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对“以人为本”的内涵、本质、现实针对性和歪曲形式进行阐发,接着叙述“以人为本”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应用。最后,立足当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幸福。

关键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社会价值观中国梦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最高境界,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 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最高坚持。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社会, 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 又是根本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正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点之上的。马克思深刻指出, 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共产党人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系统阐发。《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 “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 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揭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社会主义社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 不断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本质和规律正常实现的条件, 不断生产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性。

(二)怎样理解“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个价值判断, 代表一种社会价值观, “以人为本”中的“人”涵盖了全人类、人类集体和个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中的“本” , 是指在人和物的关系中, 人是首要的、最重要的、第一位的价值。

这样, “以人为本”的价值判断, 便意味着在人和物的价值关系中, 人是首要的、最重要的和第一的因素。换言之,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人财物、天地人、事权人的价值选择中, 把人的要素, 视之为首要的、最重要的和第一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 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理论基础的, 依照这种历史观, 人民群众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人和最基本的动力。

(三)“以人为本”的现实针对性

“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的直接针对性, 就是“以物为本”的社会价值观。

“以物为本”的价值观, 在人财物、天地人和事权人的价值关系中, 把人以外的客体, 视为第一的和最重要的价值要素。在“以物为本”的价值观看来, 人之外的钱、财、事、权, 比人的价值要高。因此, 持有“以物为本”价值观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 就把追逐金钱、追逐权力看作是第一重要的事。这种“以物为本”的价值观, 实际上是一种金钱、财物和权力的社会异化现象, 因为, 这种现象, 把人所创造的事物( 钱、财、物、权) 变成了在精神上奴役人的“主人”。

我们主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把人的价值视为首要价值,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视钱、

财、物、权的意义, 只是在它们与人的价值进行总体比较时, 让价值的天平倾向于人。

(四)“以人为本”的歪曲形式

“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当代歪曲形式是“以官为本”或叫做官本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官的价值当成了最高的或首要价值。在此种价值观引导下,人们把追求官位当成了最

大价值和最重要的事情。

官本位的错误有二:第一,它混淆了官和人、民的界限,以为官即民、官即人;第二,它混淆了“以官为本”和“以人为本”的界限。有官本位思想的人,错以为他们既然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所以,“以官为本”,便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这是对“以人为本”的严重歪曲。以人为本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

二、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中国化应用

(一)“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因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本质是解放人和发展人;“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的本质也是解放人和发展人;“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更是解放人和发展人的实质性要求。可见,“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二)“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指导当前中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它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回答一系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诸如:发展什么、发展目标、发展阶段、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条件、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的指导力量、发展的灵魂以及如何发展等等。

其中,发展观中的灵魂便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以人为本”之所以能够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是由于“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把人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价值。所以,这一价值观便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其他一切内容的主导因素和统帅因素。基于此,“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便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因素。

(三)“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

共产党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人的中长期目标,是实现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富裕、民主和文明,便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码应当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是指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它包括自然界内部的和谐、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和谐,避免因人的实践活动而造成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二是指社会和社会之间以及社会内部的和谐。社会和社会之间的和谐,主要指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应当建构的一种状态。至于社会内部的和谐,主要指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社会的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政治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之间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一种理想状态。第三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内部之间人际的和谐,这包括人民之间、官民之间、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的和谐状态。“以人为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处理人和自然的矛盾、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都要立足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的人本原则。(四)“以人为本”与中国梦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人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价值。

中国梦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中国梦最终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落实到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构成了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里,落脚到人民幸福上。所以说,中国梦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又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以人为本的现实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持续下降,在这种形势下,诸如“过劳死”、职业病等现象仍然危害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工在城市受歧视、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物价房价的上涨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等。

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由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才导致上述现象频频出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上述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劳动人民正常的生活,甚至会危害社会稳定,动摇我们国家的根本。

因此,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才是我们最终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首先,需要政府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尽快制定完善农民工进城落户政策,保证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权利;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继续控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加强保障房的投资建设力度,减轻老百姓的生活压力;要走多元化、多渠道农民增收之路,不断挖掘农村内部增收潜力,不断扩大农民经营型收入,努力形成农民增收的内生机制和长效机制;要继续稳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跟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其次,需要企业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定,保障员工合法的休息和休假权利,禁止以任何理由强制要求员工加班;对于员工自觉要求的加班,企业要严格落实国家相关的加班薪水福利待遇;无论国有、私营还是外资、合资企业,要贯彻落实员工公会制度,保障员工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要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注重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体检,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

最后,需要每个人都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来的“乡巴佬”,都是我们国家的合法公民,都拥有同样的权力和义务。城市居民应摘下有色眼镜,平等对待进城打工的农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农民工朋友们也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生来就低人一等,要有通过勤劳双手走向幸福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同时,电视广播等媒体要积极宣传农民工对城市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倡导人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携手走向美好未来。

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才可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才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才可真正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崔自铎.再论以人为本[J].理论前沿,2006,(24):13-14

(2)包心鉴.论以人为本[J].理论探讨,2004,(5),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以人为本实现中国梦.人民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