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2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2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2

文言特殊句式之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编稿:程彦芳审稿:王娜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高清课堂:文言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开始】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例,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者,……”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例,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

记》)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也”式

“也”在此表达判断语气。例,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式

既没有“者”,也没有“也”,翻译的时候加上“是”。例,

9、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0、荀卿,赵人。(《史记·孟荀列传》)

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

1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例,

1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1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用“是”做判断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

1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17、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通常被称为意念被动句。

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

3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

3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3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介词“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

36、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3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例,

3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39、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例

40、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4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

4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莫之夭阏——莫夭阏之

4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二是句子必须是疑问句。例,

44、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45、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46、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知燕王——以何知燕王

47、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彼且奚适也——彼且适奚也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

48、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有何厌

4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50、唯利是图——唯图利唯才是举——唯举才

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宾语通常前置,这种情况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例,

51、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52、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5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54、是以记之——以是记之

陈述句中方位词作介词宾语时,放在介词前

例,

55、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省略句

省略句不是文言文中独有的语言现象,但是较现代汉语而言,它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常常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省略主语

文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所以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语的省略可以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例,

承前省

18、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9、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缘溪行,(武陵人)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蒙后省

20、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1、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对话省

22、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2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谓语省略的情况都比较少。文言文中,通常在并列句中,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中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2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5、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宾语是常见的事,所省多为代词“之”,既可以作动词宾语,又可作介词宾语。

2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7、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兼语

“使、令、命”等类动词的宾语常兼做后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即被称作兼语。兼语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但在文言文中常常被省略,多为代词“之”。

2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29、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等,这个词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

30、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1、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以)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14分09秒)

题型解读

例1 与“为贼所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父母者,人之本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竖子不足与谋

【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式。A项为判断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省略句。例2 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唯巫言是用”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是”提宾。列举四项中,D句“何厌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之”提宾。A项为一般句式,B、C两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例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①朱方:地名。②忮(zhì):嫉妒、侵害。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着眼点还是落在了省略句省略成分的认定上。答这类题,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A项是紧承“荆(楚)灵王闻之”一句的,承前省略的应该是“荆(楚)灵王”,因此,“得庆封”的是荆灵王而不是“齐人”。

例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闲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

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注释: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答案】(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

(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3)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解析】(1)句是省略句,翻译“性矜严”前面应补上主语“朱晖”:(朱晖)性格庄重严肃。(2)句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翻译“遽以白就”应为:立即把(这件事)报告给阴就。(3)句是被动句,“见忌于上”应译为:被上司忌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筐,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

B.寻坐.事免坐:因为

C.奉敕以行.行:施行

D.道不拾遗.遗:遗失,丢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

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译文: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敝.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

..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释:①赪:红色。②郁栖:粪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易其敝.衣敝:破旧

B.女觉遽.反遽:急忙

C.始具事

..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6.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因.泣下霑矜,与武诀去

B.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斧斤以.时入山林

D. 一夕,为.海潮所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7.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膳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8.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9. 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参考答案

1. A

【解析】B项,因犯……罪(错误);C项,出行;D项,遗失的东西。

2. B

【解析】A句②表明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C句②是宣宗的行为;D句①是李骥对盗贼采取的防范措施。

3. B

【解析】此事应为李骥担任河南知府职务时所作。

4.(1)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

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

【解析】译出大意,注意“交荐”、“擢”、“见”三处;“见”在此表被动。

(2)等到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

【解析】译出大意,注意“后期”、“执”、“桎梏”三处;另外,此句是一个意念上的被动句。

【参考译文】

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把行李箱都翻倒一空,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来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人有数千人。李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百姓一个接一个多次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任东安知县。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

洪熙年间,朝廷颁布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史。他上奏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军士高祥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骥拘捕了他,并加以审问。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刑部侍郎施礼于是判处李骥死刑。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宣宗说:“御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命令施礼和都察院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捧着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了河南知府。

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在犯盗窃罪的人的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篡了《劝教文》,摇着铃铛巡行各地去传达。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骥,李骥并不听从。伊王府里的宦官和侍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

李骥行为端正严谨,平日家居即使是长桌竹席也要摆放端正。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5. 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发,在文中是“打开、拿出”的意思。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多义词,关键在于用“语境定意”法的运用。另一个难点是“具事”,方法是语境推断法,选项与文中语句互相参验。

6. A

【解析】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但表示承接(顺承)关系。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介词,“按、在”的意思。D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被”;后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

7.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A项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项前一句不能表

现“神奇”;C项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8. 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洞人们哀怜母女,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

9.(1)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1)衣,名词作动词,穿;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里藏着;行向池,状语后置。(2)但,只;不之虑,宾语前置,不虑之。(3)意,猜测;以,介词,通过;拷掠,拷打;竟,最终。

【参考译文】

南方人祖上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擅长淘金,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然后又让她到另外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就浮出了头,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吃它的肉,味道比其他的鱼好一倍。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坑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在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安慰她说:“你别哭了,你的母亲杀死了你的鱼!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他的话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也跟着去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后母的女儿认出了他,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吴姓的这个洞邻近有个海岛,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数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他们,国王得到了。让左右下人穿上它,鞋比脚小的人的尺寸还小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谁家有相同的鞋子,就逮捕上告。抓到了叶限,陀汗王让叶限试穿,非常合适。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两只鞋子都穿上,容貌像天上的仙女。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无限的宝石。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一百斛珠同它一起藏起来,用金子做标记。后来,陀汗国有叛军作乱,国王要挖掘它来奖赏军队,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英语省略句的用法

省略句的基本情况总结 省略句的基本情况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为避免重复而进行的省略。 当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更多相同的词、短语出现时,其中的第一个须保留,其余的往往省略,以达到避免重复、使句子简练的目的。高考中尤其要注意的情况是:当时间状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方式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状语从句中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并含有be时,往往将该状语从句中的主语和be一同省略。例如:He hurt himself while (he was) playing basketball.他在打篮球时受了伤。// He works very hard though (he is) still rather weak.他虽然身体还很虚弱,但他非常努力地工作。 2.语法上的省略。 有些成分的省略是出于语法上的原因——使表述更为简明,例如:He got up at six (o’clock).他六点钟起床。// He is twelve (years old).他十二岁。// I walked (for) ten miles.我走了十英里路。 3.习惯用法上的省略。 有些省略句的情况是出于习惯用法,尤其是在口语中。例如,在问句中be常常省略,有时连主语一起省略:Very easy?很简单吗?// Feeling unwell? 感觉不舒服吗? 又如以what, how或why开头的某些问句:What (happened) next?下面要发生什么?// Why not?为什么不?// Why so?为什么这样? [考题1]He has made a lot of films, but ____ good ones. A. any B. some C. few D. many [答案] C [解析]下划线处之前的but决定了只能选择具有否定含义的选项C。题干中的“few good ones”为省略句形式,单独看起来不好理解,应联系上文理解为“He has made few good films.” 1. ____ and I’ll get the work finished. A. Have one more hour B. One more hour C. Given one more hour D. If I have one more hour

省略句资料讲解

文言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6、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作者:————————————————————————————————日期: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2)宾语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巩固练习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筐,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 B.寻坐.事免坐:因为 C.奉敕以行.行:施行 D.道不拾遗.遗:遗失,丢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 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译文: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译文:

高中英语省略句讲练.

高中英语省略句讲练 为了使话说得简明扼要,英语句子中某个单词、短语甚至从句或主句都可以省去。这种省去句子某些成分而保持句子意思不变的现象,称为省略(ellipsis) 种类例句说明 主语的省略 Beautiful day (= It is a beautiful day, isn’t it? Pity we live so far from the sea. (It is a pity we live so far from the sea. 有时也可省略整个句子的 主语和谓语,只保留次要 成分。 She was poor but (she was honest. --Did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accident? --Not until you told me. (= I did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 until you told me. 谓语的省略 --what do you think made Mary so upset?

--Losing her new bicycle (made Mary so upset. 状语从句的省略Seen from the plane (when it is seen from the plane, the house looks like tiny toys. If (it is possible, I’ll go there with you. 注意状语从句中的主语同 主句主语的一致性。 不定式的省略 The boy wanted to ride his bicycle in the street, but his mother told him not to. (not to ride his bicycle in the street. --Alice, why didn’t you come yesterday? --I was going to (come yesterday, but I had an unexpected visitor. 若不定式后面是完成时, 省略时应保留have;不定 式后含有动词be的结构 时,也要保留be动词。 --Did you tell him the news? --I ought to have (told him the news, but I didn’t know how to speak. --Are you an engineer? --No, but I want to be.

英语中省略句的用法与讲解

省略句(elliptical sentences ) 定义:省略句是英语的一种习惯用法。按照语法的分析,句子应该具备的成分,有时出于修辞上的需要,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修辞手段。 省略的部分:单词、短语、分句,都可以省略,而且各有一定的衔接关系,不容臆断 一、哪些部分可以省略 (一)省略单词 1、省略介词 He spe nt four hours (in) going over his less ons. 他花了四个小时复习功课。 I ' ve studied Eng1ish (for) five years. 我已学五年英语了。 2、省略连词 I believe (that) you will succeed . 我相信你们会成功的。 It ' s a pity (that) he ' s leaving.他要走,真遗憾。 I ' m sure (that) she will help you.我肯定她会帮你的。 3、省略关系代词 I ' ll give you all (that) I have.我要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给你。 He read the book (which) I got yesterday.他看过我昨天买的书了。 二、省略句子成分 1、省略主语 Beg your pardon.(我)请你原谅。(Beg前省略了主语I ) Take care!当心!(Take前省略了主语you ) Looks as if it will rain.看起来象要下雨。(Looks前省略了主语it ) 2、省略谓语 Who next?该谁了?(Who后面省略了谓语comes ) The river was deep and the ice thin. (ice 后面省略了was ) We ' ll do the best we can.我们将尽力而为。(can后面省略了动词do ) 3、省略表语 Are you ready? Yes, I am.你准备好了吗?我准备好了。( am后面省略了ready ) He was a lover of sports as he had been in his youth.他还是象年轻时那样,是一位运动爱好者。(had been 后面省略了 a lover of sports ) 4、省略宾语 Let ' s do the dishes. I ' ll wash and you ' ll dry. 让我们洗碗吧,我来洗,你来揩干。(wash和dry后面省略 了宾语dishes ) 5、省略定语 He spent part of the money, and the rest he saved. 那钱他花了部分,其余的他都存了起来。(the rest 后面省 略了定语of the money ) 6、省略状语 He was not hurt. Strange!他没有受伤,真奇怪!(Strange前面省略了状语how ) 二、什么句式中可以省略 1. 简单句中的省略: 在对话中,交谈双方都知道谈论的对象,则可以省略句子的主语,省略主语和谓语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 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 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 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 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 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 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 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 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 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 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 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文言特殊句式48260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此类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5、曹操,天下枭雄。 6、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7、此三者,吾遗恨也。 8、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指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非死,则徙尔。 7、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1、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12、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三、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予本非文人画士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有标志和无标志两大类。 一、“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智勇多困于所溺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二、“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既自以心为形役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吾属皆且为所虏 7、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8、遂为滑婿报充里正役 三、用“被”表示,但这种情况较少,因为在古汉语中“被”往往是作为一个实词来用。 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2、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四、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涵谷举”,根据意思要翻译成“涵谷关被攻克了”。应视为被动句。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一、宾语前置:

英语省略句的用法

英语省略句的用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省略句的基本情况总结 省略句的基本情况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为避免重复而进行的省略。 当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更多相同的词、短语出现时,其中的第一个须保留,其余的往往省略,以达到避免重复、使句子简练的目的。高考中尤其要注意的情况是:当时间状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方式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状语从句中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并含有be时,往往将该状语从句中的主语和be一同省略。例如: He hurt himself while (he was) playing basketball.他在打篮球时受了伤。// He works very hard though (he is) still rather weak.他虽然身体还很虚弱,但他非常努力地工作。 2.语法上的省略。 有些成分的省略是出于语法上的原因——使表述更为简明,例如:He got up at six (o’clock).他六点钟起床。// He is twelve (years old).他十二岁。// I walked (for) ten miles.我走了十英里路。 3.习惯用法上的省略。 有些省略句的情况是出于习惯用法,尤其是在口语中。例如,在问句中be常常省略,有时连主语一起省略: Very easy?很简单吗?// Feeling unwell? 感觉不舒服吗? 又如以what, how或why开头的某些问句: What (happened) next?下面要发生什么?// Why not?为什么不?// Why so?为什么这样? [考题1] He has made a lot of films, but ____ good ones. A. any B. some C. few D. many [答案] C [解析]下划线处之前的but决定了只能选择具有否定含义的选项C。题干中的“few good ones”为省略句形式,单独看起来不好理解,应联系上文理解为“He has made few good films.” 1. ____ and I’ll get the work finished. A. Have one more hour B. One more hour C. Given one more hour D. If I have one more hour

最新英语中省略句的用法与讲解

省略句(elliptical sentences) 定义:省略句是英语的一种习惯用法。按照语法的分析,句子应该具备的成分,有时出于修辞上的需要,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修辞手段。 省略的部分:单词、短语、分句,都可以省略,而且各有一定的衔接关系,不容臆断 一、哪些部分可以省略 (一)省略单词 1、省略介词 He spent four hours (in) going over his lessons. 他花了四个小时复习功课。 I ' ve studied Eng1ish (for) five years. 我已学五年英语了。 2、省略连词 I believe (that) you will succeed .我相信你们会成功的。 It ' s a pity (that) he ' s leaving. 他要走,真遗憾。 I ' m sure (that) she will help you. 我肯定她会帮你的。 3、省略关系代词 I ' ll give you all (that) I have. 我要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给你。 He read the book (which) I got yesterday. 他看过我昨天买的书了。 二、省略句子成分 1、省略主语 Beg your pardon. (我)请你原谅。(Beg 前省略了主语I ) Take care! 当心!(Take 前省略了主语you ) Looks as if it will rain. 看起来象要下雨。(Looks 前省略了主语it ) 2、省略谓语 Who next? 该谁了?(Who 后面省略了谓语comes ) The river was deep and the ice thin. (ice 后面省略了was ) We ' ll do the best we can. 我们将尽力而为。(can 后面省略了动词do ) 3、省略表语 Are you ready? Yes, I am. 你准备好了吗?我准备好了。(am 后面省略了ready ) He was a lover of sports as he had been in his youth. 他还是象年轻时那样,是一位运动爱好者。(had been 后面省略了 a lover of sports ) 4、省略宾语 Let ' s do the dishes. I ' ll wash and you ' ll dry. 让我们洗碗吧,我来洗,你来揩干。(wash 和dry 后面省略了宾语dishes ) 5、省略定语 He spent part of the money, and the rest he saved. 那钱他花了部分,其余的他都存了起来。(the rest 后面省略了定语of the money ) 6、省略状语 He was not hurt. Strange! 他没有受伤,真奇怪!(Strange 前面省略了状语how ) 1. 的现象在交际用语中出现的很多。如省略主语 (1)Looks like rain. (it) (2)Hope to hear from you soon. (I)

初中文言文省略句总结

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省略句是古书中的异例之一,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省去某些语言成分。省略的部分可以根据文意补出。 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 “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b 蒙后省 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 一、当谓语动词的后面有表示处所的名词(含名词短语)紧跟时,动词和处所名词不具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动词后常常省略介 词“于”。例如: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二、当句子中表明处所的名词短语中含有“上”“中”“下”或“侧”等方位名词时,其前面的介词往往被省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三、当动宾短语的后面有表示处所或表示其涉及对象的名词紧跟时,常常省略介词。主谓短语的后面有表示处所的名词紧跟的话,也常常省略介词。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翻译时加上量词就可以了。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第8讲 省略句的翻译

第八讲省略句的翻译 The translation of elliptical sentences Complete sentences in Chines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elliptical sentences 1. 要注意你的一言一行。 Mind your p’s and q’s. 2. 你是傻子?你才一点不傻呢! You foolish? Not a bit of it. Chinese elliptical sentence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elliptical sentences 1.必要的话,我可以马上离开。 If necessary, I’ll be leaving at once. 2. 遇到困难,可找我帮助。 When in trouble, turn to me for help. Chinese elliptical sentence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complete sentences 1.大伙劝他歇歇,他不。 They all advised him to have a rest, but he wouldn’t listen. 课堂练习 1. 好久不见了。 2. 怎么啦?小伙子!找下个对象没有? 3. 怕不能去。 4. 他有自己的打算,但不愿意向别人谈论。 5. 多年来一直喝这种苦药,我真是喝够了。 6. “她怎么啦?” 又饿又急,昏过去了。 7. 这件事你不懂,就别在操心了。 8. 她找着了就送过来。 9. 妈不像您,见钱就忘了命。 10.严重吗?不,只是胃有点疼。一定是吃多了。 1. 好久不见了。 I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Long time no see 2. 怎么啦?小伙子!找下个对象没有? What about it young man? Have you found yourself a girl yet? How are you doing, young man/lad? Have you found a girl friend yet?/a girl friend for you would-be wife?/a girl friend after your heart?/a partner

高中语文文言文省略句整理

省略句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荆轲刺秦王 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欲与( 之) 俱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鸿门宴 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必修三 琵琶行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谓语。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宾语。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省略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 可以无饥矣。省略句,省略宾语。

劝学 学不可以已。 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 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省略句,省略宾语。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宾语。 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句,省略宾语。 威振(于)四海。省略句,省略宾语。 身死(于)人手。省略句,省略宾语。 委命(于)下吏。省略句,省略宾语。 师说 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秦王会(于)渑池。 因厚遇之,使(之)归赵 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宁许(之)以负秦曲。 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

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省略主语“张衡”)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童仆欢迎,稚子候(于)门 滕王阁序 物(有)华天(有)宝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 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 所赖君子安(于)贫 逍遥游 翱翔(于)蓬蒿之间。 陈情表 谨拜表以闻(陛下) 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 则告诉(陛下)不许 少仕(于)伪朝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精讲精练-省略句导练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特点和省略句的类型。 2.结合语境,准确判定和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一、知识梳理 1.省略是古汉语与和现代汉语共有语法现象。但古代汉语的省略方式更多样,除了常见的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还可以连续省、间隔省、单一省、错杂省、句子省等。古汉语的省略成分更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省略的句子成分,并准确翻译全句。 第一组: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相如度秦王特以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 (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组: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7)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8)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史记·孙膑传》) 第三组: (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鸿门宴》) (10)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1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第四组: (1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1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第五组: (14)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二、问题探究 1.什么叫连续省略和间隔省略? (15)吾入关,()秋毫无所敢取,()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所以守关者,备他盗也。()日夜望将军到,()岂敢反耶?()愿伯明言()不敢背德。(《鸿门宴》)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授课者:李燕婷 授课地点:高二(7) 授课时间:2017年9月2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判断句”及“被动句”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析判断句式和被动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借助多媒体视频展示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教学课件】班班通之梳理探究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之教学素材《文言语法练:判断句》和《文言语法练:被动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二、判断句 1、播放《文言语法练:判断句》 2、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总结何为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固”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7)句末用也表判断。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3、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做闯关题 4、实战演练 (1)根据要求做题: ①“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省略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省略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省略句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1、(苏子)举酒属客。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赤壁赋》) 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赤壁赋》) 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4、(兰芝)乃投水而死。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孔雀东南飞》 5、(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孔雀东南飞》 7、(我)终老不复取。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孔雀东南飞》 8、(沛公)坐须臾。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游褒禅山记》) 2、遣去慎莫留(她)。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荆轲刺秦王》) 5、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荆轲刺秦王》) 7、前为(之)谢曰。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荆轲刺秦王》) 8、使(之)毕使于前。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荆轲刺秦王》) 9、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10、毋从(其)俱死。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鸿门宴》) 11、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12、为(吾)击破沛公军。译: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鸿门宴》) 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1、而卒葬(于)之—译:死后葬在这里。(《游褒禅山记》) 2、有碑仆(于)道—译: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