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专题

传统文化专题
传统文化专题

孔子一生屡遇困厄,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的污辱,在宋国受到砍倒大树的羞辱,最严重一次是困于陈蔡绝粮七日,靠野菜汤度生,跟从的学生饿倒很多。“如丧家之犬”“天之丧斯文”的喟叹见其狼狈。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邮票——“周游列国”与“杏坛讲学”,反映孔子政治上失意而教育上得意。

在春秋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背景下,孔子强调仁,要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具有进步意义。

面对周王室衰落,分封制、井田制破坏和诸侯争霸兼并的现实,各个诸侯国急需富国强兵之术,纷纷冲破周礼制约,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约束私利和欲望以稳定社会秩序的主张不合时宜,以仁德治天下的条件也不具备,自然要被冷落。

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儒主张的特殊背景

李斯说:“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灭;吏见知弗举,与同罪。”

黄老之学由于主张休养生息,清静无为,最能适应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黄老之学成为汉初70余年间的基本统治思想。(于东新《略论汉初的黄老之学与儒学》)

汉兴,接秦之敝,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至汉武帝初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董仲舒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一所外国孔子学院教学板书内容:

Threebonds:theruleristhebondoftheminister,thefatheristhebondoftheson,andthehusbandisthebondofthew ife.

分析:

1.秦朝严刑苛法导致短命而亡,教训深刻。

2.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统治者可以放弃“无为”。

3.社会存在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匈奴威胁没有解除,需要政治上积极有为。

4.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

5.汉武帝推崇尊儒尚法、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三、对儒学宗教化的认识

从南北朝开始,儒、

佛、道并称三教,孔子、释

迦牟尼、老子并称“三

圣”。儒教以孔子为至圣先

师,而有神论者则把孔子神

化为承受天命的教主,儒教

又叫“圣教”。北魏恒山悬

空寺三教殿描绘出儒、佛、

道三教共荣的图景。

将孔子、佛陀、老子三圣之像巧妙、和谐地置于

一图之中,以彰显三家难分难舍的融洽关系。

认识:

孔子强调“不语乱力怪神”“敬鬼神而远

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作为社会政

治学说的先秦儒学具有强烈的理性和人文色彩。

西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

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新的

儒学体系,宣扬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使儒学神

秘化。君主是代虚无缥缈的“天”执政,完成

“天”赋予的工作,当臣子的只有服从的义务。

董仲舒把天神化,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

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时期佛教进

一步传播,道教吸收佛教和儒学理论并走向官方化。从南北朝开始,儒、佛、道并称三教。

两宋时期思想家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把儒学发展为理学,更具宗教的色彩。“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内容具有宗教禁欲主义倾向。“陆王心学”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已与佛理无异,宋明理学被认为是“儒表佛里”或“阳儒阴释”。

以上表明,儒学是一种理性主义学说,它的入世精神与倡导出世的宗教不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自西汉以后神秘化、神圣化、教条化,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一定的宗教功能。

四、对明淸之际儒学的认识

顾炎武《日知录》:“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认为:王守仁的思想“似远承孟子”;李贽的思想“略本孟子遗意”。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一扫专制天下‘君为臣纲’之传统。”他们致死不食清朝俸禄,“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从背景看,封建专制强化而弊端日益暴露,商品经济在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艰难环境中出现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扩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不满封建束缚。宋明理学日益僵化,扼杀人的天性,理论鼓吹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西学东渐使近代科技传入,许多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明亡清兴“亡天下”之痛。

从主张看,他们从先秦民本思想中找批判武器,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圈子。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思想核心是主张个人自由,讥刺神化孔子和儒经。但显然并非否定先秦儒学,只是对汉儒“三纲五常”和宋明理学大加否定。

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倡言“天下之法”,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并非否定君主制,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顾炎武针对儒生只重经书,不谙世务,提出经世致用,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只在否定理学空疏浮泛的学风。

王夫之主张“天下惟器”,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否定理学心学的本源论,坚持以儒家六经为治学原则。

当然,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上古民本主张只在维护君主统治,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含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摒弃贱商传统和唯物意识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专题整理】

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课标与考纲中表述内容较少,主要是知识的再认再现的基本能力要求。所以,知识整理就以学案方式呈现,方便使用。

一、诗词曲赋

(一)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时形成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 》,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以四言为主,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________为周代反映下层民间生活的民歌,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主义的基础。雅和颂是宫廷贵族祭祀、庆典用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鹤鸣》)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葛》)

2.战国时期楚国产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________形式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_______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屈原所作的《离骚》与《诗经》里的《国风》分别代表南北民族诗歌,并称风骚,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二)秦汉时期

1.文学家以________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赋的特点是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缺点是辞藻过于华丽。西汉赋长而气势恢弘,东汉赋短而现实感强。

2.乐府诗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以五言诗较多,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魏晋南北朝

1.阶段特征:文学承上启下,最突出的成就是诗歌。完成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向________的过渡。

2.建安文学的特点是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3.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之鼻祖,他的诗内容清新自然,风格________。

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4.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盛行,南方民歌________,代表作是《采桑度》;北方民歌慷慨激昂,代表作有《敕勒歌》《木兰辞》。

(四)隋唐时期:主要成就诗歌,进入黄金时代

1.原因

(1)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2)以诗赋为主促进诗歌繁荣。

2.概況

(1)初唐诗人的代表是陈子昂,改革诗风。

(2)盛唐时期成就最大,山水田园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代表孟浩然、王维;边塞诗写出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代表高适、岑参;李白以________诗风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________反映唐朝盛极而衰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3)中唐诗坛的代表是________,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4)晚唐诗人代表是________、杜牧。

(五)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主要文学成就是词

1.五代:最杰出词人________。

2.宋词繁荣的原因

(1)词具有比诗更能抒发情感的体裁优势。

(2)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决定。

(3)商业、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精神需求。

(4)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作家倾向用词抒发情感。

3.宋词有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交的________。南宋的文学成就以诗为主,词也很出色,其词风以豪放为主,也有一些婉约缠绵之作。

(六)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

1.元曲包括杂剧和________。

2.杰出代表关汉卿,悲剧《________》最有影响。

二、散文

先秦诸子的散文都很出色,老文想象和哲理并显,墨文推理与叙事结合,孟文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庄文想象丰富、文字优美,韩文以寓言比喻现实见长。

唐代韩愈反对骈文浮靡之风,倡导复兴先秦散文传统的古文运动,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古文运动催生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三、小说

1.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世俗文学_______兴起,它先是由城市艺人口头讲述传授,后经记录整理而成,对后世的小说和________很有影响。

2.明清

(1)原因: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2)地位: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3)代表: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________》,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描写封建贵族由盛到衰过程的《红楼梦》,揭露科举制度腐败的讽刺小说《________》,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

四、书法

1.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_____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2.魏晋南北朝:曹魏的________,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________》等。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3.唐朝: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1)由隋入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影响。

(2)盛唐时创立“颜体”的颜真卿,其代表作《颜氏家庙碑》。

(3)中晚唐时创立“柳体”的________,其代表作《神策军碑》;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五、雕塑和绘画

1.春秋战国时期

(1)阶段特征: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载体是丝帛、青铜器。

(2)代表: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帛画,四川出土的________反映青铜器装饰由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

2.秦汉时期

3.魏晋时期

(1)绘画往往带有________色彩。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________以擅长画人物著称,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等。

(2)石窟艺术的典型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艺术较多古印度风格和胡人形象,龙门石窟具有________文化的特征。

4.隋唐时期

(1)________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主要开凿于隋唐时期,洞内塑像和壁画精美,内容大多是佛教故事,但从很多画面中,都可以看到隋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2)宗教画生活气息浓、人物画注重线条表现力,山水和花鸟成为绘画的主题。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________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等。

六、乐舞

1.战国时期:湖北随州出土曾侯乙墓全套青铜编钟。

2.汉朝:________风行一时,武帝后西域乐器(琵琶、笳、箜篌)传入中原。

3.魏晋:音乐融入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舞蹈带有鲜明的________色彩。

4.隋唐:受西域和邻国影响,有盛世特色。舞蹈则分为健舞和软舞。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而唐玄宗创作的《________》最为优秀。

【角度思考】

一、中国封建社会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1.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为文学艺术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2.经济繁荣是文化的物质前提。

3.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达。

4.统治阶级的重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5.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6.广大人民的辛勤创造。

例如,分析隋唐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

政治因素:南北统一,国力强盛,为文化的繁荣奠定雄厚基础。

经济因素:隋唐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为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文化政策: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有利氛围。

文化交往因素: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

文化的延续: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二、文学艺术是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每一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的,是以那个时代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

1.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如先秦诸子散文。

2.秦汉时: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涌现出一批全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万里长城、壮观的秦兵马俑,史学巨著《史记》等,都表现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

3.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不断,佛教盛行,统治黑暗,从而产生了对现实强烈不满的田园诗,描绘代父从军的英雄的《木兰辞》,石窟艺术的发展。

4.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联系加强,在此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唐后期的衰落和政治黑暗,产生了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的诗作。

5.宋元时期:宋与辽、西夏、金对峙,国家分裂,从而陆游、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人民生活和风俗画应运而生,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适应城市发展的世俗文学——话本也迅速兴起。

6.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拓展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初,字体结构多样,汉字的使用非常紊乱。……文字最初本是国王祭祀神灵,或国王在神的名义下进行统治之时使用的。周王室失去统治权威后,文字也当然失去其尊严,除国王外,其他的人也可以随便使用文字了。……一个字的演变往往经过多次反复,各地变化也不完全一致,同一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互有差异,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等人先参照当时各地(包括秦地和原六国各地)流行的简体字,把大篆简化而为小篆(秦篆),将其作为文字的典范。……后来随着行政和案件公文也日益繁杂,古文字体、由大篆简化改变的小篆己经不适用了,……这时有个秦国人叫程邈,反复研究了当时秦代流行的6种文体,收集整理了当时广为流传的左书,即隶书。之后秦始皇宣布:将记录国王公式化的宣言文字与皇帝以外的人使用的文字相区别,皇帝使用的文字书体称为“篆书”,而臣子们所使用的都是“隶书”。

——郁乃尧《汉字的故事》材料二明代末年,有一批欧洲国家的传教士来到中国。由于汉字繁难,他

们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拼写汉语,以学习汉语和汉字。……1867年,英国

驻中国使馆中文秘书威妥玛,编著出版了第一部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的官话课

本《汉语自迩集》。……五四运动前夕,《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上,紧接着“文

学革命”提出了“汉字革命”的口号,讨论汉字革命问题,不少人提出废除汉字,

用罗马字母(拉丁字母)拼音来代替。……1923年由政府出面,宣布成立了由钱

玄同、黎锦熙等11 人组成的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郁乃尧《汉字的故事》

材料三 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

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

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

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革命

宣言。……毛泽东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臧学鹏《汉字革命与改良》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书同文”的基本过程及其必要性。

(2)据材料二、三归纳“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拉丁化新文字出版的《大众报》”这样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1)过程:先有李斯等人改定的小篆,后有程邈整理的隶书,最后由秦始皇定小篆和隶书的使用范围。必要性:汉字的复杂和紊乱,损害了国王(后来为皇帝)的尊严;妨碍了秦朝政令的推行;不适应行政和案件公文日益繁杂的现实需要;不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特点:深受西方传教士和在华官员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政府曾大力推进;是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原因: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1分)其代表人物提出“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白话文运动;(3分)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主张“废汉字”和“汉字拉丁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哺育、积淀为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经时代的洗礼,生生不息地延续和传递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传统文化、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是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呢?所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主体是以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的政治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同样是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之上,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围绕其展开。“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由此结合成主张以道德规范实现政治统治,把政治关系归结为个人道德修养,主张内省吾心,教化以正风,实现政治与道德人伦的一体化。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仁”“礼”结合为主体的伦理政治观为核心内容,可以说是其本质特征。 观之现今社会,中国虽说是一个发展中的法治社会,但是“法外乎人情”,法律在实际运行当中总是会受到具体人事的影响,这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德治国”息息相关。与刑政相比,传统政治更注重的是一种道德感化,以显其“仁”来笼络民心。不可否认,注重道德教化与法制相比更具人性化,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但是,缺少了法律准绳的教化缺少了一种威慑力,难免会失去其应有的功效,有时也难免有失公平。因此,社会秩序的匡正还是需要具体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一定强制力的法律来执行,完全遵循法的规则来处人事,将伦理道德排除于执法过程之外。即使要传承“德治”理念,也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中进行,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而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大肆干预,如此才能确保法律机制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社会公平有一个衡量的准绳。 君主专制体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政治认为,君主能参

西方政治思想史

绪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讲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政治 ?三种政治观的演进 ◇西方政治观 ◇中国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当前学术界的观点 关系说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过程说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活动说 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组织、巩固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制度说 处理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中关于权力与服从关系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 现象说 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总和说 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的要素 ◆政治的原动力是利益 ◆政治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政治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协调矛盾 ◆政治目的在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 ?政治的界定 基于一定的利益,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 ?界定 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特征 ?以国家为核心主题 ?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 ?政治思想不断变化(政治本身、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观念) ?如何理解 ?认识国家 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 专辑 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3.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4.下列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 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②重阳节③寒食节④春节 B.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寒食节④元宵节

C.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端午节④春节 D.①中秋节②重阳节③端午节④元宵节 5.“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 岁 B.70 岁 C.100 岁 D.141 岁 6.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摘要:政治文化问题同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人类的政治行为的方式、方法起到指导和制约作用。因为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现象,因而只有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更有利于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理论,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即可反对排外主义,又可以抵制全盘西化理论;即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又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繁荣我国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比较政治文化意义 政治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代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中西方也在其发展中呈现了明显的政治文化差异。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积淀为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而从历史过程来看就是传统政治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的两大方面的文化传统。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逻辑和体系等方面也不尽完全相同。 一、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在专制王权的统治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为了使其得得长期有序的发展,统治者建立强大的行政网络,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在这个行政网络中,人治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监察工作主要是指连坐告密、牵制监督等形式。而且官吏也受到了严厉的监管和控制,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相比较同等时期的西方社会则讲究分权理论。试图通过政治权利内部分工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平衡。从而根本的防止权力的集中和腐败。政府划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允许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进而保证三个机构人员的合而不离。这样,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沦为国家统治的阶级工具。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为了巩固专制统治的权术设计。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能有效的防止政府腐败和权力滥用,而且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现代政府的权力严格受法律的控制,要求政府行为必须以法律为界限得到价值肯定。以分权为核心的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最好制度设计。 政治文化既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环境下在不同国家的产物,它必然呈现出两方面的态势。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在其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确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而这一民族国家独特的政治文化优势,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成为一面傲人的旗帜,构成人类文明宝库和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西方人权观的差异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是通过自然发展的方式走向现代化。而中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五传统文化作业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五传统文化 真题精选 1.[2017·滨州]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2.[2017·长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3.[2017·绥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孔乙己》选自《呐喊》,《海燕》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C.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D.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分别是:葛朗台、阿巴贡、夏洛克和严监生。 4.[2017·咸宁]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繁星》《春水》是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的诗集,其内容大致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 5.[2017·岳阳]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 B.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人们又管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分别叫作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C.《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D.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6.[2017·湘西州]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有一座高山,山顶尖尖,像一支倒上去的笔在天上写字;高山脚下有一片梯田,像横着推过去的一片片树叶,铺满大地庄园,煞是壮观。

【精品】2019年高考政治-传统文化专题

【精品】2019年高考政治-传统文化专题一,运用《文化生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知识,分析科 学对待文化传统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不能全盘照抄或断章取义),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二,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年味变淡这一现象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感到有年味存在,说明春节文化还保留着基本特征;年味变淡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变化。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传统春节文化只有适应时代的变迁,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文化繁荣。 三

四, 五, 六,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在传播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力量 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在诗词大会的传播形式中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中华诗词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④中国诗词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的使用和媒体的传播使诗词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⑤,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传播中华诗词,对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都有积极的意义 七,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的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创新,突出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的主体地位,引起民众广泛参与 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了文化发展 ④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往真善美 ⑤运用大众传媒等现代文化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八,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古诗文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古诗文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立足社会实践,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九,运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让中华优秀传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

西方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西方政治制度(总结) 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意义:1有助于我们分清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2是我们面向世界.学习外国的需要3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西方各国的内政外交及其走向4有助于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 梭伦改革具体内容:1经济改革2社会结构改革3政治改革行政官员: 执政官独裁官监察官保民官行政长官 雅典城邦民主制内容1公民大会2议事会3陪审法庭4十将军委员会特征1直接民主2抽签选官3轮番为治 罗马帝国统治体制: 元首体制四帝共治体制君士坦丁体制 古罗马政治制度影响1共和国的观念.制度形式2古罗马混合政体启迪了后世政治制度设计3罗马法是古罗马留给后人最宝贵遗产之 古罗马王政时代政治制度库里亚大会.长老会议.王共和时代人民大会.元老院.行政官员帝国时代三种政治体制(元首体制.四帝共治.君士坦丁体制)行省制度中世纪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君主制度.等级君主制专制君主制影响1中世纪孕育了现代宪政主义2封建等级会议孕育了现代议会 罗马帝国崩溃根本原因是罗马帝国赖以生存的古代奴隶制度陷入严重危机而不能自拔直接原因是日耳曼蛮族的大规模入侵 文艺复兴1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2提倡发扬人的个性3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4提倡科学文化知识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民族教会”指的是建立德意志民族自己的教会.不受罗马天主教教廷的控制.独立自主.国家世俗权利高于教会神权.没收罗马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的西欧的一场反封建专制.反教会的思想解

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宪政原则 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发展变化1政治民主化2行政集权化3多元共治4地方自治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1主权在民原则2代议制原则3法治原则4分权制衡原则5人权原则 代议制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实行民主制2现代国家无论是领土还是人口都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代议制政府两大弊端及建议方案1议会中的普遍无知和无能.智力条件不充分2可能受到和社会普遍福利不同的利益的影响 建议方案1实行精英民主2以比例代表制替代多数代表制3保障少数代表在议会的对抗职能4主张扩大选举权5议会实行两院制 代议制通行具体原则1人民通过代议机关行使国家主权2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3代议机关必须遵循严肃的议事规则4少数服从多数与保护少数原则5代议民主并不排斥直接民主 法治原则主要内容1法律必须是普遍的和公开的2法治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公民不分性别、职业种族、文化程度.财产状况.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公民投票权b人人享有同等的政治、社会经济权利.可以平等地竞争政府公职.担任公职任务c所有的人凡触犯法律皆绳之以法.任何人没有法外特权d所有的人均应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4司法必须独立法治的含义法治与自由.法治与自然法 法律普遍性:1法律的使用不是针对某些特定的人群2法律的规范是具有普遍意义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文学常识、优秀传统文化(二)

高考必背口袋书专题:文学常识、优秀传统文化(二) 清单二外国作家及作品简介 1.一大起源(古希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 2.五大支柱(英、法、德、苏俄和美国) (1)英国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拜伦: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另有抒情散文诗《西风颂》和《致云雀》。 狄更斯: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等,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2)法国 巴尔扎克: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人间喜剧》(90多部小说之总称)。 雨果: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俊友》等。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 都德:代表作《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等。 罗曼·罗兰:传记文学《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大仲马: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是其子小仲马的作品。 (3)德国 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是《浮士德》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与歌德同为近代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剧本《阴谋与爱情》。 海涅: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00316西方政治制度课程知识点

导言45-50 一、本课程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1、国体:指的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哪些阶级是占统治地位的,哪些阶级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由此决定的国家的阶级属性,或者说,就是国家的性质。 国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是决定性部分。即一个国家的国体决定的是政治制度的形式。政体是政治制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2、政治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个政治统治形式,不仅包含国体,也包含政体;不仅涉及政体、国家结构和政府制度,而且涉及国家机关、政府机关之外的一切政治单位或政治角色(公民和选民、政党和利益集团、新闻和大众传媒,等等)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具体环节,等等。 3、政治制度的形式:(1)政体,(2)政府制度,(3)国家结构,(4)政治体制 (1)政体: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如何组织自己的政权,即政权组织形式,具体内容是设置哪些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如何组织、国家机关如何产生、权力如何划分、如何相互配合和牵制。 (2)政府制度:一个国家行政机关的制度。(3)国家结构:即国家的整合形式。 (4)政治体制: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和具体形式、运作的具体方式、具体程序和具体环节。 ◇当代政治学划分政体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当代政治学划分政体的主要依据最高权力的构成(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产生方式和任期,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等,尤其是国家的立法机关与国家元首和行政机关的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二、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意义 (1)有助于分清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2)是面向世界学习外国的需要。 (3)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西方各国内政外交及其走向,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4)有助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 三、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方法:1、历史唯物主义,2、比较研究方法,3、政治制度研究的分析工具。 1、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指导比较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经济因素并不是决定历史过程的唯一因素。(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却不相同。) 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政治制度,就应该看到,影响各国政治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国情。 国情:所谓国情不仅包括经济制度,而且包括历史特点、文化传统、民族构成和民族习惯、国际环境、阶级力量的对比,甚至人口、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他要适合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一国政治制度与该国国情的关系) 2、比较研究方法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基本方法 最早对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他提出了对政治制度进行分类的原则和标准;以及后来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比较政治研究的取向:①国别研究;②跨国研究 3、政治制度研究的分析工具 具体研究方法:阶级分析、制度分析、历史分析、文化分析、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把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的方法引进政治学研究而产生的一种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对政治制度研究的意义:系统分析对政治制度研究的意义在于把政治制度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来认识,有助于揭示政治制度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51-79 第一节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 一、城邦:(城邦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摇篮)(古代希腊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城邦制度) 1、城邦: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一种小型的城市国家,即一个单独的城市为中心和周围乡村组成的城市国家。 2、代表性城邦: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体)、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体)、叙拉古等。 3、城邦的社会结构 城邦人口划分的三个主要阶级:(1)奴隶、(1)外邦人、(3)公民 公民:是城邦的成员,有权参加城邦政治生活,这种特权是根据出身而获得的。公民概念的核心是权力。 4、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性:①君主制政体;②贵族制政体;③民主制政体。 古希腊出现过多样的不同政体(政体类型): (1)君主制政体:城邦最高统治权掌握在君主一个人手中,即所谓一人统治。克里特岛最早出现。

“传统文化”——主题素材和范文

“传统文化”主题素材和范文N篇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 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 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 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 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 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 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 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 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 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 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 点评 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的描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 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化 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 酽酽的年味儿 “新年到,新年到,穿花衣,戴花帽……”一听到这童稚的歌谣,你一定会闻到过年的味儿了。 在传统的节日里,过年是最像节日的,它没有清明节的凝重,没有端午节的匆忙,也没有中 秋节的内敛,它也不像西方的圣诞节蒙上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果把节日比作酒,那么在我们中国 延续了几千年的“过年”无疑是一坛陈年佳酿,其酽酽浓香让人闻着就会醉了。 酽酽的年味儿,弥漫在大街小巷、村村落落忙碌的身影上。进入腊月天,乡下就开始忙“年”了,腌腊鹅,灌腊肠,晒汤圆粉,家家户户的门前像开博览会似的挂出一串串的腊物,摆出一蒲 团一蒲团的圆子面。镇上、城里的超市渐渐人头攒动了,妇女、孩子一个个手里提着大袋子,好 像要把全市场的年货都搬回家。这是前几年的情景了,如今还有另一道风景线,那就是外出务工 的人们忙着从天南海北的大城市往回赶,乘着飞机,坐着火车,搭着汽车……。这时候,你在城 镇乡村的路道上,每天都会看到穿着时尚的曾经的种田人匆匆返乡,他们的手里提着大包小包, 抬着家用电器,他们的脸上飞扬着自豪与欢喜,不少的人还带着私家车“衣锦还乡”。留守的老人孩子早已在村头翘首张望,见到谁家从外面赶回的人都亲热地打招呼,候到了自家人便赶紧簇拥着回屋去了。见此情景,你一定会想像到那一家家一户户围桌团圆的温馨与和谐。 酽酽的年味儿,氤氲在贴起来的大红春联上,响起来的震耳鞭炮里。除旧迎新,家家都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把门上的旧对联纸刮干净,然后把崭新的春联贴上去。早些年,乡下的春联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现场书写的;近些年方便多了,你尽可以到集市上挑拣,选出最合自己意的,有招财进宝啊,有吉祥如意啊。刚过午分,就有人家耐不住性子提前放了鞭炮,这一带头不要紧,紧接着便“噼噼啪啪”震天震地的响,五颜六色的烟花也“嗵、嗵、嗵”地在空中绽放,整个的一个喧闹的世界。趁着炮声间歇,伸头朝外面一望,嚯,铺天盖地的都是红,热热闹闹的红! 酽酽的年味儿,还贮藏在金元宝似的饺子里。过年吃饺子是一种传统文化,它象征着团圆美满,来年交好运。虽然如今城里的超市卖的饺子品种多样,但是许多家庭还是选择自己动手包——年三十晚上看春晚包饺子是家家的“定点节目”。取一张饺皮儿放在手心,用小勺子舀上馅儿放在饺皮中间,手指头轻轻收拢,一只饺子便做成了。人们还常玩试来年运气的小游戏,把硬币包进饺子里,看谁在吃的时候盛到。大年初一吃饺子,年年如此。烧开热水,把饺子放进去,用勺子轻轻翻动,不一会儿一个个饺子像白莲花一样盛开在水面。吃饺子时,大家都希望能先盛到那包有硬币的,但结果不管是谁盛到了,一家人全都祝贺,满屋子都是幸福的味儿。 酽酽的年味儿,如一坛老酒似的年味儿,人们喝着它,在喜庆中盘点刚刚过去沉甸甸的一年,又在无限的希冀中酝酿着新的一年。 传统节日,我为你不平 手微微地颤抖着,恨愤愤地燃烧着,心默默地疼痛着。 拿着报纸,一字又一字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这竟然是真的: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惊讶,我愤怒,我感到莫大的耻辱。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两千多年的携手相伴,两千多年的荣辱与共,两千多年的悲喜交织,难道一瞬间,就这样被强行撕裂、一笔抹杀了吗?难道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大厦,就这样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吗? 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不是,绝对不是……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刻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我们的母语外,恐怕也就只有我们的传统节日了。在无数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传统节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文化的宝藏,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追念与景仰,亦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祝福与期望。透过它,我们隐约听到了春节时,那辽阔夜空上五千多年来不变的爆竹声响;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中秋佳节时,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围坐赏月、把酒欢谈的温馨夜场…… 然而,透过它,我们也看到了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危机。 对于我们中的某些人而言,他们或许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但他们绝对记得圣诞节是耶稣的诞辰;他们或许不了解七月七日是什么节日,但他们绝对忘不了2月14日,自己该买什么花送给什么人;他们又或许不明了中秋节有着怎样悠久而典美的传说,但他们绝对清楚愚人节源于一个多么“乏味、无聊、意义肤浅”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数亿中国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稣呢?为什么我们对外国节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对我们自己的节日冷眼相待呢?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竟抵不过一个个毫无内涵、毫无文化底蕴的外国节日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耶稣,害怕当我们死后,它会阻挡我们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不是因为我们爱慕虚荣,不知情人节会被别人笑话为“老土”?又或是不是因为我们争强好胜,不过愚人节显现不出我们的聪明程度? 1

政治-传统文化专题

传统文化专题 一,运用《文化生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知识,分析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不能全盘照抄或断章取义),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二,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年味变淡这一现象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感到有年味存在,说明春节文化还保留着基本特征;年味变淡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变化。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传统春节文化只有适应时代的变迁,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文化繁荣。 三

四, 五, 六,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在传播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力量 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在诗词大会的传播形式中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中华诗词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④中国诗词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的使用和媒体的传播使诗词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⑤,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传播中华诗词,对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都有积极的意义 七,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的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创新,突出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的主体地位,引起民众广泛参与 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了文化发展 ④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往真善美 ⑤运用大众传媒等现代文化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八,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古诗文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古诗文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立足社会实践,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九,运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让中华优秀传

2019高考语文分类 传统文化经典

2019高考语文分类 考点21 传统文化经典 (一)(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3.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其中男女主人公是、。(3分) 答案:西厢记张珙崔莺莺 24.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分) 答: 答案: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二)(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分) 本题考查对文具内容的理解,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道”是说的意思,结合子贡的评价可知,“我无能”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本题考查对经典内涵的理解分析,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忧”,再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意即有仁德的人乐天知命,所以“不忧”;尧舜的“忧”在于“不得舜”“不得禹、皋陶”,再联系尧舜禅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