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

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1、国医疗考核制度的最早记载见于42 《周礼·天官》 2、我国发明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是在那个年代,出自于哪本书?6元代《世医得效方》 3、《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是什么时期,它的内容和成就时什么?48 成书战国—秦汉 内容:《内经》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素问》所论包括人的心理、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具体理论有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神、津液、精,病因病机,辩证原则,诊法治则及预防养生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1】强调整体观(1.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2.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3.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4.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4】强调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 5】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4、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是脉学专书是什么63 《脉书》;1.《脉经》 2.《脉诀》 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代表作是哪一本?52 《神农本草经》 6、为什么说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酒发明的意义是什么汤液发明的意义是什么40 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液发明的意义:使人们由习惯用于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重剂量的使用单味药转为适量的混合复味药,服用方便、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在医疗上也也开阔了用药领域,拓展了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药学的发展与进步。 7、我国现存最早全面运用辨证论治原则的代表作是55 《伤寒杂病论》 8、《幼幼集成》的作者是187 陈复正 9、现存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者是谁146 明代马莳《灵枢注证发微》 10、我国现存最早记载颈椎悬吊复位法的伤科专着是什么,在那个朝代 《世医得效方》元代 11、最早发明脉图的医家是谁是哪一本书 12、 宋朝施发,书为:《察病指南》。(张) 12、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着是哪一本?81 《颅囟经》 13、明朝外科分为几派,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着作128 以陈实功1617《外科正宗》为代表的,称为“正宗派”。

中国医学史重点50505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中外医学史

第一章人类早期的医药文明 1.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燧人氏“钻木取火”) 2.舞蹈最早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3.古代导引疗法是在原始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4.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知识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和积累起来的。 由于历代重要著作中记载的植物药数量最多,因此后世绝大多数的中药典籍都以“本草”名之。 5.由于最早的针砭工具是石头加工制作的,称做砭石,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砭石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 6.西周的手工业生产因种类多、分工细而有“百工”之称。夏代“天干”纪日法,商代“干支”纪日法。周代发明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冬至和夏至。 7.殷商时期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见于甲骨卜辞。 8.“疾年”指多疾之年,“雨疾”“降疾”表示和降雨一样,一次就有许多人染病。 9.春秋时期秦国明医医和最早提出六气病因学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第二章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秦汉、三国)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论述经络学说的文献。普遍认为这两部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五十二病方》全书1.5万字,目录列有52种病名并有“凡五十二”字样而由整理者命名。 2.《导引图》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3.《阴阳脉死候》主要论述了由表知里诊断致死性疾病的方法,是最早的诊断专书。 4.《黄帝内经》最早著于《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 《内经》非一人一时之手。 5.五行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说明各脏腑之间的功能要协调平衡,将五行学说引入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来认识和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人体脏腑及各器官相互联系的整体关系。 《内经》认为五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 6.《黄帝内经》最早著于《汉书·艺文志》,该书记载有医经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影响:《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书中充分反应出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特点,标志着中国医学从经验积累的阶段,上升到理论总结的阶段,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许多中医学理论流派的崛起大都源于此书。 7.《难经》“独取寸口”、“命门学说”。 8.《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共收藏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为滋养强壮类药、中品药滋养强壮而兼功治、下品药为功治药(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方法)。记录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的基本理论。 是总结我国汉代以前药物学成就的早期专著。 9.《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10篇;《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6卷,以脏腑辩证论治内科杂病为主,涉及妇科,外科疾病。 张仲景最杂病的论治,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经络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开脏腑辩证之先河。 10.古希腊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医学流派。 克罗吞医学学派,西西里医学学派,尼多斯医学学派,科斯医学学派。 11.希波克拉底学派的主要成就与特点。 提出了体液生理与病理学说及气质、体质的概念;提倡机体整体观和预防思想;把疾病看做全身性的反应;提倡医学道德修养。 12.亚历山大利亚被称作解剖、生理学的摇篮,并带动了临床外科,产科,和手术治疗的进步,同时实验医学和药物学也有了长足发展。 13.罗马人首创了公共医疗设施――医院。最早的慈善医院是一位老妇人于公元4世纪在罗马创建的。罗马人以其公共设施闻名于世,这些公共设施使罗马的城镇清洁而益于健康。 14.罗马帝国时期也出现了不同的医学流派:百科全书学派(赛尔萨斯被誉为“万能博士”),方法学派,灵气学派,折衷学派。 第三章中医学的进步(晋唐时期)与西医学的变迁 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是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内经分类研究方法。 2.孙思邈对伤寒的研究特点。方法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揭示伤寒六经辨证的规律,这种以方法为纲,比附归类的研究方法开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 3.王叔和对脉学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发明,使脉学理论系统化,成为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脉学专著。 《脉经》确立了寸关尺三部定位脉诊法。 4.《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病因症候理论的专著。 5.《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山中宰相)“诸病通用药”,开创按药物主治功用进行分类的先河。江北药物记载少。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得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得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得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得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得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得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得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与: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得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得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得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与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就是统一得 B、人与社会就是统一得 C人体自身就是统一得 D人得身心就是统一得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与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与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得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与合理论 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得药性理论 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与制剂

透过中国医学史对中医的认识

透过中国医学史对中医的认识 中国医学史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有“扁鹊仓公列传”,是中国最早的医学记载。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史专著。但要论及中医的起源和中国医学的发展就得推及到我们的老祖先----三皇五帝的那个时代,在那个时期我们的先祖为我们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医药之起源,历来有尊伏羲、神农、皇帝为医神者,有尊伏羲“乃尝百药而治九针以拯夭枉焉”,有尊“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一日而遇七十毒”,有尊皇帝使歧伯尝味草目,典主医药者,无不生动论述了远古各氏族群体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神农不单是农耕之祖,更是为历代医家奉为医药之祖。《吕氏春秋》记述伊尹答商汤有关烹调问时曾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桂既是调味品,又是常用药,故有“医食同源”之论。后世尊伊尹为汤剂之创始者。从商墓出土之药丸,可知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已相当进步。 中国医学发展到周朝时已有了分科制度,《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医师为众医之长”、“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四为下”。分医为食医、疾医、疡医与兽医四科,即营养、内科、外科与兽医,各以技术与地位而有中士、下士之别,分别在医师统领下掌管饮食营养,万民内科疾病;肿、溃、金、折等等的外科病。专职医师在中国出现是医学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其代表人物为春秋时代之名医医缓与医和。医缓曾诊晋景公病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针灸)不可,达之(药疗)不及,不可为也”,“病入膏肓”此成说即由此而来。医和曾诊晋候病指出其“过贪女色”,并非鬼神,强调了阴、阳、风、雨、晦、明六淫所引致寒、热、末、腹、惑、心疾之理论,为中医学脱离归究于神鬼病因走出了第一步。 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第一次大总结,期间医学文献不断丰富,大多反映了以《内经》理、法、方、药理论原则为基础的大总结、大发展、大丰富。医药卫生领域实践经验总结,空前繁荣,涉及学科、技术、器械等,均有明显进步,探索领域也日益扩大,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医学理论现存最早的奠基之作,至今仍是中医学家辨病认证、处方用药原则的主要依据。该书由《素问》与《灵枢》组成,《素问》偏重养生、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脉学以及治则治法的理论;《灵枢》则偏重针灸经络腧穴、解剖、营卫气血等理论。《黄帝内经》是两千多年来中医学的理论指导。 约成书于先秦的《神农本草经》,借“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之誉而命名,收药分上、中、下三品365味,其中许多种仍为中国药典收载,记疗效多较确切。原书早佚,后有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传本,所总结之中药分类,用药处方的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阴阳寒热配伍与应用原则,至今仍是中医学家理论思维的指导。 中国医学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病案记录,不但有利于自身经验的总结提高,而且可供他人学习与借鉴。公元前三世纪的名医淳于意,山东临淄人,因事被人诬告,当汉文帝过问时,淳于意如实讲了自己二十五个成功或失败之病案,加上女儿缇萦愿为奴以救父的真情,终于免除了被诬告之罪而获释。淳于意申述的二十五例病案,也成为中国最早的诊籍。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 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 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内脏器官 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龋齿的最早记载 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 5、《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汤液的出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出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 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着。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着。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

8、《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内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2、《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载药365种,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方法,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论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13、《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名机,仲景乃其字,南阳郡涅阳人,又名张长沙。 14、《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经络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范例,使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石。 15、《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原着散佚,书中伤寒部分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而成《伤寒论》;杂病部分后整理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金匮》)。 16、《伤寒论》提出了伤寒六经辩证体系。 17、《金匮要略》以病症分篇,主要论述内科疾病,兼及妇科和外科。 18、《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提出以脏腑经络为中心,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体系。 19、《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提出了较为严密完整的组方原则,将治疗八法运用于方剂之中,剂型多样,煎服法严格,被誉为方书之组。 第四章??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 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

医学史

医学史 编辑 西方医学的历史十分悠久,所有人类社会都有医学主题——生老病死。历史上,病的出现通常视为恶魔、巫师的诅咒、神的旨意或其他奇怪的原因。就算在科学进步的今日,依然有人抱着这个想法。 目录 1简介 2各地简介 ?中国的医学 ?印度的医学 ?埃及的医学 ?巴比伦的医学 ?波斯的医学 ?希伯来人的医学 ?希腊罗马的医学 ?伊斯兰教的医学 3同名图书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4出版教材 1简介编辑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就一直在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早期的人相信疾病是神的惩 早期的医学 罚,他们还相信僧侣和巫师可以治好他们的病。 在古希腊,人们患了病就到庙里,送上牺牲动物供奉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他们还用药水或用药水洗澡, 并且严格控制饮食,希望把病治愈。公元前5世纪,希腊医生希伯克拉底声称,引起和治愈疾病的不是魔法,而是大自然。希波克拉底是“医学之父”,他和追随者写了很多医学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提问精神”和实验得到提倡和鼓励。这些实验使欧洲的医学建立科学的基础。很多人开始怀疑传统的医学观念。维萨里(1514-1564) 等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的尸体,寻找病因和治疗方法。 从那时起,医学上就有了更多地发现。人类对疾病的战争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中。

草药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用草药和植物来治病。草药学家写出了草药的名册和他们的用法,僧侣以他们的草药知识而知名。最早的药剂师叫卖药人,他们用草药来煮药汤。看在欧洲,很多草药医生在文艺复兴期间被职责为巫师。现在很多人已把草药作为一种天然的治病方法。几百年来,很多人为现代科学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佛兰德医生威萨里绘制了准确的人体图;德国人安东列文虎克(1632-1723)发现了接种技术-------------一种用注射来预防疾病的方法。巴斯德-- 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指出细菌会引起疾病。 巴斯德 他发明了巴斯德消毒法---牛奶和啤酒加热,可消灭有毒的细菌。 弗洛伊德-- 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1856-1939)专心致志研究人的思想活动过程。他又聆听病人叙述他们的梦和想法来治疗精神病人,这种治疗方法叫做精神分析。 公元前8000年早期医生实行环钻疗法 公元前400年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开创科学的医学。 1543年维萨里出版第一部研究人体的著作。 1615年意大利医生圣托里奥设计口含式体温计。 1683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1796年爱德华詹那作第一次完成牛痘接种。 1816年法国医生拉埃内克发明听诊器。 1842年美国外科医生霍勒斯第一次用全身麻醉做手术。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光线,它使医生能够看见人体内部的情况。 20世纪苏格兰细菌学家佛莱明发现青霉素。 2各地简介编辑 中国的医学 远古时期,人们在寻觅食物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可以舒缓某些不适,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可舒缓某部位的痛楚。这些经验奠定了草药、针灸治疗的基础。商代的甲骨卜辞反映殷代武丁时期的许多医学知识和医学活动。甲骨文中,殷人对人体表面构造的认识已比较具体,并记有20余种疾病的名称,以及关于生育、梦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少真正的职业医生,如医和、医缓、扁鹊等。一系列医学理论著作也应运而生。《内经》、《难经》是此类著作的现今仅存者。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扁鹊采用了“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

医学史至主要内容

医学史至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 绪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 .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A、远古到春秋; B、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战国到汉代,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 C、临证经验积累与发展时期(晋唐时期); D、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 E、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 F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①周代出现医学分科;②关于药物麻醉: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 ③秦简中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院; ④《五十二病方》记载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有手术治疗痔瘘病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着作;《导引图》是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了腹腔穿刺放腹水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⑧三国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沙虱病)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狂犬病免疫思想); ⑨《诸病源候论》(《巢氏病源》)记载了肠吻合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等; ⑩唐《外台秘要》中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内障; ⑾宋元:“校正医书局”;针灸铜人;秋石;《洗冤集录》;“悬吊复位法”;⑿明清:“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 1早期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处衣着食物与用火导引婚配 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是用火 2与药物起源有密切关系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 3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然其端绪可追溯到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4砭石-----可谓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5导引——一种医疗保健体操。起源于原始舞蹈,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6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第二章 1夏到春秋时期,对疾病的最早记载,目前所知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文(甲骨卜辞) 2《周礼》载有对四季多发病的认识,如春时有疒肖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中国医学史至主要内容

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 绪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 .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A、远古到春秋; B、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战国到汉代,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 C、临证经验积累与发展时期(晋唐时期); D、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 E、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 F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①周代出现医学分科;②关于药物麻醉: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 ③秦简中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院; ④《五十二病方》记载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有手术治疗痔瘘病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导引图》是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了腹腔穿刺放腹水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⑧三国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沙虱病)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狂犬病免疫思想); ⑨《诸病源候论》(《巢氏病源》)记载了肠吻合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等; ⑩唐《外台秘要》中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内障; ⑾宋元:“校正医书局”;针灸铜人;秋石;《洗冤集录》;“悬吊复位法”;⑿明清:“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 1早期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处衣着食物与用火导引婚配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是用火 2与药物起源有密切关系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3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然其端绪可追溯到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4砭石-----可谓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5导引——一种医疗保健体操。起源于原始舞蹈,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6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第二章 1夏到春秋时期,对疾病的最早记载,目前所知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文(甲骨卜辞) 2《周礼》载有对四季多发病的认识,如春时有疒肖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①精-专业精;②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①最早描述天花病;②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③最早发现“疥虫”;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等。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宋代医政设施进步包括哪些内容:1改进医事管理。如将医政和医学教育分立,2开办国家药局,建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如:轮值制度、施药制度、检验制度等。3发展医学教育。宋代不仅专设太医局主管医学教育,同时还将“三舍法”引入于医学校,王惟一对针灸的两大贡献主要是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戾气学说的主要观点:“戾气”学说是由吴有性提出,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 明清时期《内经》研究有哪些特点:明清医家研究《内经》,注释发挥等传统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编纂,尤其是简要节选的分类文献,成为这一时期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注释发挥经典著作是历代医家治学的基本方法,而明清独盛。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是两书最早全注本,也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明吴昆《素问吴注》对《素问》全文通注,注文简明。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论理较详,切近临床。清张琦《素问释义》,注释较为精炼。由滑寿原注,汪机续注的《读素问钞》是素问较早的节注本,分为12类。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其他如薛雪《医经原旨》,沈又彭《医经读》,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等亦属此类。此外还有学习医经的心得记录类著作。 明清时期温补派和寒凉派代表医家: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寒凉派代表医家是徐大椿、陈修园。

医学史答案汇总

2009级口腔预防医学史整理 1.绪论—文明古国 本节要点 四大文明古国的医学思想比较P29 思考题 某种与医学有关的风俗习惯的产生背景、影响 维吾尔族维医学正是在积累和发展本民族医学的基础上﹐又汲取东西方不同地区和 民族医药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了具有维吾尔民族特点的传统医学体系。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2 中医学的奠基 本节要点 《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P14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P14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P15 名医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 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 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醢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 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外科学鼻祖”华佗P15 董奉:庐山杏林与华佗齐名于世的董奉,是三国时代福州长乐人。他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不收钱财,仅要求重病治愈者,在山上种五株杏树;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杏树。于是, 几年后杏林满山,故人们便以“杏林春暖”来赞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名医。 思考题1歧伯或华佗的国籍考 岐伯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是传说,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 中国安徽毫县人;印度人;在中国史学界,国学大师陈寅恪就曾指出,华佗本身就是个神话故事,他的故事是印度来的舶来品。看来,华佗不单是个国籍问题,还被怀疑是不是“人”呢。在陈寅恪看来,天竺语(即印度梵语)“agada”乃药之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宋金元时期 1、校正医书局:宋政府设置,是校对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专门机构。 2、《本草图经》:宋政府编纂,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版物图谱。 3、《证类本草》:唐慎微,是自成书至《本草纲目》撰成近500年间一直作为本草学的范本。 4、《济生方》:严用和,提出补脾不如补肾之说。 5、《注解伤寒论》:金代成无己,采取以经解论的方法。 6、《三因方》:南宋医家陈言,在张仲景三因致病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复杂的病因明确的分为三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7、《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儿科专著。 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明确按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排列穴位。 9、《洗冤集录》:宋代宋慈,对各种器械性死因的鉴别,是后世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和依据。 10、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金代,其突出的学术思想是提倡火热论,治疗善用寒凉之剂,但并非一味寒凉,仍注重辨证论治。 张元素:金代,重视脏腑辨证,倡立了药物归经说。 张从正:金代,提倡攻邪论,攻邪方法主要是汗吐下三法,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李东垣:金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即脾胃论,善于温补脾胃,代表作《脾胃论》。朱震亨:元代,相火论是其学说主要内容,善用滋阴降火之法,但注重辨证论治。明代医学 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奉命集体编著,成为明代惟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该书工笔彩绘药图,十分精美。 2、《本草纲目》:李时珍撰写,是明代最富盛名的综合性本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药物著作。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将药物以自然属性归纳,对药物进行详细叙述,批判服石长生不死的谬论,肯定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被东方视为药物学宝典。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最早的病因学说) 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 ?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成书——战国至秦汉 ?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 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 学专著。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创药物三品分类法; 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等;.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集汉以前药物学大成,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伤寒杂病论》!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官至长沙,张长沙。医圣:明代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称仲景曰圣”。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 ?流传:《伤寒论》——晋·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 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 《金匮要略》——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和成就:初步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得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全书收方269首,用药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整部《伤寒杂病论》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265~960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6.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注释《素问》,亡佚。 7.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太素》)——现存最早注本,凡30卷,现26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