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基本知识简介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基本知识简介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基本知识简介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基本知识简介

一、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类别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

是指那些与0-6岁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想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包括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等多种体裁。

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教育性

文学性

浅易性

趣味性

二、对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一)对0-3岁婴幼儿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特点

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开展具有随机性、日常性、反复性等特点。可以如下展开:

(1)多开展“平行”的亲子阅读

(2)初步养成倾听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大声朗读、专家讲、讲述自编的作品)

(3)利用各种途径让婴幼儿感受文学作品,多观看儿童美术片或动画片

(4)让婴幼儿多重复感受文学作品,多种途径帮助婴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复述)

2、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0-1岁半:

(1)能安静地听成人念儿歌,讲简短的故事或念最浅显的儿歌,喜

欢听唱歌等好听的声音;

(2)对图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喜欢听成人讲述图书上的故事或儿歌等;

(3)对动画片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1岁半-3岁:

(1)喜欢听故事,欣赏儿歌,看动画片,能简单复述故事或儿歌的部分或者一句话;

(2)能大方朗读儿歌,学唱儿歌;

(3)能主动自觉地翻阅图书,对故事或儿歌朗诵、动画片等文学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4)能用情景表演或角色游戏来表演部分故事内容。

(二)对3-6岁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室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一个系列活动。(1)围绕文学作品教学开展活动。

(2)整合相关内容,开展一个主题、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网络)。

2、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发展的是学前儿童的完整语言。

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整合、渗透于其他教育(四领域)活动中。(三)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1、文学作品的认知目标

(1)丰富作品相关的社会知识。

(2)知道文学作品有童话、诗歌、散文等体裁,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学会标准发音,扩展词汇,了解各种语言句式的表达

2、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目标

(1)对书面语言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乐意欣赏文学作品。

(2)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脉络和语言美,发展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文学作品的技能目标

(1)学会倾听,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2)会说、说好普通话。

(3)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的能力。

三、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

1、学习文学作品内容

2、理解作品经验

3、迁移作品经验

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层次是必须在一个活动中完成,还是要根据作品及孩子情况灵活取舍,这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审慎考虑的。

一)学习文学作品内容

重点放在幼儿的理解方面。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或采用比较直观形象幻灯,或使用挂图,或配以桌面教具,辅助作品的教学;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可以直接给幼儿朗读作品即可。注意:1)不要过多地讲述作品(两遍为宜)以免幼儿失去兴趣。2)不强调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文学作品内容,减轻幼儿短时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3)用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倾向。

作品欣赏的策略:

(1)完整欣赏与中断欣赏

(2)借助媒介、借助声势与纯语言直接呈现

(3)多通道感知与听觉感知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作品及孩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式。

二)理解作品经验

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还有必要进一步组织与作品内容认识的有关活动,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体验作品内涵,尤其是让幼儿切身地感受经历作品中所展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

在理解和体验作品这一层次上,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1—2个活动:可以采用观察走访的活动方式,让幼儿接近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自然或生活情景;可以选取绘画、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反映表现文学作品内容;可以组织一次专门的讨论,以帮助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验。

作品理解:

(1)欣赏前理解与欣赏后理解

(2)分段理解与整体理解

(3)借助教具、学具及情境创设

(4)采用提问、讨论、表演、游戏、动作等多种方式,注重多通道相互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作品及孩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式。

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

针对儿童记忆系统的提问

针对细节的提问

针对情感识别与匹配的提问

针对作品的主题或情节的提问

针对作品中文学语言的提问

针对作品整体结构形式的提问

针对生活原型与作品形象进行较的提问

三)迁移作品经验

帮助幼儿将作品的间接经验与幼儿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迁移作品经验的活动往往是围绕作品重点内容开展的可操作的、或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如,在《会唱歌的生日蛋糕》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做一做生日礼物,再给本班小朋友开个庆祝生日会。

作品表现:

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语言、动作、表情、绘画、表演……

需要注意的是:作品不同,孩子的情况不同,表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表演:1、熟悉、理解作品内容,特别演奏分析角色特征。2、利用道具激发表现欲望(视听)。3、角色分配根据幼儿发展状况而定。

4、教师适时、夸张的介入与示范。

5、前期的表现铺垫,如语言、情绪、声势等。)

四)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教师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象。

在这一层次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续编童话故事,也可以让幼儿仿编诗歌、散文,也可以让幼儿围绕所学文学作品内容想象讲述

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培养:

(1)指导儿童艺术的再现文学作品

再现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多种:

复述、朗诵、表演、用音乐或美术手段再现其思想内涵和情感氛围等。(2)指导儿童仿编文学作品

同再现相比,文学作品的仿编活动对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出了挑战。实际上,儿童仿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再造或仿造的过程。儿童先感知理解作品中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结构特点,然后凭借想象构思出新的内容,再借用原作品的结构,通过换一个词或换几个词,甚至换几个句子的方式完成仿编活动。通过文学作品仿编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理解语言结构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关系,即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通过同一种语言结构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进行词语的搭配组合,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儿童也从自己仿编的作品里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提高自信心,在练习用词造句、练句成段等组织语言能力的提高之余,也大大增加了语言学习的兴趣。

(3)指导儿童创编文学作品

在大量感知文学作品以及仿编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进行文学创编活动。最初的文学创编活动往往需要图画及教师语言的帮助。教师可以请儿童根据故事开头所提供的线索,展开丰富的想像继续编构故事,从而编出一定的故事情节。在指导儿童创编文学作品时,教师既可以让儿童编出一句或一个段落,也可以视儿童的能力鼓励他们编出完整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的几种特殊活动形式:

1)仿编诗歌时,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要求:小班可换其中的“词”,中班换其中的“句”,大班可对诗歌散文“部分结构”进行变化。

2)仿编故事以情节结构为统领,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应有不同要求:

小班重点编故事的结局。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虚线部分由幼儿完成)

中班重点放在有趣的情节上。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虚线部分由幼儿完成)

大班重点编完整的故事上。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虚线部分由幼儿完成)

3)故事表演游戏。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文学作品,帮助幼儿加深理解体验作品内容。分为:

整体表演要求幼儿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完整地表演动作。个体角色让一个幼儿扮演,全体角色不作严格限制。表演过程中,教师在旁边领诵故事,串连情节,扮演某个角色的幼儿则在角色台词需要时参与对话独白,其余幼儿可以随教师附诵故事。

分段表演将故事分成若干段,讲一段故事,进行一段表演。

角色活动截取故事中的一个场景,突出这个场景中角色扮演,展示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语言文学网络活动的设计案例

中班故事《太阳帽的故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小姑娘带着一顶漂亮的太阳帽去游泳,突然,“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了,小姑娘头上的太阳帽不见了。

丁丁捡到了太阳帽,把他变成了一个飞盘,飞盘飞呀飞。“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了,飞盘不见了。

小猴捡到了太阳帽,把它变成了秋千,秋千荡呀荡。“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了,秋千不见了。

蜗牛捡到了太阳帽,把他变成了摇篮,摇篮摇啊摇。“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了,摇篮不见了。。。。。。小朋友们,小姑娘的太阳帽又飞到哪里去了呢?

作品赏析:

这虽然是一个学前儿童生活经验的故事,但比较有趣,颇有艺术的想象力,它通过了丁丁、小猴、蜗牛捡到了太阳帽,玩太阳帽,被风刮走等情景,给学前儿童展示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想想的世界,笨故事适合续编货创编。教师可引导学前儿童通过开展各种动手动脑活动,活跃思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大胆创造。

活动目标:

1:网络活动中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作品,人物,主体,丰富学前儿童对帽子的认知。

2:培养学前儿童爱动脑的习惯,鼓励学前儿童大胆想象和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和自豪。

3:通过制作太阳帽,培养学前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

4:能完整的讲诉故事,并用流畅连贯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不同类型的太阳帽几顶。

2:教学挂图与课件。

3:制作太阳帽的一些相关材料。

活动过程:

一、第一层次:学习作品

主要活动:作品教学

教师出示太阳帽,引出故事,然后用课件或挂图配合,生动用感情地讲诉故事。通过提问,让学前儿童理解掌握故事。如“小姑娘的太阳帽先后被谁捡到?”小姑娘的帽子丢了,她会怎么样?还有谁会捡到小姑娘的帽子?它又会把它当作什么呢?”等等。

二、第二层次:理解体验作品

主要活动:参观太阳帽超市

教师在活动前准备好各种类型,颜色的太阳帽诺干,布置成帽子超市,教师带领学前儿童参观时,可启发学前儿童根据其形状,颜色进行联想,并讨论其优缺点。

三、第三层次:迁移作品经验

主要活动:

1、绘画活动------“太阳帽找朋友”

2、手工活动------“我的太阳帽”

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想象小姑娘的帽子还有可能飞到哪里,被睡捡到当作什么,哪些动物与太阳帽相似等,让学前儿童用画笔和双手描绘出他感知的事物,他的想象世界。

四、第四层次:

主要活动:

1、故事续编或创编“太阳帽奇遇”

2、谈话活动:“我的太阳帽”

教师用假设性提问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故事续编或创编,或结合绘画,手工,给大家讲讲自己的太阳帽有哪些优缺点,有什么独特的功能等。教师要鼓励学前儿童大胆地想象,大方的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流畅的表达。

学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14401405 课程学时:36学分: 2 适用专业:师范本科学前教育专业 开课时间:一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大纲执笔人:大纲审定人: <学前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门文化基础课程,立足师范院校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实际,从课程设置出发,结合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的生长和认知特点,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鉴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高,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特色。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具有赏析儿童文学作品和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的基本理论、年龄特征、以及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以及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 2、能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能很好地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备教师初步的职业素养 3、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引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鉴赏、学前儿童需求的作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歌创作、幼儿诗的创作、婴幼儿生活故事创作、幼儿图画创作、婴幼儿散文创作及幼儿戏剧的创作与改编。 2、教学难点:把握学前儿童文学教育的性质,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内化教育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联系实际,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通过观看录像、实践观摩法、演示操作法、设计指导法、调查实验法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技能.

幼儿文学作品活动教案

幼儿文学作品活动教案 篇一: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指导教案 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指导 一、幼儿园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内容 1、感知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幼儿故事。 幼儿故事包括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幼儿小说和寓言。 2、学习和欣赏语言优美的幼儿诗歌和散文。 幼儿诗歌包括儿歌和儿童诗两种类型,幼儿诗歌和幼儿散文一般想像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丰富优美语言和神奇的想像,是幼儿文学作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在讲故事之前,为了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创设一个可发挥幼儿文学想像,能让幼儿获得更直观体验的情境,让文学作品所展现的生活场景更加生动。 1、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在讲述文学作品前为幼儿描绘一个生动逼真的情境,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产生无穷的遐想,并对教师要讲述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 如:故事《梨子小提琴》是这样为幼儿描绘的:“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狐狸、狮子、小鸡、小兔、小松鼠等等。狐狸很坏,他喜欢欺负小鸡;狮子很凶,他喜欢追小兔。但是,有一天, 当他们听了一种好听的音乐以后,就再也不欺负别人了。你想知道是什么音乐那么神奇吗,是谁带来了那么好听的音乐呢,”

2、设问引出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提问,与幼儿一起讨论一些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以此来引出情境。 如: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小朋友,你们喜欢恐龙吗,你觉得恐龙是怎样的动物呢,假如有一天,它来到了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侈觉得将会发生什么事呢,”在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继续说:“小朋友们都说了很多可能发生的事,说得很好,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听听故事就知道了。” 3、艺术渲染情境 即利用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营造一种安静、和谐、优美的氛围,让幼儿在这种氛围中得到美的熏陶。 如:故事《梨子小提琴》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小提琴的大图片,同时播放优美的小提琴乐曲,让幼儿安静地观察和欣赏。还可以结合提问引导幼儿欣赏:“这段音乐听起来感觉怎样,听了音乐,你想做什么,”幼儿欣赏着美妙的音乐,同 时大胆的想像,积极的思索,有助于初步体会“音乐能给人们带来快乐”这一故事主题。 (二)理解文学作品,体验作品情感 1、呈现文学作品 给幼儿呈现文学作品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如教师讲述作品、借助录音、情境表演、幻灯、多媒体动画展现作品内容。 不管运用何种方式给幼儿呈现文学作品,教师应注意给幼儿营造欣赏作品时以和谐、宽松的氛围和逼真、生动的意境,应尽可能的让幼儿在欣赏作品有时候能多通道地相互作用,即作品欣赏与活动教具或动作结合;作品欣赏与音乐结合;作品欣赏与游戏结合,为幼儿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学意境。

学前儿童文学复习题及答案下

《儿童文学》复习题及答案(下) 一、填空题 1.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存在的、符合儿童思维方式、有着独特幻想逻辑的,在现实、超现实和人类心灵间自由徜徉的奇妙故事。 2.叶圣陶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创始人,他于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创作的第一部童话集。 3.夏尔·贝洛是17世纪法国国的作家,他的着名作品是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 4.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丰富多彩的幻想。这种基本特征主要是通过夸张、象征和拟人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 5.我国"童话"这一名称出现于清代末年,其标志是1909年由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 6.从人物形象看,童话可以分成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_。 7.伊索是古希腊着名寓言家,《伊索寓言》开创了西方寓言的先河。 8.寓言文学在世界上的三大发祥地是印度、希腊和中国。 9.最早的童话是由_神话_、_传说_演变而来的,始于民间的口头创作和传播。 年,_丹麦_安徒生的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出版,标志着童话进入了作家创作阶段。 11.寓言是一种寄托着哲理和教训的简短故事,一般寓言主要由故事、寓示、寓意等三个要素组成。 12.幼儿戏剧通过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动作表演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 13.婴幼儿图画书是一种以婴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文艺读物,是图画_和_文字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或全部用图画表现故事内容。 14.婴幼儿散文是指那些适于婴幼儿阅读的,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字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作品。 15.“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冰心为《晨报副镌》写的《寄小读者》系列散文开婴幼儿散文之先河。 二、选择题 1.在幼儿文学的各种文体中,最具幻想性的文体是 A.儿歌B.童话C.幼儿散文D.幼儿戏剧 2.第一个明确为儿童创作童话的作家是 A.格林兄弟 B.安徒生 C.叶圣陶 D.拉伯雷 3.童话的幻想根植于() A.神话B.传说C.理想D.现实 4.童话起源于() A.科学幻想故事B.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学前儿童文学教案本科修订稿

学前儿童文学教案本科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院(系、部):学前教育学院 教研室(实验室):艺术教研室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 授课班级:2012级学前教育 主讲教师:王晓阳 职称:讲师 使用教材:《学前儿童文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制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 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二)了解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婴幼儿心理特征 (二)婴幼儿语言特征 四、授课时长 两课时 五、授课方式 讲授、自主练习 六、教学进程及内容 (一)引入 从几则孩子的有趣问答开始,思考孩子的视角和成人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1、学前儿童文学的含义:以0-6岁的婴幼儿为主要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2、学前儿童文学三个关键词: (1)文学:具体生动的形象,真挚丰富的情感,审美理想,语言艺术。 (2)儿童:婴幼儿生理、心理、语言特点构成接受能力,作品应与之保持一致。 (3)学前:0-6岁,包括7-8岁的低年级小学生。 注意:真正优秀的学前儿童作品是既适合婴幼儿阅读又适合成人阅读的,只是理解层次不同而已,孩子更关注故事本身,成人更欣赏美学意蕴。 第二节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1、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一、史传文学的特点 从文学的角度看,史传文学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我国史传文学产生的年代久远,但还不是历史文学的最初形态。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也存在着一个“传说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由口头的方式流传的,具体的形式表现为神话、传说和史诗。这些口头传播的历史文学,是原始先民面对不能支配又不甚理解的外界,经过不自觉的幻想式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认识,充满了虚妄色彩,但透过虚妄的表层可以看到其反映客观的本质,虚妄的背后有历史的影子。 自从产生了文字,社会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被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神话、传说、史诗还被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的材料。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编写的国家,不仅史籍丰富,而且起源很早。《左传》中所说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及失传的百国春秋且不论,仅我们传习的孔子修订的《春秋》,就比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还要产生的早。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史籍编写空前发展,产生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那些史官或史学家在编撰这些史籍时,自然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也不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他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意了情节与细节的生动,在描写人物时,突出了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我们把这些史籍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 能继承先秦史传文学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历史文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突破了先秦史传以事为中心的编年体形式,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即将历史各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其中主体部分是对历史人物分类排比的人物传记,全书以人物为中心来展示历史的演变,这种新体例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也标志着我国史传文学的诞生。《史记》以更生动的笔法描写历史事件;自觉地将历史人物塑造为典型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深厚、丰富的感情;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其文学性更在先秦史传之上。《史记》以成熟的史传文学开辟了我国历史文学的新纪元,为中国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 继《史记》之后,另一部史传文学名著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这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以详赡的资料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其文学性在总体上不及《史记》,但一些人物传记中的历史事件也描述得绘声绘色,历史人物刻划得也栩栩如生,如晁错、李陵、苏武等人的传记,人物形象鲜明而传神,其艺术性并不比《史记》人物传记逊色。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概述 一、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类别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 是指那些与0-6岁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想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包括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等多种体裁。 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教育性 文学性 浅易性 趣味性 二、对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一)对0-3岁婴幼儿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特点 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开展具有随机性、日常性、反复性等特点。 可以如下展开: (1)多开展“平行”的亲子阅读 (2)初步养成倾听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大声朗读、专家讲、讲述自编的作品)(3)利用各种途径让婴幼儿感受文学作品,多观看儿童美术片或动画片 (4)让婴幼儿多重复感受文学作品,多种途径帮助婴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复述)2、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0-1岁半: (1)能安静地听成人念儿歌,讲简短的故事或念最浅显的儿歌,喜欢听唱歌等好听的声音; (2)对图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喜欢听成人讲述图书上的故事或儿歌等;(3)对动画片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1岁半-3岁: (1)喜欢听故事,欣赏儿歌,看动画片,能简单复述故事或儿歌的部分或者一句话; (2)能大方朗读儿歌,学唱儿歌; (3)能主动自觉地翻阅图书,对故事或儿歌朗诵、动画片等文学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4)能用情景表演或角色游戏来表演部分故事内容。 (二)对3-6岁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室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一个系列活动。 (1)围绕文学作品教学开展活动。 (2)整合相关内容,开展一个主题、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网络)。 2、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发展的是学前儿童的完整语言。 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整合、渗透于其他教育(四领域)活动中。 (三)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1、文学作品的认知目标 (1)丰富作品相关的社会知识。 (2)知道文学作品有童话、诗歌、散文等体裁,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学会标准发音,扩展词汇,了解各种语言句式的表达2、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目标 (1)对书面语言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乐意欣赏文学作品。 (2)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脉络和语言美,发展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文学作品的技能目标 (1)学会倾听,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2)会说、说好普通话。 (3)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的能力。 三、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

影视作品的鉴赏方法

影视作品鉴赏需要掌握影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影视作品解读可以分为文本内解读和文本外解读,文本内的解读是画格、镜头和段落的分析,而文本外的解读则是多角度、多视域的社会、文化、时代、审美、政治等方面的分析。影视作品是视听艺术,基本的结构单位是镜头,这就需要准确掌握影视作品的镜头与镜头的结构方式:镜头语言、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对影视作品的结构的掌握同时也是对其意义的解读。影视作品的结构按照层级可以划分为画格、镜头、段落。画格是影视作品最小的单位,就是一格画面的图像。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画面静止的内容就是一格画面,也是一格胶片的内容。对画格可以进行构图分析,对拍摄对象、位置关系、光线、色彩、前景、后景和背景等进行仔细的分析。镜头的内容其实就是画格的集合,镜头会因此产生人物的运动,从而进行叙事,镜头分析是影视作品的基本分析单元。对镜头的构图、色彩、光线、场面调度和镜头中人物的身体、表情、动作等等方面的分析是影视作品意义解读的基本组成部分。镜头之间的组合形成段落,段落可以交代场景,也可以进行叙事,形成一个小情节。 镜头之间也可以产生修辞效果,形成抒情性段落和表情段落。在镜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段落分析,最后形成影视作品的分析。对一名选修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或影视艺术初学者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从视听语言出发,理解作品的美学、社会和文化含义,对作品的主题、叙事、人物等方面进行准确的分析。 一、影视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影视作品是现代传媒时代的艺术,这种光影构筑的世界具有独特的魅力,分析影视作品的情感、美感和艺术内涵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些方面才能感受到影视艺术的独特感染力。 1.重视影视知识的积累 专门的影视分析与一般的观众观看电影电视是不一样的。观众看电影或电视作品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而专门的电影或电视作品分析则不大一样,首先是需要一定的影视知识的积累。作为一般的选修者或爱好者,

文学作品之赏析句子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之赏析句子答题技巧 1.修辞: 比喻、排比铺陈、拟人、对偶、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反问、设问等 2.描写手法: 对比、衬托、人(正面描写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侧面描写)景(白描、虚实、动静、渲染、视嗅听触结合,侧面烘托等),场景描写 3句式: 长短句,整句结合(整句:对偶、排比、四字格短语等,散句:句子参次不齐、长短不一)。设问、反问、疑问、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4.词语: 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副词、数词、助词、等),引诗词、化典故(富有文采,典雅优美);语体色彩(书面语、口语、方言、文言),语气(呢、呀、啊等),语调(轻快、沉重等),感情色彩(褒贬,是否鲜明) 5语言特色(风格): 平实质朴,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幽默讽刺,达豪放,沉郁悲慨、音律和谐等 6.语句语段作用 典例1:舅舅生性内向,平日不喜欢流露情感。只有拉琴的时候,眯上眼睛,嘴角上扬,跟着节奏摇头晃脑,手腕舞动,很是陶醉。过去每年春节,他都要在外公家给我们表演,用激昂的音乐代替了漂亮的吉祥话。在静养的日子,他不喜欢在家拉琴,常常晚上去公园的小山丘上坐着,孤零零的。舅妈有时去寻他,在背后听完曲子,回来说:声音不一样了。“两个人生活久了,只闻其声,便心领神会。(《再也听不得二胡如泣如诉之声》散文) 1.从描写入手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神态、动作描写,写舅舅在拉琴时的神态与动作,生动地突出了舅舅的陶醉。(2)对比,描写舅舅先前拉琴时的“激昂漂亮”与病后公园拉琴的“孤零零”,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病后舅舅的心理状态。 (3)侧面描写(衬托),借舅妈借舅妈的感受及语言描写衬托病后舅舅的变化,变得失落、伤感。 典例2:这时,阊门外传来若断若续的琴声,张翰不由得驻足静听。这琴声,如流水淙淙,似雁落平沙,仿佛月下独酌,又像是静夜徘徊。当此夜色,一弦一柱,扣人心扉。他信步而行,不觉来到城河边上。近处的一只船中,漏出隐隐约约的烛光,那清幽的琴声,与烛光一起摇曳,如涟漪般荡漾开来。(小说《抚琴》) 2. 从描写入手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运用比喻。把琴声比作淙淙流水、雁落平沙、月下独酌、静夜徘徊,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清幽孤寂,安闲恬静中夹杂着孤独、茫然、忧伤;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讲、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讲、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谈起 作品的构成因素 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古今中外的说法各不相同。西方结构主义美学将作品分为符号层、形象层、深层结构层;现象学美学将作品分为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中国人一般把作品分为言、象、意三层。笔者认为言、象、意三层次说最切合文学作品实际,简单明快,易于理解,易于把握。这里我们就这一分法略作一些解说。 言——语言层 1、音韵、节奏的意味; 2、字词的暗含意; 3、语气与文体。 言——语言,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音乐艺术中的声音、旋律,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学由语言组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桥梁和通道。 (一)有音和义两方面。 这两方面都参与了文学的艺术建构,成为文学的艺术性的构成因素。 1、美包括音韵和节奏两方面。 2、文学中字词除了字面直接意义外,往往还有暗含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 引申义、联想义等) 3、在语言层面,还应该注意把握的是语气(在叙事作品中表现为叙事语调)和文 体。语气能传达发言者或叙述人的情感态度,文体能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创 造特殊的意味。 象——形象层 运用语言的直接任务在于描绘、创造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1、抒情性作品里表现为意象、意境、氛围; 2、在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为人物、情节、环境(背景)、景物等。 意——意蕴层 1、表层意蕴, 2、深层意蕴。 言、象、意的抽象,是人们对文学作品人为的拆解,是运用理性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其结果是将整体化为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如七宝楼台的雕梁画栋,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却通体皆活,俨然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生命体。这个活的生命不是诸具体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所以当诸因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超越各具体因素之外的系统质、综合质。正如人的生命体由各器官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又远远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体功能。 系统质、综合质主要表现为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等等。(中国式的整体、直觉、模糊) 艺术因素的组合不是自发的,艺术整体的建构不是自动的,而是人为的,是作家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获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段,是艺术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作家要创作出优秀作品,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时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力(过敏叫神经质,轻则称多愁善感),对人生有深刻的悟性、有洞察能力、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善于构思,会融思想感情于形象、声音等感官对象中,最后,是具备过人的语言塑造能力,熟悉特定体裁的妙处。

中班文学作品活动教案

中班文学作品活动教案 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文学作品活动教案:《快乐的小屋》,供各位参考。 1、引导幼儿理解诗歌所展现的想象境界,感受诗歌中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基调。 2、帮助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1、根据作品内容,制作活动教具一套。 2、准备各种积木、大插塑等。 1、组织教学,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住的屋子是怎样的?你感觉你住的屋子快乐吗?有一群小朋友,他们自己建造了一个小屋,并且是一个非常快乐的小屋,为什么快乐呢?让老师来把这首好听的诗歌读给你们听吧。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小动物门会感到快乐呢? 3、运用活动教具,再一次朗诵诗歌,帮助幼儿体验小动物们建造小屋时的喜悦心情。 提问:为什么小动物会感到快乐?什么材料建造的房子?

房子里有 谁?分别在干什么? 为什么是萤火虫给小屋点灯?为什么说是纺织娘弹琴?蜘蛛织 窗帘?蛐蛐唱歌? 小结:小动物们通过自己双手的辛勤劳动,搭建了美丽的小屋,所以大家 在一起感觉特别的快乐. 4、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发散幼儿思维: 讨论: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建造小屋呢?引导幼儿创编诗歌。 6、延伸: 亲子游戏:请小朋友们和家长一起用各种积木、大插塑搭建自己心中的小屋。 快乐的小屋 小朋友用鹅卵石, 搭了一间小花屋, 萤火虫给小花屋点亮了灯, 小蜘蛛给小花屋织好了窗帘, 小麻雀在屋旁种上了花草, 纺织娘来小花屋弹琴,

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一、理清情节线索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活动,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要分析情节,就要抓线索,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线索的贯穿。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小说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文章可以以事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感情或心理活动为线索。如巴金的《灯》开头是“窒闷”,中间有“心渐渐安定”“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结尾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抓住了这些,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就得到了整体把握。其次抓时空变化(或情节发展脉络)。例如阅读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几次来鲁镇的不同时空及其肖像言行的变化,就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全文的情节和思路,进而把握祥林嫂被封建礼教一步步摧垮的深刻主题。 当然,与分析情节有关的还要看选材、组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是否自然恰切等。 二、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概括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

学前儿童文学讲解

学前儿童文学 一、童话故事名称 《小王子》、《丑小鸭》、《白雪公主》、《灰姑娘》《鹅妈妈的故事》、《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 二、儿童故事名称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铁杵磨成针》、《谢谢你》《李子核》、《云端掉下一只烤鸡来》 三、图画书名称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猜猜我有多爱你》、《母鸡萝丝去散步》、《鼠小弟的小背心》、《爱心树》 四、一位童话作家 安徒生、格林兄弟、叶圣陶、贝洛、E﹒B怀特、 五、图画书作家 佐野洋子、米切尔-恩德、莫尼克-弗利克斯 谢尔﹒希尔弗斯坦 六、熟悉的儿童诗人 乔羽(《让我们荡起双桨》)、韦苇、舒兰、张利生

七、儿童文学的范围:1、被儿童占为己有的“儿童文学” 2、“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 3、“自我表现”的儿童文学 4、儿童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 八、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 1、纯真----稚嫩、纯真、美好 体现为一种童真美,在作品中主要借助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表现,所以集中于在形象刻画表现纯真美。 2、稚拙----稚气、拙朴 在内容方面:借人物的言行,心理,动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稚气和憨态,表现儿童心理,生活中的稚拙情态和形态。 在形式方面:通过叙述方式和人物语言表现。 3、欢愉----幽默、滑稽、可笑 懂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构造欢愉的手段:幽默与夸张、滑稽与变形 4、变幻----幻想、荒诞、动态美 心理依据:儿童好动善于幻想,注意时间短 具体表现:富于幻想色彩,具有荒诞美,情节发展动态推进,快速流动 5、质朴----简洁、朴素

质朴是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和形态。 九、儿童文学的作用: 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作用。 1、认识功能:儿童文学能让儿童读者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并帮助他们提高感知生活的能力。 2、教育功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情感和影响。 3、审美功能:优秀的作品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得到情操陶冶,培养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娱乐功能: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 十、解释“童话”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 (书上: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存在的、符合儿童思维方式、有着独特幻想逻辑的,在现实、超现实和人类心灵间自由徜徉的奇妙故事。)

文学作品赏析文章写作指导

文学作品赏析文章写作指导 授课时间:2007-3-13 授课班次:250班 授课教师:资兴市一中 朱亚平 教学目的:了解考试动态,走出写赏析文章的误区,掌握鉴赏方法,提高赏析文章的得分率。 重点、难点:理解赏析文章的方法和要领,掌握写赏析文章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评论学生的作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写作方法和思路,加以老师的点拨,以期提高在今后的练习和高考中的得分率。 教学过程: 1、 导入 (一)、解读《湖南省2007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湖南),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2道,占36分;其它题型10道,占114分。 试卷内容、题量、赋分如下: ★一大题:语言知识及运用,共5小题,15分。 二大题: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共4小题,12分。  ★三大题: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1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道,9分;翻译题1道(3句),9分;简答题1道,3分。  ★四大题: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共2小题,11分。其中鉴赏题1道,5分;默写题1道,6分。 五大题: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共4小题,17分。  ★六大题:文章赏析,共1小题,14分。 七大题:写作,共1小题,6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分,3分) (二)07年全国考纲关于“鉴赏评价”的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解读《湖南省2007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湖南师大附中 焦 忠民 第六大题文章赏析,赋分由16分调整为14分 2005年文章赏析面世,赋分为15分,受到好评。2006年将赋分增加为16分,当时补充说明出台后,各界就有反对意见,确实不够理性。2007年将分值缩减为14分,刚好平衡权重。2008年肯定会吸取福建、湖北、上海等地,尤其是新课标高考试验区的命题经验,进一步改进阅读命题形式。至于选文和题型,略谈两点: 先说选文。2004年为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选段(叙事抒情类散

【K12学习】学前儿童文学课教案

学前儿童文学课教案 授课课题:学前儿童文学概说,婴幼儿的年龄特征,纪录片《幼儿园》授课时间:10月10日第一周星期一第节授课班级:陶行知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影视欣赏课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做到: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特点,清楚的认识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和语言特点,从知识层面迁移到实践层面,发自内心的喜欢婴幼儿,热爱未来从事的工作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婴幼儿的年龄特征,难点在于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录片的观看,能理解幼教的特殊性,能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婴幼儿的年龄特征纪录片《幼儿园》参考资料:《学前儿童文学》教材教学过程: 1、引言 这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为了以后大家在实践中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为了避免以后的盲目,所以大家要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 2、阐述、分析、推导等

任何理论知识呈现的内容不外乎这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学前儿童文学是什么?……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这样的解释第一节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成了,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的内容,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一部纪录片,发生在武汉一所幼儿园的真人真事,在片中大家可以看到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3、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和了解了学前儿童文学的概说和婴幼儿年龄特征,同时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有了更直观的一个感受作业布置: 运用图示,形象标志学前儿童文学在文学,儿童文学中的位置教学后记: 授课课题: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窗边的小豆豆》阅读会授课时间:10月12日第一周星期三第节授课班级:陶行知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讨论课教学目标、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文学的婴幼儿特点,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和审美特点,通过《窗边的小豆豆》的阅读,理

英美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探析

英美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探析 摘要:指出英美文学教学和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英美文学中的主要文学类型——小说、诗歌和戏剧为例,根据不同的文学形式,论述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提出有益的阅读方法对读者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的能力、丰富读者的人文素质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说;诗歌;戏剧;欣赏方法 项目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校级科研立项(编号:XJ0651)。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 一、文学作品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英美文学作品解读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上述目标的实现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两者并重,史料结合。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因为教学内容过多以及时间安排不合理,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常常是在学期结束时,教学内容还停留在浪漫主义时期,或者尚未完成18世纪英国小说,这样学生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支离破碎,就无法形成对文学史的框架理解。 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对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还要讲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 调查表明有些院校英美文学的教学手段落后、教法单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成分较多,易消耗学生对文学课的

幼儿文学活动教案

幼儿文学活动教案 导语: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让幼儿充分感知作品,理解作品意境,受到美的熏陶的活动。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幼儿文学活动教案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与大自然的美,感受秋雨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变化,让幼儿了解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动植物在秋季要准备过冬。 2.让幼儿感受文章的意境美,画面美,语言美。 3.让幼儿能积极投入地欣赏文学作品,体验欣赏的乐趣。 1.知识准备:活动前丰富幼儿关于秋天季节特征的知识。 2.物质准备:《秋天的雨》课件,《秋天的雨》有声读物,配乐《秋日私语》 导入1.猜谜语,教师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出主题。 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小朋友,现在是秋天了,那秋天下的雨是什么雨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秋雨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基本部分: 1.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播放朗诵《秋天的雨》,让幼儿初步感知作品。 2.欣赏第一,第二段,让幼儿对秋雨有个更深的认识,重点引导幼儿说出文中出现的植物,颜色。

教师用幻灯片的形式让幼儿观察幻灯片上的画面,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小朋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植物啊,这些植物都像什么啊?你们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颜色啊?"3.欣赏第三段,让幼儿感受秋天的气息。 小朋友,你们知道秋天有味道吗?秋天的味道是什么样的?通话幻灯片形式,引导幼儿回答,回答时教师要尽量让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表述。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秋天的雨很甜,很香,闻到这样的香味,你们的小脚丫是不是被勾住了?你们平常都喜欢什么样的食物。若幼儿回答油炸食品类,教师要提醒幼儿少吃。 4.欣赏第四,第五段,引导幼儿感受动植物如何过冬,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小朋友,我们知道秋雨带来了很多,那老师要告诉你们秋雨还是一个金色的小喇叭,那你们想想小喇叭会说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回答问题,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回答完后,提出问题:"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小动物和植物,它们是怎么过冬的?"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回答。 总结: 小朋友喜欢秋天的雨吗?在这个美丽的季节,你们快乐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读一遍。 1.让幼儿继续了解秋天的变化,了解四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浅谈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一)

浅谈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一) 论文关键词:文学欣赏阅读质疑精神 论文内容摘要:以“三桩誓愿”为例,探讨文学欣赏应遵从的基本原则,对经典名著应细心阅读同时也应大胆质疑。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0年10月刊载了沈琼同学的一篇文章《败笔还是妙笔》。沈琼同学在文中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本经典篇目《窦娥冤》的一些困惑。 沈琼同学说,关汉卿先安排“窦娥大骂天地,指责鬼神”,“对天地充满了不信任,甚至彻底绝望”,“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竟然让窦娥向她怀疑乃至是彻底绝望的上天许下三桩誓愿”,而且“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最终还真应验了”。 沈琼同学在文中表达了白己的困惑的时候说:窦娥“前前后后的心理波动是否太大了呢?”“窦娥是否显得有点‘思维混乱’呢?”并认为:《窦娥冤》(或者说关汉卿)可能“违背了逻辑,至少是违背了艺术的逻辑”;若不然,“窦娥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者”。 在传统文学遭冷遇、网络快餐文化受热捧的当下,沈琼同学热爱我国古典文学很值得人们赞赏,他对经典名著细心阅读和大胆质疑的精神也让人很感佩。他对摆娥冤》“三桩誓愿”的构思上的困惑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三桩誓愿”的安排看似与前文“大骂天地”矛盾,其实是“大骂天地”的自然结果;既符合窦娥的思想意识和心理过程,又反映了作者的内心困惑和矛盾;既符合生活的逻辑,又符合艺术的逻辑,而且是艺术的创造。所以,“三桩誓愿”的发愿与应验不是败笔,而是妙笔! 千百年来,“青天”思想已经深入到受苦受难普通民众的骨髓,窦娥也不能例外。 元代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贪暴官僚与地方痞子等黑恶势力互相勾结互相利用,共同欺凌盘剥百姓。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妇女处境更为凶险悲惨。善良的窦娥原本认识不到这些,直到被张驴儿父子欺辱、被张驴儿以人命诬陷又被贪暴官吏屈打成招后,她才一对此有了痛切的认识,但她的“大骂”也仅对地痞与贪官昏官而已。窦娥没有“大骂天地”,因为在她头脑中,上天和地痞贪官有本质的区别;也不存在绝望心理。请看作品里的描写: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坏,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显而易见,在窦娥的心中,天悬日月,就“只合把清浊分辨”,不应“糊突了盗拓,颜渊”,不应“不分好歹”,“错勘贤愚”。也就是说天地并没造恶,造恶的只是“盗环”。天地是有过错,但过错只在心不明,眼不亮;没看清好坏,没分清善恶;让善良的人受苦,作恶的人享福。所以她要大声叫屈,来惊动天地,惊醒天地,希望天地睁大眼睛,看清善恶,惩恶扬善,为己伸冤。因此,沈琼同学说窦娥“大骂天地”似有不妥,说她“埋天怨地”才更符合实情,“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已经说得很清楚一了。 埋怨归埋怨,但只要天地有日月,窦娥还是要寄希望于它的。“叫声屈动地惊天”,希望大地听到自己的冤屈,即使一时不能惩恶扬善为己伸冤,但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显示人间的善恶,满足善良的人的最后愿望还是能够的吧。 这就是窦娥的从受屈到喊冤的心理过程。 因此,她向天地发“三桩誓愿”,希望天地应验是再自然不过的了。《窦娥冤》从“埋天怨地”到发“三桩誓愿”的构思不仅遵照了生活的逻辑,而且将窦娥复杂的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得多么深刻! 天地既然不造恶,只是糊涂,它就有可能在叫屈喊冤声中惊醒,既然有可能惊醒,则以夭地公正无私的票性,“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就是必然的了。

第二章 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第二章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指导 重点内容: 1、了解幼儿园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内容。 2、了解与掌握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 3、幼儿故事活动的选材、组织与指导要点。 一、幼儿园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内容 1、感知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幼儿故事。幼儿故事包括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幼儿小说和寓言。 2、学习和欣赏语言优美的幼儿诗歌和散文。 幼儿诗歌包括儿歌和儿童诗两种类型,幼儿诗歌和幼儿散文一般想像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丰富优美语言和神奇的想像,是幼儿文学作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在讲故事之前,为了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创设一个可发挥幼儿文学想像,能让幼儿获得更直观体验的情境,让文学作品所展现的生活场景更加生动。 1、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在讲述文学作品前为幼儿描绘一个生动逼真的情境,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产生无穷的遐想,并对教师要讲述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故事《梨子小提琴》是这样为幼儿描绘的:“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狐狸、狮子、小鸡、小兔、小松鼠等等。狐狸很坏,他喜欢欺负小鸡;狮子很凶,他喜欢追小兔。但是,有一天,当他们听了一种好听的音乐以后,就再也不欺负别人了。你想知道是什么音乐那么神奇吗?是谁带来了那么好听的音乐呢?” 2、设问引出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提问,与幼儿一起讨论一些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以此来引出情境。如: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小朋友,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