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概论

语文教育概论
语文教育概论

选择题

1、《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中学生达到字3500个,3000个左右会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生会制定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2、《义务教育大纲》中规定初中正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6次。

3、语文独立设科是在1903年。也有人说1904。

4、1999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

5、课程改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6、绝大多数的汉字的字形结构限于7种。

7、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8、(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

9、.我国三级课程体系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主体是国家课程。

10、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环境性、活动性、关系性三个方面,

1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12、评课形式有个别交谈式、集体讨论式和书面评议式。

13、三、百、千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4、最早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是陶行知。

15、实用主义教学思想的创始人是杜威。

15、以六步教学法著名的是魏书生,钱梦龙提倡“做中学”的导读法。

16、语文教学的理论之源是夸美纽斯。

17、教学目标分类法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来的。

18《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9、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20、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1、作文讲评的主要方式有综合、典型、专题和对比讲评。基本方式是综合讲评。

2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

23、语言是指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

24、戏剧作品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高潮环节的分析。

26、《囚绿记》的作者陆蠡li。

27、《背影》的作者朱自清。

28、《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是毕淑敏。

29、、“红领巾教学法”,红领巾教学法是指解放初期,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一译普希金娜)在北师大附中指导讲授《红领巾》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现代文教学模式总结主题思想就来源此)

30、20世纪90年代,九年制义务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继颁布,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31、1997.11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

32、1999.5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

33、语文课程结构:每学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

34、学段四个:

名词解释:

1、课程:

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

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语文:

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文化的传承。

4、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5、语文教学过程:

指语文教师在明确了语文教学目标,落实了语文教学内容之后,借助各种媒介(如语文教材等),通过一连串的教学环节和各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展开多项度的沟通和对话的过程。

6、、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指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

7、阅读教学对话:

阅读教学对话是指师生之间展开的课堂教学对话,具体的说它是师生或学生间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所进行的多重互动活动。从互动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师个互动、师群互动、个个互动、个群互动、群群互动。

8、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里,为了特定的目的,或基于一定的话题,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言语活动,是听说双方互动和交流的过程,具有应用的广泛性,表达的特定性,内容的随机性,形式的独特性,手段的多样性等特点。

9、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研究在20世纪90年末引入我国。教学叙事中的“叙事”源自文学,是对叙事文学中叙事手法的借用。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以促进人们对教育本身和教育意义的理解,教师通过叙事而倾听内心的声音,既是“互诉”,也是“互听”。叙事把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经验组织成有价值结构的事件,将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体验和蕴涵。

10、现代信息技术(狭义):

狭义的现代信息技术指:①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处理的技术,因而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②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③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

1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课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2、苏格拉底评定:

苏格拉底式评定方法,是把学生在“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部分。他要求要让学生学会更有成效的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嗯,舒适研讨法的具体步骤包括:明确教育结果,选定研究采用的文本,教师提出一个起始问题,选择记录研讨过程的方式或设计简明的记录表,以多种方式完成评价。

简答题

一、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

(一)形式与内容。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学习它的形式。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文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

(二)应用与审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的。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三)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

二、语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因此,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课程应追求下列课程理念:

1、教育民主。这意味着课程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2、国际理解。这意味着我国的课程系统必须追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及多样文化的教育价值观。

3、回归生活。其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

4、关爱自然。这意味着课程必须把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

5、个性发展。这意味着课程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

三、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理解?

第一,我认为首先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语文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

展。

第二,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重视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第三,语文教学评价的重心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只关注教学结果。第四,语文教学评价重视多方评价的结合,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四、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有什么特点?

1、写以致用的思想一直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或大纲)所倡导。我国写作教学在课程层面的目标导向,是生活化、实用化。

2、在“写以致用”思想主导下,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文体征掌握,成为我国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定下了一个基本模式:轻文学重实用,即指向“实用”的三大文体,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一切写作的通用之基础”。

3、端正写作态度、培育写作感情,也是我国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真实写作、读写结合、重视兴趣的激发和生活的体验。

五、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是指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效能。

1、语料积累、语感培养、语言示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语文历练功能)

2、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功能。(德智启迪功能)

3、涵养德性、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功能。

六、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

1、活动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是要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或课题;二是要研制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2、进入问题(课题)情景阶段。即识别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对问题(课题)进行理解和分解,将问题情境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3、实践体验、问题求解阶段。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关键,这里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全员参与以及把问题的解决转化成新问题的起点。

4、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这既是学习成果的检验阶段,也是学习成果分享、相互评价、自我反思的阶段。

七、简述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1.口语交际教学对写作教学的促进:①在口语交际中博采口语,从中吸取养料,可以丰富语言,改变写作中语言千瘪乏味的弊病。②减少写作困难③开拓写作思路④便于指导2.写作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促进:①写作可为口语交际作准备②写作可以降低口语交际的难度。③写作对口语表述有理清思路,确立观点,明晰层次,突出中心的作用。④写作的语言用语注重准确生动,影响到口语表述,使其更规范、简练。

3.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说话与写作在表达目的、内容、构思、词语等方面都是相同的,说是写的基础,写可以看做把说的话写出来,写和说不能割裂开来。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可以先说后写,以说促写。也可以是写了再说,以写带说。

八、谈谈你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

首先,“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是有规律的,具有一定的法则、原理。“教无定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前者着眼于科学性,后者着眼于艺术性,要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其次,教学的科学性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教学自身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一般科学原理。教学的艺术性指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是在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学科学的严谨系统,并非刻板教条。

再者,教学的科学性能促进教学艺术的提高,教学艺术又可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营养。因此“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两者是平行不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和谐共进的。

九、简述高中语文新课程结构的意义?

1、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语文课程结构的变化促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适应新的课程结构,教师应在教学上区别对待选修、必修课程。

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高中语文新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3、促进程管理的变革:课程结构要求在课程管理上作出相应的变革,实现规划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总之,课程结构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都具有促进作用。

十、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范文系统: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所选取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审美情操的主要凭借。

2、知识系统:指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知识,汉语知试、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

3、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现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而有计划提供的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与书面两种形式。

4、助学系统:指教材编者提供的学习日标、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和作者介留等一系列材料,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简述题

1、试述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1)课外语文学习拓展了课内教学的内容。课内语文教学受教材体系的制约,就其教学内容而言,显得比较单一、滞后。课外语文学习在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和各种书刊、报纸,广泛地吸收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

(2)课外语文学习促进课内自主学习。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两种教学模式:讲析式和问答式。无论是哪种教学,教师都是教学中的主宰者,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课外语文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长期的课外语文学习中必然会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地自主学习习惯。

(3)课外语文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堂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因此,如何提高课堂语文教学效率就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课外语文学习自身的许多优势,能促进课堂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效率。

总之,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结合,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课堂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2、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理念和这次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①以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②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③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④四个具体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结合具体课例,谈谈你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的认识?P108

4、谈谈你对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看法?

第一、教师应扮演合作者、信赖者的角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建开放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应是平等的合作者,应该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仅要身体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更要思想走下讲台,贴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二、教师应扮演谦虚者、倾听者的角色。新课改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如在培养同学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时,不再是传统的“挤牙膏”式的一问一答,而是让同学

们运用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同学的语言交际。在这个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确定一个话题或主题,让同学充分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则认真倾听,仔细思考,同学发言正确、准确,观点阐述合理,论据运用典型,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表示虚心接受;反之,教师则要及时引导,使同学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和语言轨迹上来。总之,要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让同学运用创新思维,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到学有所用,在应用中学习。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举多得,其乐融融。

第三、教师应扮演赏识者、促进者的角色。人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同学着想,想想他们所处的困境,内心的期望,理解并尊重他们。只要我们相信他们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对他们的转化就大有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要我们坚定这种认识,并将它付诸行动,积极扮演赏识者、促进者的角色。建立新的学生发展观和评价标准,善于观察、捕捉,发现同学思想行为、学习、活动等方面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并创造更多的让他们有发挥特长、展示优点的机会和条件。

五、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质。(要点: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发展:知识更新、理念更新、终身学习、教研结合。)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语文教专业素是语文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在专门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身心发展有直接商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1、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和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三个方面。

2、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发现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主要从语文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着手。

3、语文教师的专业情意。这是语文教师深刻理解教师职业和语文学科意义的基础上,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情感与意志力等心里品质。

语文教育发展史1

语文教育发展史(作业) 题目:简述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语文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果迭出,形势令人振奋。但是,对于语文教育历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成果极少,可谓凤毛麟角。80年代以前,除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其他突出成果则鲜有所闻。鉴于这种情形,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对语文教育史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朱绍禹先生一再呼吁:研究语文教育,还必须研究历史,“通过对变化历程的了解,认清现状和把握未来趋势”。顾黄初先生也主张,革新的同时,“对传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许多研究工作者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开始有了深入,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顾黄初著)、《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语文教学法漫论·历史借鉴篇》(曹洪顺著)等。近十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史的研究不断深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许多成果在分期问题上有着不小的分歧,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迄今为止,在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先后就有六种——第一种以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将中学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五四”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期为第一时期,“五四”以后建国以前为第二时期,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改期为第三时期。第二种以陈必祥主编的《语文教育发展史》为代表,将清末语文单独设科前定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之后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第三种以陈学法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语文教育史分为四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至建国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后为当代语文教育期。第四种以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为代表,以清末语文独立设科为界线,将语文教育史分为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两大时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又以新中国诞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其中建国前发展期又以辛亥革命和1932年课程标准颁布为界分为三个时期。第五种以张隆华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代表,以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诞生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解放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第六种以曹洪顺、冯守仲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定为传统语文教育期,之后至新中国诞生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来为当代语文教育期。上述分期法各不相同,六家中,将古代(传统)语文教育期的迄止界线定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三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一家;将现代语文教育期的起始界线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一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新

教师《小学语文教育学》读后感【可编辑版】

教师《小学语文教育学》读后感 教师《小学语文教育学》读后感 在读完《小学语文教育学》之后,深有体会。语文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它与各学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可分割,也不能独立存在。语文,是门艺术,也是一本专著,上好它,学好它,并不是一门简单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风格要稳定。风格犹如个人的脾气,脾气变化太快,会导致课堂效率的降低。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语文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当然,每天让一个人吃同样的套餐,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一到就餐时刻,产生“条件反射”。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教学活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小学语文教育学》的内容中提到,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

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注意疏密。教学传授的信息有疏有密,时间的分配要有多有少,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即分散了学生最佳的注意时间,使感知强度减弱,造成浮光掠影,浅薄表面,又使学生兴趣索然。语文老师关键要课堂组织要处理好动静的关系。这里说的静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相对安静的聆听或思索;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活跃状态,如热烈的讨论,竞赛等。一味地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一味地追求动,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沉闷或混乱的课堂都是不美的,只有两者和谐而有机的统一才能即保持课堂的朝气,又维持课堂的秩序。自然,《小学语文教育学》中的理论指导思想,我们语文教师并不能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领悟,并应用到教学中,使教师和学生受益。

当代语文教学流派

当代语文教学流派 1、教学流派:是指在教学,教改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显着风格和区 域影响的教学派别。P11 2、确立语文教学流派的标准大致如下:p11 (1)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形成教学流派的基础 (2)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有继承发展和创新 (3)得到同行,专家的成人 (4)教学风格显着,并有自己教学体系特点 (5)以某一个或几个教育实践家或教育家为典型代表 (6)有一定区域性影响的教师群体 (7)有反应映其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特点的专着 3、当代语文教学流派形成的原因p13 (1)宽松的社会环境为教学流派的形成提供了思维条件 (2)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倡导和重视,语文教学研究团体的恢复和成立,为教学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信息社会化为教学流派的形成提供了信息基础 (4)共同的目标使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向心力,从而促进了教学流派的形成 (5)有众多的积极投身语文教学改革,为语文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使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多元化” 形成了诸多“龙头”

(6)从“思场流控制论”的角度看,教学流派是思场流碰撞融合的产物。 4、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综述:p16-17 情感派:是指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的教学派别。(“老师要把课文中的美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语文教学要讲出美,悟出巧字来,悟出活字来,练出实字来。) 导读派:是指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的教学流派。(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 思维派:代表宁鸿彬 管理派:是指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的语文教学流派。(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张富:“跳摘”理论和“四分三度”教学模式。) 语感派,目标教学派,快速写作派,快速阅读派,大语文教学派。5、“熏陶感染塑心灵”是情感派的主要观点p35 6情感派的特点:献慈爱,富激情,重感染,善诱导。P38-42 情感派的主要特点: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爱 7、欧阳代娜:主张用美学原则来知道教与学,用美育思想来感染陶冶学生,具体做法:揭示课文主题的美,领悟课文的思路、结构美,感受课文题材的美,品味课文语言的美p66-70 8,【钱梦龙】培养自学习惯基本流程:制定训练规程——培养习惯——形成能力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空隙,阅读过大量的中外语文教学实录。发现中国的语文教育固然有自身的优势,如对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对人文思想的全方位渗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对语感的强调……但也存在诸多与现实牴牾之处。 一,对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把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这个理念写进课标很长时间了,几乎成了中国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至于对这一条的理解与实践,就见仁见智了。虽然“一言堂”的现象大幅改观,但“划红线”现象还是客观存在。所以,看到外国语文课堂上,教师站在教室角落,看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还在那里笑得那么轻松。中国教师应该只会瞪目结舌吧?这样也行?比放羊还不如啊,放羊还有一根绳子呢?大多数中国语文教师对教师主导性的阀值还是定得太高,不太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汲汲于小组教学、互助学习等等自主学习形式,但学生稍一激烈,就大声断喝刹住。没能深入理解这一条理念的内涵。课堂乱有时是种好现象,表明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发挥。 二,对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把握。 中国语文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把握非常“霸道”,视之为命根子,稍一有偏差,即行予以“纠偏整风”。千方百计把学生往既定目标上引,三两次不行就开始急燥不安,从容也没了、语调也高了、语感也散了、教态也“狰狞”了,如果后面不是坐了一排听课的专家,估计都要直接用课件出示了。这是对语文教学中学情的漠视,是对学生情感生成的漠视,语文教学不是技术活,而是艺术活,是不可能像工厂生产零件一样用卡尺来规定的生成性过程。而外国的语文教育在这方面要好得多,对学生的观点很尊重,有时候甚至还是老师随着学生走,有的国家走得更远,不允许老师向学生灌输观点,出示结论,一切都交给学生去感悟。这种观念其实很值得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师来深刻讨论,厘清这种学生自主生成目标式课堂的利与弊,探寻这种课堂理念的深刻内涵。

语文教育学复习资料

语文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0*2=20分) 1. 新课程设计课程目标依据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1) 2. 语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工具性内涵):(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①人脑思维的工具;②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③传承文明的工具; ④传载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的工具;⑤社会正常运载的工具 3.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特点:①渐进性;②预见性;③全方位性;④可操作性 4. 语文教案的主要内容: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5. 中学语文教材四大要素:范文系统、语文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 6. 语文教材的未来趋势:语言运用与文学熏陶统一。(375页) 二、名词解释(5*3=15分) 1.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学计划,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 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语文课程的基础。(33页) 2. 语文素养:指的是对语文有长期的训练和修养的意识。包括:民族母语情结,言语交际技能,言语行为风 格,良好的语文习惯,审美情趣的培养。 3. 阅读:是读者以书面语言为依据,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的思维 过程。 4.精读:是一种微观读书法,对重要的读物内容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精读应该是综合了课文的所有词句和 全部段落而获得认识的一种读法。 5. 读美:就是引导学生寻找读物的美点,发掘读物中美的因素及美的形态,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知、 情、意的全面发展。 6.新课标对写作的定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 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7. 教学设计: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 有利于学习的安排。 8.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即从自主、合作的学习探索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 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259页)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作者:李晓宏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125 更新时间:2006-4-17 中国的语文教育,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今天,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同时, 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 从而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以更审慎的态度推进教材建设健康和理性的发展, 也许不无益处。下面我们就对教材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勾勒, 以求对教材的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在我国古代, 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学校教育, 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 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专门为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编写的教材尽管有,但并不多。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课本, 其中包括一些字书, 早期的如周秦时期的《史籀篇》、《苍颉篇》,两汉时期的《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等; 后期的, 则有流传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千”在我国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成功, 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作为教材各自的个体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发挥的是整体的优势。这是因为: 首先, 如果只学三本中的任何一本, 其识字量不够, 达不到阅读所必须的二千余字的基本要求。其次,从内容看,它们不仅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 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运用。再次,每本书字数不多,少则四百多字,多则千余字, 儿童学一本换一本, 新鲜有趣, 不觉乏味; 而三本书合起来,去除重复的,单字也在二千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这种典型的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古代的另一类教材是供青少年读的诗文选本, 早期的如梁朝昭明太子所辑《昭明文选》,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自唐初李善加注释后,此书流传更为广泛,几乎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教材。《昭明文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后期的如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清代吴楚材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篆》、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以及著名的《唐诗三百首》等。重视各种典范文章的研读、诵读,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我国近现代的中学语文教材 鸦片战争以后, 我国的学校教育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始独立设科。这是我国语文近代化的标志, 意味着语文学科开始创建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应当指出的是, 现代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

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新版)

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语文教育专业 专业代码 660201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 就业面向兴安盟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单位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文职、管理、公关等部门。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1.适应我区和兴安盟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文职、管理等岗位,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2.系统掌握语文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胜任教师、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 二、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1)工具性知识 有较强的文学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熟悉一门外语;具备计算机 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文学、社会学、美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礼仪规范等。 (3)专业技术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课件制作、标准普通话、计算机等级、外语等级等。 (4)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各学科发

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理解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 2.专业技能结构: (1)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具有初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探索,大胆革新,开创新局面。 (3)具有初步的语文教研能力。 3.素质结构: (1)良好的政治修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修养。 学生毕业应在规定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取得普通话合格资格证书、英语三级资格证书,并鼓励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书。 职业证书 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可通过考试取得如下资格证书。 1. 普通话资格证书(二级乙等以上); 2. 教师资格证; 3. 计算机等级证书(三级)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建设思路 依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语文教育专业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构建知识、技能、素质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 1.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的培养,根据市场行业需求,强调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等特点,强化实践性环节,建立以语文教育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体系。

广东省2020年1月自考语文教育学导论(07824)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语文教育学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78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的学习方式的第一要义是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网络学习 D.探究学习 2.英国朗曼公司出版的《国家课程管理》一书明确指出课程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 A.发展知识和理解力 B.培养技巧和能力 C.形成态度和个性品质 D.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3.陈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系,并表示“每课的教学目的不能千篇一律”。这是由所提出。 A.林砺儒 B.吴天石 C.李幸保 D.徐世荣 4.《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又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的归纳,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内涵突出的思想是 A.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B.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C.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需求 D.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 5.下列文件中,出现在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时期的是 A.《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 B.《怎样教好语文课》 C.《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D.《语文规律与语文教学》 6.“人、从、众”配图为“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体现的汉字教学方法是 A.看图会意明字理 B.转盘识字辨形声 C.抓住部首带一串 D.朗读品味促连缀 7.向创造性阅读输送水分、营养的干和枝的是 A.比较阅读 B.理解性阅读 C.积累性阅读 D.探究性阅读 8.识字写字不仅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且强调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体现了识字写字目标的 A.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C.应用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D.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9.不让学生认真阅读品味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这属于阅读教学的 A.教法不当 B.学法不当 C.阅读面窄 D.考法不当 10.通过教具、学具的改革,以汉字智力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方法是 A.立体结构识字 B.部件识字 C.双脑识字 D.字理识字 11.阅读说明性文章是小学的阅读要求。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12.语文课标规定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下列属于精读评价要求的是

1949~1978语文教育发展

1949~1978年间的语文教育 1949~1978年的语文教育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可谓是一波三折,称为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期。在这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语文教育体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下面主要从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教育家、教材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进行简要概述。 一、思想 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语文学科在新的政治条件下更新发展。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大环境的要求,语文学科更致力构建一种与新的时代相契合的教育模式,彻底肃清个人主意,建立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崇高的、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宏大理想和志向。这一时期的语文思想在具体的不同时段又有着些许不同: (一)、语文定名期(1949~1956) 叶老曾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里说:“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汉语文课程正式更名为语文。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思想教育为主,政治意味浓重。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1年7月出版的初级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指出:“无论那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显得更重要。”同时还指出:“要通过语文课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凡小说、诗歌、历史故事、乃至自然科学的故事都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规定无不体现着语文课的思想政治要求。 (2)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 针对过去“国文”教学重“文”忽“语”即只重视文字的东西而忽视口头的的现象,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的1950年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这是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导向,是语文教育史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3)初步学习苏联教育思想与方法。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差异,排斥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自然而然的选择苏联作为学习的榜样。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凯洛夫的《教育学》被誉为教育界的圣经。 (二)分科阶段(1956~1958) (1)学习苏联教育高潮时期 (2)系统学习语言、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加强语言、文学教育 这一时期根据分科阶段的要求,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对语言、文学知识都进行了系统的教学。 (三)波折期(1958~1966) 随着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结束,“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反复波折,语文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巨大的反复波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工具性、思想性的论争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蒙学教材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启蒙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泉根教授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课程是指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对于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而言,由于办学规模教师队伍以及组织教学的方式都不能与现代的小学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小学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便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隋唐以前的小学课程 关于隋唐以前小学课程的设臀,留存下来的历史记载甚少。只是从一些关于教材和人物事迹的记载材料中,我们可以对那时的教育内容进行一些推测。 (一)早期小学教育内容的传说 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时间,至今尚不能给予非常肯定的答复。这使得我们无法肯定远古时代是否存在比较规范的小学教育以及在这种小学中实行的教育课程。从战国秦汉人的著作如《周礼》、《尚书大传》、《孟子》、《礼记》等书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关于早期儿童教育(包括小学)内容的记载。虽然这些记载所称的时代不一定真实,但它们应该说体现了著作人生存的年代或以前关于儿童教育内容的一些主张。不仅如此,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说法,还确确实实被人当作了小学课程设置的榜样。 1.《周礼》、《札记》中有关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 《周礼》、《礼记》,是人们通常朋来说明西周甚至其以前“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著作。在《周礼》的《地官司徒》和《札记》的《王制》,《内则》,《文王世子》等文中,也确实有一些村料涉及到儿童教育的某蝗内容安排。

在《地官司徒》中,比较多地被人引用的材料是: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保氏,掌谏王恶,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载。乃教之六仪,一曰祭记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客,五曰军旅之客,六曰车马之客。 这两则材料都提到在后代的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影响极大的“六艺”。“六艺”中的“书”(“六书”),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的“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大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后世的不少学者眼里,“六艺”均为儿童教育的内容。 但是,从《周礼》的本文看,所谓的“六德”、“六行”,“六艺”以及“六仪”之教,并没有明确表明是针对儿童的。即便以保氏之教而言,“国子”之中也同时包含了两种年龄的人,即年龄较大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和年龄较小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因此,班固、许慎等人的说法是否准确无误,亦非没有疑问。 同《周礼》相比,《礼记》中对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则稍微明确些,其中较多被引用的材料是《内则》中的一段话: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鼙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为十五岁,按照古代“十五入大学”的说法,则已不属“小学”教育了。

语文教育学引论

语文教育学引论 教材特点 ?1、内容广博,系统性强。 ?2、有些内容与语文新课标脱节,具有滞后性特点。 教学说明 ?1、教学立足于教材和教学大纲,适量补充语文新课标的内容。 ?2、对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做集中阐发,力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重点章节 ?第一章语文教育的本质 ?第五章语文学科教材 ?第八章阅读教学 ?第九章作文教学 ?第十四章语文学科美育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 ?二、单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 ?四、名词解释题 ?五、简答题 ?六、论述题 第一章语文教育的本质 ?语文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也是社会每个成员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语文教育的产生和演进 ?一、语文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是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 ?二、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 ?商周时代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代的高级学府“国学”还有诗书教育,诗,是古代的文艺教育;书,是古代的文字教育。 ?三、我国近代语文教育的演进 第二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 ?二、本世纪语文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叶圣陶:“语文”一名,开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

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第三章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若不能理解和使用语言,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2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无法思维。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借助语言文化,可丰富学生的智慧和个性。?第四节语文教育与现代化进程 第二章语文教育系统 ?语文教育系统的一般特点 ?1、整体性 ?2、层次性 ?3、开放性 第二节语文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 ?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言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构成了语文教育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家庭语文教育的特点 ?1、继承性2、基础性 社会语文教育的特点 ?1、广泛性2、动态性 学校语文教育 ?学校语文教育,包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及各级各类成人学校的语文教育。?1、规范性2、选择性 第三节语文学科教育系统 ?语文学科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 ?要素系统、过程系统、状态系统。 第三章语文学科教育目标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它的确立,主要依据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目标、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生发展状况。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特征 ?1、学科规定性2、范围普遍性3、阶段预期性4、实施可行性 确立语文学科目标的依据 ?1、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目标 ?2、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系统 ?3、学生发展状况和语文教学实际

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历史回眸

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历史回眸 摘要:本文从理念兴替、教材更嬗和教学法探索三个方面回顾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和发展脉络,检讨其中的得失,并对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进行适当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材形态;综合组元;序列化 从1904年清政府“癸卯学制”规定语文单独设科至今,现代语文教育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现在,每年在中小学接受语文教育的学生数以亿计,我们国家语文教育的规模由此可见一斑。站在百年的门槛,回首现代语文教育曾经的风风雨雨,深深的历史感和厚重的责任感使我们禁不住要总结一下百年来的得失,尤其是要检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本文准备从理念兴替、教材更嬗和教学法探索三个方面来呈现自己的思考,管窥蠡测,就教方家。 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兴替 百年历程,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激烈交锋,没有“思接千载”的历史传承,没有“视通万里”的异国镜鉴,那么语文教育岂非一潭死水?语文改革也将无从谈起。可喜的是,百年中我们至少有三次激烈的理念冲撞,那就是:文白之争;“语”“文”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理念碰撞的结果,最终归结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新世纪之初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最精要的概括,也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 文白之争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初主要是文言与白话的写作问题,随着争论的深入,最终延及到学校的国文教育。国文教育的文白之争涉及学习范本的大问题,几经较量,以白话文的胜出而告终,一举奠定了此后语文教学的基本面貌。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否定文言教学(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保留着成分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但从此以后,教白话、说白话、写白话,成为国文教学的正宗。 对白话的重视,使“国文”“国语”之名大受青睐,但重“文”抑或重“语”,观念不同,使得称名之争又历数年。然而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育又怎能一并舍弃?所以,至20世纪50年代,以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统而概之,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叶老的“语文”之名,肯定了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并重,基本解决了“语”先“文”先的争论,但也给后来的许多难题如“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等埋下了伏笔。 称名既定,“语文教学的性质”又起争论。思想性还是工具性,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此种讨论自建国起一直到上世纪末,一直是语文教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这期间,1962年张志公先生发表《说工具》一文,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同时指出语文教学中天然地具有思想性,从此以“双基训练”为特点的语文教育,虽经文革阻断,却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训练体系和教学体系。然而,工具性的过分突出,导致了语文教学重分析轻综合、重条分缕析轻整体感悟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对选文人文意蕴的赏鉴揣摩,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最终导致了20世纪末关于语文教学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最后以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表述作结,重新界定了语文

语文教育学引论考研复习题

语文教育学引论 (一)论述题要点 1、语文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语文教育只能给受教育者基础语文知识,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于是,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就显得很重要了。语文继续教育为当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创造力、获得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人们更好地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交流,实现智能发展提供可能性。现在,语文教育之所以必须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发展为其他非正规的、普通的和职业的语文教育结构模式,实现语文继续教育,在特定的意义上讲,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结合实际谈谈未来的语文能力具有哪些特点。 (1)开放的空间。全方位、多渠道、家庭、学校、社会内外结合,以信息社会高效率、高节奏的工作需要为目的,以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2)全面发展。不仅重视书面能力,还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 (3)重视自学能力的养成。学习方法的习得大于知识的习得,由教师的说教转变为学习者的领悟。 3、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你在教学中的认识和困惑。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1991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概括起来,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应该是:阅读文言文时能从工具书中选择正确的义项理解文章中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中的字、词、句的基本意思,能将句段串起来,理解全篇的内容,体会出当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主旨,初步理解文章明显的写作特点。 4、结合实际谈谈什么是高素质的语文老师。 (1)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关心热爱学生心以及与同事相互团结、协作、互相支持。 (2)智能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这其中又包括语文专业知识素养、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素养、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包括对各种语文教育影响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对语文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5、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调整人们职业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语文教育职业道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生活目标、人生理想、道德标准、审美观念、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如何对待语文教育事业,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语文教育同行,如何对待自己等内容。 6、谈谈你对新课标关于写作取向方面的认识。 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取向包括两个方面:(1)淡化功利倾向;(2)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生活,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7、通过教学实例谈谈文言文教学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文言文教学应通过阅读、串讲、分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还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8、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提高自身评价、鉴赏的水平,提高进行评价、鉴赏教学的自觉性。

试题小学语文卷教育学期末试

《小学语文教育学》期末复习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在西方,“课程”这一概念是拉丁语转化而来的,与 同义。 2.课程是一个包含了、、乃至在内的广泛的概念。3.新的课程观与以往的课程概念相比,有了两大突破:第一,;第二,。 4.课程设置主要涉及的四个基本问题: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5. 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对小学语文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作了高度概括,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强调的培养。 6.传统语文学习理论对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仍有指导意义的是:, ,。 7.有效学习,主要依赖学生对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和。对于有意义的学习来说,迁移不仅是在变化了的条件的运用,也是新的学习的。8.学习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学习法,学习法,学习法,学习法,学习法。 9.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 ,。 10.习惯是和的中介物。 11.正确的学习方法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 12.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水平的目标;第二层次是的目标;第三层次是水平的目标。 1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应该培养以下几种习惯:(1)的习惯,(2)

的习惯,(3)的习惯,(4)的习惯。 14.智力是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和“”。 15.课堂教学中的反馈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的反馈,根据 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另一方面是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 16.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是教师帮助学习者按预期的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 18.阅读即是一个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19.按照某种顺序进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迁移有和。 20.培养智力的5个组成因素是:(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 21.作为课堂教学,它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多维空间的主体的运动,在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以为主线的师生活动。 22.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水平的目标;第二层次是的目标;第三层次是水平的目标。 2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这就决定了教师一方面要研究,一方面要研究。 24.、、是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的空间要素。 25.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既具有发展德智体诸方面的整体功能,又有明显的侧重性,即侧重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与学科课程可以互 相,相得益彰。 26.小学语文活动课具有的和学科课程明显不同的特点是,以活动为主,教师的 作用处于位置。 27.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和。 28.学科教育的性、性与性统一的原则乃是学校基本的教学原则之一。 二、名词解释 1.活动课程

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

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 在新课程改革趋势下,我国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合作式、探究式教学。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当代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当代语文教育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善对策。 标签:语文教育现状对策 一、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垄断性教育。我国语文教育受到历史教育影响,一直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注重传统教师权威,侧重灌输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威压,不容忍学生的错误、不圆满表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不解之处时,往往认为是“笨蛋”表现,或者照本宣科的解答。同时,教师注重自身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接受过专业训练、教育,只有教师明白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师主导作用是必然性、客观性的。因此,语文教学内容与方向均有教师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一种从属地位。在这种本末倒置的状态下,学生语文涵养难以提升,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与主动性。 其次,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长远发展。现阶段,语文教学只是注重知识传授,学生只学到了语文知识表面,不能领悟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重视工具,而忽视人文教学。例如,在讲解字笔画与结构时,只注重表面讲解,而忽略如何运用。同时,教师传授知识,只注重教学结构,而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一味注重分数,语文教学围绕“分数”开展,只要学生能过获得高分数,无论该教法是否与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相符合,均属于好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条文背诵、单调刻板,学生注重标准答案记忆,只为考取高分数,考取好大学,而不引导学生如何发挥思维,去发现、再发现,重结论而轻视过程,语文教育只是一种上大学的快捷途径,使知识、智力明显分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第三,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结合学生身心水平发展。其一,封闭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以教案为主,按计划教学,每堂课需根据教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当代语文教育中,教案教学是教师考核的重点,尤其是年轻教师教案,每堂课进程、内容、时间,均需在教案中具体体现。不管学生是否掌握,学生也只能按照固定步骤学习,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差异,进而使得语文教学程式化、机械化。其二,统一标准教学。对于语文课堂教学,通常选择中间水平学生,作为授课标准,使得优等生感觉过于简单,缺少挑战性与注意力分散。而后进生则由于学生吃力,产生无力感、失败感。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水平不能得到整体发展。 二、当代语文教育的优化对策

2020年1月广东省自考07824语文教育学导论试题和答案

202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文教育学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78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的学习方式的第一要义是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网络学习 D.探究学习 2.英国朗曼公司出版的《国家课程管理》一书明确指出课程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 A.发展知识和理解力 B.培养技巧和能力 C.形成态度和个性品质 D.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3.陈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系,并表示“每课的教学目的不能千篇一律”。这是由所提出。 A.林砺儒 B.吴天石 C.李幸保 D.徐世荣 4.《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又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的归纳,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内涵突出的思想是 A.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B.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C.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需求 D.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 5.下列文件中,出现在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时期的是 A.《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 B.《怎样教好语文课》 C.《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D.《语文规律与语文教学》 6.“人、从、众”配图为“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体现的汉字教学方法是 A.看图会意明字理 B.转盘识字辨形声 C.抓住部首带一串 D.朗读品味促连缀 7.向创造性阅读输送水分、营养的干和枝的是 A.比较阅读 B.理解性阅读 C.积累性阅读 D.探究性阅读 8.识字写字不仅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且强调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体现了识字写字目标的 A.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C.应用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D.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9.不让学生认真阅读品味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这属于阅读教学的 A.教法不当 B.学法不当 C.阅读面窄 D.考法不当 10.通过教具、学具的改革,以汉字智力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方法是 A.立体结构识字 B.部件识字 C.双脑识字 D.字理识字 11.阅读说明性文章是小学的阅读要求。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12.语文课标规定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下列属于精读评价要求的是 A.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B.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C.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 D.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形象的理解 13.“先行组织策略”的提倡者是 A.洛克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奥苏伯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