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知识点汇总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的方法:从哪一位置观察物体,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体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

从前面观察,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由几列、几层摆成的;从上面观察,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由几列、几排摆成的;从左、右面观察,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由几

层、几排摆成的。从左面和右面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如: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下面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

观察可知,这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从前面看有两层,第一层有3个小正方形,第二层正中间有一个小正方形,即;从上面看有前后两排,第一排有1个小正方形,第二排有3个正方形,即;从左面看有两列,第一列有1个正方形,第二列有2个正方形,即。

解答:

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如:观察下面的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图中给出的是由5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三个不同形状的物体,从上面、前面和左面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再判断相同与否。

观察:从上面观察,看到的都是由3个小正方形横着摆成的长方形,即,形状相同。

从前面观察,看到的都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分别是, ,,形状不同。

从左面观察,看到的都是由3个小正方形竖着摆成的长方形,即,形状也

观察物体时,视线应垂直于所要观察的平面。

易错题:

判断:一个物体从左面看到的是,则这个物体一定是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

分析:组成物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不一定是4个,只能说至少是4个。单凭从某一个位置看到的图形,是不能确定组成物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正确答案:?

小学年级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汇总

小学一至六年级得数学公式 基本公式: 1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与与-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 正方体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 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 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7 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S面积C周长π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π=2×π×半径C=πd=2πr (2)面积=半径×半径×n 9 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与差问题得公式: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与+差)÷2=大数(与-差)÷2=小数 与倍问题 与÷(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与-小数=大数)

高中文科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

高中文科数学公式及知识点速记 一、函数、导数 1、函数的单调性 (1)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增函数;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0)(>'x f ,则)(x f 为增函数;若0)(<'x f ,则)(x f 为减 函数. 2、函数的奇偶性 对于定义域内任意的x ,都有)()(x f x f =-,则)(x f 是偶函数; 对于定义域内任意的x ,都有)()(x f x f -=-,则)(x f 是奇函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3、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是曲线)(x f y =在))(,(00x f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0x f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000x x x f y y -'=-. *二次函数: (1)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2)焦点的坐标为241(,)24b ac b a a -+- 4、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①' C 0=;②1 ' )(-=n n nx x ; ③x x cos )(sin '=;④x x sin )(cos ' -=; ⑤a a a x x ln )(' =;⑥x x e e =' )(; ⑦a x x a ln 1)(log ' = ;⑧x x 1)(ln ' = 5、导数的运算法则 (1)' ' ' ()u v u v ±=±. (2)' ' ' ()uv u v uv =+. (3)'' '2 ()(0)u u v uv v v v -=≠. 6、会用导数求单调区间、极值、最值 7、求函数()y f x =的极值的方法是:解方程()0f x '=.当()00f x '=时: (1)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大值; (2)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小值.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分数指数幂 (1)m n a =0,,a m n N *>∈,且1n >). (2)1m n m n a a - = = (0,,a m n N * >∈,且1n >). 根式的性质 (1)当n a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数一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知识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2、了解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从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4、结合具体情景,对』千”和』万”有具体的感受。 5、初步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拨一拨(万以内数的读写) 知识点: 1、会数数: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等。 2、会读万以内的数:从高位起,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末尾有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3、会写万以内的数:从高位起,依次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位上写零。 4、初步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xx (万以内数比较大小) 知识点: 1、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先比较数位的多少,数位多的数比较 大,如果数位相同,先比位,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2、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结合实际进行万以内数的估计。 【篇二】 除法 分苹果(竖式除法) 知识点: 1、掌握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一)) 知识点: 1、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会用竖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二)) 知识点: 1、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一)) 知识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派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 (8)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4、四则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 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租船问题: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1、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 船,如果船没坐满,就再进行调整;2、尽量不空座或少空座。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 3、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 - b - c= a - (b+c) 。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 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 )× c = a× (b×c )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补充:(a-b)×c=a×c-b×c 4、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 ÷b ÷c= a ÷(b×c) 。 三、简便计算 常见乘法计算:(1) 25×4=100 125×8=1000 25×8=200 (2)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3)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50+98+50 488+40+60 =50+50+98 =488+(40+60) =100+98=198 =488+100=588 (4)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5)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二年级数学概念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 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 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数学】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 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0做除数没有意义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5。 二、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三、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 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或交换减数的位置。 a-b-c=a-(b+c)或 a-b-c=a-c-b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或交换除数的位置。 a÷b÷c=a÷(b×c)或a÷b÷c=a÷c÷b 5、有关简算的拓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测试卷及答案一、填空 1.填一填,找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考查目的:能从不同方向正确观察到几何体的形状。 答案:左面、正面、上面 解析:从正面看到的是列数和层数,从左面看到的是行数与层数,从上面看到的是行数与列数。本题中几何体有2行、3列、1层,从正面看到的图像应为3列1层,故第二幅图是从正面看到的;从上面看到的图像应为2行3列,通过对照原图发现第三幅图是从上面看到的;从左面看到的图像应为2行1层,故第一幅图是从左面看到的。 2.填一填,找出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形状。 考查目的:能从不同方向正确观察到几何体的形状,并能够分清左、右两方向看到的图形形状的差别。 答案:上面、正面、右面、左面 解析:此问题的判断方法同1题。几何体有3行、3列、2层,从正面看到的图像应为3列2层,故结合实际判断第二幅图是从正面看到的;从上面看到的图像应为3行3列,通过对照原图发现第一幅图是从上面看到的;从左、右面看到的图像应为3行2层,故第三、四幅图是从左、右面看到的。这里还要注意分清左、右方向,原图的最后一行的层数作为从左面看左起第一列的层数和从右面看右起第一列的层数,故发现第三幅图应为从右面看,第四幅图应为从左面看。 3.

在上面的图中,看到的是,看到的是,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那么,是从()看的,是从()看的,是从()看的,是从()看的。 考查目的:能从不同方向正确观察到几何体的形状。 答案:上面、左面或右面、正面、后面。 解析:此问题的判断方法同1题。几何体有1行、2列、3层。从正面看到的图像应为2列3层,故结合实际判断“大象”是从正面看到的;从上面看到的图像应为1行2列,通过对照原图发现“小羊”是从上面看到的;从左、右面看到的图像应为1行3层,故第“公鸡”是从左或右面看到的。这里还要注意分清正面和背面的差别,由于“老虎”看到的和看到的图形正好相反“大象”,故此“老虎”是从背面看到的。 4.如图: (1)从()面和()面看到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2)从()面看到的形状是。 考查目的:能从不同方向正确观察到几何体的形状。 答案:左面和右面或正面和背面、上面

二年级数学考试知识点整理汇总

二年级数学考试知识点整理汇总 二年级数学的知识点 观察物体知识点[从正面、侧面、上面看。] 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 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 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 6、练习 (1)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球) (2)在同一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3)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看到一个长方形。() (4)小明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正方形。() (5)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面观察,都不可能看到正方形。() (6)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7)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8)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9)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 学习好数学的必备知识 认识时间知识点 1、1时=(60)分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6、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画分针:教材P第3题,P105第12题。 优秀的数学二年级知识 数学广角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人教版 一、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4、四则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测试题

《观察物体(二)》同步试题 一、填空 1.填一填,找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2.填一填,找出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形状。 3. 在上面的图中,看到的是,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看到的是。 那么,是从()看的,是从()看的,是从()看的, 是从()看的。 4.如图: (1)从()面和()面看到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2)从()面看到的形状是。 5.仔细观察,找一找。

(1)(2)(3)(4)小明通过观察上面的四个几何体看到了A、B两种形状,如下图: ①从正面看,是图(A)的有()。 ②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③从左面看,是图(B)的有()。 ④从上面看,是图(B)的有()。 二、选择 1.从右面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 ①②③ 2.下面的几何体从侧面看,图形是的有()。 ①(1)(2)(4)②(2)(3)(4)③(1)(3)(4) 3.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回答问题: 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有(),从左面看形状相同的有()。 ①(1)(4)②(2)(3)③(1)(2)

4.给添一个小正方体变成,从()面看形状不变。 ①正面②上面③左面 5.认真观察下图,数一数。(如果有困难可以动手摆一摆再计数) 上面的几何体是由()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①5个②6个③7个 三、解答 1.小丽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了下面的立体图形,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1)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2)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3)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4)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2.摆一摆,用方格纸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总结 一、长度单位 1、厘米和米 (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如 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 2、线段 (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填空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2、1米=( )厘米,操场跑道长时200()。一张床大约是2(),手指的宽大约是()厘米。 3、量一个物体时,厘米尺的()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 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厘米,从0到8是()厘米,从6到13是()厘米。 4、8厘米+12厘米=()厘米3米+6米=()米 54米+12米=()米40厘米-30厘米=()厘米 二、填上“>”“<”或“=”。

35厘米25厘米5米500厘米45厘米54厘米 20厘米2米5米50厘米1米8厘米180厘米 三、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支粉笔的长是7()。 2. 铅笔盒长是23() 3. 教室宽6() 4. 一棵树高3() 5.小明的身高130() 6. 操场长80() 四、画一画。 1、请你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请你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笔算加法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 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 位借走的1。 3、两步计算:(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可以分两步列出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合写成一个竖式来计算;(2)有括号:分 两步,第一步计算竖式写在前面,第二步计算写在后面。先算括号再算外面,注意进位 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口算。 42+9= 43+3= 48+4= 25+3= 36-14= 87-77=

最新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四则运算 1、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3、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5、有关0的运算: 加法:0加一个数得原数 减法:(1)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乘法:0乘任何数得0 除法:(1)0不能做除数,(2)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6、租船问题:(1)先要考虑租哪种船便宜。(2)尽量不要有空位。(3)哪种方案空的位子少,那种更省钱。 二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公式:a + b = b + 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公式:a + b + c = (a + b) + c = a + (b + c) = (a + c)+b 3、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公式: ab = 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公式: abc = (ab)c = a(bc) = (ac)b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数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测试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检测题 一、填空姓名 1.填一填,找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2.填一填,找出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形状。 3. 在 上面的图中,看到的是,看到的是,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那么,是从()看的,是从()看的,是从()看的, 是从()看的。 4.如图: (1)从()面和()面看到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2)从()面看到的形状是。 5.仔细观察,找一找。 (1)(2)(3)(4) 小明通过观察上面的四个几何体看到了A、B两种形状,如下图: ①从正面看,是图(A)的有()。②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③从左面看,是图(B)的有()。④从上面看,是图(B)的有()。 二、选择 1.从右面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 ①②③ 2.下面的几何体从侧面看,图形是的有()。 ①(1)(2)(4)②(2)(3)(4)③(1)(3)(4) 3.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回答问题: 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有(),从左面看形状相同的有()。 ①(1)(4)②(2)(3)③(1)(2) 4.给添一个小正方体变成,从()面看形状不变。 ①正面②上面③左面 5.认真观察下图,数一数。(如果有困难可以动手摆一摆再计数) 左面的几何体是由()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①5个②6个③7个 三、解答 1.小丽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了 下面的立体图形,根据要求,选择适 当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1)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2)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3)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4)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2.摆一摆,用方格纸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3.下面的物体各是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 第一个由()个正方体摆成的。 第二个由()个正方体摆成的。 第三个由()个正方体摆成的。 第四个由()个正方体摆成的。

小学1-6年级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第一部分: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

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 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 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22,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3,什么叫比例:表 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24,比例的基 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25,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26,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

最新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 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例题 二、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 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 8、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三、表内乘法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表示:5×4或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一、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一)小数的意义 1、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 表示。 2、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分别是1 10,1 100,1 1000,…也可以写成0.1,0.01,0.001… 4、小数部分最大的计算单位是1 10,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5、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 6、在一个小数中,小数点后面含有几个小数数位,它就是几位小数。小数部分末尾的零也要计入其中。 7、理解0.1与0.10的区别联系: 区别:0.1表示1个0.1;0.10表示10个0.01,意义不同。 联系:0.1=0.10两个数大小相等。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可 以不改变数的大小,改写小数或化简小数。 8、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获去掉“0”,小数 的大小不变。(小数的大小与小数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9、单位换算 (1)1分米=0.1米1厘米=0.01米1克=0.001千克

较小单位的量化为较大单位的量的方法:当两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根据小数的意义把较小单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进而用较大单位的量表示。 (2)复名数改单名数:抄相同,改不同。(相同的单位抄在整数部分,不相同的单位按照上面的改写方法写在小数 部分)。 (3)其他改写方法:单名数互化 ①低级单位名数÷进率=高级单位名数。 ②高级单位名数×进率=低级单位名数。复名数与单名数 之间互化:抄相同,改不同(同单名数互化方法)。 (二)比大小 1、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十分位上数字大的小数就大…… 2、把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要先比较它们的大小。再按照题目 的要求按顺序排列。当单位不统一的几个数量比较大小时,要先将这几个数量的单位统一,再按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最后答题应按照最目中给的原数进行排列顺序。

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观察物体(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三、教学准备 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预设: 生: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预设: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的现象引入新课,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预设: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厘米()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 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 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 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 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 ()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定顶点)后画边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4、用三角尺可以画出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