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背诵题纲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背诵题纲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背诵题纲

背诵题纲

1、1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不均衡,有明显的稠密区和稀疏区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20-60)、沿海地区、低海拔地区

注意: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

2、世界人口稠密区,稀疏区(落实到图上)

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稀疏区:高纬度地区(严寒)、高山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热带未开发的雨林地区(湿热)、干旱地区

3、人口过亿的国家

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

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人文).自然因素会分析原因

气候: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宜人,为人口主要集中区。

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主要的聚居地

自然因素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的优势,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土壤

矿产

人文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策、政治、军事、文化

5、塔里木盆地的活动题(课本5页)

(1)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特点:盆地边缘的山麓冲积扇上和河流沿岸,呈串珠状分布

(2)城镇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上

(3)人口/城镇分布在绿洲上的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水源,有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

6、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并会分析原因

(1)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2)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东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面积大;

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早;

1、2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

有空间移动—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达一年以上);跨越行政区

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并会判断人口自然增长图,机械增长图

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基数有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出生率-

死亡率

这两个公式了解就可以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为人口净迁入区,人口增加;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为人口净迁出区,人口减少

上图中,哪些年份人口增加?减少?上图中,人口迁移率最大的时间?迁移人口最多的时间?

判断左图中人口最多的时间()判断右图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

增长最快的时间()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迁入地

提供大量劳动力,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状况;

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延缓老龄化进程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加大了迁入地就业、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迁出地

减轻迁出地资源和环境压力,缓解人地矛盾,保

护生态环境;促进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迁出地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突出

迁移者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生活成本;失去原有的人际关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迁出地的推力因素: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战争、气候恶劣、

居住条件差、社会经济落后、就业困难、收入水平低等

迁入地的拉力因素: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完善的医疗设施、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充足的食物、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水源、矿产等

自然因素:环境破坏、自然灾害(推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拉力)

水源、土壤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文因素:经济因素(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发展前途、生活条件

等方面);政策、政治、军事、文化、交通

5、会判断常见的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1)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气候)

(2)美国许多青壮年由东北部向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经济因素)

(3)西北地区城镇沿着河流向上游迁移(水源)

(4)大庆、攀枝花人口大量迁入(矿产)

(5)西亚、北非人口的大量迁入(石油)矿产)

(6)2008年汶川大地震,众多灾民撤离震区(自然灾害)

(7)三峡移民(政策)

(8)深圳由一个小渔村,成为现在城市人口为700万的特大城市(政策、经济因素)

(9)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引起的人口迁移(自然灾害,经济因素)雁南飞引起的人口迁移(经济因素)6、美国人口迁往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原因

东北部:气候冷湿;环境污染严重;人口稠密。

西部、南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矿产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区,环境优美;就业机会多

特点迁移方向

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从亚、欧、非“旧大陆”到美洲、大洋洲“新大陆

从亚、非、拉到欧、北美、大洋洲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永久性移民比例减少,短期外籍工人流动增多

8、我国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特点、迁移方向)

1、3人口容量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了解)

环境承载力: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也叫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区域持续供养的的最多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养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主要因素)、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

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

3、课本17页思考题木桶短板效应

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途径:提高经济和科技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4、人口过快增长引发的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问题(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

5、把人口控制在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了解,不用背)

①倡导国际合作,各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6、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7、中国的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低,农村人口占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女比例失衡;

人口老龄化;贫困人口较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8、农民工迁移的原因

城乡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9、“农民工回流”的原因有哪些?

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区域经济的差异;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就业机会增多;

注重儿童教育与老人赡养问题;大城市消费水平高;

10、针对“用工荒”问题,东部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11、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作用(不用背,读上遍了解就可以)

(1)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2)将外部信息与当地资源整合,利于拓展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

(3)带动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12.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不用背,读上遍了解就可以)

(1)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2)做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工作。

(3)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 (4)健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法律机制

(5)重点发展中小城镇,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6)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新农村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农业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

2、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的特征,区位选择,原因

功能区

特征区位选择及原因

住宅区

①广泛分布,占地面积大;

②分化为高级、低级住宅区

中高级

住宅区

位置:郊区、与高坡、风景区相联系

特点:①环境优美②公共配套设施齐全

③房屋面积大④收入高

低级

住宅区

位置: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相联系

特点:①环境较差②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③面积狭小、拥挤密集④收入低⑤便于工人上下班

商业区

①是城市核心,经济活动最繁

忙;②占地面积较小;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人

流量大;④地价高;

⑤建筑物高大稠密

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原因:①人口稠密;②市场广阔、③交通便捷

(市场最优 / 交通最优)

工业区

位置:靠近交通干线;城市外缘、

原因:①交通便利,便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②地价低;③对城市中心和居民区环境污染小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地租高低上)、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历史文化因素

4、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并会判断各种形式的地租水平图,会分析市中心地租高的原因?

(1)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

(2)市中心地租高的原因:

位于市中心;有多条干线公路经过,交通通达度最好,因此地租最高。(如上左图A点,上右图甲地)形成地租次高峰原因:交通通达度高,地租较高。(如上左图B、C、D、E,上右图乙、丙、丁)

5、城镇中心的工业向外搬迁的原因?

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 郊区地价低,生产成本低;远离城区和居民区,有利于保护环境 6、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措施

(1)加强城乡结构的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功能区。 (2)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3)加强城乡绿化和隔离带建设。 (4)分散大城市压力,合理发展卫星城,建设城乡新区。 7.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人地关系 (2)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

(3)有利于优化城乡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4)有利于改善城乡环境,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5)有利于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率。 (6)有利于促进城乡的经济发展。

2、2城镇化

1、了解城镇化的概念;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的三个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

(1)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土地、水资源等利用效率; (3)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4、城镇化的动力本质:城乡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可具体考虑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推拉力) 5城镇化进程不同时间段的特点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减慢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但增速快 ,出现郊区城市化;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规律】描述某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或特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1)所处阶段:初期/中期/后期阶段。 (2)城镇化水平高低。 (3)城镇化速度快慢。 (4)城镇化起步的早晚。 (5)出现的城镇化问题。 7、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和区域差异,原因

特点:起步晚;目前处于中期阶段,发展速度快;出现郊区城市化;不同地区间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较为缓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迁往农村)

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很快,出现环境、社会问题,人和企业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 发展缓慢 发达国家或地区

发展中国家

或地区

时间

城市人口比重%

东部沿海高,中西部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大;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

8、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问题:(1)耕地、水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

(3)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社会问题

(4)减少雨水下渗,地表径流增加,产生城市内涝

(5)生物多样性减少

(6)形成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措施:

9、结合案例,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空间信息进行查询,对城市进行规划和管理。

(2)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定位、导航。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宅高田低的原因: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利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2、土楼建造的目的: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御外凝内的精神

3、蒙古包的特点:房屋易拆卸、便于搬迁,能抵抗风力,适合草原牧民的游牧生活

4、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对窑洞建设的影响

(1)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崎岖,平地少。

(3)黄土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于凿挖

(4)降雨偏少,利于凿挖窑洞

5、窑洞的优点:冬暖夏凉、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节省建筑用地、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6、广西吊脚楼作用:

广西炎热潮湿,山区更是雨水充沛,既通风散热、防潮,防水,还能防毒蛇、野兽等;依山势而建,节约土地7、广州骑楼作用(主要记划线的内容)

(1)廊道具有遮阳蔽雨、方便市民行走和购物,保护店面。

(2)严格区分人行与车行交通线,提高交通的安全性.

(3)二楼建在人行道上,可以充分利用土地

(4)空间层次强,能丰富沿街景致。

3、1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类型,降水量和地形对农业类型的影响

农业类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降水量>400mm(湿润、半湿润区):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降水量200mm-400mm(半干旱区):发展牧业

2、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人文),每一种区位因素对农业有哪些影响

自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

人文: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科技(冷藏保鲜技术、机械化水平、培育良种、化肥农药)、地价、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气候:决定作物种类分布、耕作制度、产量、质量。

水源:决定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分布与发展

地形:影响农业类型及分布;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影响农作物种类、产量、品质

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3、新疆瓜果甜(或者品质好)的原因

光照强、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4、瓜果甜的原因?

(纬度低、海拔高,晴天、昼长)光照强、(低纬,夏季、地形)热量充足,(晴天、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气温低、品种)生长周期长

5、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

(同上)+(温度低)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土壤肥沃,使用化肥少;(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水质好;

地广人稀,生长环境好

6、产品利润高的原因?(从价格高、成本低、产量高、市场广阔四个方面考虑)

品质好,价格高;研发的新品种,价格高;知名度高,具有品牌效益,价格高;上市时间早/晚(错峰上市),价格高;(生产、运输、销售)成本低;生产规模大,产量高;销售市场广阔;

7、提高产品利润的措施?(从提高价格,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扩大市场等方面考虑)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价格;研发新品种,提高价格;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效益,提高价格;上市时间早/晚(错峰上市),提高价格;降低(生产、运输、销售)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扩大销售市场;

8、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措施?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研发新品种;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效益;降低(生产、运输、销售)成本,产品具有价格低的优势;完善售后服务;上市时间早/晚(错峰上市)

9、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主要位于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人文因素:位于人口稠密区,劳动力充足;居民喜食稻米,市场需求量大;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10、农产品能够远距离运输的原因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冷藏保鲜技术的改进

11、青藏高原发展河谷农业的区位条件

有利:河谷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河谷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12、课本61页活动题

13、分析以下案例农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东北地区一年一熟,海南一年可三熟-------(热量)

(3)新疆的哈密瓜特别甜---------(气候)

(4)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着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效果不好。 ------(土壤)(5)南方低山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

(6)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水源 )

(7)杭州市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肉、蛋的农业生产基地-------( 市场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景观变迁--(市场)(9)海南岛的蔬菜出现在北方的市场上-------(交通+冷藏保鲜技术)

(10)荷兰的郁金香畅销全世界-------( 交通+冷藏保鲜技术 )

(11)城市郊区由近至远依次布局:花卉 > 乳牛 > 塘鱼 > 果园 > 蔬菜 > 粮棉-----( 地价 )

(1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政策 )

(13)以色列的无土栽培 ----------(科技)

3、2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人文)

自然:土地、水源、原料、燃料

人文: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科技、动力、环境、地价,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产业基础、协作条件、2、工业选址的原则?:总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大化

注意区分:一般的服装加工是劳动力导向型,服装设计是技术导向型

石油化工业若是靠近石油(图中有石油符号),就是原料导向型;若是没有石油符号一般是市场导向型

钢铁工业若是靠近铁矿就是原料导向型;若是靠近煤矿,就是动力(能源)导向型;若是既没原料,也

没燃料,就是市场导向型(比如上海宝钢)

4、从环境因素考虑,环境污染型的工业如何布局(大气+水+固废)并会看风频图

大气污染型工业:盛行风的下风向;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污染型工业:位于河流下游或是远离河流

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5、了解重污染型的工业有哪些?

大气污染型工业有:石油化工厂、水泥厂、钢铁厂、酿造厂

水污染工业有:石油化工厂、印染厂、造纸厂、皮革厂、电镀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有:钢铁厂

6、产业集聚的意义

利于企业间信息交流与协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取得规模效益。

7、限制原矿石出口和鼓励成品出口的原因

保护当地的矿产资源;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8、钢铁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

①靠近铁矿,原料丰富、②靠近煤矿,燃料丰富(或者靠近水电站等能源丰富区)。③靠近河流,水资源丰富。

④靠近铁路,交通便利。⑤靠近大城市,市场需求量大;另外还可考虑环境(风向)、地价、政策、产业基础等

9、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条件

科技水平高;靠近高等院校,有创新人才,劳动力的素质高;环境优美(比如靠近风景区、山地高坡等);

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另外还可考虑,政策支持;环境宜人等方面

10、对产业转出国或地区和产业转入国或地区分别分析区位条件

对转出国或地区:劳动力成本高;市场趋于饱和;用地紧张,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国家政策调整。

对转入国或地区: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价格较低;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优惠的国家政策;投资环境较好;产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

11、说出以下案例是受哪些区位因素变化的影响

(1)原料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减弱 ----(交通的发展)

(2)对原料消耗大的工业靠近交通便捷的沿海、沿江港口地区布局--(交通的发展)

(3)汽车制造企业趋向于布局在市场广阔的地方----(市场)

(4)家具厂的区位选择由临近市场转为临近原材料供应地---(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5)肉类加工厂由靠近市场,变为靠近原料地--(运输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改进)

3、3服务业区位因素

1、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历史文化、科技、通信网络

注意:商业网点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2、市场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人口规模(最重要)、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

如:小型便利店,分散在居住区,主要服务附近居民。大型购物中心,选择在服务较广的城区中心

3、服务业集聚的意义

共享服务设施,降低交易成本;加强联系和交流,便捷地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

4、现代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通信、网络、科技、劳动力素质、政策

5、网上购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用到地理信息系统(GIS)查询,用到全球定位系统(GPS)确定位置

6、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加强政府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资源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加强新技术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的知名度;旅游项目多样化

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可看看当时上课课件上举的一些例子)

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形成交通运输网,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

3、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经济发达地区,交通运输需求较大,交通线标准较高、较密集,站点规模较大;

经济落后地区,交通运输需求较小,交通线标准较低、较稀疏,站点规模较小;

4、(1)京沪高速沿线的高铁站的布局有什么特点?连接了沿线主要城市;站点分布比较均匀 ;

(2)如果高铁站布局过密或过疏,会产生哪些问题?

过密导致停车频繁,影响运行速度;过疏不能满足沿线交通运输需求,不利于经济发展

5、为什么交通线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是区域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量大

6、高铁站基本上都设立在城区边缘的原因 ?

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经济及城镇化的发展;郊区地价低;

不干扰城市内部交通,减少对城区的环境污染,城区地价高

7、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交通运输的建设比较落后的原因?

交通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紧张;技术水平低

8、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交通线、站的密度和质量的影响

经济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稀疏,质量低;经济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密集,质量高

9、青藏铁路的建设遇到的问题

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地势起伏较大

10、建高架桥或挖隧道的利弊?

利:降低交通线的坡度,提高了直达性,有效缩短了通行里程和通行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提高了运行安全。

弊: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建设资金投入大。

11、不同地区的交通线上“以桥代路”的目的(青藏铁路、京沪高铁、山区、城市中)

(1)青藏铁路上“以桥代路”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减少冻土、地势起伏大对线路的影响。

(2)京沪高铁上“以桥代路”是为了少占耕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避免线路交叉,保证运行安全。

(3)山区交通线上“以桥代路”是为了降低交通线的坡度,提高直达性,减少运行里程和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提高了运行安全。

(4)城市中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形成立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

12、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港阔水深;避风港湾,风浪小;地形平坦开阔;结冰时间短;有大城市作为依托,腹地范围广;与陆地交通相连接,陆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客货运量大

4、2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发展交通运输的意义?

(1)经济意义

①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协作,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②完善交通运输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④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⑤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2)社会意义

①扩大就业。②加强地区间文化交流。③加强民族团结。④巩固国防。⑤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2、扬州兴衰的原因?

兴盛原因:扬州位于京杭运河南北端的中间位置,且是长江航运与京杭运河航运的转运点,交通便利。

衰落原因:大运河的淤塞,海运的兴起,铁路的修建,京杭运河的交通运输地位不断下降。

3、哪些因素促使凭祥成为我国著名的木制家具产地?(课本 88页思考题)

地处边境,接近优质木材原料产地;(我国)市场需求量大;(高速公路与铁路经过)交通便捷;

4、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讨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了解“一带一路”经过的地区。

(课本90页活动题)

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与交流,加强沿线各国互利合作,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5、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采取的措施?

①通过限号等措施限制私家车出行,提倡公共交通;②合理规划道路,拓宽交通道路;

②建立互通式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地铁;④建设“潮汐”车道,改善上下班时段的道路拥堵情况;

⑤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整治机动车乱停乱放;⑥狭窄的道路实行单行道;⑦错峰出行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理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

2、常见的环境污染有哪些?简要说明原因

常见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排放到大气、江河、土壤,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和工业产生的噪声污染;

3、大气污染的原因

人为原因: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燃煤废气排放量大;工业废气排放量大;汽车尾气和扬尘排放量大;建筑工地排放扬尘多;秸秆燃烧、生活排放废气等;环境保护意识弱;空气污染的治理技术薄弱;

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监管不完善

自然原因:冬季干燥,降水少,大气中污染物净化少;若出现风力小,逆温现象,抑制污染物的扩散;

植被覆盖率低,净化空气能力弱;

4、人们过度开垦的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根本原因);耕地面积下降,单产不高,粮食不足,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5、不同的垦荒方式分别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围湖造田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气候异常;

调节径流的能力下降,下游易发生洪涝;

生物多样性减少

开垦草场草场破坏、风沙侵蚀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毁林开荒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气候异常;

调节径流的能力下降,下游易发生洪涝;

生物多样性减少

6、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萎缩)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

7、农村、城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

乡村:生态破坏(主要) +环境污染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7、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酸雨原因: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SO2、NO2)),大量的降水。

影响:危害人和动物身体健康;破坏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污染土壤,农作物减产;

河流水质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全球变暖: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的CO2,植被破坏吸收的CO2减少,大气中CO2浓度上升。

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增强

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岛屿;气候干旱,荒漠化加剧,农业减产

臭氧层破坏原因:制冷剂氟利昂的使用

影响:大量紫外线到达地球,危害地球生物

8、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保护森林,植树种草;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三个原则;识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需要结合所给的概念理解,给出例子会判断是哪一个原则)三个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注意看看课本上图

5、9,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

3、消除贫困的措施?

发展特色产业、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异地搬迁

4、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描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一般从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描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品牌;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5、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包括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措施?

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

低碳经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6、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意义(措施和意义回答的点都是一样的,)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行清洁生产;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加强工业联系,降低生产成本;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意义:

环境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了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保护了生态环境;

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

经济效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收入;延长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增加了经济收入;

加强工业联系,降低了生产成本;

社会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了就业机会;完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

7、提倡可持续消费的原则 ?

倡导“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并理解课本上给举得例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重点

地理第一次默写内容 1.河流的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2.河流以哪一种侵蚀方式为主,主要考虑什么因素? 地势落差 3.一条河流上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中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下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 侵蚀;搬运;堆积。 4.冲积扇的位置及成因?冲积扇从扇顶到扇沿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规律? 出山口。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 颗粒由大变小。 5.三角洲发育的条件? 丰富的泥沙来源; 河口水流缓慢。 6.每一个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名称?分异的基础?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热量;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水分;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7.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向阳坡、迎风坡水热充足。8.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 9.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迎风坡,背风坡;坡度陡缓。 10.在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哪些要素大致可以纬度的高低?哪些可以判断半球信息? 同海拔山地,自然带带谱简单复杂;基带;不同山体雪线的高低。

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 11.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哪些方面?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要素? 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 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增长方面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各自会产生哪些问题?各自的解决办法? 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受教育水平高,生育观念的转变,出生率下降。 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出生率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1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般各自属于哪个类型? 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广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核报考理科类和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地理学科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 Ⅱ.命题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xxxx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本大纲为依据,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简单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Ⅲ.考核目标与要求 1.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文字表述和图形语言中获取地理信息。 2.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3.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回答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学科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5.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简单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6.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发现地理问题。 7.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简单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8.能够应用简单的论据或措施,解决地理问题。 IV.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较易)

2013年高一地理测试试卷 考试范围:必一必二;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1-3题。 1.当太阳直射D 点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的温度带是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南寒带 2.当太阳直射B 点时 A.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 B.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C.南半球昼长夜短 D.全球昼夜平分 3.在太阳直射C 点之后的半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A.一直向北 B.先向北,再向南 C.一直向南 D.先向南,再向北 读“气压带与风带的变化”完成(4)~(5)题 4.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图表示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 B .B 图表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C .C 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D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 5.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30-40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没有这种气候类型 6.下列水体,按其储量多少的顺序依次为: A.冰川水 地下水 河流水 湖泊水 B.冰川水 地下水 湖泊水 河流水 C.地下水 冰川水 河流水 湖泊水 D.地下水 冰川水 湖泊水 河流水 7.夏季,北印度洋海水的流向是: A.呈顺时针方向向东流 B.呈逆时针方向向西流 C.呈顺时针方向向西流 D.呈逆时针方向向东流

(完整版)2019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2019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2017福建高中地理会考纲要(完整版)

2016年福建高中地理会考纲要 第一章.行星地球 ~考点解析~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比较太阳系中各行星的质量、体积、轨道特征等数据,理解地球的普通性。 (2)从地球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及其所处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生机 勃勃的生命现象的特殊的行星。 (3)能运用恰当的方式(如小短文、绘图或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简述地球所处的宇 宙环境。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了解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活动周期,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1)解读时区示意图,理解地方时、区时、格林尼治时间、北京时间和国际日界线等概念。 (2)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能进行简单的区时与地方时的计算、两地间时间的换算。 (3)在地球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侧视示意图和俯视示意图、地球公转轨道标准示意图中 辨认或绘出地球自转或公转方向、晨昏线与昼夜半球、太阳直射点位置,推断所处节气、季节和日期。 (4)计算日照示意图中特殊点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具体时刻。 (5)理解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的主要地理意义。 (6)能够运用教具、学具或计算机模拟,完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独立操作,分析昼夜更 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今正确认识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 从宏观层面看,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交叉而成的。 。。。适应性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1.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 A.太空试验站B.星云C.织女星D.陨星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月球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太阳是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据此完成2~3题。2.上述涉及的天体系统层次有()。 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 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其()。 A.是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4.以下天体系统中,不包含火星的是()。 A.太阳系B.河外星系C.银河系D.总星系 5.能正确标注图1—1—2中天体系统的名称的是()。 A.①一太阳系B.②一银河系 C.③一总星系D.④一地月系 6.图1-1-3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7.下列各组天体中距太阳由远及近排序正确的是()。 A.金星、木星、海王星、天王星B.天王星、土星、火星、地球 C.水星、小行星带、土星、海王星D.地球、小行星带、火星、木星 8.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B.核裂变C.太阳辐射D.风能 9.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关联不大的是()。 A.生物活动B.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C.火山的爆发D.煤和石油的形成 10.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 A.光球、日冕、色球B.光球、色球、日冕 C.色球、日冕、光球D.色球、光球、日冕 11.通常情况下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是()。 A.太阳外部的整个大气层B.太阳内部 C.太阳大气的色球层D.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通用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

【通用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 《地理1》 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 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⑴宇宙环境:①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 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⑵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温度条件适中→液态水; ②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生存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 ③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产生水能、风能和洋流能。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①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②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4.太阳的大气分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5.太阳活动的形式: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和耀斑、太阳风 太阳活动周期性: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 6.地球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 ②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③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处处相等; 线速度,除两极点外,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反之,线速度越小。 7.地球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 ②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速度: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2019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文档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地 球 一、天体系统 (2)太阳系 日地距离: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地球——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有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三、地球运动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 时针) 角速度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除两极点外,全球各地相等,每小时15o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 同;海拔高,线速度大;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越往东时间越大; (3)地转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日期太阳直 射点位 置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方位 3月21 直射赤 道全球昼夜均分从赤道向两极递 减 全球正东日出 正西日落 3月21——9月23 太阳在 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 越长; 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 短; 南半球相反; 从太阳直射点从 南北两侧递减; 6月22日,北回 归线及其以北地 区太阳高度最大; 全球东北日出, 西北日落 9月23 直射赤 道全球昼夜均分从赤道向两极递 减 全球正东日出 正西日落 9月23——次年3月21 太阳在 南半球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 越长; 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 长; 南半球相反 从太阳直射点向 南北两侧递减; 12月22日,南回 归线及其以南地 区太阳高度最大; 全球东南日出, 西南日落 地质与地貌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1、三大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如右图) 三、内力作用与地貌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 跃,多火山地震。 ②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边界类型地形类型典型实例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消亡边界大陆板块—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海岸山脉、海沟、岛弧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海沟、亚洲东部岛弧链大洋板块—大洋板块洋中岛弧、海沟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分背斜、向斜两种形式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 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 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 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⑴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 ⑵国家政策⑶社会福利⑷文化观念⑸宗教信仰⑹自然环境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 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往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地⑵拉丁美 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北非 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 国内人口迁移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前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 籍管理制度,多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后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移以 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 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城市、工矿区迁 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2019高考地理大纲及考试说明

2019 高考地理大纲及考试说明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 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 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 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 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

2013年同步教学测试试卷 地理测试试卷 考试范围:必一必二;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50分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二分二至时地球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一2题。 1.自B至C,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上海昼长于夜,且昼长渐短 B海口市的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 C 南极圈内的极夜区域逐渐扩大 D太阳直射于南半球 2.地球由D公转至A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 A.一直加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一直变慢 D先变慢后变快 读北京某日相关气象预报资料,回答3--5题 3.资料日期中的31日所反映的可能是() A. 1月31日 B. 5月31日 C. 8月31日 D. 10月31日 4.资料中反映的天气系统为()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5.关于资料中三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31日受暖气团控制,气压较高 B. 1日白天气温低是因为云层大量吸收了太阳辐射 C. 1日、2日夜间气温低,因为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 D. 2日受气旋控制,白天气温较高 6. 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下列四组气候类型中不再存在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7. 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 A.a"为海洋,b为陆地 B.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 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和陆地水蒸发 D.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下图为某区域大洋环流简图,箭头为相应的盛行风带。据此回 答8~9题。 8.若图示区域为大西洋,则a处洋流的名称为() A.加那利寒流B.日本暖流 C.墨西哥湾暖流D.秘鲁寒流 9.图示洋流流向与下列地理事物运动方向相同的是() A.北半球地球俯视图的自转方向B.南半球的气旋 C.北印度洋冬季洋流流向D.北太平洋台风 当地时间2012年4月24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熔岩滚滚。埃特纳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为欧洲最高活火山。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读图完成10--11题。 10. 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示意大利火山喷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1. 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 A.②B.③C.④D.⑤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2~13题。

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

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01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817466798.html, 地理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