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精品教案(10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II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

周至三中张超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农村改革的形式又有两种,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不仅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教材分三个子目来讲,线索清晰明了。

教材只讲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部分内容,对外开放则放到第20、21课去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此课教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占有重要作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应不难,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较难。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非公有制经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让学生领悟到要与时俱进,居安思危。

四、学习重、难点

1.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2.难点: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五、学具

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六、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图片导入。

由于商品供应短缺,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起,全国各地吃、穿、用全面实行票证供应。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各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这种排斥市场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商品供应的严重不足,人民消费水平低下。

那么这种局面能不能破解呢?

对于中国改革之难,西方有这样的评论:这如同在一枚硬币上让一艘航空母舰进行一百八十度的转向。

然而,中国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改革开放

授课过程

一、换思路——十一届三中全会

设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什么时候召开?(1978年底)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主要内容

①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②重心转移(把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称它为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是因为它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评价它的意义呢?

2.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过渡并板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具体的说,就是对内进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我们这一节课,主要讲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下一节课再讲对外开放。

既然思路换了——不能再坚持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要对内经济体制改革,那么如何改?出路是什么?我国的对内改革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出路,先农村,再城市。

二、找出路——先农村,后城市

(一)农村

设计思路:让学生思考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在农村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从生产关系入手,改变所有制形式。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此重点知识,用了三则材料来加以分析。在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补充凤阳县改革前和改革后的资料,思考凤阳的农业生产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合作,从而落实了此重点知识。

材料一:“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邓小平

材料二: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缓慢,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达到1957年水平,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周曰礼:万里下去调查。到一个农民家里,遇见一个老头,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坐在稻草堆上。旁边生产队队长向老头子介绍,这是省委的万书记来看你了。老头一听万书记来了,一下站起来,身上一丝不挂。万里当时很奇怪:“你们两个小姑娘怎么也待在家里啊?”生产队长讲她们也没有裤子穿。

吴象: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

望肚子能够圆起来!万里感觉到我们就连这样低的要求都没有满足,我们有愧。我们现在一些干部把老百姓都忘了,过去,山区的老百姓对我们的贡献太大了。现在,老百姓还这样艰苦,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1.原因:(1)农业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2)农村现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农村体制:人民公社旧体制,挫伤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展缓慢。

(3)改革先声。安徽凤阳小岗村。

这种改变,来自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率先试行的省份:安徽、四川

(2)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以前农民除了留下口粮外,其余的都要交公,而今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了都是自己的”,所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力,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活学活用】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小论文,请你来批阅。(在错误下面划横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但它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过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无法使农民致富,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节省出来,那么该如何解决农民致富和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的问题呢?3.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过渡】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的改革。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为主体的体制已经没法适应迅猛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党从国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情境创设: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

经过去了。

情境创设: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缺乏自主权。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

4.作用:增强了企业实力;国有资产大幅增加

5.存在的问题:企业职工下岗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思想升华】面对挫折,你该怎么办?国企,曾经的铁饭碗,让无数人羡慕,并想挤进去,但没想到,面对改革,铁饭碗也会变成瓷饭碗。西安有这样一个人,从他的经历中你得到什么收获?

1994年6月,古城西安已经热浪滚滚,而侯晓军的心却像掉进了冰窟窿。 1975年参加工作,在邮电部第十研究所电讯元件厂工作了近20年的他,终于在这个夏天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家闭门不出、闷头大睡了半个月后,他终于痛苦地意识到:要自己出去谋生了。

这位年届四十遭遇下岗的普通中国工人,也在8年间创造了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财富佳话。 2019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西安,侯晓军作为西安下岗工人创业代表参加了欢迎活动。面对记者的采访,侯晓军笑着承认:“其实我是被逼出来的。”“不过,没有下岗,我就不知道离开了工厂我自己还能养活自己,更不知道我还有做生意的潜能。”对当年的被迫下岗,如今的侯晓军心存感激。

提示:要居安思危,要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提高自己的本领。随机应变,敢于挑战、创新。

三、探新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设计思路:本目分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和“理论上的进一步创新”两部分讲述,条理清晰,主要是如何突破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所以我用材料,让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知识是政治已经讲过,学生也已有一定了解,不必在这花太多时间。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知道中共十四大

和十五大的贡献就可。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先让学生稍微讨论一下,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之后请学生回答。让学生简单了解此知识。而后,设问当时的中国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可见,典型的全社会范围的市场净,就是资本主义经济。

——《反“和平演变”战略与策略》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请回答:①两则材料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何不同?

②请结合世界现代史上的有关史实书名“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观点。

③你如何认识这场姓“资”姓“社”的争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关系?

2.过程:

①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②中共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场手段发展的。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后,这些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由于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又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请看下列两个表格:

1978---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表

1978---2019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情况表

改革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感情升华】

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习近平

七、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从此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八、巩固练习

1、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C.政企分开,自负盈亏

D.增强企业活力

3、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是()

A.山东、陕西

B.安徽、四川

C.河南、河北

D.江苏、江西

4、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5、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九、布置作业

请采访你的祖辈、父辈,以及你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发生的变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