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归类

七年级上册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 通“僵”,僵硬)《童趣》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慧)《论语》十则

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乌.”同“无”,没有)《山市》

6.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同“才”,仅仅)《山市》

7.尊君在不.?(“不”通“否”,在否,在不在)《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贴上)《木兰诗》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座位)《口技》

1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2.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通“邀”)《桃花源记》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14.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核舟记》

15.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核舟记》1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1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选拔、推荐)《大道之行也》

八年级下册

18.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转”通“啭”,鸟鸣声)《与朱元思书》

19.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反”通“返”返回,回去)《与朱元思书》

2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马说》

2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通“现”)《马说》

2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马说》

2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马说》24.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送东阳马生序》

2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被”通“披”,穿)《送东阳马生序》26.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岳阳楼记》2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九年级上册

2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適“通“谪”,贬谪,被流放)《陈涉世家》

29.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陈涉世家》30.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陈涉世家》31.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被”通“披”,穿)《陈涉世家》

3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也。(“错”通“措”,放置)《唐雎不辱使命》

33.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白色)《唐雎不辱使命》3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隆中对》

35.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已”通“以”,以来)《隆中对》

九年级下册

36.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公输》37、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

38.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公输》

3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鱼我所欲也》

4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

4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鱼我所欲也》

45.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4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4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普遍、遍及)《曹刿论战》

4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49.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50.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愚公移山》

5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活用词语归类

1.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

..鞭打,名词活用作动词)《童趣》

2.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智:以……为聪明)《智子疑邻》

3.人皆吊.之。(吊:对……表示安慰)(塞翁失马)

4.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对……感到诧异)《伤仲永》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对……感到奇怪)《伤仲永》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伤仲永》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利:认为有利可图)《伤仲永》

8.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乳:

..喂奶)《口技》

9.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口技》

10.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

..胁迫、攻击)《狼》

1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洞:

..打洞)《狼》

1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

..从柴草堆中打洞)《狼》

1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

..像狗似的)《狼》

1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前:上前)《狼》

1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成为灵异的水)《陋室铭》

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

..使……扰乱)《陋室铭》

1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劳:

..使……劳累)《陋室铭》

18.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蔓:生枝蔓)《爱莲说》

1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枝:长枝节)《爱莲说》

20.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以……为亲)《大道之行也》2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子:以……为子)《大道之行也》

2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文:

..画着花纹)《观潮》

2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与朱元思书》

24.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向西)《与朱元思书》

2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轩邈.:往高处、远处伸展)《与朱元思书》26.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乐:以……为乐)《五柳先生传》

27.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旧:旧友、旧交)《五柳先生传》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策:用鞭子打马)《马说》29.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寓:寄住)《送东阳马生序》

30.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3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那样)《小石潭记》

32.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像狗牙那样)《小石潭记》3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蛇:像蛇那样)《小石潭记》

3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使…… 凄凉)《小石潭记》3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使……寒冷)《小石潭记》

36.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

..说坏话)《岳阳楼记》

3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岳阳楼记》3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岳阳楼记》

39.有亭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醉翁亭记》..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

40.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举行宴会)《醉翁亭记》41.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泉:汲泉水;茗:煮茶;罍:端酒杯;蹇:骑驴)《满井游记》

4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用朱砂)《陈涉世家》

4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陈涉世家》

44.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以……为怪)《陈涉世家》45.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目:以目示意)《陈涉世家》

46.尉果笞.广(笞:

..用鞭子打)《陈涉世家》

4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坚:坚固的盔甲)《陈涉世家》

4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刑:惩罚)《陈涉世家》

4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书:写)《陈涉世家》

5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王:称王)《陈涉世家》

51.失期,法.皆斩。(法:依法)《陈涉世家》

5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唐雎不辱使命》

5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丧服)《唐雎不辱使命》5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身:亲自)《隆中对》

55.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隆中对》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56.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长草)《出师表》

57.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奸凶:奸邪凶恶的人)《出师表》

58.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出师表》59.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光:发扬光大)《出师表》

60.吾义.固不杀人。(义:坚守道义)《公输》

61.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寇:入侵)《公输》6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域: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固: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5.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 痛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劳:使…… 劳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9.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空乏:使……资财缺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动:使…… 惊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使…… 坚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过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3.惠子相梁,庄子望见之。(相:当宰相)《庄子》故事两则

7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情:以实情判断)《曹刿论战》

7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鼓:击鼓)《曹刿论战》

7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曹刿论战》

7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78.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邹忌讽齐王纳谏》

7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80.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闻: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8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愚公移山》

8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感:被……感动)《愚公移

山》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词的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相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捉) (2)名词活用为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劝学》)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三: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2.动词的活用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 例: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4.数词的活用 数次活用为动词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 例: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 【通假字】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词类活用】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句: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说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2、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名词作形容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之 (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7) 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4、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归去来兮辞

(完整版)词类活用练习(含答案解释)

文言文小测系列专题:词类活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无不膝.行而前 C、欲东.下井陉击赵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A、水上军开入.之 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而相如廷.叱之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项王军.壁垓下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B、大王必欲急.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项伯杀人,臣活.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坚勿与战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词类活用 2018-01-07中学语文好教师 随着中高考的改革,语文成为了所有科目中分值最高的一门学科,也新增了对国学常识,文言文和诗词歌赋的考察,要求学生们更加广泛的阅读。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内容,也是升学考试必考的知识点,文言文由于其在写作上注重典故,骈俪个对仗等特点,将知识点细分出来作为考点,也会有至少一般的学生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文的学习主要就是语法,掌握了语法重点,语文考试文言文部分拿满分都没有问题。 第一部分、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 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6、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帖:通“贴”。火:通“伙”。 7、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8、争渡,争渡,晾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 争:通“怎”。 9、路转溪头忽见。《面江月》辛弃疾 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见:通“现”。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坐:通“座”。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扳:通“攀”,牵,引。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反:通“返”。 13、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通“慧”,聪明。 14、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厝:通“措”,放置。 15、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 亡:通“无”。 16、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那:通“哪”,怎幺。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人。《晏子故事两篇》 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世?《晏子故事两篇》 曷:通“何”。 22、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甫:通“父”。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简:通“拣”,挑选。 2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错:通“措”。 2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仓:通“苍”。 2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裁:通“才”,仅仅。 2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適:通“谪”。 29、为天下唱,宣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通“倡”,倡导。 30、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己”。 3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被:通“披”。 32、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 3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返”。 2、胡瞻尔庭有县鹑兮!通“悬”。 3、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通“誓”。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5、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6、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7、雷鼓大振。通“擂”。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性”。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 1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 12、已得履,臵之其坐。通“座”。 13、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通“剂”。 14、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15、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 16、才美不外见。通“现”。 17、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通“诫”。 18、或隐弗章。通“彰”。 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 20、齐与楚从亲。通“纵”。

21、令壮者无取老妇。通“娶”。 22、至莫夜月明。通“暮”。 2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影”。 24、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通“餍”。 25、有者半贾而卖。通“价”。 26、以偿责者矣。通“债”。 27、奉厚而无劳。通“俸”。 28、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通“娩”。 29、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 30、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3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通“墟”。 32、姊妹兄弟皆列土。通“裂”。 3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通“锲”。 34、故其畜积足恃。通“蓄”。 35、少益耆食。通“嗜”。 3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通“欤”。 37、道而弗牵。通“导”。 38、拜送书于庭。通“廷”。 3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 40、我心匪石,不可转也。通“非”。 41、操吴戈兮被犀甲。通“披”。 42、公输盘不说。通“悦”。

高中:学生+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必修一至五【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烛之武退秦师》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 (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 (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荆轲刺秦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④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⑤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 ①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②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③ 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⑤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二)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 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鸿门宴》 1、名词用作动词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 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3、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对……友善) 4、名词用作状语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完整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通假字: 与可没与陈州通“殁”,死亡 少纵即逝矣通“稍”,稍微 一词多义: 然 予不能然也:这样 自视了然:...的样子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与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之 竹之始生:取独标志 一寸之萌耳: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 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 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酒,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表并列 古今异义词: 初不自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月落庭空影许长古:这样;今,也许 废卷而哭失声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吾将以为袜古:把...当作;今,认为 发函得诗古:打开;今:发送 而读书者与之古:赞成;今:给 以书遗余曰古:赠送;今:遗失 重点词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做动词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与可厌之:厌,厌恶 名词作状语 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意动用法 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庖丁,解牛者也 轮扁,斫轮者也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省略句 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吾将以(之)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倒装句 疑否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状语后置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足相蹑于其门 固定句式 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难句翻译: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译:从蝉破客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词类活用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词类活用 引导语:《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我们来学习一下其中的词语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词类活用 鱼我所欲也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通假字 1.辟:“避”,躲避 2.辩:“辨”,辨别 3.得:“德”,感激 4.与:“欤”,吗 5.乡:“向”,从前 二、一词多义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2.而①修饰:蹴尔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笑而应曰 杂然而前陈者 ②顺接:乡为身死而不受 [知识拓展] 《鱼我所欲也》鉴赏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 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周:周代。泉府:钱府。官:官府。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 ①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②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训俭示康》归纳完整版

《训俭示康》整理 一、通假 1)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 2)公宜少从众:少,同“稍”,稍微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 自为乳儿:乳,吃奶 2) 乃簪一花:簪,插 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 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立志 5) 走卒类士服:服,穿……衣服 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 7) 故就酒家觞之:觞,请人喝酒 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 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 10) 妾不衣帛:衣,穿 2、形容词作名词 1)亦不敢服垢弊:垢弊,肮脏破烂的衣服 4)非远方珍异:珍异,珍贵奇异的品种 5)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美,美德 6)问其所来,以实对:实,实情 3、形容词作动词 1) 人不相非也:非,讥评 2) 器皿非满案:满,摆满 3) 益重之:重,器重 4、使动用法 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 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 3) 败家丧身:败,使……败 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 5) 枉道速祸(使……曲) 5、意动用法 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 2)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 6、名词作状语 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 2) 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 3) 汝非徒身当服行:身,本身

三、一词多义: 1、靡:1)吾性不喜华靡:奢侈 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浪费 3)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 2、类:1)走卒类士服:大抵,大都 2)枣、柿之类:种类 3、服:1)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衣服 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干名:穿 3)汝非徒身当服行:从事 4、非:1)人不相非:讥评,认为不对 2)酒非内法:不是 3)汝非徒身当服行:不 5、数:1)会数而礼勤 : 屡次 2)常数月营聚 : 几、几个 3)不可遍数:一一列举 6、为:1)众人皆以奢靡为荣:作为.当作 2)参政鲁公为谏官:担任 3)自为乳儿:是 7、多:1)今多穷困:大多 2)多不过七行:最多 8、乃:1)乃簪一花:才,这才 2)人乃以俭相诟病:却,竟然 9、少:1)公今受俸不少:不多 2)公宜少从众:稍微 10、以:1)世以清白相承:介词,用 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介词,把 3)以约失之者鲜矣:介,因为 4)亦不能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目的连词,来 5)问其所来,以实对:介,按照 11、身:1)身岂能长存:身体 2)汝非徒身当服行:自身,自己 12、及:1)岂庸人所及哉:赶上,追上 2)及戌:到,至 13、病:1)吾不以为病:缺陷,毛病 2)今人乃以检相诟病:责备 14、虽:1)虽不能禁:即使 2)公虽自信清约 : 虽然 3)虽举家锦衣玉食:即使 15、常:(1)顾人之常情:通常 2)身岂能常存:永久的 3)常数月营聚:通常、往的 17、弊: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破的衣服,形容词作名词 2)风俗颓弊如是。破败,动词 18、恶: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差的,形容词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卖油翁》 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 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 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 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 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 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表示方位) 《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表示方位)

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词类活用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授课教师:沈跃红 授课班级:16综计1 授课地点:16综计1班教室 授课时间:2015年12月18日上午第三节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 2、了解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3、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基本规律,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例句所属的名词活用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 并加以概括。 教学难点:区分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不同点。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如动词或名词,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有关知识。 二、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二、词类活用的规律:先举例,从例子中找出共通点,总结出规律。引导学生由概念走 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1、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例句: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能、欲、愿、足、可)+名词 例句: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2、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黔之驴》) 3、沛公军霸上。(军:驻扎,带补语“霸上”)《鸿门宴》 4、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名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代词 名词+介词结构 名词+名词 例句:1、范曾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名词“效”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讲)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 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与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得词类划分 词类就是根据词得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划分出来得类别。 古代汉语得词类,跟现代汉语得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名称得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得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得状态得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数词,表示数目得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单位或动作行为得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得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得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得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得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得单位连接起来得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 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得词。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作者:临沧教育学院2010级语文教育3班、杨鸿简】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的时候应该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发古音。 可汗ka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 恶(怎么委池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的事狱鄙再向(过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境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痛恨(痛心和遗憾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

(完整版)《非攻》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非攻》翻译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入:进入。园圃:果园。窃:偷窃。其:代词,指别人。闻:听说。非:指责。之:代词,他。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得:抓到。罚:处罚。之:代词,他。(如果)有一个人,进入到别人的果园,偷窃别人的桃子和李子,众人听说后就会指责他,上面那些执政的人抓到他后,就会处罚他。 2.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此:这。何:为什么。以:连词,因为。亏:使动用法,使......亏损,损害。利:使动用法,使......有利。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啊! 3.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至:至于。攘:偷盗。豕:猪。豚:小猪。其:代词,他。不义:不正当。甚:动词,超过。是:代词,这。何:什么。故:缘故。以:连词,因为。亏:使动用法,使......亏损,损害。愈:更,越。 至于偷盗别人的狗猪鸡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别人果园偷盗桃李(的行为)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利益)更多。 4.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苟且:假如。亏:使动用法,使......亏损,损害。愈:更,越。其:代词,他。兹:同“滋”,更加。甚:动词,突出。罪:罪过。益:更加。厚:重。 假如损害别人(的利益)越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加突出,罪过也就更加严重。 5.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至:至于。栏厩:养家畜的地方。厩:马棚。取:偷取。其:代词,他。甚:动词,超过。攘:偷盗。此:代词,这。何:什么。故:缘故。以:连词,因为。其:代词,他。亏:使动用法,使......亏损,损害。 至于进入别人牛栏马厩,偷取别人马牛的人,他的不仁义又超过了偷盗别人的狗猪鸡。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利益)更多。 6.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高考常见文言18个虚词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秦一城求璧而赵不许(《完璧归赵》)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后常接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呵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④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三)作词尾,译为“……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4.【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