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讲课

李玫瑾教授讲课
李玫瑾教授讲课

李玫瑾教授讲课

今天(2010年10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广联礼堂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这是广州市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课堂”的首场讲座。李玖瑾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

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正如很多凶手穷凶极恶,在生活中即非常懦弱,这要从他的童年找根源。

家长们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往往在他12岁左右,却殊不知孩子的异常心理也

许早在6岁左右就形成了。“孩子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在幼小时,大人的陪伴和教育非常重要。正如,孩子成年后喜欢的食物,取决于小时候父母常给他吃的;孩子小时候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会变成沉默内向;小时候没人管,孤弱无助的感觉会伴随直至他长大。

“抚养者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末代皇帝溥仪就是个例子。”李玫瑾教授说,溥仪年幼调皮,着实把大臣和太监们折腾得够呛,老师拿古代圣贤为例子苦劝也无效,最后还是奶妈出面才“镇”住了他。“奶妈把小皇帝往怀里一搂,告诉他,大臣太监也是人,以后别折腾人家了好吗,小皇帝立马点头了”。听了李玫瑾说的故事,家长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李玫瑾趁热打铁:“孩子12岁之前是心理抚养的关键期,3岁之前,父母一定

要自己带孩子。当孩子眷恋你,离不开你时,你才对他有教育和控制的能力。所以家长们要多陪陪孩子。”

杀亲案:家庭教育的悲剧

“北京李磊杀亲案等这些杀亲案是有共同性的,主要就在于人格方面的缺陷。”李玫瑾认为,“心理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早期如果没能抚养孩子而形成情感依恋关系,后期就很容易在管理过程中失去管理权,你管他,他就会恨你。”

据李玫瑾分析,李磊性格好斗,常与人打架。这些都体现出他不太成熟、不太懂事的性格特点。

始终令人惊诧的是,作案之后,李磊没有寻找藏身之处,而是选择去海南三亚旅行,被捕后还称“三亚真好,如果有来生,一定来三亚”。

“他杀了那么多人,还有心思去享受。那么对这种人而言,藏起来是很痛苦的,是需要忍的。他忍不了,就一定要挥霍。”据报道,李磊在逃亡期间疯狂挥霍,每天花钱过万元。李玫瑾分析认为,李磊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缺陷。

接触了很多耸人听闻的杀人案件之后,李玫瑾发现,早期的教育和抚养,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她利用自己的博客“农家小院”来发表“心理抚育”系列博文。

她写道:“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的‘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如果人在

1

生命的初期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这种人容易形成冷漠、拒绝他人、无情残酷等性格。”

李玫瑾认为,父母一定要亲自抚养孩子,“要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感,同时还要有性格方面的教育,要让他想到别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认为,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性格教育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弱能的情况,体现为自尊心特强、脾气大。“当其成年以后,只要遇到问题,遇到麻烦,就有可能出现危险的结果。他不会用复杂的方式处理,只会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

李磊就是其中的典型,情感教育的不连续和性格的缺陷,使他最终将屠刀伸向了自己的骨肉至亲。

“当你拥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李玫瑾教授说,“可惜的是,在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试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的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李玫瑾教授讲课——成长中的心理抚养(2)2010-10-11 15:20学会对孩子说“不”

孩子没人照顾不行,但过分宠爱也不行。李玫瑾教授说,许多“逆子杀亲”案件的凶手,很多是小时候父母惯出来的。小时候惯得太厉害,长大后再管束,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子”倾向就是这么来的。因此,家长们要学会“恩威并施”。

在李玫瑾看来,孩子3~6岁期间一定要进行性格培养。在6岁之前对孩子说“不”,他可能会哭闹、打滚,最后仍会服从;要是拖到12岁以后再说“不”,孩子可能会反抗,比如离家出走甚至采取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

如何对孩子说“不”,李玫瑾教了家长们一招,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要遵循“四不”原则:不打、不骂、不急于讲道理、不走开。家长只需做一件事——把孩子带回卧室或书房,关上门进行一对一的教育。首先告诉孩子,今天这件事是你不对,然后可以笑眯眯地坐下,看孩子哭闹。等孩子哭累了,再找条热毛巾帮孩子擦擦脸。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要是不吃这一套,家长们也可以先问他“你这样做对吗”,在孩子争辩的时候,静静地盯着他看,等他安静下来。总之,家长需要表达一种态度:这件事是你不对,你再闹也没有用,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孩子不吭气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他一个商量的机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以后有什么想法就好好跟大人说,我们会好好考虑。比如,想吃第二根冰棍,现在不行,下午几点以后可以吃;想买玩具,现在不行,期末考试以后我们再买。

“糖果训练”培养控制力

李玫瑾认为,现在不少孩子缺乏一个自我控制的教育过程,导致成年后控制力较差。大人可以这样训练孩子:给他一些糖果等喜欢的零食,分量比平时多一些,并与他约好,明天的这个时候,如果零食还能剩下来一些,他就能再得到双份零食。

第一次训练时,大多数孩子会忍不住吃掉所有的零食,家长看到了也别吭气。第二天再按约定,拿了糖果找孩子,哟,违约了,马上收起糖果走人。这时候孩子虽然很沮丧,但是明白了控制住“馋虫”的好处。如果之前家长们做过“说不”的训练,孩子也不敢跟你哭闹。隔一段时间再训练第二、第三次,孩子们自然会吸取教训,学会自我控制。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李玫瑾教授常常听到朋友的抱怨:我的孩子有这个那个毛病,怎么改啊,在她看来,问题的根源常常在父母身上。大人们学会从自身找原因,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长们于是开始了“现场学习”。有位母亲举手提问:9岁的女儿特别爱哭,被老师批评了哭,与同学有矛盾了也哭,怎么办,李玫瑾分析说,这跟孩子小时候被照顾得太周到有关。在孩子哭的时候,家长不要做任何事情,让她哭个够。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有反应,反而不好。如果事发原因很重要,家长可以干预一下;如果不重要,可以暂时不理睬。

另一位母亲诉苦说,自己送孩子上了一些兴趣班,如围棋、钢琴、舞蹈等。刚开始孩子进步很快,现在却出现了逆反心理,对大人的督促非常抗拒。李玫瑾表示,家长的过度控制,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由度少了,产生了排斥心理。每天给孩子安排1/3的时间学习就够了,其余时间让他自己玩耍。另外,家长送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目的性太强了,比如学钢琴不是为了欣赏音乐,而是为了考级。要是把它当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孩子学会弹一首曲子,全家人一起唱,其乐融融,孩子也就有动力了。

2

一名家长紧接着问,孩子7岁多了,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去别人家时不仅要吃东西,还要把东西带回来。这是不是自私,大家都笑了起来,李玫瑾

也笑着建议说,父母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比如在大家庭的聚会中,交给他一个任务:把切好的西瓜等水果食物,给每一个人分发过去,形成与别人分享的习惯。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李玫瑾教授提出,青春期(13-18岁)是成长转折的关键期。心理变化出现几种情况:独立意识增强,尊重意识增强,逆反心理突出,抽象能力+想象内容不平衡,同伴影响力上升,性意识觉醒。面对这些变化,李教授认为要了解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可能是学校学习的失败——学校教育的特征是比较和竞争,学校教育的模式是同一模式,容易忽略素质差异。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要适时对教育方式进行调整:1、命令变商量 2、以朋友般的态度尊重待之 3、让孩子为家庭的重大问题分忧分责 4、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发现自己教育方式中的问题 5、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相关家庭背景 6、关注孩子的兴趣取向,尽可能共同欣赏,引导良好的兴趣 7、要给孩子以信任 8、为他的善良、成长、负责的表现而骄傲~李教授还指出了父母在进行青春期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

一、有些话要点到为止。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

二、当发现孩子迷上网络时,1、对孩子的兴趣表示肯定;2、经常与他讨论他感兴趣的内容;3、鼓励并拓展他发展其他的有益的兴趣;4、不要太焦虑

三、当发现孩子初恋时,对策——给孩子写封家书,祝贺孩子长大了,有很好的社会性发展;告诉孩子你的恋爱开始于何时,有何感想;告诉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其中的道理与责任;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让他把握分寸。(中学可以交朋友,但不要确定男女朋友关系。)帮助孩子提高鉴赏异性的水平。

3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_心得体会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 近期,学校领导给我们安排了视频讲座。视频中李教授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点是未成年人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第二点是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第三点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有关键期。孩子18岁之前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和12岁之后的青春期。依恋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12岁之前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只放在智力方面,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培育。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对李教授关于12岁之前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李教授说6岁之前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孩子要学会说“不”,从而克制孩子的任性;但是也不能打骂,要和孩子耐心的交流,问清孩子坚持的原因从而防止孩子的压抑;对于孩子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忍耐的重要性;因为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包容、大度的性格,防止孩子的自私;李教授还提出通过让孩子去学游泳的例子来让孩子知道忍受挫折意义。 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防止压抑这一点,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推拿,可是朋友临时有事,让我照顾孩子,于是我带俩孩子去推拿。骑的是自行车,只能一个走,一个坐车子;回来时他俩交换,当我这样做时,

看到孩子有情绪了,心想等到推拿回来后再和孩子沟通。可是我脾气有些急,看到孩子有情绪,就噼里啪啦的把说孩子一顿,自以为是的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按照我说的办就行。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当我平静的问孩子的想法时,他想让我们一起步行去推拿。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那样做是压抑了孩子的想法,不过好在孩子还小,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我要去和孩子耐心平等的沟通,鼓励孩子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的我要充分的肯定,有异议的我要耐心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防止压抑。 通过李玫瑾教授的讲解,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作为家长不是只给孩子吃饱穿暖,更要从小给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我也会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 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生活积累的结果。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 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 授,研究生导师。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 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能叫做家庭健 全,并不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 孩子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时期找到原因。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这群1宝的家长还没涉及到的,但是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往往出现了 “果”再去寻“因”,由于成长的唯一性,所以意义就不大了。

开讲啦李玫瑾复习过程

开讲啦李玫瑾

开讲啦李玫瑾演讲稿: 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演讲时间:2015-09-12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开讲啦》第150期的励志演讲稿 我今天讲的题目,实际上不是心理学。我在这段时间内,根据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研究,和我的感悟,我有一个话题想讲,叫“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我们现在娱乐的,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的国学也很丰富,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哲学,好像有点冷淡,那么它到底跟我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人生、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所以我想今天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想先从一个案件的调查来说起,这个案件的犯罪人他不光体力超常,而且他非常聪明。这个聪明,我们从他作案的当中来看。他最开始他说我要挣钱,我要做大案,那大案是什么呢?他骑自行车外头去找,他就走到一个冷库那儿,正好看到老板在收海鲜。大家知道收海鲜,他那个钱币都是一沓子一沓子,放在桌上的,过完称以后,两沓子就给出去了。结果这小子一看说,这老板有钱。于是他晚上和他几个同伙,跑到人家老板家里头,把人家绑架以后,让人拿钱。后来老板说,我的钱都在冷库,于是就带着他去冷库。把钱拿完以后,他拿到钱很高兴,他就把老板给放了。结果没想到,老板马上就报警了,结果他那两个同伙,因为当时没有电话联系,还在家里等候,结果被警察抓了。抓了以后他很气愤,躲过风头之后,他想来报复这个老板。于是他在别的地方,和他的同伙弄了一把枪。当他跑回来的时候,说句实话,我们警察真的

是火眼金睛,走在大街上,不知道怎么就看出这两个人神情不对。于是我们两个巡警,就把他们俩拦截下来了,说:“你们俩站住,干什么去!”这个时候他们拿出枪,砰砰就开始朝警察打。两个警察当时全中弹,后来牺牲了。那么他做完这个案件,也就是老板没报复成,但是打死了我们的两名巡逻警察,于是我们发出了A级通缉令。大家都知道A级通缉令是重大案件了。这个犯罪人跑掉了以后,后来我们在一个省去围捕他,设计了三道包围圈。结果这小子特别聪明,他去找他女朋友,他走到院门口的时候,他看女朋友一直没有笑,他突然觉得不对。他一脚踏在门口,然后扭头就开始往外跑。我们第一道里边失效了,第二道就开始围上了,第三道在马路上。结果他就讲:“我的想法是,我肯定跑不过他们有车的,所以我就往胡同跑,就让他们的车进不了胡同。”但是摩托车能进胡同,他就说:“我跑不过骑摩托车的,于是我紧跑几步,突然扭头回来,就冲着摩托车跑过去。”我们的刑警虽然穿了防弹衣,虽然戴了防弹的头盔,但是他跑到我们警察跟前,对着脸砰砰就是两枪。这个刑警倒下以后,后边的人全部被堵上,他跑掉了。我举这些例子我想说什么呢?我们的刑警讲,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天生犯罪人,他绝对有犯罪的能力。 这么一个人,我们虽然A级通缉令发出来了,他居然逃亡了12年。最后的4年呢,他在一个监狱里头,被我们最后筛查出来了。筛查出来以后,这个人抓了,我当时就特别想了解,他的一些犯罪心理问题。当我去见他的时候,我坐在谈话室,半天不见他来。然后我问刑警,我说他磨叽什么呢?刑警说他正在梳妆打扮。我说这小子还梳妆打扮,他们说他很注意形象,然后这时候我就想,我说这小子来了以后,我得给他一个下马威,否则的话没法跟他谈话。他们告诉我,说他在被抓住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假名字。叫什么呢?叫周全。他很明

李玫瑾谈家庭教育

李玫瑾:大人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主持人语:生活中常听到做父母的抱怨,有的说孩子从来不跟我说太多的话,有的说孩子最近总偷我的钱,有的说孩子刚初中就谈恋爱,说他两句就闹自杀,还有的说孩子每天就玩电脑什么都不干,更严重的还要离家出走……李玫瑾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在孩子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根源其实来自对孩子早年教育的忽略和缺失。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再次提醒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育,而是陪伴他成长。 嘉宾:李玫瑾,女,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二级警监。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实录: 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大的恩情 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我们的父母也都爱孩子,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很多社会的问题都可归结于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归结于哪儿呢?归结于人的早

年。 A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首先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他的问题不在成年。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更有钱,结果他奋斗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我们讲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很好地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我记得最早有一次在全国家庭教育会上,当时有个领导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说对不起,你让我说,我就要这样说,而且要说到所有的地方。抚养人对被抚养者,首先你有他生命的决定权,第二你有他物质发展的提供权利,第三你对他照顾的程度也是你决定的,第四他的个性完全是你造就的,所以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身边大人的问题。我又用了另外一段话,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我经常遇到一些案件,有记者给我打电话说,“李老师怎么样来教育这些孩子们?”我说你错了,现在不是教育孩子们,而是教育身边的大人。有一个老总,咱们国内品牌的一个老总,通过《今日说法》的记者找到我说,“李老师,我这儿子老偷钱,我想领他来见见你。”我跟他电话里讲,你儿子不用来,你来就行。什么意思?问题在你的

青春期叛逆心理讲座 讲稿

青春期叛逆心理讲座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青春期叛逆心理的知识。(page 1)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定义:(page 2) 青春期叛逆心理是指青少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这里的“对方”尤其指我们的父母长辈和老师。叛逆心理是我们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我们这个年龄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那么青春期叛逆心理在我们身上有哪些表现呢?(page 3) 在分享这些表现的同时,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这些心理或行为。 一是认为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比如父母给我们规定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学校里的规章制度等,大多数同学认为是不合理的,认为这些规定、制度剥夺了我们的自由。有些人是背后有怨言,而有些同学呢,则以违反这些规定、制度的行为来表示不满。这些都是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具体表现。 (page 4)二是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更不愿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我们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家长、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而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处于家长和老师们的监管之下,因此当师长再三叮嘱同一件事时,我们常常会感到厌烦,甚至恼怒。尤其是在认为家长、老师的话有漏洞时或者他们批评我们时,我们会觉得特别反感和恼怒,从而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和行为,来显示自己的“成熟”,却往往是事与愿违,显得更加幼稚,也可能伤害师长们的感情。 (page 5)三是“逆反行为”频发。什么是逆反行为呢?简单来说,逆反行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顶牛”、“对着干”等行为。逆反行为的对象往往是针对“教育者”。这种反常的心理和行为是由于我们的逆反心理作祟,目的是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长大了”。 同学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身上是不是也经常出现以上这些心理和行为?心理学上认为,青春期叛逆心理是这些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那么青春期叛逆心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page 6) 青春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有4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自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2篇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2篇 篇一 近期,学校领导给我们安排了视频讲座。视频中李教授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点是未成年人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第二点是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第三点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有关键期。孩子18岁之前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和12岁之后的青春期。依恋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12岁之前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只放在智力方面,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培育。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对李教授关于12岁之前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李教授说6岁之前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孩子要学会说“不”,从而克制孩子的任性;但是也不能打骂,要和孩子耐心的交流,问清孩子坚持的原因从而防止孩子的压抑;对于孩子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忍耐的重要性;因为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包容、大度的性格,防

止孩子的自私;李教授还提出通过让孩子去学游泳的例子来让孩子知道忍受挫折意义。 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防止压抑这一点,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推拿,可是朋友临时有事,让我照顾孩子,于是我带俩孩子去推拿。骑的是自行车,只能一个走,一个坐车子;回来时他俩交换,当我这样做时,看到孩子有情绪了,心想等到推拿回来后再和孩子沟通。可是我脾气有些急,看到孩子有情绪,就噼里啪啦的把说孩子一顿,自以为是的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按照我说的办就行。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当我平静的问孩子的想法时,他想让我们一起步行去推拿。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那样做是压抑了孩子的想法,不过好在孩子还小,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我要去和孩子耐心平等的沟通,鼓励孩子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的我要充分的肯定,有异议的我要耐心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防止压抑。 通过李玫瑾教授的讲解,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作为家长不是只给孩子吃饱穿暖,更要从小给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我也会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篇二

开讲啦李玫瑾演讲稿

开讲啦李玫瑾演讲稿 开讲啦李玫瑾演讲稿 对犯罪心理学以及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等有专业领域的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教授李玫瑾导师来到开讲啦做客了,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开讲啦 李玫瑾演讲稿。本篇开讲啦李玫瑾演讲稿的文章由管理资料下载站分 享提供。开讲啦李玫瑾演讲稿: 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演讲时间: 201X-09-12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开讲啦》第150期的励志演讲稿我今天讲的题目,实际上不是心理学。我在这段时间内,根据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研究,和我的感悟,我有一个话题想讲,叫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我们现在娱乐 的,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的国学也很丰富,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哲学,好像有点冷淡,那么它到底跟我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人生、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所以我想今天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我想先从一个案件的调查来说起,这个案件的犯罪人他不光体力超常,而且 他非常聪明。这个聪明,我们从他作案的当中来看。他最开始他说我 要挣钱,我要做大案,那大案是什么呢?他骑自行车外头去找,他就走到一个冷库那儿,正好看到老板在收海鲜。大家知道收海鲜,他那个钱币都是一沓子一沓子,放在桌上的,过完称以后,两沓子就给出去了。结果这小子一看说,这老板有钱。于是他晚上和他几个同伙,跑到人家老板家里头,把人家绑架以后,让人拿钱。后来老板说,我的钱都在冷库,于是就带着他去冷库。把钱拿完以后,他拿到钱很高兴,他就把老板给放了。结果没想到,老板马上就报警了,结果他那两个同伙,因为当时没有电话联系,还在家里等候,结果被警察抓了。抓了以后他很

气愤,躲过风头之后,他想来报复这个老板。于是他在别的地方,和他的同伙弄了一把枪。当他跑回来的时候,说句实话,我们警察真的是火眼金睛,走在大街上,不知道怎么就看出这两个人神情不对。于是我们两个巡警,就把他们俩拦截下来了,说: 你们俩站住,干什么去! 这个时候他们拿出枪,砰砰就开始朝警察打。两个警察当时全中弹,后来牺牲了。那么他做完这个案件,也就是老板没报复成,但是打死了我们的两名巡逻警察,于是我们 发出了A级通缉令。大家都知道A级通缉令是重大案件了。这个犯罪人跑掉了以后,后来我们在一个省去围捕他,设计了三道包围圈。结果这小子特别聪明,他去找他女朋友,他走到院门口的时候,他看女朋友一直没有笑,他突然觉得不对。他一脚踏在门口,然后扭头就开始往外跑。我们第一道里边失效了,第二道就开始围上了,第三道在马路上。结果他就讲: 我的想法是,我肯定跑不过他们有车的,所以我就往胡同跑,就让他们的车进不了胡同。但是摩托车能进胡同,他就说: 我跑不过骑摩托车的,于是我紧跑几步,突然扭头回来,就冲着摩托车跑过去。我们的刑警虽然穿了防弹衣,虽然戴了防弹的头盔,但是他跑到我们警察跟前,对着脸砰砰就是两枪。这个刑警倒下以后,后边的人全部被堵上,他跑掉了。我举这些例子我想说什么呢?我们的刑警讲,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天生犯罪人,他绝对有犯罪的能力。这么一个人,我们虽然A级通缉令发出来了,他居然逃亡了12年。最后的4年呢,他在一个监狱里头,被我们最后筛查出来了。筛查出来以后,这个人抓了,我当时就特别想了解,他的一些犯罪心理问题。当我去见他的时候,我坐在谈话室,半天不见他来。然后我问刑警,我说他磨叽什么呢?刑警说他正在梳妆打扮。我说这小子还梳妆打扮,他们说他很注意形象,然后这时候我就想,我说这小子来了以后,我得给他一个下马威,否则的话没法跟他谈话。他们告

最新-认识犯罪心理学演讲稿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励志演讲稿 精品

认识犯罪心理学演讲稿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励志演讲稿我想先从一个案件的调查来说起,这个案件的犯罪人他不光体力超常,而且他非常聪明.这个聪明,我们从他作案的当中来看.他最开始他说我要挣钱,我要做大案,那大案是什么呢他骑自行车外头去找,他就走到一个冷库那儿,正好看到老板在收海鲜.大家知道收海鲜,他那个钱币都是一沓子一沓子,放在桌上的,过完称以后,两沓子就给出去了.结果这小子一看说,这老板有钱.于是他晚上和他几个同伙,跑到人家老板家里头,把人家绑架以后,让人拿钱.后来老板说,我的钱都在冷库,于是就带着他去冷库.把钱拿完以后,他拿到钱很高兴,他就把老板给放了.结果没想到,老板马上就报警了,结果他那两个同伙,因为当时没有电话联系,还在家里等候,结果被抓了.抓了以后他很气愤,躲过风头之后,他想来报复这个老板.于是他在别的地方,和他的同伙弄了一把枪.当他跑回来的时候,说句实话,我们真的是火眼金睛,走在大街上,不知道怎么就看出这两个人神情不对.于是我们两个巡警,就把他们俩拦截下来了,说:“你们俩站住,干什么去!”这个时候他们拿出枪,砰砰就开始朝打.两个当时全中弹,后来牺牲了.那么他做完这个案件,也就是老板没报复成,但是打死了我们的两名巡逻,于是我们发出了通缉令.大家都知道通缉令是重大案件了.这个犯罪人跑掉了以后,后来我们在一个省去围捕他,设计了三道包围圈.结果这小子特别聪明,他去找他女朋友,他走到院门口的时候,他看女朋友一直没有笑,他突然觉得不对.他一脚踏在门口,然后扭头就开始往外跑.我们第一道里边失效了,第二道就开始围上了,第三道在马路上.结果他就讲:“我的想法是,我肯定跑不过他们有车的,所以我就往胡同跑,就让他们的车进不了胡同.”但是摩托车能进胡同,他就说:“我跑不过骑摩托车的,于是我紧跑几步,突然扭头回来,就冲着摩托车跑过去.”我们的刑警虽然穿了防弹衣,虽然戴了防弹的头盔,但是他跑到我们跟前,对着脸砰砰就是两枪.这个刑警倒下以后,后边的人全部被堵上,他跑掉了.我举这些例子我想说什么呢我们的刑警讲,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天生犯罪人,他绝对有犯罪的能力. 这么一个人,我们虽然通缉令发出来了,他居然逃亡了12年.最后的4年呢,他在一个监狱里头,被我们最后筛查出来了.筛查出来以后,这个人抓了,我当时就特别想了解,他的一些犯罪心理问题.当我去见他的时候,我坐在谈话室,半天不见他来.然后我问刑警,我说他磨叽什么呢刑警说他正在梳妆打扮.我说这小子

李玫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李玫瑾: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文|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本文摘编自李玫瑾教授在2008年6月15日于国家图书馆文津堂进行的一次讲座,名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内容有删改。 父母对处于幼儿时期(六岁以下)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每个父母各有各的方法,都是希望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这世界上唯一不经培训就上岗的职业就是父母。很多时候可能不经意间,父母的言行就带给孩子一些不好的影响。 六岁前的孩子需要如何培养,又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强烈推荐各位读者看看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讲座,补上关键的一课。 李玫瑾教授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她认为,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1 学会对孩子说“不”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对六岁之前的孩子说“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比如,很多孩子在三四岁时都会跟家长闹脾气,作为家长你应该怎么处理呢? 那就是会跟他们说“不”,这件事情说不行就是不行。 虽然这样可能会使孩子闹得更厉害。但却能给他们养成一个好习惯,如果等到孩子大一点了,比如十几岁的年纪,家长如果那时候才跟孩子说“不”,可能就有点晚了。到时候孩子可能会这么跟你闹:第一,离家出走,因为他长大了;第二,他甚至会跳楼自杀,还有服毒自杀的…… 这其实并不夸张,我曾经在《今日说法》节目中做过一个案例:一个十二岁男孩,因为被母亲骂了一顿,他就服毒自杀了。 记者当时问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知道服毒自杀呢? 我说,那是因为你的爱在他看来是没有限制的,他知道你爱他,所以就用你的爱来威胁你,只是他并不知道死的含义。 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错误信息:爱没有限制。

李玫瑾教授讲课

李玫瑾教授讲课 今天(2010年10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广联礼堂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这是广州市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课堂”的首场讲座。李玖瑾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 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正如很多凶手穷凶极恶,在生活中即非常懦弱,这要从他的童年找根源。 家长们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往往在他12岁左右,却殊不知孩子的异常心理也 许早在6岁左右就形成了。“孩子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在幼小时,大人的陪伴和教育非常重要。正如,孩子成年后喜欢的食物,取决于小时候父母常给他吃的;孩子小时候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会变成沉默内向;小时候没人管,孤弱无助的感觉会伴随直至他长大。 “抚养者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末代皇帝溥仪就是个例子。”李玫瑾教授说,溥仪年幼调皮,着实把大臣和太监们折腾得够呛,老师拿古代圣贤为例子苦劝也无效,最后还是奶妈出面才“镇”住了他。“奶妈把小皇帝往怀里一搂,告诉他,大臣太监也是人,以后别折腾人家了好吗,小皇帝立马点头了”。听了李玫瑾说的故事,家长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李玫瑾趁热打铁:“孩子12岁之前是心理抚养的关键期,3岁之前,父母一定 要自己带孩子。当孩子眷恋你,离不开你时,你才对他有教育和控制的能力。所以家长们要多陪陪孩子。” 杀亲案:家庭教育的悲剧 “北京李磊杀亲案等这些杀亲案是有共同性的,主要就在于人格方面的缺陷。”李玫瑾认为,“心理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早期如果没能抚养孩子而形成情感依恋关系,后期就很容易在管理过程中失去管理权,你管他,他就会恨你。” 据李玫瑾分析,李磊性格好斗,常与人打架。这些都体现出他不太成熟、不太懂事的性格特点。

听李玫瑾未成年人

听李玫瑾未成年人(0-18岁)心理讲座笔记 前几天听了李玫瑾教授的关于未成年人心理的讲座,她从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多年,对儿童问题的见解真的是深刻而质朴。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 任何生命都有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0-6岁,形成问题;6-12岁,潜伏期;12-18岁,行为表现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一生是身边成年人造成的”,抚养人对被抚养人有 生命决定权,物质提供权,照顾程度权,个性决定权 “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 是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 是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 是唠叨来的; 我的残忍- 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的自私无耻- 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 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结果(所以说作为一个父母责任重大) 第三,家庭的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孩子的时间; 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心理抚养重要的一个因素叫陪伴。

第四,人性的教育大于智力教育 生存教育应该大于精华教育- 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更大 第五,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性格是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智力,分数,学历固然重要; 但成功的人,一定是:有责任,能合作的人;有自制,能付出的人; 而合作,责任,自制,付出,均为性格。 性格:取决于6岁前的抚养方式 克制任性:6岁前对他说“不” 防止压抑:鼓励其说出理由 抵制冲动:诱惑与条件同予 防止自私:食物与饮食训练 防止娇气:游泳等体育锻炼 第六,保护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家长要知道生命个体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 一个从小没有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 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和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善待别人? --- 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 --- 一个从来没有承担过自己责任和过错的孩子,怎么会在长大时有担当?怎么去预料错误

网红育儿专家李玫瑾教授来深谈家庭养育之道:不养就没有育的资格

网红育儿专家李玫瑾教授来深谈家庭养育之道:不养就没有育的资格 “10月26日,2019年家庭教育学术年会在深圳市罗湖区启幕,网红育儿专家李玫瑾教授受邀在会上做了题为《尊重并遵循人的养育之道》的报告。 “在孩子的问题上,当前发现的最好预防是养育,如果每个家庭把孩子养好了,我们这个社会就一定好。”李玫瑾指出“家庭的养育与学校的教育还是有区别,不养的话就没有育的资格”。 “养育,影响并决定一个民族的实力”,她表示社会的支点正是“人”。她提现场提出思考,既然人是托起社会的支点,那么谁托起了人?是否可以这样推演:如果你想摧毁一个民族,先让他的人的质量降低,如果要让人的质量降低,先让一个家庭名存实亡。由此她表示:“我们真正能决定的就是人为的养育,这个养育怎么养就是很重要的问题。” 李玫瑾表示最早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出生到3岁的抚养”。很多人疑惑,0-3岁主要是喂奶,没法教育。但这是不对的,教是用嘴,养是动作,养是你的呼应,你对一个孩子哭声呼应的快慢、呼应的人数多少等都可以决定一个人成年之后很重要的心理发展。 自然的养育之道是从依恋开始,一对一的依恋关系对人早期

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依恋决定人的养育,还需要亲自和稳定这两个前提。你只有亲自抚养、稳定抚养、连续抚养,才能塑造孩子的一个心理完整的正常人格。人类曾不断探讨,可不可以把麻烦的养育进行简化?但就曾经简化的养育模式实验而言,结局是悲惨的。 在此次大会发言前,李玫瑾还接受了南都记者采访。采访中,她谈到了她选择这个发言主题的缘由,也谈到了对“家庭教育”的看法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 李玫瑾教授在现场@所有人,她深情呼吁:要养孩子就要认真地养,挣来的不是钱,是他一生、也是父母晚年幸福的投入。养育陪伴不在孩子未来挣钱多少,而是养出孩子的好情感,养出他的人性,养出他的生活,生活才是我们的本质。生活有很多种,不是高学历才是生活,而是有很多种生活。李玫瑾提出三点: 1、鉴于人类特有的养育要求,建议全社会高度重视人的养育稳定性,尽最大努力给母亲养育时间。仍呼吁:三年养育期,值得须舍得。 2、扶贫政策可否考虑,贫困地区家有12岁以下的孩子至少为一个家庭解决一个人本地就业的问题?以保障家庭父母之一住家。 3、社会可否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并指导母亲在家创业:指导其手工业、农产品、养殖等方式创业,组织网络销售渠道。

李玫瑾-修养必须经历生命教育

李玫瑾-修养必须经历生命教育 李玫瑾:修养必须经历生命教育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因为对青少年重要案件的专业点评,而被大众熟知。 她本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分到学校后,对犯罪心理很感兴趣,而其分析常常与结果完全吻合。除了任教调研,刑侦局要找她分析,媒体要找她点评,公益讲坛找她宣讲青少年犯罪预防她尽力传播,“看到悬崖,就要喊,让人们警惕。” 采访当日,李教授坐在露天咖啡屋,珍珠项链,举止优雅,白发和眼神一样温柔。李玫瑾曾多次亲临犯罪现场,直面残酷。但她绝对不看结束生命的过程,包括罪犯行刑。“活生生的生命没了。不忍。” 她天性善良。小时候住在平房,谁家在杀鸡,小孩子聚拢去看闹成一团,而她躲开。有人把猫从屋顶丢下来,猫疼得直打滚,她抱起来,一把搂进怀里。 她的两个博客的个人签名分别是:修心养生;自然唯真。 作为犯罪心理研究者,作为在药家鑫点评风波中遭受语言暴力的大学教授,她对当代青年的修养问题也很关切,小到“扶门的习惯”,“口德决定运势”,大到家庭教育、生命教育,对于如何提升精神气质,都有独到的见解。 访谈: 《中国青年》:早在评点药家鑫一案时,你就遭遇过年轻网友的语言暴力。你说,“听其言,知其心。无知、思想的贫乏带来危害,甚至灾难。”请问你会建议身边的年轻人,首先从哪个方面修心养生, 李玫瑾:有篇文章说过,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伤人以言,甚于刀剑。修

炼口德,就是修炼自己的气场,一身正气才能好运多多。这是人们应该具有的修养,有了这样的修养,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青年》:你说过青少年要经历成对的教育,比如成功教育对应挫折教 育。包括在李某某的成长过程中,他有求必应,也在冰球、书法、歌唱等方面获得多项奖项,几乎没有经历挫折,却有明显的性格缺陷,欠缺修养。为什么会这样, 李玫瑾:挫折失望也是人生课程之一。李某某家庭完整,衣食充足,教育丰 富,但缺乏性格教育。年轻人也会为人父母,必须重视家庭教育里的心理抚养。最晚要在孩子6岁之前,学会对他说“不”。比如找个他任性的事情,狠下心来,看着他,让他哭个痛快,有意培养孩子的克制性。二是延迟满足。比如看上的玩具不给买,培养孩子的耐性。三是诱惑训练,为了明天必须克制今天的欲望满足。如果没有这样的性格培养,难免长大后肆意妄为。 成年之后,矫正人格的缺陷如同治疗生理上的慢性疾病。去根较难。 《中国青年》:“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几度成为热议话题,年轻人 的修养成为攻击目标,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玫瑾:说另一个例子。在德国,如果你没有扶门习惯,都会遭到排斥。并非 有人天生素质高,而是政府对行为规则的确立,如果不扶门而撞到人,你得负责所有赔偿。慢慢地,行为形成了习惯。文化知识水平不能和修养画等号,修养也需要培养,勿以善小而不为。 还有,有的父母老了得不到子女照顾,很气愤,可你当初培养过他怎么爱你吗,怎么帮你分担,有没有告诉孩子,你会强大,我会衰老,人要互相支撑, 性格,包括个人修养,都是父母的社会心理成熟度在孩子身上的表达,也是社会整体品质在每个人身上的表达。 《中国青年》:作为大学老师,你向来觉得生命教育超过任何技能教育,为什么,

李玫瑾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 学习笔记(全)v1

李玫瑾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 学习笔记 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所以我在整个职业过程当中非常重 视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问题。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你会发 现他早年关系密切相关。那么这个相关让我开始重视这一部分的工作,也是 我在媒体上或者在很多公共场合在做大量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 这个预防工作实际上和我们现在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现在生活有几个 特点,第一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说的简单点,也就是说 等你有经验了,你就没有机会了。第二个特点现在社会大家是更多的社会化 生活,我们到点就要去上班,然后到点下班,到家里还要忙很多的事情。所 以现在变成什么?就是家庭成员真正能在一起,进行很好的这种交流教育, 这样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很多家长都觉得这个孩子虽然是自己带大的,但 是感觉到非常有时候很困难,带起来很陌生或者很难解决一些问题。所以出 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我今天想重点讲一讲,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他有哪些 关键点?那么这些关键点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今天简要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 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首先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问题 当然我觉得我们大多数的这个青少年或者说未成年人都是健康成长的,而且只要家庭比较好,父母是一个对孩子非常严格要求的,这个孩子都会很 好的成长,但是也有些父母也是很好的人,而且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但是 孩子也有很多的问题。(例证:外交官16岁男孩无法管理) 1.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 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 方式有关。真正要解决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大人,这是很多家长没有意 识的。 2.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 滞后反映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有的时候当你发现这个孩子已经不好教育了。一般都在青春期十四五六岁,这时候孩子有时候很难管,但问题往往 是往前。我打一个比喻,就是说当我们坐到医生面前的时候。这个任何一个

李玫瑾育儿读后感

李玫瑾育儿读后感 听了李玫瑾教授的很多实际案例分析,说到孩子教育问题,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每个孩子性格也不同。教育方式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一样的。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长。如何教育好孩子没有统一的模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 我觉得孩子要有一个好的品格、性格。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些品质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一生,受益一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赞扬和鼓励是主要的,但有些时候批评也是不可少的。出现问题时,父母要帮他找原因,提醒他怎么做。与此同时,孩子也要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下一代。生活方面一定要锻炼孩子自己动手能力,不能任何事情都有依赖心理。家长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一定要多方面培养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爱心。并且教育孩子热爱运动,热爱生命,尊重长辈以及身边的朋友。作为父母,我们要多关心,宽容理解,陪伴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这个过程中,家长也是要不断的学习成长。要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并给孩子做出一个正确,积极的引导教育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陪伴他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探讨。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精彩的未来!

学习,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学习气氛!可以把孩子带上正确的路。在一个是生活环境,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回到家里不要一进门就看电视、玩电脑!要自己主动的去看看报纸、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东西、看看书!让孩子知道什么叫做学习!慢慢的在这个环境下孩子就会主动的去学习。你到以后可以相对的轻松不会为孩子学习不好而担心了。 沟通方面:想与正处于叛逆时期的孩子交流,那就从朋友做起,首先要给他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一定要是在正确方面的! 常关心他,比如很小的一件事,其实孩子是需要爸爸妈妈的关爱,切记不能溺爱! 用你的心去融化他的心,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自己多辛苦,多累。这样只会造成孩子腻烦的心理,他会认为自己的父母只知道自己的感受,其实孩子大了,你们的辛苦他都看在眼里。不用说,偶尔提一下就可以了。别总在一个问题上对他纠缠不休,大人总比他们社会经验多,从他的话语中去琢磨!我想这样慢慢的孩子就会和父母沟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