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重点

心理学知识重点
心理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绪论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认得行为规律和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冯特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是指在自然得条件下,通过对人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而手机研究资料的方法。

(2)实验法:是指在严格控制得条件下对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4)心理测验法:是指用经过标准化程序编制的心理量表测量某些心理品质的方法。(5)个案研究法:对某一(或某些)个体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了解,以研究某心理发展变化的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首创,代表人物有考夫卡和苛勒。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人本主义代表人:马斯洛和罗杰斯。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个性心理的特征是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科学的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实践意义:有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维护心理健康进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心理是脑的基能,脑是心理活动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的结构::脑细胞(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小脑),大脑(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2三沟四裂:大脑半球的表面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几个区域。

3反射与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神经(传出)神经;以及效应器组成。

4脑的基能:小脑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大脑是神经活动的“最高司令部”。

具有重新调整和代偿的功能。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

第三章注意

1 注意的特点:稳定性、集中性、分配和转移。

2 注意的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保证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3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4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够调动心理活动积极性,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单位内时间内的效率等等。

5 注意的定义: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具体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5引起无疑注意的条件: 客观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背景差异。主观原因-----个人本身的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人的心境、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等。

6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1)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的组织活动。(治理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竞赛、穿插形象资料等,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4)坚强的意志。

(5)保持稳定的情绪。

(6)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7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作用

(1)无意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2)有意注意: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抗干扰的习惯;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

(3)有意后注意: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刑场自觉进取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对直接作用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事务的个别属性反应。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 种类:感觉可分为视觉、听觉、肤觉、味觉、嗅觉、运动觉、机体觉和平衡觉等等。

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形状、大笑、深度、方位),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超感知觉和错觉。

3 感觉的规律: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称为感觉的后效。在各种感觉中,痛觉后效特别显著,视觉后效也很显著。

4 感觉的适应规律: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可分为感受性降低的暗适应和感受器提高的明适应。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个体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5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主观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6 知觉的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 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区别①: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的心理过程;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②: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知觉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③: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感觉有无经验均能产生,经验能使感受性更加敏锐;但知觉的产生离不开经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个性特点。

联系①: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②:感觉和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③: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少人有孤立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融为一体,称为感知觉。

8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形式多样化教学使学生注意力更加稳定和集中、思维更为积极和活跃,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②:教师应根据感知规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记忆

1 记忆及其过程: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 记忆的意义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是心理时间上的持续,使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统一的过程。

3 记忆的分类:情景记忆和语音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4 与外显记忆相联系的脑区主要有内侧颞叶,与内隐记忆有关的则是杏仁核和小脑。

5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影响遗忘的因素包括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识记材料很重要,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等等。

6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第六章思维

1:思维的概念、特征、与感觉的关系。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的联系。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应,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思维和感觉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二者密不可分。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可分为动作、形象、抽象思维;根据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可分为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可分为集中和分散思维。

3:思维的过程表现为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及具体化等。

4: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有内涵和外延,概念外延的大笑是有它的内涵决定的;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互相呈反比关系。

5:问题解决可以被看为是思维活动最普遍的形式,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迁移的作用,原型启发,定势的作用和情绪与动机。

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注意的方面: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②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第七章想象

1:表象、想象和理想

表象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理想是当人们一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的未来时的想象。

2: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第八章情绪

1: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是对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的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既可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只能用于人类。两者之间相对应。2:两极性与维度:动力性、激动性;强度、紧张度。

3:情绪的分类:(1):根据演化过程或刺激过程可分为六类:①:最原始的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与恐惧;②:有感觉刺激引发的疼痛、厌恶和轻快;③:由自我评价引发的成功

感、失败感、骄傲、羞耻、内疚和悔恨等;④:与别人相关的爱与恨;⑤:与欣赏有关的惊奇、敬畏、美感和幽默;⑥:最为持久的是心境。(2):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性、应激;社会内容可分为道德、理智、美感。

4:情绪的功能有适应、信号、动机和组织。情绪的基本形式:喜怒哀乐。

5 情感分为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情感的品质: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效果性

第九章意志

1: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事先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具有选择性、坚持性,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的动机。

2:意志行动是受意志支配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密切相联系。

3: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析:

(1):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会发生动机冲突进而作出选择>

(2):执行决定阶段<在试行阶段>在此阶段,意志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①:坚持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②: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标的行动。

4:意志品质构成人的意志的基础比较稳定的方面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的特性。

5:意志品质的培养

①:明确目标,树立为大志向;②: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力;③:注重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④:加强学生意志和自我锻炼。

1:个性的概念、特征

①: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②:特征:倾向性和整体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独特性和一般性的的统一;社会制约性和生活制约性的统一。

2: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耐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3: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4: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5:信念是人坚持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的行动的个性的倾向性。

6:世界观是指一个人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

第十一章能力

1:能力及其概念

①: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②:一般能力<观察、记忆、推理>

按照能力指向性划分为

特殊能力<音乐、美术>

在造能力<模仿能力>

按创造力大小可分为

创造能力<发明>

按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流体能力<液体能力>

趋势以及能力与先天赋和社会因

素的关系划分为晶体能力<来自经验的结晶>

认识能力

根据功能划分为操作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2:能力、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前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影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①:从概念上看: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和概括;技能是由于联系而自动换了了动作形式;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②:从形式和发展看: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的不断学习与实践而日益增长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有逐渐形成、相对发展、相对衰退和停滞的过程。

③:从迁移上看:知识和技能迁移的过程相对较窄;能力的迁移范围相对较广泛。

④:从个体跟个体的比较看:知识和技能相同的人能力不同,能力相同的人,知识和技能不同。

3:智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一种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是由思维、推理和问题解决构成的。

4:智力和情绪的联系

智力不仅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而且情绪在智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智力反映了个体对情绪的有效运用和思考。

5: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联系

流体智力时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依赖于个体的文化知识经验,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可以具有相似的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个体的掌握文化和知识经验而形成,受到环境、学习或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流体

之力帮助人们处理新的复杂问题,而晶体智力则使人们能够很好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具体问题。

6: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中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也成为比率智商公式为:

MA(智力年龄)

IQ(智商)= *100(乘100是为了消除小数)

CA(实际年龄)

7: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表是有法国的比纳和西蒙发明的称为:比纳-西蒙量表

第十二章气质

1:气质是天生的、比较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具有天赋性、稳定性、可塑性。

2: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①:多血质:思维灵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有朝气并且多变;活泼好动有很好的可塑性,善于与人交往,容易适应环境有较强的毅力,但这类型的人情绪体验不深刻,过于灵活时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化比较毛躁,不能保证有始有终。(王熙凤)

②:胆汁质:精力旺盛,坦率刚直热情,动作迅速,思维灵活,有毅力,但情绪表现外露,易于冲动,脾气暴躁显得不够稳定,可塑性较差随机应变能力不强。(李逵)

③:粘液质:稳重安静塌实,情绪不易发生变化,也不外露,态度持重遇事沉着冷静;一般属于内倾型自制力强忍耐力强持久性好,但这种类型的人思维灵活性低,可塑性差放映迟缓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开拓精神。(唐僧、沙僧)

④:抑郁质:认真细致善于观察细节,内心体验深刻且丰富,富于想象,外表温柔一般属于内倾型,但这种类型的人反应速度较慢,行动迟缓、孤独不善于交际,低压能力弱适应新环境不强。(林黛玉)

3:气质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①: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类型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教师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可以根据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以便于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②:教育学生善于认识并控制自己的气质特点,发挥优势,补足弱势并进行自我调节与完善。

第十三章性格

1: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方面的心理特征。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①:气质对性格的影响:在性格形成过程中,气质影响着性格,尤其显示在性格的情绪特征和表现速度方面,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②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甚至服从于实践要求的行为方式。

3:性格结构的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个体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①:表示对个人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的并使行为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的意志特征;②:自己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意志特征;③:在紧急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④:在长期的工作中表现的意志特征。第十四章

1: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健康是人的发展的基本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分为: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适应能力六个方面。2: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学校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

中的问题及情感困扰,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3: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辅导:①:挫折、挫折感、挫折承受能力。②:影响挫折承受能力的因素。③:挫折适应与辅导。

部分简答题解析

1:简述归因理论的内容。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主要涉及的是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核心假设是,个体总是试图保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同时将人们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高低、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归因你在实际应用的价值在于:①: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②: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③: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2:简述能力的一般规律

①: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3、4岁到12、13岁的智力的发展与年龄几乎相关)

②:人的智力在18岁至25岁达到最高峰,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③: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警惕智利在人的一生中稳步上升。

④:人生最漫长的时期是成年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

⑤:能力发展的趋势在个体差异中,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最高峰的时间晚。

3:试分析挫折的成因和防卫行为

①:挫折的成因主观因素有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客观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②:正确的对待挫折;改善挫折环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简述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作用。②: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③:实践活动。④: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5:分析心理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主观性:①:心理世界中的内容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有不同的形式。②:对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赋予同一事物不同的意义。③:同一个人观察事物的反应受其主观状态的影响,在不同的状态下可给予同一事物不同的解释。④:不同的人对客观世界中的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能动性:①:人能认识世界主客观规律的为自己服务。②:人有自知之明。③:人的行为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④:心理活动能控制某些生理活动。

6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学生应该明白了解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

③在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

7 根据遗忘规律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复习?

①及时复习。②复习方式的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⑤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⑥掌握复习的量。

9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②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③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⑤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10简述不良情绪调节的方法?

①合理发泄。②转移注意力。③自我控制。④自我安慰。⑤寻找幽默感。⑥升华。

11马斯洛的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不同个层次,并由此提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的基本需要和求知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成长需要。基本需要就是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的;成长需要则是已基本需要为基础但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马斯洛层次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这理论比较可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12怎样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①,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能正确评价自我。②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的人。③自信、独立并与他人和睦相处,且能够积极的自我肯定。

④有理想、有目标并能够积极进取。⑤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没有明显错误、通常全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解释)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 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总体特点:用普通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908年,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最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小结:卡桑廖+程序教学+布鲁纳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代入法,没有太大错误都选)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 教育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发展性原则: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 乳儿0-1岁,婴儿1-3岁,幼儿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14、15-25岁,成年25-65,老年65-死亡。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没有互补性)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发展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1)成熟(生理) (2)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和人交往中;教育) (4)平衡化:最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 自我中心的语言(2-7岁)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叠字)、独白(自言自语)、集体独白(集体自言自语)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

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普通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那些?(笔记)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解释实验者效应,被试期望效应,单盲法, 双盲法.P15~P17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简要说明由吉诺维斯事件心理学 家提出理论和假设的过程.P18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简要解释实验法,相关法,个案法, 它们有何特点?(小题)P20~P22 5.当今心理学研究的五大取向有哪些?简要说明各取向的核心或特 点.P11~P12 6.了解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后对你有何启示?P14~P15 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1.简述神经元的构造及各部分的机能.P25~P26 2.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哪几类?各有何功能?P29 3.何为神经递质?你了解哪些常见神经递质的作用?P27~P28 4.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P29 5.简述组成脑的中央核的各部分的机能.P33~P34 6.何谓边缘系统?其基本构成和机能分别是什么?P34~P35 7.大脑皮层分为哪几个功能区?各区的机能分别是什么?P35~P36 8.大脑两半球分别承担了哪些专门化功能?P38 9.内分泌系统指的是什么?P30人体中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P32 脑垂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31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什么是感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韦伯定律说明了什么?P43~P44 2.什么是感觉的适应?(P44)明适应,暗适应,举例。P46 3.简要说明色觉三色论和色觉的拮抗过程理论,并解释后像?P50~P51 4.听觉的地点说和频率说?P53 5.痛觉的门控制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哪些现象?P57~P58 6.什么是知觉?格式塔的知觉原则有哪些?P57~P58 7.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P60 8.什么是知觉加工中的特征分析?特雷斯曼认为知觉有哪两级加工方式。P61 9.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举例说明P61 10.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或线索)有哪些?P63 11.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线索有哪些?P64 12.你能说出哪些生活中利用错觉的例子? 第四章意识与意识状态 意识 1.什么是意识?理解意识不同层面的含义?P71 2.了解睡眠的五个阶段?P72~73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出现哪些现象?P33~34 3.简要说明西方关于梦的三个理论?P71 4.什么是白日梦?关于白日梦你还了解哪些?P78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标蓝字体为历年真题;题后附答案。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及内容P1-P2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 认知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格 需要和动机需要、动机、兴趣等 能力、气质和性格 ◎真题:心理现象可分为()。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知、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 ◎真题:()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A)知觉(B)记忆(C)思维(D)注意 答案:A;D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P3-P5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真题:人的心理是() (A)脑的机能(B)客观现实的反映(C)大脑活动的产品(D)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答案:AB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P5-P9 科学心理学的建 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于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学派的纷争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 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 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 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 主张 抛开意识,研究行为,提出刺激-反应(S-R)理论模 式研究心理。条件反射,强化等是其代表性概念。典 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心理学知识点重点复习

心理学知识点重点复习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基本术语 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 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B. Watson。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 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 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复习题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诞生。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 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哲学和生理学)(适当阐述近代哲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进步)。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有自己的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并且能把抽象的心理现象作出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具有公认的方法。注重科学实验和实验数据 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能够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改善行为(这几个方面请同学们具体举例加以说明)。 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哪些学科的影响?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可是根源悠长。 首先是哲学的影响,从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都能发现关于心灵和肉体关心的讨论,如中国古代的关于人性善恶的探讨,古希腊Aristotles, Plato 都探讨了身心关系。一直到近代英国的洛克提出了人的学习和教育的关系的“白板说”。其次是生物学根源,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物种起源》(1859)提出进化论(evolutionism),“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再次是德国生理学研究。最后是医学研究的影响,关于大脑受到损伤后的心理活动变化的研究也影响到心理学的诞生,P. Broca(1824-1880)发现语言运动区(受损后能理解但不能流利地说)。C. Werniche (1848-1904)发现语言感觉区(受损后既不能清楚表达,又 不会听)。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试: 指导实验操作的人,他可能参与实验设计也可能不参 与。 被试:参与实验操作的人,一般是招募而来并经过遴选。信度:表征测量能否产生一致结果的客观测量指标,它包括三方面—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类似问题答复一致性); 评定者之间的信度. 效度:表征测量能否获得想要的结果,包括经验效度和参照 效度。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主试选择和操作的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被试的反应变量。 混淆变量:能够产生效应、并且其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相混 淆的变量. 单盲研究:只有被试对研究的重要方面茫然无知,这一设计 加强了实验的标准化。 双盲研究:被试和研究实施者一样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这能避免主观期望或安慰效应。 复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它的优点是因果关系明确,缺点是无法研究复杂现象、外部效度难以确定、只看现象未见本质。描述研究尝试描述业已存在的现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叶奕乾版《普心》知识点归纳总结

1.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2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爱憎惧)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注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由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致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者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现象。 5.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2、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上绝对阈限和下绝对阈限5.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刺之间最小差异量 5.4、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5.5、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5.6、视觉是个体借助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是人和动物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 5.7、听觉: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 5.8、触压觉:即触觉和压觉。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当刺激加强,使皮肤引起明显变形,就引起压觉。 5.9、温度觉包括冷绝和温觉。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冷绝,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温觉。与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不产生温度觉。 5.10、嗅觉:是有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 5.11、味觉:是指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的味道感觉。 5.12、运动觉: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5.13、平衡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5.14、某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升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5.15、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5.16、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弥补的现象称为感觉补偿作用 6.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6.2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 6.3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6.4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 6.5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 6.6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6.7双眼视差是指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两个眼睛视网膜上视像之间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