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资料【考试资料】

2019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资料【考试资料】
2019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资料【考试资料】

2019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资料

一、单选题

1.(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3.(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4.(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5.(C.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6.(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8.《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 欧文?E?休斯)。

9.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0.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1.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12.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13.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4.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15.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16.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17.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18.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19.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0.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21.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22.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

题)

2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

球性)。

2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

(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25.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政策实施效

果)

26.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

(B.价值判断)。

27.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

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8.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权威性)的分配。

29.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30.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

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

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32.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

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

E?安德森)。

33.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C.利

益纠纷)。

34.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

马斯?戴伊)。

35.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公

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一书

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

法。

36.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

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

分配)。

37.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

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

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38.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

中的(A.基础)。

39.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

中的(D.前提)。

40.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

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41.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

益)。

42.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

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

斯顿)。

43.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

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

?A?萨巴蒂尔)。

44.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

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4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

力)。

46.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

性)

47.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

性工具)。

48.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

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49.文化环境不包括(D.心理文化)。

50.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51.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

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

(B.政治学)。

52.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

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

学)。

53.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

指(B.国内政策环境)。

54.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

的是(A.功能论证)。

55.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

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

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

起着根本性作用。

56.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

是(B.个人福利)。

57.在我国,政策过程的一大特点是

(A.党政二元结构)。

58.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

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

众传媒)。

59.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

高层决策者的(A.财产)。

60.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

于(D.枢纽)地位。

61.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重

视理性)。

6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

执行)。

6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

(A.评估准备)。

64.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

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

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6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

到的效果指的是(C.政策目标)。

66.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

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

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

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公共

政策主体)。

67.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诺

斯)。

68.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

模式)为基础的。

69.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A.组织中的

个人)为出发点。

二、多项选择题

1.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

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正常利益

C.超常利益D.失常利益)。

2.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

清楚的原因包括(A.可能的原因B.似

然的原因C.受控的原因)。

3.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活动中,以(A.解释B.组织C.实施)三者最为重要。

4.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A.经验分析B.比较分析C.初步的预测分析)。

5.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A.定量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经验基础B.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C.定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因素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遭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6.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B.政策环境C.政策资源D.政策问题)

7.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利益集团B.政治党派C.大众传媒D.思想库和公民)。

8.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能B.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D.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9.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A.个人主义的方法论B.理性经济人假设C.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0.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政府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B.政府职能C.政府失灵)。

11.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括(A.集体性D.规则性)。

12.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1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系统性B.互动性C.联动性与定向性D.复杂性和多样性E.稳定性与突发性)。

14.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国内政策环境B.国际政策环境)。

15.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A.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评估总结)阶段。

16.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7.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18.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B.精英分析模型C.集团分析模型)。

19.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非官方决策者C.官方决策者)。20.国际政策环境包括(A.全球化B.信

息化C.知识化)。

21.国内政策环境包括(A.自然地理环

境B.经济社会环境C.政治法律环境

D.文化环境)。

22.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

(B.杜鲁门C.本特利D.莱瑟姆)。

23.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

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

程中政府介人程度的大小将公共政策

工具分为(B.自愿(自主)性工具C.强

制性工具D.字昆合性工具)。

24.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

点是(A.通常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

题C.规模经济效应要求由政府集中提

供公共服务D.依赖家庭与社区这类政

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平的一、

不公平的)

25.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A.义务

论标准B.目的论标准C.本质论标准

D.品德论标准)。

26.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是(A.合规律

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选择与个

人选择的统一C.兼顾与急需的统一

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27.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

为,主要包括(A.生产什么,即总量

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

和生产多少B如何生产,即如何组织

生产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

C.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

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

之间进行分配D.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

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

用)。

28.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

实)。

29.利益集团的特征有(A.共同的利益

和主张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

定)。

30.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

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A.命

令型工具B.激励型工具C.能力建设

型工具D.系统变迁型工具)。

31.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

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

括(A.技术可行性B.经济和财政可

行性C.政治可行性D.行政操作可行

性)。

32.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

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

将社会问题分为(A.分配性问题B.调

节性问题C.再分配问题)

33.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

共政策分析途径包括(B.来自传统公

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P途径。C.产

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

理论相结合,介人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

中的“商业途径”,即B途径)。

34.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

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

配,其定义内容包括(A.公共政策的

实质是分配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D.分配的行

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35.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

政策主体划分为(A,官方决策者B.非

官方决策者)。

36.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

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人政策议程的触

发机制包括(A.政治领导者B.危机

事件C.抗议活动D.传媒曝光)。

37.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

论包括(A.描述性理论B.规范性理

论C.批判性理论)

38.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采

集评估信息B.分析评估信息D.得出

评估结论)。

39.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

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A.慈善不足

B.慈善活动的狭隘性C.慈善组织的

家长作风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40.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是(A.实

事求是,面向未来B.系统协调,具有

针对性C.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D.注

重伦理考量,保持相对稳定性)。

41.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社会分享

性的公共利益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

益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42.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

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B.结构优良

C.结构适度D.结构不良)。

43.威廉?罗威将问题分为(A.结构优

良性问题B.结构适中问题D.结构不

良问题)。

44.魏墨和维宁认为政策备选方案的基

本来源有(A.现有的政策提案B.通

用的解决方案C.调整过的通用解决方

案D.非现成的解决方案)。

45.我国学者将政策工具分为(A.市场

化工具B.工商管理技术C.社会化工

具)。

46.西蒙指出在任何决策中均包含

(B.事实因素C.价值因素)。

47.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A.全

球性B.突发性C.结构不良性D.复

杂动态性)。

48.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

是(B.经济分析法C.阶级分析法)。

49.以下属于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是

(C.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D.支持

联盟框架)。

50.以下属于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

是(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B.政策执

行博弈模型)。

51.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

经济福利的标准是(C.国民收人的大

小D.国民收人的分配)。

52.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有

(B.价值因素C.政治因素D.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

53.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环境因素)

54.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

55.政策的导向是(B.观念D.行为)的导向。

56.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目标D.方案)。

57.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A.相互联系B.相互依存C.相互影响D.相互作用)。

58.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事实层面D.价值层面内容)的整合性评估。59.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B.“服从”观点 C.“务实”观点)。

60.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B.政策补充C.政策修正D.政策终止)。

61.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A.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B.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C.整个政府的机构利益)。

62.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B.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的事务C.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

63.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缺点是(A.过度重视高级官员的目标和能力,忽视其他执行机构的影响B.当某些公共政策没有适用的法律规章,而是由多元的政府机关或法令规章共同执行时就很难适用C.容易低估基层官员和一些利益集团采取各种对抗措施影响政策执行的可能性D.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严格区分是无意义的)。

三、名词解释

1.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2.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复杂动态性:当代社会问题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在不同维度之间交互缠绕、相互影响形成的。有学者指出,当

代社会问题具有“复杂动态性”的特征,

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

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

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

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

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社

会问题的“复杂动态性”强调,人们为

适应自身直觉与环境变迁而选择适应

性策略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反馈与无限

循环的过程:人们为了适应自身直觉与

环境变迁而选择一种适应性策略,而这

种选择又反过来影响或作用于人们的

直觉与环境,进而使人们为适应新的直

觉与环境而重新进行策略选择。

4.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

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

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

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5.公共政策终止(PohcyTe?ination)是

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

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

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

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

策。

6.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

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

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

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

织。

7.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

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

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

也包括被统治者。

8.国内政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

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

制度、历史、行政区划、国土与资源、

人口与社会、国民经济、人口状况、军

事国防、科教文体等,我们把这些总成

为基本国情。

9.精英决策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那些

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偏好和价值

观的反映。精英理论认为,公众对于公

共政策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

在公共问题的塑造方面精英对于大众

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

影响。因而,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精

英价值偏好的结果。

10.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重要

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

律和政策。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环

境下,各国的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不

尽相同。

11.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

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

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

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

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

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

要。

12.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

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

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

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

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

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

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

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13.全体一致规则(UrianimitvRule)又

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

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

成票,或者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

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

共政策。

14.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

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

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

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

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

一种情形。

15.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

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

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16.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

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

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

17.政府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

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

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

一种活动)。

18.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

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

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19.志愿失灵是指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

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志

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

决是不适用的。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

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

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扣一折

扣,即出现志愿失灵。

四、简答题

1.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

(1)决策者价值取向的改变;

(2)政策资源的缺乏;

(3)政策环境的变化;

(4)触发机制的影响。

2.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

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

(l)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体现了社会

价值的冲突性―一个社会中,经常同时

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价值;

(2)政策制定者通常倾向于按照自己

的价值系统去制定政策,而常常忽略整

体社会的偏好;

(3)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愿去考虑创新性的政策,而传统的渐进决策模型又无法妥善解决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4)由于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无法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因而限制了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可能性;

(5)政策制定者通常无法预测可能解决方案所有的正面及负面结果。

3、公共政策的内涵。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这里需要强调四点: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是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为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4、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James E.Andersen)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

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核心工具。政府的政策要符合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现行政治统治的需要,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一个理想的政策过程,基本包括了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和调整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对政策的质量发生作用。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政策过程诸环节的变化,同时也将导致政策及政策体系的变化。为保证政策机制的运行,我们需要注意政策内容、政策过程与环境之间的整体作用。(3)超前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政策的超前性,不仅是保证政策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合理分配社会利益的有力保证。(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按照权力主体来划分,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从内容上

看,政策体系中的各项政策,也有不同

的层次关系,可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

策、具体政策等。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

相互联系的,但不同类型的政策之间并

非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

之分的。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

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现代政府

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直接由政府职能的日益拓展所决定。

(6)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

“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它的规范

作用,与社会上一般所讲的道德规范不

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

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因为

政策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思想。

(7)公共性。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处

理或解决公共问题或公共目标的,是为

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性是公共政策

的本质属性,也是公共政策形成与发挥

作用的逻辑基础。

6.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

关的特征。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

立法机关,其具备以下两大特征:

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

部分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

策具体化;

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

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

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因此,行政决

策在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同样扮演着

非常重要的角色。

7.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

注意哪些问题?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

定和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l)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

(2)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

(3)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

8.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有三

个,即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

(l)全球化。全球化通常是指国与国

之间的界限和各国制度的差异界限趋

于模糊甚至消失。它是以市场化与信息

化为基础,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进程。

(2)信息化。信息化与全球化相互交

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

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

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

子政务的发展。

(3)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

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

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

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

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

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9.如何理解全球化。

(l)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2)全球化是与信息化和知识化相伴

相成的过程。

(3)全球化是国际主体参与全球事务

的过程。

(4)全球化是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

过程。

10.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

主要表现。

(1)慈善不足:公益活动所需要的开

支与能募集到的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缺

口。

(2)慈善活动的狭隘性:公益活动受

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

(3)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公益机构

的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助长慈

善组织董事会成员的家长作风。

(4)慈善组织的业余性:慈善机构中

的多数志愿者都没有受过工作培训,普

遍缺乏专业知识。

11.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

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系统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

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

方案或解决办法。政府议程比系统议程

特定而且具体,它是对政策问题进行界

定或陈述的阶段。问题经过一定的描

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且决策系统

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系统议

程就转人政府议程。

已成为系统议程的问题并不一定能成

为政府议程的问题。提上政府议程的问

题,也并不一定是系统议程的问题。

1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通常,社会问题进人政策议程有如下四

种途径:

(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介

人,政府只是有限介人;

(2)政府主动介人发现和解决问题,

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人;

(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介

人;

(4)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人。

1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政治原则的偏离;

(2)价值体系的排斥;

(3)政府体系的封闭;

(4)承受能力的超重;

(5)表达方式失当。

14.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

政策对象能接受某项政策,主要有如下

原因:

(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 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是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对政策都会有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当某项政策已被社会多数成员认同时,即使那些不理解或反对这项政策的人,也能经过利益比较而接受政策。

15.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

(1)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知;

(2)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

16.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是一种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

(2)公共利益与政府的高度相关性;(3)公共利益的公平性及其实现途径的民主性;

(4)公共利益“公共属性”的理论内涵与判断标准;

(5)公共利益的层次性;

(6)公共利益实现途径的多元化。

17利益的内涵与特点: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驖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说明:

1、利益的实质是资源与条件,它具有客观性。

2、利益为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它具有主观需求性。

3、资源的表现形式既有物质也有精神,因而必然存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

4、利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而满足人的享受需要,似乎有人不想涉及,但这是千真万确的。

5、条件作为利益的一种特殊形式,应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

特点:

首先,这种界定表明了主体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客体之间的一致性。

其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普遍性。

再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合理性。

最后,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交换性。18、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系统性、互

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联动性与定向

性、隐定性与突发性。

19、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A、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

B、做

好组织准备C、做好物质准备D、制订

执行计划

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

A、政策实验

B、全面推广

C、指挥协

调D、监督控制

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A、绩效评估

B、追踪决策

20、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

(1)公益机构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

和度量(2)公益机构服务的间接性(3)

监督主体方面的缺陷(4)监督机制制

度化不足

21.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

标实现的因素。

(1)技术可行性(TechnicalFe此ilile)。

技术可行性主要衡量政策或规划的具

体产出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

(2)经济可行性(EconomicFeasible)。

经济可行性主要关心政策规划的成本

大小、产出的收益多少。

(3)政治可行性(PolitiCalFeasible)。

政治可行性主要考量政策规划对相关

权力或利益集团的影响来衡量政策或

规划的成效。

(4)行政可行性

(AdministrativeFeasible)。行政可行

性主要关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

行政环境中实施某项政策规划的可能

性。

22、政策执行的特征

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

析:第一是“服从”观点,着重于执行

者如何服从上级制定的规范和限制。因

此,如何设定正确的执行行为模式就成

为主要的研究内容。第二个角度是“务

实”观点,着眼于执行者实现政策的过

程和结果,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

果,有没有需要改进之处。我们认为,

政策执行具有下列特征:

(1 .政策执行包含多元的行动者

从现实来看,立法者、法院、利益团体

都可能执行公共政策,只有从多元角度

界定政策执行者,才能掌握政策执行的

多元特性。

(2 .政府规模的膨胀与公共计划的繁

复性

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政府需要成立各种

机构和组织,从而引进大量的公务人

员,增加更多的财政支出,这种特性使

得政策执行系统日趋繁复。

(3 .政策本身具有多元的、含糊的目

标与期望

由于许多的政策行动者参与了政策的

执行,再加上公共计划本身的专业性与

复杂性,因此,目标的陈述就不能太过

清楚,必须尽量使用“公共利益”或“于

必要时”等模糊性字眼,让执行者能够

针对不同个案的需要,赋予更多的裁量

权。

(4 .政策执行包括太多无法控制的外

在因素

政策执行所面临的环境充满着不确定

性,乃是一种与环境非常密切的开放系

统。不仅国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

足以影响政策执行结果,而且国际政

治、经济与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公共政策

执行的效果。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论述。

(l)“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

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

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

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

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

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

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

会使自己出丑。”④“每一个既定的社

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

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

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

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

‘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

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

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

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

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

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

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

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

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

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

要求输人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如果仿照经济学的语言做一个类比,分配社会利益是分蛋糕,而这种分蛋糕的基础就是做蛋糕。所以公共政策的实质之一是如何增进社会利益。人们既会关心分配前的状况,也会关心分配后的结果,以及若干其他的分配以外的问题。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在社会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过程取向,是与这种利益取向完全一致的。

①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政府,它们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其政策从根本上讲自然是为少数剥削者的利益而制定的,它与剥削阶级的价值取向一致。而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要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利益整合。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罗尔斯(JohnRawl,)认为,所谓社会是为获取共同利益组成的协同事业体,因而各社会成员在通过建立社会及其相互协作以增加利益时,具有互相一致的利害关系。至于社会总体所获得的利益,如何向每一个社会成员进行分配,却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利害关系上相互对立的态势。所以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政策本身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是通过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上,人们已获得的利益和想要得到的利益之间总

是存在着差距,因而由利益差距所形成

的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组织利益的矛

盾总是客观存在的。为解决由错综复杂

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政策制定者

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引导持有不同利

益的相关组织和个人采取不同的行为。

与社会利益紧密相关的公共政策,是要

提供一种普遍遵循,或者至少相关人员

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在追求

利益时所出现的矛盾或冲突中的行为。

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可

简称为“利益整合”。利益整合建立在

利益选择的基础之上,前者既是后者的

逻辑结果,又是实现结果,而且往往是

两种结果的有机统一。利益整合,除体

现在政治行为与普通准则上,还体现在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上。在现实社会

中,利益主体的利益是多元化的。政策

既要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又

要兼顾保护少数人的合法利益。政策的

作用,是要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排除那

些消极因素,把各种利益矛盾尽量控制

在较小的范围之中,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与发展。③利益分配。不少人认为,政

策是一种资源,谁得到了政策,谁就拥

有了一定资源。实际上,公共政策本身

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

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

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对不同的政策对一象来说,公共政策所

分配的利益,往往对一些人是直接的,

而对另一些人是间接的。一般来说,人

们从政策那里所得到的好处,从程度上

看是不等的。比如,获得减免税政策的

企业,是直接利益的获得者,而与这些

企业产、供、销相关的其他组织与个人,

很可能是这一政策的间接获益者。

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

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比如,

物价政策就经常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

间谋取合理的平衡。它们有时会削弱生

产者的利益,有时则抑制消费者的利

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即总

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绝

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

利益。

④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

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

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

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

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政府的政策主体

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

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

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比如,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

务院曾多次制定了相关政策,三令五申

地指出:严禁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

乱集资以及发生“打白条”等现象。然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地方的农民

负担仍然十分沉重,农民的实际利益受

到了严重侵犯,使得他们产生了“被剥

夺感”。很显然,中央政策是要真正减

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的,但政策

不能有效地落实,就意味着农民没有从

中央政策中获得利益。(4)增进社会利

人们按照戴维·伊斯顿“分配”的思路

理解公共政策显然是不够的,这就如同

经济学所讲的那样,仅讲分蛋糕不行,

还要做蛋糕。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

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改革开放

之初,由于“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影

响,“中国经济已走到崩溃的边缘”。为

了恢复经济,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政

府出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

策,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其目的主要不是表现在利益的分配上,

更多的是为了增进全社会的利益。增进

全社会的利益与效率有关,分配全社会

的利益则更体现在公平上。(5)公共政

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

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

增进社会利益;

②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

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

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

益分配;⑤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

分配;

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

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论述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

关系。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

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策环境是政策

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

约着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导地位。

换句话说,公共政策环境必须适应政策

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必然有

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反之,公共政策对

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它

在适应政策环境的前提下,又可以能动

地利用和改造政策环境。

1.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主体首先要实

事求是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并了解

各种优势和弊端,预测政策实施的可行

性和政策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

问题,尊重和适应政策环境。可以说,

政策环境对于政策的基础性影响是全

方位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一般来说,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

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J胜质决定了

政策的性质,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

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1)自然地理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内容与方向,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可能的选择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我们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公共政策的前提条件。

(2)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穿于公共决策的始终。经济社会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公共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公共政策主体总是依据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利益矛盾、资源分配等因素来制定和推行适当的公共政策。因此,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其取得预期效果,首要的和根本的一条就是从本国或本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可以说,经济社会环境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

(3)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政治法律环境中,对公共政策直接影响最强的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政治地位及决策的运行程序,规定着社会种利益要求进人政策议程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公共决策权力作不同分配,规定着不同的实际决策机构,采用着不同的决策程序。政治法律环境同时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共决策本身的合法性;二是公共政策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的法制化状况。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4)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文化环境贯穿于公共政策全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决定着公共政策执行的认同感和执行效力,构成政策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标准。文化环境,特别是政治文化环境,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动力,也是政策评估的重要依据。(5)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开辟了全新的公共政策领域;国际政策环境导致了公共政策主体的国际化;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既充满机遇,又潜伏危机的国际环境中,各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一方面需要强化国际合作的政策途径,通过双边、多边合作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国际规则,依靠实力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实现合作与双赢。

3、试论述新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应用。

(1.新政策工具在我国政府治理中的

应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公民社

会的逐步壮大、行政改革的日益深化特

别是政府职能的持续转变,我国政府管

理实践模式和理论体系都巫待进一步

创新。引人“新政策工具”,转变管理

方式,将成为我国21世纪行政管理改

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1)市场化进程加速。随着市场化进

程的加速,我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

理的某些部门和领域已尝试引人市场

竞争机制,如政府采购制度、公共工程

的招标投标、土地的有偿使用、营业执

照的拍卖等;同时,目标管理、绩效评

价、全面质量管理、合同聘任制、社会

服务承诺制等工商管理技术也逐步在

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得到推行。

(2)第三领域兴起。20世纪90年代

以来,第三领域在我国兴起,并在消除

贫困、农村发展、教育、卫生保健、妇

女儿童保护、娠济救灾、生态保护等方

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积极培

育第三领域,并发挥它们的作用,是非

常有必要的。

(2.新政策工具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效

首先,新政策工具的运用大大提高

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例如,

在政府行政管理中,重视投人和产出,

讲求成本核算,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公

务员的服务意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

施政目标;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

授权;采用创新的政策与管理,打破结

构惯性,活化公务员思维,达到管理的

目标等。

其次,新政策工具的运用将竞争机

制引人,提高了市场的竞争活力,打破

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

尤其体现在对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实

行公开竞标这一方面(例如在具有自然

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产业中),改变了

我国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

的“瓶颈”现象。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

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

效供给,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

最后,培育非政府组织和社区自

治,力所能及地分担部分政府职能,以

减轻政府的负担。它们远比政府清楚地

了解自己所在部位及某一阶段社会肌

体的特定需求,在为公众排忧解难时也

远比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被称为

政府的“替补者”。

(3.新政策工具的运用需要注意的问

首先,必须立足国情选择使用。

各国国情不同,价值偏好不同,对新政

策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也不完全相同。任

何理论、方法的引进都要与本国实际相

结合;并不是每一种新政策工具都适合

我国国情,不能盲目引进。

其次,要弄清每种新政策工具的应

用机制、条件和范围。每一种新政策工

具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应用于公

共管理时,应弄清其机制、条件和范围,

在实践中使其优化。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监管职

能。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民营化、

承包、出租、委托代理等形式交给非公

有部门来履行,是我国行政改革的方式

之一。但各竞争主体的监督制约保障机

制缺位,易导致各竞争主体行为失范,

而一个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组织,

难以保证其自身的健康和行为的高效。

政策丁具的选择关键的是要关注环境

和人的因素,研究和分析各个影响因素

的变化和发展,并针对政策目标选择正

确的政策工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减

少政策失败的可能性,提高政策目标的

实现程度。

1、试论述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

的因素。

社会问题要进人政策议程,既要有能够

发现问题的观察机制,又要在公众与政

府、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机

制。社会问题进人政策议程的影响因素

有如下几种。

1.政治领导人的作用

政治领导人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

要因素,无论是出于政治优先权的考

虑,还是因为对公众利益的关切,或者

两者兼而有之,政治领导人可能会密切

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将它们告之公

众,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例如,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

向题会议,由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

视,而将解决知识分子的问题纳人了政

府议程。1974年,尼克松政府关于放

松《清洁空气法案》中某些污染控制标

准的建议,直接地提上了国会的议程。

2.政治组织的作用

政治组织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

政策问题是涉及国家和社会全局的大

事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政

策议程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

现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政

党、政治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在我国,

这些政治组织主要包括政府、政党、工

会、妇联和青年组织。

3.政府体制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特别是其民主程

度和开放程度,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

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对社

会问题进人政府议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用。如果政府的产生方式是民主选举,执政理念合乎民主潮流,组织程序符合民主要求,政务信息向民众开放,决策过程吸收民众参与,倾听民众意见,接受民众监督,那么大量的社会问题才能正常而顺利地进入政策议程。相反,专制、封闭的政府则会将大量社会问题阻止在政策议程之外。

4.利益集团的作用

利益集团在问题构建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游说、宣传、助选、抗议等手段,迫使政府将其提出的问题列人政策议程,并采纳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建议,或者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对自己利益产生损害的政策,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团体成员的利益。戴维·杜鲁门在《政府过程》一书中认为,各种利益团体寻求着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如果某一事务威胁这种合理的平衡,那么它们便会做出反应。当某一团体的平衡被严重破坏时,各种各样的行为就会出现。如果这种破坏不是太大,那么团体的领导人将努力使先前的平衡得到恢复……这种努力将使团体求助于政府成为必要。

5.专家学者的作用

在各研究领域中,专家学者通过对课题的分析,能够发现某些重要问题,并能凭其专业优势和特长,运用科学理论和分析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进程进行科学预测。他们一旦取得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成果,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列如政策议程。例如,三大院士的联合签名导致奥运会建设费用的缩减,直接使鸟巢建筑大幅度改动。

6.公民个人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公民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对于某些影响或损害其权益的问题不·55。满,一般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或将与之有类似看法的人组织起来,掀起一场群众运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抗议,或以正当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策议案。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群众还会采取一些威胁性的方式(如游行、示威、抗议、罢工、暴乱等),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被誉为“第四种力量”,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力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使政策议程的建立。有的社会问题可能会引起新闻媒介的注意,通过新闻媒介的报道,它们可能成为政策议程上的事务。例如,贫困地区儿童失

学的问题,通过新闻媒介的披露,引起

强烈的社会反响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

而促进了“希望工程”的出台和实施。

大众传媒的作用体现在:首先,把问题

广泛传播,以争取多数人的理解与支

持,为建立公众议程创造了条件。其次,

它能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再次,它是

连接公众与政府决策系统的桥梁,使公

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最后,它能发挥

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

系统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

这种互动过程使得大众传媒日益成为

政策问题的重要提出者。

2 、复杂动态性

当代社会问题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

不同维度之间交互缠绕、相互影响形成

的。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问题具有“复

杂动态性”的特征,即社会问题是由多

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

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

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

的方式与方向。

3.问题自身的作用

社会问题自身的特征对政策议程的建

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美国学者罗

杰·科布和查尔斯·爱尔德指出:

(1)一个间题的定义越模糊,这个问

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

(特殊性程度);

(2)一个问题被认为社会意义越大,

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

就越大(社会重要性程度);

(3)一个问题被认为长期的关联性越

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

性就越大(关联期的长短);

(4)一个问题被认为越不具有技术性,

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

就越大(问题复杂程度);

(5)一个问题被认为越缺少明确的先

例,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

性就越大(先例的明确程度)。

4.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的反作用

政策环境在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同

时,也受到公共政策对其产生的能动反

作用。公共政策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有机整体,从实质上来讲,该系统就是

“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

全过程,它通过不断调整来实现与环境

的功能藕合,同时通过自身的特性来影

响环境的优化提升。制定公共政策,就

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合理发挥这种能动

作用,充分利用政策环境中的有利因

素,抑制不利因素,以适度改造环境,

达成既定目标。比如,改革开放以来,

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转变职

能,界定产权,通过对经济社会利益的

权威性分配和再分配,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释放了企业生产力,重塑了经济社

会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

件。

当然,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的反作用

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就

能达到改善政策环境的目的,使政策环

境不断得到优化,按照公共政策的目标

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就会使

政策环境不断恶化,成为政策环境健康

发展的羁绊,产生消极影响。所以,不

能过分地、随意地强调公共政策对政策

环境的反作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顺

应历史潮流,依靠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决

策;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环境因素

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控制冲突与混

乱,促进有序、和谐发展。

5.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Rivlin)指出,

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

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

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

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

向等几个阶段。

(1)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拉斯韦

尔和丹尼尔·勒纳在1951年出版的《政

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发展》

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该书对政策科学

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做出了规定,

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政策研究从此

就建立在科学之上,并逐步形成一门独

立学科。

公共政策学的创建和两次政策争论及

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两次政策争论,

一次是“罗斯福新政”的政策争论,另

一次是由奥本海默事件引发的原子能

政策争论。一次学术会议是指“关于国

际关系的革命J性、发展性学术讨论

会”。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公

共政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通过拉

斯韦尔概括的公共政策学的六大规定

性中体现出来。形成了以这六大规定性

为特征的公共政策学的第一个范式,即

第一个发展形态。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

将它称作第一个分水岭。拉斯韦尔这一

代人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解中有许多科

学、合理的方面,如对民主主义和理论

实证主义的合理性的赞赏、公共政策学

的跨学科性、充分的时空观念的必要

性、发展观念的重要性、政府官员应参

与公共政策的深信研究等,这些对公共

政策学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帮助的。但

是,由于这一时期行为主义事实上在美

国的社会科学中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各门学科都普遍接受了行为主义,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完全取代了规范的、理性的研究传统。在这种背景下,拉斯韦尔等人创立的公共政策学完全浸染了行为主义的色彩。他们过分看重自然科学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等同于理性。他们唯一感兴趣的是对行为进行量化处理,用数据说话。人们在进行政策分析时,不考虑伦理价值,使公共政策游离于价值判断之外。而且,这一时期的公共政策研究也是与经济学相联结的。这一时期或这种范式的公共政策学,只重视自然科学,只有枯燥的数字,因而是一门“冰冷”“生硬”的学科。

(2)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人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

2o世纪7o年代,计算机的运用已经在一定的社会层面上得到了推广,政府在更为复杂的经济运行中的干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同时,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公共社会问题增多。所有这些一方面要求政府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来引导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将合理、科学的政策有效地付诸实施。显然,原有的公共政策范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了。.德罗尔批判了行为主义对公共政策学的妨碍。他指出行为主义具有以下几个弱点:不具备严格区分个别行为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片面地接受所谓均衡概念;回避了复杂而生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戒规等伦理道德问题;容易陷于完美主义的泥潭。德罗尔指出,行为科学应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理论行为科学,另一类是应用行为科学,以往的公共政策学过于强调应用行为科学,忽视了纯理论行为科学。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出现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超前倾向”,在70年代中期则出现了“趋后倾向”。政策咨询固然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但是公共政策决不仅仅是信息获取筛选与理论设计的结果,政治与行政方面的公共政策涉及政党、行政机构、利益集团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一项公共决策往往是各种利益冲突与妥协的结果。因此要研究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就必须考虑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与完善。另一方面,一项好的公共政策仅仅制定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去说服和组织贯彻。因此,公共政策的重要一环在于将制定出来的政策进行推行和实施。这样,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就转向于对整个政策的生

命周期进行探讨。德洛尔面对崩溃的公

共政策学,勇敢地进行了重建工作。他

认为应当批判行为主义,对整个政策科

学的基础进行建设。他主张对制定政策

的系统加以研究,并提出了构建总体政

策即制定政策的若干设想。这有力地推

动了政策科学的发展。这是公共政策学

的第二个范式,即“第二个分水岭”。

(3)自我批判时期

拉斯韦尔、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

学研究范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在

70年代之后的发展中碰到一些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一是将政策

科学当作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造成了

在科学共同体中建立共识的困难,包括

在划定范围边界、建立学科理论体系相

形成特有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困难;二是

政策科学为自己确立的目标过于宏伟,

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而且它抽象地大

谈改善全人类公共决策系统、端正人类

社会发展方向,却回避了各个国家和地

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

差异;三是拉斯韦尔和德洛尔所确立的

政策科学范式过分注重政策制定的研

究,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关注较少。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政策科学的持续

发展,到了20世纪8O年代中期仍然

未能得到解决。1986年,德洛尔在其

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

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

了政策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

破。

①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

关系问题的研究。政策科学可以说是对

一般选择理论的研究,而选择则以价值

作为基础。因此,价值、伦理问题在政

策科学及政策分析中占有突出的重要

地位,以至于有的学者如威廉·邓恩

(WilliamDunn)称公共政策学为应用

伦理学。②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

策方面的研究。在政策效率方面,西方

学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就政策的效率去

考究效率,而是从两个更为深人的角度

去研究政策效率问题。一个角度是从公

共政策产生与运行及其生态方面去考

究效率,尤其是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研

究。另一个角度是从公共政策的比较中

研究效率。这种政策的比较,不仅是就

一个国家内部各项政策而言的,而且还

对国家间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第三个

角度是从公共政策产生与运行的生态

方面去考究政策的效率,深人探讨一项

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政治环境、经济社会

环境、文化环境。③开展政策信息多元

化方面的研究,强调政策学家与政治家

合作。西方学者认识到政策研究在提供

分析技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方

面的能力是有限的。政策研究只能促成

政策的形成,但不能取代政策的决定。

因此,政策科学家不应再自认为是政策

方案的设计者,他的主要任务是要从诸

如立法机关、联邦机关、州政府、地方

政府、政党、宣传团体、法院等与政策

制定和执行有关联的政策利害人那里

获取政策信息;政策科学家的主要任务

也不再是协助决策者找出一个解决问

题的最佳方法,而是要在许多不同的政

策利害人中,取得共识,制定出能够平

衡不同观点和意见的满意政策。与此同

时,政策学家认识到过去过分强调科学

家和政治家各自拥有一套分离的价值

标准与规范及政策科学采取中立的、远

离政治的立场是不合理的。相反,政策

学家应当在政治领域中发展政策科学

规范,政策分析家应当与追逐权力的政

治家合作,融人到政策制定过程之中,

与政策制定者成为知识上的伙伴。

(4)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

主要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对原

有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化;另一种趋势是

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关于对原有主题的

深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

问题是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另一个

问题是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关

于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两

个方面: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增强

公共政策的应用性;二是加强理性意识

形态,由传统的政策决策研究转向政策

调查研究。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方面,

公共政策学家将研究的兴趣转向一系

列新的社会问题,如电脑犯罪、信息政

策、试管婴儿、温室效应等。因为这些

新的社会公共问题既是对人类的挑战,

也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挑战。不少研究

者感到单靠以往的纯客观研究方法不

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采取以后

实证主义为主体的主观研究方法。

以往公共政策学家过于重视以经济与

技术理性为主体的政策抉择研究;总是

强调如何使“利益最大、损失最小”,

强调如何依据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排列

方案的优先顺序。这种研究方法在实际

生活中已暴露出弊端。许多政策学者转

向政策调查研究。他们认为不存在一个

最佳的即能为社会全体大众接纳的政

策。所谓好政策就是具有法律正当性的

政策。为此,就必须通过政策调查、政

策辩论获得合理性,并由此确定出是否

接受某项政策的前提条件。

从时间(纵向)上来看,西方公共政策

科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创建一形成一

批判一拓展的道路;从空间(横向)上

来看,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走过了

一条学科化一组织化一产业化的道路。

公共政策的学科化,表现在从20世纪

70代起美国各大学纷纷建立了政策科

学、政策分析等专业,与政策科学相关

的课程相继开放,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公

共政策学人才。

公共政策的组织化是学科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组织保证。政策科学的组织化,表现在各国的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P50)应运而生。组织化的范围也包含各种形式,如地区性的、国家性的、洲际性和国际性的。组织化的研究方向也各有不同,有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有首脑参谋智囊,有政府决策思想库,有专门的政策审核程序机构,有政策评估监测中心等。

公共政策的产业化是公共政策学科化和组织化的必然结果。它表现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一支以政策分析和政策评估为职业的队伍。这支队伍在政府内外、各行各业都发挥着分析、评估、咨询、决策的作用。这支队伍或是以各种组织的名义承接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委托人的政策分析项目,或是以政策研究组织与个人的身份受聘于政府、公司、国际组织和企业集团。政府本身由于控制与监督职能的需要也设立了官方的政策研究、政策分析、政策评估机构。

6.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1)在政策议程设定阶段,大众传媒可以看作“守门人”和“议程建构者”。传媒不是机械地反映政策问题,而是对政策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加工、筛选之后,才传递给社会大众,与其说他们是在“反映”现实,不如说是在“建构”现实。

(2)在政策议程创建之后到政策正式出台的中间阶段,往往是各种相关力量进行表达和游说的关键时期。大众传媒在这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可称为“要求通道”和“议题游说者”。大众传媒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官方决策者反映社会公众的政策诉求,在政策网络中搭建起政策主体之间进行政治沟通的桥梁,帮助官方决策者打开“政策之窗”。(3)在正式政策出台之后,大众传媒主要扮演“政策的宣传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标,官方决策者往往借助传媒的力量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通过宣传政策思想和理念,引导或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促进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AB)的导向。 A.行为B.观念C.条件D.文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BCD ) A规制功能 B.导向功能C.调控功能 D.分配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ABC )。 A.核心主体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政党 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ABCDE)1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

能力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7.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ABCD )等子系统。 A. 信息 B. 智囊 C. 决断 D. 监控 8.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ACD)等组成。 A.人民群众 B.政党 C.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ABCD)。 A.选择政策方案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计政策方案 D.界定政策问题 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ABCD)。 A.目标具体明确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ABCD)。 A.多方案原则 B.排斥性原则 C.多要素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ABC)。 A.交换 B.说服 C.强制 D.妥协 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ABCD) A.回溯分析 B.非零起点 C.双重优化 D.心理效应

电大英语网考统考真题题库及答案完美版)

真题一 一、交际英语 1、- Hello, I'm David Chen. Nice to meet you. - _______ A:Are you? B:Nice to meet you too. C:Yes. D:Very nice. 答案: B 2、-- Happy birthday to you! -- _______________ A:Happy birthday to you! B:I am very glad. C:That's all right. D:Thank you. 答案: D 3、- Mr. Jones, this is Sean, an English teacher from the United States. - ______________ A:What can I do for you?

B:Nice to meet you. C:Please keep in touch. D: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答案: B 4、- I'm sorry. I lost the key. - ________ A:Well, it's OK. B:No, it's all right. C:You are welcome. D:You are wrong. 答案: A 5、- Could I speak to Don Watkins, please? - ________ A:Speaking, please. B:Oh, how are you? C:I'm listening. D:I'm Don. 答案: A 二、阅读理解 1、 Snowflakes look like white stars falling from the sky. But there have been times when snow has looked red, green,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简答题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简答 题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简答题: D: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39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2 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49 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53 邓恩列举的备选方案的来源包括哪些57 G:公共政策:基本特征27、主要功能28、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29、 问题构建的步骤53、 终止的影响因素、可能遇到的障碍、策略 73 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45 公共利益区别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74 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50 L:利益的特点74 N: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29 R: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主客体的互动43 如何理解全球化46 S: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障碍54 W: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27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官方决策主体的构成39 威廉·N·邓恩的政策方案评价标准 X: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特征39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有哪些41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45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53 西蒙提出的解决决策过程中的冲突方式59 行政权力强控制的种类74 Y: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去向的因素有哪些43 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50 Z:专家政治指导派产生的条件40 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40 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影响和作用42 政治法律环境的内容45 政策工具的作用、特征49 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58 政策方案优选中共识形成的途径59 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基本特点64 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基本观点64 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中影响政策制定与政策效果之间关系的因素65 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65 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65 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政策影响的区别72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A.政府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B.惩罚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D.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C.拉斯韦尔 5、()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C.政府主体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D.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两种具体形式。 B. 个人负责制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C. 行政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D. 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 C. 共识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的失效。C.正常状态 14、()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B.史密斯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C.浴盆模型16、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1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内化 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判断。 C. 价值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 )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B. 理性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所做的判断。 A. 效果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A、公事公办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 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C.灵感思维 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 是: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 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 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25、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 象,一般公认以()提出“一般系统论” 的概念为标志。A.贝塔朗菲 26、“系统分析”最早是由()提出并使用 的。B.兰德公司 2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 法中,不正确的是()。A.社会组织层级 化 2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 树立()政策理念。C.发展型 29、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30、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D.公 共问题 31、()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A.公共 利益 32、公共利益是公众()的资源和条件。 B.共享 33、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A.及时有 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34.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 追求( )类型的决策。C、完美主义 3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的方 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 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 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 研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3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系统性 37.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 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 决定作用的()。 C.组织或个人 38.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 异。他们之间()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39. 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 上是体现在()的身上。 B. 国务 院各部门 40.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 同层次:(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41.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 对政策()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 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 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D.合法性 42.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 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 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C.交叉 43. 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 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 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型 D. 折扣 44.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 ()水平。 A.民主化 45.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 成浓厚的(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 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D.竞争 46.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 追求(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47.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的一种改进 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 用的思维方式。D.完全理性思维 48.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 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的又一种 修正。A.完全理性思维 49.()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 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B.顺序 决策思维 50. (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 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 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 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 维方式进行决策。 C.剧烈变革思维 51()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 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 和策略。A.头脑风暴法 52.()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 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 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C.德尔菲法 5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 具有“决策”和“( )”的双重特征。A. 公共性 54. (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 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D.简单矩阵法 55. (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 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 其变的做法。C.无为思维 56. (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 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 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 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 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B.巴拉姆驴子思 维法 57.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 种()系统。A.计算机 58.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在进行决 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59.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 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 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 D.活动程序 60.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 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 ( )是公 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B.管理性 61.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 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A.法制 化 62..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 - 1 -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开放英语题题库及答案

开放英语(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答案 选择题请在在选项上画√ 1、请自我评估一下目前的英语基础 你是否掌握了本课程作为起点要求的 600基础词汇:是否√ 2、你现有的词汇量约为 -:500词,熟练使用的词汇约为:300 3、请写出你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人称代词、冠词、一般现在时、词类、 there be的句型等的用法。 下面提供一些英语学习的方法, 供你参考。但请注意,语言的运用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不是专靠技巧能够获得的, 必须要对学习的内容本身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通过大量而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 (根据实际选择行当的方法用√表示 1、把英语当成获取信息、交流的工具,让英语派上用场,也让自己从学习中找到乐趣 . 2、每周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 帮助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 完成学习任务 . 3、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学习英语,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 4、记忆单词时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 , 而是通过例句来记住它的含义 \搭配 , 并试着用它造句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5、学习新单词时注意它的词性及其变化形式。例如,名词要区分是可数还是不可数, 如果是可数名词,还要了解它的复数形式;动词要分清是及物,还是不及物,以及它的各种变化形式(单数第三人称的变化形式; ing 形式等等。

6、在学习新的语法知识时注意把新知识与已经掌握的联系起来,并进行归纳总结,加深理解。 7、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如小说、幽默故事等,以保证有足够的动力坚持下去。 8、看到好的的句子就把它摘抄下来,反复诵读。 9、先跟读音内容,尽量模仿其语音语调,然后再不跟录音自己大声朗读。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与原录音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差距。 10选择一些难度适当的听力材料反复听然后进行听力练习,争取做到一字不漏。 11、营造听力的语言环境,如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视节目,坚持每天都有语音输入, 锻炼自己的听力。 12、学完一篇课文后,将其译为汉语,然后不看原文再将汉语译文口译回英文,这样既作了复述练习, 又作了口语练习, 同时还发掘出一些学习课文时容易忽略的地道的英语用法。 13、经常选择身边非常熟悉的人或事物,用英语进行讲述。 14、说英语的时候不刻意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完全正确, 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要表达的意思上。 15、经常使用英英字典。 16、经常用英语记述一些身边发生的事情。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写在这里和大家共享。 认真预习和巩固复习,加强听、说、读、写训练,经常上网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1、下列名词的复数形式。 Parent photo bus life half child woman tooth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任务3)

案例: 孙志刚,男,1976年生,湖北黄冈人,2001年武汉科技学院(原武汉纺织工学院)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 2003年春节后来到广州,案前任职于广州市达奇服装公司" 3月17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州街头被带至广州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20 日:孙志刚在救治站遭遇无情轮番毒打"3月20日:救治站宣布孙志刚不治死亡"4月18日:尸检结果表明, 孙志刚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后来广州市公安局 [2003]穗公刑法字4号刑事科学技术法医学鉴定书,证实被害人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背部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一、孙志刚事件的政策过程研究价值 孙志刚事件具有明显的政策过程研究价值,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论述: 首先,它是一个政策过程研究的理想案例,原因在于;前面回放的孙志刚事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了至少几个月的时间跨度!在不同的时间内有不同的主体登场!不同的主体承担了不同的活动" 其次,这一过程在结构上具有明晰性,既有开头:孙志刚之死,又有发展:社会反应,还有结局:政府变更政策" 第三、孙志刚事件的性质具有比较大的开放性"这一事件的

主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分子,又是一个地方事件,直接的责任人没有高官,无关国家机密,等等,这些性质保证了它的信息的扩散性" 第四,这一事件具有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是上面说的政策过程关联性"由于这四个原因决定了它作为一个典型的政策过程案例的第五个特征:资料的全面性"关联性使它成为一个政策过程案例,动态性与结构性使这一案例增加了典型性,开放性使这一典型的案例能够作为资料被完整地收集"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决策等在内的政策全过程的理想材料" 二、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 政策过程的范式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指的是/包含要求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矛盾(P4)"就孙志刚事件引发的政策变更来看,表面上它也是从问题出发的"首先是孙志刚的非正常死亡暴露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存个从需要出发的系统过程"按照系统理论,系统的存在总是以执行一定的功能为基础的"所以这里接着考察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的功能"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这儿讲的系统的逻辑,另一方面是因为主流的政策理论认可的政策系统的自我维持功能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成了众矢之的的东西" 三、孙志刚事件0后面的政策过程的意义

2020电大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必考重点【最新精编已排版

A act upon each other 相互作用 adapt oneself to 使自己适应…… a few (表示肯定)有些,几个 a great quantity of (接可数或不可数)大量 a good deal of (接不可数名词)许多,大量 a large amount of (接不可数名词)大量 a little (表示肯定)一些,一点点 a lot of (接可数、可数名词) 大量的,许多 a number of (接可数名词)若干,许多 above all 首先,首要,尤其是 after all 毕竟,终究 ahead of 在…前面,先于 all but 几乎,差一点;除了…都 all of a sudden 忽然 all over 到处,遍及;全部结束。 all right 令人满意的;(健康)良好的;好,行,可以 in all 总共,共计 all the same 仍然,照样地; all the time 一直,始终 and so on 等等 apart from 除…之外(别无);除…之外(尚有) a plenty of 许多,大量 as…as…像,如同,与…一样 as far as 远到;就…而言,至于 as follows 如下 as for 至于,关于 ask for leave 请假 as long as 只要,如果;既然,由于 as soon as 一…就,刚…便 as though 好像,仿佛 as to 至于,关于 as usual 照例,像平常一样- as well 也,又 as well as 除…之外(也),既…又 ask for 请求,要求 at a loss 困惑不解,茫然不知所措 at all (用于否定句)丝毫(不),一点(不) at all costs 不惜任何代价,无论如何 at all events 不管怎样,无论如何 at any rate - 无论如何,至少 at ease 舒适(地),安逸(地) at first 最初,起先at hand 近在手头,在附近 at last 终于 at least 至少 at most 至多,不超过 at no time 从不,决不。 at once 马上,立刻;同时,一起 at present 目前,现在 at the cost of 以…为代价 at the moment 此刻,目前 at the same time 同时;然而,不过 at the sight of 一看见…就 B back and forth (前后)来回地,反复地 back up 支持;倒退 be described as 被描写成 be in favor of 支持 be made up of 由…组成,由…构成 be short of 缺少,不足;未达到bear..in mind 记住(某事) because of 因为,由于 before long 不久以后 be worth doing sth 值得做某事 beyond the question 毫无疑问,确定无疑both...and..既…又…,不但…而且break down 损坏,抛锚 break in 破门(窗)而入;打断,插嘴 break into 强行闯进 break off -中断,中止 break one's leave ;超假 break out (战争等)爆发;使逃脱,使逃走break through 突破,突围 break up 打碎;终止,结束 bring about 带来,引起,导致 bring forward 提出(建议等) bring in to effect 使生效,实行 brmgin to operation …实施;使运行 bring out 使…显示出来;出版 bring up 教育,培养 build up 逐步建立、增强,增进 but for 倘没有,要不是 by accident 偶然 by air 通过航空途径;用无线电 by all means 尽一切办法,务必 by and by 不久,迟早

电大《法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国家的形成)。 3、不属于法的调整性职能的活动是(偿还债务)。 4、不属于法的保护性职能的活动是(依法纳税)。 5、划分法系的决定性标准是(法的传统)。 6、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7、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8、在侵权行为法方面,自由资本主义的过错责任原则被当代资本主义的(严格责任原则)代替。 9、保证社会主义法实施的方法是(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的方 法。 10、既是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又是违法的行为有(结伙打架)。 11、“凡法律所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适用于(一般允许型)的法律调整。 12、“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适用于(一般禁止型)的法律调整。 13、下列哪些不能作为法律调整的对象:(自然过程)。 14、要求人们承担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的调整方法,被称为(禁止)的调整方式。 15、下列哪种关系在客观上要求法律来调整:(人身关系)。 16、法的创制是法的形成的(结尾)阶 段。 17、(保护性规范)是规定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的规范。 18、(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自己做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19、(禁止性规范)是指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即承担一定消极不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 20、(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21、(法规汇编)是指在不改变法规内容前提下,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予 以排列,汇编成册。 22、(法典编纂)是一种法的创制活动,它必须由立法机关按照职权范围和法 定程序进行。 23、下列属于法的适用的有(法院冻结某一公司的银行帐户)。 24、《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办法》属于(行政解释)。 25、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学理解释)。 26、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 法》施行后,原先制定的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组织法失去效力。这属于(默示废 止)终止生效。 27、不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法律是(《香 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8、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指(主体、 客体和内容)。 29、法律关系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 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法学上称 为(行为能力)。 30、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必要条件是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1、(做出肯定行为的权利)是一种积 极行为的权利,处于权利的中心位置。 32、公民的名誉属于法律关系客体中的 (人身利益)。 33、对于甲来说,属于法律事件的法律 事实是(甲的父亲的病故)。 34、法律关系产生的具体条件是(法律 事实)。 35、违法行为是指(一切具有社会危害 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的行为)。 36、(社会危害性)是违法的最本质特 征。 37、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 罚条例》的行为,是属于(行政违法行 为)。 38、故意或过失是(违法的主观方面)。 39、承担违宪责任的主体是(特定国家 机关及其领导人员)。 40、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国 家检察机关)。 41、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 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有错误, 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这种法 律监督称为(审判监督)。 42、我国法律监督的重点是(国家机关 创制法和适用法的活动)。 三、多项选择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法律行为、 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法律文化)等法 律现象。 2、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法律现 象及其规律、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3、属于理论法学的是(法哲学、比较 法总论)。 4、法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是(道德、 宗教)。 5、习惯靠(传统、惯性、社会舆论) 保证实施。 6、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制 定、认可)。 7、法是(一种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 可的规范、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 范、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8、法的保护性价值实现的方式是(惩 罚犯罪、恢复被侵害的权利)。 9、法与利益的关系正确的是(利益是 法的创制的初始点、利益是法的实现的 动力和归宿、法确认、协调、实现利益、 法的实现就是法所保护的利益的实 现)。 10、法制包括(现行法律规则、法的运 行机制、法律文化传统、法学教育与研 究)。 11、勒内·达维把当代各国法律划分为 三大法系,即(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社会主义法系)。 12、基本的法律调整的方式有:(积极、 允许、禁止)的调整方式。 13、下列哪些不能作为法律调整的对 象:(科学研究的自然现象、自然现象 发生的过程、大规模的社会过程)。 14、下列哪些能够作为法律调整的对 象:(财产关系、劳动关系)。 15、一般可以把法的制定过程分为两个 阶段,即(准备阶段、确立阶段)。 16、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法律规 范在逻辑联系上是由哪些因素或部分 构成的。一般认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 构包括三个因素,即(假定、处理、制 裁)。 17、法律规范按其职能和专门化,可以 分为(调整性规范、保护性规范、专门 化规范)。 18、按照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调整性 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 范、积极义务性规范)。 19、根据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即法 律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调 整的程度,法律规范可分为(绝对确定 性规范、相对确定性规范)。 20、按照是否允许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当事人)依法自主调整进行分类,法 律规范可分为(任意性规范、强行性规 范)。 21、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主要有三 种方法,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法 典编纂)。 22、法的适用的主体有(国家机关、国 家授权的社会组织)。 23、法的适用结果有(产生权力义务关 系、变更权力义务关系、消灭权力义务 关系、实行法律制裁)。 24、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的 含义包括(法律无差别地适用于全体公 民、公民平等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依 法保护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追究 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 25、在我国,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有几 种情况,它们包括(法律自公布之日起 生效、法律本身规定了生效的具体时 间、法律本身规定了其生效时间取决于 其他法律的生效实行)。 26、在局部区域生效的法律是(地方性 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地方国家机关制 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7、《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 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范围的规定》属 于(司法解释、检察解释)。 28、下列属于立法解释的有(全国人大 常委会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所作的解释、 国务院对其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企业 B. 政府 C. 社会组织 D. 个人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A.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 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 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权力 B. 权威 C. 公共 D. 利益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的分配。 A. 限制性 B. 强制性 C. 利益性 D. 权威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的集中反映。 A. 社会需求 B. 公共权力 C. 集体利益

D. 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 系统性 B. 层次性 C. 超前性 D. 整体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 倾斜性 B. 合法性 C. 系统性 D. 权威性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 史密斯 B. 伊斯顿 C. 西蒙 D. 拉斯韦尔 9.指出“公共政策”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的是学者()。 A. 伍德罗·威尔逊 B. 米歇尔·哈蒙 C. 罗伯特·达尔 D. 药师寺泰藏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选择 B. 综合 C. 分配 D. 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 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2、(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 3、(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4.( B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 C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6( A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7.( C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8. ( D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9. ( C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无为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10. ( B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A.头脑风暴法 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D、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 A )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 D.不闻不问 2、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 )。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C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A.个别 B.联系 C.交叉 D.个体 G. 1、公共政策是( 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3、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 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 权者 4、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 D )。 A.社会问题 B.公 共利益 C.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5、公共利益是公众 ( B )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 B.共享C.独享 D.共同创造 6、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 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 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 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 7.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 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 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 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 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 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 括( D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 层次性 D、系统性 9.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 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 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 定作用的( C )。 A.组织 B.个人 C.组织或个人 D.组织或 机构 10.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 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 (D ) A.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B.是从属关系 C.是隶属 关系 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11.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 策的科学化和(A )水平。 A.民主化 B.现代化 C. 民族化 D.合理性 12.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 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 D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 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 率。 A.科学 B.民主 C.现 代 D.竞争 1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 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 和“( A )”的双重特征。 A.公共性 B.现实性 C.科学性 D.超前性 1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 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 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 点, ( B )是公共政策案例 的另一重要特征。 A.典型性 B.管理性 C.纪实性 D.真实性 15.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 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 化、民主化和( A )。 A.法制化 B.制度化 C.长期化 D.现代化 1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 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 广泛影响,具有( C ),与 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 社会问题。 A.普遍性 B.共同性 C.不可分性 D.典型性 17.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 D ) 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A.集体 B.社会 C.国 家 D.其他社会成员 J、 1、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 是( A ),因为政治权力是 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2、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 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3、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 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 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 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 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4.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D ) 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 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 的思维方式。 A.渐进思维 B.顺序 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 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 A )的又一 种修正 A.完全理性思维 B. 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 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 维 6.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 决策工作的一种( A )系统。 A.计算机 B.科学 C.分 析 D.政治 K、 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 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 A )提出“一般系统 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 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R、 1、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 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 称为(C )。 A.对策模型 B.互 动模型C.浴盆模型 D.系统模型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 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 D )。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 A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B.拥护 C.赞同 D.质疑 4.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 ( D )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 守。 A.权威性 B.合理性 C.正当性 D.合法性 S、 1、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 )个基本要素 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 C.二 D.三 2、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 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B )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 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 间接性与主观性 3.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 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 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D )。 A.地位 B.权重 C.影响 D.活动程序 4.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 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A ) 问题。 A.公共 B.集体 C.跨区域 D.群体 W、 1、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 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 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 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 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 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 乎理性的。 2.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 A ),在进行决策之前, 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整体化 X、 1、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 D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B )提出并使用 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 纳马拉 D.贝塔朗菲 3、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A )。 A.社会组织层级化B.社会主体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Y. 1、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C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 、 实用主义 2.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A )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B.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 和替换现有系统的 C.理想主义类型 D.哲学思辨类型 Z、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 ),即 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下载后可编辑复制

电大期末考试2018年《领导学基础》课程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及打印版整理精编

二、名词解释 1、领导(是以实践中心展开的,由拘役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2、领导活动的主体也称领导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3、领导客体(是指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4、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 5、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6、领导权变理论(是就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7、内隐领导理论(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 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 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8、柔性领导(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9、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发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岀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10、领导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11、充分授权(也叫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进行决策,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充分授权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柔性授权;二是模糊授权;三是惰性授权) 12、不充分授权(也称之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13、制约授权(又叫复合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权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相互制约的作用,以免岀现疏漏) 14、弹性授权(又称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采 15、“腐败”概念(被称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称,它特指权力的蜕变。即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16、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与约束。具体地说,就是享有制约权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与解体,运用民主、法制与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所有人与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17、领导体制(就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18、领导层次(是指领导体制中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领导层次) 19、领导幅度(亦称“领导控制跨度”是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 命令发岀指示并直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数) 20、直线式领导组织结构(又称层次制、分级制、金字塔式或传统式组织结构。它将是一个领导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从最高德指挥中心到最低的基层单位)形成一个逐级扩散、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21、职能式组织结构(又称分职制,它是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专门性机构) 22、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按照数学上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一一 目标"结构) 23、一长制(又称之为首长负责制或独任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 24、委员会制(又称之为会议制或者合议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使的领导体制) 25、自然集体领导(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简单的领导体制,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产生在原始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主要表现为氏族议事会、部落议事会与部落联盟议事会等形式,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对简单协作劳动的领导与军事指挥要求的领导体制) 26、领导环境(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27、职位权力(是指与领导主体的职位相联系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主体从其上层和整个组织、群体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的程度) 28、领导环境的发展(是指领导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适于发挥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全新环境条件,实现领导环境的优化乃至创新) 29、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风俗、行为和生活 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决定因素) 30、领导文化(是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对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