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的想象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的想象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的想象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的想象创新能力》

阶段性小结

杏林小学

2013年12月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的想象创新能力》

阶段性小结

如何让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创新的研究课题已进行半年多了,在这一学期以来,我们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着重在创设良好课堂环境,课外活动时间按开办美术兴趣小组作了一些尝试。探索了课题,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下面对此作简要地概括。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点面结合。

根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宏观规划,本阶段研究的重点是探索了课题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想象创新能力的研究。为此,我们在开学之初就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促进提高儿童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及想象创造能力是儿童绘画训练的主要目的。

要达到的效果:

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艺术素质,提高孩子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在开心、愉快的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让他们大胆地表现自我,大胆地异想天开,大胆地创新,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这样全体参研教师在实验中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研究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兼顾其它子课题的研究,做到了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二、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1、认真搜集有关理论书籍,做好读书笔记。

2、同组教师间相互听课,课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评价。

3、积极上研讨课,与其他实验教师认真做好听课记录,积极参与评课。

4、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自由、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毫无拘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包括幼稚荒诞的意见,延迟评价;用开放性的而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提问,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想象,允许学生独立地学习;容纳学生的错误和失

败;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绘画,让学生有自己发现和自行运用所学知识的时间,感到有创造的自由与兴趣。

三、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四、注重发展个性,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五、通过讲趣味故事培养儿童想象力。

从绘画心理发展历程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意象表现期,此年龄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都很好奇,凡事喜欢尝试,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色彩运用大胆,表现欲强烈,拿起笔来毫无顾忌,俨然一位艺术大师。针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特征,尝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探索培养小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规律。

1.从“欣赏评述”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应用”中,以“教”促“学”。

3.营造“综合探索”氛围,坚持有的放矢。

六、实践成效及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想象创新能力》对我来说时刻充满着挑战,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面对新的要求,有时真的难以割舍。在传统的思考冲突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

1、师生关系更融洽了。

2、教师的思维活了,学生的思维更活了。

3、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

4、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厚了。

5、学生对美术的感受力,想象创新力也增强了。

同时,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在小学阶段如果能把“五官”有效地运用在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儿童的兴趣与想象创新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1. 带孩子去看一看

(1)多画“日记画”。

(2)观察要随心。

(3)创设良好的视觉环境。

2. 让孩子来听一听。

3. 让孩子去摸一摸。

4. 让孩子来说一说

(1)画前说。

(2)画后说。

5. 让孩子用心去画

(1)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绘画心态。

(2)要用心去表现绘画内容。

美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去扩展孩子的文化视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心,虽然他们感知的方法是单一的,表面的,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孩子利用“五官”去感知世界,感悟世界,平凡就会生动,我们的心中将每天开出一朵美丽的花这些思考将是我们教学研究的方向。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校本教研暨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改的新篇章。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的想象创新能力》

实施方案

杏林小学

2013年9月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的想象创新能力》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感受、体验和游戏性,让学生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兴趣,产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只有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是发掘、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基础。想改变过去”“临摹—写生—创作”等学习绘画技法的教学思路,要通过大量感性的美术实践活动,通过音乐、童话、寓言、诗等文学作品启发想象,并利用科学想象力、科幻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研究目的、任务:

1、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2、欣赏美术佳作,结合作品分析,评价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简单的色彩、图案、手工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他们动手、动脑习惯。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研究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观察习惯,激发学生想象力。

难点:引导学生体验周围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实施措施。

1、学习领会课标精神,认真吃透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研究计划。

2、拓展教学思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理伦和实践相结合。

3、做学生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去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想象能力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

4、教师要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5、在研究活动过程,教师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7、通过有兴趣的儿歌、游戏、故事等使儿童增长知识,激起儿童对故事情节的想象,并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8、邀请美术组相关教师上课、评课,对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进行反馈,交流,积累经验,努力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9、期末对学生作品进行展评,通过作品评价检验研究效果,进一步激励学生展开想象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10、期末进行实验阶段总结,写教学心得与论文、汇编优秀作品、竞赛成果等。

四、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的方法、方式问题。

2、教师的“施”与学生的“受”要步调一致,师生关系融洽是研究是否成功的关键。

3、教学内容要与周围生活密切相联,是学生熟悉能接受的。

4、学生的作画工具,材料如纸长、调色盒、笔等应准备充足。

5、课堂纪律,同学、老师间互动问题。

五、研究活动具体安排:

1、9月认真做好研究活动前期工作,制订学习计划。

2、10-11月进行理论学习,研究成员定期学习、交流,对学生学

习效果,进行分析。

3、12-1月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做好期末课题阶段性小结、汇总学习心得。

4、2-5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讨论,接受听课、评课,并及时研讨、汇报阶段成果。

5、6-7月做好期末课题结题报告,汇总学习心得,展示研究成果。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想象创新能力的探究

杏林小学

2014年7月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想象创新能力的探究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去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当前,在大力推进小学艺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已成为优化艺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但是就乡村小学美术教学现状而言,对于重在要求学生想象,设计、创造的课程,大部分学生都表现为没有东西可想,说不出多少深刻的、独到的见解,其作品也相对比较单一、枯燥,那么如何在美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创新思维。

1、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2、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己达到。”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

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那就谈不上创造了。应该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以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生年龄、性格、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学生个性发展存在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和丰富,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要改革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一刀切”。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造能力。

1、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手段、恰当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艺术家”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加趣味想象画活动,举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敢于创新,产生创新见解,表现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出了你争我赶、争做“小小艺术家”的良好氛围。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让学生自由组合、想象添加,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创新:有“鸟妈妈喂食”、

“大鱼和小鱼”、“彩色太阳镜”、“大西瓜”等等,真是千姿百态、新颖别致,一个个稚气、巧妙的造型充满着灵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戴上“艺术家”的帽子。

2、打破传统,鼓励发散思维。

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定势心理制约着人的发散思维。学生从刚刚入学我就发现,大部分的孩子接受的学前美术教育基本—卜以临摹或学习简单绘画技法为主。他们所画的房子就是一个长方形加上三角形屋顶,再加一个田字形窗户。树画得像蘑菇,甚至连太阳的位置都差不多,存在思维上的定势,如果不打破这些定势,思维就不会活跃,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创新意识。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个事物,力求学生从全方面、多角度地去表现它。

如:画树,通过让学生事先观察树,我带领学生分析树的结构、外形及一年四季的变化,再让学生欣赏不同的树。最后让学生自己画一幅有关树的画,许多同学都大胆创新,画出不同季节、不同姿态的树,以及花草、小动物、小鸟等,有的还画出了晚上的树林。我想这就是创新,就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新突破、新拓展。

3、启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创新方法的一种最要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一进行添画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自由想象,在教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东西。如: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根香蕉,让学生上台添画。同学们兴趣盎然,各显神通,一个个争着上台添画,结果有的添了盘子,有的添了其它水果,有的添了一只猴子,正在往嘴里送香蕉……让人忍俊不禁,意犹未尽;第二课文想象画,让学生给学过的课文画插图。既是对课文的复习巩固,更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检验。孩子爱看科幻动画片,听科幻故事,甚至做梦都是科幻世界。什么星球大战、恐龙时代、未来世界、发明创造,头脑里对科学的幻想比较感性,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教师在表现技法上略加辅导即可。除了以卜三种训练形式,还有很多,如把局部变完整,画

诗歌、换背景等等。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大脑活动起来,开发右半脑,发展智力,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益处。

三、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创新发展。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应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并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要重视个性的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画出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的想象创新能力》

结题报告

杏林小学

2014年7月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课堂中的想象创新能力》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改革背景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

作用。

(2)教学现状背景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一、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作激情,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在教学中如何创造轻松活跃而亲切祥和的课堂氛围,充分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师生互动,把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努力培养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从而适应社会发展。

(2)有利于提升研究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科研意识。

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将引发教师及学生创新观念的转变。

(2)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美术课堂教学的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1)将美术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有机整合,对学生进行指导,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2)提高参与研究老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研究内容设计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具体研究措施:

(一)对美术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研。

2.通过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目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往往围绕几大主科开展,美术教育仍处在附属地位。

(2)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情趣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儿童自身的感受。

(3)教师过分强调技能技法的训练,却忽视了儿童教育的审美任务。

(4) 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

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设性的建议:

(1) 美术教师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水平, 提升创新教育理念和科研意识。

(2) 在教学中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师生互动。

(3) 本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努力培养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创

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重点研究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

(4) 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

(5) 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作激情,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6)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力争获奖。

(二)对美术教学活动进行研讨

1.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并做好理论摘录。课题主持人根据组员上交的理论摘录进行整理,并利用每月一次课题研究沙龙活动的机会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交流。

2.每学期课题组成员有二至三次外出观摩示范课的机会,或通

过观看示范教学的视频等方式,借鉴美术教学的好方法。

3.每次教研组成员上各类研修课、公开课、评优课时及时摄录

下教学片段,并在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沙龙活动中进行研讨并交流心得体会。

4.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一篇美术教学方面的随笔、心得或论文。课题主持人将组员上交的随笔、心得或论文整理成册,并予以投稿或参加各类的论文征文比赛。

5.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计划逐步调整,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保证研究的实效性。

(三)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美术课外活动是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提高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我们的美术课外小组活动之中以提高审美素质为主线,提高造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创造能力为出发点,让每个学生有个性,有特点,有专长,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经常带学生进行写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比较,动脑筋去思索怎样进行绘画创作,并教给他们学会了各种适合孩子们运用的绘画技法:如水墨画,儿童画,吹塑版画……在绘画创作中,寻找最佳的构图及最合适的绘画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构建了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 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把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2.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积极参与: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思维自然的转变成“我想画”、“我要画”、“我一定能完成好”,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气象。

3.切实领会新课程标准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只能教出画匠;而创造性的教学却能激发孩子无穷的创造力。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不断地录求新的创作理念,而且要让学生自由思考,畅所欲言,多留给他们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二)研究摸索出小学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1.观察生活激活创造力——我们发现少儿进行创作前,同成人一样也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收集创作的素材。

2.续编情节引导创造力——让学生观察已设置的图形,产生情感体验,诱发情节联想,从而创作出带有情节的作品。

3.物体形象展开创造力——(1)用拟人法进行创造。(2)用合成法进行创造。(3)用简化法进行创造。(4)用夸张法进行创造。5)用变异法进行创造。(6)用逆向法进行创造。(7)用迷宫法进行创造。(8)用假想法进行创造。

4.设计图案引发创造力——我们发现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因此他们对各种事物身上的图案也充满了想象。

5.填涂色彩激发创造力——完成一件好作品还有一个十分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用色问题。用色时我们让学生明白,色彩不仅是为了画面更漂亮,更重要的是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三)探索出“创境探究,个性表现”的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创作兴趣: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迅速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创作兴趣。

2.积累素材,丰富儿童表象:在课前搜集大量精美的图片、影片、甚至是实物资料,课上用这些色彩鲜艳、健康的图片来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

使儿童在看中积累更多、更丰富的表象。

3.多种途径,激发创新思维: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在美术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如在内容情节、物体形象、图案、色彩等方面激发创新思维,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

4.反复推敲,构成新奇作品:在教学活动中逐步让学生明白,只有把画里要画的东西都画到最合适又好看的地方,才算画出完整的画面,画面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需要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5.克服障碍,张扬个性特点: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正确的安排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各种活动,让他们进入创造的空间随心所欲地画画,沿着他们的思路,鼓励创新。

6.鼓励合作,激励共同进步: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两年来,我们在不断摸索、探究中收获了点滴经验,保证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家长对于美术教育的忽视,也对学生的美术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将独特的人文环境融合到教学中;因材施教,抓两头带中间,力求让学生能够更贴近生活、更自由地认识美、创造美。

虽然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的研究还较肤浅,课题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对课题研究工作认真反思,从思想上、观念上、技术层面上都要认真总结,以适应课改的不断深化,争取在美术教学上有更大的突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