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册数学教案

全册备课

教学内容所体现新课标思想:

1、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应是学生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工具,学生学到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学习过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3、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4、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内容:

1、米和厘米的认识2、实践活动(1)

3、表内乘法和除法(1) 4、观察物体

5、平移与旋转

6、表内乘法和除法(2)

7、统计和可能 8、实践活动(2)

9、总复习

数学第3册教学进度安排

入学教育

目的:

1、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初步认识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说话,初步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初步了解学生的习惯。

3、使学生尽早的回到课堂。

过程:

一、欢迎词:

欢迎大家成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我是你们的班主任靳老师,希望我可以成为你们的朋友,你能把你介绍给我吗?

一、自我介绍: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二、要求:

(一)坐姿:

(二)站姿

(三)看书的姿势

(四)本子的使用

(五)回家的要求

三、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

四、教师和学生互动,问问你想知道的内容

五、学生自己看书。

课后反思:学生在课上放应积极,能够比较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好,学生的学习习惯有点差,个别学生的小动作比较多,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认识厘米和米

教材内容体现新课标思想: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知道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由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通过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单位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实际感知长度单位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知道要准确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借助于测量的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由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厘米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铅笔书本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熊猫开店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你能不能帮助一下他们?(感受到统一测量标准在解决时机生活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新授:

(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

(二)初步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学生说说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

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讲解,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约宽是1厘米。(小组同学互相量一量)

4、说一说:请你估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1cm是1厘米

(三)测量物体长度(小组):

1、任意拿出一根铅笔,你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互相估计一下)

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起操作)

3、想一想:你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怎样测量?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一)填一填:

(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小组合作完成)

(三)估测:

请你想办法估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你用什么办法估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测量工具)说说,请你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误差。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宽高

回到家中测量自己家中电视的实际高度,并积累几种家电的实际长度或宽度。课后反思:教师利用故事引入学生的兴趣很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非常认真,在进行估测的时候学生能够借助身上的独有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感受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际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度

二、导入:你有什么感受?那怎么办?引出米尺

三、新授:

(一)出示教具(米尺)。

(二)知道米用m表示。

(三)拿出米尺,实际操作:伸开自己的双臂,量一量到什么地方是一米,

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一米(小组同学一起量一量)

(四)用直尺量一量米尺有多少厘米或数一数学具米尺

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百进制关系:1m(米)=100cm(厘米)

那么2m、3m、4m……呢?都等于多少cm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出示教具,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长度度量工具。

说说你认识的测量工具

(六)用卷尺或学具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课桌椅的高,窗台的长度等大约有多长?(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量,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然后再实际量一量) 三、巩固新知:

(一)在( )里填上厘米或米。(结合生活实际填一填)

(二)量一量:

说说你测量的方法

(三)动脑筋:我们4个人正好围一棵树一圈,这棵树的一圈大约有几米?你是怎么想的?

说说你的想法

四、作业:回去测量你家中的物品,到什么地方长度是1米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身边的1米,切实的感受到了1米的长度,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到什么地方是1米,学生能够以此为标准试着去估计,估计和实际测量同步进行,使学生的学习知识更加巩固。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

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

量一量:

( )厘米( )厘米 ( )厘米

课后反思: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

练习课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看谁在练习中最认真。

二、课堂练习:

(一)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手电筒长10()。地板砖边长50( )。教室的门高( )。

补充:教室中的物体的长度

(二)量一量。

书上:

实际:

自己拳头的一周长( )厘米。自己的身高( )厘米。

自己的脚长( )厘米。

比一比:

1、比较自己拳头的一周长和自己的脚长,你有什么发现?

2、比较自己的脚长和自己的身高,你又有什么发现?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三)画一画。

1、画一条比8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填一填。

7m+4m=()m 1m-80cm=( )cm

13cm-6cm=( )cm 25cm+75cm=()m

计算:

(五)先量一量你的头围,再做个头饰。

(六)估测我们教室内、外的物品,然后实际测量(临时加的内容)

三、课堂作业:

同步练习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

课后反思: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增加了估测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更加主动,而且学习的兴趣也比较浓厚。

实践活动

体现新课标思想:

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的实际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完成测量任务。培养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测量长度,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的米、厘米以及有关线段的认识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有关长度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课前进行有关方面情况的了解,精心做好课上得组织工作,组织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填好统计表后,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了,也认识了线段,今天就要考验考验你们,看你们对于学过的知识是不是掌握了。

二、准备活动:

(一)自愿结合成组。(每组自己确定要测量的内容)

(二)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准备的测量工具是否准备齐。

(三)教师发给每组一张统计表,小组一起把统计表的表头填写完整。

三、实践活动:

(一)小组之间互相商量,进行分工。

(二)到各自要测量的目的地进行测量。

(三)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

(四)把测量的结果按照表格填写完整。

(五)小组汇报。(把测量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报告)

(六)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向汇报的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实际测量,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学生对测量很感兴趣,而且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测量的方法也很多,并且能够比较准确的测量。

表内乘法和除法(一)

新课标所体现教学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还应引导学生在操作中

建立“倍”的概念,紧密联系除法的意义进行数量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5乘法口诀,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2~5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正确熟记2~5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正确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初步了解乘法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学生初步了解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较熟练地运用口诀求商。运用所学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熟记2~5的乘法口诀,以及用2~5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求商。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解答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具: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玩,(实物投影,主题图)

二、进入情景,感悟数学

(一)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数学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板书学生的算式:

加法算式(个别学生会说乘法)

(三)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说理由。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式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想法

三、新授:

(一)出示例题:有4条船,每条船上有5人,划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看图列出

加法算式)

(二)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5?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4×55×4 5×5×5x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1)看,相同加数是几。 5

(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 4个5

(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4×5或5×4

问:4是什么?5是什么?

4个5相加等于20也可以写成5×4=20或4×5=20

4 × 5

乘号

5×4读作 :5乘4;

4×5读作 :4乘5;

(三)学生独立改写试一试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仔细的小朋友要注意观察。

四、练习:

(一)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

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

7+8+10 a+a+a+a+a+a

(二)自己写一个能变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同桌互相交换,变成乘法算式。(三)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

6×3+5 6×4—1 5×4+3

五、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资源进行教学,学生学的饶有兴趣,而且学的效果很好,学生对于几个几理解的非常好,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明确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观察感知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请你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125+5+5+5=20 6+6+6=18 3+2+2+2=9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新授:

(一)出示主题图:书包(实物投影):

(观察画面,说说图意,小组交流)

(二)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书包怎么计算?说说你的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注:3个6的和与6个3的和相同,都可以用下面的乘法算式表示)

即:6×3 = 18或3 ×6= 18

∶∶

因数因数积

(三)总结:乘法算式与与加法算式那个简便

三、练一练:

(一)做一做书上17页的练习题。(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做?(注意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二)补充练习

课件

四、课后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谈体会,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

课后反思:个别学生在几个几列式计算的时候还是用加法,不能够很快的想到用减法计算,学生对于乘法的应用还是不很主动,教师还要加以引导。

第三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功固对乘法的认识;通过看图交流自己的想法,巩固新知;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教学重点:巩固对乘法的认识和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编乘法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实物投影出示:

每堆有()个橘子,有这样的()堆,一共有多少个橘子?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观察图,小组交流,个别填空)

二、一共有多少个脸谱?(独立完成后订正) 加法算式: 减法算式:

(明确横看竖看都行,4个6和6个4相同,可用同样的两个乘法算式表示) 三、一个杯子7元,买4个杯子要用多少元? 这是( )戈( )。 ( )x ( ) 四、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独立完成后说理由)

9+9+9+9 1+1+1+1+1+1 5+4+3+3 4+4+4+4+4 五、看图说题意,再列式。

先说题意再列出算式,说出你的想法。 六、写出下面的算式(师读题生独立做): 1、5个6相加是30。

2、一个因数是2,另一个因数是8,积是16。

(复习加法和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七、看图列式填空(19页7题)

八、 连一连,再回答问题。(看书P20页第8题,进一步体会6个2和2个6连

加可以用乘法算式2×6或6×2来表示)

九、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填一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可以

表示两个不同的意思”。 十、发散思维:

(一)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二)能说出生活中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课后反思:学生练习的时候很认真,作业的正确率也比较高,教师的引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积极主动。

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通过观察直观图弄清1份是几,2份、3份…9份算式的意思编制口诀分别是几,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口诀的结构,熟记乘法口诀,能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实物展台、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国庆节假期你打算到哪去玩呢?你们一定很喜欢去游乐场吧。今天我们一起到游乐场去看一看。

看!高架车上的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呀!这么多小朋友,你们知道有多少人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说出数量,指名介绍不同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用你们刚才用到的方法学习新知识:2的乘法口诀教师板书二、学习新知:

(一)教师教编口诀。

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辆车上坐2人,我们就说是1个2,用乘法算式表示:

2×1=2或1×2=2

口诀是:一二得二

2辆车上坐了几人?加法算式是:2+2=4,用乘法算式表示:2×2=4

口诀:二二得四

三辆车上坐了几人?是几个几?加法算式是:2+2+2=6,用乘法算式表示:

2×3=6或3×2=6口诀:二三得六

2、观察前三句口诀,口诀与算式有什么关系?

说明:口诀的前半句是乘式里的两个因数,后半句是乘得的结果。编口诀习惯上把比较小的数放在口诀的最前面。

(二)教师带着学生试编口诀。

问:4辆车坐几个人?是几个几? 乘法算式怎样列?口诀是什么?指名说,教师指导学生说完整话。

板书:4×2=8 ,2×4=8 口诀:二四得八

5辆车呢?板书:5×2=102×5=10 口诀:二五一十

(三)自编口诀。

方法:

1、以组为单位编下面的口诀。

2、在组内说出口诀,并说出使用什么方法编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中的问题。注意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指导。

3、自己选择方法,可以是数小棒或用连加算式计算,也可以数一数。再列乘法算式。

4、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了解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

1、师:看一看乘法算式的结果,观察积有什么规律?

学生会发现:积一个比一个多2。

问:为什么积会一个比一个多2呢?(学生讨论)

发现:因为算式一题比一题多2,所以结果会多2。

2、自己小声读一读口诀,观察口诀有什么规律?

得到:口诀之间都相差2。

3、问:如果我只记住了,二四得八,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下一句口诀呢?

引导优等生介绍自己的发现:运用相邻口诀之间相差2的规律,用上一句口诀-2得到下一句口诀。

问:如果我只记住了二九十八,怎样才能知道下一句口诀?(引导学生运用相邻口诀之间相差2的规律,用下一句口诀+2得到上一句口诀。)

5、熟读乘法口诀,试背口诀。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练一练

(一)对口令:师生对,男女生对,同桌对 ;

(二)赛一赛:看谁记得好

(三)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4×2 2×7 2×8 5×2

2×3 6×2 1×2 9×2

方法:

1、重点让中下等生回答,优等生补充。

2、指导学生用完整话表述

3、解决实际问题:

(四)一双筷子有2根,5双筷子?7双筷子?9双筷子?

方法:

1、直接用口诀计算,不用列式。

2.说出怎样想的,是求几个几。

四、作业:

直接写得数

课后反思:学生的在编口诀的时候不错,学生基本掌握了编口诀的方法,口诀也基本能够背下来,学习的效果还不错。

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正确熟练的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求积,通过练习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熟记口诀的重要性。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求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试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熟背2的乘法口诀。指名背、齐背。

2、口算:

2×62×9 2×3 1×2 2×22×5 7×2 4×2

二、练习:

每个人用2根筷子

5个人用()根筷子

7个人用()根筷子直接用口诀求结果

9个人用()根筷子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手套图,求一共有几只手套?(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

2、买6个练习本一共要用多少元?(出示图,说说题意,列式计算)

3、出示打乒乓球的图,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突出解决同数连加的问题用乘

法)

四、游戏:23页4题、6题

1、找朋友。(连一连)

2、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就是胜利的。

5 × 2 =8 × 2= 2× 1=

7 × 2 = 2 × 6=9 × 2=

2 × 4 =

3 × 2= 2 × 2=

3、知识窗:

五、完成练习

六、作业:

板书设计:2的乘法口诀练习

5 × 2 = 8 ×2= 2 × 1=

7 × 2= 2× 6=9 × 2=

2×4 = 3 × 2= 2 × 2=

课后反思: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且兴趣比较浓,能够认真的计算,在做练习的时候,个别的同学计算的时审题不认真。

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在数一数算一算的学习活动中,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

3、在归纳口诀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经历编写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画一画我们的小手,好吗?拿出

练习本,象老师这样,把左手按在纸上,用右手画。(教师指导学生把左手按在纸

上,右手画)提问:数一数,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那2只手呢?3只?4只?5只

呢?你们知道吗?学完了今天的这节课你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了!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一)出示教师的手的图片,师:这是几个几?怎么列算式?

板书怎么编乘法口诀,学生试着编一编

(二)请把你画的小手的那张纸拿来,现在是几个几?怎么列算式?

板书怎么编乘法口诀,学生试着编一编

(三)以此类推,3个人呢

学生自己编4――9个人的?

(四)全班交流,学生说出自己列的算式和总结出的口诀。

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列出了算式,写出了口诀,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

享?(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乘法口诀)

(五)记忆5的口诀。

现在,我们比一比谁记得最快,记得最牢!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几句乘法口诀,

然后再试着把它背下来。(学生自己记一记)

老师要向你们挑战了,你们怕不怕?我说口诀的前半句,你们来接后半句。

(师生对口令)

这么快就把5的口诀记住了,真了不起。我们一起鼓掌表扬一下自己。

三、巩固练习。

(一)对口诀练习。

现在,咱们做一个小游戏轻松一下,同桌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说乘法算式,

另一位同学说出计算它时所用的口诀。比如我说5×4,你就说“四五二十”。(同桌同学进行对口练习。)

(二)练一练第2题。

刚才,我看到同学们的对口练习已经很熟练了,现在,我再考考你们,看你们会不会自己选择口诀计算得数。大家在书上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一练第3题。

有三只小青蛙想过河,你们能帮帮它们吗?我选三组同学,每个同学说一道题,如果这个同学说对了,青蛙就前进了一步,同学们一起说一声“呱”,如果这个同学说错了,青蛙就会掉下水,同学们就说一声“扑通”,看哪一组同学说的又准确又熟练,他们组的青蛙就先过了河,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呀!

(四)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五)作业:

26页 4题

四、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的学习就要结束了,谁能说说你都学会了什么?(学生说出自己学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共同总结出了5的乘法口诀,大家再一齐背一遍。(学生齐背5的乘法口诀)

练习

教学目标:

使大多数的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在学生互动互说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熟练的记住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游戏5的乘法口诀。

(二)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看谁在练习中表现的最好

二、课堂练习:

(一)看着算式说一说乘法口诀

指生说一说,回忆乘法口诀

(二)看着乘法口诀说一说乘法算式

说两个乘法算式

(三)口算:

填表:教师说一说怎样填表,师生共同填一填

说说你发现什么了?想一想为什么?(个别学生能够说出来就可以)

1~9各数乘2,积一个比一个多2,1~9各数乘5,积一个比一个多5。

(四)、口算:看谁最认真

指导学生认真审题:看清加号还是乘号同桌互相检查

(五)连线:

学生自己连线,计算,然后大家订正

(六)解决问题:(见课件)

1、看图列算式:

27页1、2题独立做,学生说一说图意,想一想怎样做?

2、28页的6题

3、28页的7题

想一想你还能够提出什么问题?

三、作业

补充练习

8x5= 2x4= 5x3= 5x2=

5x9= 2x6= 7-2= 5x5=

6+5= 9-5= 8x2= 4x5=

思考题:

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你是怎么算的?

课后反思:学生练习的很认真,学习的时候能够自己发现规律,并且根据规律进行口诀的记忆,注意对学生的鼓励。

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例题,使学生学习用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学会笔答题。

教学重点:学习用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确定几个几的和是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2、5的乘法口诀。

(二)听算:( )个()的和是( ),列式计算

二、新授:

(一)生活引入:发苹果,一人发两个,发三个同学,一共发多少个苹果?(生摆,说思路,师板书列式解答。

(二)看图解答:老师给9个班的同学发跳绳,每班发2根,一共要发多少根?(学生可实际动手摆一摆,知道是求9个2是多少,明白“每班发2根” 的含义)自己列式解答。

三、练一练:

(一)套餐每份6元,全家5口人每人一份,一共需要多少元?(先说题意,知道是求5个6是多少,再列式计算)

1、一共有几盘桃子?

2、每盘有5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自己独立做一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3、有5张2元的人民币,买一个12元的笔记本够吗?(首先弄清5张2

元是多少元)

如果不够,应该怎么办?(全班讨论)

四、作业:

29页2 兴趣题讨论书上第6题,看看能用什么方法求出来。

3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通过运动会上给获奖同学们发书这件事,学习3的乘法口诀,教学时突出一份是几,有几份,和是多少,为学生自编口诀做准备。通过前面编口诀的经验,自己编写3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会用口诀求积。

教学重点:3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教学难点:大数的口诀的记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校运动会,给获奖学生发证书。

(一)提问:每个小朋友获得几本书?是几个3?1个3是几? 2个小朋友获得几本书?是几个3?2个3是几?

(二)看图完成书上表格。

(三)汇报:

1、3个3是多少?4个3是多少?……9个3是多少?

2、6个3是18,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二、新课:

3的乘法口诀。

(一)根据上面的表,你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几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3的乘法口诀:

1、1个小朋友获得3本书,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3×1=3 1×3=3

因数3和积的3在这个乘法算式里各表示什么?

根据算式的意思,你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板书:一三得三

2、小朋友获得几本书?是几个几?怎样列乘法算式?2、3、6分别表示什么?

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二三得六)

3、3个小朋友、4个……9个小朋友获得几本书,你能不能分别列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自学,在书上填空。

4、小组学习: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每一句口诀分别表示什么?

5、汇报,教师板书算式和口诀。

6、观察,哪一句口诀是我们前面学过的?

(3×2=6 3×5=15)

新口诀有几句?

(三) 记忆口诀:

1、自己记一遍口诀,边记边想,你认为哪句最难记?

2、你能说说你有什么记口诀的好办法吗?(3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3、用你们的方法,全班一起背一遍口诀,背不下来的同学看黑板。

4、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5、对口令:a、师生b、生生

三、练习:

(一)出示卡片,用口诀算。

(二)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游戏:把1、2、3……分别乘3的积涂上红色,看一看是什么图形。(轮船)

(四)游戏:摘苹果。

学科数学年级二年级版本北京版期数2343

学科: 数学年级:二年级 版本:北京版期数:2343 本周教学内容:七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摸摸 底(七) (一)笔算加法 1.不连续进位加法 【讲解知识】 万以内数不连续进位加法与百以内数的加法书写形式、计算方法一样,都是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依次相加。如果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如:2463+728=3191 千百十个 2 4 6 3 个位上的3加8满十,要向十位进1。 + 1 7 2 18 百位上的4加7也满十,要向千位进1。 3 1 9 1 万以内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如下: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点拨重难点】 本节知识的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当两个加数位数不一样时,特别要注意对齐相同数位。 【示范解例题】 例1 计算2439+6645 2 4 3 9 + 6 1 6 4 1 5 9 0 8 4 分析:相同数位对齐:两个加数都是四位数,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分别对齐;个位上,9+5=14,向十位进1。十位上,3+4+1=8,注意要加上个位进上的1。百位上,4+6=10,向千位进1。千位上,2+6+1=9。 解:2439+6645=9084 例2 3008+777 分析: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上8与最右边的7对齐,十位上的0与中间的7对齐,百位上的0与最左边的7对齐。个位上8加7=15,向十位进1;十位上0加7再加1得8;百位上0加8得8,千位上仍是3。 解:3008+777=3785 3 0 0 8 + 7 7 1 7 3 7 8 5 【做做课本题】 P72 练习十九 3.239+6805=7044 4.175+115=290(厘米) 5.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它们的和是:999+100=1099 思考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北京版2019-2020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北京版2019-2020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想一想,填一填。 (共8题;共28分) 1. (3分)大约1米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分)图中∠1=________度 3. (4分)口算 13×70=________124×2=________250×4=________30×13=________ 4. (6分)看图列式并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把________个,平均分成________份,每份________个. 5. (4分)横线最大可以填几? 5小时________分< 359分15小时-________小时<8小时 80分+________分<3小时________小时﹣9小时<16小时 6. (2分)3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________度,6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________角。

7. (6分)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三________十八四________二十八五________四十________八三十二 ________九四十五六________四十二 8. (2分)填上合适的单位.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________. 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大约是120________. 二、选一选。 (共4题;共8分) 9. (2分)一只老母鸡重4()。 A . 克 B . 千克 C . 吨 10. (2分)平角的两条边()。 A . 在一条直线上 B . 在两条直线上 C . 无法确定 11. (2分)汽车从上午8:10跑到10:30,共跑了()分钟。 A . 140 B . 150 C . 160 12. (2分)一斤桃子4元钱,买9斤桃子多少钱,比较简单的算法是用() A . 加法

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 1、米和厘米的认识 2、实践活动(1) 3、表内乘法和除法(1) 4、观察物体 5、平移与旋转 6、表内乘法和除法(2) 7、统计和可能8、实践活动(2) 9、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生喜欢且自己能够看懂的连环画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和划定长的线段。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联想、推理在探索与交流中编出6-9的乘法口诀。结合生活实际引出乘、除法计算的两步式题,学生正确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两步式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乘、除法算式,知道乘、除法算式的个部分名称,体会乘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正确的口算,并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的空间概念说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意识。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评议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初步渗透“运动”、“联系”的辩证观点。通过创生情境,学生明确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初步学会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筋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有调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能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会利用口诀求积,求商,能较迅速的用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组织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线段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新版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 一、直接写出得数(共10分) (共1题;共10分) 1. (10分) (2019一下·吴忠期末) 计算 36+29= 26-7= 32-6= 5+69= 7+67= 20+30+20=50-20-10= 61-(47-7)= 29-29+51=15+85-96=65-(45-40)= 33+20-40= 78 +(82-80)= 78 + 2 - 60 = 二、填一填(共30分) (共8题;共30分) 2. (4分) 23厘米-8厘米=________厘米 50米-4米=________米 3. (6分) ________和任何一个数相乘,积还得那个数。 4. (3分)一个数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________位,第二位是________位。 5. (2分)妈妈在微信群里发了6个红包,每个8元钱,妈妈一共发了________元。 6. (6分) 9个9的和是________,计算时用口诀________。 7. (2分) (2019二上·营山期末) 观察钟面,填一填。 ________

________ 8. (4分)比比谁摘到的桃子多?(1) ________ (2) ________ (3) ________ (4) ________ 9. (3分)照样子,写一写 7时半,7:30

① 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 三、选一选(共12分) (共4题;共12分) 10. (3分)△×2=() A . △+2 B . △+△ C . △×△ 11. (3分) (2019二上·商丘月考) 下面()比1米长。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完整版)北京版二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期中测试题.docx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二年级数学期中快乐体验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一、口算(每空 1 分,共 15 分) 是( )。 4 ×6 ÷8= 6 ×4+5= 2 ×2 ×4= A. 6 B. 8 C.5 2 ×9-7= 36 ÷(4+2 )= 56 8+3=÷ 2.果园里有桃 365 棵,梨 比它多得多,梨 有 360+30= 560+50= 510-9 0= ( )棵 790-200= 800+70= 350-80= A. 386 B.736 C.356 300+450= 340+60= 572-500= 3. 括号里最大填几? 二、 式 算(每空 3 分,共 18 分) 120 ( )<1206 44÷6= 64 ÷8= 32 ÷6= A. 4 B.3 C.5 4. 用 5 、3 、0、1 四 卡片 数。 出最大的四位 数是( ) A. 5031 B.3510 C.5310 431+254= 657-432= 532+105= 5. 下面 形不是 称的是( ) A. B. C. 6. 小明面 的是南方,他左手的方向是( ) A. 西方 B. 方 C.北方 五、 在○里填上 >、<或 =(每空 1 分,共 6 分) 三、填空 (每空 1 分,共 13 分) 5100 ○ 5089 个千○一 1.有32 个苹果,平均分 7062 ○7602 10 6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 万 友得到( )个, 剩( )个。 ○ 80 20+21 ÷3 ○30 10 个百 ○一千 10+7 ×7 2. 按 序填数 1498、1499、( )、( )、1502 六、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 序排列 (每空 1 分, 3.比最大的三位数多 1 的数是( ),它是( ) 共 4分) 位数。 1603、1063、1360、1036 4. ?? ( )< ( )< ( )< ( ) 第 20 个 形是( )第 24 个 形是 ( ) 七、写出下列各数(每空 2 分,共 8 分) 5.8564 是由( )个千、( )个百、( )个 十、( )个一, 成的。 二千六百 写作: 三千零九 写作: 6.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三位数大( ) 七百一十六 写作: 三百零五 写作: 四、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八、 出下列各数(每空 2 分,共 8 分) (每空 2 分,共 12 分)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课练及答案(全册)

北京课改版2数上衔接题 1.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2.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3.(1)在()里填上长度单位。 (2)①你能尝试着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吗? 我们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把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很轻,好像手上没有放东西一样,这枚2分硬币的质量就约重1克。 “千克”是用来表示较重物品质量的单位。两袋(每袋食用盐500克)食用盐的质量是1千克,也就是1千克=()克。 ②连一连。

③排排队。 ④下面的物体有多重?读一读,填一填。 ⑤算一算,填一填。 8千克=()克 7000克=()千克 9千克=3千克+()克6000克=2000克+()克 2800克+200克=()千克 3千克+1千克=()千克 4.(1)连一连。 ①小动物找气球。 ②

③找朋友。 (2)想一想,摆一摆。 ①把6个,每2个摆一盘,摆()盘。列式为:()。 ②7个,每2个摆一盘呢?先摆一摆,再回答问题。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盘后,还剩()个,这一个不够摆一盘。这里的“1”就是余数。 用算式表示平均分7个草莓的过程:7÷2=3(盘)……1(个) ③圈一圈,填一填。 9只铅笔,每人分4根,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4=□(人)……□(支) b. 20个☆,3个3个地圈。

☆☆☆☆☆☆☆☆☆☆☆☆☆☆☆☆☆☆☆☆ 圈了()组,剩下()个。 20÷3=□(组)……□(个) 扎成5束,平均每束()个,还剩()个。 □÷□=□(个)……□(个) d.观察以上3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余数(也就是平均分剩下的部分),分别是1根铅笔、2个☆、1个气球,均比相应的除数4、3、5小,故余数一定()除数。 ④a.在除法算式()÷8=3……()中,余数最大是();在除法算式()÷()=2……6中,除数最小是()。 b.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5< 36 ()×7< 43 ()×8< 28 40> ()×6 ()×2< 15 ()×9< 70 4×()< 30 50> 8×()c.你能用小兔子身上的号码写出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吗? ⑤看图列式计算。 ⑥生活中的数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试卷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试卷 特别说明:本试卷为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生二年级试卷。 全套试卷共16份。 试卷内容如下: 1. 第一单元使用(2份) 2. 第二单元使用(2份) 3. 第三单元使用(2份) 4. 第四单元使用(2份) 5. 第五单元使用(2份) 6. 第六单元使用(2份) 7.期中检测卷(2份) 8.期末检测卷(2份) 第一单元测试卷(A) 一、想一想,填一填。 1. 2.在直尺上,从0刻度到5刻度是( )厘米,从4刻度到10刻度是( )

3.把一条线两头拉紧,就成了一条( )。 4.画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可以从尺子的( )刻度开始画起,画到( )刻度的地方。 5.50米+7米=( )米 1米-40厘米=( )厘米 72厘米-6厘米=( )厘米 30厘米+70厘米=( )厘米 6. 左图中有( )条线段。 7.乐乐身高80厘米,再长( )厘米就到1米了。 二、判一判。(对的画“ ,错的画“?”) 1.60厘米与6米一样长。 ( ) 2.桌子面是由4 条线段围成的。 ( ) 3.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 ( ) 4.操场一圈的长大约是400米。 ( ) 5. 左图中有3条线段。 (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物体中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 。 ①文具盒 ②电视机 ③数学书 2.下面的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3.下面的物体中,( )的高度最接近1米。 ①台灯 ②写字台 ③教室的门 4.一支铅笔大约长( )。 ①15米 ②15厘米 ③51厘米 5.右图中线段的长度是( )。 ①5厘米 ②4厘米 ③3厘米 四、火眼金睛辨一辨。 1.下图中哪些是线段?在下面的( )画“”。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厘米和米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认识厘米”这节课实际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厘米”这个概念有个直观的认识,会用几厘米来表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 师: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生:cm 师:下面拿出你们的尺子,回忆一下上节课小结的内容。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 生:几厘米 师: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生:得几就是几厘米 师: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师:刚才我们说了,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测量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新课 学习用厘米量 师:每个同学都打开书,我们来看一看这三幅图,仔细观察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三幅图的测量方法不一样。 师:那你们大家想一想这三种测量的方法都正确吗?前后桌商量一下,大家商量好后,就座好不许说话了,我看看谁做得快又好。(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生:第一幅图正确。 师:那为什么,第二幅图测量得不正确呢? 师:提示(想一想昨天在我们上课测量铅笔盒时是怎么测量的呢?在用曲别针测量时,我们要一个一个的摆放,放平,放直)

生:铅笔没有放平。 师:那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正确呢?这支铅笔可是竖直放平了呀。 生:没有对准零刻度。 师:对,说得真棒。(ppt) 师:我们来看一看,第一幅图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师:你是怎么看的? 师:(ppt)测量方法 师: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几幅图哪个测量的正确。 三、小结 所以我们在测量时一定要将尺子的零刻度读准测量物体的左端(学生伸出左手演示),其次要用尺子测量物体时尺子要放平。现在我们要想测量我们的书,尺子应该怎样摆放?现在你们动手摆放。 师:现在老师发给每个人一个小纸条,大家量一量它是几厘米,注意量法。 生汇报。 【教学反思】 这里首先就要讲量的工具“尺”,学生对尺都很熟悉,教学之前就在想怎样自然过渡到用学具尺来量物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尺又引入“厘米”这个概念,这里我着重从直观上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长度,用实物来说明比较,学生对于1厘米的概念理解的比较透彻。在此基础上进行2厘米、3厘米等的教学就比较简单了,这里进行了一点引申,让学生判断任意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明确看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主要是看有几个1厘米长,它就是几厘米,为后面实际量物体做准备。在量物体的长度以及画线段时对方法强调的比较仔细,学生的操作比较规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共有学生66人,二①班32人,二②班34人。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计算还是会出现个别偏慢,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依赖心理,畏难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体验成功的乐趣。本学期要继续抓好养成教育,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现象。 6、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册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2例1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 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019-2020年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

2019-2020年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 教学目标: 掌握2~5的乘法口诀。通过图文结合的应用题,学生学会看图,弄懂题意,能够找到有关的条件进行列式计算,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看图,弄懂题意,找到有关的条件。能够用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4×8 3×8 5×4 4×9 5×5 9×5 3×9 2×9 (一)算式说说各算是表示什么? (二)直接说结果 (三)用了哪句口诀 二、训练: (一)看图,说题意,再列式计算。 (二)学校按下表发给各班体育用品: 跳绳球拍毽子沙包 3根 2副 5个 4个 1、6个班需要多少副球拍? 2、4个班需要几根跳绳?说题意,知道是求几个几。 3、学校有48个毽子,发给9个班够不够?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三)口算卡: 1.直接说 4×7 5×6 3×9 8×4 2×5 3×3 6×4 5×7 9×4 3×1 4×5 6×3 对口诀,师生对,生生对 2、完成口算卡 (四)出示学生课外活动图:(说说你通过看图都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通过看图,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三、作业:完成帮数上相应的练习。 课后反思:对于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有的学生不会看图,不懂题意,找有关的条

件进行列式计算有困难,个别学生单位名称找不准。 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背口诀,对口令。 三三()()二四()()二三()() 四四()()三五()()二二()() 一四()()三四()()四五()() (二)算一算,说口诀。 4×1 2×3 3×3 4×2 1×3 5×4 3×5 4×3 5×1 5×5 (四)列式。 1、3乘4得多少? 2、4个5连加的和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3,积是多少? 4、5乘3再加上6得多少? 二、拓展练习: (一)在圆圈里填上“+”、“-”、“×”。 2 1=2 3 2=6 4 2=8 2 2=4 3 3=6 4 4=8 3 3=0 3 3=9 3 5=15 5 2=3 5 2=10 3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