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

伍尔芙
伍尔芙

伍尔芙

1 人物简介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在某种程度上说,弗吉尼亚是上帝的弃儿,母亲、父亲相继病逝,是她难以承受的打击。她的小说《达洛威夫人》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可以说是她的精神写照。弗吉尼亚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有人这样描述弗吉尼亚,准确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气质:“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推岀。伍尔芙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她曾在193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 "....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a night lying awa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 弗吉尼亚·伍尔芙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病兆,性格多变的她经常在脸上折射出内心的痛苦。唯一值得庆幸的只是她的每一场发病,都有丈夫伦纳德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料,这无疑带给弗吉尼亚极大的鼓励和感动,“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当疯癫和幻听等精神分裂的症状重复来袭,最终不堪忍受时,她还是想到了自杀,在给伦纳德的遗言中她这样写到:“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我想,两个人不可能比我们一向更开心了。”写作于一九四一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芙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这真是一个不详之兆:仅在小说完成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举世无双的伍尔芙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以悲剧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她有敏感的外表,她却写出了清晰富于洞察力的文章。她的主要著作有:风格独特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

灯塔去》和《海浪》等。 2 生平经历1882.1.25 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母亲是Julia Prinsep Jackson Stephen。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亲与前妻有一个女儿Stella,母亲与前夫有三个孩子。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Vanessa, Thoby, 伍尔芙和Adrian。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复杂的家庭背景10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伍尔芙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伤害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奈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弗吉尼亚·伍尔芙(Gerald Duckworth)的性

侵犯。昆汀贝尔认为,弗吉尼娅的神经错乱和自杀前的幻听,和弗吉尼亚少女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导致无法愈合的伤口

有关。事实上,弗吉尼亚成人后非常厌恶性生活,更不愿生儿育女,对于同性的依恋甚至一度成为她感情世界里的重心。诚然对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里复杂多变的情感关系,并不

能以常人的眼光等闲看待,即便如此,弗吉尼亚的情感状态依然被认为是出格的。她不可救药地依恋着姐姐瓦奈萨,甚至采用一种最为出人意料的极端方式——和姐夫克莱夫调情,并以其作为自己的感情替身或者说傀儡。弗吉尼亚和瓦奈萨,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始终是被关注的焦点,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除了她们的艺术才华,还有她们的生活隐私。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大事简表1895.5 母亲Julia去世,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1897 Stella 结婚,怀孕,逝世。伍尔芙开始记日记。1904-1905 04年2月,父亲Leslie去世。5月,伍尔芙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年末和Vanessa, Thoby, Adrian搬到布卢姆斯伯里的戈登广场46号(46 Gordon Square, Bloomsbury)。12月14日,弗吉尼亚在《卫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书评。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写书评,同时在一间在职成人夜校Morley College任教。Thoby的‘Thursday Evenings’宣告布卢姆斯伯里组织(Bloomsbury Group)的成立,伍尔芙是其中的主将。1906 Stephen四姐弟到希腊旅行,Vanessa和

Thoby染病,Thoby死于伤寒症,年仅26岁。1907 Venessa与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结婚。伍尔芙和Adrian 搬到菲茨罗伊广场(Fitzroy Square)29号,开始着手写第一部小说《远航》(初名《Melymbrosia》)。1909 与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有过短暂的订婚。开始为妇女的选举权努力。1911 搬到不伦瑞克广场(Brunswick Square)38号,与Adrian、Maynard Keynes、Duncan Grant 和伦纳德·伍尔芙(Leonard Woolf)同住。

1912.8.10 与作家、费边社员、社会政治评论家伦纳德·伍尔芙结婚。1913 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伍尔芙的病情和一战的爆发而耽搁。1913.7 伍尔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发作,持续了9个月。1914 春天开始渐渐地康复,11月时健康状况良好。1915 伍尔芙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9个月。其中有六周的时间试图开始写婚后的第一批日记。3月,Gerald Duckworth出版她的《远航》(《The Voyage Out》)。伍尔芙夫妇搬到Hogarth House. 1917 伍尔芙夫妇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Hogarth)出版社。(该出版社后来出版了包括艾略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在内的作家作品,并且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霍加斯第一部出版物《Two stories》出版,收入小说《墙上的斑点》及Leonard所写的

小说《Three Jews》。伍尔芙开始持续记日记,直到去世几乎不曾间断。弗吉尼亚·伍尔芙1919 Gerald Duckworth出版小说《夜与日》。霍加斯出版《邱园记事》。在《时代文学增刊》上发表《现代小说》。伍尔芙夫妇买下Rodmel的Monks House. 1921 3月霍加斯出版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或星期二》——收入《墙上的斑点》与《邱园记事》(后来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1922 10月,出版实验性小说《雅各的房间》。与薇塔(Vita Sackville-West)相识。1924 出版散文《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离开Hogarth House到Tavistock广场52号。1925 4月散文集《普通读者》出版。5月出版小说《达罗威夫人》。弗吉尼亚·伍尔芙霍加斯由伍尔芙位于里士满的家中地下室搬到伦敦。与薇塔开始一段亲密关系。1927.5 小说《到灯塔去》出版。1928.4 《到灯塔去》获得法国1927-28的费米娜奖(Prix Femina)1928.10 小说《奥兰朵》出版。1929 长篇散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出版,该散文系根据1928年在剑桥大学Newnham学院和Girton学院所作的主题为“妇女与小说”(Women and Fiction)的讲演而成1930 结识英国女作曲家和作家Ethel Smyth. 1931.10 《海浪》出版。1931 开始创作《岁月》(初名《The Pargiters》)。拒绝剑桥大学的Clark讲座邀请。1932.7 《给一位青年诗人

的信》(《A Letter to a Young Poet》)出版。1932.10 《普通读者》第二系列出版1933 10月《爱犬富莱西》出版(为英国女诗人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的狗所虚构的传记)。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1935.1 亲友们在姐姐文尼莎画室中上演弗吉尼亚的剧本《淡水》。

1937.3 完成并出版小说《岁月》1938.6 出版长篇散文《三个基尼金币》1939 伍尔芙夫妇离开Tavistock广场搬到Mecklenburgh广场37号,然而由于战争逼近的缘故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呆在Rodmell。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1940 7月《罗杰·弗赖伊传》(《Roger Fry: A Bibliography》)出版。《幕间》草稿完成。Mecklenburgh的家在战争中被炸。1941.2 完成《幕间》写作。1941.3.28 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Venessa的短信后,她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家附近(英国苏塞克斯郡的刘易斯)的乌斯河(Ouse),终年59岁。1941 《幕间》出版 3 情感历程伍尔芙的爱情生活十分坎坷,少女时代兄长的骚扰让她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她的第一个丈夫斯特雷奇是一个同性恋,两个人结婚不久就宣布离婚,相互承诺作一生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斯特雷奇在离开伍尔芙以后,一直惦记她的状况,觉得她身边应该有一个可以照顾她一生的人。于是经

过他的大力活动,介绍伍尔芙认识了另外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伦纳德。当时伦纳德在锡兰殖民地工作,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为了伍尔芙,他辞去了在殖民地的工作,起身返回英国。他给伍尔芙写了一封情书,堪称情书中的经典之作:“我自私,嫉妒,残酷,好色,爱说谎而且或许更为糟糕。因此,我曾告诫自己永远不要结婚。这主要是因为,我想,我觉得和一个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无法控制我的这些恶习,而且他的自卑和驯服会逐渐地使我更加变本加厉……正因为你不是那种女性,就把这种危险无限的减少了。也许你就象你自己说的那样,有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不忠实,然而,它们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是多么聪明,及至,美丽,坦率。此外,我们毕竟都喜欢对方,我们喜欢同样的东西和同样的人物,我们都很有才气,最重要的还有我们所共同理解的那种真实,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伦纳德写给伍尔芙的一封短短的求婚情书,伍尔芙满怀欣喜的接受了他的求婚,两人在一九一二年结婚。这是一对天作之合,伦纳德先生在伍尔芙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伍尔芙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性侵害,在她心中留下阴影,她厌恶性行为,不愿生育,不和丈夫同房,对于这一切,伦纳德都欣然接受。伍尔芙在写作的时候,不出房门,不让任何人看她的手稿,甚至写作的内容,包括伦

纳德在内。但是伦纳德先生总是她小说写成以后的第一个读者,总是能客观,公正的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给了伍尔芙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因为伍尔芙对于别人对她作品的评价极为敏感,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状态,总是以为别人都在讥笑她,对自己的作品事实上并没有什么信心,但是伦纳德不会,这一点伍尔芙十分放心,他是唯一的可以评价其作品而不会引起她不安的人。在生活上,伍尔芙也接受了伦纳德的安排,不会对什么问题提出异议。1913年夏天,伍

尔芙精神崩溃,吞服安眠药自杀,是伦纳德的镇静和机智救了她一命,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位意识流大师大部分的惊世之作了。伦纳德不嫌弃自己患病的妻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她,爱护她。他本来可以公开宣布伍尔芙患上了精神病,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疯人院的生活对伍尔芙的病情不会有什么好处,他愿意自己来承担发生在妻子身上的一切。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大犯踌躇。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一个女人保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

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后证明,弗吉尼亚的忧虑纯属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症结落下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

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应该说,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之后,他创作小说《智慧的童贞女》,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卫的口吻谴责了冷血的女人,认为“那些长着白皮肤和金色头发的苍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时也使人冰冷”,他的这些心怀不忿的说辞(近乎指桑骂槐)无疑对弗吉尼亚的自尊构成了深深的伤害。弗吉尼亚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弗吉尼亚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1930年,弗吉尼亚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弗吉尼亚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学成就,伦纳德可谓居功至伟。这一对夫妻共同生活了29年,期间没有发生过争吵,可以说是相敬如宾。在此期间伍尔芙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可以说这一段时期是他创作上的丰收时节。但是这并没有减轻伍尔芙的病情,他的精神分裂症状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空军轰炸英国的那一段时间。伍尔芙一手创建的印刷厂被炸毁,

紧接着自己在伦敦所住的别墅也被炸毁。这两次事件在伍尔芙的心上留下了不可排解的阴影,缩短了她拥抱死亡的路程。1941年3月28日,伍尔芙来到乌斯河畔,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伍尔芙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是给丈夫的,一封是给她姐姐的。她在遗书中说道,预感又要发病,而且这一次不会再度痊愈,只好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点。 4 代表作品出航(The Voyage Out,1915年)

达洛卫夫人夜与日(Night and Day,1919年)

墙上的斑点(Mark on the wall,1919)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1920年)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1925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年)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1928年)海浪(The Waves,1931年)《To the Lighthouse》1927年第一版封面[2]

岁月(The Years,1937年)幕间(Between the Acts,1941年)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随笔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The Waves》1931年第一版封面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普通读者

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1940年)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1942年)瞬间及其它随

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1948年)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1919年)编辑本段经典语录为什么女人对于男人

如此具有魅力,远远超过男人对于女人。原文:Why are women so much more interesting to men than men are to women? 消灭炉灶旁的天使原文:killing the Angel

at the Hearth. 当我读到被焚的女巫,被魔鬼附身的女性,卖草药的聪明女人,或杰出男性背后的伟大女人,我便想到我们是与一位失落的小说家,一位受压抑的诗人,一位沉默、不为人知的珍?奥斯汀,一位惮精竭神、忽忽如狂的爱蜜丽?白朗黛,在同条路上。说实在的,我会认为那位写了许多诗而未署名的诗人阿侬是位女性。多亏那两次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使南丁格尔出了客厅,而将近六十年后,欧战又为一般妇女打开了门扉。那些恶俗旧习逐渐改善,否则你们今天晚上哪能在这里呢?当我搜索枯肠时,我发觉去做什么人的伴侣、什么人的同等人,以及影响世界使之达到更高的境界等等,我并没有感到什么崇高可言。我只要简短而平凡的说一句,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5 社会影响伍尔芙提倡女权主义[1],强调现代小说

要着力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不要机械地描写现实的生活,

这一点和维多利亚时代以来在英国文坛盛行的现实主义风

格大大的背道而驰,她把高尔斯华绥,威尔斯等这一类当时的一流小说家称做,物质主义者,认为他们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没有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她比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都知道,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混合。她最推崇的作家当然是詹姆斯,乔伊斯,伍尔芙把乔伊斯的创作称为"精神主义",事实上,伍尔芙的创作,就是在乔伊斯的影响下完成的。学界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弗吉尼亚·伍尔芙1997年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Virginia Woolf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在2002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但是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说。其中“The Hours”是伍

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不过从事伍尔芙研究的学者对影片所描绘的伍尔芙的形象非常不满。

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她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6 著作影响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

推岀。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

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

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

关注的对象。伍尔芙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她曾在1936

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 "....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a night lying awa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 写作于一九四二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芙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6.1 现代研究最近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子是1997年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Virginia Woolf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在2002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但是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

主麦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说。其中“The Hours”是伍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不过从事伍尔芙研究的学者对影片所描绘的伍尔芙的形象非常不满。 6.2 关于作品《奥兰多》1992年9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一部以基于Virginia Woolf的小说《Orlando》的同名电影上映。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备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奥兰多》。有评论家把伍尔芙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奥兰多》当在此列。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的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因此,这部关于同性恋,换装癖和双性同体的小说对女性主义批评含义无穷。而后殖民主义则十分关注奥兰多出使东方的经历。小说出版的年代,同性恋、种族等问题正一起困扰英国,成为公众热点话题。由此看来小说又不乏讽世之社会意义。在女性主义尚未兴起之前,《奥兰多》一度被忽略。伍尔芙自己也戏称其为

一个“玩笑”。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

后现代主义重读现代主义话题的提及,《奥兰多》愈来愈受到评论关注,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家的精华作品。

图文详解空房间The Room第二章攻略

图文详解空房间The Room第二章攻略 本篇攻略将为大家介绍IOS空房间The Room第二章攻略的游戏技巧,让各位玩家更加了解这款游戏的玩法。 空房间The Room是一款iOS平台上非常经典的益智解谜游戏。游戏中,主角在一个陌生的屋子里醒来,这个屋子的周围都是封闭的,玩家必须想办法帮助主角顺利的从这里逃脱。随着游戏的深入,玩家将会发现一个更大的阴谋。作为一款密室逃脱类的游戏,The Room具有较高的游戏难度,而且游戏的界面是全英文的,许多玩家可能摸不着头脑。空房间共拥有四个章节,游戏的内容非常丰富。下面将介绍空房间The Room第二章攻略内容。 1、来到这个关卡后,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桌子下面有一个桌脚比较特别,将这个桌脚挪开后可以得到棉线。 2、之后观察房间,找到一根特殊的柱子,得到一本书,从书里我们可以得到钥匙。 图文详解空房间The Room第二章攻略 3、之后我们找到不同柱顶,扭动这个柱顶我们可以拿到望远镜,然后将其拉伸。

4、使用透视仪观察,找到一个很特殊的盒子,转动这个盒子可以看到密码:上(2)、左(5)、右(7)、下(6)。 5、使用刚才记录的密码打开侧面,之后会出现一个开关,拨开开关侧面的机械装置。 6、调整视角,转到装置后面,拉动开关,之后会出现一个暗门。 7、使用我们得到的钥匙,插入机器开始启动。 8、将得到的棉绳放进去,然后滑动左侧类似打火机一样的装置,点燃棉绳,再向上拖动右侧的小按钮,将点燃的棉绳送上去! 图文详解空房间The Room第二章攻略

9、刚才拿到的望远镜此时就派上用场了,将其放到装置上,通过望远镜观察。 10、然后使用透视仪来观察里面动静,会看到一串英文字母:TRIAL(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里面的人会在一定时间内消失,玩家们需要注意快速的使用透视仪来进行观察)。

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

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权威精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 内容摘要: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提出并分析为何“要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每年五百磅收入”的观点,以此来重构女性自我。同时,伍尔夫还积极寻求属于女性的话语方式,并提出了著名的“双性同体”的创作理想,唯有此才能“成为自己”。 关键词:伍尔夫女性自我女性话语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 1)被认为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作家、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先驱,《一间自己的屋子》是其代表作之一,它出自1928年伍尔夫到剑桥大学所作的两次演讲。此书的出版在当时一鸣惊人,直至今天,它仍是伍尔夫所有著作中最具知名度的一篇,被后世的女权主义者们公认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宣言。 一.伍尔夫与《一间自己的屋子》 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如果生命有一个基地,它就是记忆。”[1]那些已经远逝了的往事,甚至为伍尔夫的生命定下了一个基调,构成了她生命的底色,它们与伍尔夫的一生相互交织,至死方休。 她于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那是一个文学世家,谨守着维多利亚传统。她是莱斯利·斯蒂芬爵士与裘丽亚·达克沃斯所生的第三个孩子,第二个女儿。 父亲是一个著名的传记作家,有一个大的图书馆,优越的家学孕育了伍尔夫的文学天赋。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无权

接受正统教育。父亲直至临终,也不忘查账,经常为她和姐姐文尼莎超出的花费而动辄大怒。父母去世后,她的异父兄长乔治·达克沃斯接替了父亲对她们姐妹的经济压迫,甚至逼她们到上流社交场推销自己以谋婚姻之路。她和姐姐后来靠继承的的一点财产才摆脱了乔治,开始了她们自己的生活。为贴补日常花费,伍尔夫开始为报刊撰稿。此后,姑妈留给她为数不少的遗产,为她的创作之路打下物质基础,至此获得了更多的自由。鉴于此,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写道:“某天晚上我得到拥有这笔遗产的消息和国会通过妇女有选举权差不多。”[2] 在此,叙述者“我”的立场与伍尔夫的态度不谋而合。因此在第一章开始,她就告诉读者,“尽我所能地,我只能贡献给你们一点意见,关于一件很小的事——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2] 二.被排挤的女性自我 鉴于女性在社会上的卑微地位,作者提出了这一观点,即女人写作一定要有钱和属于自己的屋子。作者用6章的篇幅,虚构了一系列生活中可见的实例,以此再现了被社会所排挤的卑微女性众像。 如在特里威廉教授写的《英国史》:“打妻子是大家公认的男人的权利,而且不论上等人或下等人一律如此做而不以为耻。……同样,假使女儿拒绝和父母所选定的男人结婚,就会被关起来,被鞭打,在屋里被推得东跌西撞,而大众恬不为怪。婚姻并不是个人情感的事,而是家庭贪婪的工具,……男女双方或是一方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订婚了,几乎还不出保姆管教的年龄就结婚了。”[4]18世纪之前的女子几乎没有历史,从婴儿房被直接推进了婚房。 在虚构的世界里,妇女就像烽火般在诗人笔下燃烧,但现实中的女性却是何其苍白。“于是一个很奇怪、很复杂的人就产生了。在想象里她占着最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她完全不为人所注意。她把诗集从头到尾充满,她只是不出现在历史

《空房间》影评

看不到的世界 ——关于《空房间》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现在,请你轻轻闭上嘴,静静地,仔细地,看一下这个世界。你看到了什么? 金基德提醒我们,人的目光——从左眼的最左边到右眼的最右边——是180度的范围,所以,你永远也看不到你背后的世界。 其实,就算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真的,你又如何去分辨真实与幻象呢? 在提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挣扎,我只知道,我是一定要写一部金基德的片子的,但是究竟哪部到底还是没有确定。前两天刚跟室友看了《弓》,又是感动的一塌糊涂,不由得产生一种把金基德所有的片子都翻出来看一遍的冲动,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和我现在要说的《空房间》其实都不是最能体现金基德的片子。不幸的是,现在网上经过清理,好多他的作品现在已经根本找不到了,所谓的情色暴力吧。于是又翻出我本本里永远也不会删的电影中的《空房间》。于是,想写《弓》的冲动到底还是被压了下去。 其实无论是《弓》还是《空房间》在金基德的电影里结局都算是比较温暖的了吧,虽然,都颇有诡异。但《空房间》和《弓》又不同,他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一个场景都是我们自以为再习惯不过的生活,不像《弓》,船上永远封闭的空间,却在海上永远漂泊不定。仍然会固执的把《弓》定义成一个关于等待与信仰的故事,可是《空房间》,我说不出来。

想起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一开始还有人跟我一起看,结果几分钟后就只剩我一个人了。也许,金基德的片子到底还是适合一个人静静欣赏的吧。如果你想听我的,那么,请你找一个足够安静的空间,大小随意,只要没有人说话,你可以安心静静的体会戏里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很多人说《空房间》中的男主角其实是不存在的,一切只是女主角的幻象。影片其实并未给出答案,就像他说的,真实和梦幻是很难分清的。但有人的理由很有趣,他是因为,女主角在影片的最后5分钟到底还是开口说话了,但男主角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其实这样认为的人倒是应该看一下金基德的其他影片,几乎所有金基德电影里的男女主角都是从来不说话的。金基德不相信语言。 那么,你就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外界都熙熙攘攘的环境中,陌生的空房间,两个安安静静的人。不用说话,只有简单的表情。但你却比听他们的文字更能理解他们彼刻的心情。 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还在写《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评时就提到了《空房间》,他的男主角跟马小军一样有个习惯,会偷偷的潜入别人的家。只是这部影片的男主角本身,并没有家,又或者说,其实每个人的家都可能会成为他的家,他每天都生活在不同的空房间里,吃饭,洗澡,然后通过洗衣服,简单的修理作为报答。他生活在别人背后看不到的世界。 直到他,遇到了同他一样不爱说话的她。她在别人看得到的世界里是个风光的模特,美丽而高贵,而在这所被认为成空房间的屋子里,

英语经典美文从培根到伍尔芙

实用 Ⅰ.Of Love - by Francis Bacon The stage is more beholding to love, than the life of man. For as to the stage, love is ever matter of comedies, and now and then of tragedies; but in life it doth much mischief; sometimes like a siren, sometimes like a fury. 舞台上的爱情生活比生活中的爱情要美好得多。因为在舞台上,爱情只是喜剧和悲剧的素材,而在人生中,爱情却常常招来不幸。它有时像那位诱惑人的魔女(1),有时又像那位复仇的女神(2)。 You may observe, that amongst all the great and worthy persons (whereof the memory remaineth, either ancient or recent) there is not one, that hath been transported to the mad degree of love: which shows that great spirits, and great business, do keep out this weak passion. You must except, nevertheless, Marcus Antonius, the half partner of the empire of Rome, and Appius Claudius, the decemvir and lawgiver; whereof the former was indeed a voluptuous man, and inordinate; but the latter was an austere and wise man: and therefore it seems (though rarely) that love can find entrance, not only into an open heart, but also into a heart well fortified, if watch be not well kept.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只有罗马的安东尼和克劳底亚是例外(3)。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却是严肃多谋的人。这说明爱情不仅会占领开旷坦阔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壁垒森严的心灵----假如手御不严的话。

感悟人生的三重境界

感悟人生的三重境界 老同学:曾留意你QQ下的一段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后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碰巧今天我看到下面这么一段话,摘抄下来与你共勉,愿我们红尘的短短旅途都无怨、无悔、无愧、知足,当有一天我们的灵魂出窍时,都能安祥的飞到宇宙之外更广阔的苍穹去,去感受红尘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思想、追求。。。。。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著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

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肖邦所有音乐作品一览表

肖邦所有作品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 肖邦全部作品列表(按作品编号)Published during Chopin's lifetime Op.1, 回旋曲Rondo in C minor (1825) Op.2, 《根据莫扎特“唐璜”主题变奏曲“请伸出你的玉手”》Variations on " La ci darem la mano" from Mozart's opera Don Giovanni, in B-flat maj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1827) Op.3, C大调引子与华丽的波兰舞曲(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 Introduction an d Polonais e brillante in C major for cello and piano (1829) Op.5, 玛祖卡舞曲型回旋曲Rondo àla mazur in F major (1826) Op.6, 4首玛祖卡舞曲4 Mazurkas (1830) No.1 in F-sharp minor No.2 in C-sharp minor No.3 in E major No.4 in E-flat minor Op.7, 5首玛祖卡舞曲 5 Mazurkas (1830–1831) No.1 in B-flat major No.2 in A minor No.3 in F minor No.4 in A-flat major No.5 in C major Op.8, 钢琴三重奏Trio for Violin,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1829) Op.9, 3首夜曲3 Nocturnes (1830–1831) No.1 in B-flat minor No.2 in E-flat major No.3 in B major

人生三大境界_感悟人生(精华版)

《人生三大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总结出读书的三大境界。在人生层面,这三大境界仍然受用。 人生的第一境界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李清照的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却把青梅嗅。年少天真、烂漫与活泼。正如齐白石先生少时的画求真。多数名家,如齐白石,张大千以及毕加索,初画时,一力求真,齐白石老先生年轻时还仿过古代名家画作,据说真伪难辨。此人生之第一境界,年少时,血气初生,天真烂漫,求的便是一个真字。 人生的第二大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一种对梦想的探寻,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全在于此。得乎,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之,则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可是追梦人总是无悔的,不是吗?它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渴望;是传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志向;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青年,总得追求点什么,让自己更有价值。青年,更是一个矛盾的有机体。有点林徽因式的淡淡忧愁,飞花满地谁为扫,反倒怨东风着意相寻。此人生之第二境界,壮年时,血气方刚,豪情万丈,功名事业,追寻梦想。 人生的第三大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阅尽山无数的旷达与淡然。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复得返自然。更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悔恨以及雕栏玉砌今尤在,只是朱颜改的哀叹。老年时,血气衰弱,却也经历了世间万事,看透了世间万物,人生经验凝结于此,年少的天真不再,年青的雄心磨灭,进入总结阶段,便有了一种超脱之感。人生况味大体尝尽,便提升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正如毕加索画牛,初时求真,年青雄壮,晚年精炼。人生亦是如此,少时天真,年轻雄心,老年看风云。许多人在到达第三境界后回首往事,发现之前追求的功名利禄皆是皮毛,而神韵全在骨架之上,即一颗素淡的心。一如林清玄所说浪漫就是慢慢走路,慢慢吃饭,慢慢喝茶,然后慢慢变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素淡的心,这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英语毕业论文)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分析《白鲸》中亚哈之死 2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3 解读《呼啸山庄》中三种悲剧性的爱情 4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 5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6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 7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 8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 9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0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剧的幽默 11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2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命运 13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14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 15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16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17 曹禺与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悲剧观比较 18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 19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 2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课堂焦虑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21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22 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 23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24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5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Western Boxing 26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27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 28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 29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 30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 31 论翻译的艺术 32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 33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斯嘉丽与命运的抗争 34 《警察与赞美诗》和《重新做人》中主人公的不同命运 35 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数字习语的不同 36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37 On Idioms from the Holy Bible 38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 39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 40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41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 42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

伍尔芙《一个人的房间》读书报告——女性主义

《一间自己的房间》与女权主义之于现实社会 蒋涵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英32班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表达出了对虽有改善但男性地位依然更高的社会的抱怨,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即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内容出发,联系实际,去发现分析不平等。 关键词:女性主义权利平等 1、社会中的女性的定位 “女人一直被用作镜子,把男人的外形以自然大小两倍的方式给照出来的似魔术而又令人愉快的力量。”男人,把女人当做是反应场,按女人的反应给自己打分,所以在男人看来,女人是附属品。女人,“为男人所赡养,又为男人所支配”,失去自主权和经济独立的女人与宠物在一定程度上并无差别,伍尔芙也认为强大的男权社会氛围使女性的自我自动的从女性身上消失了,潜移默化的被男性的价值标准异化了。就如同当今社会大众不愿意给农民工祖国的空间来施展拳脚一样,而大多数农民工自己也不会去争取。而没有地位的女人,在十九世纪没有机会写作是一定的。 2、在当时社会定位中所受到的不平等 女性主义者争取女性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和就业权等等,这些正是当时社会女性所需要的,虽然一部分人并不知道她们需要。从作者杜撰的朱迪斯的故事中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受教育权利和就业权利的缺失,而当一个人的想往被判决死刑,活下去的意义就变得虚无。在作者的自述中,我们也能看出女性在就业方面职位的限制,报酬的不公。作者尝试着把其原因归结于祖母、母亲没有足够的遗产给女儿,但社会也并没有给母系祖辈们挣到钱的能力和权利,甚至连拥有财富的权利都没有。而女作家们使用假名(男子名)发表文章也充分的体现了女人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3、女性在不公中的反抗力量 简·奥斯丁被别人看到在写作确实会被耻笑,但她依旧反抗,用笔反抗;会有作者通过写作来愉悦自己,即使没有读者也会让思想飞;工作环境不理想,但女人们依然去工作,也会通过写作来挣钱,以示尊严;男性作家是主流,伍尔芙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感悟人生三大境界

感悟人生三大境界 王国维在“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中,引用了三句宋代词人作品。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那日,又重读了几首我很欣赏的宋词,忽发感慨,想写点我对王国维人生三大境界的评价。既而,我又不禁问自己,你怎么竟敢选择这样的题目来写,难道还想在那么多研究得法的学者面前卖弄自己的浅薄吗?我也自知自己浅显的生活阅历是不足以函盖那么多的。但我依然回答说,我敢;是因为心灵,我敢,是因为语言。此刻我已撞击到了远离我们那个时代的作者的心。心灵呼唤心灵,语言呼唤语言,才使我有了如此的冲动,想走入他们的世界。 我觉得这人生的第一境的含义应该是:觉醒。

虽然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岁月,但多数人在青少年时代都是比较浑噩的,也许冲劲十足。通常并不很明确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如飞湍的瀑布,盲目地向前冲刺而已。直到有一天,自己停下了脚步,重新省思生命的意义,这一生所希望的目标,究竟何在?才仿佛自一切纷扰中抽身而出,感到一些寂寞。但又必须独自面对自我的寂寞,也有一丝新的觉醒--跳脱出寻找生命方向的觉醒。有一些感伤,有一些孤独,但也有无穷的希望。 看着照片中快乐的我,我知道自己还年轻;有的时候真的希望时光能停一停,时光却还在向前流转,不禁又有一些伤感。在这样沉重而又多彩的年龄,回首走过的路,才发现自己也曾有过年少无知的轻狂,有着挥洒青春的激情,有着对酒当歌的欢畅,有着无可奈何的感伤……走过青春徐徐回望,才发现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我依然要伴着泪水和汗水将它一读再读。 因为永远有明天,所以永远有希望。 希望还在,明天会更好。 那么这第二境应该是:执著。 在佛教中,执著是佛家极力要破除的障,但就寻常人来说,却是一种力量的来源。不能执著,则不能专注;不能努力,也难期待有所成就。

房屋出租的常用句子

房屋出租的常用句子 据360教育集团介绍:中介租房询问常用的句子: Hi! Welcome to Rental Property Management. How may I help you? 您好! 欢迎来租房中心,我能为您做什么吗? What kind of apartment are you interested in? 你对哪种公寓感兴趣? I‘m interested in renting a two-bedroom apartment. 我想租一间两居室。 I’m looking for a two-bedroom apartment. 我想租一个两居室公寓。 I‘m looking for an apartment. 我想租一套公寓。 I want to rent an apartment. 我要租一套公寓。 I’d like to share a flat with a girl. 我想与一个女孩合住一套公寓。 I want to share an apartment with a female. 我想和一位女性合租一套公寓。 Okay. Take a seat, one of our rental agents will be with you in a moment. 没问题。请坐,一会儿我们的代理人就会与你接洽。 What price range were you interested in? 您想要多少钱范围内的呢? Somewhere between $400-$450 a month. 400-450美元一个月吧。 Okay. Did you have a specific location in mind? 好的,那地理位置呢? Well, I would like to live somewhere near the university. Or at least on a bus line. 嗯,离大学近一点的,至少要距离公交车很近。 When do you need it? 你什么时候需要呢? Sometime around next week. 下周吧。 Are you trying to find a furnished house? 你是想找一间有家具的房子吗? Do you want a furnished house or an unfurnished house? 你想要带家具的还是不带家具的? Are there any other amenities which you would like to have? For example, a dishwasher, a balcony, a swimming pool or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有什么其他设施需要吗? 比如:洗衣机、阳台、游泳池或者中央空调?

弗吉尼亚·伍尔芙语录

篇一:3《笑的价值》伍尔芙名言 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 她一生中多次精神失常,母亲、父亲相继病逝,是她难以承受的打击。她和伦纳德的结合,使她的婚姻生活与文学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其夫的帮助与支持,她也许成不了伟大的作家之一。 名言: 1对于读书,一个人能够给别人的唯一忠告就是:根据你的见解,运用你的理智去获得自己的结论,不必接受别人的观点。 2 对于一个读者来说,保持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修养 3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换言之,他一生都会有一种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4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5不敢说乡愁。笔下越痛切,心底越肤浅。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a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b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c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d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e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 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 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

关于韩国电影《空房间》的思考

关于韩国电影《空房间》的思考 “没有人知道我们身处的世界,是现实还是梦” 空房间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整部电影从头至尾充斥着了一些荒诞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情节,但观看它也是一段非常放松的经历,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产生了一种舒服的感觉,仿佛什么被压抑了许久的孤独和抑郁在一瞬间被释放了出来。 故事从头到尾男女主角几乎没有一句对白,但这丝毫没有减少影片的震撼力量。这种温柔的震动在近年的影片中是难得一见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影中其他大部分对白都是没意义的争吵,辱骂,利益交换……人们之间无法正常交流。 人们渴望交流,渴望倾诉,渴望得到慰藉,但世事的冷漠与复杂,有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逃离的冲动,害怕他人的过分接近,从而窥视到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脆弱与敏感。在我者与他者之间人们矛盾的徘徊着,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使得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一种天生的疏离感。存在主义认为“他人便是地狱”,因此,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也很难做到真正的,纯粹的交流。当然,这并不是说交流没意义,人们需要通过沟通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只是说当人们的对话缺乏信任作为基础的时候,语言就蜕变成了一种虚伪表达工具,这种所谓文明发展的产物参杂了太多虚伪和丑恶,最终只会成为人与人互相了解的障碍。与那些毫无意义的语言相比,男女主角那种无声的沟通显得是那么的美好,在沉寂中,人们能够更好的看清自己,了解他人。他们的爱情更近于一种精神上的爱情,与那些物质上的爱情,这种爱情更持久,更牢固,更令人心驰神往。 影片更为理想化是男主角怪异的行为,他整天骑着摩托车在城市中游荡,四处张贴传单,并不怀好意地将传单贴在锁孔上。几天后,他回来检查这些传单,如果原封未动说明屋主不在。他潜入空屋住下直到屋主返回,除了少量食品,他从不偷走或者破坏屋里的任何东西,反而像对待自己的房子一样呵护家中的每件物品,修理坏掉的家具,甚至帮屋主洗衣服。并且在离开之前,让一切都恢复原状。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才能拥有的情怀,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入室者不是为了劫财就是为了骗色,如果不是一个有着孩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人间词话》王国维大师过人生三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境界和吴承恩《西游记》悟净、悟能、悟空名字取的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求佛问道的三重境界,层层递进,渐入佳境。 悟字,不难解释。悟,有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悟,是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林清玄用拆字法,把悟字,解释为“独对我心”,也有一定的道理。 悟净,指的是知道远离污浊,去寻净土;初入法门,修行尚浅,大体只为求得清净心。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此求佛问道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指通过修行,开始拥有一定的能量、能力;也指守戒,猪悟能又名猪八戒,需要戒守五荤三素。守戒亦是一种能。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守戒即是悟能。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此求佛问道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无疑是境界最高的。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执着,返璞归真。“悟空”就是“悟道”,“悟道”便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悟”是一个过程,而“空”则指一种结果。 《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是故事为比喻,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的比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师徒四人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多面性,每个人体内都具有和唐僧一样的认知,一样的可以成佛的根本.都像唐僧一样具有佛性 当在人生漫漫修行路上,作为像唐僧一样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一步一步走下去,没有任何捷径,决不可取技巧心。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困境,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是自心的外化表现。心生,魔生;心灭,魔灭。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心内无惧,身外无敌。 在遇到各类困境中,保持清净心,对待外境要做到“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看清方向,明确自己从那来,此刻在哪里,要往何处去。此所谓:悟净(老沙);要耐得住寂寞,抗的住诱惑,时刻持戒,守戒方能升智慧,提能力。此所谓:悟能(八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要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抵此境界后,做任何事都不会被自己的性格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脾气所左右,不会为自己的得失所左右,不会被别人的言语所左右,不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不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这时,他懂得“无我”,懂得“道”,才真正修成正果。这才是求佛问道的最好境界。洞悉了一切事理,并可以自由自在,建立无我,如入无人之境,——此所谓:悟空。

10平米单间出租房装修整理图片

入秋渐凉的早晨,自然醒来,迷蒙中看到阳光透过窗映到白墙上,光晕明亮亮,令人忽然有强烈的幸福感。有种冲动让我跳下床,抖一抖毛毯,坐到地毯上,写下我的生活。毕业三月,朝九晚六,单身合租,单间十平。市中心老公房的亭子间,尚算方正,价位小贵。房东是个认真细致的上海阿姨,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保持干净。现在看来,她和我都挺满意。 入住前 亭子间,大概是上海老城独有的建筑了。如果看过梦想改造家节目,可能会了解这样的空间,一般存在于楼上正房后面楼梯中间,狭小、阴暗。 庆幸的是,我找的这处亭子间前后各有一个天窗,采光甚好。

上一任房客算不上邋遢,只是不爱整理,每个角落都塞满了物品。购物袋、快递箱等无用的东西没有及时清理,让整间屋子变得更加拥堵。

房间很小,家具特别多,而且是上了年纪的老式家具。岁月感已经不用言语描述了。 改旧如旧,住出新意 其实很想要一个空房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布置。但对房东而言,屋内物件都是她的固定财产,经过谈判和相互妥协,室内保留了一床一橱一椅两柜。 杂乱无章的房间从何处下手? 第一步当然是扔,扔掉前房客留下的所有物品。我的小窝露出了方正的本来面貌。

(照片是刚入住时夏天拍的) 床是老旧棕板床,尺寸奇怪,要床垫只能定制。考虑未来可能会搬家,床垫就没用了,于是铺俩瑜伽垫,拍照那时候还是夏天,所以加了个凉席,配上空调的力量足够了。入秋后,又铺了被子做床垫,以现在的天气,再盖床厚实的棉被,也就够了。

从大学宿舍到独立居住,10㎡已然是豪宅待遇,很多人觉得储物空间不够用,在我这里,根本就是收纳容量太大。 房东留下的一橱两柜,我对它们进行了“功能划分”。双开门衣柜,空间大,自带全身镜,非常实用,主要用以收纳衣物。

《空房间》

2013年.电影艺术欣赏课程作业 《空房间》观后感 电影《空房间》是由韩国导演金基德倾力制作的一部爱情片、剧情片,曾被威尼斯电影节授予银狮奖,04年第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荣获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等。各种世界级的大奖收入囊中必有它的看点与价值所在。 本片大致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泰石(男主人公)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年,每天骑着摩托车挨家发传单,他把传单塞入钥匙孔中,如果过了几天这个传单还没有被人拿掉,泰石就会撬开锁进去小住一段时间,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在那里洗澡、做饭,再和主人的照片拍照留念,但他也不会让自己在别人家里白吃白住,作为交换,他会替人家收拾空屋子、洗衣服、浇花、修理坏掉了的家具等等,。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却每天都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一个人的平淡生活也能过得有滋有味,可这一切都在女主人公的出现发生了改变。一天,泰石在一所空房间里看到了浑身青肿的女人。这个像幽灵般生活的女人名叫善华(女主人公),由于丈夫的偏执和近乎变态的占有欲,她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惊慌失措的泰石迅速逃出了善华的家。然而善华那充满哀怨和绝望的眼神一直萦绕在泰石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似乎在祈求别人将自己带走。泰石又返回善华的家,恰好看到善华被变态的丈夫折磨的情景,他忍无可忍,挥起手中的高尔夫球杆击中善华的丈夫,救出善华一同逃走。于是泰石发传单的队伍中多了善华,两个人一起寻找空房间,然后进去生

活。每找到一间空房间,泰石就会乐此不疲地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将损坏的家具修理好,看着这些,善华第一次感到一份暖意,一份充实。眼看着善华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开朗,笑容越来越多,泰石的心也不免产生了异样的情愫。同为天涯沦落人,两颗孤独的心深深地相爱了。在一个又一个空房间中,两个人平静而又热烈地分享着每一天,直到现实打破了宁静。他们进入了一座空房间,令人惊异的是房子里有一具老人的尸体,两人认真地为老人举办了葬礼,并在这个房子里做起了幸福的美梦。可是没过多久老人的儿子来到了这里,二人被警署拘留。警察查出善华身份后,给泰石扣上了绑架、杀人、私闯民宅的帽子,并将其投入监狱。为了摆脱警察的控制,泰石在监狱里开始进行“幽灵练习”,成功后可以成为隐身人。泰石出狱后来到善华的家,“幽灵练习”成功了,善华的丈夫根本看不到他。于是,三个人开始了奇特的同居…… 整部电影一直都存在于真实与梦幻之中,有很多不可思议与无法理解的地方。如果用我们的正常思维去欣赏或是去分析这部影片的话,我想那只会让观众徒增烦恼或是更加觉得荒诞可笑。“很难讲清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这是《空房子》结尾处荧幕上出现的一行字,在电影的最后,简短的一句话为我们解答了所有对这部影片的质疑与否认。我们一直都觉得自己生活在现实之中,我们每天用我们明锐的眼睛观察着生活中的一点一席,我们用我们灵活的双手触摸着我们能感知的一切实体、物品,我们用我们敏感的鼻子去品味着空气的味道......我们一直都不会否认、怀疑自己生活的世界,正如俗话说的:“眼见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一生过得既平凡又伟大,他从哲学的观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分成了人生四境界,那么何谓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这四个境界分别代表了什么?如何才能做到这四个境界呢?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

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冯友兰先生的四个境界,是层层相扣,逐层递进的,只有完成了上一个境界,才能开展下一个境界,如果四个境界全都能达到,那么可称为圣贤之人也。 冯友兰女儿是谁 冯友兰的一生中,他的婚姻生活如何?他一生中有几个子女,其中作为冯友兰最为疼爱的女儿,又是叫什么,冯友兰女儿的一生又有何显著的作为,以致于得到冯友兰的深深疼爱和认可?且随小编去看看究竟吧。 冯友兰 冯友兰和任坤的婚姻,在那个时候并不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相反地,他们是由同事身份开始认识,并在工作过程中相互接触,最终出于两人的自愿而结合,而迈入婚姻的自由恋爱式的婚姻。 在冯友兰的一生中,任坤一共为他生下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大儿子叫做冯钟辽,小儿子叫做冯钟越,大女儿叫做冯钟琏,小女儿叫做冯宗璞。这四个子女中,较为有出息的是小儿和小女,其中继承了冯友兰文人才华的,且被冯友兰最为疼爱的女儿,自然是小女儿冯宗璞。 冯宗璞又名冯钟璞,出生在父母定居的北京,但祖籍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