等发展状况做出评价;注重对课程发展、内容等层面的整体性评价

(三)早期开端计划

1、源起: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提供综合发展性的以课堂为基础的服务

2、特色:(1)家长参与教育课程计划和实施活动是所有早期开端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公共基金支持的最大的提供综合服务的幼教方案

(四)高瞻课程

1、理论基础

课程设计者们声称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该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设计者将关注点放在对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第二阶段,课程设计者接受了儿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尝试把那些代表该儿童发展阶段水平的技能教给儿童;第三阶段,皮亚杰的儿童作为知识建构者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了体现,从那时起,课程设计者将儿童看成是主动学习这,认定儿童能在其自己计划、进行核反应的活动中获得较好的学习。

2、目标、内容和方法

课程发展的第二阶段,课程设计者强调的是运算要素,制定的总目标是教“皮亚杰式技能”,课程目标是根据日内瓦研究课题——分类、排序、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而制定的。

第三阶段,总目标依然是认知性的,但发生了几方面变化:保留认知发展的关键经验,但增加了主动学习的部分,设计者们强调他们的意图是将结构化的目标隐含在儿童活动的背景中;具体的目标领域发生了变化;考虑了儿童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

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课程设计者们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制定课程和进行评价的指标。关键经验包括:创造性表征、语言和文字、主动的社会关系、运动、音乐、分类、排序、数字、空间和时间等几方面。关键经验可被教师用作为安排和解释课程的一种组织化的工具,是教师指导儿童活动及评价儿童发展的框架。

课程的实施是由“计划-做(工作)-回忆”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这三个环节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部分,通过这些环节,儿童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所参与活动的打算,也能使教师密切地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3、教师的作用

主要是儿童解决问题活动的积极鼓励者。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鼓励儿童主动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活动,使儿童能对材料和活动进行选择;明确要求儿童运用某种方式决定计划和制定目标,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河评判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提问、建议和环境设计,为儿童创造与其思维发展、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关的关键经验的活动情景。但,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与儿童自发的活动之间求得平衡。

4、对海伊斯科普课程评价

不要求购置和使用特殊的材料,唯一的花费在于为儿童设置学习环境。在众多的学前教育方案中,是一种一直能高质量地服务于儿童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方案。同时,这一课程能使教育者自身得到很好的教育和训练。长期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该课程对人的未来生活产生的影响方面,有其明显的长处。

5、High/Scope课程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启示

首先,课程理念: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High/Scope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它将课程建立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之上,真正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去进行课程开发,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课程设计:

(1)在课程目标的预设和生成上为我们提供了借鉴:High/Scope课程中每一个方案的工作人员都要为这一天的经验制定工作计划,努力在成人发起的活动和幼儿发起的活动之间创造出一种平衡。

(2)High/Scope课程提出的关键经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避免了课程的重复或遗漏,同时在实践层面上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在借鉴时如何使其本土化,还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还有,课程实施:

(1)High/Scope课程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者、倾听者和积极的环境的创设者”,通过创设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通过积极参与到人群、材料、事件与思想之中来建构知识。结合《纲要》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要求,可以更好地帮助我国幼儿园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课程中的定位。

(2)借鉴High/Scope课程中“制定计划-行动-复习”过程相整合的活动方式,在儿童执行计划之前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他们制定的计划,这有助于儿童澄清他们的观点,并且思考如何执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儿童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特点,感受到明确学习意图的喜悦,这一点也有利于促进幼儿活动目的与信心的发展。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也应尝试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帮助幼儿澄清自己的观点,事先让幼儿知道即将进行的活动的目的和意图,这样可以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增强幼儿活动的抗干扰性,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

最后是课程评价:

High/Scope儿童观察记录表(COR)的评价强调了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动态的评价。同时,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活动时使用发展性术语写下笔记来描述这些活动。对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启示首先在于,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时采用记录法,这种评价方式就象对幼儿进行CT式评价,是一种展示式评价。其次,使用发展性术语进行评价,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该只是记录观察的结果,而应当用发展性术语进行记录。

国内:

受国外两种思潮(回归主流教育\全纳式教育)的影响,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不同阶层民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颁布了“国十条”,是一部继<纲要>之后的国家课程标准,以及随之开展的各区县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都是纲领性的课程文件.

三、幼儿园园本课程及案例分析

(一)园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园本课程(kindergarten-based curriculum)的提出应该源自于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要理解园本课程的涵义必须先从校本课程开始。校本课程一词是由菲吕克等人在1973年一次讨论课程的国际会议上提出来的。同期,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受到重视,成为与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

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可以从“园本”、“课程”、“开发”三个方面着手。解读

“园本”必须从“校本”一词开始。“校本”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本”即是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虽然幼儿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广泛参与课程决策,但园本课程不能局限于(或等同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教师本位的课程指个别教师根据自己狭隘的经验编写的科目教材或资料,其结果往往是过于封闭、缺乏交流,使得园本课程不连续、不均衡。所以园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在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性的,而最终的决策应当由所有参与教育经验综合的人共同决定。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定义,课程是指“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即可指一门学程,也可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在《中国百科全书?教育》一书中,“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则把“学习经验”看作是课程的基本成份。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等人则提出了五种不同的课程解释。事实上,从不同的角度上就会有不同的课程定义,尽管它们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课程的某些本质,但也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即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有其社会背景、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如果我们在考察课程定义时不考虑到这些情况,或只注意某一层次而完全忽略其他,则难以见到课程的全貌。

“开发”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一项计划、方案的具体细节的确定或小说情节的完全展开。”因此,课程计划的准备阶段不属于“开发”,而课程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属于开发。[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开发”表示“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发现和发掘人才、技术等供利用。”由于校本课程来源于英国,我们对“开发”一词的含义更倾向于第一种理解。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则往往是指对已有课程新编、改编(包括选择、拓宽、加深、整合等)。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园课程开发指的是幼儿园及教师对现有课程的处理及决策,这种行为在日常中比较常见。狭义的幼儿园课程开发则是指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各方共同参与课程的决策过程。

(二)园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园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性。

从参与园本课程的人员来看,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员,都有权提出自己关于课程方面的意见,因此,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必然体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国外幼儿园的园本课程的开发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参与,美国在这个方面做得尤为突出。由于幼儿年龄尚小,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决策,家长的意见常常成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教师欲组织一次户外活动,他(她)必须事先征求家长的意见,如果家长不同意他的小孩子参与,教师则不能带这个小孩子出去。我国的幼儿园在组织类似的活动时往往把家长抛在了一边,忽视家长对课程的决策权。

2、园本课程开发的弹性(灵活性)。

园本课程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程,因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园本课程的开发使幼儿园、家庭、社区、

社会紧密连在一起,促进了幼儿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幼儿园全面推行学科中心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当地社会生活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时效性差,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下降。

3、园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

园本课程开发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园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师资条件、幼儿园环境等)对幼儿园的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和新编。即园本课程的开发是灵活多样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般来讲,课程选择是众多幼儿园普遍进行的园本课程决策行为。幼儿园园长、教师根据自己对传授幼儿知识的要求及自身的条件从众多的供选课程中选择合适的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又可以对原有课程进行一定的修改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情境。就目前而言,由于综合课程在幼儿园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幼儿教师也常常把跨学科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即整合在一起。当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有时也会补充一些课程材料以增加幼儿对课程知识的感知,有时教师还会把课程进行延伸、拓展以发展幼儿的个性,这方面的活动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但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对课程进行新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幼儿园新编课程通常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如园庆活动、迎澳门回归、三八妇女节等等,形式多样,既适合幼儿的特点又联系幼儿周围生活环境,深受教师、家长、幼儿的欢迎。

4、园本课程开发的独特性。

每个幼儿园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园宗旨有可能不同,加上各个幼儿园的师资条件和幼儿园环境各异以及本来就存在的地区差异,使得开发出来的园本课程具有明显的差异,即每个幼儿园园本课程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的表现可归于幼儿园的办园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幼儿园在条件千差万别的情况下,形成了几乎完全一样的幼儿教育模式,同时,使得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模仿而不善于创新(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我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在目前很难表现出独特性。

(三)园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园本课程在我国长期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科学的发展格局。总结相关的课程开发的经验,我们认为园本课程的开发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明确而独特的办园宗旨和教育哲学思想

一般而言,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这种规定只是最基本的原则性方面的要求,不可能照顾到各地各类各级学校的具体特殊性。而且千人一面、千校一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难满足当今丰富多样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要求。[3]这就要求幼儿园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园宗旨,即幼儿园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幼儿园环境以及教育者的办园志趣确立自己幼儿园的独特的发展方向。同样是为幼儿创造活动条件的场所,不同幼儿园办园特色和办园品位很可能大相异趣。有的幼儿园的办园宗旨突出身体锻炼,兼顾其他;而有的幼儿园则强调文体,发展个性特长;还有的幼儿园更注重基础、兴趣的培养,等等。在美国,不同幼儿园的办园的指导思想是不同的,有的宣扬自己主张福禄倍尔的理念;有的则强调自己是蒙台梭利的嫡传,而有的则打着杜威或皮亚杰的旗号。我国有些地方的幼儿园在办

园的特色方面已走出了关键的一步,但还不成熟。至于说到教育信念、教育哲学思想,在90年代及此前,我国的幼儿园呈现的是千园一篇的窘人境地,“撒向孩子的都是爱”显得空洞;“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更是空中楼阁。因此表现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上显得漫无目的。

2、民主、开放和科学的幼儿园管理

园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国家、地方的规定、学校的特点由众多的参与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不是单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幼儿园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而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一言谈”,更不是“闭门造车”,它需要幼儿园园长纵向、横向的协调,需要幼儿教师广泛而积极的参与,需要家长的配合,需要社会主动而有力的支持。

园本课程开发是幼儿园自主进行的,它的实施成效不可能依赖于国家用类似于外部统一考试等评价手段来检测。因此,园本课程的开发更多地需要幼儿园自身的科学的管理机制,确切地说是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机制,幼儿园不断反思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改进、自我激励,保证园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幼儿园的科学管理还应包括对时间、场所、资金的管理,使得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能从各种渠道得到有力的支持。

3、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在有高素质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的教育系统中更容易实现。”这说明,幼儿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园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课程开发对幼儿教师来讲是一个新的领域,而要致力于这一活动,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显然目前幼儿教师中的大多数还没有承担这一任务的足够的能力。因此在园本课程开发之前,对幼儿教师实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尤为重要。

4、提供有效的监督和服务机构

目前,有些地方在进行园本课程时,往往是由某位行政负责人(本地负责各幼儿园工作的行政人员)召集几位园长或教师编簒完成,然后指令各幼儿园购买(或半强迫半建议)。这种看似是带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其实质并不是园本课程。这种课程的完成没有课程专家的指导、没有家长和幼儿的参与,充其量只是其他课程的翻版。真正的园本课程应该有一套完备的服务和监督机构,一方面这个机构能为园本课程开发提供有效的服务,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决策、管理,同时它又能起到监督作用,对于不符合课程原则的幼儿园课程或违反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使园本课程不至于走到“一哄而上”的境地,这也是历史的教训。当然,服务是主要的,监督是其次,只是在发生不科学的“园本课程开发行为”时,监督作用才凸现出来。

(四)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我国的幼儿园尽管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着某种意义上的园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开发还不成熟、不科学。我们认为,科学的园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和谐发展为前提,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园本课程的开发应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涉及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社会、自然、健康、艺术、语言等),开展实质性的探索,形成科学的园本课程体系。发展是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万人一面的发展,是促进幼儿各个方面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

2、发挥教师和幼儿的双主体作用

幼儿是有需要、有尊严、有动机的相对自主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体。教师则是具有教育主体性的人,即教育主体,代表着教育方向。教师、幼儿、教育情境是园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教师对园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因为幼儿在认识过程中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同时,幼儿与教师的关系也是互动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的交往关系──主体间的关系。儿童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应通过园本课程的开发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

3、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

园本课程的开发不能仅仅盯着课程表上计划中的教学内容,应更多地关注各个幼儿园的特色,关注各幼儿园的各种教育因素,加强家园合作、加强幼儿园与社会的合作,即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

4、避免流于形式,避免增加教师和幼儿的负担

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避免流于形式,避免增加教师和幼儿的负担,关键在于对园本课程要正确理解。首先,园本课程的开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教师对现有课程进行改编(包括整合、选择、补充和拓展)或新编课程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风格,同时还要考虑本园的条件及幼儿的要求;其次,园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政策导向,并不是上级给下级的命令。目前,许多地方的课程改革盲目性较大,或盲目模仿别人,或追求“花样翻新”,加重了教师和幼儿的负担。

5、强调游戏,注重活动

游戏具有假想性、愉悦性,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被确定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本形式。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一种新的幼儿教育观和儿童发展现,是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课程开发应立足于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主体性),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活动,开展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观看示范园园本课程录像,学员分析讨论,并总结提升.

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如何加强幼儿的自控能力 案例背景: 我班王业尧小朋友今年5岁,他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面较广,但是他的自控能力较弱,这和他的父母有一定的关系。他的爸爸妈妈是国家公务员,他的父母又都是家中独子,在家里所有的人都是听王业尧的,自己的随意性就很大,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家里父母叫他干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所做的反应就是一会东一会西,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坚持下来。常常使得家长束手无策,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上称为幼儿的自控能力弱,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这种特点,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在此时的行为表现,从而影响了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发展。 案例描述: 一天我要进行教学活动上,我请幼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请小朋友坐好”“大家坐好”,这是教师经常用的一句话,这时候只见一位幼儿叫起来说:“老师,王业尧还没有坐好”,王业尧这时候还站在位置上,我就对他说:“王业尧快坐下来,你这样会影响别人的”,这时候他慢吞吞的坐下来。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我看他又站起来跑到玩具区,拿着玩具枪一边跑一边说:“砰砰……、冲呀”!我又叫了一声:“王业尧还不快点坐好”,他这时候看着我不理不睬,还是拿着枪玩,这时候我气的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把他抓住,放在我的身边。活动结束后,我问王业尧上课的时候为什么不坐在椅子上,他说:“我喜欢自己玩打枪的游戏,不想上课,我不想坐在椅子上”。我又对王业尧说:“上课的时候有上课的规则,不能随便的下地玩,你这种下地玩的行为是不好的,也是不对的。”

到了户外游戏的时间了,我带幼儿到楼下做游戏,我们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做游戏的时候,王业尧又一个人跑到秋千那里去玩了,徐峰皓小朋友跑来告诉我,说王业尧不听老师的话,去“荡秋千”了,我一过去他就慢慢向我走过来,还向我道歉说:“老师我错了,我下次听你话了”。 案例分析: (一)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里所有的人都围绕着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都很溺爱、宠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小说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都行,家长不能够给幼儿积极向上的教育方式,同时,家里人的教育观念的不同,势必导致他们教育方式的差别,两代人教育观的差异,这也是原因之一。大多数的家长抱着“孩子是宝”的观念。家长宠爱孩子的原因是孩子还小,表现出自由和自我随意性的现象,对将来不会产生妨碍,无须对这些事情及时处理。有些家长虽然知道该对孩子的行为加以一定限制,但在具体的行动中,仍会给予一定的妥协,进一步强化孩子的随意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由于不忍心而表现得过分依顺,从而导致这种行为的发生。 (二)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虽有幼儿行为教育,但还不全面,不到位,或是形式化,表面化,没有持之以恒,教师每次活动或游戏都讲究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或效果,并没有太多关注个别幼儿的行为发展,不能使幼儿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感受其行为的真正意义,做到知之而行。教师的自身修养不够,在幼儿这种自控力较弱的行为上,还未做到启发和正确的教育。 教育反思:

幼儿园中班案例-教学小故事:他敢说话了

教学小故事:他敢说话了 上海天天乐幼儿园黄寅 背景资料 由于同事请婚假的原因我就帮她带中一班,第一天进教室,孩子们呼啦一下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你姓什么?”“我姓黄,你们叫什么?”“我叫佳佳!”“我叫川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忽然,有人使劲拽了一下我的衣角,回头一看,是一个小男孩,他长着一双大眼睛,虎头虎脑,特别可爱,“宝贝,你叫什么啊?”我亲切地问。“我——我——我叫——”他脸涨得通红。还没等他说完,佳佳插嘴道:“黄老师,他叫瑞瑞,他是个小结巴!”“对!对!对!他是小结巴!”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起来。我心里咯噔一下,孩子们都这样说,会对瑞瑞造成多大的伤害。这时瑞瑞松开我的衣角,红着脸,低着头就要离开,我一把将他抱在怀里说:“瑞瑞,老师很喜欢你,我们做好朋友好吗?”瑞瑞惊喜地抬起头,郑重地点了点头。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飞到地垫上,自由组合玩起了游戏。“来,瑞瑞,我们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吧!”川川大声喊。“好吧!”瑞瑞流利地答道。我在一旁悄悄地看着,注意倾听他们之间的交谈。“瑞瑞,你当小偷吧!”“我不当小偷!我想当——当警察。”他们玩了起来。“啾——啾!”瑞瑞一边跑一边喊着去抓川川,抓到后兴奋地喊起来:“我抓到小偷了!我抓到小偷了!”我走过去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瑞瑞,真是个好警察!”“我——我——我——是好——好——警察——察——察——察吗?”他又结巴起来。咦,瑞瑞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说话挺流利,可一和我说话就口吃,这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的几天我继续注意着瑞瑞,我发现,只要他一着急,说话就断断续续,而且会急得脸红脖子粗。在自由活动中和同伴们在一起玩得特别投入、特别开心时,说话又很流利,可一旦发现有人注意他,就又会结巴起来。如果这时同伴们起哄,说他是“小结巴”,他就越发不敢说话了。 看到瑞瑞这种情况,我想,首先应及时和瑞瑞的家长联系沟通,了解瑞瑞是什么时候、怎样发生这种情况的。原来,瑞瑞在两周岁以前说话一直比较连贯,也挺流利,没有结巴现象。两周岁时,瑞瑞的父母因忙于生意,就把瑞瑞送回老家由奶奶照看。奶奶是一个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的老人,很少和瑞瑞说话,而奶奶邻居家有一个孩子有点口吃。两岁左右,正是幼儿口语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大量丰富的语言刺激,不爱说话的奶奶没能为瑞瑞提供这样的环境,于是邻家的孩子便成了瑞瑞模仿的榜样。由于幼儿此时的语言机能还不完善,模仿口吃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三周岁左右,瑞瑞就出现了习惯性的口吃现象。开始时,家里人并太在意,等到发现瑞瑞口吃有点严重时,经常打断他的讲话给与纠正(正由于爸爸妈妈并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孩子的规律)或是大声训斥,要他“好好说话”,结果越是纠正,瑞瑞越是结巴。到幼儿园后,由于孩子们都小,不太理解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就经常学他说话或笑他,结果,瑞瑞的口吃就更严重了。 我的矫正策略——不让孩子们笑他 我的首要任务是让所有的小朋友不再笑话他,不再学他。在周五下午,我事先约好了大二班的老师来邀请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分析与指导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地分析与指导 一、重要性: (一)轶事记录能让老师更直接地了解幼儿地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更适宜地帮助与指导. 我认为写观察记录是老师走进孩子地一个不错地方法,老师地工作很忙,有地时候难免会忽视了很多细节地东西.但如果老师带着目地去观察孩子,就会减少错过这些细节地机会,从而为老师地教育提供更多地支架,形成教育地良性循环. (二)轶事记录可以收集幼儿丰富而有用地多种信息,用以评价儿童在多方面地学习结果和发展,比如:技能、习惯、态度、兴趣、自我概念、适应能力等. 老师们对幼儿成长档案很熟悉了.幼儿地成长档案分类细腻,能让老师对不同幼儿在不同领域地发展做详细地记录,也让新老师能以最快地速度了解不同年龄班地幼儿地年龄特点.能为老师梳理出一套系统地观察记录方案,比如在大班地成长档案地健康领域就有三部分大地发展指标,老师不防借鉴一下.(三)轶事记录可以让老师了解不同孩子地不同性格,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教育趋向合理和科学. 因材施教是一个教育上地老话题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班容量很大地现状下,实施因材施教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想,如果老师们试着做观察记录,它是可以为我们地这一目标进行服务地. 曾经看过一个叫《十八岁地天空》地电视剧,主要说地是老师是如何收复一群年轻叛逆地学生地心地故事.在故事中,每次古老师遇到困难学生都会去找主任了解这个孩子地背景,因为这个主任正在搞孩子地成长记录. 记得故事中有一个叫林可喻地学生,她无时无刻不在打扮自己,课间十分钟也不放过.他地志愿是:能够引起更多男孩子地目光.古老师觉得林可喻地爱美行为有点极端,就去咨询凌主任林可喻地情况,结果是:林可喻有个姐姐,长地十分漂亮,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所以从小到大成为全家人关注地焦点,,林可喻为了引起别人地注意,便养成了主动与别人攀谈地习惯,而且随时随地能加入别人话题地能力,也许是因为他姐姐地原因,他对自己地外形及其缺乏自信,虽然他长地已经很漂亮了. 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古老师找林可喻谈话,问他打扮自己地目地,她说:"打扮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吸引更多异性地目光."古老师有备而来,拿出了两个礼物请林可喻选,其中一个是一块钱硬币,另一个是用铂片包起来地金光闪闪地东西.林可喻迫不及待地选择了第二个,但在他选择地一刹那包装破了,露出来地仍然是一块钱硬币,林可喻失望极了.古老师就借着这个机会说出了修饰和不修饰地区别,让林可喻很受感动,不仅把古老师当作知己,而且再也不把时间浪费在打扮上面了,而是专心地准备高考. 她把自己地志愿改成了"吸引更多男孩子尊重地目光."

幼儿园美术教学案例

幼儿园美术教学案例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设计:瓶子穿新衣 一、设计思路孩子进入大班后,更多方面是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人,让他们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环保中废物的利用,让孩子在了解环保的过程中,也体会着一种关心社会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心的培养作为大班教育目标。结合这两方面,我选择了这个题材,通过与孩子们一起收集生活中一些无用的瓶子,并加以设计装饰来美化环境,这就是我选材的意图。在设计活动时,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首先,根据我园“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特色课程的要求,我着重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创造。如:对各种形状不同的瓶子的联想,对装饰材料的组合运用,这些都隐含着对幼儿创造潜能的开发。其次,我也注重我园的基础课程。在技能的传授上老师也开拓思路,把孩子们原有的一些平面装饰技能重新组合运用到立体装饰上。对孩子来说,在技能上也是一次飞跃。 三、重点难点利用瓶子的各种形状来设计成装饰物。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形状的玻璃瓶。 2.装饰用的材料(毛线、麻绳、干花、餐巾纸、玉米、辣椒干、树叶、即时贴、彩绳等)。 3.欣赏作品。 五、活动流程激发兴趣、导入活动—引导构思、联想组合—自主选材、想象制作—相互介绍、欣赏作品

六、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导人活动。 1.带领幼儿观察延中创意室内的各种欣赏作品。 2.向幼儿介绍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瓶子及各种装饰材料。 3.激发幼儿对瓶子进行创意装饰的愿望。(二)引导构思,联想组合。 1.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对瓶子的形状进行想象造型构思。 2.幼儿说说自己对装饰作品所需要各种材料的联想组合。(三)自主选材,想象制作。 1.充分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构思需求选择装饰材料。 2.幼儿制作过程中,针对个别幼儿实际,在想象和技能上给予适当点拨、指导。(四)相互介绍,欣赏作品。 1.介绍作品的名称,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述。 2.启发幼儿联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废旧物品可以通过装饰重新利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幼儿园的教育故事案例分析

幼儿园的教育故事案例分析 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关注的热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重点任务之一。下面是徐诶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的教育故事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的教育故事案例分析一要卖票的 一次由师幼互动生成的游戏主题 鲁迅幼儿园陈宝英 一、背景 《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互相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小班孩子由于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年龄小,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因此,在自由活动中很容易引起纠纷而向老师告状。作为老师该如何处理这类事件,挖掘日常生活中不同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是引起我们教师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案例中的丁丁就是这样一位刚上幼儿园不久的小班小朋友,天真稚嫩、活泼可爱。在一次自由活动中,他自发建构起一个要卖票的的游戏情节,主动向同伴开启共同游戏的互动行为。由于老师的适时介入和给予的积极响应,使丁丁的游戏主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案例描述

(一) 刚吃完点心,喝过豆浆,孩子们按照惯例把自己的小茶杯放回杯架中,然后走出教师,向教室外的小阳台走去。忽然,丁丁一下子走到了通往小阳台的路口,用两手拦住路口不让小朋友们过去,并说:要卖票的、要卖票的。后面出来的小朋友一个个被他拦住过不去了,就纷纷跑来告状说:老师,丁丁把我们拦住,我们过不去了。听了孩子们的告状,看着孩子们僵持的情景,老师连忙走到丁丁面前,假装着从口袋里掏出钱来说:售票员,给我买一张票,我想上公园游玩。丁丁高兴地让老师通过了,老师趁机对丁丁说了声:售票员,你还没给我票呢。丁丁楞了下,也连忙把手往口袋里一掏,说了声给你票。老师和丁丁双手一击,就顺利的通过了路口,来到了小阳台上。后面的小朋友们看了,也纷纷效仿起老师的样子,假装从口袋里拿出钱来向丁丁买票,丁丁呢,也假装着从口袋里掏出票子给小朋友,并和小朋友双手一击,愉快的让小朋友们通过,让他们到小阳台上去玩。 (二) 从那以后,在课余时,孩子们会经常聚在一起,玩起要卖票的游戏,一次,在玩大型玩具时,在台阶旁,在滑梯下面的小房间里,丁丁和其他孩子们又自发的玩起了买票卖票的游戏,之间几个孩子像模像样地站在路口或小房间的门口,伸手让通过的小朋友卖票而其余的孩子呢,则兴趣盎然的伸手掏钱,买票通过,玩得不亦乐乎 三、分析 丁丁由于年龄较小,在活动中,他常常不被其他的小朋友所注意。

(观察记录)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 首先,选择合适学习的内容与方式。 误区:不少家长受多年传统教育的影响,把学习定义为认字计算,于是要求孩子认字、做计算题等。 纠正:给学前班孩子的学习内容应丰富多彩:语言、音乐、科学、画画有讲有唱有画才能极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其次,选择合适的学具。 分析:我们知道,孩子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因此,给孩子的学具也要遵循这一特点,逐渐过渡。 纠正:开始阶段,给孩子学具应以色彩鲜艳的图画为主,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爱好;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选择图文结合的学具,并且其中的文字要大,数量不能太多,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只有等孩子的思维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即由具体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才可以摆脱图片,接受完全是文字的学具。 第三,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 误区: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让孩子持续读书学习一两个小时。

分析:时间越长,孩子的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马虎,长此以往,容易养成马虎的坏习惯。 纠正:根据孩子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安排学习时间,当孩子开始散漫的时候立刻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循序渐进地增加集中学习的时间长度。 第四,营造安静、简单的学习环境。 误区:不少家长在家中一边自己开着电脑电视,一边要求孩子看书学习,这样怎么可能有专心的态度呢? 分析: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习是的心境例外。 纠正:在其学习时间内应有意减少周围环境的刺激,营造安静、简单的学习环境,使其心灵逐渐沉静,发掘对学习的兴趣,以增进专心度,减少马虎、不细心的行为。 第五,亲子共同学习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有利于孩子养成学习细心的习惯。 误区:孩子的学习要靠他自己不断摸索和进步,家长只要看着和督促就行了。 分析:家长的善意提醒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指南针;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是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动力,家长自身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 纠正:在亲子阅读中,妈妈和孩子一起用手指着故事内容,你一段我一段,其乐融融:在科学小实验中,爸爸和孩子一起睁大眼睛,密切注视着实验的变化;

幼儿园课程教案例子

幼儿园课程教案例子: 一、幼儿园语言精品课教案——猴子(精品课)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3、学习词语“倒影”,能清楚完整不离题地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1、配挂图故事《猴子捞月亮》录音。 2、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二)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问幼儿;“昨天是什么节日?” “你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分别找幼儿回答。 基本部分 1、讲故事《猴子捞月亮》,听一遍《《猴子捞月亮》的录音 2、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提问:“你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想各种办法)“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3、小实验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4、教师接着把故事讲完,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幼儿说:猴子捞月亮)“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幼儿: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月亮)“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幼儿:从树上一个接一个倒挂下来捞月亮)捞到了没有?(幼儿:没有。)为什么捞不到?(幼儿:因为那是月亮的影子)“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幼儿:看见月亮还好好的挂在天上。)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遇事要多动脑筋) 结束部分 1、欣赏录音故事《猴子捞月亮》。

2、布置任务,要求幼儿: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观察最近几天的月亮圆缺变化。课后回顾:有些幼儿能完整连贯的复述故事,个别幼儿不敢自己讲故事,老师告诉幼儿大胆讲,若讲着讲不会讲了老师给提醒,大胆来讲并讲的不错的就鼓励一朵小红花,这样好多孩子都敢来上前面讲了并讲得很认真。 二、《会变的颜色》-小班教学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幼儿食品)体验混色变化带来的快乐。 2、在玩玩做做中使幼儿知道三原色配色的结果。 3、引导幼儿学习儿歌,并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红、黄、蓝颜料、彩泥,色彩谣挂图 活动过程: 1、律动《彩色世界真奇妙》 2、教师扮成魔术师导入课题 看,我是谁?我带来了三个宝宝,它们都是什么宝宝(宝宝食品)(认识红、黄、蓝三原色)我今天要用他们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3、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将红、黄倒入一起,幼儿观察变色)孩子们,你发现了什么?试试看你能不能和我一样也变成魔术师呢? 4、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小朋友,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什么色?可以画什么? 5、学说儿歌《色彩谣》 我们的魔术表演结束了,一起用一首好听的儿歌说出我们的魔术吧 6、找朋友巩固 小朋友看看自己是什么颜色的宝宝,让我们一起说着儿歌手拉手好吗? 7、延伸活动 故事《红黄蓝三兄弟》请幼儿用三原色彩泥制作桔子、葡萄、黄瓜。 三、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一)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教学目标: 1. 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过程,知道月亮每天都在变化. 2. 学习故事中优美的语言,并根据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 准备: 月亮变化图4张,衣裳图3张

幼儿园典型案例分析【幼儿园个别案例分析记录范文】

幼儿园典型案例分析【幼儿园个别案例分析记录范文】 都说孩子上学之后会更听老师的话,觉得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但也有个别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融入不进班级生活,看幼儿园大班的老师是怎么针对这些孩子制定改正措施的。 个案记录一 一、案例现象 杨帆小朋友胖嘟嘟的,非常可爱,可是他有一些习惯很不好。 观察一:晨间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 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他趁老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要不,就拍着桌子大声叫“我画不来”,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观察三:他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一紧张就小脸涨得通红,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也会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时直接说“我不会”。 观察四:自理能力特差,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妈妈对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二、案例分析: ㈠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我们这里的积木他以前根本没玩过,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㈡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里,他是小皇帝,上面还有一个姐姐,长他6岁,他提出的条件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人人都会答应,使他养成了唯他独尊的性格,以致,什么都不会,因为有人包办了。 三、措施与效果:

不良的习惯,不是说一时就能改正的,我软硬皆施,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每天对他吹耳边风,睡午觉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会反思的,逐渐,他慢慢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针对杨帆画画时的表现,我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坐在他的身边,时常关心他,照顾他,还手把手的教他勾线,教他涂色。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多为孩子添置一些绘画工具,让他在家里涂涂画画,培养他的兴趣。针对孩子口齿不清、说话结结巴巴这一问题,我在平时注意与孩子多交谈,让他重复其他幼儿的回答,并时常找机会让他在集体面前讲述。另外,请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让孩子在家多听故事,多接触语言环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动中,陪伴在他身边,引导他描述周围的景色、人们的活动,让他复述别人的话,渐渐地孩子的语言有了较大的进步。还有,午睡起床,让他自己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满头大汉,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向他竖起大拇指,现在,穿衣服对他来说,已经很拿手了。 现在杨帆已有了可喜的进步。早上来园时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处;绘画时不但能根据老师的范画进行勾线,还能通过想象进行添画;有时还主动帮忙清洁教室、给小朋友讲故事等待。 个案记录二

最新2020年幼儿园中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示例

【篇一】 活动背景: 我们中班年级组有两位老教师,其它都是6年以下教龄的年轻教师和一名新近教师,且三个班有三位实习生在实践,我们的教育经验不丰富,应对教育教学中突如其来的现象的能力较弱,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我选择了案例分析作为切入口,来提高教师的随机处理能力,从理论入手指导实践前行。每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教育困惑,今天我们坐在一起,运用集体的智慧探讨、交流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老师们的教育机智。 活动准备: 策划者:准备一个案例、写好策划案、一张备课记录表 学习者:准备一个教学案例进行交流 学具准备:笔,会议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案例分享:《谁的主意好》 案例描述:王老师组织了一次小班文学活动“谁的主意好”,布置了场景:小兔的家。活动中,通过听、看、表演,幼儿很投入地体验了“小羊使劲捶”、“小猫用力踢”、“小鸭大声喊”、“小鸡轻轻敲”等不同的叫门方式。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谁的主意好?幼儿异口同声回答:“小鸭的主意好。”显然,大家没能说出“正确”答案,王老师又换了一个问题让幼儿选择:“小鸭和小鸡的主意,哪个更好?”终于,有几名幼儿想起文中小兔说的“我想听到有礼貌的敲门声”,说出了“小鸡轻轻敲门的主意好”。尽管很多幼儿提出异议,可王老师还是在幼儿“正确结论”后,结束了活动。 活动后,有老师指出,讨论这一环节,王老师应该让幼儿充分讨论,未必小鸭的主意不比小鸡的好!王老师提出:如果这样的话,如何体现“有礼貌地敲门这一教育目标呢?您认为,王老师该如何处理这个环节呢?二、针对这个案例各位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 1、评价王老师的教学策略 2、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处理 三、中心发言人小结: 《纲要》指出:“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主。”所以首先王老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走出目标的束缚,真正引领孩子提出问题,激发思考、讨论,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处理事情的能力。在体现目标和幼儿“答案”时,我们可以这么做: (一)、尊重幼儿,不要将成人的思想强加于孩子

幼儿园个案分析

幼儿园个案分析 幼儿园个案分析(精选10篇) 幼儿园个案分析(一): 班级:小二班 幼儿姓名:xxx 性别:女 年龄:4岁 教师:初梓然 一、案例背景 经过观察该幼儿饮食习惯不好,吃饭时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存在。总是推迟吃饭时间,每次吃饭都比别的小朋友晚。吃饭前总会有各种事情。不是要去上厕所就是还有东西要玩,不能做到按时吃饭。 二、案例分析

1.该幼儿在家时家长异常疼爱,幼儿每次吃饭都要家长哄着才会吃。入学前幼儿每次吃饭家长都要给其一些玩具玩或哄好久才会吃,这就养成了幼儿吃饭前的一些不良习惯。 三、应对措施 第一阶段:(第一周至第二周) 经过谈心和说教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按时吃饭。教导幼儿按时吃饭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且经过一些漫画故事来教育幼儿,好孩子是要听教师的话按时吃饭的。并且和家长达成共识来一齐引导幼儿,在此过程中逐渐减少幼儿饭前的玩玩具等的不良习惯。初期改变幼儿不良习惯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打骂幼儿。要以缓和的口吻来引导幼儿,让幼儿自我意识到饭前要有好的习惯,不按时吃饭对身体是不好的。幼儿才会去改变,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第二阶段:(第三周至第四周) 经过和家长达成共识督导教育幼儿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经过第一阶段的引导慢慢减少幼儿饭前玩玩具时间直至幼儿养成饭前不玩玩具和按时吃饭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不能太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逐渐减少幼儿饭前不良习惯。当幼儿饭前习惯有所好转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经过赏识教育让幼儿有成就感,幼儿发自内心的去改变饭前不良习惯。幼儿改掉饭前不良习惯后,家长要配

合教师使幼儿这一按时吃饭的好习惯坚持下去。 四、矫正结果 经过这一段时间对芷煊的观察与指导,天乐基本上改变了饭前玩玩具的不良习惯。此刻,孩子饭前习惯良好,能按时吃饭,即使偶尔饭前想玩玩具,教师和家长经过引导幼儿也会放下玩具,按时吃饭。家长反映,此刻我的孩子按时吃饭了,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为此他们多次感激教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幼儿园个案分析(二): 一、案例实录 (一)早上,铭铭很早就来到了幼儿园,班里仅有一个小朋友.两人在放好书包之后坐在一齐开始聊天......突然,铭铭冲我大声的说:"教师,乐乐带玩具了,幼儿园不许带玩具."还没等我说话铭铭很快从她的手里将玩具抢了过来拿给我.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要得到表扬.一旁的乐乐却哭了起来...... 二、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幼儿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致使她产生了这样的东西不属于我为什么你有我没有?这样的想法,从而渐渐构成了妒忌心理。不管是抢别人的东西,还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和评析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及评析 一、什么是案例? 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案例的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案例,是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 幼儿园开展教学案例活动的意义? 1、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学理论提升的重要方法 2、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之一。 3、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4、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学案例分析备受教师的关注,(优势)它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教师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学理论提升的重要方法,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手段。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二经验+反思。 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接受的各种理论与学说,只有在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

教育行为。这需要活动案例,它是我们从教育行为的剖析评价和反思中提升理论认识的载体,成功的案例我们通过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育规律,失败的案例中我们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去分析问题的症结、找出偏差。这就是案例的评析,通过评析得来的经验和教训 (评析)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又用与指导教育实践、调整教育行为。所以这个过程既是调整完善教育行为的过程,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教学活动案例及评析 1、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的支撑,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需要正确的教育观 念的引领,评课也一样。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新纲要颁布以来我们在教育观念上有了一个根本的转变: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孩子是课堂的主体。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显然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相符合。既然教育的根本 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幼儿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幼儿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该看孩子有无进步或发展,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总之教学活动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2、要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活动内容、目标,准备、过程、效果, 教学活动评价的主要内容: 关注幼儿: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活动中师生互动、

幼儿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案例分析与幼儿教育学的案例分析一样,都是要利用已有的理论,来分析案例中的所反映的问题。下面我就通过几个案例来领大家练习一下这类题。 案例一 一个14个月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时,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又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尽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 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 答案:此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2) 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儿童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作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2)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案: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幼儿园自主游戏学习故事课程故事班本获奖案例-“我与番薯的不解之缘”班本课程纪实

【身润慧食】“玩润营养,食润童心” ——龙湾区十七幼中(二)班 “我与番薯的不解之缘”班本课程纪实 主题来源 主题目标 1.充分利用感官,进一步认知番薯的特征与功用。 2.通过动手操作,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活能力。 3.在探索、创作、合作、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从中获得自信。 课程网络图

一、引薯题 哇!今天吃番薯粥呀!

下午点心时,孩子们互相交流着…… 陈雨汐:我吃过不同颜色的番薯?你吃过吗? 王陈豪:我在家里吃过番薯,有黄色、白色的,紫色的!王老师:你们知道番薯是种在哪里的吗? 王星翔;应该在田里挖来的吧! 张敉瑞:可能是长在树上吧!

陈焰妮:不对不对,番薯不是长在树上的。 争执的声音越来越多,孩子们都雀跃起来。番薯到底是种在哪里呢?树上?土里?藤上面…… 教师关注 孩子们对于番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顺应幼儿特定的认知方式、特定的认知轨迹,我们与幼儿一起去探索番薯的秘密。 二、解薯秘 (一)主题课《番薯,我想认识你》 幼儿观看视频,了解番薯的种植与收获 孔潇:原来番薯长在土里呀!它的果实就是它的根。 张啟涵:番薯的叶子原来长这样啊! 王俞涵:番薯是从地里挖出来的呀!

潘老师:关于番薯,它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附:绘本故事《好大好大的红薯》 作者介绍:赤羽末吉,1910年生于日本东京。年轻时曾在中国东北和内蒙生活过多年,五十岁时出版了第一本绘本《地藏菩萨》,此后凭借雄厚的实力成为日本如日中天的绘本大师。赤羽末吉是亚洲第一位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 绘本欣赏: 某天,幼儿园老师告诉孩子们,明天要去远足,挖红薯,孩子们是兴奋不已,。 但是第二天,竟然下起了雨,挖红薯的活动只能推迟了,为了安抚孩子们失落的情绪,老师说,红薯啊,每天都会长大一点,等到一个星期后,红薯就变得很大很大。

玩出花样 玩出精彩幼儿园教学案例故事

玩出花样玩出精彩幼儿园教学案例故 事 案例背景: 纸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更不能缺少纸,而幼儿只知道平时常见一些纸的名称和用途,但对纸的特性、由来等知识了解甚少,通过开展一系列关于纸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于是我们确立了纸的博物馆,幼儿在探索“纸”的过程中,报纸是孩子最熟悉且最易收集的材料之一,我们决定从报纸入手,以点带面,逐渐让幼儿认识纸、了解纸。报纸作为一种低结构材料,在游戏中也不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探索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合作意识等。 情景描述: (一)

今天,我又带幼儿去玩报纸游戏。一到操场,孩子们就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技巧制作纸球,然后玩自己制作的纸球。我鼓励孩子们玩出多种花样。他们有的踢纸球练射门,有的用纸球进行抛接练习,还有的用纸球当子弹互相追逐射击。场地上到处是孩子们的笑声和喊叫声。 我看这个游戏玩得差不多了,就提议说:“现在咱们玩一个赶小猪的游戏,看谁最先到终点又遵守规则。”孩子们刚玩了两次,张懿轩就大声说:“真没意思。”我愣了一下,说:“那你说一说,不玩这个游戏还有什么游戏可以让我们大家一块儿玩吧?”他想了一会儿说:“咱们可以玩运球比赛。”我问大家行不行,孩子都同意。 于是,他们手拿纸球分成四组玩了一遍。我看到孩子们情绪很高,便说:“咱们这回不用手拿球来玩运球比赛,看谁的办法又快又好?”于是,大家随口令开始比赛:有的孩子将球夹在两腿中间跳着走,有的放在脖子底着头走,还有的夹在腋下跑,真是千姿百态,可爱极了。玩过一遍后,我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快而有的却很

幼儿园观察案例分析

幼儿园观察案例分析 案例:玩小推车 体育活动时,孩子们在玩小推车,但在玩时却发现:1、争抢现象多。2、小推车在推动时,轮子不滚动现象多。3、小推车互相碰撞情况多。 分析:1、小班幼儿模仿能力强,看到别人的玩具,他们都想同时玩一玩,但小推车数量不到人数的一半。2、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差,在推动小推车时,避让能力还教欠缺。3、幼儿手部控制能力发展不一,小轮子的推动需要一定的条件,许多幼儿将轮子平放而没将其放到滚动位置。 对策:1、进行分组活动,以减少幼儿的争抢行为。2、与幼儿共同讨论“轮子为什么转不动?”以提醒幼儿小手用力向前推,轮子才会向前跑得快的好方法。3、在场景的设置时,用明显的记号提醒幼儿开汽车的方向。 案例:观察:幼儿剥桔子 1、半数幼儿一听到要剥桔子,就说:“老师,我剥不来。” 2、某些幼儿用手指抠桔子皮。 3、能剥桔子的幼儿只有四人。 4、有三名幼儿不愿动手剥桔子。

分析:1、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家倍受家人的宠爱,时常包办代替,一些生活技能的学习机会。2、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小手肌肉群还不发达,个别幼儿对这一活动有困难。3、老师在考虑幼儿活动时,创设此类机会少。 案例:今天,幼儿体育活动后脱下的衣服很多,而天也稍热了些。一些孩子拿着孩子拿着自己的衣服,走到衣架前挂衣服,观察后发现: 1、个别幼儿把连帽衣的帽子挂在衣架上。 2、少数幼儿将衣服挂在衣架上。 3、多数幼儿不知如何挂在衣架上或挂一次、掉一次。 分析:1、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理能力方面的欠缺。2、老师的包办代替过多及父母的宠爱所致。 对策:1、以“衣服找洞洞”的形式,引导幼儿拿着衣架寻找袖管上的洞洞,口吻拟人化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2、加强示范,表扬与鼓励。 效果:如今,大部分幼儿已能自己学挂衣服了,虽然还需老师一旁帮助,但“愿学”“想学”的愿望已经激发了。 案例:撕贴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贴画“风波”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贴画“风波” [案例产生的背景]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教师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纲要中指出,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追求幼儿与教师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互动关系。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在活动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而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实录] 一天中午,我打扫完卫生,站在英语擂台前看我班小朋友的贴画的情况,无意间发现我班张雨琛小朋友的贴画很特别,一张大大的贴画被撕成了“四张小贴画”贴在上面,于是我把这一发现悄悄地告诉了班里的赵老师和王老师。我们三个商量,暂且不声张,看下午雨琛上完英语课怎么说,(为了调动幼儿学英语的积极性,在这一学期开始,我们开设了“英语大擂台”,规定每得10个小贴画可换一面小红旗,5面小红旗换一个奖品,雨琛加上“一撕为四”的贴画数正好是9张)。果不出我们所料,雨琛英语一下课,就拿着新发的小贴画,非常兴奋得说:“老师,我的贴画已经10个了,该换小红旗了。”这时王老师走过来说:“好,我来看看。”还没等王老师说完,站在我跟前的苏琪娟小朋友大声喊:“马老师,张雨琛把一张大贴画撕成了四半,当四张贴画用。”苏琪娟的话立刻引来了一些围观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雨琛,再看雨琛“哇”的一声哭了,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苏明睿:“老师,张雨琛这样做不算数。” 宇哲:“是呀,她这样是骗人的。” 孙滋惠:“老师,应该把张雨琛的贴画撕了。” 牛牛:“对,老师怎么办?” 于是,孩子们把目光又投向了我,我看看雨琛不知所措的样子,再看看这边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顺势把问题抛向了孩子们,说:“雨琛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如果你们愿意讨论的话,咱们可以来讨论讨论。”随即我们组成了一个临时“讨论小组”,开始讨论:

幼儿园观察记录5篇_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观察记录5篇_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观察记录5篇_案例分析与反思< 理发店的故事篇一区域活动时间到啦!妍妍选择了她想去的理发店进行游戏,可是玩了一会儿就无聊了,我跑到益智区和涵涵一起玩飞行棋去了,这是我当起顾客的角色,进了店,问:“上次我的发型是妍妍设计师做的,我很满意,今天我还想让她帮我做发型。”妍妍被叫回来,开始动起收来,我和她聊了起来:“你做的发型真好看,我就想让你做,可是你刚才怎么不在这儿呢?”“刚才没人。我去下会儿棋”“一定有很多顾客来找你,找不到你就会走,这样影响店里的生意。下次你就在店里等顾客好吗?”“好的我下次不出去玩了。” 分析与反思: 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时连续投入的,教师的介入指导必须在了解游戏进程的基础上进行的,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指导,需要我们教师进行一定的,适时的,有技巧的介入,但是有些时候还是需要教师耐心地等待,仔细观察,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情节。角色游戏指导得当能对角色游戏的情景创设推波助澜,对于游戏情节的发展起着豁然开朗的作用。 观察教师:董林婕 < 吹泡泡风波篇二美术区角活动中3名幼儿选择了美工区的吹画活动,在画做完成后,他们去盥洗间洗手和吸管,再用洗手液的时候大气泡泡,翔翔便把吸管在泡泡上开始吹,吹的很开心,这时候,其他两名小朋友也看到了,模仿他的样子开始吹泡泡,他们开心的又吹又笑,吸引了其他的小朋友,一会儿就过来了一大堆,所有的人都挤在一起开始吹泡泡,比谁吹的多、吹得大,一不小心将苗苗撞倒在地,苗苗开始哇哇的哭起来,旁边的小朋友把它拉起来,他笑着揉揉眼睛指着童童说“他推我。”童童看着他说“我没有”我听到哭声赶过来,询问了一下,童童将事情的过程叙述了一遍。我问他你是怎么做的,他说:“是我不小心的,又不是故意的”翔翔说:“那你把推倒了,你该道歉”在大家的评论中,童童很不情愿的向苗苗道歉了,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和好了。 分析与反思: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亲身体验,积累感性经验,此例案中童童小朋友的随机游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细心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对应这种随机的游戏进行引导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生活。苗苗是一个依赖性比较强,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受不了一点委屈,遇到不顺心地就开始哭闹,在活动中被童童不小心撞倒,就觉得自己心里不舒服,向老师告状,希望在这里得到满足,过度的溺爱让幼儿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私。 观察教师:黄冬梅 < 益智区里的趣事篇三今天的区域活动,幼儿对益智区的拼插玩具有了更多的兴趣,好几个小朋友一起比赛拼插各种造型的飞机等。嘻嘻一会儿傻笑,一会儿挠头,左试一下,右试一下,一会儿就拼出了一个小小的飞机模型。突然他自言自语到“哈哈哈。我知道怎么拼了。”只见他把原来的飞机模型的后半部分拆开了,重拼选择拼插积木开始忙碌了起来。再拼插得过程中很专注、认真,大约五分钟,他高兴地拿着军舰向我介绍:老师,这是我的军舰航母可以上天,可以入地。 分析与反思: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在益智区探索发现,亲身体验。嘻嘻小朋友在摆弄拼插玩具的过程中,是原有经验的再现,从飞机模型到航母军舰,他不断的观察、比较、操作、实验,是经验的不断提升和积累的过程,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应当

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

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特色”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幼儿园逐渐形成了园所的特色课程。而无论何种特色,归根到底,是注重研究幼儿自主学习的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和分享合作的习惯及主动探索的意识,将教育特色落实于教学之中。 与“四自”园本课程同行 □林虹孙毅敏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园已在进行情感教育研究的延伸与拓展,在教育科研和不断学习新课程观中进行思考的积淀。 我们认为,学前教育阶段课程更应关注幼儿主动学习意识和态度的培养,一个拥有自主、自信、自律、自理品质的人才是个性与社会性真正完美结合的人,才是有可能应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课程观和教育价值观,我们确定了以培养幼儿“四自”意识、品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四自”即自主、自信、自律、自理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使孩子“形成自主,增强自信,懂得自律,学会自理”,让孩子在主动探求的状态下快乐成长,为其一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早期素质基础。 1. 一日活动环节优化设置,提高幼儿自主、自律意识和能力。 我们科学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将一日活动环节进行调整和划分,将过去线状的环节结构重组为块状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等待环节。如:晨锻与早点组合;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组合;下午户外活动与点心组合等。对环节过渡的组织方法我们也进行了摸索:音乐暗示法即在孩子吃点心、换组、进教室、准备材料等之前的过渡环节利用特定音乐作为提示,让处于自由活动状态的孩子听到音乐信号能立即投入下一活动,既减少了无谓的等待又培养了幼儿的自主、自律意识。制作图示法即教师将一日活动环节用图表形式(只有时间,内容空缺)展现给幼儿,并请幼儿将每一时间段中固定的环节用图画画出,再贴在空缺处。以此使每位幼儿了解每一时间段的环节内容和要求,培养幼儿的自主、自律意识。 2. 自主性集体教育活动,形成有自主空间的学习环境。 集体教育活动是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内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幼儿开展同一内容的学习活动。在“四自”园本课程实施中,多数领域学习活动都是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的。但根据主题的不同,教师可灵活选择整合教学形式(一般时间为40分钟,根据主题需要将两至三个领域内容融合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完成),或普通教学形式来完成。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创建自主性集体教育活动环境是落实“四自”园本课程的关键,建立一个温暖、有应答的,尽可能满足儿童需求,有自主空间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四自”培养。它包含以下8个方面的要素: a) 师幼情感互动流畅 b) 学习活动有乐趣 c) 学习内容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d) 安全感和信任感 e) 既宽松又紧张活泼,既有纪律又有自主、自由的空间 f) 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有与同伴合作的机会 g) 自己的努力和成功能够得到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