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详注详译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详注详译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详注详译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责怪、批评)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即《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于元和八年(813),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这封回信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论师道,一个是论写作。它是柳宗元文学理论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欲变仆不为师之志(心志),而屈己为弟子。凡(凡是、概括)仆所为二文,其卒(最终)果(主旨)不异。仆之所避者名(名称,名头)也,所忧(担忧)者其(老师)实(内在)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姑且)歌(作歌)以为箴(告诫、规劝),行(做事)且求中以益(增加,引申为“充实”)己,栗栗(①戒惧貌,小心翼

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即使)恳恳(①诚挚殷切貌②急切貌)见(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样,相当于“我”)迫(逼迫),其若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你)何(若……何,怎么办呢?)?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表示期望语气,希望)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了些应为人师的道理,责怪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而要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称,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来告诫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做他人老师的资格。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浅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该对你怎么办呢?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你还是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岂……耶?译为,难道……吗?)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达到顶点),斯(这)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如同)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最终)中矢(箭)而死。仲尼岂易言耶(岂……耶?译为,难道……吗?)马融、郑玄者,二子独(只是,仅仅)章句师耳(只能是剖章析句的老师罢了。章句: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我)幸(幸而)非其人。吾子欲之,其(那)有乐(高兴)而望(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我们)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不要用)韩责(要求,责令)我。若(如果)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担当,接受)其礼者(师生的礼仪)也。若(如果)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怒目)闭口(岂……耶?译为,难道……吗?)?

你所说的仲尼的学说,难道容易吗?仲尼可以学习却不能做到。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之道哪里是轻易能够说明白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辨析章句的老师罢了。当今世间当然不缺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同有异的,你不要用韩愈(的标准)来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称,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等方面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形容非常广大,译为“气势恢宏的样子”)其辟(开辟)大路将疾驰(快马加鞭疾走)也。攻(坚固,活用为动词,加固)其车,肥(喂肥)其马,长(加长)其策(马鞭子),调(协调)其六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中道之行大都,舍(舍弃,除了)是(这)又奚(疑问代词,什么,哪里)师欤?亟(尽快)谋(商量)于(跟)知道者(精通学问道理的人)而考诸古(考之于古,即,在古代(典籍)中验证它),师不乏(缺乏)矣。幸(希望)而亟(①急忙,赶快②屡次,每每)来,终日与吾子

言,不敢倦,不敢爱(吝啬),不敢肆(放肆)。苟(假如)去(去除)其名(头名),全(保全)其(代师生)实,以(用)其余易(交换)其不足,亦可交(交换)以为(做)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即,对自己有益处),古今未有好(喜好)道而避(回避)是(这个)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奔驰。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在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快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称,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学问却回避这样做的人。柳宗元回复。

这篇文章中,柳宗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即“交以为师”的主张, 这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崭新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为友,去掉为师之名、采纳为师之实, 取长补短, 交互为师, 互相学习。这样既无世俗之累, 又对自己有益。这种师生关系, 不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而是基于学习研讨的平台,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平,像朋友般互教互学, 共同促进。与韩愈的“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相比,柳宗元的识见无疑又前进了一大步。即使是在今天看来,这种师友关系,视教与学看成是平等的对话双方,互助的学习伙伴,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民主的思想原则。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

【答案】B

【解析】“指责”,是望文生义的解释。应解释为“要求”。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答案】B

【解析】断定“其”字的用法,可从语法上解决,如“其实”“其人”“其礼”,“其”字后都是名词,而“其详读之”的“其”后面跟着的是动词“读”,所以选B项。

从“其”的意义分析。“其”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意义有: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相当

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她”、“它”、“他们”。②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哪些”。。③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④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高中课本《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字理解为“还是”(表婉商)。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⑤形容词词头。

A、C、D 三项中的“其”字是指示代词,A项是“那些”,C 项是“那”,D项是“那些”;B项中的“其”是祈使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中的“其”。根据语言环境”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也可以判断为B项。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解析】第⑴句中的“乃”“薄世”“脆”“当”“也”是翻译中的难点。“若乃”是固定词组,可理解为“至于”;薄世,浮薄的世人;译成被动句;脆,懦弱;怯,胆怯;当,担当,承担。

⑵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译文: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解析】第⑵句中的“亟”“谋”“于”“知道”“考诸古”是难点。亟,急,赶快,译为尽快;谋,商量;于,跟,向;谋于,于……谋;知道,精通学问道理;原句“亟谋于知道者”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考诸古,“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考诸古”相当于“考之于古”,调整语序为“于古考之”;古,即古代(典籍);考,即考证,验证;意思为:在古代(典籍)中验证它。师,即老师;乏,即缺乏。

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解析】第一点在第一段中,即:“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第二点在第二段中,即“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第三点在第三段中,“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 《周易》(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杨天才张善文译注,中华书局 《诗经》(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刘毓庆、李蹊译注,中华书局 《尚书》(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王世舜、王翠叶译注,中华书局 《左传》(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中下册)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中华书局 《春秋公羊传》(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铭、曾亦译注,中华书局 《春秋穀梁传》(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徐正英、邹皓译注,中华书局 《周礼》(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徐正英、常佩雨译注,中华书局 《仪礼》(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彭林译注,中华书局 《论语大学中庸》(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陈晓芬、徐儒宗译注,中华书局 《孟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方勇译注,中华书局 《尔雅》(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管锡华译注,中华书局

《山海经》(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方韬译注,中华书局 《国语》(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陈桐生译注,中华书局 《战国策》(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缪文远、缪伟、罗永莲译注,中华书局 《史记》(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全九册)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 《洛阳伽蓝记》(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尚荣译注,中华书局《贞观政要》(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骈宇骞译注,中华书局《史通》(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白云译注,中华书局 《文史通义》(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罗炳良译注,中华书局 《大唐西域记》(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董志翘译注,中华书局 《宋论》(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刘韶军译注,中华书局 《墨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方勇译注,中华书局 《老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汤漳平、王朝华译注,中华书局 《庄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方勇译注,中华书局 《列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叶蓓卿译注,中华书局 《公孙龙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外三种)黄克剑译注,

答司马谏议书的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翻译 讨好众人为上、惹事。 皇帝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以造福于人民。 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 这因为他是考虑了是否合理才行动的,以兴利除弊,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举先王之政。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不为征利,认为做得对因而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责问坏人;辟邪说,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已经不是一天了。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没有机会见面。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搜刮钱财,老百姓都怨恨?盘庚迁都的时候;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于反复不宜卤莽。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未能助上大有为,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以致天下怨谤也,而我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 那么,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现在您来信指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不能叫作拒绝批评,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驳斥邪说,胥怨者民也,不为侵官。 上乃欲变此、随波逐流;为国家理财。 无由会晤,不能叫作惹事。 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兴利除弊,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不能叫作越权,生事,以授之于有司,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讨修订、拒绝批评,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名实已明,研究法令制度,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则某知罪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至于怨诽之多,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名实弄明白了,冀君实或见恕也,守前所为而已,尤其在于名和实的关系问题,我不应草率,在反复辩论中,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不能叫作搜刮钱财。 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译文安石启,墨守成规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重念蒙君实视遇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解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 解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完成1~4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失。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本文是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写给反对派司马光(字君实)的第二次回信。 两人通信主要是争论变法改革的问题。 1.下列各组加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启: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邹忌修八尺有余 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一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3.下列各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是( )

二十四史全译(特装珍藏版)

二十四史全译二十四史全译纪传人名索引 【藏品名称】《二十四史全译》 【藏品附配】《二十四史导读》《二十四史全译纪传人名索引》 【发行价格】26800元/套 【藏品开本】16开精装 【藏品册数】全88册共七箱 【出版单位】同心出版社 【赠品介绍】《曾文正公手书日记》(线装) 【发行背景】 《二十四史全译》特邀精通古代典章制度的专家整理、翻译志书,历史上尚属首次。《二十四史全译》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二十四史全译》收录二十四部史书,文白对照,译文准确、校勘精到、整理严谨,全88册,近亿字。读中国,不可不读《二 十四史》,今人读史,当读《二十四史全译》。 《二十四史》是由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结集,是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官修史书。自成书以来,一直作为一套完整的史书出版、流传、研究。《二十四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计约三千二百五十余卷、五千万字,系统记述了从中华始祖黄帝(公元前26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一千八百八十年,其著期之长、涵盖之广、跨度之大、衔接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绝后。放眼世界列国,如此恢弘巨典,堪称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二十四史》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了解中国不可不读的《二十四史》。 惟一完整、权威的文白对照全译本 一、译文准确,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 针对古籍今译的特殊情况,《全译》编委会制定了详尽的体例,贯彻到整个撰稿过程中,并且不断交流,层层把关,对有争议的文句做到反复斟酌,对译文进行多次润色,使译文在准确无误的基础上保有清晰流畅的特点,提供了专业与非专业读者一个使用性、可读性很强的读本,消除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障碍。由于它负责的译文,传达的是准确的历史知识与文本原意,对时下史书译文粗制滥 造,谬误百出的情况也是有力的纠正。 二、校勘精到,整理严谨,文白对照,是迄今为止最全、使用最方便的文本。 二十四史版本繁多,《二十四史全译》底本择善而从,充分吸收了前人成果,精心校勘,对卷前目录也做了统一,使后出愈精,体例完备。针对目前出版的二十四史标点本或今译本大致为单行的情况,所有的所谓“全本”都是或作删节,或弃表、志不录。本书采用了左栏史书原文、右栏译文的排版方法,文白对照,不作任何删削,是真正意义的“全本”、“精校精译”本。同时,对人们一向视为 畏途的天文、历法部分,特请有关专家作了校核。 三、对文字进行统一,是汉字规范化的典范。 《二十四史全译》在译作、排版上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汉字标准,对异体字进行了全面的规范,语词也依规定的搭配予以统一,对时下汉语言文字在使用上混乱与随意的状况作出了示范。《二十四史全译》是迄今为止最全、质量最高、阅读最方便的史书译本,它的出版必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也 必将受到读者的欢迎。 多家媒体高度关注:《二十四史全译》的出版,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新闻出版报等众多媒体均作了大量报道。 人民日报《二十四史全译》赠送国家图书馆 经济日报国图获赠《二十四史全译》 工人日报《二十四史全译》赠送国家图书馆 中国教育报为什么要把二十四史译成现代汉语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与翻译 说明:为方便同学们比较原文与翻译,我们采用逐句对照翻译,以下黑体字为原文,红体字为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安石敬曰: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深厚密切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分歧,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不为生事;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孔子《十翼》全文(白话)

孔子《十翼》全文(白话) 《十翼》(又称《易传》)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易传全译文 第一章 通过八卦的排列,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而将八卦两两相重,六爻亦包含在其中了;阳阴两爻相互推演,变动也包含在其中了;每个爻上注上解释,爻动就包含在其中了。人事之间,所以有吉凶悔吝的产生,是由于动作营为的结果。阴阳两爻,是设立卦象以推演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推移变通,正是所以趋向于真理或时机的变化的。时机虽有吉有凶,但我们处在吉利或凶险时,必须安常守正,才可稳操胜算,立于不败之地。人事如此,宇宙自然亦复如此,皆以“守正”为前题,所以天地的道理,以正而观照万物。日月的道理,以正而光明,普照万物,都公正无私,使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天下一切的动作营为,都是归于端正专一,精诚无欲,才能有成就。乾道造化自然,很刚健的昭示众人,是非常的平易而容易知道呀。坤道是顺应乾道而开务成物,很柔顺地昭示众人的道理,是非常简易的呀。圣人制作卦爻,便是效法乾坤简易的理则而作的。卦象的设立,亦是仿乾坤简易的形迹而设立的。卦爻卦象先有变化于内,遂依象释理,吉凶之真象就表现于外了。进而裁制机宜,导致功业的成就,就表现于聪智的变化。圣人崇德广业、仁民爱物的言行,在卦辞爻辞中记载得很清楚。天地中最大的道理,就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对圣人来说,最重要的在于有权位。如何守着职位呢,那就要靠仁爱的道德了。如何聚合众人,是用财富。而管理财物,匡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的是义。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高中文言文含注释)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宋代〕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孔子《十翼》全文(白话)

孔子《十翼》全文(白话).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孔子《十翼》全文(白话) 《十翼》(又称《易传》)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易传全译文 第一章 通过八卦的排列,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而将八卦两两相重,六爻亦包含在其中了;阳阴两爻相互推演,变动也包含在其中了;每个爻上注上解释,爻动就包含在其中了。人事之间,所以有吉凶悔吝的产生,是由于动作营为的结果。阴阳两爻,是设立卦象以推演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推移变通,正是所以趋向于真理或时机的变化的。时机虽有吉有凶,但我们处在吉利或凶险时,必须安常守正,才可稳操胜算,立于不败之地。人事如此,宇宙自然亦复如此,皆以“守正”为前题,所以天地的道理,以正而观照万物。日月的道理,以正而光明,普照万物,都公正无私,使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天下一切的动作营为,都是归于端正专一,精诚无欲,才能有成就。乾道造化自然,很刚健的昭示众人,是非常的平易而容易知道呀。坤道是顺应乾道而开务成物,很柔顺地昭示众人的道理,是非常简易的呀。圣人制作卦爻,便是效法乾坤简易的理则而作的。卦象的设立,亦是仿乾坤简易的形迹而设立的。卦爻卦象先有变化于内,遂依象释理,吉凶之真象就表现于外了。进而裁制机宜,导致功业的成就,就表现于聪智的变化。圣人崇德广业、仁民爱物的言行,在卦辞爻辞中记载得很清楚。天地中最大的道理,就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对圣人来说,最重要的在于有权位。如何守着职位呢?那就要靠仁爱的道德了。如何聚合众人,是用财富。而管理财物,匡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的是义。 第二章 古时伏羲治理天下,仰首观察天上日月星辰运行的现象,下则观察大地上的种种的法则,又观察鸟兽羽毛的文采如何和环境相适应,近的就取象于人的自身,远的就取象于宇宙万物,于是创作出八卦,以融会贯通神明的德性,参赞天地的化育,以比类万物的情状。编绳结网,做为捕捉鱼、鸟的工具,以猎兽捕鱼,是取象于离卦的。离中虚,像孔眼,又离为目,有网罟的象征。包犧氏死后(数百年),神农氏兴起,砍削树木做成犁头,曲转木材为犁柄,以便耕种和除草,创作许多耕作器具,教导人民,使天下增加粮食,是取象于益卦。规定中午为买卖时间,招致天下的人们,聚集天下的货物,互相交换所需要的货物,满足各人的需要,其取象于噬嗑卦的。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氏兴起,由于社会日趋繁荣,旧日的制度,已不适合,所以黄帝、尧、舜诸古圣人先王,随着时代而不断改变,通达其变化,使百姓生活不致于死板,而产生厌倦的心思。易学的道理是穷极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能循此变通的原则,何事不成?所以有如天助一般,当然吉无不利了。黄帝、尧、舜氏设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职,各尽其力,终致天下太平,以至于垂拱而治,无为而成。是取象于乾坤两卦的现象。将木材凿成舟船,削锐木头做为船楫,使两岸的人,能互相来来往往,且可航行至更远的地方,便利天下人,是取象于涣卦的。征服了牛,乘着马,用牛来拖载重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 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

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fei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fei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末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的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抓住要害、针锋相对的行文思路。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坚定的改革精神。 教学重点: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驳斥司马光的? 2.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1.作者给司马逃回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点拔为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一封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对此作回复。司马光,字君实当时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二.字词 强qiǎng聒guō卤lǔ莽mǎng(鲁莽)见恕shù难nàn壬rén人胥xū膏gāo泽三、生自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理思路: 第一部分:先叙酬答的话,然后则要“具道所以”由此转入正文。 第二部分: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辨论的关键[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提出的责难进行辩驳] 第三部分:结尾客套语。 四、生在文中找司马光在信中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驳的呢? 司马光观点王安石驳斥 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 生事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征利为天下理财 拒谏辟邪说,难壬人 怨谤固前知其如此也 作者给司马光回信的根本原因: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 五、探究: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说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幼”,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

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这里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五、研读课文。(一) 1. 师: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3. 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4.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师: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4.师;翻译下列句子。 生: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生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生: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二)整体感悟 1.师:第2段作何理解? 生: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师:第3段作何理解? 生: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三)教师小结: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六、布置作业.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 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 宋代: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文】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古代汉语课程总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一、相关参考教材 《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古代汉语》(上中下),郭锡良等编,天津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编著,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 二、工具书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必备)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华夏出版社2003/语文出版社2008 《古代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 《新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汉语典故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汉语修辞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汉语知识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编,中华书局 《词诠》杨树达,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 《助字辨略》清刘淇,中华书局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江苏古籍/上海古籍/岳麓书社《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编,中华书局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中华书局 (注:以上五本在入门阅读阶段可选择有相应现代汉语注释的版本,有一定基础后直接读原本;既可以作为语言资料,也可以作为工具书。)

三、理论专著 《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汉字学》刘志成主编,天地出版社 《汉字学通论》孔祥卿、史健伟、孙易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词汇纲要》将绍愚,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讲义》杨剑桥,复旦大学出版社 《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 《诗词格律》王力,中华书局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 《汉文文言修辞学》杨树达,中华书局 《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 《训诂学》郭在贻中华书局 《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汉语训诂学史》李建国,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书句读释例》杨树达,中华书局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中华书局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张舜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中华书局/复旦大学出版社 四、经典文献 《诗经译注》程俊英译注,上海古籍/岳麓书社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word版)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或出处: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或注释: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拒谏”。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全本全注全译《资治通鉴》豪华精装

《资治通鉴》(注释全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16开豪华精装 定价:3695.00元(全12卷) 优惠价:880元 《资治通鉴》不光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历史书,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权谋”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兵法”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心理学”书。 大家多看几遍《资治通鉴》就会发现,司马温公能把中国一千多年的各色最强的人的“心理活动”推测得精确到了完美的境界!

《资治通鉴》:学会了如何才能“做人”,怎样才能活下去,怎样才能转败为胜。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五代灭亡,前后长达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共计300余万字。 [商品说明]:《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人才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入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的却所见甚少,可谓“凤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马光(1019—1086),字,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 ③【蒙教】。蒙,。 ④【游处(chǔ)】。 ⑤【每】。 ⑥【所操之术】。操,。术,。 ⑦【强聒(guō)】。聒,。 ⑧【不蒙见察】。 ⑨【故略上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 ?【重念】。 ?【视遇】。 ?【反复】。 ?【卤莽】。卤,。 ?【具道所以】。 ?【尤在于名实】。 ?【天下之理得矣】。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

?【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人主,。 ?【不为】。 ?【举】。 ?【辟邪说,难(nàn)壬人】。辟,。难,。壬人,。 ?【前】。 ?【苟且】。 ?【非一日】。 ?【恤】。 ?【同俗自媚于众】。 ?【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 ?【非特】。 ?【度(dù)】。 ?【度(duó)义而后动】。义,。 ?【是】。 ?【可悔】。 ?【膏泽斯民】。 ?【不事事】。前一个“事”是动词,。 ?【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不任,。区区,。 二、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谏议书 【北宋】王安石 【题解】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给王安石写了一封3300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种种弊端,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避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自读时注意细心体会。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本篇是著名的驳论文,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文白对照】 【原文】

唐诗三百首全集

唐诗三百首全集(上)|带拼音 2017-07-20 云游看天下 阅 61343 转 2183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春ch ūn 晓xi ǎo 》 孟m èng 浩h ào 然r án 春ch ūn 眠mi án 不b ù 觉ju é 晓xi ǎo , 处ch ù 处ch ù 闻w én 啼t í 鸟ni ǎo 。 夜y è 来l ái 风f ēng 雨y ǔ 声sh ēng , 花hu ā 落lu ò 知zh ī 多du ō 少sh ǎo 。

《鹿柴》l ùch ái 王w áng 维w éi 空k ōng 山sh ān 不b ú 见ji àn 人r én , 但d àn 闻w én 人r én 语y ǔ 响xi ǎng 。 返f ǎn 景j ǐng 入r ù 深sh ēn 林l ín , 复f ù 照zh ào 青q īng 苔t āi 上sh àng 。 《相xi āng 思s ī 》 王w áng 维w éi 红h óng 豆d òu 生sh ēng 南n án 国gu ó , 春ch ūn 来l ái 发f ā 几j ǐ 枝zh ī 。 愿yu àn 君j ūn 多du ō 采c ǎi 撷xi é ,

此c ǐ 物w ù 最zu ì 相xi āng 思s ī 。 《杂z á 诗sh ī 》 王w áng 维w éi 君j ūn 自z ì 故g ù 乡xi āng 来l ái , 应y ìng 知zh ī 故g ù 乡xi āng 事sh ì 。 来l ái 日r ì 绮q ǐ窗chu āng 前qi án , 寒h án 梅m éi 著zh ù 花hu ā未w èi 。 《终zh ōng 南n án 望w àng 余y ú雪xu ě 》祖z ǔ 咏y ǒng 终zh ōng 南n án 阴y īn 岭l ǐng 秀xi ù , 积j ī 雪xu ě 浮f ú云y ún 端du ān 。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翻译赏析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翻译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 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⒈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⒉某启:我的陈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⒊游处:交往共处。 ⒋所操之术:所持的主张和方法。 ⒌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⒍上报:回信。 ⒎视遇:看待。 ⒏反复:指书信往来。 ⒐名实:名义和实际。 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是司马光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四条罪状。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废旧立新,名目繁多,生事扰民。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拒绝接受意见。 ⒒修:修正。 ⒓难壬(rén)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壬人,奸人,佞人。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