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的设计原理

抗滑桩的设计原理
抗滑桩的设计原理

抗滑桩的设计原理

一、抗滑桩设计的要求

1.整个滑坡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即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值,保证滑体不越过桩顶,不从桩间挤出。

2.桩身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桩的断面和配筋合理,能满足桩内应力和桩身变形的要求。

3.桩周的地基抗力和滑体的变形在容许范围内。

4.抗滑桩的间距、尺寸、埋深等都较适当,保证安全,方便施工,并使工程量最省。

抗滑桩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以上要求,确定抗滑桩的桩位、间距、尺寸、埋深、配筋、材料和施工要求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常常要经过分析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方案。

二、抗滑桩设计计算步骤

1.首先弄清滑坡的原因、性质、范围、厚度,分析滑坡的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

2.根据滑坡地质断面及滑动面处岩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滑坡推力。

3.根据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等确定设桩的位置及范围。

①根据滑坡推力大小、地形及地层性质,拟定桩长、锚固深度、桩截面尺寸及桩间距。

②桩的计算宽度,并根据滑体的地层性质,选定地基系数。

③据选定的地基系数及桩的截面形式、尺寸,计算桩的变形系数(α或β)及其计算深度(αh或βh),据以判断是按刚性桩还是弹性桩来设计。

4.根据桩底的边界条件采用相应的公式计算桩身各截面的变位(位移),内力及侧壁应力等,并计算确定最大剪力、弯矩及其部位。

5.校核地基强度。若桩身作用于地基的弹性应力超过地层容许值或者小于容许值过多时,则应调整桩的埋深或桩的截面尺寸,或桩的间距,重新计算,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6.根据计算的结果,绘制桩身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7.对于钢筋砼桩,还需进行配筋设计。

三、抗滑桩的要素设计

当采用抗滑桩整治滑坡时,首先需要解决桩的平面布置与桩的埋入深度问题。这是抗滑桩设计的主要参数,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抗滑桩效用的成败。现将国内以往的做法和考虑的原则分述如下:

1.桩的平面位置及间距

抗滑桩的平面位置和间距,一般应根据滑坡的地层性质、推力大小、滑动面坡度、滑坡厚度、施工条件、桩截面大小以及锚固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a.滑体的上部,滑动面陡,拉张裂缝多,不宜设桩;中部滑动面往往较深且下滑力大,亦不宜设桩;下部滑动面较缓,下滑力较小或系抗滑地段,经常是较好的设桩位置。

实践表明,对地质条件简单的中小型滑坡,宜在滑体前缘设一排抗滑桩,布置方向应与滑体滑动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对于轴向很长的多级滑动或推力很大的滑坡,宜设两排或三排抗滑桩分级处治,也可采用上部设抗滑桩,下部设挡土墙联合防治。

当滑坡推力特大时,抗滑桩在平面上可按品字形或梅花形交错布设,必要时,还可考虑采用其它型式的抗滑桩。

b.抗滑桩的间距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无较成熟的计算方法。合适的桩距应该使桩间滑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在下滑力作用下不致从桩间挤出。也就是说,可按桩间土体与两侧被桩所阻止的土体的摩擦力大于桩所承受的滑坡推力来估算。有条件时可通过模拟试验,取得土体能形成土拱效应的桩间距值,并结合实践经验来考虑桩的间距。

一般情况下,当滑体完整、密实或滑坡推力较小时,桩距可取大些;反之,应取小些。此外,滑坡主轴附近桩距应小,两侧边部桩距宜大。目前一般采用6 ~10m的桩距。

2.桩的锚固深度

桩埋入滑面以下稳定地层内的适宜锚固深度,与该地层的强度、桩所承受的滑坡推力、桩的相对刚度以及滑面以上滑体对桩的反力有关。

原则上由桩的锚固深度传递到滑面以下地层的侧向压应力不得大于该地层的容许侧向抗压强度,桩基底的最大压应力不得大于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锚固深度不足,易引起桩效用的失败;但锚固过深则导致工程量的增加和施工的困难。有时可适当缩小桩间距以减小每根桩所承常受的滑坡推力,有时可调整桩的截面以增大桩的相对刚度,从而达到减小锚固深度的目的。

抗滑桩设计步骤

沙伟奇201306030107抗滑桩设计步骤 1、 选定桩的位置。 一般设置在坡体的前缘。 2、 根据滑坡推力,地基土性质、桩用材料等资料拟定桩的间距、 截面形状和尺寸和埋置深度 间距:单桩不考虑间距 截面形状及尺寸:钢筋混凝土桩的截面形状有矩形、圆形。当滑坡推力不能确定时,多采用圆形桩。 埋置深度:桩长宜小于35m ,锚固深度约为全桩长的1/2~1/4 3、 计算作用在抗滑桩上的各力 滑坡推力:由前步骤计算得知 桩前土抗力:滑动面以上的桩前土抗力,可由极限平衡时滑坡推力曲线在设置桩处的值,桩前被动土压力确定,二者选小值。桩前滑坡体可能滑走时不考虑桩前土抗力。 锚固段岩土体抗力,通常由弹性地基系数法确定。 4、 地基反力计算、确定地基系数,K 法,M 法 1) 地基反力: y y p CB P X y P ——地基反力(KN/m 2 ) C ——地基系数(kpa/m ) p B ——桩的计算宽度(m ) y X ——地层y 处的位移量(m )

2) 地基系数 2 0() C m y y =+ m ——地基系数随深度变化的比例系数 n ——随岩土类别而变化的比例常数 y ——与岩土类别有关的常数 ①K 法 当n=0,C 为常数,即C K =适用于较完整的硬质岩层,未扰动的硬粘土和性质相近的半岩质地层。 ②m 法 当1n =,0y =时,C my =,C 值呈三角形变化规律,适用于一般硬塑至半坚硬的沙粘土、碎石类土或风化破碎呈土状的软质页岩以及密度随深度增加的地层。 参考:表5-1、表5-2 3) 抗滑桩的计算宽度 矩形桩1p b B =+ b ——桩的宽度 圆形桩0.9(1)p d B =+ d ——桩的直径 5、 计算桩的变形系数α或β及换算深度αh 或βh ,来判断按弹性 桩或刚性桩来计算 a) K 法

抗滑桩设计讲解

抗滑桩设计讲解 1、抗滑桩的优点 抗滑桩的主要优点有:抗滑能力强,圬工数量小;桩位灵活,可以设在滑坡体中最有利于抗滑的部位;可以沿桩长根据弯矩大小合理地布置钢筋;施工方便, 设备简单;间隔开挖桩孔,不易恶化滑坡状态,利于整治正在活动中的滑坡,利于抢修工程;通过开挖桩孔,能够直接校核地质情况,进而可以检验和修改原来的设计,使之更切合实际。发现问题,易于补救。 2、抗滑桩的结构型式 1)排式单桩:即在滑坡的适当部位,每隔一定距离挖掘一竖井,再放置钢筋或型钢,最后灌注混凝土,形成一排或数排的若干单桩。这是我国抗滑桩的基本型式。 2 )台式抗滑桩:将若干单桩的顶端用混凝土板或钢筋混凝土板联成一组共同抗滑,这种桩组叫承台式抗滑桩。

图1台式抗滑桩 3)排架抗滑桩:由两根竖桩与两根横梁联结组成,下横梁仿效隧洞导坑掘进法施工。排架抗滑桩刚度大,内桩受拉,外桩受压,受力条件较排式单桩有明显改善,因而减小了桩的弯矩、锚固深度和桩的截面,提高了承载力。

图2排架抗滑桩 4)椅式桩墙:由内桩、外桩、承台、上墙和拱板五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用拱板支承滑动土体,并将推力通过内、外两桩传给稳定地层。因用刚性承台将内、外两桩联成整体框架,转动惯量大,承受弯矩的总刚度较同等截面的单桩大5-10倍,故抗滑能力大,而桩壁应力只有单桩的17-31%,在软弱地层更可显示其优越性。

图3椅式桩墙 5)桩拱墙:桩拱墙是在悬臂单桩之间直接砌筑水泥砂浆片石的拱墙而成桩在路基面以上的部分,系带梗肋的“ T”形截面,两侧翼缘即为拱座

4.A (b)平旺图单怔.米 图4桩拱墙 6 )桩板式抗滑桩:与桩拱墙相仿,但结构更简单,它是由半埋式单桩及在两桩之间逐层安设或浇注的挡土板而组成

(完整版)抗滑桩设计与计算

抗滑桩设计的步骤 1抗滑桩设计计算步骤 一.首先弄清滑坡的原因、性质、范围、厚度,分析滑坡的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 二.根据滑坡地质断面及滑动面处岩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滑坡推力。 三.根据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等确定设桩的位置及范围。 ①根据滑坡推力大小、地形及地层性质,拟定桩长、锚固深度、桩截面尺寸及桩间距。 ②桩的计算宽度,并根据滑体的地层性质,选定地基系数。 矩形桩:Bp=Kf*Ka*b=1.0*(1+1/b)*b=b+1 圆形桩:Bp=Kf*Ka*d=0.9*(1+1/d)*d=0.9(d+1) ③根据选定的地基系数及桩的截面形式、尺寸,计算桩的变形系数(α或β)及其计算深度(αh或βh),据以判断是按刚性桩还是弹性桩来设计。 桩的截面形状应从经济合理及施工方便可虑。目前多用矩形桩,边长2~3m,以1.5×2.0m及2.0×3.0m两种尺寸的截面较为常见。 计算弹性地基内的侧向受荷桩时,有关地基系数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假定: ⑴认为地基系数是常数,不随深度而变化,以“K”表示之,相应的计算方法称为“K”法,可用于地基为较为完整岩层的情况

⑵认为地基系数随深度按直线比例变化,即在地基深度为y处的水平地基系数为C H=m H*y或CH=A H+m H*y,竖直方向的地基系数为C V=m V*y或C V=A V+m V*y,。A H、A V表示某一常量,m H、m V分别表示水平及竖直方向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相应这一假定的计算方法称为“m”法,可用于地基为密实土层或严重风化破碎岩层的情形。 2水平及竖向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应通过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参可表1确定。较完整岩层的地基系数K值可参考表2及表3确定。 非岩石地基m H和m V值 表1 注:由于表中m H和m V采用同一值,而当平均深度约为10m时,m H值接近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垂直方向地基系数C V值,故C V值不得小于10m V。 较完整岩层的地基系数K V值 表2 注:①在R=10~20Mpa的半岩质岩层或位于构造破碎影响带的岩质岩层v,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k H=A+m H y;

某抗滑桩设计验算

某抗滑桩设计验算 案例说明 本章以实际边坡工程为例,详细介绍和讲解GEO5 2016中新增的「抗滑桩设计」模块的具体功能和使用方法。「抗滑桩设计」模块(以下简称「抗滑桩」模块)的开发参考了相关中国规范、工程手册和设计经验,并得到了很多中国工程师的建议和指导。 工程概况 本工程案例为某铁路路堑边坡支护工程,铁路路线恰好穿过边坡坡脚。施工前边坡已经发生过一次滑动破坏,滑动面比较明确,为了防止二次滑动给路基产生的毁灭性破坏,需要对边坡进行支护处理。设计采用的支护方式为:先在滑坡中部添加一排抗滑桩,接着在滑坡中下部设置片石重力式挡墙,最后再进行路堑开挖并设挡土墙。 为安全起见,这里将路堑开挖完成以后的边坡剖面作为计算剖面,即假设先挖路堑再进行边坡支护,而实际的施工顺序应为先进行边坡支护再进行路堑开挖。图28.1为滑坡初始计算剖面。 图1 边坡初始计算剖面 滑坡推力与滑体抗力计算 抗滑桩桩后滑坡推力与桩前滑体抗力需要在GEO5「土质边坡稳定分析」模块(以下简称「土坡」模块)中进行计算。首先打开「土坡」模块,设计之初,我们已经在CAD软件中绘制了边坡的剖面模型,所以在这里直接导入边坡剖面

模型即可。点击【文件】 【导入】 【将DXF文件以多段线导入】,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打开边坡剖面DXF文件,接着在设置窗口左侧的图层列表中勾选需要导入的地层线(注意:项目单位的选择,这里选择为“m”,偏移选择“自动定位到原点”。) 图2 模型导入设置 边坡剖面成功导入以后,在【分析设置】中确认选择的是「中国-铁路行业」,采用默认的设计安全系数1.35,即滑坡推力和滑体抗力也采用该安全系数计算。 接着在竖向模式菜单栏中点击【岩土材料】,在岩土材料界面中添加边坡岩土体材料。表1为岩土材料参数列表。 表1 岩土材料参数

边坡防护之抗滑桩类型、设计及计算

边坡防护之抗滑桩类型、设计及计算 一、概述 抗滑桩是将桩插入滑面以下的稳固地层内,利用稳定地层岩土的锚固作用以平衡滑坡推力,从而稳定滑坡的一种结构物。除边坡加固及滑坡治理工程外,抗滑桩还可用于桥台、隧道等加固工程。 抗滑桩具有以下优点: (1) 抗滑能力强,支挡效果好; (2) 对滑体稳定性扰动小,施工安全; (3) 设桩位置灵活; (4) 能及时增加滑体抗滑力,确保滑体的稳定; (5) 预防滑坡可先做桩后开挖,防止滑坡发生; (6)桩坑可作为勘探井,验证滑面位置和滑动方向,以便调整设计,使其更符合工程实际。 二、抗滑桩类型

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滑坡类型及规模、地质条件、滑床岩土性质、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等因素具体选择适宜的桩型。 三、抗滑桩破坏形式 总体而言,抗滑桩破坏形式主要包括: (1)抗滑桩间距过大、滑体含水量高并呈流塑状,滑动土体从桩间挤出; (2) 抗滑桩抗剪能力不足,桩身在滑面处被剪断; (3) 抗滑桩抗弯能力不足,桩身在最大弯矩处被拉断; (4) 抗滑桩锚固深度及锚固力不足,桩被推倒; (5)抗滑桩桩前滑面以下岩土体软弱,抗力不足,产生较大塑性

变形,使桩体位移过大而超过允许范围; (6)抗滑桩超出滑面的高度不足或桩位选择不合理,桩虽有足够强度,但滑坡从桩顶以上剪出。 对于流塑性地层,滑体介质与抗滑桩的摩阻力低,土体易从桩间挤出。此时,可在桩间设置连接板或联系梁,或采用小间距、小截面的抗滑桩,因流塑体的自稳性差,当地下水丰富时,开挖截面过大的抗滑桩易造成坍塌,对处于滑移状态的边坡,还可能会加速边坡的滑移速度,甚至造成边坡失稳。 四、抗滑桩设计 01 基本要求 抗滑桩是一种被动抗滑结构,只有当边坡产生一定的变形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抗滑桩宜用于潜在滑面明确、对变形控制要求不高的土质边坡、土石混合边坡和碎裂状、散体结构的岩质边坡。 抗滑桩宜布置在滑体下部且滑面较平缓的地段;当滑面长、滑坡推力大时,可与其它加固措施配合使用,或可沿滑动方向布置多排抗滑桩,多排抗滑桩宜按梅花型布置。此外,抗滑桩设计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通过桩的作用可将滑坡推力滑坡的剩余抗滑力传递到滑面以下 稳定地层中,使滑体边坡安全系数达到规定值。保证滑体不越过桩顶,不从桩间挤出。 ?桩身有足够的稳定性。桩的截面、间距及埋深适当,锚固段的横向应力在容许值内。 ?桩身有足够的强度。钢筋配置合理,能够满足截面内力要求。 ?保证安全,施工方便,经济合理。 02 设计流程

抗滑桩模板施工专项技术方案设计

- -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柱模板支撑计算书 (1) (一)柱模板基本参数 (1) (二)柱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 (2) (三)柱模板面板的计算 (3) 1.面板强度计算 (4) 2.抗剪计算 (4) 3.面板挠度计算 (5) (四)竖楞木的计算 (5) 1.竖楞木强度计算 (6) 2.竖楞木抗剪计算 (7) 3.竖楞木挠度计算 (6) (五)B向柱箍的计算 (8) 1.柱箍强度计算: (9) 2.柱箍挠度计算 (10) (六)B向对拉螺栓的计算 (9) (七)H向柱箍的计算 (10) 1.柱箍强度计算 (12) 2.柱箍挠度计算 (11) (八)H向对拉螺栓的计算 (11)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人工挖桩为矩形抗滑桩,桩入土埋深6~27m ,出土部分采用安装模板后浇筑混凝土的法施工,因此本工程不涉及模板支撑架、梁模板、板模板的设计及计算。 二、编制依据 1、 本工程设计施工图纸; 2 、 现行结构荷载规及建筑施工手册; 三、柱模板支撑计算书 (一)柱模板基本参数 柱模板的截面宽度:B=1500mm ,B 向对拉螺栓2道, 柱模板的截面高度:H=1800mm ,H 向对拉螺栓3道, 柱模板的计算高度:L =3000mm , 柱箍间距计算跨度:d = 450mm 。 柱模板竖楞截面宽度60mm ,高度80mm ,间距300mm 。 柱箍采用木,截面80×100mm ,每道柱箍1根木,间距450mm 。 柱箍是柱模板的横向支撑构件,其受力状态为受弯杆件,应按受弯杆件进行计算。

柱模板计算简图 (二)柱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 强度验算要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和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挠度验算只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 新浇混凝土侧压力计算公式为下式中的较小值: 其中:γ-- 混凝土的重力密度,取24.00kN/m3; t -- 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0时(表示无资料)取200/(T+15),取5.714h; T --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取20.00℃; V -- 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取3.00m/h; H -- 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总高度,取3.00m; β1-- 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取1.00; β2-- 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取1.00。

抗滑桩专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抗滑桩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经批准的名山县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一期)皇茶大道(K0+960-K1+100)段滑坡处理设计图纸及文件资料。 2、国家、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有关质量检验标准、验收规、技术规程及其他相关文件。 3、工地现场调查、采集所获取的资料及我单位类似工程施工积累下的施工经验。 4、我公司目前所拥有的人力、机械设备、资源状况、施工管理水平等。 二、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规标准和设计文件等。 2、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经济适用性、安全可靠性与工程施工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3、对施工现场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严密监控,动态控制,科学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三、编制围 本施工方案是针对名山县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皇茶大道(K0+960-K1+100)段的滑坡处理而编制的,故仅适用于本段的滑坡治理工程。

四、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皇茶大道K0+960-K1+100挖方路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本段横穿一小山丘坡脚,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625~665米,土体覆盖层较薄,岩层与土层接触面倾角较大,地表水下渗至岩层层面,形成一软弱带,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在滑坡前缘开挖形成临空面,不利于坡体自身稳定性,导致坡面岩层层面产生蠕动变形,地表形成多条裂缝,如不进行处治将形成牵引式滑坡。 本治理工程总体设计为:在路基左侧设置抗滑桩及挡土墙进行支挡,根据滑坡各剖面推力情况和滑面埋深情况,分段设置防护形式分别为: ①K0+960-K0+998段在滑面以下按1:0.75放坡,在滑面处设置 2.5米宽的平台,平台后设置抗滑挡墙,边坡采用M7.5浆砌人字形骨架防护。 ②K0+998-K1+100段在碎落台左边缘设置抗滑桩,桩长11~16米不等,截面分为1.75*2.25米、1.5*2.0米两种形式,桩间设普通挡土墙,桩间距为6.0米(中心-中心)。抗滑桩均为C25钢筋混凝土,挡土墙为C20卵石混凝土。 地表截排水工程在滑坡后缘布置1条截水沟,截水沟总长258米,截面为40cm*60cm的半梯形结构,截水沟位置为滑坡后缘外不小于3米。 2、主要工程数量

抗滑桩课程设计

岩土工程设计课程设计1基础计算 1.1土压力计算:含计算数据、计算过程、土压力示意图 参数: 1)土体分层:3层 2)计算深度:6m 3)地下水埋深:2m 4)单层厚度:2m 1.1.1静止土压力的计算 静止土压力: Ea=145.39KPa 静止土压力作用点距地基距离:0.54m

1.1.2主动土压力的计算 主动土压力: Ea=-152.65 KPa 主动土压力作用点距离墙底距离:0.56m 1.1.3被动土压力的计算 被动土压力:Ea=1505.11 KPa 作用点距离:0.39m 1.1滑坡推力计算:含计算数据、计算过程、滑坡推力示意图参数: 1)内聚力:100KPa 2)内摩擦力:10° 3)土体密度:2g/cm3 4)滑坡数

1.2滑坡推力的计算1. 2.1滑坡体断面图

1.1.2条块单位宽度重力 Gn=ρV n G1=2174.40 KN G2=635.60KN G3=1458.40KN G4=1824.20KN G5=3611.40KN 1.1.3、计算传递系数 由公式ψ=cos(βn-1-βn)-sin(βn-1-βn)tanφn ψ2=0.95 ψ3=1 ψ4=1.02 ψ5=1 1.1.4从第一个条块开始计算每延米推力 由公式Fn=γt G n sinβn-G n conβn tanφn-c n l n+ψF n-1 F1=25.73KN F2=-3710.51KN F3=-6975.62KN 因此作用在桩上的单位宽度的滑坡推力荷载为-6975.62KN 2 实例计算 2.1 计算题目条件 2.2 计算流程:含计算步骤、每一步骤的计算公式 2.2.1桩的位置、平面布置、桩间距、桩位的设计 2.2.2桩型、桩长、锚固深度、截面尺寸的设计

抗滑桩设计计算书

目录 1 工程概况 2 计算依据 3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 3.1 计算参数 3.2 计算工况 3.3 计算剖面 3.4 计算方法 3.5 计算结果 3.6 稳定性评价 4 抗滑结构计算 5 工程量计算

、工程概况 拟建段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安子平,设计路中线在现有公路右侧约100m,设计为大拐回头弯,设计路线起止里程为K96+030?K96+155,全长125m,设计路面净宽7.50m,设计为二级公路,设计纵坡3.50%,地面高程为720.846m?741.70m,设计起止路面高程为724.608m?729.148m, K96+080-K96+100 为填方,最大填方为4.65m,最小填方为1.133m。 二、计算依据 1.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B50/5029-2004);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GB 50007-2002); 3.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 GB 50330-2002); 4. 《室外排水设计技术规范》 (GB 50108-2001); 5.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7.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 GB 50086-2001); 8.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 JTG D30—2004); 9. 相关教材、专著及手册。 三、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 3.1 计算参数 3.1.1 物理力学指标:天然工况:丫1=20.7kN/m3, ? 1=18.6 °,C=36kPa 饱和工况:Y=21.3kN/m3,?=15.5 ° C2=29kPa 3.1.2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该段土层主要为第四系残破积碎石土,场地内均有分布,无法采取样品测试,采取弱风化泥做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成果:弱风化泥岩天然抗压强度24.00Mpa,饱和抗压强度17.30 Mpa,天然密度2.564g/cm3,比重2.724,空隙度8.25%,属软化岩石,软质岩石。

抗滑桩设计计算书

抗滑桩设计计算书-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目录 1 工程概况 2 计算依据 3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计算参数 计算工况 计算剖面 计算方法 计算结果 稳定性评价 4 抗滑结构计算 5 工程量计算

一、工程概况 拟建段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安子平,设计路中线在现有公路右侧约100m,设计为大拐回头弯,设计路线起止里程为K96+030~K96+155,全长125m,设计路面净宽7.50m,设计为二级公路,设计纵坡%,地面高程为720.846m~741.70m,设计起止路面高程为724.608m~729.148m,K96+080-K96+100为填方,最大填方为4.65m,最小填方为1.133m。 二、计算依据 1.《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4.《室外排水设计技术规范》(GB 50108-2001);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7.《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9. 相关教材、专着及手册。 三、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 计算参数 3.1.1 物理力学指标:天然工况:γ1=m3,φ1=°,C1=36kPa 饱和工况:γ2=m3,φ2=°,C2=29kPa 3.1.2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该段土层主要为第四系残破积碎石土,场地内均有分布,无法采取样品测试,采取弱风化泥做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成果:弱风化泥岩天然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 Mpa,天然密度2.564g/cm3,比重,空隙度%,属软化岩石,软质岩石。 表1 各岩土层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施工技术方案设计

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施工技术方案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控制 1、施工放样。施工前已熟悉图纸,并对滑坡地带的围、水文、岩性、产状、岩石破碎情况及地下水,滑动层面进行实地研究。已按图纸实地落实桩孔位置。 2、实地调查潜在诱滑因素。实地调查地表易于处置的潜在诱滑因素,对地表水进行堵、截、排和防渗处理。先施工截水沟,将地表水集中导排至滑坡体以外。施工期间重型车辆避开滑坡体绕行,重型设备不置于滑坡体上。料场和拌合场设在滑坡体下面。 3、设置位移观测点。已经完善位移观测点的布设工作,以便测定滑坡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施工过程中定期监测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绘制观测点的高程升降和平面位移矢量图,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动态监测的有机结合,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4、其他准备工作。抗滑桩从开挖、护壁、钢筋安装到桩芯砼浇筑必须连续施工,有滑动迹象时必须加速施工,不宜间断。为此,要有确保连续施工的备用方案,并在开工前检查落实。在充分作好技术准备的同时,其他后勤保障工作必须同步推进。首先,开工方案未经批准,不能施工。其次,机具设备包括应急设施和原材料必须准备充分,如混凝土速凝剂、早强剂,进入承压水标高线以上时进口设置安全观察员,备足一定数量的爬梯,甚至井下穿好救生服。地下水丰富、掏空作用较大时,除考虑短节开挖短节护壁外,在护壁时还应辅以锚杆、石笼、钢筋网等措施迅速将水堵死,或用导管先导排地下水待导

管周围护壁混凝土有一定强度后再拔出导管封堵管眼。 二、钢筋砼抗滑桩施工方法和工艺 施工准备工作: a、测量放样:测出中心桩号,并设置护桩,以校核桩位的大致位置及施工围,这些工作已完成。 b、物质准备:所需的碎石、中砂、水泥及钢材等材料已到达施工现场,并进行抽检。 c、机械设备的准备:进行挖孔机具、搅拌站的机械性能检验,并制作大型储料斗等前期机械设备检验工作。 桩位放线: 用全站仪精确定位出桩基的中心点,再在边排桩位以外适当距离处钉立木桩,设置纵、横两方向定位板,在定位板上定出桩位的纵横向坐标。施工时按坐标拉线确定桩 抗滑桩施工方法和工艺 抗滑桩施工前,应先将盲沟和仰斜式排水孔完成,以减小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抗滑桩桩孔的影响。) (一)钢筋砼抗滑桩施工方法和工艺 (1).施工顺序:清理场地→放线、定桩位→挖第一节桩孔土方→支模浇筑第一节砼护壁→在护壁上二次投测标高及桩位十字轴线→安装活动井盖,手摇绞车、吊篮、排水及通风等设施→第二节桩身挖土→清理桩孔四壁,校核桩位垂直度和尺寸→支第二节模板,浇筑第二节砼护壁→重复第二节挖土,支模,浇筑砼护壁工序,循环作业直

(完整版)滑坡抗滑桩设计计算

抗滑桩设计 一:设计题目 某高速公路K15+620~K15+880 滑坡处治设计。 二:设计资料 1:概述 某高速公路K15+620~K15+880位于崩坡积块石土斜坡前缘,原设计为路堑墙支挡块石土,泥岩已护面墙防护。开挖揭露地质情况与设计差异较大,在坡题前缘全断面开挖临空后,受预计暴雨作用块石土形成牵引式滑坡。滑坡发生后,对该滑坡进行施工图勘测,并结合工程地质勘测报告,对该滑坡提出处置的方案。K15+620~K15+880滑坡采用“清方+支档+截排水”综合处理,滑坡处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1,要求对抗滑桩进行设计。 2:工程地质条件 该高速公路K15+620~K15+880 滑坡区位于条状低山斜坡中上部,沿该段公路左侧展布,前缘高程304m 左右,后缘高程355m 左右,地形坡角约30 度。滑体纵向长约105 米,宽200~300 米,滑体厚度8~20 米,面积接近1.5×104m2,体积约15×104m3。主滑动方向202°,属于大型牵引式块石土滑坡。 通过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滑体物质主要由崩坡积块石土(Q4c+dl)组成。块石土呈紫红、灰褐等色,稍湿~湿,松散~稍密,成份主要为砂岩、少量粉砂质泥岩,多为中等风化,棱角状,粒径20cm~50cm,约占60%,次为小块石,约占10%,其间由紫红色低液限粘土充填。在滑体后部相对较薄,厚5~8m;在滑体中部、前端分布较厚,厚9~24m。滑动带(面)多为块石土与基岩的接触带,滑带厚0.2~0.6m 左右,滑带土中小块石含量较低(<5%),低液限粘土湿、 可塑~软塑,有搓揉现象,见镜面、擦痕等。滑床物质主要为侏罗系沙溪庙组泥岩、砂岩。泥岩多为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砂质含量不均,局部富集,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砂岩多为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组成,泥、钙质胶结,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岩层产状265o~290o∠15o~28o,基岩顶面的产状近似于岩层产状。岩体内见节理、裂隙发育,裂隙产状273o∠72o、210o∠65o。 该滑坡的变形迹象明显,包括拉张裂缝、滑塌、地裂缝等。拉张裂缝主要沿后缘基岩陡壁的壁脚分布,分布高程一般在340~350m 左右,缝宽一般10~ 20cm,长度一般6~15m,一般无下错,可见深度30cm,延伸方向100o左右。随着滑坡变形发展,该滑坡可分为I、II 级。I 级滑坡主要位于路线左侧的第一级块石堆积坡体,为滑坡的主要推力来源。该段滑体深厚,下滑变形强烈,裂缝密集,前缘溜塌、鼓出明显。II 级滑坡位于整个滑坡的右后缘块石堆积坡体上,滑体厚度较小,变形不强烈,主要受一级牵引所致。 3.平面图及主要计算断面:见附图。(由教师提供电子版的图,所需尺寸直接由图上量取) 4.主要计算参数与数据 根据地勘单位提供的室内试验值、推荐值,结合实测断面反算参数,确定计 算参数及数据如下:

抗滑桩设计计算(验算)

抗滑桩防护方案计算验算 抗滑桩原设计长度为15米,桩基埋入承台深度为4.5米,桩基另侧采用万能杆件支撑(见附后图)。由于承台基坑开挖较深,在承台施工时万能杆件横向支撑干扰较大,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便。为此提出抗滑桩防护修改方案:1、取消万能杆件横向支撑;2、加大抗滑桩入土埋置深度,由4.5米增至9米,总桩长增至19米;3、在桩顶部设1.2m×0.8m系梁连接所有抗滑桩,加强桩顶部的整体稳定性。具体验算如下: 一、桩长及桩身最大弯矩计算 开挖深度10米,桩下土层为新黄土和圆砾土,土的内摩擦角取35°,土的重度γ=18KN/m3,无地下水,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支护。取1米为计算单元,计算桩入土深度及最大弯矩。 顶部车辆荷载P=10KN/m2。 1、桩的入土深度

14 .06224.0696.64)(67.63 2 /77.284283 .1083.010837 .0)(49 .51271.010271.0181069 .3)2 45(271 .0)2 45(/191056 .0101856.018 10 3 2'223 '' '== ===-====??+???==+=+==-= =?+??=?+??==+==-==+?=+?=== = ∑∑∑l K E n l K E m r K K K m h m KN K P h K h l E h l r K K e K P K h e tg K tg K m KN h h h m P h P P a a P γγαγααααααααγμμγ? ? γγγ 由m ,n 值查图(布氏理论曲线)得:62.0=ω m x t m l x 89.82.171.662.083.10=+==?==μω 故挖孔桩总长为10+8.89=18.9m (按19m 施工) 2、桩的最大弯矩计算 ∑∑?=-=---+==-= m KN x K K x l E M m K K E x m P m P m 8.174607.28185.20276 )()(96.2' )(23 'max γαγαα 设桩中心距按1.5米布置

抗滑桩施工方案方案设计计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1.2《设计单位2015-SJ-15号技术联系单(2015年11月30日)》 1.3《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4《七里连接线边坡处治方案》2016年3月 1.5《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F90-2015。 1.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T F80/1-2014 1.7国家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 1.8本公司的管理制度,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和企业标准 1.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JTG_TF50-2015 1.10《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 二、编制原则 1、遵守招标文件的各项条款要求和适用本工程的规、标准、法律、法规以及设计图纸要求的原则。 2、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优化资源配置,并充分考虑气候、季节及交叉施工对工期的影响,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确保防护、桩基等施工进度在规定时间完成。 3、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科学可行搞好交通、电力、材料、施工场地规划。精心布置施工现场,合理安排施工便道,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节约用地,少占耕地,保护河道及周围环境,做好水土保持,减少污染,做到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 4、确立安全目标,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强化现场的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做好安全生产施工。

5、积极采新工艺、新机具、新材料及新的测试检验方法。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施工过程监控,提高施工机械化作业水平,确保施工质量合格。 第二章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七里连接线起点桩号K0+000,终点桩号K6+100,全长6.1公里。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10m。清单造价1.168亿元,合同工期32个月,路线长度6.1km,路基总填方53.17万m3,总挖方量84.37万m3,路面结构采用沥青砼路面,桥梁共长595.8m/3座,七里隧道675m(总长2025m)。 2015年11月底至2016年1月31日完成了6#、10#、12#工点的应急处治,应急处治方案容主要为“坡前反压+坡体排水+变形监测”。 本次边坡处治主要为6#、10#、12#工点,具体处治容为: 1、6#工点 (1)在第三级坡坡顶(即反压平台标高)设置一排2.5m圆形抗滑桩(间距4m,共34根,总长997m); (2)各级坡面采用系统锚杆+锚喷支护; (3)抗滑桩和坡面支护到位后需挖除反压方量50000m3。 2、10#工点 (1)K2+784~K3+685.075段纵坡由6%调整为7%,K3+321位置(3号桥头路基以下)路基抬升约5m, K3+100位置(6号工点上方)路基抬高约2.8m,增加填方37796 m3; (2)K3+115~K3+230段5级坡中的第2级坡在锚杆框格基础上(已实施)再采用3排锚索加强;裸露部分坡面采用锚喷支护; (3)K3+230~K3+275段第2级坡采用2排锚索框格支护,第3级坡采用系统锚杆+ 锚喷支护;

抗滑桩的勘察、设计以及布置。

抗滑桩的勘察、设计以及布置。 (1)抗滑桩是比较常见的滑坡处理方法,一般对于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均可以进行治理,现对于勘察、设计以及布置提出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及想法。希望大家多多讨论。 先谈谈抗滑桩的设计要求(引用论坛里的另一贴):: 1.整个滑坡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即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要求,保证滑体不越过桩顶,不从桩间挤出; 2.保证桩周的地基抗力和滑坡的变形控制在容许范围内; 3.桩身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配筋合理,满足桩的内应力和变形的要求; 4.抗滑桩的间距、尺寸、埋深等较适当,保证安全,方便施工,节约成本。 (2)其次谈谈对于滑坡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土质滑坡的桩后抗滑力较小,桩底嵌入土层导致了桩底的支撑方式变为自由。因此在土质滑坡治理时,如果滑坡规模较大,滑体较深,选择单一的抗滑桩不太经济也不太安全,一般采用复合的模式,另外还需采取其它的处理措施相结合。 二、桩一般不容许出露太长,最好的方式为全埋式比较好,如果需要出露,所采取的高度一般为4-6m,支挡后部坡体应尽量放缓坡体,至少其坡率要达到1:0.75-1:1左右。桩之间可以用挡土板或浆砌片石墙。桩的长度相对滑坡土体厚度来说,一般需要嵌入滑动面下一半的桩长。 三、对于滑坡体来说,需要计算桩前的主动土压力、滑坡体的剩余下滑力。取值为两者其中的大值,一般来说滑坡体剩余下滑力往往大于桩前土体的主动土压力,但是也有一些滑坡话题厚度较薄,但是桩前坡体坡度较陡、高度较大,就会有主动土压力大于剩余下滑力。所以需要取其大值,也就是最危险破坏的土压力值,因为剩余下滑力是由于整个滑坡体产生的,而主动土压力是桩后土体部分范围土体的破坏。而取其大值的话就保证了我们设计的桩后能把两种土体破坏支挡住。 四、土体滑坡剩余下滑力的计算采取折线法,一般不采取瑞典圆弧法,这是因为滑坡的滑动面不可能以完美的圆弧滑动。其次,土体参数的取值很重要,在剩余下滑力计算中需要两类数值,一个是滑体的重度、内摩擦角以及粘聚力,另外是滑带土的内摩擦角及粘聚力。滑体的重度需要采取饱和重度,对于水位处于滑带土上,其滑体的内摩擦角以及粘聚力均需根据饱和时的剪切实验得到,滑带土的内摩擦角以及粘聚力需采用饱和反复剪切的残余值。而且需要考虑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的影响。对于滑带土上无水位,滑体参数采用天然土体的剪切实验得到,滑带土需要反复剪切实验得到。最后的推荐建议值还需要根据反算法和其它工程地质类比法得出。对于剩余下滑力计算时,需明确其滑动面,其安全系数考虑滑坡安全等级来定,一般来说为1.2-1.3左右。另外在地震烈度大于7度,地震加速度大于0.15时,还需要考虑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因此必须分几种工况来计算。 五、土质滑坡勘察重点是滑动面的深度,一般可以采取钻孔、探井以及电法相结合的方式,必须做好地质编录,因为滑动面比较难以确定。在其有水且土质比较杂乱的时候尤其要仔细,另外如果是基岩与土体接触型滑坡往往在接触带上,取样时候也必须记得多取滑带土体。另外勘察时还应该查明其地下水位的走向与深度以及相互的关系。必须沿滑动方向在坡体布置重点的滑坡勘测线,同时布置勘探手段。同时在其纵向布置一到2个剖面,总之勘察的目的之一是完全查明其滑坡的原因,查明滑坡区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以及区域构造与地震等情况。完全查明滑坡体的厚度以及滑坡要素。通过室内以及野外试验得到其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最终通过其计算得出其安全系数以及剩余下滑力,评价其安全以及危险性,并提出其治理方案。 六、岩质滑坡中应用抗滑桩相对土质边坡要好得多,但是对于岩质边坡来说,查明此时岩质体的等级以及破碎程度,产状以及节理裂隙发育等极为重要,在桩底一般需要嵌入新鲜的基岩大

抗滑桩设计

滑坡推力 滑动面 地面 悬臂式桩滑坡推力 滑动面 地面 已知力 地基反力 全埋式桩 抗滑桩设计的要求和步骤 抗滑桩设计应满足的要求如下: (1) 整个滑坡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即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值,保证滑体不超过桩顶,不从桩间挤出; (2) 桩身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桩的断面和配筋合理,能满足桩内应力和桩身变形的要求; (3) 桩周的地基抗力和滑体的变形在容许范围内; (4) 抗滑桩的间距、尺寸、埋深等都较适当,保证安全,方便施工,并使工程量最省。 抗滑桩设计计算步骤如下: (1) 首先弄清滑坡的原因、性质、范围、厚度,分析滑坡的稳定状态、发展趋势; (2) 根据滑坡地质断面及滑动面处岩(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滑坡推力; (3) 根据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等确定设桩的位置及范围; (4) 根据滑坡推力大小、地形及地层性质,拟定桩长、锚固深度、桩截面尺寸及桩间距; (5) 确定桩的计算宽度,并根据滑体的地层性质,选定地基系数; (6) 根据选定的地基系数及桩的截面形式、尺寸,计算桩的变形系数(或)及其计算深度(h或h),据以判断是按刚性桩还是按弹性桩来设计; (7) 根据桩底的边界条件采用相应的公式计算桩身各截面的变位,内力及侧壁应力等,并计算确定最大剪力、弯矩及其部位; (8) 校核地基强度。若桩身作用于地基的弹性应力超过地层容许值或者小于其容许值过多时,则应调整桩的埋深或桩的截面尺寸,或桩的间距,重新计算,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9) 根据计算的结果,绘制桩身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10) 对于钢筋混凝土桩,还需进行配筋设计。 4.3.2抗滑桩设计的基本假定 作用于抗滑桩的外力包括:滑坡推力、受荷段地层(滑体)抗力、锚固段地层抗力、桩侧摩阻力和粘着力以及桩底应力等。这些力均为分布力。 (1)滑坡推力作用于滑面以上部分的桩背上,可假定与滑面平行。由于还没有完全弄清桩间土拱对滑坡推力的影响,通常是假定每根桩所承受的滑坡推力等于桩距(中至中)范围之内的滑坡推力; (2) 根据设桩的位置及桩前滑坡体的稳定情况,抗滑桩可分为悬臂式和全埋式两种。受力情况如图(图4-1)所示。当桩前滑坡体不能保持稳定可能滑走的情况下,抗滑桩应按悬臂式桩考虑;而当桩前滑坡体能保持稳定,抗滑桩将按全埋式桩考虑;

抗滑桩计算书

抗滑桩设计计算书 设计资料: 物理力学指标: 滑体:γ1=19 kN/m 3 ,φ1=40°,C 1=0 kPa 滑床:γ2=20.6 kN/m 3 ,φ2=42.3°,C 2=0 kPa 根据岩性及地层情况,滑面处的地基系数采用A =300000 kN/m 3 ,滑床土的地基系数随深 度变化的比例系数采用m =80000 kN/m 4 ,桩附近的滑体厚度为6m ,该处的滑坡推力E =410.00835 kN/m ,桩前剩余抗滑力E'=0 kN/m 。 抗滑桩采用C20钢筋混凝土,其弹性模量E h =28e6 kPa ,桩断面为b×a =1m×1.5m 的矩形,截面S =1.5m 2 ,截面模量2 16 W ba = =.375m 3,截面对桩中心惯性矩3 112 I ba = =.28125m 4,相对刚度系数EI =0.85E h · I =6693750m 2,桩的中心距l =5m ,桩的计算宽度B p =b +1=2m ,桩的埋深h =4m 。 一、采用m 法计算桩身的内力 (1)计算桩的刚度 桩的变形系数α= =0.473903699380272m -1 桩的换算深度α·h =1.89561479752109<2.5,故按刚性桩计算。 (2)计算外力 每根桩承受的水平推力T =410.00835×5=2050.04175kN 每根桩前的剩余抗滑力P =0×5=0kN 桩前被动土压力21111tan 4522p E h ?γ? ?= ?+= ?? ?733.421329758784kN/m 桩前被动土压力大于桩前剩余抗滑力,故桩前抗力按剩余抗滑力控制。 滑坡推力按三角形分布;桩前抗力按三角形分布,如图1。

抗滑桩的设计原理

抗滑桩的设计原理 一、抗滑桩设计的要求 1.整个滑坡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即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值,保证滑体不越过桩顶,不从桩间挤出。 2.桩身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桩的断面和配筋合理,能满足桩内应力和桩身变形的要求。 3.桩周的地基抗力和滑体的变形在容许范围内。 4.抗滑桩的间距、尺寸、埋深等都较适当,保证安全,方便施工,并使工程量最省。 抗滑桩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以上要求,确定抗滑桩的桩位、间距、尺寸、埋深、配筋、材料和施工要求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常常要经过分析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方案。 二、抗滑桩设计计算步骤 1.首先弄清滑坡的原因、性质、范围、厚度,分析滑坡的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 2.根据滑坡地质断面及滑动面处岩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滑坡推力。 3.根据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等确定设桩的位置及范围。 ①根据滑坡推力大小、地形及地层性质,拟定桩长、锚固深度、桩截面尺寸及桩间距。 ②桩的计算宽度,并根据滑体的地层性质,选定地基系数。

③据选定的地基系数及桩的截面形式、尺寸,计算桩的变形系数(α或β)及其计算深度(αh或βh),据以判断是按刚性桩还是弹性桩来设计。 4.根据桩底的边界条件采用相应的公式计算桩身各截面的变位(位移),内力及侧壁应力等,并计算确定最大剪力、弯矩及其部位。 5.校核地基强度。若桩身作用于地基的弹性应力超过地层容许值或者小于容许值过多时,则应调整桩的埋深或桩的截面尺寸,或桩的间距,重新计算,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6.根据计算的结果,绘制桩身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7.对于钢筋砼桩,还需进行配筋设计。 三、抗滑桩的要素设计 当采用抗滑桩整治滑坡时,首先需要解决桩的平面布置与桩的埋入深度问题。这是抗滑桩设计的主要参数,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抗滑桩效用的成败。现将国内以往的做法和考虑的原则分述如下: 1.桩的平面位置及间距 抗滑桩的平面位置和间距,一般应根据滑坡的地层性质、推力大小、滑动面坡度、滑坡厚度、施工条件、桩截面大小以及锚固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a.滑体的上部,滑动面陡,拉张裂缝多,不宜设桩;中部滑动面往往较深且下滑力大,亦不宜设桩;下部滑动面较缓,下滑力较小或系抗滑地段,经常是较好的设桩位置。

抗滑桩设计步骤

沙伟奇 201306030107抗滑桩设计步骤 1、 选定桩的位置。 一般设置在坡体的前缘。 2、 根据滑坡推力,地基土性质、桩用材料等资料拟定桩的间距、 截面形状和尺寸和埋置深度 间距:单桩不考虑间距 截面形状及尺寸:钢筋混凝土桩的截面形状有矩形、圆形。当滑坡推力不能确定时,多采用圆形桩。 埋置深度:桩长宜小于35m ,锚固深度约为全桩长的1/2~1/4 3、 计算作用在抗滑桩上的各力 滑坡推力:由前步骤计算得知 桩前土抗力:滑动面以上的桩前土抗力,可由极限平衡时滑坡推力曲线在设置桩处的值,桩前被动土压力确定,二者选小值。桩前滑坡体可能滑走时不考虑桩前土抗力。 锚固段岩土体抗力,通常由弹性地基系数法确定。 4、 地基反力计算、确定地基系数,K 法,M 法 1) 地基反力: y y p CB P X y P ——地基反力(KN/m 2 ) C ——地基系数(kpa/m ) p B ——桩的计算宽度(m ) y X ——地层y 处的位移量(m )

2) 地基系数 2 0() C m y y =+ m ——地基系数随深度变化的比例系数 n ——随岩土类别而变化的比例常数 0 y ——与岩土类别有关的常数 ①K 法 当n=0,C 为常数,即C K = 适用于较完整的硬质岩层,未扰动的硬粘土和性质相近的半岩质地层。 ②m 法 当1n = ,0y = 时,C my = ,C 值呈三角形变化规律,适用于一般硬塑至半坚硬的沙粘土、碎石类土或风化破碎呈土状的软质页岩以及密度随深度增加的地层。 参考:表5-1、表5-2 3) 抗滑桩的计算宽度 矩形桩 1p b B =+ b ——桩的宽度 圆形桩 0.9(1)p d B =+ d ——桩的直径 5、 计算桩的变形系数α或β及换算深度αh 或βh ,来判断按弹性 桩 或刚性桩来计算 a) K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