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重点(国际贸易)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

问题

1. 贸易引力模型及其运用。

2. 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和政策主张。

3. 贸易顺差及其影响。

4.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贸易思想(即这些理论是如何解释贸易的动因、贸易模式和贸易利得的)和政策主张(即是主张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

5.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6. 比较优势的含义及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

7. 如何以一种商品衡量另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

8. 在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模型中,发生贸易后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如何确定。

9. 比较优势理论关于贸易利得的讨论。

10. H-O定理和S-S定理的运用(即按照资源禀赋优势进行贸易后一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变化)。

11. 比较优势陷阱。

12. 要素价格均等化及其在现实中成立需满足的前提条件。

13.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4. 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基础。

15. 贸易条件的含义及其理解。

16. 企业在外国市场上倾销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17. 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的条件。

18. 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及其影响。

19. 从量关税与从价关税的比较。

20. 小国和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及其比较。

21. 关税的名义保护率和有效保护率。

22.“自愿”出口配额的实质及其与进口配额的比较。

23. 配额与关税的比较。

24. 小国和大国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

25.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6. 支持贸易自由化和支持贸易保护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贸易引力模型及其运用。

答:模型(1)为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它从国家的收入、距离和一些特质因素(如是否有共同边界,共同语言,共同的币种等)角度解释了双边贸易流量:

为了便于回归,将方程(2)转化为对数线性形式,得到:

引力模型的应用:Feenstra,Markusen 和 Rose(2001)使用 Rauch(1999)的贸易分类方法,证明引力模型能成功地运用到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差异化产品贸易。

完全分工是垄断竞争模型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必然结果,这是所谓新贸易理论中的核心(Helpman 和 Krugman,1985)。这种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2. 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和政策主张。

答:①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William Stafford, Thomas Mun

②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③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的主张对所有国家都要追求顺差,晚期认为只需在长期保持总体顺差即可

④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重商主义者在贸易政策上主张贸易管制、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奖出限入,鼓励发展本国工业和本国航运(政策主张)

⑤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纳入了整个经济系统,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但它倡导的是保护贸易,本质上是保护贸易理论

3. 贸易顺差及其影响。

答: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

(一)有利影响

直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经济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进入21世纪的前几个年头,GDP 一直处于7%-8%的增幅水平,而最近几年又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率,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小,充分发挥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作用,为国民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利于加快产业的升级。外贸顺差,尤其是经常项目的顺差,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水平与出口产品结构。由于出口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也在走向优化,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促进了国内的技术进步,也引进使用更多先进的生产设备,出口的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同时,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资进入国内,形成良性循环,活跃经济。

有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

且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供大于求矛盾十分突出。贸易顺差意味着出口的增加,而

我国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说贸易顺差越大就业人数越多。因此出口有利于缓

解劳动供求矛盾,增加就业。

(二)不利影响

加剧了我国与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国的贸易摩擦。过大的外贸顺差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繁出现。外贸顺差一旦增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贸易摩擦。近些年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更有升级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仍是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国家。不仅发达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增多,而且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等国与我国不断出现摩擦新热点。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加大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失去部分世界市场,给出口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威胁,而且还使我国外部贸易环境总体趋紧,形势不容乐观。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巨额外贸顺差使人民币饱受升值的压力。尽管面对巨额外贸顺差人民币依然坚挺,但是升值的压力十分巨大。主要发达国家政府一再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可是在升值之前,出口行业却加大其出口额度,期望自己的短期内利益不要受损,这反而增加了外贸顺差。

增加外汇资产风险。贸易顺差激增,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1)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是

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资产,随着中国顺差不断增加,中国对外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意味着

如果美元贬值,将使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面临外汇资产严重缩水的风险,随之而来的是出

口贸易的迅速下降、失业率增加。(2)我国经济也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国际收支顺差

明显加大带来了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而央行为了稳定汇

率,被迫发行本币而收回外币,从而加大了基础货币供给增长的压力,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就

意味着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影响产业结构优化。长期以来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一方面,客观上麻痹了我国经济结

构的调整需求,弱化了加快结构调整的动力;另一方面,长期面向国际低端消费市场的产业

导向,忽视了国内需求的发展变化,使产出结构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敏感性降低。同时,建

立在低工资、低要素价格基础上的贸易顺差,也容易导致国内忽视对国际竞争力的培育,使

我国竞争性产业长期止步于国际分工的低端水平。

4.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贸易思想(即这些理论是如何解释贸易

的动因、贸易模式和贸易利得的)和政策主张(即是主张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

答:绝对优势理论(主张自由贸易)就是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

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即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该理论批判了重商主义

财富即金银的财富观,认为交换获得的商品也是所得。而国际贸易应以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

绝对差别为基础进行。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的花费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

该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优势,发展这种产品的生产并出口,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有利。

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而外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仍可以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其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根据上述思想,比较优势论者在贸易中主张各国都应生产并出口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贸易模式和贸易利得见ppt)

要素禀赋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了推理: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而商品的价格差异来自成本的差异;成本差异的原因除了由生产技术的不同外,还取决于该产品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价格;要素的价格则由该要素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需求取决于其在商品生产中的密集度,供给则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根据以上推理,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认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换取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资源的产品。该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另一原因,将要素禀赋纳入了国际贸易的分析领域。之后的学者在其基础上发展了三大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和雷布津斯基定理,与H-O 定理一起组成了要素禀赋学说。

例:假设美国与印度,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印度是劳动充裕的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机器和布,机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两国需求与生产函数相同。因此,各国要素供给情况就成为决定要素价格的唯一因素。由于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因此美国的资本便宜,劳动力贵;印度则劳动力便宜,资本贵。美国的工资水平/美国的资本租金水平>印度的工资水平/印度的资本租金水平因为资本-租金比例不同,美国生产较多的使用资本、较少使用劳动力的商品时,比较成本低;印度生产较多使用劳动力、较少使用资本的商品时,比较成本低。即如果一国在某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了其相对充裕要素,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国在某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了其相对稀缺要素,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5.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待验证)

(见ppt)

6. 比较优势的含义及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

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而外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确定比较优势的方法:(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从事某一种选择而损失别的选择的代价。

7. 如何以一种商品衡量另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见ppt第4题补充)

答:当我们多生产一单位A产品的时候,就不得不放弃生产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所放弃生产的这部分产品就是生产一单位A产品的机会成本。

8. 在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模型中,发生贸易后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如何确定。

答:

比较优势理论相对价格的确定:

假定a x>a y,b x<b y,即A国在X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那么,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比较平缓,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比较陡峭,如图2-1所示。贸易前A、B两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分别是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即消费等效用曲线)的切点E A 点与E B 点,国内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数量也就是国内消费的两种产品的数量。

A、B两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 A 和p B,在只考虑两种产品和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并且其边际成本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如A国)X产品对于Y产品的相对价格p A等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的绝对值a y /a x,也就是AA/ 斜率的绝对值。当p A=(a y/a x)≠ (b x /b y)=p B时,两国就存在着进行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的基础。Q y

U B

B

E B

A U A

E A

O B/ A/ Q x 图2-1 李嘉图模型A、B两国在贸易前的生产-消费均衡

现在A 、B 两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完全分工,A 国专业生产X 产品,B 国专业生产Y

产品,然后按国际价格p w (p A < p w < p B )进行交换,如图2-2所示。

在任意给定的贸易条件p w 下,A 国(B 国)的生产均衡点将分别沿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下移(上移)到图中A / 点(B 点)的位置,而它们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也将分别以A / 点(B 点)为中心“外旋”到图中p w 线的位置——两国各自消费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的绝对值将相同(同为 p w )。

贸易后,A 国新的消费均衡点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 w 与另一条消费无差异曲线U A / 的切点C A 所确定 ;B 国新的消费均衡点也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 w 与另一条消费无差异曲线U B / 的切点C B 所确定。这时,由A 、B 两国各自新的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分别可以确定两个直角三角形C A D A A / 和BD B C B ——它们分别被称为A 国和B 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当p w 并非均衡的贸易条件时,这两个意愿贸易三角形就不全等,两国间贸易的不平衡,必将引起贸易条件的进一步调整——这时将会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觅价”过程,直至找到一个均衡贸易条件为止,即两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将会达到全等。此时,无论是A 国还是B 国,其消费均衡点都比贸易前上移了,从而意味着在开展贸易之后,两国的社会福利都得到了提高。

要素禀赋理论相对价格的变化:

在封闭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将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进而导致相对供给的差异。两国相对供给的差异将导致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

图3-9表示在贸易前两个国家在封

闭条件下的均衡状况。AA /代表A 国的生产

可能性曲线,BB /代表B 国的生产可能性曲

线。各自对应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为I 1和I 2。

两个国家都根据本国的社会需求偏好和生产

成本,选择均衡点。在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条件下,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A 国均衡点

为E A ,B 国均衡点为E B 。A 、B 两国在封闭

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由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

能性边界相切决定。A 国国内X 、Y 产品价格

比为(P X /P Y )A ,即图示中的相对价格线P A ,B

Q y Q y

B U B

/ U A

/ p w D B C B

A C A

p w

O D A A / Q x O B / Q x

(a) (b)

图2-2 A 、B 两国在完全分工和任意给定贸易条件下的生产-消费分析

国国内X、Y产品价格比为(P X/P Y)B,即图示中的相对价格线P B。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切线P A与P B的斜率值分别为(P X/P Y)A、(P X/P Y)B。P A斜率小于P B斜率,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P X/P Y)A小于(P X/P Y)B。

因此,A国在X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B国在Y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而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如图3-10 表示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的

差异导致了产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在自由贸易

条件下,由于B国市场X产品的价格高于A

国,A国将出口X产品到B国。同样,B国也

将出口Y产品到A国。即A国进口Y产品,

B国进口X产品。A、B两国自由贸易会使同

一产品的相对价格趋于一致,两国将面对相同

的国际均衡价格P(international)。

图中两条Pi价格线平行,表示两国面对相

同的国际均衡价格(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国

际均衡价格Pi,必然位于(P X/P Y)A、(P X/P Y)B

之间,比3-9图中的相对价格线P A陡峭,比相对价格线P b平坦。在国际贸易中,A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B国正好相反。此时,两国的均衡点由原来没有发生国际贸易时的E A、E B,转移到E/A、E/B。E/A与E A相比,X的产量增加,Y的产量减少,均衡点下移。同理,B国的均衡点上移到E’B。贸易条件形成后,两国的消费组合C A、C B点,对应的无差异曲线为I/1、I/2,两国福利提高。对于新的均衡点,A国出口量为O A E/A,进口量为O A C A,O A C A E/A贸易三角形;B国出口量为O B E/B,进口量为O B C B。

A国为劳动丰裕国家,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A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B国为资本丰裕国家,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B国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结论: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供给能力差异,进而引起相对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是两国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开展自由贸易后,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其要素丰裕的产品,进口密集使其用要素稀缺的产品。这就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9. 比较优势理论关于贸易利得的讨论。

答: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或称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产品(或称比较劣势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表2-2、表2-3、表2-4来解释比较优势理论。

表2-2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前的生产情况)

A国 B国合计小麦(10蒲式耳) 1(劳动小时) 6(劳动小时) 20 蒲式耳

布匹(1码) 2 (劳动小时) 4(劳动小时) 2码

从表2-2可以看出,无论在小麦还是在布匹的生产上,B国都处于绝对劣势。然而,B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只有A国的1/6,而生产布匹的劳动生产率是A国的1/2,因此B国在布匹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另一方面,A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但是,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要大于生产布匹的绝对优势,因此A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果A国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部分小麦来换取B国的布匹,B国专门生产布匹并出口一部分布匹来换取A国的小麦,则两国都可以获益。请看下表:

表2-3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后、交换前的生产情况)

A国 B国合计小麦(10蒲式耳) 3(劳动小时) 0 30 蒲式耳布匹(1码) 0 10(劳动小时) 2.5码

可见,在劳动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小麦产出增加10蒲式耳,布匹产量增加0.5码,国际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世界总产出增加了。

假定A国用10蒲式耳小麦来交换B国的1码布匹,那么交换后两国两种产品的消费情况如表2-4:

表2-4 比较优势分析(交换后两国的消费情况)

A国 B国小麦(蒲式耳) 20 10 布匹(码) 1 1.5

交换后,A国在布匹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10蒲式耳的小麦,而B国在小麦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0.5码的布匹,两国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好处。

10. H-O定理和S-S定理的运用(即按照资源禀赋优势进行贸易后一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变化)。(待补充)

答:(见ppt)

11. 比较优势陷阱。

答:比较优势陷阱: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

人“比较利益陷阱”。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12. 要素价格均等化及其在现实中成立需满足的前提条件。

在H-O 定理基础上,萨缪尔森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认为商品的国际贸易,即商品在国家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流动,拉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弥补国际间要素流动性的不足,减少国际间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要素价格差异,即贸易会使贸易双方的要素价格完全相等。

数学上的证明思路:

两国的要素价格是由两国的商品价格决定的;而在贸易状态下,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均等于世界价格;又由于假设两国技术相等,成本函数的形式也必然一样。这样,在完全竞争,商品价格等于成本的情况下,就可以发现两国的要素价格必须相等。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说明在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即前提条件),一国的要素价格与一国的资源禀赋没有任何关系!

直觉上看,在封闭经济中,当一国的要素供给增加,在需求有限的情况下,要素价格自然会下降。但在开放经济中,过剩的要素禀赋可以被国外需求所吸收,从而导致出口增加,对密集要素的需求增加,因此原有的要素价格可以得以维持,从而贸易会使贸易双方的要素价格完全相等

13.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答:

简易版:

里昂惕夫用美国20世纪30年代末的数据发现,美国的出口相对于其进口更加的劳力密集。这明显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不符,被称作“里昂惕夫悖论”。解释如下:

1)美国和国外的技术不同;2)里昂惕夫只考虑了劳动力和资本,忽视了土地等其它要素;3)劳动力不是同质的,是根据技术不同进行分层的,因为美国的出口品是技术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4)1947年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因为正值二战结束之际;5)当时的美国并不是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假设的自由贸易。

复杂版: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里昂惕夫在对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这一理论界普遍认为正确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时,检验结果与理论结论完全相反的情况。里昂惕夫选取美国为研究对象,按俄林理论,美国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所以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当里昂惕夫利用大量统计资料来验证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时,却得出了与这一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

理论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A:劳动力不同质论:H-O 理论假定各国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劳动熟练说强调各国劳动力不同质。里昂惕夫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更高,是其他国家的三倍,这是因为美国人更勤奋、美国工人所受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美国管理水平更高;如果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B:人力资本论;世界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而人力资本,即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也是无形资本的一部分。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与有形资本相加,美国仍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C:要素密集度逆转;赫-俄模型假定如果某一商品在A 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在其他国家(不管其他国家要素禀赋如何),也都是劳动密集型,但现实是,如果其他国家资本相对丰裕,可能在生产该产品时以资本取代劳动,从而该产品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由于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存在,在美国是资本密集的商品,如进口替代品,可能在对美出口的国家却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反之则反。从而出现美国进口中资本密集产品夸大,而出口中劳动密集产品减少的情况。

D:自然资源论;美国大规模进口的自然资源碰巧为资本密集型(如石油),出口的自然资源(如木材)碰巧为劳动密集型,从而造成了出口劳动密集型进口资本密集型的现象。

E:贸易壁垒的限制:由于存在贸易壁垒和其他国际限制情况,可能美国的资本输出受到他

国的限制,或者美国限制了从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14. 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基础(待补充)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行为。面对二战后国际贸易中大量的国际贸易发生在资源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大量的产业内贸易的新情况,克鲁格曼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克鲁格曼认为,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企业生产规模的不同产生了成本差异,使得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也会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

15. 贸易条件的含义及其理解。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贸易条件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公式意义如下:若T>1,该国贸易条件改善;当T=1,该国贸易条件不变;若T<1,该国贸易条件恶化。

16. 企业在外国市场上倾销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17. 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的条件。

答: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倾销成立;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

18. 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中国遭反倾销的原因:

(一)世界经济形势低迷

自“9·11”以来,美联储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导致不动产价格上升,继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引发了所谓的次级贷款。2008 年9 月14 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一天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收购,标志着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开始,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外贸出口实力的加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贸易顺差连创新高,

经过三十年经济的发展,截至2007 年底,GDP 已达249 530 亿元,比2006 年增长11.9%,突破3.6 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 738 亿美元,增长23.5%,居世界第三[3]。

(三)出口秩序混乱,出口相对集中

中国的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美、日三大市场,中国从东南亚或者拉美等国家进口原材料,经过加工后,出口到这三大市场,形成三角贸易的独特现象,低廉的成本造成贸易发展不平衡,因而导致遭到反倾销的命运。

(四)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歧视性待遇

据CEPR(欧洲经济政策调查中心)调查显示,自2008 年11 月各国采取的保护性经济措施近280 项,其中121 项是那些自称要积极取消经济壁垒的G20 国家采用的。报告称,中国成为最易受到歧视性待遇的国家:在55 个国家中遭受到100 项歧视性待遇[4]。

(五)贸易保护者滥用WTO 关于倾销的协议

“WTO 反倾销守则”(全称为“执行GATT1994 第6 条的协议”)的核心内容有两点:第一,缔约各方承认,用倾销的方式把一国产品以低于该产品正常价值销入另一国领域,对一缔约方境内已有行业造成损害或损害威胁者,应予谴责;第二,为抵消或制止倾销,一缔约方得对倾销产品征收不超过倾销差额的反倾销税。WTO 反倾销守则是世贸组织制定的用以规范各成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套规则,它在很大程度上在国际范围统一反倾销的法律法规,但也为各国国内法规留下了不少余地。

(六)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消极态度

对国外反倾销消极应对,是导致大规模发生倾销调查的诱因。第一,由于中国大部分企业刚刚进入国际市场,对世贸条例还不够熟悉,存在不敢打官司的心理。第二,面对高额的律师费用和旷日持久的官司时,许多企业往往消耗不起,进而选择退而求其次。对企业来说,打这样的一个官司,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第三,大部分企业存在搭“顺风车”的心理。这些企业目光短浅,不以自身的利益出发,希望别的企业打官司,等别人应诉成功后再卷土重来。第四,政府没有提供积极的帮助,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诉讼时,往往面对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庞大的机器,而企业只是一叶扁舟。这时如果政府为企业提供强力的后盾,就更增加企业的信心,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反倾销对中国的影响:

贸易限制效应(Trade Restraint Effect):反倾销调查和征收反倾销税,会提高倾销商品的出口成本和价格,削弱倾销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导致出口国出口数量或金额减少,甚至退

出进口国市场。

投资跨越效应(Antidumping-jumping FDI Effect):为跨越反倾销保护这种贸易壁垒,出口企业往往在进口国或在未遭受反倾销指控的第三国进行直接投资。

替代国扭曲效应(Alternative Country Twist Effect):替代国方式扭曲了中国产品劳动成本竞争优势,致使中国对出口国出口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效应更为突出。

应诉成本效应(Litigation Cost Effect):外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积极应诉的中国企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经费等成本,且需要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专业人才。高昂的应诉费用直接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致使出口到该国市场上产品价格上升,出口增长率下降。

短期内阻碍产品出口,减少外汇收入:与世界经济不景气相比,中国经济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外贸出口高速增长,中国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和价格,赢得了世界市场的一块大蛋糕,这些都为进口国当地企业造成了挤压,致使进口国厂商利润下滑,市场占有率下降,工厂倒闭等,这些情况都迫使进口国对华采取反倾销立案调查。

长期内影响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中国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些新的产业领域也将逐步向外资开放。但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中国的出口产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恰恰是遭受反倾销指控的重点产业。

助长反倾销诉讼,形成恶性循环:当中国的某一产品遭遇反倾销诉讼时,即使我们在反倾销诉讼中取得胜利,但是一些不可忽视的隐性威胁仍然存在,其产品仍然会在进口国中产生负面的影响,也许还会被扣上一顶“反倾销”帽子,只要被某些国家再次提出反倾销,其他地区与国家的同行业也会提高警惕,积极效仿,这将对被实施反倾销的行业以及相关的国内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进入恶性循环。

19. 从量关税与从价关税的比较。

(见ppt)

20. 小国和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及其比较。

(见ppt)

21. 关税的名义保护率(NRP)和有效保护率(ERP)。

保护程度:对某一商品的名义保护率是指由于实行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际市场

价格的部分占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名义关税率:某类商品由于实行保护引起的国内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部分与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

名义保护率(NRP):= (P- P*)/ P* , P*为国际市场价格;P是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包括国内关税,即P=P*+T。

有效保护率(ERP):是征收关税所导致的该产业每个单位产品附加值增加的百分比。g= (V- V*)/ V* , V是指征收关税后单位产品的附加值;V*是指征收关税前单位产品的附加值。

与名义保护率着眼于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同,有效保护率着眼于生产增值过程,它将某产品上游环节的保护程度与该产品的保护程度结合起来考虑,揭示了一种升级式的关税保护结构

22.“自愿”出口配额的实质及其与进口配额的比较。

“自愿”出口配额的实质:“自动”出口配额制,也称“自愿”出口配额制,是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规定在某一时期内某种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配额,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比较见ppt)

23. 配额与关税的比较。(见ppt)

24. 小国和大国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见ppt)

25.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1.关税壁垒

关税壁垒在农产品进口限制中起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农产品加工品的征税也按其加工程度而增加,有的税率高达100 。多数发达国家对水果、蔬菜、肉制品征收较高的关税,用来打击竞争对手在西欧,当前影响市场进入最严重的措施是普遍采用的进口差价税。例如,瑞典通过征税使国内市场上牛肉价高出1.5倍。

2.非关税壁垒

(1)政府参与贸易。其中主要包括:第一,生产补贴。它是指政府采取直接以实物或现金形式或间接地通过税收等手段对农场主给予补贴,而不问其产品是否出口。接受生产补贴的农产品往往能够以低于进口产品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从而排挤进口产品。第二。出口补贴。它是政府专门对出口农产品给予的补贴。接受补贴的产品往往能够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

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第三,政府采购。政府用财政拨款优先采购本国农产品,从而形成对国外农产品的歧视。第四,国营贸易。由国营贸易公司或其他经营机构,垄断某些农产品的进出口,破坏公平竞争。

(2)进口限制。其中主要包括:第一。数量限制和进口许可证。这是农产品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一种主要手段。如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国对乳制品、食糖、牛肉、蔬菜和水果等产品的进口就主要通过这一手段来限制的第二,双边安排。即两国间通过贸易协定或其他形式的协定来安排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相互间提供优惠,排挤非协定国农产品的进入。第三。自愿出口限制。众所周知,自限是进口配额的一个变种,它是在进口国的某种压力下,出口商承诺按对方所准许的数量出口其商品。

(3)卫生和植物卫生条例。几乎所有国家都对进口的或本国生产的农产品根据卫生条例进行管理。但由于各国标准不同,这类管'理条例就可能对别国的进口农产品产生抵制,特别是专门针对外国农产品而制定的歧视性管理条例,往往暗含保护主义性质。据有关资料,日本利用卫生标准限进的食品占95%,挪威占94%。而且这种限制往往根据国内需要来掌握松紧,或以检验为名实行区别对待。此外,还有销售质量标准和歧视性的海关估价等纷繁复杂的各种限制措施。

26. 支持贸易自由化和支持贸易保护的理由。(待补充)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采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的区别自由贸易政策一般是一国(地区)经济实力强大,经济发展迅速,本国产品竞争力强时所采取的一种外贸政策。保护贸易政策一般是一国(地区)经济处于不发达或衰退时期所采取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一个国家的外贸政策是代表统治阶级中占上风的利益集团利益的,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外贸政策,取决于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居于绝对竞争优势地位的国家,一般提倡自由贸易政策。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世界范围内贸易自由化倾向占上风。

居于落后和竞争劣势地位的国家,一般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世界经济处于衰退或危机萧条时期,贸易保护倾向就会加强。

自考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1、对外贸易: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被称为国际贸易.:P41 2、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以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3、对外贸易量是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P42(2009.1,2010.10) 4、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同该国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P46 5、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 . 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 1、世界货物出口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货物进口总额。原因:出口用FOB价(货价,不含运费保险费),进口用CIF价(包含运费、保险费),因此从世界范围看,出口总额﹤进口总额。09.10,P42 2、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前者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采用此法),后者以货物通过海关作为标准(欧洲除了英国都用专门贸易体系) 3、直接贸易指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指货物消费国与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P43 4、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P45(多选考点。07.01,0710,08.10,) 5、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P46(2012.1,2011.1,2011.10,单选) 6、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7、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狭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又称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50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1)2002年,某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0.8,而该国当年的服务贸易总额为

国际贸易学 期末复习整理

国际贸易学复习整理 考试时间:01-03 上午8:30 考试地点:26-205 考试题型: 一、填空(1*7,共7分) 二、名词解释(3*7,共21分) 三、选择题(1*5单选+2*6多选,共17分) 四、简答题(共36分) 五、论述题(共10分) 六、图示题(共9分) 第一章主要概念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1、概念 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对外贸易: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别国(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反映该国(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关系。 2、联系 本质一样,出发点不一样; 总体与局部关系,其实质内容一致; 全球范围来看—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一个国家角度来看—对外贸易。 3、国际贸易真正确立阶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1、共同点 ①都属流通范畴,都通过交换来实现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价值,满足消费需求; ②在生产与交换关系上,都是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促进的反作用,即贸易规模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贸易的发展对一国的生产起着促进的反作用。 2、区别 ①国内贸易基础是国内的分工和专业化,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分工; ②贸易的环境不同 各国货币制度差异 各国经济政策差异 各国法律差异 ③贸易风险不同 信用风险,双方的资信状况不同 商业风险

汇率风险 三、对外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的外贸政策中,政府不干预国家之间贸易往来,既不对进出口贸易活动设置障碍,也不给予各种优惠,而是鼓励和提倡市场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的外贸政策中,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施加干预,使用各种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和生产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简言之,奖出限入政策。 3、管理贸易政策: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政策,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方向。 美国是奉行管理贸易最为突出的国家,是管理贸易的一个典型范式。 4、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壁垒中非关税壁垒,指一国通过建立技术标准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标准,提高进口产品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 5、社会壁垒: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根源是国际劳工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四、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1、金融保护主义,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使全球金融业开放步伐放缓。 2、投资民族主义,限制外资的流入以保护国内企业。 3、歧视移民,限制国际劳动力流动,保护本国公民就业。 五、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 1、国际贸易值:指以货币来表示一定时期内各国对外贸易总值,反映出某一时期一国贸易总金额,为避免重复,只统计各国的出口贸易值之和,一般用美元表示。 2、国际贸易量:指以报告期国际贸易值除以基期确定的价格指数,国际贸易量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 计算公式为:国际贸易量=报告期的国际贸易值/以固定年份为基期确定的价格指数 六、对外贸易依存度(外贸系数) 1、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 2、经济学意义:反映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七、贸易条件 1、贸易条件:指一国的出口商品综合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综合价格指数的比率。 2、实质:从价格关系上反映一国在对外商品交换上的数量关系,即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八、贸易差额、顺差、逆差 1、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贸易顺差:出口值大于进口值,收入大于支出。 贸易逆差:出口值小于进口值,支出大于收入。 2、如何评价贸易差额?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述题复习重点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考试重点: 第一章: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 1、总量、增长、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世界地位等 总量、增长: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206亿美元,跃升至去年的38671亿美元,增长186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过去我国严重依赖进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今不仅实现了部分替代进口,而且还能够远销海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投资的步伐开始加大。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013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417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商品结构:3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实现了三次大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形式;21世纪,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另外,处于工业产业链底端的加工贸易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另外,经过分析研究发现:30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由最初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转化为水平型国际分工为主;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增大,反映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贸易集中度指数不断上升,反映了我国出口日益集中于某几类产品,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我国30年贸易结构的变迁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意义,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市场结构: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国际市场风险,避免对少数国家的依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通过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一)外贸占全球份额逆势上升,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不断提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地区)贸易陷入停滞或低速增长,欧洲 世界地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期末总复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期末总复习 一、本课程主要知识点 (一)国际贸易理论部分 1、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定义、特点、基本类型和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定义: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它既包括有形商品(实物商品)交换,也包括无形商品(劳务、技术、教育、咨询等)交换。这种交换活动,从一个国家(地区)的角度看,称为该国(地区)的对外贸易;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了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P1、2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联系与区别: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都是指越过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从这一点说,两者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着眼于某个国家,即一个国家(地区)同其它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后者是着眼于世界范围,即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P1、3 国际贸易特点 基本特点:贸易主体的两重性。 国家干预,限制严格 信用风险 汇率风险 具体特点情况复杂,风险很大价格风险 运输风险 政治风险 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经济发展水平对市场影响 地区制约,需求多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对市场影响 文化传统对市场影响 出口贸易 商品流向进口贸易 过境贸易 商品形态有形贸易 无形贸易 直接贸易 国际贸易基本类型间接贸易 转口贸易 专门贸易 现汇贸易 记帐贸易 易货贸易 国际贸易中的基本概念 对外贸易额、国际贸易额、贸易量;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国际贸易惯例。 2、国际贸易基本理论,重点掌握比较成本理论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自由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学》期末试题以及答案

《国际贸易学》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后面括号内。 1.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是(A ) A.绝对成本理论 B.比较成本理论 C.机会成本学说 D.边际成本学说 2.贸易顺差是指(A ) A.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 B.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 C.国际收支为正 D.国际收支为负 3.各国征收反倾销税的目的在于(A ) A.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 B.防止本国商品不顾成本到国外倾销 C.保护本国出口商的利益 D.保护本国进口商的利益 4.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期是(C ) A. 2001年11月9日 B. 1997年10月1日 C. 2001年12月11日 D. 1999年11月15日 5.关境与国境的关系是关境(D )国境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大于、等于、小于 6.以低于国内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在某一国外市场上倾销商品,在打垮大部分竞争对手,垄断市场后,再提高价格,这种倾销方式是(B ) A.偶然性倾销 B.掠夺性倾销 C.长期性倾销 D.永久性倾销 7.某国进口商品以后再向第三国出口而赚取利润,这对第三国而言是( B )贸易。A、过境贸易B、转口贸易 C、直接贸易 D、间接贸易 8.专门贸易是指以( A )作为统计界限。 A.关境B.国境 C.货物进出口D.服务进出口 9.日本对价格6000元以下的手表,每只按其价格征税15%,这种征税方式属于:( A )A、从价税B、从量税

C、混合税 D、选择税 10.接受买方信贷的进口商在使用信贷资金进行采购时,必须购买( B )。 A、本国商品 B、贷款提供国的商品 C、第三国商品 D、以上三项都对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补偿贸易 2.自由边境区 3.“自动”出口配额制 P55 所谓“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在进口国家或地区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限制本国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数量的出口国配配额制。 4.包销 P10在一定时间内,把指定商品在指定地区的独家经营权授于该经销商.经销商则承诺不经营其他来源的同类或可替代的商品。通过包销协议,双方建立起一种稳定的长期的买卖关系,而具体的每一笔交易,则以包销协议为基础。另行订立买卖合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13分,共39分) 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一个国家的银行为了鼓励商品出口,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对本国出口厂商或进口厂商提供的贷款。 卖方信贷(Supplier’s Credit)卖方信贷是指出口方银行向出口商(即卖方)提供的贷款。其贷款合同由出口厂商与银行之间签订。 买方信贷(Buyer’s Credit) 买方信贷是指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即买方)或进口国银行提供的贷款,其附加条件是贷款必须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 2.简述在一定时间内,把指定商品在指定地区的独家经营权授于该经销商.经销商则承诺不经营其他来源的同类或可替代的商品。通过包销协议,双方建立起一种稳定的长期的买卖关系,而具体的每一笔交易,则以包销协议为基础。另行订立买卖合同。 P83 3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宗旨 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1.1 非歧视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关税保护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则、互惠原则、贸易争端的磋商调解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特别优惠原则,区域性贸易安排原则,合理保障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 全体成员方认识到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和稳定地增加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以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发世界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寻求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护,并根据成员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措施。

国际贸易 许斌版 选择 判断 名词解释 简答重点汇总

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绝对优势 指一国的劳动生产率绝对水平高于另一国(生产1套服装,美国需要1个劳动力,而中国需要2个劳动力。美国在服装生产上对中国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既可以出自绝对优势较大的生产领域,也可以出自绝对劣势较小的生产领域。 (美国服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2倍,美国饮料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10倍。 美国在服装业和饮料业上相对中国都存在绝对优势,但其饮料业优势更大,因此美国在饮料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国在服装业和饮料业上相对美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服装业的劣势相对较小,因此中国在服装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的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额[钱,价值 ] 用价格指数调整,更真实贸易量[规模,剔除价格因素] 国家贸易额与世界贸易额 国家贸易额 = 该国进口额 + 出口额 世界贸易额 = (所有国家的进口额 + 出口额)÷ 2 1. 李嘉图模型表明每个国家中的每个人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解释:在李嘉图模型中工人、企业家和消费者为同一个(群)人, 因此一个国家获得贸易收益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从贸易开放中获益。 2. 李嘉图模型否定了绝对优势作为贸易基础的理论(√) 解释:李嘉图模型揭示了国际贸易类型取决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3. 在李嘉图模型中。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国家之间劳动力的数量的差异(×) 解释:是由于国际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4. 比较优势理论只能应用于两个国家,而不能应用与多个国家参与贸易的情形(×) 解释:李嘉图模型可以推广到多个国家多种商品的情形。 5. 李嘉图模型说明,贸易最终会导致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解释:自由贸易将导致生产的完全专业化 6. 比较优势理论中,一国从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 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是在国内生产(√) 7. 一国从封闭经济转向自由贸易时,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外移(×) 解释:由于短期内一国不可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因此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不会移动,转向自由贸易时,变化的将是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及消 费者的效用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答:绝对优势比较的是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水平,而比较优势比较的是劳动生产率

国际贸易理论重点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理论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一、五章): 1.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货物交换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 察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国家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3.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额又称为对外贸易值,它是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货物 与/或服务)与出口总额(货物与/或服务)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 一。 4.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货物贸易的数量规模,被称为对外贸 易量。 5.贸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总贸易体 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专门贸易体系则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 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凡是通过海关结关进入境内的货物计入进口贸易,凡通过办理海关手 续出口的货物计入出口贸易。 6.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 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是间接进口贸易,而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 7.直接贸易: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称为直接贸易。 8.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过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的条件下运往 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9.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货物与/或服务)与进口总额(货物与/或服务)之 间的差额称为贸易差额。 10.对外货物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口(与/或进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某 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口(与/或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口(与/或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 表示。

国际贸易学期末考试答案汇编

国际贸易学期末考试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国际贸易的分类 对外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互相依靠。 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存在交换行为。从根本上说, 2.国际贸易常用术语: ①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值)(VFT):一国或一定地区一定时期IM(G+S)+EX(G+S)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 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用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②世界货物贸易额: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的CIF(FOB)1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世界货 物进口总额(世界出口货物出口总额)。为把货物贸易额中的服务项目剔除,通常以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代表世界货物贸易额。2 ③世界服务贸易额:各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中的服务额(包括政府服务 和商业服务)减去政府服务额代表。商业服务包括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 ④对外贸易量(QFMT):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 的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⑤总贸易体系(GTS):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 的一律列为总出口。 ⑥专门贸易体系(STS):以关境3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 口的标志。 ⑦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之间的差额称为总贸易差 额。一般有三种情况:①贸易顺差(出超):出口额>进口额;②贸易逆差(入超):进口额>出口额;③贸易平衡:出口额=进口额。 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占总 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 1离岸价格(FOB):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到岸价格(CIF)=FOB+运费+保险费。 2由于CIF>FOB,所以前者总是>后者。 3关境(关税领域):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①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则关境<国境;②有些国家组成关税同盟,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形成共同关境,则关境>国境;③关境=国境。我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采用总贸易体系,而德国、意大利、法国采用专门贸易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_第五版_黎孝先复习要点整理

国际贸易实务 第一章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 1.国际贸易惯例含义: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般习惯做法制定成文的规则。 2.国贸惯例与习惯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国贸惯例是在国贸习惯做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区别:国际贸易惯例层次高于贸易习惯;惯例被编撰成文的规则,未成文的习惯不是惯例;国贸惯例必须是国际上普遍接受和广为使用的规则。 3.国贸惯例的作用、性质和法律地位: 性质:具有国际社会民间性质的行为规范 地位:不是法律,不具有强制性;不可随意修改;一写进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强制性。 作用:减少贸易争端;提高效率;弥补法律的不足;规范贸易行为。 4.国贸遵循准则:(密切联系和特征履行) 恪守合同;缔约自由;诚实信用;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遵守法律;公平交易 5.贸易术语 (1)概念:长期国贸实践中产生的,表明商品价格构成,交接过程中有关责任风险和费用划分问题的专门用语。 (2)作用:简化交易手续,缩短时间,节约费用开支;有利妥善解决贸易争端。有利交易双方进行比价和加强成本核算。 6.国际贸易惯例及其性质和作用: 惯例:(1)《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CIF合同而制定。 (2)《1990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EXW/FOB/FAS/CFR/CIF/DEQ (3)《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扩大适用范围 (注:2010通则对2000的变化:术语删改;改变分类标准;使用说明;排列方法调整) 第二章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 第三章适用于水上运输的贸易术语 *选用贸易术语应该考虑的因素:运输条件、货源、运费、风险、结关手续。 第四章合同的主体与标的 1.约定合同当事人条款注意事项:合同当事人具有缔约能力;名称表述准确;地址正确详细。 2.品名条款主要内容:无统一格式,名称、商标、规格、等级、型号。 3.约定品名条款注意事项:需妙用处 根据需要约定商品名称;合理描述商品;正确使用成交商品名称;内容具体清楚明确。 4.关于产品的质量体系评审和认证制度: (1)ISO9000系列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为适应国贸发展制定的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标准。 (3)CCC认证:国际通行,一种对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标准技术法规的合格评定制度。 (4)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符合即为绿色企业。 5.表示商品进出口质量的方法: (1)凭实货表示成交商品的质量 *看货成交:情况较少;适用于寄售,展卖和拍卖业务。 *凭样品成交:卖方样品、买方样品、对等样品。 (2)凭说明表示成交商品的质量 规格、等级、标准、凭说明书和图样、凭商标和品牌、凭产地名称。 6.品质条款的主要内容: *一般内容:规格、等级、标准、凭说明书和图样、凭商标和品牌、凭产地名称。

S国际贸易理论复习总结重点

第一章 国贸的含义:泛指国际间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按交易内容 二.商品流向: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三.贸易有无第三国: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四.贸易统计方法:总贸易体系(一般贸易体系),专门贸易体系(特殊贸易体系) 五.贸易形式 六.清偿工具:自由结汇贸易(货币),易货贸易(货物),补偿贸易(实物)。 对外贸易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和,又称对外贸易值。说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总规模。 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进口总额+出口总额 国际贸易额:用同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世界各国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是衡量国际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出口总额计算。 贸易量:用商品的计量单位(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对外贸易量: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反映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国际贸易量:以一定基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 国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额÷世界出口价格指数 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指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状况,这一指标反映了各国(地区)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贸易依存度(外贸依存率或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在国民收入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际化程度。 外贸依存率=(X+M)÷GDP 贸易条件(贸易比价,交换条件):一国在对外贸易中,用某一货币衡量的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率。即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TOT=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 100% 若TOT>100 贸易条件改善 TOT<100 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贸易利得的变化情况,但是相对基期而言的。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

国际贸易学试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 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量顺差逆差贸易平衡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地区结构对外贸易依存度二、简答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哪些问题? 2.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什么是国际贸易制度? 4.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5.简述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 6.简述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发展。 三、分析与思考 1.分析说明中国2001年以来国际贸易差额的变化特征。 2.请收集中国2001年以来历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和特点。 3.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近三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概念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资本输出不等价交换 二、简答 1.为什么说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分工? 2.列宁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出了哪些贡献? 3.不等价交换的原因有哪些? 三、分析与思考 1.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观点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进行评论。 2.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请对此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比较成本说与古典国际贸易模型 一、概念 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生产可能性曲线边际机会成本无差异曲线交换比率贸易均衡 二、判断改错 1.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是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 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 3.在单要素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递增,从而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4.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就是相对价格线的斜率(); 5.当实现国内均衡的时候,一国生产产品的边际机会成本等于产品的交换比率(); 6.开展国际贸易后,一过出口产品的价格将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将提高(); 7.在单要素情况下,开展贸易后,一国出口产品将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 8.开展贸易后,一国消费者能够消费的产品数量将增加,从而福利得到改善(); 9.当实现贸易均衡的情况下,两国相互的进出口产品数量会相等()。 三、简答 1.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与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有什么关系? 2.比较成本说留下了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3.在边际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国在开展贸易后会形成生产的完全专业化? 4.根据李嘉图模型说明自由贸易的利益。 四、分析与思考 1.下表给出了中美两国生产一单位大米和小麦的劳动投入量,请分析说明两国各在哪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 第一章绪论 1、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解析: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和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GNP*100%;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GNP*100%;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GNP*100% 2、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系数表示。其经济学的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解析:(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恶化了。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BT=总出口—总进口=∑ex-∑im(一年或半年)>0顺差,<0逆差 评价: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析:顺差:(利)表明竞争能力强、对外支付能力强、有利于吸收外资、币值稳定、对外谈判地位高(不利)本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资金积压、外汇占款增加易导致通货膨胀、外贸关系紧张。因此,顺差应适度,不同国家区别看待。 4、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的区别P7 转口贸易(价值增长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参与进行的商品买卖。第三国对此类商品的买进,时专门为销往商品消费国的。第三国参与了这笔买卖的商品价值转移活动,但不一定参与商品的实体活动,即这批货物可以运往第三国的口岸,但不能入境,也可以直接运往商品消费国。 过境贸易(运输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实物运输过程必须穿过第三国的国境。第三国要对此批货物进行海关监管,并把此类货物作为过境贸易额加以统计。 国际贸易额: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即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把各国和地区的出口额相加而得。 对外贸易额:是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进出口的数量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在计算对外贸易额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 对外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准确反映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数量指标。

国际贸易重点归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1)战后国际分工的特征 (1)在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局在削弱。 2.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1)科技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增长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和扩大 (3)战后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4)国家加强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5)跨国公司的发展 3.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国际贸易转入缓慢发展及其原因 (1)能源危机的爆发 (2)两次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3)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发展从低速走向高速 (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 (3)服务、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步入高速发展阶段(4)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5)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6)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7)全球性的协调管理贸易时代出现 5.国际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1)跨境交付,是服务的提供者在成员国的领土上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为后者领土的消费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过的领土内提供服务。 6.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年内,一国的对外进出口总额占国内GDP的比重。 ★★第2章国际贸易理论 1.重商主义 1)两个阶段:(1)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认为商品不是财富,金银才是财富。主张通过国家立法,限制进口,绝对禁止金银输出;尽量出口商品,增加金银输入。在对外贸易中要绝对多卖少买,甚至只卖不买,从而保证对每一国的每笔贸易都是顺差。(2)后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商品与货币联系起来,不再反对货币输往国外,也不必要求对每一国的每笔贸易都是顺差,重要的是要保持贸易的总体出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追求尽量大的顺差,以达到增大本国货币数量的目的。 2)重商主义的理论概述: 金银是唯一财富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增加金银的数量 只有对外贸易才能真正增加金银的数量 对外贸易是一场零和博弈 2.绝对优势理论 1)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1)财富并不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而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 (2)重商主义所主张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错误的(3)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不取决于贸易差额 (4)国际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 2)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够增加国家财富。 政府不要干预对外贸易。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3)理论评价: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利益。 但是,该理论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 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则总产量可以增加,而且通过交换使贸易双方 都获得利益。分工模式: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2)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哈伯勒认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 国在该种商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 比较劣势。 3)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 (1)固定机会成本下的贸易利益 (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利益 4.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穆勒认为:在由两国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界限内,国 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程度的强弱。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 国际交换比率越是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对本国 就越有利。 5.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理论批判 ①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 足国家利益。 ②只考虑交换价值,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 眼前和长远的利益以及国家生产力。 ③混淆了私人经济原则和国家经济原则,完全抹煞了国家和 国家利益的存在。 (2)李斯特的贸易政策主张 ①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动态性 ②贸易保护必须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 首先,只保护幼稚工业中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其次,根据比较落后国家在它对比较先进国家所处关系 中的特有情况以及相对情况来决定保护程度。 再次,保护期限应当以30年为最高期限 ③政府对工业的保护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 ④保护政策是大国可以采取的政策 (3)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质疑 ①保护对象的选择问题②保护手段的选择问题 6.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 1)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2)要素丰裕度: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的多少。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与推理 每个国家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较少使 用它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生产上,有着比较优势。那么, 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 口的应是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即国际贸易的 流向应该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 口到劳动要素缺乏的国家去,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资本 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要素缺乏的国家去。 7.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 Model)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随着出口商品生产的扩大,将 增加对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丰裕要素)的需求,使 该要素的报酬提高;由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随着 进口商品生产的萎缩,将减少对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 国稀缺要素)的需求,使该要素的报酬降低。 赫-俄-萨定理: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相同的生产要素 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 8.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由于美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按照 要素禀赋理论进行推断,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而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却说明,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 型商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完全相 反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人力技能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否定 (4)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 (5)要素密集度逆转 (6)需求逆转 9.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型的产品,也常被称为 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2)规模经济与贸易 规模经济或称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一国产出水平增长的比例高于要 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 3)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 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异的,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 组中的差异产品由于类似而有一定的替代性,从而互相竞争;另一 方面,这些产品又各有自己的特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从而使 各种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生产的单一性要求和消费的多样化要求必然发生矛盾,其最佳的解 决方案就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4)需求相似性与国际贸易 林德认为,要素禀赋理论只强调了供给方面的因素,而影响工业制 成品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工业 制成品贸易的起因和格局应该从需求方面来解释。 林德还提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 量就越大。 10.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产品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 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不同阶段,产品的 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将随之从一种类型的国 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向的变化。 第3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1.贸易条件的含义 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国 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第4章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 1.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经济力量的强弱 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利益集团的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 2.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 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区别是: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保护幼稚工业——保护国内已经高度发展 的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培植国内工业自由竞争的能力——巩固和加 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3)由保护转为进攻。防御性地限制进口——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 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4)保护的措施多样化。关税措施——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他奖出 限入的措施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的对外贸易政策(贸易自 由化不等于自由贸易) 1)战后贸易自由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1)美国的倡导和推动。 (2)西欧、日本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4)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 2)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1)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范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 (2)在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取消关税; (3)普遍优惠制的实施; (4)经济贸易集团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有关国家优惠关税待遇; (5)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进口数量限制,逐步放宽或取消外 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1)战后贸易自由化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 (2)战后贸易自由化是一场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运动。 (3)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在世界范 围内进行的。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

(一)了解 1. 直接贸易:指商品直接由生产国销往消费国,没有第三国的中间商参与的贸易活动。 间接贸易:指通过第三国的中间商或更多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间接贸易中第三国商人所从事的把商品从生产国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过境贸易:指贸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经过一国国境的情况。 2.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 内容:①人类的交换产生了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一个国家 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后天的有利条件。③各国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 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各国从 贸易中获益。 意义和局限性:意义:绝对成本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 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利益的思想。局限性: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绝 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3.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 主要内容: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 相权取其轻,以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然能够得到贸易利益。 简单地讲就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比较成本理论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①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 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 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科学性:(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家 分工中获得利益;(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3)通过国 际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 局限性:(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2)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只是一 种静态分析;(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4.新要素理论(p72):①技术要素说②人力资本要素说③研究与开发要素说④信息要素 说⑤管理要素说⑥规模经济说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76)弗农提出。(1)新生期(2)成长期(3)成熟期(4)销售下 降期(5)让与期 6.产业内贸易理论:(p79)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特点:①产品流动具 有双向性②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③产业内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 要素投入。理论解释:①偏好相似论(林德)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 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消费者的消 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 贸易量越大。②市场结构论。 7.相互需求原理:约翰·穆勒提出结论:在由比较利益所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即 两国两种商品各自的国内交换比率)内,实际的、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各自交 易对手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本国对于外国商品 的需求强度,则两国间两种商品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相反,如果本国对 于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贸易条件越接近本国国内的 交换比率。 8.非关税壁垒特点:①灵活性和针对性②隐蔽性和歧视性③限制进口的有效性 9:“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己规定在某一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