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教案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重点)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知文意理脉络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大家知道“七子之歌”这首歌曲吧?在这首歌中你深切感受到的是什么?(是浓浓的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是的,这首歌歌词的作者闻一多先生,(板书闻一多)清华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他日夜思念着家乡,想念着祖国,忍受着民族歧视的屈辱,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于是产生了组诗《七子之歌》这部爱国思乡之作,我们熟悉的“七子之歌”的歌词是其中的一篇。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来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衰微(shuāi)小楷(kǎi)弥高(mí)沥尽心血(lì)锲而不舍(qiè)

迭起(dié)兀兀穷年(wù)迥乎不同(jiǒnɡ)无暇(xiá)群蚁排衙(yá)

气冲斗牛(dǒu)浠水(xī)赫然(hè)卓越(zhuó)目不窥园(kuī)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弥高:更高。弥,更加。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一反既往:完全与已经过去的情况不同。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谈话语调等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又详尽透彻。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沥尽心血:用尽心思和力量。沥,滴。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全部精心都放在上面。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3.走近作者臧(zānɡ)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4.写作背景臧克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甚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二)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分两部分,第1~7段:为第一部分,第8~20段为第二部分。文中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段开启下文。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3.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组织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三、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四、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名人眼中的闻一多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周恩来、邓颖超挽闻一多联我辈犹生,变悲哀为力量;公等不死,继传统有人民。——董必武、李维汉挽闻一多联

第二课时

赏析手法品特色

一、新课导入,情景入题

闻一多先生,这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深层阅读,文本探究

(一)文本研讨1.研读第一部分。

(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交流点拨】第一、二两段。

(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交流点拨】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交流点拨】

①“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意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探求振兴我们民族的方法。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饭,几乎忘了吃”,“夜间睡得很少”……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交流点拨】“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表现了闻先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

(5)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

【交流点拨】他是一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

3.研读第二部分。

(1)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他说了,是怎么说的?

【交流点拨】“起先,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

(2)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文中写他做了哪几件事?

【交流点拨】

①起稿政治传单;

②在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上发表演说;

③参加游行示威。

3.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交流点拨】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二)写法分析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请你加以概括。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对闻一多的形象进行了哪些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交流点拨】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3.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丰富了形象,也使含义更深刻了。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2)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三)内容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三、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四、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交流点拨】

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

2.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3.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奉献一生。

4.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辟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好,能读懂文章,而且学生领悟能力较强,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再深入引导学生对闻先生品格的精髓深入理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