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李峰 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governance)来概括当时非洲的发展情形以来,“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界被大量使用,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到国际关系等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有地区层面、国家层面并延伸至国际合作,所涉及的主体包罗万象,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到市场组织。然而国际学术界关于治理理论的内容表述却莫衷一是、混乱不堪。英国学者罗茨就指出了治理的六种用法,即作为最小国家、作为公司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作为善治(Good Governance)、作为社会控制系统和作为自组织网络([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英国学者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对这种状况作了很好的描绘,他认为“治理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致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即便现在,它在社会科学界的用法仍然常常是‘前理论式的’,而且莫衷一是。”([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5页。)行笔于此,笔者想起了一件事,当我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的迈克尔?克拉克(Michael Clarke)教授求教治理的有关问题时,他竟不知晓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所指何物。所以,尽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不遗余力地在推进全球治理,不管其在实践中效果如何,其价值取向怎样,但从学理层面上讲,治理理论在国外远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系统的理论。 反观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有关治理方面的书籍、文章不断问世。中国的学者在译介西方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治理兴起的背景、治理的含义,全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者将治理理论同中国的改革实践联系起来,来探讨中国走向善政的路径。一时间,治理与中国的政治发展、治理与中国的行政改革、治理理论与政治学知识的转向等主题成为政治学、行政学讨论的热点,随着治理理论被嫁接进其他的领域内,治理理论俨然成为当今的显学,给我们一种感觉,治理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善治)是我们解决中国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的一剂灵丹妙药。但是,当我们仔细研读其中的一些文章,我们却失望地发现,治理中的一些理论要点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们并不能传达给我们比新公共管理、全球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等更多的内容,有一种“贴标签”、“新瓶装旧酒”之嫌。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是因为治理概念所涵盖的范围的广泛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译介、运用治理相关理论时的偏失,即我们把治理作为一种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有的学者的论述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概括治理特别是善治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主要标准,然后以此来衡量、裁剪火热的中国现实,最后指出中国在通往善治之路上还有哪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姑且不论此种论述的逻辑理论前提的偏颇(实质上很多学者已注意到),即把异域的善治标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不适当地移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理论预设的存在,转移了人们对整个治理过程的关注,忽略了治理的趴术操作层面。这种“前提预设式的”或“目标导向式”的研究是一种典型的把治理当作一种价值理性的做法,实质上,治理的意义在于形式上的合理性而不在于价值上的合理性,或者治理最起码是一种工具理性。之所以如是说,原因如下: 首先,从治理的含义上说。国外关于治理含义的论述尽管异彩纷呈,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界银行的定义,它把治理看作是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运作的方式,尽管这一定义有大而不当之嫌,但将治理看作权力运作的方式却颇能给人启示。既然是权力的运作方式,就是一种工具理性。也正是因为它的工具理性的特质决定了在不同的语境下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治理含义的混乱状况。 第二,从规范意义上说。社会本体论和社会认识论之间有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关系,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了资源和基础,认识论深化了本体论的境界和空间。所以在实践中应抛弃“整体导向论”和“纯粹理性主义的目的论”,表现在公共行政领域就是要抛弃“政府全能”和“市场神话”,而奉行“整体制约论”,反映在治理活动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包括政府组织、私人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的作用。在治理活动中,各种主体,包括政府组织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治理结构应是一个多中心网络状的结构。在此种治理结构中,各种主体只是达至共同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或手段,具有强烈的工具色彩。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摘要:18世纪的启蒙运动给法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启蒙运动中,大量的思想家不断涌现,产生和发展了大量的政治思想。本文分析了18世纪的法国社会状况,探讨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形成和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整理了启蒙运动中的几位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思想。 一、18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 (一)财政吃紧,国库空虚,但支出十分庞大 18世纪的法国,国王控制着全国的国家权力,军权高度集中。自路易十四执政开始,国家权力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宗教失去了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反而成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路易十四在位的41年里,他虽然将法国发展为欧洲的一大霸主,但与此同时多年持续的战争也逐渐掏空了法国的国库,国家不得不从民众手中汲取更多的财富来支撑国家开支。此外,在战争不断的同时,王室、贵族生活奢侈无度,肆意挥霍,贵族空享高额的俸禄,都增加了财政的压力。再加上,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的连续战败,使得法国一直深陷在国内国债增加、货币贬值的民苦财尽的地步。 (二)第三等级和特权等级矛盾尖锐对立 18世纪法国的社会分为三个社会等级,即贵族、僧侣和平民(第三等级),其中贵族和僧侣作为特权阶级,享有不纳人任何捐税的特权,同时还享受着国王赐予的高额俸禄,以及对自己原有土地的所有权和管辖权。而最为法国社会最底层的第三阶级不但没有权力,而且还要负担名目繁多的捐税和义务。第三等级和特权等级矛盾日益加剧,第三等级迫切需要对社会制度的变革。 (三)工人抗议、罢工事件频发 工人作为小资产阶级,没有金融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财富,没有富裕的生活,更没有政治权利,同时小资产阶级作为各个阶层中最有思想、最具革命精神的一个群体,在18世纪的法国,面对国王、贵族、教会、资本家的剥削,面对自己生存状况的不满,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付出,却只能到达少量的回报,并且受特权等级的剥削和歧视,经常组织和进行工人抗议罢工的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争取更好的权利。

三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三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围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这一问题,通过老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伴随着启蒙运动的高涨,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一思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因为正当理性高昂之时,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通过了解这些,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凡事都不可走极端,否则定会出现与其不相和谐的音符。 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卢梭、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作用。 难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 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巩固:启蒙运动之所以称为“启蒙”,其主要原因是它 A、批判蒙昧主义 B、提倡人民主权说 C、提倡三权分立学说 D、为法国革命作了启蒙作用 本课结构: 本课讲解: 一、呼唤光明的时代;(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 (2)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推翻封建制,必制造舆论)

数学课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辨析与实践反思-最新文档

数学课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辨析与实践反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的正式发布,意味着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这里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是依靠各个学科来进行的,而学科教学与课程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从2001年正式开始的课程改革,至 今已近二十年,很显然,这轮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纯粹讲授甚至是灌输式的课程已经很少见了,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的课堂则已经成为当下学校的新常态. 在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其中,对于学科、对于课程的认识,正成为影响课改深化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问题. 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怎样认识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初中数学教师理解自身所从事的课程教学,寻找核心素养培育坚实基础的重要保证. 本文拟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做一浅显梳理,以期对有兴趣于此的同行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 性再辨析 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注往往是 不一样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基础性体现在数学学习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知识构建,以及学生的生活提供最基础的知识与思维方式. 就从纯粹的数学教学角度来看,数学课程的

工具理性体现得最为直接的可能就是习题解答与问题解决了,当学生在数学考试等评价中获得好的评价时,常常可以认为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 但很显然,这种囿于应试的经验性认识,不足以概括数学课程工具理性的全部,更无法体现其价值理性的一面.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素养,这既离不开必需的工具理性,同时也离不开必要的价值理性. 从这个角度讲,有必要对数学课程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再作一番辨析. 工具理性毫无疑问是指向操作的,解决的是一线教师如何根据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去找到具体的实现课程理念、教学课程内容、接受教学评价的具体的操作方法、途径以及手段等.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如何做”的问题. 对此,很多经历过课程改革的老师们应当是有印象的,在当初推进课程改革的时候,曾经有不少一线老师抱怨课改培训“太空”,不具有“操作性”. 在这里,教师所期待的操作性,实际上就是课程工具理性的体现. 显然,不具有工具理性的课程理解,失去了教学的基础,因而难以具有推广的价值;同时又应当看到,纯粹追求“操作性”又是不够的,因为学科教学的应试压力再大,教师也必须有课程意识,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数学课程在知识体系与学生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必须认识到通过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具有其

“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杭师:“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20世纪以来,“设计”日显重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而设计史的产生是“设计”在这个时间遭遇现代性和后现代思潮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的批判,对现代设计发展和设计史的描述构成了自我认识的新阶段,设计史的写作为此有了许多艰难和令人尊敬的回应,但相较其他传统人文学科来说,设计史的诞生仍然时间过短。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后现代的语境中,设计作为既得利益者,成为必然、重要的逻辑时,设计史有责任和义务提醒当代设计回归本质。 广义上的“设计史”,指的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面向生活的物质 制造方面的“进步”历史,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欧洲中心文化的产物。今天,无论在西方还是亚洲,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我们似乎都在各个领域遭遇“被设计”。“设计”不仅视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被屡屡提起,而且作为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消费、时尚等产生密切关系的词汇,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现象。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设计越来越被主流视为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制造到创造”的良药,甚至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秘方,“设计的历史”正代表为一种已经被西方证明了的、进步的、不容置疑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用一位中国著名设计家的话说,“设计师要做上帝没有做过的事情”。 理清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史中如何从“设计”的产生到对设计发展进程的肯定过程,是评价 “设计至上”论的前提。以英国艺术理论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Pevsner Nikolaus)出版于1936年的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者》(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作为分水岭,1936年以前几乎没有“设计史”,只有包含在艺术史中的“工艺史”,它的重点是关注装饰艺术,而显然,当时的装饰艺术仅仅被视为是建筑的分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的《世界工艺史》(The Story of Craft)中基本的格局是陶器、金银器、家具、玻璃和其他器具的演变史,这其中,主要分析的是装饰纹样的演变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如此的线索中,作为造物主体的人的设计行为在装饰艺术历史中几乎被忽略了。随着工业革命的机械生产在生活领域的影响逐渐加深,威廉?莫里斯在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中的主张,成为设计主体觉醒的最初声音,“尽管威廉?莫里斯深感以机器为特征和标志的变革力量,将艺术置于危险境地……但他总能迅速恢复信心。他清楚地预见到在一种不可抗拒的新力量面前所形成的大片美术空白,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填补这种空白的工作中,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要讲的是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 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之前说到,在现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也有高度一致的地方——谈到钱这个话题,我们的取向好像就很一致。我们都承认,不论追求什么,金钱都是有所帮助的。 难道我们都是拜金主义者吗?我觉得未必。科学家、诗人、或者沉浸在恋爱中的年轻人,他们最看重的东西可能是科学、是艺术、是爱情,但他们也都会承认,钱是很有用的。 韦伯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家齐美尔有一个比喻,他说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上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可以用上帝的名义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要问韦伯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他会怎么说呢? 这时候,“工具理性”这个概念就要登场了。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一种叫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 工具理性是做什么的?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打个比方,我在外地开会,家人打电话来说要我赶紧回家。我一计算,飞机最快,机票的价格也能接受,于是就订了航班。这里运用的就是工具理性。注意,我说了一个词:“计算”。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 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又是什么呢?还是同一个例子,在外地开会,家里人让我赶紧回家。但这一次,订机票之前我突然想:不对,还是得先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事,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教案(2)(1)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一、内容解析: 1、内容: 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2、解析 本课包含了本专题的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和第四课理性之光和浪漫之声。主要讲述了启蒙运动的含义、背景、性质、启蒙运动的真谛;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卢梭对理性主义提出了质疑,由此产生了浪漫主义思潮,对理想主义进行了补充。启蒙运动时西方思想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使得人得到彻底的解放,为反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使得人文主义的精神得到深刻圆满的体现,同时也对欧洲及世界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掌握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含义、性质、启蒙运动的真谛。 (2)掌握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3)掌握浪漫主义思潮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影响。 (4)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5)启蒙运动的意义。 2、解析: (1)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及17、18世纪欧洲社会变化的材料展示,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通过对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阅读掌握他们思想观点,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图表比较各个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掌握他们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反思感悟来拓展学习空间。 三、教学方法及设计思想 1运用大量的图片和历史资料、材料有效的开展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下的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多媒体教学。 2、课堂上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探究相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合作学习相结合。采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做到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与拓展。 3、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情境设置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启蒙运动——启蒙的真谛——浪漫主义—理性主义的补充 (二)教学基本情景 一、呼唤光明的时代;(启蒙运动) 导入: 我们在前面两节学习了西方思想史上的前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

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比较

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比较 一.相同点 1.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2.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不同点 1.背景不同: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简单协作时期),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手工工场时期),资产阶级力量较强。 2.批判对象不同: 文艺复兴:天主教神学世界观,不反对封建专制。 启蒙运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等级制度,反对封建专制。 3.内容不同: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提倡用思考和批判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4.运动范围不同: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盛行于欧洲,不是世界范围。 启蒙运动:源于英国,盛行于欧洲,以法国为中心,世界范围。 5.形式不同: 文艺复兴: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外衣。 启蒙运动:提出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天主教神学挑战。 6.与近代科学关系不同: 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最大后果。启蒙运动:在近代科学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产生,近代科学是启蒙运动的前提。7.特点不同: 文艺复兴:没有描绘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启蒙运动: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最大的区别) 8.直接后果不同: 文艺复兴:没有为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启蒙运动; 为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反对禁欲苦行,抨击教会腐败. 启蒙运动:理性;抨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与平等;规划资本主义蓝图. 三、区别: 1.前者是人文主义;后者理性主义 2.矛头:前者指向封建神学;后者指向封建专制主义和等级制度; 3.作用:前者促进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产生;后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提供了理论基础。

浅谈启蒙、理性与神话

浅谈启蒙、理性与神话——试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 对启蒙的批判 【论文摘要】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批理论家,凭借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启蒙在帮助人们摆脱了神话的控制,并且声称要为人们带来完全的自由和彻底的解放的同时,又将人类带入了另外一个温柔的陷阱——一个更加美丽的神话当中。因此,如何揭穿这个虚伪的神话就成为了他们首当其冲的任务。 【论文关键词】启蒙;神话;工具理性;文化工业;价值理性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启了人类的理性时代。从此,人们不必再祈求神的力量和权威为自己的一切“正名”,单单凭借自身的理性便可以达到目的——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看似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然而,在这兴奋的背后总会有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在20世纪的30至40年代,法西斯主义猖獗,反犹主义犯下了种种令人发指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切给刚刚还在庆祝自己解放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原因何在呢?就在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之中,法兰克福学派粉墨登场,其理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该学派的第一代领军人物,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举起了批判启蒙理性的大旗,他们认为,这一切灾难都源于启蒙的自反性——启蒙曾经战胜了神话,但是最终仍旧没有逃脱再次回归神话的命运。独裁统治、工具理性、大众文化,这不是启蒙被误用的结果,而恰恰是启蒙内部蕴含的毒瘤。下面,笔者将就此问题作详细梳理,以求在对启蒙理性的认识上能够更进一步。 一、历史上的启蒙观念 关于启蒙,一般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启蒙概念早已有之,它指的是以光明照亮黑暗,是对光明的追索。在这个意义上讲,启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不过,人们一般在狭义的角度上理解启蒙,这就与近代理性精神的确立有直接的关系了。这个意义上的启蒙,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它意味着一种祛魅化的过程。由于在此之前,人类一直生活在自然和神祗的权威之下,始终无法摆脱对它们的恐惧和依赖,作为主体的自我的地位始终没有挺立起来,因而启蒙的作用,就明确地表现在帮助人们驱除蒙昧,成为独立的、自主的主体,成为真正的自由人。人们相信,经过启蒙,我们可以获得翘首以盼的解放,不再为外物所拘束,并且能如康德所说的那样,“为自然立法”。启蒙正是背负着这样的历史重任上路的。 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将启蒙和理性连接在一起了。人们通过启蒙获得自由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类理性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过程——启蒙事实上就是在树立人类理性的权威地位。经过启蒙运动洗礼的思想家们,坚信单凭自己就可以认识外物,而且,科学的发展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启蒙开启了理性之门,同时给人类带来更多更大的希望。

从英法德启蒙历程看理性与信仰关系变化

从英法德启蒙历程看理性与信仰关系变化 摘要:启蒙运动和启蒙精神曾经在17-18世纪成为欧洲社会的主旋律,而启蒙运动的核心价值―理性也在此时期内得到大力地宣扬,该时期的宗教思想也受到了理性精神的影响,。然而在启蒙运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启蒙思想家们对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意见不一,导致了在各国启蒙运动中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不同看法。本文欲从英、法、德三国的启蒙运动出发,探讨在各国和各个不同时期内理性与信仰关系的变化,并对该变化轨迹进行反思。 关键词:启蒙运动;宗教;理性;信仰一、启蒙运动之前的基督教发展及基督教思想的转变特征 基督教在经过希腊罗马时期的发展,从犹太教脱胎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唯灵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浓郁的宗教后,在中世纪通过至高无上的教权将分裂的欧洲控制起来,使得教权居于王权之上。罗马时期比较低俗的基督教遇上了未经教化的日耳曼人后摇身一变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因为基督教的作用使得日耳曼人很快皈依了基督教的信仰。但是,掌握了权力的教会内部日益腐败。罗马天主教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15、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西欧社会内部发起了两场重要的文化变革运动:文艺复兴

与宗教改革。此后的17世纪,西欧国家又经历了一场近代技术革命的洗礼,理性主义在思想文化的一切领域包括宗教领域继续发展,至18世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在教狭义的意义上是“一场反对宗教的运动”。启蒙学家们高举着理性的大旗,对专制制度和教会权威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矛头直指欧洲思想专制和封建制度的根基。就像“启蒙”一词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启蒙运动不仅仅是破坏和否定一切,它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信念与理想。其主旨在于使所有人都受教育,用自然理性之光照亮所有人的内心世界,用理性驱逐一切愚昧与迷信。就像康德所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 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启蒙运动并不是一味地否定宗教,而是对宗教的一种扬弃。他们批判的是迷信而不是信仰,是教会而不是宗教本身。 尽管欧洲各国的启蒙运动表现出来有相似性,但是也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正是有了这些特点,才使得启蒙运动中关于理性与信仰关系的讨论变得多样。18世纪基督教思想呈现了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神学的人学化倾向。二是神学的理性化趋势。另一方面,理性批判在宗教研究和圣经解释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

启蒙精神的毁灭_霍克海默_阿多尔诺启蒙观析评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 ocial Science 2004年第9期(总第109期)N o.9,2004(Serial N o.109) 收稿日期:2004-02-28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长基金项目(02zx02) 作者简介:王凤才(1963-),男,山东诸城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山东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 法兰克福学派。 启蒙精神的毁灭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观析评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要]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以神话与启蒙关系为核心,揭示了 “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认为启蒙精神的实现是进步和退步相交织、文明和野蛮相伴随的过程,因此启蒙精神走向了自我毁灭。他们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具有片面性,但却是对工具合理性过分张扬、价值合理性屡遭贬抑的强烈抗议,这对于克服技术理性负面效应、重建人文理性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 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 启蒙精神; 启蒙观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4]09—0039—05 《启蒙辩证法》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什么在理性支配的世界中,人类没有进入真正人性状态,反而深深地陷入了野蛮状态”?在这里,霍克海默、阿多尔诺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以神话与启蒙关系为核心,揭示了“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观进行析评。 一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发展、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现代化进程,这一过程在M ?韦伯看来就是社会合理化过程,即工具合理性不断增长而价值合理性不断退化的过程,也就是启蒙精神不断张扬的过程。所谓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 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1](P 22) 反过来说,人类 通过独立地运用理性判断能力,克服自身的不成熟、不完善状态,就是启蒙。而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认为,“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 替代幻想。”[2](P 1) 因此启蒙精神并非专指西方文明理 性精神,而是泛指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并确立其主权的进步观念,其根本目标是使人类摆脱 恐惧、迷信,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第一,启蒙精神始终在神话中得到自我确认。他们认为,启蒙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尤其是荷马史诗中。众所周知,希腊神话最早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它是希腊各地文明发展、交流与融合的结果。到公元前9世纪,希腊神话世界观已成 体系。[3](P 2-3) 作为希腊文化的象征性表现和源泉之 一,希腊神话深深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前苏格拉底宇宙论关于世界本原的探讨,体现了神话的理性化过程。柏拉图理念论甚至把奥林匹斯众神也理解为逻各斯。晚期柏拉图把理念和数等同起来,这具有神话味道,但却体现了祛除神话的渴望:数字成了启蒙精神的准则。对启蒙精神而言,不能还原为数字的,或最终被还原为太一的,都是幻相。因此,凡是不能预料的和无用的东西都是应该怀疑的。这样,启蒙精神就把人的自主权观念视为古老的普遍概念。启蒙精神每遇到一次精神抵抗,都会给它增添无穷的力量。到荷马史诗那里,宙斯是天神,阿波罗是太阳神,赫利俄斯和埃俄斯完全变成了一种隐喻。从那时起,奥林匹斯众神就与物质元素区分开来,存在就被分成逻各斯和外部事物。此后,整个世界就为人类所主宰。霍克海默、阿多尔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V 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 价值理性的存在古已有之,真正成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启蒙的特点就是特别认同价值理性。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的工具理性。有人(拉尔夫等)认为,伏尔泰最伟大的单项成就或许就是他在法国倡导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来消除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他年轻时曾因得罪了一位权贵而被放逐到英国,在英国过了三年,其间“彻底”皈依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回国后就致力于宣传培根、洛克的思想,宣传牛顿那一套已为经验证实了的科学体系,要法国人放弃不讲实际、空对空的笛卡儿主义,并在引导法国思想界更注重实际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的著名的讽刺小说《老实人》(1759)就典型地反映了伏尔泰的这一思想倾向。此书的主题就是教导人们:生活是不完美的,可能永远不会完美,但如果人类不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推理论证,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单调而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大的成功。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孟德斯鸠极其推崇英国政治制度,

写《法意》宣传之;狄德罗编《百科全书》也体现了工具理性精神,要通过普及最新科学成就清除迷信,推动科学发展,以减轻人类的苦难。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的宣传,对于法国思维方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朱学勤在92年第6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伏尔泰等人这种英国工具理性宣传影响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引为参考。朱文说:“法国是个大陆国家。她的精神气候是文学型、戏剧型,不是哲学型、逻辑型。哲学的面包不涂上文学的奶酪,法国人咽不下去。……启蒙运动的主流作家,有文学活动,但基本性格是哲学型、逻辑型、百科全书型。他们深染英国的岛国气候,向法国输入的也多是海洋恒温型工具理性——沉着事功,平庸缓进,而不是充满浪漫美感冲天而起的价值理性。因此,启蒙学派的哲学家是法国本土的,启蒙运动的哲学内容却是舶来进口的,与本土精神气候并不契合。” 另一位上海学者傅铿,在一篇谈雷蒙?阿隆的文章中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伏尔泰宣传的局限性,也值得一读(《读书》92.1“浪漫理想和事功精神”)。傅铿说,十八世纪以来的法国知识分子一直是羡忌英国人在制度上和商业上的辉煌成就,但是他们却热中于将英国人的制度转译成种种光芒四射、永恒但却是含混不清的理念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民主权曾经是魔力巨大的革命咒语。傅文引用阿隆的说法解释说,这一情况显示了法国文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职能:“那就是将文人自身与人类的种种梦想和激情联结在一起,与此同时,不管是好是歹,将那些散文化的社会成就转化为种种普罗米修斯式的使

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试题 及答案 在考试即将到来之际,学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 一.选择题 1.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条件中不包括: A、近代科学的兴起 B、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精神的发展 C、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

D、新航路的开辟和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2.完整地说,启蒙运动的思想体系是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的 ①人文主义②虔诚的宗教信仰③进步的社会思想④历史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3.启蒙运动开始于: A、英国与荷兰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与德国 D、意大利与荷兰 4.启蒙运动之所以称为启蒙,其主要原因是它 A批判蒙昧主义B.提倡人民主权说

C提倡三权分立学说D为法国革命作了启蒙作用 5.下列主张不属于卢梭的是 A倡导人民主权说B.倡导社会契约 C.推崇君主立宪制 D.重视公共意志 6.伏尔泰曾说: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表明他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教会控制 C.提倡权利平等 D.倡导君主立宪

7.欧洲启蒙运动的实质是 A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B.以资产阶级理性的阳光吹拂全人类 C.唤起人们对专制.等级制度的批判 D. 资产阶级革命风暴来到前的思想准备 8、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探讨做出过重大理论贡献的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有 (1)英国的休谟(2)法国的卢梭(3)德国的康德(4)法国的康德 A、(1)(2)(3) B、(1)(2)(4) C、(2)(4) D、(2)(3) 9.浪漫主义思想运动的起止时间是

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周建建MG1009038 一、什么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追求有用性就具有了真理性。韦伯的理论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需求,同时也适应了这一历史性诉求。 韦栓喜在其《诗意的栖居——人类审美化的至境》①中提出了工具理性的以下特点: 1.逻辑性和系统性。工具理性注重理论的严谨和系统,要求对外界的准确把握。 2.现实实用性。工具理性始终以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为指导,主张理性建构在实际经验之上。 3.独立性与中心化。工具理性推崇自由与独立,提倡冒险与利益崇拜。 4.功利性与追求利益最大化。工具理性排斥任何形式的非理性,或者打着“理性”的幌子,实际上脱离实际的追求。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工具理性引导人类把自己置于这样一种思维中: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面对客体,主体往往注重客体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制定行为规范。但是这种医治无疑是牵强的。以工具理性为评判准绳直接导致主体能动性、目的性的最大张扬。而目的、手段和对象三者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却不予考虑。目的本身的价值及所使用手段本身固有的价值倾向也被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工具理性追求商业利益的人们无限度地扩张,以至在文化和生活领域出现了工具至上的偏差,使得主体性原则极度膨胀,人被技术化,成了商品和工具,“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分化为可以在市场上算计的使用价值。”②科学技术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极度异化。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及其后果 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因为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以至于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也就是说,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提倡的理性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奴役人的工具。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伦理强调勤俭和刻苦等职业道德,通过世俗工作的成功来荣耀上帝,以获得上帝的救赎。这一点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工具理性获得了充足的发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的动力开始丧失,物质和金钱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直接目的,于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极端化,手段成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们身上的铁的牢笼。”③ 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空前发展。然而在上帝和诸神隐去之后,人类社会走向了虚无,走向一个精神日益萎缩和颓废的时代,一切与技术效用无关的精神活动走向式微,遭到歧视和排斥。人类精神回到了原始的蛮荒,而人类自身更是在物质的浮华中流离失所,无

启蒙精神的现代维度_陈文旭

收稿日期:2013-08-21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传播创新研究”(编号:NKZXB1238)的阶段性成果。启蒙精神的现代维度 □ 陈文旭 [摘要]启蒙精神的真正魅力和价值,可归结为它的理性主义启蒙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的开启上。启蒙精神的本质在于批判性,作为一种弘扬理性、开启民智、讴歌人性、崇尚自由的思想正能量,在现时代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需要重视启蒙精神的思想精髓,以启蒙精神为镜,去观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解决,重建属于自己的启蒙精神。[关键词]启蒙精神;理性主义;批判;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13)05-0086-04[作者简介]陈文旭,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讲师、澳门大学博士后 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所倡导的现代理性, 成为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纲领。恩格斯评价说,启蒙学者“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 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 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1]。 启蒙运动推进了西方现代化进程,所倡导和追求的启蒙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思想意蕴。 一、启蒙精神的历史溯源 在西方哲学史上 ,“启蒙”(Enlightenment )一词似乎有着专门的所指, 一提到它,人们就会自然联想起那个人类理性获得巨大解放的思想运动—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2] 它是一场反封建、 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 文化先锋,努力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的黑暗时期。这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 不仅直接带来了法国大革命爆发,而且启迪世人用理性的光芒照射外部对象,孕育出伟大的启蒙精神。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他们甚至将法国大革命精神直接等同于启蒙的精神来看待 ,“他们总结的启蒙精神是理性主义、批判精神、自由的理想和历史进步观。这四点是一致的:理性的正确运用是判断, 它的目标是自由,而自由的理想是在历史进步中实现。”[3] 特别是理性主义,自笛卡儿以降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把“理性”奉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最高原则, 及至黑格尔便达到了顶峰。对黑格尔来说,理性主义所具有的内涵已经不止于人类个体所具有的认知和道德能力,而是包括着某种超越了个人肉身局限性、对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大一统”原则:“‘理性’是世界的主宰”,“‘理性’是宇宙的实体”,“‘理性’是宇宙的无限的权力”,“‘理性’是万 物的无限的内容,是万物的精华和真相”[4]。可见, 理性主义具有了“普遍理性”意义。

启蒙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启蒙主义和启蒙运动哲学 摘要:理性主义。阐释理性主义的含义:所谓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它 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这里涉及了一个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的问题。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他们把理性主义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凡是违背理性的,都应予以打倒。 关键词:理性,批判,自由,民主,平等 正文: 启蒙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二)、理性时代的到来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类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播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而启蒙运动开启了理性的时代,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启蒙运动的发生背景(原因): (1)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启蒙运动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原因)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却仍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首先必须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 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正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权压迫。

与法国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出现深刻危机恰成对照,此时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不仅日益强大,而且对封建专制统治日益不满,这就为法国封建秩序下原有的阶级构成和阶级矛盾注入了全新的因素,资产阶级开始担当起第三等级广大群众反对封建统治最顽固的领导者的历史使命。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3)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是产生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条件。科学促使法国启蒙运动洋溢着崇尚理性、确信社会进步的乐观主义精神。杰出的科学成果及其广泛应用,推动者生产技术的进步。这使启蒙思想家们深信:人只要从屈服于神转而面向自然、征服自然,就能从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获得巨大力量,推动社会前进。科学的本质就是启蒙,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法国启蒙思想家是科学战士,他们大力倡导科学精神,研究自然科学,传播新的自然知识,力图以此来促进社会革新。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如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在这一风气影响下最伟大的发现,它一下子揭开了宇宙的面纱,把它的秘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牛顿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法则,这个法则既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这样一来,自然界就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机器,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科学被人们所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类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在牛顿的启发下,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永恒的法则。到18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研究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