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解析版)

2019年汕头市潮阳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在某一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据此判断该遗址可能位于下图处。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干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D 位于长江流域,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齐的姓氏源自诸侯国晋、齐,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B项符合题意;A项是原始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C项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D项是元朝实行的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此可知ACD三项与题干“以国为氏”信息不符。故选B。

3.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左传》注疏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来源于服饰文明。以下历史事件反映古代少数民族“易服学礼,融入华夏”是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文成公主入藏

D. 回族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改革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后期的改

革是在孝文帝的亲自主持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如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往来日益密切,洛阳、扬州等城市成为商业繁荣的大都市,这主要得益于

A. 都江堰的开凿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C. 大运河的开通

D. 开明

的的民族政策【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自605年起,征发几百万

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贯通的大动脉。所以洛阳、扬州等城市成为商业繁荣的大都市,这主要得益于大运河的开通。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5.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小明整理宋朝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况他的学习主题

A. 宋朝的开拓进取

B. 宋朝的重文轻武

C. 宋朝的中西贯通

D. 宋朝的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顺治年间,出版家毛重倬因刻写的序文没有署上“顺治”年号,被大学士刚林认为是“目无本朝”从而被拘;江西乡试主考官查嗣庭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作文题目,被雍正帝认为“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受尽折磨含冤死于狱中,又受到戮尸之辱。上述案件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朝实行

A. 八股取士

B. 特务统治

C. “文字狱”

D. 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江西乡试主考官查嗣庭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作文题目,被雍正帝认为“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受尽折磨含冤死于狱中,又受到戮尸之辱。”等信息,结合课本所学,清朝

统治者非常重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文字、词语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案,很多人被处死。被称为“文字狱”。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7.根据以下提示,可以判断出的著作是提示一:出自汉朝司马迁之手;提示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 《天工开物》

B. 《史记》

C. 《论语》

D. 《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8.下图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商在华企业数量变化示意图,分析这一趋势出现开始于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洋务运动的兴起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表数据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商在华企业数量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从此,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故出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商在华企业数量不断上升的情况,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9.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书中,赞赏洋务运动“育才则有同文;裕财源则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已先后辉映”,又言洋务运动终因“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上述材料主要说明洋务运动

A. 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B. 促使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富兵强

D. 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赞赏洋务运动“育才则有同文;裕财源则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已先后辉映””可知,孙中山对洋务运动建立京师同文馆等成就持赞赏态度,说明洋务运动有其进步性;又说洋务运动“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只学习西方的皮毛,未涉及命脉,即政治制度,说明洋务运动有其局限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0.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因此,陈独秀认为救亡图存最重要的是

A. 发动武装革命

B. 政治制度革新

C. 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因此,陈独秀认为救亡图存最重要的是解放民众思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1.1926年5月上旬,广东革命政府派遣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部为先遣队,从广东肇庆出发,挺进湖南,……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组织和武装了大批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用以策应和支援。这一记载的时代背景是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26年5月上旬”、“广东革命政府派遣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伐战争,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在北伐战争中,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团长叶挺也被誉为“北伐名将”。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1937年12月15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的记者阿契包德·特洛简·司迪尔就在该报上发表了题为《日军杀人盈万》、副题为《目击者叙述南京“四天地狱般的日子”,马路上积尸高达五英尺》的报道。该报告反映了

A. 日本侵略东北的野心

B. 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恶残暴

C. 七七事变爆发的惨烈

D. 国际主义对中国的援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37年12月15日”“ 《目击者叙述南京“四天地狱般的日子”,马路上积尸高达五英尺》”

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所以该报告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恶残暴,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3.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中国近代,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 传统文化受到冷落

B. 近代企业高度发展

C. 西方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D. 近代生活新旧并存多元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中图表,谜面和谜底中出现了“唐顺宗传位太子”等中国历史信息以及“照相处”“海

军”“商标”“达尔文”“立宪”等西方新事物,说明了中国近代生活新旧并存多元发展。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4.1953-1957年,我国在各部门的投资比例为:工业占58%,水利农林占7.6%,交通运输业占19.2%,其他占15.2%,其中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9。由此可见

A. “大跃进”期间我国重工业迅速发展

B. 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农业发展滞后

C.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D. 三大改造时期公有制经济成分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根据题干中所给各行业投资比例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重工业的投资最大。说明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下图反映的是

A. 中国经济体制

的改革B.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 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D. 中国贸易体系的转型【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图片“联产承包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十一届

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6.下图是1949—2008年新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其中,1992年“建交热潮”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

D.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间是1953年,与题干“1992年”不符,A不符合题意;

B.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与题干“1992年”不符,B不符合题意;

C.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故出现1992年的“建交热潮”,C 符合题意。

D.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1971年,与题干“1992年”不符,D不符合题意。

由此可见,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7.赵老师在讲授“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设计了下图思维导图,其中,方框的内容应是

A. 国共合作

B. 和平共处

C. 对外开放

D. 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都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8.在《灰姑娘》影片中,庄严的城堡、等级森严的爵位和宁静的庄园等共同构成了奇妙的世界。这一设计依托的历史背景是

A. 古代南亚

B. 古代美洲

C. 古代非洲

D. 中古欧洲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学过的知识可知,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等级森严,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庄严的城堡、等级森严的爵位和宁静的庄园等都是中古西欧的特点。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9.漫画是美国热点时事的重要表现方式,下图漫画反映的是

A. 南北战争的原因

B. 南北战争的过程

C. 南北战争的结果

D. 南北战争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片中的北部、南部和西部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南北战争前南北双方在废奴问题以及向西部扩展问题上的矛盾。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和北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故爆发了美国南北战争。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0.美国学者R.R.帕尔默在其著作《现代世界史》中记载道:这个国家“1869年,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有了第一台纺纱机。”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大化改新

B. 明治维新

C. 俄国1861年改革

D. 百日维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869年,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等信息可知,题干信息与日本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在日本明治天皇进行了明治维新,其中规定:向欧美学习,材料描述的就是明治维新的成果。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1.数据分析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是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1870年~1913年),分析正确的是

A.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B. 英国爆发革命导致实力下降

C. 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这种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数据比较可知,英法在世界工业的比重有明显下降,美德在世界工业的比重有明显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是走在前面的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2.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修筑了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展军力 B. 发展教育 C. 防止疫情 D. 增加就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罗斯福新政”“修筑了......”可知美国政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目

是为了增

加就业以刺激消费和生产,此举大大缓和了当时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

23.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解读。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的签订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A不符合题意;1942年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B不符合题意;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不符合题意;D项对应正确,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4.《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战后的30多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了独立。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A. 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B. 粉粹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C. 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 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 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了独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

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5.据统计,联合国安理会或联大协商一致通过的决议:1946~1964年的18年间协商一致的决议数仅为11次,占全部的5.5%;1965~1971年间,协商一致通过数为41次,占40%;1991~1992年,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93.4%;此后一直保持在这个较高的水平上。以上数据表明联合国

A. 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B. 使国际意见完全统一

C. 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D. 已经根除了霸权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数据可知,,联合国安理会或联大协商一致通过的决议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1991-1992年后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表明了联合国在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A符合题意,BCD项不能从题干材料中体现,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2分,27小题13分,共25分)

26.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于1923年。该杂志辟有“封面人物(或专题)特写”,并配有一篇重磅文章。进入《时代》的视野,往往意味着在“时代”留下痕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稍后的3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者将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演出顺次罗列其上。

——1972年3月6日《时代》周刊材料二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

——1979年1月1日《时代》周刊材料三 2006年,《时代》周刊(亚洲版)刊登了一份“亚洲英雄榜”,评出过去60年里56位亚洲英雄人物,邓小平上榜。邓小平入选的理由是:他改革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他的名字总与中国令人称奇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他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他推行的种种举措帮助数亿中国人在几十年里摆脱了贫困,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和现代化,走向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未来。世界1/4人口生活的改善,有助于保持世界局势的平稳。中国经济政策的彻底转变,如果确实有效,将意味着对苏联模式的共产主义提出了另一种选择。这个转变,无论是在正面还是反面,都将影响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2006年《时代》“亚洲英雄榜”

材料四 2015年4月16日,习近平入选2015年《时代》百大人物榜,周刊称:习近平在政治管理上具有丰富的经验……虽然前方阻碍重重,但习近平同样拥有强大的自信和民族使命感。习近平的成功关乎中国以及世界的命运。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导经济体,同时中国正寻求通过其积极的外交政策将这种经济实力转变成地缘政治影响力和新的全球秩序。

——2015年《时代》百大人物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国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尼克松访华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打开“中国的大门”指的是哪一重大决策?该决策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时代》周刊认为邓小平“改变了世界”的理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知识,列举一例中国成为“亚洲的主导经济体”的具体表现。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领导人屡次登上《时代》周刊的主要因素。

【答案】(1)影响:中美关系由逐渐缓和(或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原因: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等等

(2)重大决策:改革开放(对外开放)

政治前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依据:①他推动了中国的繁荣,中国将成为未来的世界强国;②他使中国摆脱了贫困,人民得到生活改善,维护了世界局势的平稳;③他提出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4)具体表现:倡导“一带一路”、倡导筹建亚投行等等

(5)主要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国家领人导杰出的才华与魄力等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促使尼克松访华的原因有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等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