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 含答案 ) 及解析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够按照( “→”表示一步完成 )关系相互转化的有

物质

a b c

编号

1Na Na2O2NaCl

2NaOH NaHCO Na CO

323

3Al2O3NaAlO2Al(OH)3

4AlCl3Al(OH)3NaAlO2

5FeO Fe(NO )Fe(OH)

3 22

6MgCl2Mg(OH) 2MgO

7CuO CuSO4Cu(OH)2

8Si SiO2H2SiO3

9C CO CO

2

A.1 项B. 2 项C. 3 项D. 4 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1、中钠与氧气燃烧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电解熔融

状态氯化钠制备金属钠,故 1 组能实现相互转化; 2、氢氧化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或与氢氧化钠反应均可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或氢氧

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故 2 组可实现相互转化;3、三氧化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

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或适量盐酸均可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受热分

解产物为三氧化二铝, 3 组可实现相互转化;4、氯化铝与氨水或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与过量的盐

酸反应生成氯化铝, 4 组可实现相互转化;5、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氧化亚铁与硝酸会反应

生成硝酸铁,不能生成硝酸亚铁,故 5 组不能实现相互转化;6、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受热分解产物为氧化镁,氧化镁溶于盐酸生成氯化镁;7、氧化铜溶于硫酸生成硫酸铜,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为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

铜,故 7 组可实现相互转化;8、硅可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能转化为硅酸,故

8 组不能实现相互转化;9、碳与氧气不充分燃烧产物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产物为二

9 组可实现相互转化;不能实现

氧化碳,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产物为氧化镁、单质碳,故

相互转化的为 5、 8,;本题选 B。考点:元素及其化合物

相互转化。

2.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 CaCl2 (aq)CaCO3CaO

B. Na Na2O NaOH

C. (C6H10O5)n(淀粉 )C6H12O6 (葡萄糖 )C2H5OH

D. Cu2S Cu CuSO4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其中第一

步不能实现转化,选项 A 错误;

B.钠在氧气中点燃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而不是生成氧化钠,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其中第一步不能实现转化,选项 B 错误;

C.淀粉在稀硫酸催化下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乙醇和二

氧化碳,两步转化均能实现,选项 C 正确;

D.高温条件下硫化亚铜与氧气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硫(火法炼铜),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D 错误;

无法得到硫酸铜,第一步转化不能实现,选项

答案选 C。

3.下列有关实验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氧气,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从水槽中撤出导管

B.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涂上NaHCO3溶液

CO 一律排到室外

C.进行CO性质实验时要在通风橱内进行,多余

D.制备 Fe(OH)3胶体时,可以将水放在隔着石棉网的烧杯中加热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实验室制氧气,如果先停止加热会使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所以应先

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故 A 错误;

B.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应先用抹布擦,再用水冲洗,立即涂上NaHCO3溶液,故B 错误;

C. CO 有毒,进行理,故 C 错误;CO性质实验时要在通风橱内进行,多余

CO 不能排到室外,应点燃处

D.制备 Fe(OH)3胶体时,可以将水放在隔着石棉网的烧杯中加热,加热至溶液呈现红褐色

为止,故 D 正确;

故选 D。

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丁达尔现象可用来区别胶体与溶液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

C.胶体的性质主要有: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

D.溶液、胶体、浊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丁达尔现象可用来区别胶体与溶液,选项 A 正确;

B.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选项 B 错误;

C.胶体的性质主要有: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选项 C 正确;

D.溶液、胶体、浊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选项 D 正确。

答案选B。

5.生活环境逐渐恶化,人们日益重视环境问题,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A.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69

B.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于 2.5 μm( 1m=10 μ m=10nm)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这些细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

C.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D.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焚烧还田,以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资源,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用无磷洗衣粉,以减少水体富营养

化,故 A 正确;

B.胶体的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 100nm ,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于

-6

2.5 × 10m 的颗粒物,直径大于100nm ,则细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不是胶体,故 B 错误;

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污染水和土壤,应合理使用,故 C 错误;

D.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污染环境,故 D 错误;故答

案为 A。

6.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烧碱、液态氧、干冰B.生石灰、白磷、漂白粉

C.氯水、铁红、氯化氢

【答案】 B

D.空气、氮气、胆矾

【解析】

【分析】

【详解】

A.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纯净物,故 A 错误;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是化合物;白磷是单质;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

合物,故 B 正确;

C.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铁红是氧化铁的俗名,属于化合物,氯化氢是化

合物,不是混合物,故 C 错误;

D.空气是混合物,胆矾是纯净物,故 D 错误;

故选 B。

7.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B.离子反应与置换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C.溶液与分散系属于并列关系

D.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化合物与电解

质属于包含关系,选项 A 正确;

B.部分置换反应有离子参与属于离子反应,离子反应与置换反应属于交叉关系,选项B

错误;

C.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直径大小分为浊液、胶体和溶液,溶液包含在分散系中,属于包含

关系,选项 C 错误;

D.凡是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包

含关系,选项 D 错误;

答案选 A。

8.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 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都属于胶体

② 氯水、次氯酸都属于弱电解质

③ Na 2 O、 MgO、 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④ 明矾、冰水混合物、四氧化三铁都不是混合物

⑤电解熔融的Al2O3、12C 转化为14C 都属于化学变化

⑥ 葡萄糖、油脂都不属于有机高分子

A.①②B.②④C.③⑤D.④⑥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① 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是分散系的本质区别,稀豆浆属于胶体分散系、硅酸是

难溶的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故① 错误;② 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次

氯酸属于弱电解质,故②错误;③Na 2O、MgO 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均为碱性氧化物,

Al O 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是两性氧化物,故③ 错误;④ 明矾是硫酸铝钾晶体23

属于化合物、冰水混合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四氧化三铁是化合物,都不是混合

物,故④正确;⑤12C 转化为14C 是核反应,既不属于物理变化又不属于化学变化,故⑤错误;⑥ 葡萄糖、油脂属于有机物,但是相对分子质量不大,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⑥正确;故选 D。

【点晴】

基础考查,侧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胶体是分散质直径在1-100nm 的分散系,硅酸是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为弱电解质,是化合物;碱性氧化

物是指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有机高分子化合

物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物,可达几万至几十万,甚至达几百万或更大;据此分析

判断即可。

9.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nm

B.在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C.用激光笔照射FeCl3溶液和 Fe(OH)3胶体,可以加以区分

D.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属于丁达尔效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分散系分类本质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nm 的属于胶体,故 A 正确;

B. 在FeCl3溶液中加入NaOH电解质溶液可制得Fe(OH) 3沉淀,无法得到胶体,故 B 错误;

C. 胶体可产生丁达尔现象,溶液不能,用激光笔照射FeCl3溶液和Fe(OH) 3胶体,可以加

以区分,故 C 正确;

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属于光的散射现象,而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光的

散射现象,为丁达尔效应,故 D 正确;

答案选 B。

【点睛】

分散系分类本质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10.以铁作阳极,利用电解原理可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凝聚而分离,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极 b 为阴极

B. a 极的电极反应式:Fe-2e-=Fe2+

C.处理废水时,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4Fe2++O2+8OH-+2H2O=4Fe(OH)3

D.电路中每转移 3 mol 电子,生成 1 mol Fe(OH)3胶粒

【答案】 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铁做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Fe-2e - =Fe2+,所以 a 为阳极, b 电极

--

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2H2O+2e=H2+2OH。

【详解】

A. 根据图示 a 电极为 Fe 电极,连接电源正极,作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b 电极连接电源负极,作阴极, A 正确;

B. 由图示可知: a 电极为 Fe 电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B 正确;

C. Fe2+具有还原性,容易被溶解在溶液的氧气氧化变为Fe3+,氧气得到电子变为OH-, Fe3+

与OH-结合形成 Fe(OH)3,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在处理废水时,溶液中可

能发生的反应为: 4Fe2++O2 +8OH-+2H2O=4Fe(OH)3, C 正确;

D. Fe(OH)3胶粒是许多Fe(OH)3的集合体,所以电路中每转移 3 mol 电子,生成Fe(OH)3胶粒的物质的量小于 1 mol, D 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1.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颜光美教授课题组发现一种叫M1 的天然病毒(属于蛋白质),

其能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该病毒含有C、 H、O、N、S 等元素,其直径大约为

70 nm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1病毒中的 C、 H、 O、 N、 S 原子最有可能以共价键结

合B.M1病毒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M1病毒溶于水形成的液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D.M1病毒在生物体内的水解产物可能是氨基酸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正A. C、 H、 O、N、 S 属于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最有可能形成共价键,

确;

B. M1病毒属于蛋白质,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所以M1病毒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 错误;

C. M1病毒溶于水形成的液体属于胶体,故具有丁达尔效应, C 正确;

D.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D 正确。

答案选 D。

【点睛】

本题 B 选项注意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类似的还有淀粉和纤维素也是天然高

分子有机化合物,而油脂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注意区分;本题 C 选项注意胶体的本质取

决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1~100nm 之间的为胶体。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酸、烧碱、食盐和水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碳酸钙、水和乙醇分别属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

质C.强弱电解质的判断依据是其水溶液的导电性的强弱

D.在复分解反应中,强酸一定可以与弱酸盐反应制取弱酸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盐酸是混合物,而酸属于纯净物的范畴,故 A 错误;

B.碳酸钙是盐属于强电解质,水是氧化物属于弱电解质,乙醇是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故B正确;

C.判断强弱电解质的依据是看其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是导电性大小,故 C 错误;

D.在复分解反应中,硫酸与硫化铜不能反应制硫化氢,因为硫化铜是难溶于酸的固体,故D错误;

故选 B 。

【点睛】

根据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所属物质类别进行判断,绝大多数盐属于电解质,部分氧化物属于电解质,大多数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根据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区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3.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232盐酸4

A. H SiO SiO SiCl

B. Cu稀硝酸Cu(NO3)2(aq)Cu(NO3)2(s)

C. ClCH -CH Cl NaOH溶液Cu(OH) 2HOOC-COOH

HOCH CH OH

2222

Fe O NaOH溶液

D. Al 3 4NaAlO (aq)

高温Al O

232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盐酸不能直接和二氧化硅反应得到四氯化硅,故 A 错误;

B.硝酸铜溶液加热蒸发由于水解不能得到硝酸铜固体,故 B 错误;

C.不能将醇通过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一步氧化成酸,故 C 错误;

D. Al Fe3O4Al O NaOH溶液NaAlO (aq),均可实现,故 D 正确;

高温

3

22

故答案选: D。

14.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中,都能通过一步实现的是(

①H2S→ S→ SO3→H2SO4

②A l →Al2O3→ NaAlO2→ Al(OH)3

③F e→FeCl2→ Fe(OH)2→ Fe(OH)3

④S i →SiO2→H2SiO3→ Na2SiO3

⑤N a→Na 2O→ Na2CO3→ NaOH

A.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S 不能一步转化为SO3,错误;

②Al 与氧气反应得到Al2O3, Al2O3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NaAlO2, NaAlO2与二氧化碳和水反

应得到 Al(OH)3,都能通过一步实现,正确;

③Fe 与盐酸反应制得FeCl2,FeCl2与氨水反应得到Fe(OH)2,Fe(OH)2与氧气和水反应得到

Fe(OH)3,都能通过一步实现,正确;

④SiO2不能一步转化为H2SiO3,错误;

⑤Na 与氧气反应得到Na2O, Na2 O 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Na2CO3, Na2CO3与氢氧化钡反应得到NaOH,都能通过一步实现,正确;

正确为②③⑤,答案选 C。

【点睛】

本题重点,掌握物质转化的相应化学方程式,平时要注意梳理,做到心中有数。

1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酿酒工艺中加入的“酒曲”与面包工艺中加入的“发酵粉”作用相同

B.氨水显碱性,不能与金属反应,所以运输过程中可以用铁罐车

C.葡萄酒中通常添加微量的SO2,既可以杀菌消毒,又可以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

D.大多数胶体的胶粒带电,利用这一性质可进行“血液透析”和“静电除尘”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酒曲与发酵粉的作用不同:在经过强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

温,米粒上便会茂盛地生长出菌丝,此即酒曲;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

生物,以及微生物分泌的酶,其中糖分经过部分酶的作用酒化变为乙醇;而发酵粉的主要

成分是 NaHCO3

,面包工艺中加入发酵粉是为了中和微生物产生的酸,同时生成的2气体

CO

可以是面团变为多孔,显得松软可口; A 错误;

B、一般情况下,氨水不会与金属反应,但是氨水呈弱碱性,若用铁罐车运输,会加快铁

罐的腐蚀速率(吸氧腐蚀), B 错误;

C、在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SO2的作用是对生产设备消毒杀菌,还可以杀死酿造完的葡萄

酒中的酵母,保证葡萄酒的稳定,最后装瓶也会填入少量SO2,保证葡萄酒不被氧化和生

物稳定, C 正确;

D、血液是一种胶体,利用渗析的原理可以除去血液中的毒性小分子物质,而血液中的必

要成分不能通过透析膜,与胶粒是否带电无关, D 错误;

故选 C。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中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中考推断题专题复习学案 一、推断题的解题基本思路 解推断题就好比是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紧抓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最终推出答案。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二、课前准备 1、物质的典型性质: ①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 ②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元素; ③人体含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元素; ④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物质与最易着火的非金属单质均是指; ⑤溶于水呈碱性的气体是;反应的物质应该是铵盐与碱。 ⑥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固体是、液体是、溶解时吸热的固体是。 ⑦一种调味品的主要成分,用该调味品可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的是,通常用于发面食品中,使蒸出的馒头松

软可口同时可除去发酵时产生的酸的是、; ⑧ CuSO4色; CuSO4溶液色;Fe2+ (亚铁离子)溶液色;Fe3+ (铁离子)溶液色; ⑨S在O2中燃烧色;S、H2在空气中燃烧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色。 2、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①写出能实现下图三种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②填下图空白并完成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下列转换的方程式 ④箭头表示如图三种物质之间能实现的转化并写出方程式 三、知识储备【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 1. 以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1)固体颜色 黑色Fe、C、CuO、MnO2、Fe3O4;红色Cu、Fe2O3、HgO;淡黄色S粉;绿色Cu2(OH)2CO3;蓝色CuSO4·5H2O;暗紫色KMnO4 (2)溶液颜色 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 紫色溶液:含MnO4-;I2遇淀粉溶液(蓝色) (3)沉淀颜色 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BaSO4、AgCl、CaCO3、Mg(OH)2、MgCO3、BaCO3 2. 以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 C CO CO2 CaO CuO Cu CuSO4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金属单质 K钾、Ca钙、Na纳、Mg镁、Al铝、Zn锌、Fe铁、 Sn锡、Pb铅、Cu铜、Hg汞、Ag银、Pt铂、Au金 2.非金属单质 氢气H2、碳C、氮气N2、氧气O2、臭氧O3、氟气F2、硅Si、磷P、硫S、氯气Cl2、液溴Br2、碘I2、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二、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 2.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铝Al2O3、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铜CuO、氧化汞HgO、七氧化二锰Mn2O7 2.非金属氧化物 水H2O,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五氧化二氮N2O5、二氧化硅SiO2、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1.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2O2为过氧化物、氧化铝Al2O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3O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2O、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氧化铜CuO、氧化汞HgO、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2O,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不成盐氧化物: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 4.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2O3 5.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氢硫酸H2S、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乙酸CH3COOH (1)依据组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1.含氧酸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乙酸CH3COOH 2.无氧酸

中考化学大题答题技巧介绍

中考化学大题答题技巧介绍 考试是对同学们所学知识和在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中培养起来的能力的综合检验。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临场的发挥和考前的心理准备。大家知道中考化学大题答题技巧吗?下面我们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一、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命题特点 理综化学大题不但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区分考生成绩优秀程度、便于高考选拔人才。根据对近年高考理综第Ⅱ卷化学命题情况分析,其存在如下特点: 1.一般有4道大题,其中包括1道化学反应原理题、1道实验题、1道元素或物质推断题、1道有机推断题。 2.试题的综合程度较大,一般都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如元素化合物性质题中常涉及元素推断、性质比较实验、离子检验、反应原理等问题,再如化学反应原理题中的几个小题之间基本上没有多大联系,纯粹就是拼盘组合,其目的就是增大知识的覆盖面,考查知识的熟练程度及思维转换的敏捷程度。 3.重视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的考查。第Ⅱ卷大题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对实验设计、分析的考查,如基本操作、仪器与试剂选用、分离方法选择、对比实验设计等,把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实验设计上融入了实验数据的

分析,题型新颖。 二、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答题策略 1.元素或物质推断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命题点,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元素性质或框图转化的形式来展现题干,然后设计一系列书写化学用语、离子半径大小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相关简单计算等问题。此类推断题的完整形式是:推断元素或物质、写用语、判性质。 【答题策略】元素推断题,一般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然后对照此表进行推断。(1)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2)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求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3)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案不止一组,只要能合理解释都可以。若题目只要求一组结论,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有时需要运用直觉,大胆尝试、假设,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验证也可。 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读图审题→找准"突破口"→逻辑推理→检验验证→规范答题。解答的关键是迅速找到突破口,一般从物质特殊的颜色、特殊性质或结构、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经典(1)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经典(1)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则X和Y的反应不可能是( ) A.盐和盐的反应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 C.酸与碱的反应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盐和盐反应能生成两种新盐,故A正确; B. 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只生成一种物质,故B错误; C.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 D. 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此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可以从具体的反应进行完成. 2.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Fe(s) Fe2O3FeCl3(aq) B.CuO Cu(NO3)2(aq) Cu(NO3)2(s) C.SiO2(s) H2SiO3(s) Na2SiO3(aq) D.N2(g) NH3(g) NO(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与水蒸汽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A不选; B.Cu(NO3)2(aq)加热要水解,产生氢氧化铜和硝酸,硝酸易挥发,水解平衡右移,得不到Cu(NO3)2(s),故B不选; 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故C不选; D.氮气与氢气合成氨气,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故D选; 故选D。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易错点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3.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 2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的H 2SO 4 ③向Ba(NO 3)2溶液中通入过量SO 2④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 2 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中发生的反应是Na 2CO 3+CO 2+H 2O=2NaHCO 3,NaHCO 3比Na 2CO 3溶解度小但质量大,且反应中中消耗H 2O ,所以有沉淀析出且不溶解,符合;②向Fe(OH)3胶体中加入H 2SO 4首先发生胶体的聚沉,出现Fe(OH)3沉淀,H 2SO 4过量,Fe(OH)3与H 2SO 4反应而溶解,不符合;③硝酸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硫酸为硫酸,溶液中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是只生成沉淀,③符合;④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 2,先生成碳酸钙沉淀,后沉淀溶解生成碳酸氢钙溶液,反应现象是先沉淀后溶解,不符合;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发生反应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只生成白色沉淀,符合;答案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的化学反应与现象。向溶液中加入某物质,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的总结如下: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 2(SO 2)至过量。 (2)向Fe(OH)3胶体中加入硫酸至过量 (3)向可溶性铝盐中加入NaOH 溶液至过量 (4)向偏铝酸盐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提高活化分子的比例,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可获得3Fe(OH)胶体 D .2CO 与2SiO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升高温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增大,活化分子百分含量增大,发生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 正确;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二者,但丁达尔效应不是本质区别,故B 错误;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获得3Fe(OH)沉淀,制备3Fe(OH)胶体应将饱和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方法及技巧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1、以物质的颜色为突破口 2、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3、以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为突破口 (1)气体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液体氧化物:过氧化氢和氧化氢 (3)固体氧化物: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 (4)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硫酸亚铁和硫酸铁 (5)碱: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 4、以常见物质类别为突破口 (1)常见无色无味气体: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2)常见气体单质:氢气、氧气 (3)常见固态非金属单质:碳 (4)常见固态金属单质:铁、镁、铜、锌 (5)常见氧化物:过氧化氢、氧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铜

(6)常见的酸:稀盐酸和稀硫酸 (7)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8)常见的盐: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银 5、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的元素居前四位的是:O、Si、Al、Fe。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最多的固态非金属元素Si;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N 2 (3)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 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单质是H 2、氧化物是H 2 O (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 6、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7、以反应特点为突破口 8、以反应类型为突破口 a、化合反应 (1)燃烧红磷、铁、硫、碳(充分、不充分)、一氧化碳、氢气

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木炭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氢气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镁条燃烧、铝在空气中形成保护膜、一氧化碳燃烧、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碳层 (2)有水参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石灰与水反应 b、分解反应 (1)实验室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电解水 (3)高温煅烧石灰石、氧化汞加热分解、碳酸分解 c、置换反应 (1)氢气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木炭还原氧化铜、木炭还原氧化铁、氢气还原氧化铜 (2)金属+酸(铁、镁、锌、铝):锌与稀硫酸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铁与稀硫酸反应、铁与稀盐酸反应、铝与稀硫酸反应、镁与稀硫酸反应 (3)金属+盐溶液(铁、铜、铝):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铜与硝酸银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金属氧化物+ 酸→盐+ 水 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 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 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氧化锌与稀硝酸反应: (2)碱+ 酸→盐+ 水 氢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中考化学答题技巧

中考化学答题技巧 考试是否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取决于你的答题技巧是否科学! 一、选择题:标记题目关键词 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少或避免选择题失分? 1. 答题稳 许多考生在答选择题时毛躁,没看清题就落笔,这时考生要提醒自己:评卷看准确度、不看速度,答快不加分;着急忙慌地把会的题答错了,多傻呀。 2. 看全面 ABCD四个选项都要看,这样可以避免选出“好像正确”的“陷阱”答案,是保证选择题不扣分、解决马虎的好办法。 3. 做标记 标记出否定叙述,要求选出“不正确”或“错误”选项的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做个标记,以便在答题和检查时提醒自己别选成“正确”的。 4. 留痕迹 错误选项在审题时可以在选项上划一个小小的“\”,组合式的选择题更要把错误的或正确的标记出来,审题时应留下具体的痕迹,这也是帮助考生答对题的好办法。 5. 巧联系 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是多样化的,既能从题干出发作答,也能从选项出发作答,要看清楚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采用排除法、比较法、代入法、猜测法等方法。 6. 两检查 一检查分析的和答的是否一致,如分析是B对,可写到括号里的是D;二检查括号里的和答题卡上涂的是否一致,检查时务必先检查涂卡是否准确。 二、非选择题:贴近核心问题作答

非选择题有哪些答题技巧? 1. 注重情境 做情境类试题时,不仅要考虑答案是否符合化学原理,还要考虑是否符合生活、生产实际。例如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可起到防止铁生锈的目的,但铁质的衣架不能用涂油的方法防锈。再如铁衣柜、汽车涂油漆不只为了防锈,还为了美观。 2. 围绕核心问题 审题时要明确试题的设计意图,找出答题的方向,围绕问题的核心组织答案。如实验设计题、实验探究题,甚至是综合计算题都涉及到实验目的或探究目的,你所做的一切都要为实验目的或探究目的服务,别偏离核心。 3. 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答题时应尽可能选择最贴切的回答,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这样表达更准确。应尽可能写出自己最有把握,没有争议,能得到大家认可的答案,不给别人扣分的机会。 4. 按逻辑顺序分析 从“已知”到“未知”,分析思考要有逻辑顺序。可以是时间顺序,可以是空间顺序,如实验现象有几点,可以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去寻找,也可以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时间顺序来思考。有些开放题没有思路,大脑一片空白时,可以按章节逐一搜索。 三、表达书写:表述完整环环相扣 表达书写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 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要求。要看清试题对表达方式的要求,是用化学用语回答,还是文字或者图形。 ② 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回答问题要精炼,不要重复叙述。 ③ 回答问题时避免答非所问。如把碱的俗称写成了化学式,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写成了文字叙述,要求画发生装置结果画成了制和取的装置。 ④ 语言表述要完整。缺少主语或前提会导致不知所云或不严谨。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结构框图】

【知识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一般常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分类角度多样,物质类别间有相交叉部分。 【交叉分类法举例】 【树状分类法定义】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树状分类法分类原则】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 【分类一般步骤】确定分类标准选择分类方法得出正确的分类。 【分类原则】行之有效,简单易行。 【分类注意】 1、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NO、CO、NO 2、N2O4、H2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 化物(Mn2O7); 2、酸性氧化物一定为酸酐;酸酐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乙酸酐(CH3CO)2O)。 3、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Al2O3,Mn2O7),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典型例题】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A. K2CO3和K2O都属于盐 B.H2SO4和HNO3都属于酸 C.KOH和Na2CO3都属于碱 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 【答案】B 【解析】A前者属于盐,后者属于金属氧化物,C前者属于碱,后者属于盐,D前者属于氧化物后者是盐,只有B是正确的。

2、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本题把氧化物的两种分类方法放在一起,考查对氧化物概念理解的准确性。 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其它元素组成,它只含有两种元素。氧化物分类有: 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也可按性质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等。 A错误:“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说法不对。如有些变价金属的高价氧化物,如等是酸性氧化物。 B错误:“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说法也不对。如NO、CO、H2O、H2O2等非金属氧化物,就不是酸性氧化物。 C正确:“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全是碱性氧化物。所以C是正确的。 D错误:“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说法也不对。如:在金属氧化物中,有碱性氧化物(CaO)、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等,这些变价金属的高价的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都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错题门诊】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B.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只能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 D. 共价化合物一定是非电解质 试题答案:B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 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Ne 、C、 He 、Kr…… 双原子分子:H2 、O2、HCl、No…… 多原子分子:H2O、P4 、C6H12O6…… 2.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的说,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Ca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氯化钠溶液中……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 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3)各元素在地壳中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是:O、Si、Al、

Fe、Ga。 5. 同位素 同位素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H)有三种同位素:11H、 21H、31H(氕、氘、氚)。 6. 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他们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他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7. 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以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CH3COO-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应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 -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 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为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Cl)。 基(羟基):电中性,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和其他基或原子团相结合。根(氢氧根):带负电,能独立存在于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 9.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1)概念:(宏观)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2)实质:(微观)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时所呈现的性质。 (3)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质量分数问题计算方法及化学答题技巧

初中化学质量分数问题计算方法及化学答题技巧 一、极端假设 极端假设就是将混合物的组成假设为多种极端情况,并针对各种极端情况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例 1. 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和氧气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充分燃烧后生成CO 和CO2,且测得反应后所得CO 、CO2、N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 ,则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A.10% B.30% C.50% D.70% 解析: 本题采用极端假设法较易求解,把原混合气体分两种情况进行极端假设。 (1) 假设混合气体只含N2和CO 。设混合气体中CO 的质量分数为x, 则12/28=24%/x x=56%, 则混合气体中N2的质量分数为:1 —56%=44% (2) 假设混合气体只含N2和CO2。设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分数为y, 则12/44=24%/y y=88%, 则混合气体中N2的质量分数为:1 —88%=12% 由于混合气体实际上由CO 、CO2、N2三种气体组成,因此混合气体中N2的质量分数应在12% ~44% 之间,故符合题意的选项是B 。 二、中值假设 中值假设就是把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量值假设为中间值,以中间值为参照,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巧妙解题。 例2. 仅含氧化铁(Fe2O3) 和氧化亚铁(FeO) 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

数为73.1% ,则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A.30% B.40% C.50% D.60% 解析: 此题用常规法计算较为复杂。由化学式计算可知: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0% ,氧化亚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约为77.8% 。假设它们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各为50% ,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应为:(70.0%+77.8%)/2=73.9% 。题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3.1%<73.9%, 而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因此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应大于50% ,显然只有选项D 符合题意。 三、等效假设 等效假设就是在不改变纯净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变换化学式,把复杂混合物的组成假设为若干个简单、理想的组成,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迅速解题。 例3. 已知在NaHS 、NaHSO3和Mg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 ,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 解析: 解此类题用常规方法显然不行,必须巧解,把五种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转化为只含三种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由于Na 和H 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等于Mg 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可以将“NaH ”视为与“Mg ”等效的整体,据此,我们就可以将原混合物假设为由MgS 、MgSO3和MgSO4三种化合物组成。通过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化学式观察可以看出,无论三种纯净物以何种质量比混合,混合物中Mg 、S 的原子个数比固定为1 :1 ,混合物中Mg 、S 元素的质量比固定为24 :32 ,因为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 ,则混合物中Mg 的质量分

2010高考二轮复习化学教学案: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化学用语》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 【专题要点】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是化学最基础的主干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们涉及的化学概念、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它们相互转化的方式,是中学化学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生从化学视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必备知识,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复习本考点是应深刻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不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及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式和转化条件;要理解各个化学用语的的实际含义,掌握反应的条件与本质,正确、科学、规范的进行运用。本考点在高考中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常常结合元素化合物来进行考查。从09年和08年高考考题来看高考题除了直接考查基本概念外,还考查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高新科技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逐步向环保、高科技、生产等方面渗透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来元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用语,以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而且融入其他专题进行考查。 【考纲要求】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注意其与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的区别。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7.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8.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9. 掌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的概念,区别及鉴别它们的方法; 10.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及性质; 【教法指引】 复习此专题时要做到―准确‖、―系统‖、―灵活‖,可以从三点入手: 1.以高考的热点、考点、难点为依据,合理设置复习内容和练习题,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注 重方法、技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考点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上有所突破 2.加强区别相似概念的异同,理顺不同概念间的联系,进而形成连贯的知识系统。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1、单质:非惰性气体一般由两个原子组成: F2,O2,H2,Cl2 2、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3、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二、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 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中考化学答题技巧 (满分必读)

中考化学答题技巧(满分必读) [满分要点]先准后快先易后难贴近核心 做选择题首先要稳,把所有选项看清楚,在题目关键词和易出错处做标记,以便答题和检查;做非选择题,要围绕核心问题思考和回答,完整简洁地表述;答题时以准确为先,其次才是速度。 一、选择题:标记题目关键词 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少或避免选择题失分? 答题稳。许多考生在答选择题时毛躁,没看清题就落笔,这时考生要提醒自己:评卷看准确度、不看速度,答快不加分;着急忙慌地把会的题答错了,多傻呀。 看全面。ABCD四个选项都要看,这样可以避免选出“好像正确”的“陷阱”答案,是保证选择题不扣分、解决马虎的好办法。 做标记。标记出否定叙述,要求选出“不正确”或“错误”选项的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做个标记,以便在答题和检查时提醒自己别选成“正确”的。 留痕迹。错误选项在审题时可以在选项上划一个小小的“\”,组合式的选择题更要把错误的或正确的标记出来,审题时应留下具体的痕迹,这也是帮助考生答对题的好办法。 巧联系。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是多样化的,既能从题干出发作答,也能从选项出发作答,要看清楚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采用排除法、比较法、代入法、猜测法等方法。 两检查。一检查分析的和答的是否一致,如分析是B对,可写到括号里的是D;二检查括号里的和答题卡上涂的是否一致,检查时务必先检查涂卡是否准确。 二、非选择题:贴近核心问题作答 非选择题有哪些答题技巧? 注重情境。做情境类试题时,不仅要考虑答案是否符合化学原理,还要考虑是否符合生活、生产实际。例如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可起到防止铁生锈的目的,但铁质的衣架不能用涂油的方法防锈。再如铁衣柜、汽车涂油漆不只为了防锈,还为了美观。 围绕核心问题。审题时要明确试题的设计意图,找出答题的方向,围绕问题的核心组织答案。如实验设计题、实验探究题,甚至是综合计算题都涉及到实验目的或探究目的,你所做的一切都要为实验目的或探究目的服务,别偏离核心。 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答题时应尽可能选择最贴切的回答,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这样表达更准确。应尽可能写出自己最有把握,没有争议,能得到大家认可的答案,不给别人扣分的机会。 按逻辑顺序分析。从“已知”到“未知”,分析思考要有逻辑顺序。可以是时间顺序,可以是空间顺序,如实验现象有几点,可以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去寻找,也可以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时间顺序来思考。有些开放题没有思路,大脑一片空白时,可以按章节逐一搜索。 三、表达书写:表述完整环环相扣 表达书写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要求。要看清试题对表达方式的要求,是用化学用语回答,还是文字或者图形。 ②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回答问题要精炼,不要重复叙述。 ③回答问题时避免答非所问,如把碱的俗称写成了化学式,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写成了文字叙述,要求画发生装置结果画成了制和取的装置。 ④语言表述要完整,缺少主语或前提会导致不知所云或不严谨。 ⑤语言表达要有逻辑性,要体现出因果关系,回答要环环相扣。 ⑥不要写错别字:不少考生因写错别字、书写潦草致使阅卷老师辨别不清而被扣分。错别字如“石蕊”写成“石芯”、“饱和”写成“饱合”、“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涤纶”写成“涤伦”等;写错了要划清楚,改清楚,不要“越描越黑”。 ⑦不要把化学用语、计量单位写错。如元素符号忘记了大小写的原则;化学方程式忘记配平,状态符号漏标注,反应条件未写清等;在化学计算中,有时单位不统一就代入计算,导致答案错误而失分,或者把“t”写成“g”,或者不标注单位等。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 金属单质 K 钾、Ca 钙、Na 纳、Mg 镁、Al 铝、Zn 锌、Fe 铁、Sn 锡、Pb 铅、Cu 铜、Hg 汞、Ag 银、Pt 铂、Au 金 2. 非金属单质 氢气H 2、碳C 、氮气N 2、氧气O 2、臭氧O 3、氟气F 2、硅Si 、磷P 、硫S 、氯气Cl 2、液溴Br 2、碘I 2、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 二、化合物 1. 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等 2. 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 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 2O 、过氧化钠Na 2O 2、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铝Al 2O 3、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四氧化三铁Fe 3O 4、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七氧化二锰Mn 2O 7 2. 非金属氧化物 水H 2O ,过氧化氢H 2O 2、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 2、一氧化氮NO 、五氧化二氮N 2O 5、二氧化硅SiO 2、五氧化二磷P 2O 5、二氧化硫SO 2、三氧化硫SO 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 1. 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 2O 2为过氧化物、 氧化铝Al 2O 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 3O 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 2O 、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 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 2O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 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如: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 4. 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 2O 3 5. 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 2O 2、过氧化钠Na 2O 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中考化学答题规范技巧及时间分配建议

中考化学答题规范技巧及时间分配建议 (一)规范的目的 ——会做的题不失分。 尖子生的比赛:不是看谁“会的多”,而是看谁“错的少”。 中等生的比赛:保证会做的题不失分,这就是胜利。 后进生的比赛:认真把细节做好,结果肯定比你想象的好。差生不是没学好,而是没记牢。 (二)考试过程规范 1、要正确对待考试:只有把平时考试当中考,才能做到中考像平时。涂卡规范,写清姓名、考号、座号等,保证不涂错号。选择题答案选出后,要及时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绝不能在收卷时匆忙涂卡。 2、注意答题区域,按照网上阅卷要求,不要出边框,不要答错位置。要逐步养成边做题边向答题卷写答案的习惯。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语言表述要简洁准确、条理清晰。 (三)化学答题规范 1、排列顺序时,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类似的,“由强到弱”,“由高到低”。 2、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写。如“溶解度”单位是g,若不写单位就失分。单位要用字母表示,不能用汉字表示。 3、要求写“名称”一定要用汉字写,不能写分子式或其他化学式。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结构式、要求写离子方程式等要看清,防止张冠李戴。

4、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氟化氢等物质的状态。区分液态氯化氢和盐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等。 5、请特别注意选择题的指向性是“正确的是”还是“错误的是”两种不同要求。 6、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要“陆、海、空”全方位进行。避免简单化,一叶障目。 7、化学计算常犯错误如下:①化学方程式写错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错;②讨论题,缺讨论过程;③计算结果一定要准确;④要求写出计算规范过程,不要省略步骤,计算过程要带单位。注意题中对有效数字的隐性要求。 8、对推断题,要根据题意,无机物、有机物均应全面,综合考虑。注意关键词和关键步骤。 9、回答简答题,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如果填的是物理量,还要看注意带单位。 10、遇到做过的类似题,一定不要得意忘形,要认真读题,找出关键词,寻找突破口,不要思维定势;碰到难题更要镇静,要知道,难大家都难。应注意的是,难度大的试题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题,你应该通过读题解题得到这些小分。 11、考试时切忌“反常”,仍然是先易后难。 中考答题时间分配原则 (一)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 1.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

最新化学物质分类

1.化学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 Na 2 CO 3 钠盐 Na 2SO 4 钾盐 K 2SO 4 硫酸盐 K 2CO 3 碳酸盐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2)树状分类法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2.化学反应的分类: ?? ? ?? ????? ???? ??? ??????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失氧根据反应中物质得氧或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多少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 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类别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 小总结: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1.分散系及其分类 ⑴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归纳与整理]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归纳与整理] 1.当光束通过Fe(0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归纳与整理] 胶体: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在超显微镜下可见)。 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 [回顾与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