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

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

【篇一:中秋吃月饼来历】

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但为什么要在中秋这天吃月饼呢?小编特意查阅了历史资料,

下面给大家讲讲中秋节吃月饼的传说。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

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

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

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

反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仪器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

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

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

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后来,

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

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也有说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

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

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

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了。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

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

人民吃月饼的习俗。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

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

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

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后

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

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被用来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篇二:中秋问答题】

★宏超说:“给大家带去我嘎祝福:各位中秋快乐!团委团团圆圆!”

中秋问题题:

一、八月十五又称什么节?b

a月饼节 b团圆节 c故乡节 d诗人节

二、元宵节和端午节与下面哪个节日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c a春节 b重阳节 c中秋节 d圣诞节

三、潮汐与什么有关?c

a太阳 b星星 c月亮 d风

四、在典故中,吴刚伐的是什么树? b

a槐树 b桂树 c柳树 d杨树

五、在哪个朝代中秋节才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a

a唐 b宋 c元 d明

六、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a

a祭奉月神的祭品 b馈赠亲友的礼物 c节日食品 d地方小吃

七、以下哪个不是中秋节传说?d

a嫦娥奔月 b吴刚伐桂 c玉兔捣药 d迎涛神说

八、以下哪个国家中秋节不吃月饼?b

a美国 b日本 c意大利 d英国

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谁的佳作?a

a王安石b李白 c杜甫d白居易

十、中秋节又可以称为什么?a

a仲秋 b月夕 c秋节 d追月节

十一、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b

a唐朝 b元末 c宋朝 d明朝

十二、在古代月圆和月缺一般形容什么?a

a悲欢离合 b天气的好坏 c凶吉的象征 d身体是否健康

答案

1.b团圆节

2.c中秋节

3.c月亮

4.b桂树

5.a唐

6.a祭奉月神的祭品

7.d迎涛神说

8.b日本

9.a王安石 10.a仲秋 11.b元末 12.a悲欢离合

晋级题:

1. 关于月饼的说法,下面哪个是正确的:(正确答案:b) a. 有中秋节的时

候就有吃月饼的传统b. 月饼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 c. 月饼最早出现在中唐时期

2. 京津月饼的口味特点是:(正确答案:d) b. 咸 c. 辣 d. 素

3. 一下哪个不是中秋节的别称:(正确答案:d) a. 八月节 b. 月

节 c. 团

圆节 d. 端月节

4. 一下哪个不是月饼的别称:(正确答案:c) a. 胡饼 b. 月团 c.

贡饼 d.

团圆饼 e. 宫饼

5. 下面哪个不是中秋节的起源:(正确答案:c) a. 嫦蛾奔月 b.

秋报的遗

俗 c. 因为杨贵妃喜欢吃月饼所以有了中秋节 d. 朱元璋月饼起义

6. 中秋节,关于各地风俗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正确答案:d)

a. 四川

省:吃芋头、儿童提灯b. 山西省:烧斗香c. 安徽省:祭土谷神、

上坟祭祖

d. 陕西省:食西瓜

7. 咸月饼一般配哪两种茶一起吃比较好?(正确答案:ad) a. 普

洱茶 b. 绿

茶 c. 花茶 d. 乌龙茶

8. 多选:下列哪些人不宜吃月饼?(正确答案:abcd) a. 糖尿病

b. 高血压

c. 胆石症

d. 胰腺炎

9. 月饼的不科学吃法:(正确答案:c) a. 每次吃最好不超过半个

b. 最好

边喝茶边吃月饼 c. 只要身体健康可以随便吃

10.多选:月饼按产地分有哪几种:(正确答案:abcd) a. 京式 b. 潮式 c. 港

式 d. 广式

11.多选:以下那些对联是对中秋节的描写:(正确答案:abc) a. 人逢喜事

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b.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c.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12.多选:月饼按饼皮分为:(正确答案:abc) a. 浆皮 b. 混糖皮

c. 酥皮

一、在古代月圆和月缺一般形容什么?答:d

a.身体是否健康

b.凶吉的象征

c.天气的好坏

d.悲欢离合

二、下列哪个不是中秋节的民间活动?答:b

a.舞草龙

b.赛龙舟

c.砌宝塔

d.玩兔儿爷

三、以下那句诗词与中秋节无关?答:c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四、“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谁的佳作?答:b

a.李白

b.王安石

c.白居易

d.杜甫

五、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什么食物?答:b

a.女儿红

b.桂花酒

c.汤圆

d.粽子

七、以下哪个不是和中秋节相关的传说?答:a

a.鹊桥相会

b.玉兔捣药

c.嫦娥奔月

d.吴刚伐桂

八、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描述的是中秋节的哪种民间活动?答:b

a.吃月饼

b.观潮

c.赏月

d.燃灯

九、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什么节?答:c

a.故乡节

b.月饼节

c.团圆节

d.诗人节

十、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

说是由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答:b

a.唐朝

b.元末

c.明朝

d.宋朝

十一、中秋节和端午节与下面哪个节日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答:d

a.春节

b.重阳节

c.圣诞节

d.元宵节

十二、在典故中,吴刚伐的是什么树? 答:a

a.桂树

b.槐树

c.柳树

d.杨树

十三、民间传说中,在广寒宫中陪伴嫦娥的动物是?答:c

a.猩猩

b.狸猫

c.兔子

d.喜鹊

十四、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答:a

a.祭奉月神的祭品

b.馈赠亲友的礼物

c.地方小吃

d.节日食品

iq题:

1. 提问:茉莉花、太阳花、玫瑰花哪一朵花最没力?回答:茉莉花。原因:好一朵美丽(没力)的茉莉花。

2. 提问:猩猩最讨厌什么线?

回答:平行线。

原因:平行线没有相交(香蕉)。

3. 提问:橡皮、老虎皮、狮子皮哪一个最不好?回答:橡皮。

原因:橡皮擦(橡皮差)。

4 提问:布和纸怕什么?

回答:布怕一万,纸怕万一。

原因:不(布)怕一万,只(纸)怕万一。

5 提问:铅笔姓什么?

回答:萧。

原因:削(萧)铅笔。

6 提问:麒麟到了北极会变成什么?

回答:冰淇凌。

原因:冰淇凌(冰麒麟)。

7 提问:哪位历史人物最欠扁?

回答:苏武。

原因:苏武牧羊北海边(被海扁)。

8 提问:从1到9哪个数字最勤劳,哪个数字最懒惰?回答:1懒惰;2勤劳。

原因:一(1)不做二(2)不休。

9 提问:怎样使麻雀安静下来?

回答:压它一下。

原因:鸦雀无声(压雀无声)。

10 提问:历史上哪个人跑的最快?

回答:曹操

原因:说曹操曹操到

11 问题:米她妈是谁

答案:花

原因:花生米

12 小白加小白等于什么?

等于小白兔

原因:小白two

【篇三: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从何时开始】

? ?

?

?

?

?

?

? ?

?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从何时开始发表于:2014-9-5 10:11 点击:4324 回复:1

作者:orange0801

头衔:高级写手只看楼主发送消息

过中秋节不仅仅是娱乐、好玩

祁建

中秋节一直被誉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皓月当空,幽静会所,三五知己,月饼美酒,其中的惬意只有当局者自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中秋节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正被人们

淡化,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以至不少人慨叹:“月饼的品种越

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精美,但中秋节的内涵却越来越少了。”

不难发现,每年的中秋节,月饼商家的吆喝声盖过了中秋节的文化味,过度的商业化炒作让传统节日的民间文化意义大幅度削弱。在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东西被染上了功利、实用的色彩,社会

整体的浮躁让人们无法静静地去体味传统节日的感觉。

其实,中秋节是一个极具浓情雅趣的节日,民俗极为丰富,其最核

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家庭团圆幸福和社会和谐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过节不仅仅是娱乐、好玩,还是在重温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

自我内在提升。有专家认为:“传统节日的回归更需要人们内心的平静,需要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并不

代表没有希望。”

圆月寄情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

有的月亮节、团圆节。

在我国的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

秋也称仲秋。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这一天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女儿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是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家人团聚饮宴赏月,又称“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广为传诵。在我国所有传统

节日中,中秋节有着特殊的韵味,“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就

特指中秋。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写得如老友般

可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

千古绝唱,令“余词尽废”。

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传统。我国各地

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追溯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源自唐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

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

天凯旋。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唐

太宗大喜,指着悬挂在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而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我国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

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

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后来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名曰“胡饼”。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民间有了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

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

奔月的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青睐

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清代制作月饼的工艺又有了较大提高,品

种也不断增加。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似了。

另据传说,清朝乾隆皇帝登基以后,为了寻找亲生父母,曾六下江南。一次,他巡游杭州,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此时正值中秋,

乾隆的母亲看见了儿子非常高兴,亲手做了圆圆的甜饼给乾隆吃。

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母亲做的甜饼,连声称赞:“好饼好饼,中

秋良宵,中秋良宵也。”从此中秋赏月、吃月饼成了亲人团圆的象征。拯救团圆日

“中秋节除了月饼,还有些什么?儿时,每到中秋节,入夜后,桌上

摆着几个月饼、一壶茶,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听老人讲

后羿和嫦娥的爱情故事。那个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却百听不厌。”

有网友在博客上回忆。“记得有

一年八月十五,天刚擦黑儿,我就盼着月亮快点儿升起来。当圆而

明的月亮挂在天空时,父亲在院子里放上一张小圆桌,在小圆桌上

恭恭敬敬地放上两个盘子,一个盘子内摞上两个每个切成八块儿的

月饼,一个盘子内放上摆成锥状的烘柿。父亲终于开始敬月奶奶了。为了消磨敬月奶奶那段时间,不去想那馋人的月饼,我和妹妹坐在

明亮的月光下,仰望明月,欢快地唱着早已学会的儿歌:月奶奶,

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买个月饼哄娃娃;爹一口,娘一口,咬住

娃娃脚指头。”

如今,如何拯救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节日被商家包办,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他认为,过去中秋节吃的月饼包装很

简单、很朴素,但承载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很珍贵;现在的月饼虽

然被包装得精美、华丽,却渐渐变成了纯礼品,这些礼品又被附加

了其他内容,比如利益、交换等。这些世俗的东西融入月饼中,就

把节日那种朴素的美好冲淡了。

现在人们经常议论的传统节日危机,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身文化传

统断裂所致。在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对传统节日及

习俗进行深层的认识。中秋节传承下来的精髓应该是“团圆”,小至

家大到国,这也正符合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民

族身份的象征。全球化浪潮裹挟着大量的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冲击

着我们的民族文化,许多文化价值观念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寻求

共识。然而,文化的普遍认同需要时日。传统节日蕴含的价值理念

和取向是保持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的核心要素,要想在现代化浪潮

中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强势地位,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十

分必要。

两圆相遇其情永驻

我们出生在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却成长在一个有着米

老鼠玩具、跨国公司、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奔驰汽车的城市。吃

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看的是好莱坞大片,栖身的空间已经与世界

紧密联为一体??

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我们失去了对昔日中秋节的眷恋,却痴迷于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欢呼。我们的思想意识正在逐步

走向西化,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种变化的危害。我们应以何种视角与姿态面对世界文化的一统化呢?

记得离家的第一个中秋,离开父母还不到一个月,感觉自己像断了线的风筝,中秋将我

对人生的感伤第一次聚拢。从此感悟到,薪火相传的节日总有一些含情脉脉的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使人间充盈着温情与暖意。这种价值,千金难买。

这些人类美好的情愫,是需要通过生活来感受的。放假的需要,概在于此。但是现在,一家人在一起从容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我们失去的不是一两天的假期,而是人间美好情感的感受,是人世间美好情怀的积淀与回味。在这种集体

无意识的淡漠中,慢慢地,许多传统节日淡化了。

有社会学、民俗学专家呼吁,淡化传统节日就是淡化民族认同。传统节日并不是简单的农业文明或工业文明的遗传,而是有许多人们心灵深处共性的东西融在其中,这些人类灵魂深处的东西,绝不是可以轻易被“现代化”的。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改进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依然吃喝当头、人情送礼当道,那么,就算是把中秋节定为法定节日,无非让其成了商家的狂欢节,使之成为不伦不类的市场经济猎物。

现代文化要发展,就要继承传统的核心内容,要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只有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才是世界在中国的团圆,也是大自然和人的团圆。两圆相遇,其情永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