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苏雪林阅读及答案

青春苏雪林阅读及答案
青春苏雪林阅读及答案

青春苏雪林阅读及答案

【篇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xt>一、选择题(本大题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

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要求的选项选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错误的一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b.十八岁有许许多多令人怀恋的回忆。

c.他徐徐地伸着懒腰,似乎春眠未足,还带着沉缅腥松的睡眼。

娇揉造作。

a(b.“缅”应为“湎”;

c.“腥松”应为“惺忪”;

d.“娇”应为“矫”)d.任何舞蹈和它比起来都是显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好的笑料必须________出生活的真实。

②我在先生的自画像前,________了许久。③爱的嫩芽是细弱的,_____长起来的时候,它_____强大无比,所以必须精心呵护。

a.反映伫立只有才①

b.反应伫立只要就

c.反映兀立只要就

d.反应兀立只有才

a(“反应”意为事情所引起的

意见、态度或行动。

“反映”意为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①句中“生活的真实”当然是客观事物,故需“反映”,以此排除b、d。“伫立”本身就有站立了很久之意,②句中句尾有“很久”故选“兀立”排除d项)

4.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内容依次替换为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火车将要进站了,当李先生准备下车时,却发现行李架上的包

②对于街道上乱放的垃圾,岂不知这些就是一些疾病的传染源。

③在那黑暗的年代,统治者作威作福,人民忍气吞声,曾经发生过多少

悲剧啊!的

④张教授说:“身体,但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想把所学的知识全部留给后人。”??

a.不胫而走熟视无睹骇人听闻每况下

b.不胫而走置若罔闻耸人听闻江河日下

c.不翼而飞视若无睹骇人听闻每况愈下

d.不翼而飞熟视无睹耸人听闻江河日下愈c(“不胫而走”意为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多指消息。此处为实物“行李”,故选“不翼而飞”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排除a、 b。“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与此处语境不合,故排除d项)

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像

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

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置若罔闻:置:放,摆;若:好象。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骇人听闻: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每况愈下: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

【篇二:《青春》1轮复习教案】

>课题:《青春》

课型:复习

课时2课时

教法:讲授,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雪林的生平和作品;

2、学习本文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写作特点,感受作者笔下青春的美;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抒情散文的能力。

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的含义

难点:两代人矛盾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我很重要》关于亲情、友情、事业的段落的情况。

二、作者介绍

苏雪林(1899-1999)原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一生跨越两

个世纪,杏坛执教50载,创作生涯70年,出版著作40部,先后在

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大、成功大学任教。笔耕不辍,被誉为“文坛的常青树”。与冰心、凌淑华、冯沅君、丁玲并称为上世纪三十年代五大女作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绿天》;自传体小说《棘心》;文学评论集

《青鸟集》;随笔集《屠龙集》;短篇小说集《蝉蜕集》等。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譬喻蓊然矮椽呢喃新吭衔泥运草嗫嚅惺忪潋滟葱茏冷峭奋鬣扬蹄粲

然如玉尘垢洗濯斨残銛利如霜嫫母矜庄媸妍胖瘦相斫为高眙愕相

顾嗜欲堕落

四、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讴歌青春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外在形貌和内在精神两方

面着笔,指出青年是透明的、清洁的、爱美的、没有年龄之分和美

丑之别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无穷的创造力和不可

限量的未来。也写到了有些青年不乏坎坷和不幸。作者满含深情,

对青年既有细腻的描摹,又有充满激情的赞美,同时还有谆谆的告诫。

课文结构精巧。题目虽为“青春”,开篇却宕开一笔,先从四季之春写起,借万物之生机,传生命之律动,看似写春季景色,实为写生命之花季,由此对青春的抒写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文章语言优美而典雅,大量对偶和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情感的抒发更为酣畅淋漓。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赞美春天之美。这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从春的若隐若现到春光烂漫的新鲜世界,写出了春天的生机、清新、美好。

第二部分,赞美青春之美。

第三部分,指出青年若有明智淡泊之心,便会健康发展,前途更远大。

第2课时

四、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媸妍浩瀚呢南撒娇

b.嗫孺斨残磅礴马驹

c.洗濯惺松衔泥冷峭

d.譬喻点缀黄莺屋椽

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树枝间新叶芽,稀疏琐碎地着,地上黄一块,黑一块,又浅浅的绿一块,看去很不顺眼,但几天后,便成了一片蓊然的绿云,一条缀满星星野花的绣毡了。压在

你眉梢上的那厚厚的灰黯色的云,自然不免教你气闷,可是它转瞬

间会化为的轻烟,的小雨。

a.透出点缀如纱如酥

b.点缀透出如酥如纱

c.点缀透出如纱如酥

d.透出点缀如酥如纱

4、对下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几天没有出门,偶然涉足郊野,眼前竟换了一个新鲜的世界。到

处怒绽着红紫,

到处隐现着虹光,到处悠扬着悦耳的鸟声,到处飘荡着迷人的香气,蔚蓝天上,桃

色的云,徐徐伸着懒腰,似乎春眠未足,还带着惺忪的睡态。流水

却瞧不过这小姐

腔,它泛着潋滟的霓彩,唱着响亮的新歌,头也不回地奔赴巨川,

奔赴大海……

春是烂漫的,春是永远的向着充实和完成的路上走的。

a.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活力。

b.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

c.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

d.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活力。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十四、五岁或十七、八岁的健美的青年向你走来,先有爽

朗新鲜之气迎面而至。

b.至于二十七八岁或三十一二的人---当时文风初开的内地学生年龄

是有这样的---在我们这些比较年轻的一群看来,竟是不折不扣的“老

太婆”了。

c.生于寒苦之家,半饥半饱地挨着日子,既无好营养,又受不着好

教育,这种不幸的青年,又何尝不多!咳,这也是春天,这也是青年?

d.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谁说不是一条真理?

6、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所谓“青年的液汁”,这真是个不舍昼夜滚滚其来的源泉,它于你的

血脉,于你的四肢,于你的全身,永远要求向上,永远要求向外发展。

a.充盈泛滥流转

b.泛滥流转充盈

c.流转充盈泛滥

d.流转泛滥充盈

阅读理解

青年是没有年龄高下之别的,也永远没有丑的,除非是真正的嫫母

和戚施。记得我在中学读书时,眼中所见那群同学,不但大有美丑

之分,而且竟有老少之别。凡那些皮肤略为粗黑,眉目略为庸蠢,

身材略为高大,举止略为矜壮些者,总觉得她们生得太“出老”一点,猜测她们年龄时,总会将它提高若干岁。至于二十七八或三十一二

的人──当时文风初开的内地学生是确有这样年龄──在我们这些比较

年轻的一群看来,竟是不折不扣的“老太婆”了。这样的“老太婆”还

出来念什么书,活现世!轻薄的同学的口角边,往往会漏出了这样

的嘲笑。

现在我看青年的眼光竟和以前大大不同了,媸妍胖瘦,当然分辨得出,而什么“出老”的感觉,却已消灭于乌有之乡,无论他或她容貌

如何,既然是青年,就要还他一份美,所谓“青春的美”。挺拔的身躯,轻矫的步履,通红的双颊,闪着青春之焰的眼睛,每个青年都

差不多。从飞机下望大地,山陵原野都一样平铺着,没有多少高下

隆洼之别,现在我对于青年也许是坐着飞机而下望吧?哈,坐着年

龄的飞机!

1、为什么作者说“青年是没有年龄高下之别的”?

2、为什么现在“我”看青年的眼光与从前大不相同?

3、“坐着年龄的飞机”是指什么?

4、为了说明青年没有年龄、美丑之分,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因为青年充满朝气,所以没有细致的年龄的概念。

2、因为“我”从精神状态来看待青年,所以与从前年轻时单纯注意年

龄大小不同了。

3、指作者能从精神状态的高度审视青年的内涵。

4、对比。即以自己年轻时对青年的看法和现在对青年的看法作对比。

教后小记:

【篇三:安徽省合肥市第一六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lass=txt>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冷成金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

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

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

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

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

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

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

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

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

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

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

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

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

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

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

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

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

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

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

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

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

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

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

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

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

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

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

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

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

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

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

对生清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

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

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①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

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

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注】①代:地名。②莫府:“莫”通“幕”;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即为处理军政事务的衙署。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范增数目项王..

c.以便宜置吏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王翦因急击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审时度势,排除干扰,从军事上和物质上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在思想上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7、对下列语句进行翻译。(10分)

(1)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5分)

(2)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秋怀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8、诗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被贬于黄州的苏轼与客人泛舟长江,面对长江的浩荡无穷而感慨万千:

“,”(《赤壁赋》)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代之。

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14)题。(25分)

林琴南先生

苏雪林

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只好把西游封神一

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

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

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渐渐地我明白

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

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

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

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

线胡同。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

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我知道这就是我

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

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

以只得怏怏走开了。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

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不过我终觉得琴南

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

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

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林觉民的《与

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苏曼殊小说

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读他

《先母行述》、《女雪墓志》一类文字,常使我幼稚心灵受着极大

的感动。他忠君,清朝亡后,居然做了遗老。他前后谒德宗崇陵十次。至陵前,必伏地哭失声,引得守陵的侍卫们眙愕相顾。他总勉

励学生做一个爱国志士,说到恳切之际,每每声泪俱下。

琴南先生在前清不过中过一名举人,并没有受过皇家什么深恩厚泽,居然这样忠于清室,我起初也很奇怪,阅世渐深,人情物理参详亦

渐透,对于他这类行为的动机才有几分了解。我们读史常见当风俗

最混乱,道德最衰敝的时候,反往往有独立特行之士出于其间。譬如,旷达成风的东晋而有槁饿牖下不仕刘宋的陶渊明,满朝愿为异

族臣妾的南宋而有孤军奋斗的文天祥,只知内阅其墙不知外御其侮

的明末而有力战淮扬的史可法,都可为例。我觉得他们这种人行事,如其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的话来解释,不如说这是一种有激

而为的心理表现。他们眼见同辈卑污龌龊的情形,心里必痛愤之极,由痛愤而转一念;你们以为好人是这样难做么?我就做一个给你们看!

还有一个原因。中国文化经过了四五千年长久时间,也自有他的精

深宏大,沉博绝丽之处。所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信条,所谓

先王圣人的微言大义,所谓文学艺术的典丽高华,无论如何抹不煞

它们的价值。文化不过一个空洞的名词,它的体系却由过去无数圣

贤明哲英雄名士的心思劳力一点一滴建造成功。这些可爱的灵魂,

都在古书里生活着。翻开书卷,他们的声音笑貌,思想情感,也都

历历宛在。我们同他们周旋已久,就发生亲切的友谊,性情举止一

切都与他们同化。对于他们遗留的创造物,要当作家传至宝,誓死

卫护。我们不大读古书的人,所以对于旧文化还没有什么眷恋不舍

之意;至于像琴南先生这类终日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自然不能

和我们相提并论了。他把尊君思想当做旧文化的象征。不顾举世的

讥嘲讪笑,抱着这五千年僵尸,同入墟墓,那情绪的凄凉悲壮,我

觉得是值得我们同情的。王国维先生之投昆明湖也是一样。如其说

他殉清,不如说他殉中国旧文化。

总之,林琴南先生可谓过去人物了,但我个人对他尊敬钦慕之心并

不因此而改。

(选自《人间世》1934年10月第14期,有删改)

林琴南先生:即林纾(1852年---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文

学家、翻译家。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两项都对得

5分,答对一项得3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通过阅读林琴南先生的译著,习得了一些文言知识,并能用

文言写小文章,因而作者称林琴南先生为自已“最初的国文导师”。

b.文章描写了绒线胡同的一个场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先生的形貌,

以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作

者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敬畏之情。

c.文章写林琴南先生孝顺长辈、重视亲情,后写先生忠君爱国,作

者这样安排,意在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

d.文中采用了衬托手法,比如列举东晋的陶渊明、南宋的文天祥和

明末的史可法等人,正面衬托林琴南先生的特立独行和伟大人格。

e.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肯定了中国旧文化的价值,交代了当时社会对

旧文化的态度,表达了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

1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林琴南先生对清室非常忠心,请简要分析原因。(6分)

14、有人认为,林琴南先生不懂外国作品的原文却从事翻译工作,

是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表现,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 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这位

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

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

c、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虽然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有些人对他人还总是斤斤计较,从不宽宏大量。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类多年来普遍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使得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强,病菌的基因突变加快,致命的新型病菌也许会在未来五年内出现。

b、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

c、“留守儿童”自从被列为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留守儿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黎明,觉慧瞒着高家的其他人,告别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黎明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前往上海。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那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非像有的人那样,从不固步自封,思想开放,能够不断自新自强,但这种人毕竟太少了。

①在体育方面,年轻人四肢柔软,比老年人更适应各项运动

②犹如学习语言,在表达和发音方面,年轻人的舌头比老年人更灵便

③可见,晚学总不如早学那样从容自如

④这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⑤幼年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最为重要

⑥实际上早期教育的重点就应该是培养习惯

a ⑥②①④⑤③ b.⑤②①③④⑥

c. .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⑤②①④③

18、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