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一题多变(顶角是20度的等腰三角形问题)原创

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一题多变(顶角是20度的等腰三角形问题)原创
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一题多变(顶角是20度的等腰三角形问题)原创

顶角是20度的等腰三角形有关问题的解法比较

在解顶角是20度的等腰三角形有关问题时不难发现,它们有共同之处,就是构造适当的等边三角形进行转化。举例如下:

1、(09年压轴题)如图1,在△ABC中,AB=AC,∠A=20゜,在AB、AC上分别取点E、D,使∠CBD=60゜,∠BCE=50゜.求∠AED的度数

解法(一)

解:如图2,作∠CBM=20°,点M在AC上,在AB上取点N,使BN=BM,在

AM上取点P,使PM=MN,

∵∠A=20゜, AB=AC,

∴∠ABC=∠ACB=80° ,

∴∠NBM=60°

∴△BMN为等边三角形,

∵∠CBM=20°

∴∠BMC=∠BCM=80°

∴BC=BM=BN=MN=PM

∴∠BNM=60°, ∠NMP=180°-∠BMN-∠BMC=40°∠MNP=∠MPN=70°

∴∠ANP=180°-∠MNP-∠BNM=50°

连接CN,

在△BMN中,∵BC=BN,∠NBC=80°

∴∠BCN=50°,∴点N就是图1中的点E,连接PB,在△PBM中,∵BM=PM,∠PMB=100°

∴∠PBM=40°,

∵∠CBM=20°

∴∠CBP=60°,

∴点P就是图1中的点D,

∴∠AED=50°

解法二

解:如图3,作∠CBM=20°,交AC于点M,连接EM,∵∠A=20°, AB=AC,

∴∠ABC=∠ACB=80° ,BC=BM,∠NBE=60°

∵∠BCE=50°

∴∠BEC=180°–80°–50°= 50°

∴BE=BC=BM

∴△BMN为等边三角形,

∴∠BEM=60°

∵∠BMC =80°

∴∠BMD=100°

∵∠DBC =60°,∠CBM=20°

∴∠DBM=40°

在等腰△MDB中

∴∠BDM=180°–100°–40°=40°

A

B C

N

M

P

(图2)

A

B C

D

E

(图1)

A

B C

E

M

D

(图3)

∴DM =BM =EM 在等腰△MDE 中 ∵∠BMD =100°

∴∠MED =∠MDE =70°

∴∠AED =180°-70°-60°=50°

解法三:

解:如图4 作等边三角形AGD 交AE 与F

∴ ∠AGD =∠DBC =60°∠GAF =40° ∵∠A =20°AB =AC ∴ ∠ABC=∠ACB=80°

又∵∠DBC =60°∴∠BDC =40°

∴∠GAF =∠BDC ∴∠ABD =∠BAC = 20° ∴AG=AD=DB

△ AGF ≌△DBC

∴AF=DC 又∵AB =AC

∴BF=AD =DG ………① 又∵∠ABC =80°∠BCE =50゜

∴∠BEC=50゜

∴BE =BC=GF …………..② 由①②得 BF-BE=DG-GF 即:EF =FD

又∵∠EFD =∠AFG =80°

∴∠AED =(180°-80°)÷2=50° 2、(2004年山东省实验中学招生数学试题)12、在△ABC 中,AB=BC,∠ABC=20°,在AB 边上取点M,使BM=AC,则AMC 的大小为

解法一

_ 图 4

_ G

C

解:作∠FAC=20°使AF=AB 交AC与E 连结BF CF ∠BAF=80°-20°=60°

可得△BAF为等边三角形,∴BA=BF=AF

∵BM=AC ∠FAC=∠CBM=20°

∴△MBC≌△ACF ∠BMC=∠ACF

∠CBF=60°-20°=40°BC=BA=AF

∴∠BCF=(180°-40°)÷2=70°

∴∠ACF=80°+70°=150°

∴∠BMC=150°

∠AMC=30°

解法二

解:作BD⊥AC交AC与D ∴∠DBC=10°在BD上取点E 使EA=AC 连结EC

可得△EAC为等边三角形,∴EC=AC=BM

∠BCE=80°-60°=20°

∴∠BCE=∠CBM BC是公共边

∴△BCE≌△CBM ∠BCM=∠DBC=10°

∠AMC=∠BCM+∠ABC =30°

解法三

解:如图作等边三角形△BCN 连结MN ∠MBN=60°+20°=80°=∠BAC

∵BM=AC BN=BC

C

∴△NBM ≌△BAC

∠BNM=20° ∠BMN =80° ∠MNC=60°-20°=40° ∵NM=BN=NC

∴ ∠NMC=(180°-40°)÷2=70° ∴∠BMC =80°+70°=150° ∴∠AMC=30°

补充练习:

【题1】等腰三角形ABC ,顶角∠C=20°,D 、E 分别在CA 和CB 上,∠EAB=70°,∠DBA =60°,求∠DEA 度数。

B

A

【题2】已知AB=AC ,∠A=20°,∠ABD=10°,∠BDE=20°,求∠ACE 的度数。

C

B

N

【题3】在三角形ABC中,AB=AC,∠A=20度。AB的中垂线交AC于E,点D在AB 上,且BD=BC。求∠DEB的度数。

B

C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杨水长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中,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活化,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的效果。 关键词: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创新思维 数学效果 很大部分的高中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不好学、没兴趣.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又只能硬着头皮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俗话说“熟能生巧”,很 多人认为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固然,多做题目可以 使学生提高成绩,但长期如此,恐怕也会使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枯燥。 我觉得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根据高考数学“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教师在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可 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举例说明: 例题: 已知tanα=4 3 ,求sinα,cosα的值 分析:因为题中有sinα、cosα、tanα,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方程解此题: 法一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α= 4 3= α αcos sin , 且sina2α + cos2α =1。 两式联立,得出:cos2α=2516,cosα= 5 4 或者 cosα= -54 ;而sinα=53或者sinα=-53 。 分析:上面解方程组较难且繁琐,充分利用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1”的代换,不解方程组,直接求解就简洁些: 法二 tanα=4 3 :α在第一、三象限 在第一象限时: cos2α = ααcos sin cos 2 2 2 5+=αtan 2 11+=2516 cosα=5 4 sinα=αcos 21-=5 3 而在第三象限时: cosa=- 5 4 sina=- 53 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此题更妙: 法三 tanα= 43= αα cos sin ?4cos α= 3sin α ?4cos α= 3sin α= ± 3 4cos sin 2 2 2 2 ++α α ∴sinα=53,cosα= 54 或sinα=-53,cosα=-54 分析: 上面从代数法角度解此题,如果单独考虑sinα、cosα、tanα,可用定义来解此题。初中时,三角函数定义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入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几何法来解之: 法四 当α为锐角时,由于tana=4 3,在直角△ABC 中,设α=A,a=3x,b=4x ,则勾股定理,得,c=5x sinA=AB BC = 53 ,cosA=AB AC =5 4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易错专题:等腰三角形中易漏解或多解的问题(含答案)

易错专题:等腰三角形中易漏解或多解的问题 ◆类型一求长度时忽略三边关系【易错1】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8,则它的周长为() A.12 B.16 C.20 D.16或20 2.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后,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2,其中一条边长为3,求另两条边的长”.同学们经过片刻思考和交流后,小明同学举手说:“另两条边长为3,6或4.5,4.5.”你认为小明回答是否正确: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7·薛城区期末)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x+1,2x+3,9,则x=________. 4.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腰AC上的中线BD将三角形的周长分成9cm和15cm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和底边长. ◆类型二当腰或底不明求角度时没有分类讨论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A.100°B.40° C.40°或100°D.60° 6.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 7.(2017·普陀区模拟)我们把三角形中最大内角与最小内角的度数差称为该三角形的“内角正度值”.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内角正度值”为45°,那么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________. 8.有一三角形纸片ABC,∠A=80°,点D是AC边上一点,沿BD方向剪开三角形纸片后,发现所得两纸片均为等腰三角形,则∠C的度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个大等腰三角形能被分割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试求这个大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 ◆类型三三角形的形状不明与高结合时没有分类讨论 10.(2017·绥化中考)在等腰△ABC中,AD⊥BC交BC于点D.若AD=1 2BC,则△ABC的顶角度数为 ______________. 1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的度数为20°,求顶角的度数.【易错3】 ◆类型四一边确定,另两边不定,确定三角形的个数时漏解【易错4】 12.如图,点A的坐标为(2,2),若点P在坐标轴上,且△APO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有() A.4个B.6个C.7个D.8个

11[1].1.1三角形的边同步练习题(三)

《11.1.1三角形的边》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1.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现有两根木棒,它们的长分别为40cm和50cm,若要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不计接头),则在下列四根木棒中应选取() A.10cm长的木棒 B.40cm长的木棒 C.90cm长的木棒 D.100cm 长的木棒 3.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3cm,12cm,8cm B.6cm,8cm,15cm C.2.5cm,3cm,5cm D.6.3cm,6.3cm,12.6cm 4.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和4cm,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____.?若x是奇数,则x的值是______;这样的三角形有______个;?若x?是偶数,?则x?的值是______;这样的三角形又有________个.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则它的周长等于() A.12 B.12或15 C.15 D.15或18 6.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均为整数,其中某两条边长之差为5,?若此三角形周长为奇数,则第三边长的最小值为?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已知三条线段的比是:①1:3:4;②1:2:3;③1:4:6;④3:3:6;⑤6:6:10;⑥3:4:5.其中可构成三角形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C.4个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 ) A.6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B 摘要:在本文里,一题多用特指渗透于同一数学问题里的不同的数学思想;而一题多变则是指对同类数学问题的不同问法与解答的归纳,并进而构建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创造性,创设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一、一题多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题多解,指对同一数学问题的结论可以由多种途径获得。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它属于解题的策略问题。上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有三条:一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二是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主体所接触到的不是标准的模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关于等腰三角形中分类讨论问题的探讨 所谓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在解答数学题时有时无法用同一种形式去解决,而需要选定一个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将问题划分成几个能用不同形式去解决的小问题,将这些小问题一一解决,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 对于分类讨论问题,初中教学阶段虽然没有对此方面的教学要求,但是需要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去解决的问题却经常遇见,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典型的分类讨论问题是在“等腰三角形” 一节中,主要有由于几何图形性质不明确而需分类讨论的问题和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明确而需分类讨论的问题。下面举例简要论述这两类问题: 、当腰长或底边长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例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cm和10cm,求周长。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求周长。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我们在解此题前,必须明确所给的边的定义,在这里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不明确,而且还要考虑到三条线段能够构成三角形的前提,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解(1)因为8+8>10,10+10>8,则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8 时,周长为8+8+10=26; 当腰长为10 时,周长为10+10+8=28;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6cm或28cn。 解(2)当腰长为3 时,因为3+3<7,所以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7 时,因为7+7>3,所以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因此三角形的周 长为:7+7+3=17;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注意:对于此类题目在进行分类讨论时,必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验证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二、当顶角或底角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例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4 倍,求它的各个内角的度数;分析:题目没有指明“顶角是底角的4 倍”,还是“底角是顶角的4 倍”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完整版)直角三角形单元测试题

图4 4米3米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单元测试题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为30°,斜边和最小的边的和为12cm,则斜边长为 . 2、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3,则它的面积为 . 3.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台风中于离地面3米处折断倒下,倒下 树尖部分与树根距离为4米,这棵大树原来的高度为__________米。 4、△ABC 中各角的度数之比如下,能够说明△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1:2:3 B.2:3:4 C.3:4:5 D.3:2:5 5、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的度数为 . 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该三角形一条边长度的一半,则其顶角为 . 7、长方体地面长为4,宽为3,高为12,那么长方体对角线的长是 . 8、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90度,CD 是AB 边上中线,若CD=5cm,则AB=____ _ 9、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度,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为 10、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其中线之和为6,那么该三角形的斜边长为________. 11、在△ABC 中, ∠ACB=90 °,CE 是AB 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 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 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12、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BAC=30°,BC=10,则AB=________. 13、顶角为30度的等腰三角形,若腰长为2,则腰上的高__________,三角形面积是________ 14、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20°,底边上的高为3,则腰长为_________ 15、三角形ABC 中,AB=AC=6,∠B=30°,则BC 边上的高AD=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ABC 中, ∠A: ∠B: ∠C=1:2:3,CD ⊥AB 于D,AB=a ,则DB 等于( ) A.2a B.3a C.4a D.以上结果都不对 2.Rt △ABC 中,∠C=90°,∠B=54° ,则∠A=( ) A.66° B.36° C.56° D.46° 3.△ABC 中,∠A :∠B :∠C=1:2:3,则△ABC 是(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4.以下四组数中,不是勾股数的是( ) A.3,4,5 B.5,12,13 C.4,5,6 D.8,15,17 5.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有两条边对应相等 C.一条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6.三角形中,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 A.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B.三条高的交点 C.三条中线的交点 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7.等腰三角形腰长为13,底边长为10,则它底边上的高为 ( ) A.12 B.7 C.5 D.6 8.如右图,Rt △ABC 中,∠C=90°,∠B=30°,AD 是∠BAC 的平分线,AD=10,则点D 到AB 的距离是( ) A.8 B.5 C.6 D.4

高三数学《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题目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一) 原题:482++=x mx x f )( 的定义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0482≥++x mx 在R 上恒成立 0>∴m 且Δ0≤,得4≥m 变1:4823++=x mx x f log )(的定义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0482>++x mx 在R 上恒成立 0>∴m 且Δ0<,得4>m 变2:)(log )(4823++=x mx x f 的值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令=t 482++x mx ,则要求t 能取到所有大于0的实数, ∴ 当0=m 时,t 能取到所有大于0的实数 当0≠m 时,0>m 且Δ0≥4≤0?m < 40≤≤∴m 变3:182 23++=x n x mx x f log )(的定义域为R,值域为[]20,,求m,n 的值 解:由题意,令[]911 82 2,∈+++=x n x mx y ,得0-8--2=+n y x x m y )( m y ≠时,Δ0≥016-)(-2≤++?mn y n m y - ∴ 1和9时0162=++-)(-mn y n m y 的两个根 ∴ 5==n m ∴ 当m y =时,08 ==m n x - R x ∈ ,也符合题意 ∴5==n m 一 题 多 解- 解不等式523<<3-x 解法一: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1)当03-≥x 2时,不等式可化为53-<x x x x ?-3-或且 综上:解集为}{0x 1-<<<<或43x x 解法三:利用等价命题法 原不等式等价于 -33-2x 5-53-<<<<或x 23,即0x 1-<<<<或43x 解集为}{0x 1-<<<<或43x x 解法四:利用绝对值的集合意义 原不等式可化为 2 5 23<<23-x ,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时数轴上的点23到x 的距离大于 23,且小于2 5 ,由图得, 解集为} {0x 1-<<<<或43x x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二) 已知n s 是等比数列的前n 想项和,963s s s ,,成等差数列,求证: 852a a a ,,成等差数列 法一:用公式q q a s n n 一一111)(=,

等腰三角形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如图,∠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5cm,BD=3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A.5cm B.3cm C.2cm D.不能确定 2.如图,已知C是线段AB上的任意一点(端点除外),分别以AC、BC为边并且 在AB的同一侧作等边△ACD和等边△BCE,连接AE交CD于M,连接BD交CE于N. 给出以下三个结论:①AE=BD ②CN=CM ③MN∥AB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0B.1C.2D.3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如图,在正三角形ABC中,D,E,F分别是BC,AC,AB上的点, DE⊥AC,EF⊥AB,FD⊥BC,则△DEF的面积与△ABC的面积之 比等于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15小题) 4.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E、F分别为AB、AC上 的点,且∠EDF+∠EAF=180°,求证DE=DF. 5.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作DE∥BC, 分别交AB、AC于点D、E.请说明DE=BD+EC. 6.>已知:如图,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点,DE⊥AB,DF⊥AC, 垂足分别为E,F,且DE=DF.请判断△ABC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7.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AC边上的高,延长BC至E,使CE=CD.连接DE. (1)∠E等于多少度? (2)△DBE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8.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30°.求证:AB=4BD. 9.如图,△ABC中,AB=AC,点D、E分别在AB、AC的延长线上,

各种等腰三角形难题

各类等腰三角形难题 例1. 在⊿ABC中,AB=AC,且∠A=20°,在为AB上 一点,AD=BC,连接CD. 试求:∠BDC的度数. 分析:题中出现相等的线段,以此为突破口,构造 全等三角形. 解:作∠DAE=∠B=80°,使AE=BA,(点D,E在AC两侧) 连接DE,CE. ∵AE=BA;AD=BC;∠DAE=∠B. ∴⊿DAE≌⊿CBA(SAS),DE=AE;∠DEA=∠BAC=20°. ∠CAE=∠BAE-∠BAC=60°,又AE=AB=AC. ∴⊿AEC为等边三角形,DE=CE;∠DEC=∠AEC-∠DEA=40°. 则:∠CDE=70°;又∠ADE=80°.故∠ADC=150°,∠BDC=30°. 例2.已知,如图:⊿ABC中,AB=AC,∠BAC=20°. 点D和E分别在AB,AC上,且∠BCD=50°,∠CBE=60°. 试求∠DEB的度数.

本题貌似简单,其实不然. 解: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AB于F,连接CF交BE于点 G,连接DG.易知⊿GEF,⊿GBC均为等边三角形. ∴∠FEG=∠EFG=60°;∠AFG=140°,∠DFG=40°; ∵∠BCG=50°;∠CBD=60°. ∴∠BDC=50°=∠BCD,则BD=BC=BG;又∠ABE=20°. 故∠BGD=80°,∠DGF=180°-∠BGD-∠FGE=40°. 即∠DGF=∠DFG,DF=DG;又EG=EF;DE=DE. ∴⊿DGE≌⊿DFE(SSS),得:∠DEG=∠DEF=30°. 所以,∠DEB=30°. 例3.已知,等腰⊿ABC中,AB=AC,∠BAC=20°,D和E分 别为 AB和AC上的点,且∠ABE=10°,∠ACD=20°. 试求:∠DEB的度数. 本题相对于上面两道来说,难度又增加了许多.且看我下面的解答.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进步,理念在更新。前两年提出考试要改革,有了《指导意见》,于是一批批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不断涌现;如今又提出课程要改革,有了《课程标准》,其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下面,我提出几个实例来分析其引导过程与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 例1:如图,已知D 、E 在BC 上,AB=AC ,AD=AE , E D C B A

求证:BD=CE. (本题来自《几何》第2册69页例3)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D是直径,BC是弦,AD⊥BC,E 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D 思路与解法一:从相等的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OA=OD; 2.BE=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腰三角形 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10°,则它的底角为_______°. 2.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6,则底边长3,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50°,则此等腰三角形顶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ABC 中,AB =AC ,点D 在AC 边上,且BD =BC =AD ,则∠A = °. 5.已知直线yy ′⊥xx ′,垂足为O ,则图形①与图形_____成轴对称 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和12㎝,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 7.腰长为12㎝,底角为15°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 . 8.到三角形各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三角形 的交点. 9.在直角坐标系内有两点A (-1,1)、B (2,3),若M 为x 轴上一点,且MA +MB 最小,则M 的坐标是________,MA +MB =________. 10.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其中一边长为5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边长为_____cm..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1.点M (1,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 A .(—1,2) B .(-1,-2) C .(1,-2) D .(2,-1)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B .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 .等腰三角形一边不可以是另一边的二倍 D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3.已知∠AOB =30°,点P 在∠AOB 的内部,P 1与P 关于OB 对称,P 2与P 关于OA 对称, 则P ,P 1,P 2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14.如图,DE 是?ABC 中AC 边的垂直平分线,若BC =8厘米,AB =10厘米,则?EBC 的周长为( )厘米 A .16 B .28 C .26 D .18 15.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最多可以有( ) A .1条 B .3条 C .6条 D .无数条 16.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① y ′ ③ ② x ′ O x y (第5题) (第14题) E D A B C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中,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活化,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的效果。 关键词: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创新思维 数学效果 很大部分的高中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不好学、没兴趣.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又只能硬着头皮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俗话说“熟能生巧”,很 多人认为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固然,多做题目可以 使学生提高成绩,但长期如此,恐怕也会使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枯燥。 我觉得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根据高考数学“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教师在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可 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举例说明: 例题: 已知tanα=43 ,求sinα,cosα的值 分析:因为题中有sinα、cosα、tanα,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方程解此题: 法一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α= 43= α αcos sin , 且sina2α + cos2α =1。 两式联立,得出:cos2α=2516,cosα= 5 4 或者 cosα= -54 ;而sinα=53或者sinα=-53 。 分析:上面解方程组较难且繁琐,充分利用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1”的代换,不解方程组,直接求解就简洁些: 法二 tanα=43 :α在第一、三象限 在第一象限时: cos2α = αα cos sin cos 2 2 2 5+=αtan 2 11+= 2516 cosα=54 sinα=αcos 21-=5 3 而在第三象限时: cosa=- 5 4 sina=- 53 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此题更妙: 法三 tanα= 43= αα cos sin ?4cos α= 3sin α ?4cos α= 3sin α= ± 3 4cos sin 2 2 2 2 ++α α ∴sinα=53,cosα= 54 或sinα=-53,cosα=-54 分析: 上面从代数法角度解此题,如果单独考虑sinα、cosα、tanα,可用定义来解此题。初中时,三角函数定义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入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几何法来解之: 法四 当α为锐角时,由于 tana=43 ,在直角△ ABC 中,设α=A,a=3x,b=4x ,则勾股定理,得,c=5x sinA=AB BC = 53 ,cosA=AB AC =54 ∴sinα= 53 ,cosα=54

初中数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C B A S 2 S 3 S 1 C B A S 3 S 2 S 1 S 3 S 2S 1 C B A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原题条件或结论的变化 所谓条件或结论的变化,就是对某一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讨,并针对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与拓展,从而得到一类变式题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我们掌握某类问题的题型结构,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能力。 例1 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 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 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 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式4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变式5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矩形? 变式6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菱形? …… 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了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 一、几何图形形状的变化 如图1,分别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 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图1 图2 图3

E S 3 S 2 S 1 D C B A S 3S 2 S 1 A B C D A B C D S 3S 2 S 1 变式1:如图2,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变式2:如图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 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变式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一般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为使321S S S 、、之间仍具有上述这种关系,所作三角形应满足什么条件?证明你的结论。 ,2,90,//,44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其面积分别为为边向梯形外作正方形、、分别以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图4 图5 图6 ,2,90,//,55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形,其面积分别为为边向梯形外作正三角、、分别以 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2,90,//,66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其面积分别为为直径向梯形外作半圆、、分别以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上述题组设置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复习了勾股定理,又在逐渐深入的问题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充分认识了问题的本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图形内部结构的变化 例2.已知:如图7,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进步,理念在更新。前两年提出考试要改革,有了《指导意见》,于是一批批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不断涌现;如今又提出课程要改革,有了《课程标准》,其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下面,我提出几个实例来分析其引导过程与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 例1:如图,已知D 、E 在BC 上,AB=AC ,AD=AE , 求证:BD=CE. E D C B A

(本题来自《几何》第2册69页例3)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D是直径,BC是弦,AD⊥BC,E为垂 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D 思路与解法一:从相等的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OA=OD; 2.BE=CE; 3.AB=AC; 4.BD=CD.

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带答案)

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两圆一线) 类型一、格点中的等腰三角形 1、在如图所示的5×5方格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是格点三角形(即顶点恰好是正方形的顶点),则与△ABC有一条公共边且全等的所有格点三角形的个数是() 2、.如图,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即最小正方形的顶点)中找一点C, 使得△ABC是等腰三角形,且AB为其中一腰.这样的C点有( )个. 3、如图,A、B是网格中的两个格点,点C也是网格中的一个格点,连接AB、BC、AC,当△ABC为等腰三角形时,格点C的不同位置有处,设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所有满足题意的等腰三角形ABC的面积之和等于. 4、如图,在图中能画出与△ABC全等的格点三角形有几个?

类型二、定边几何法讨论:两圆一线 5、以线段AB为一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个,请在下列图中画出来 6、(1)如图所示,线段OD的一个端点O在直线AB上,以OD为一边的等腰三角形ODP,并且使点P也在AB 上,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个(在图中作出点P) (2)若∠DOB=60°,其它条件不变,则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个,(只写出结果) (3)若改变(2)中∠DOB的度数,其他条件不变,则等腰三角形ODP的个数和(2)中的结果相同,则改变后∠DOB=. 7、如图,南北向的公路上有一点A,东西向的公路上有一点B,若要在南北向的公路上确定点P,使得△PAB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最多能确定()个.

8、线段AB 和直线l 在同一平面上.则下列判断可能成立的有 个 直线l 上恰好只有个1点P ,使△ABP 为等腰三角形 直线l 上恰好只有个2点P ,使△ABP 为等腰三角形 直线l 上恰好只有个3点P ,使△ABP 为等腰三角形 直线l 上恰好只有个4点P ,使△ABP 为等腰三角形 直线l 上恰好只有个5点P ,使△ABP 为等腰三角形 直线l 上恰好只有个6点P ,使△ABP 为等腰三角形. 9、如图AOB ∠,当 30为AOB ∠, 60, 120时,请在射线OA 上找点P ,使POB ?为等腰三角形,并分析出当AOB ∠发生变化时,点P 个数的情况; 类型三、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的等腰三角形 10、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4,AD=10,点Q 是BC 的中点,点P 在AD 边上运动,若△BPQ 是腰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则满足题意的点P 有( )个

八年级数学上册13_3等腰三角形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第13章《轴对称》 (§13.3)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10°,则它的底角为_______°. 2.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6,则底边长3,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50°,则此等腰三角形顶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ABC 中,AB =AC ,点D 在AC 边上,且BD =BC =AD ,则∠A = °. 5.已知直线yy ′⊥xx ′,垂足为O ,则图形①与图形_____成轴对称 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和12㎝,则这 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 7.腰长为12㎝,底角为15°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 . 8.到三角形各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三角形 的交点. 9.在直角坐标系内有两点A (-1,1)、B (2,3),若M 为x 轴上一点,且MA +MB 最小,则M 的坐标是________,MA +MB =________. 10.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其中一边长为5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边长为_____cm..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1.点M (1,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 A .(—1,2) B .(-1,-2) C .(1,-2) D .(2,-1)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B .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 .等腰三角形一边不可以是另一边的二倍 D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3.已知∠AOB =30°,点P 在∠AOB 的内部,P 1与P 关于OB 对称,P 2与P 关于OA 对称, 则P ,P 1,P 2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① y ′ ③ ② x ′ O x y (第5题) (第14题) E D A B C

2014高中数学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特训(一)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根据高考数学“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教师在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举例说明: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一) 类型一:一题多解 例题: 已知tan α=43 ,求sin α,cos α的值 分析:因为题中有sin α、cos α、tan α,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方程解此题: 法一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 α= 43= αα cos sin ,且sina2α + cos2α =1。 两式联立,得出:cos2α=2516,cos α= 54 或者cos α= -54 ;而s in α=53或者sin α=-53 。 分析:上面解方程组较难且繁琐,充分利用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1”的代换,不解方程组,直接求解就简洁些: 法二 tan α=43 :α在第一、三象限 在第一象限时: cos2α = ααcos sin cos 2 2 2 5+=αtan 2 11+=25 16 cos α=54 sin α=αcos 2 1-=5 3 而在第三象限时: cosa=- 54 sina=- 53 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此题更妙:

法三 tan α= 43= αα cos sin ?4cos α= 3sin α ?4cos α= 3sin α = ± 3 4cos sin 2 2 2 2 ++α α ∴sin α=53,cos α= 54 或sin α=-53,cos α=-54 分析: 上面从代数法角度解此题,如果单独考虑sin α、cos α、tan α,可用定义来解此题。初中时,三角函数定义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入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几何法来解之: 法四 当α为锐角时,由于tana=43 ,在直角△ABC 中,设α=A,a=3x,b=4x ,则勾股定理,得, c=5x sinA=AB BC = 53 ,cosA=AB AC =54 ∴sin α= 53 ,cos α=54 或sin α= -53 ,cos α= -54 分析 :用初中三角函数定义解此题,更应该尝试用三角函数高中的定义解此题,因为适用范围更广: 法五 当α为锐角时,如下图所示,在单位圆中,设α=∠AOT , 因为tan α= 43 ,则T 点坐 标是T(1, 43 ),由勾股定理得:OT= ?? ? ??+432 1= 45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能力的捷径 江苏省东台中学 张曙东 (《物理教学》1996.11) 高考把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重视。目前正处在 世纪之交、知识爆炸的时期,知识日新月异,今天书本上学和知识,明天可能已被更新,面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靠的下是现知识,而对未来人的能力,这样才能去下断发现、不断创造。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途径很多,“一题多解”可谓培养学生能力的捷径。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地回顾、再现、应用,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题多变”可由浅入深,下同层次地挖掘、全方位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这样可起到举一反三、纲举目张、事倍功半的效果。以下略举两例敬请同行斧正。 [例1].A 、B 两木块靠在一起放在水平面上,它们与水平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0.25,B 的质量为0.2千克,一颗水平飞来的子弹依次穿过A 、B ,在子弹穿 过A 的过程中A 和B 一直没有分离,子弹在B 内的时间t 为0.01秒,穿出B 后,A 和B 都继续向前运动,当A 刚停止时,B 和A 之间的距离S 为1米,B 的速v 为5米/秒,子弹在两木块中阻力恒为f ,重力加速度g 取10米/秒2,求;(1)f 的大小,(2)在子弹进入B 的过程中,木块B 前进的距离S X [剖析] 本题由于地面有摩擦力,故相互作用力的系统动量不守恒,不能由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必须另辟蹊径。 [分析和解] (1)方法一:运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 设子弹刚穿进B 时,A 、B 物体具有共同速度vA 刚穿出B 时B 物的速度为VB ,B 的质量为子弹在B 中穿行时(如图2所示),B 的加速度 g m f m mg f a μμ-=-=;则 t g m f v at v v A A A )(μ-+=+= (1) g v t A A A μ= 物体滑行时间 方法二:运用动量定理 对B 全过程由动量定理得: )(A A A v v m gt m t f -=-?μ (1) 对A 由动能定理有: )(:)1()2(,计算过程略式得式代入将则有即t mv f mv t m g v t g v m t g m A A A A A A A A = =?=?=?μμμ (2) (2)方法一:运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 B 的总位移)(22t g v v v t v v s A B B A B -+++= μ A 滑行的总位 g v s A μ22 = 由位移关系s B-s A=s 得:s g v t g v v v t v v A A B B A =--+++μμ2)(222 将t m mg f v v A B μ-+ =代入上式,可解得:v m ft g vt s v A +?+ =μ2)2( 由(1)问的结论t mv f = 得:ft=mv 代入上式,化简得: . 10001 .05 2.0:)2)(1()2()( N N t m v f t g v g v gt v v t g v t t t B B B B A A A =?==----------=-=∴-=-=解得联立物体滑行时间则μμμ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