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同步复习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精品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同步复习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精品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同步复习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精品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

A.合力的大小一定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B.合力的大小可能比每一个分力都大,也可能比每一个分力都小

C.合力的大小不可能小于每一个分力的大小

D.合力的大小一定比一个分力大,比另一个分力小

【解析】B

2.如图所示,活动发射平台载着质量为m的“神舟十一号”和质量为M的火箭,在车的牵引下缓慢地驶向发射场。若行驶过程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则“神舟十一号”、火箭受到的合力分别为()

A.0、0

B.0、Mg

C.mg、0

D.mg、Mg

【解析】A

3.如图所示,AB是半圆的直径,O为圆心,P点是圆上的一点,在P点作用了三个共点力F1、F2、F3。若F2的大小已知,则这三个力的合力为()

A.F2

B.2F2

C.3F2

D.4F2

【解析】C

4.如图所示为缓慢关门时(图中箭头方向)门锁的示意图,锁舌尖角为37°,此时弹簧弹力为24N,锁舌表面较光滑,摩擦不计(sin37°=0.6,cos37°=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为40N

B.此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为30N

C.关门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逐渐减小

D.关门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保持不变

【解析】A

5.如图所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完全相同的小圆柱体a、b被固定在等高的水平线上,一根细绳跨过这两

个圆柱体,细绳的下端悬挂一个重物。若细绳和圆柱体之间无摩擦且重物质量一定时,则细绳越长()

A.细绳张力越小,细绳对圆柱体a的作用力越大

B.细绳张力越小,细绳对圆柱体a的作用力越小

C.细绳张力越大,细绳对圆柱体a的作用力越小

D.细绳张力越大,细绳对圆柱体a的作用力越大

【解析】B

6.建筑装修中,工人用质量为m的磨石对斜壁进行打磨,当对磨石加竖直向上大小为F的推力时,磨石恰

好沿斜壁向上匀速运动,已知磨石与斜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磨石受到的摩擦力是()

A.(F-mg)cosθ

B.(F-mg)sinθ

C.μ(F-mg)cosθ

D.μ(F-mg)

【解析】A

7.如图所示,轻质光滑滑轮两侧用细绳连着两个物体A与B,物体B放在水平地面上,A、B均静止。已

知A和B的质量分别为m A、m B,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

A.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可能为零

B.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为m A gsinθ

C.物体B对地面的压力可能为零

D.物体B对地面的压力为m B g-m A gsinθ

【解析】D

8.蹦床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完全相同的网绳构成的正方形,点O、a、b、c等为网绳的结点。当网水平张紧时,若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高处竖直落下,并恰好落在O点,当该处下凹至最低点时,网绳aOe、cOg均

成120°向上的张角,此时O点受到的向下的冲击力为F,则这时O点周围每根网绳的拉力的大小为 () A.F

4

B.F

2

C.F+mg

4

D.F+mg

2

【解析】B

9.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滑块放在粗糙水平面上,两轻杆等长,杆与滑块、杆与杆间均用光滑

铰链连接,在两杆铰合处悬挂一质量为m的重物C,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设杆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m一定时,θ越小,滑块对地面的压力越大

B.当m一定时,θ越大,轻杆受力越小

C.当θ一定时,M越大,滑块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越大

D.当θ一定时,M越小,可悬挂重物C的质量m越大

【解析】B

10.如图所示,A、B都是重物,A被绕过小滑轮P的细线所悬挂,B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滑轮P被一

根斜短线系于天花板上的O点;O′是三根线的结点,bO′水平拉着B物体,,cO′沿竖直方向拉着弹簧,弹簧、细线、小滑轮的重力和细线与滑轮间的摩擦力均可忽略,整个装置处于平衡静止状态。若悬挂小滑轮的斜

线OP的张力是20√3N,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的弹力为10N

B.重物A的质量为2kg

C.桌面对B物体的摩擦力为10√3N

D.OP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

【解析】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1.如图所示,物体在水平外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外力F由图示位置逆时针转到竖直位置的过程中,

物体仍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静摩擦力可能为()

A.0

B.F

C.F

2

D.2F

【解析】A、B、C

12.重为G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力如图所示,这些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A.N=Gcosθ

B.f=Gsinθ

C.f+N=G

D.G2=N2+f2

【解析】A、B、D

13.在夜光风筝比赛现场,某段时间内某小赛手和风筝均保持静止状态,此时风筝平面与水平面夹角为30°,风筝的质量为m=1kg,轻质细线中的张力为F T=10N,该同学的质量为M=29kg,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风

对风筝的作用力认为与风筝垂直,g取10m/s2)()

A.风对风筝的作用力为10√3N

B.细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C.人对地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D.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人和风筝整体的重力,即300N

【解析】A、B

14.已知力F的一个分力F1跟F成30°角,大小未知,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为√3

3

F,方向未知,则F1的大小

可能是()

A.√3F

3B.√3F

2

C.2√3F

3

D.√3F

【解析】A、C

15.如图所示,用滑轮将质量为m1、m2的两物体悬挂起来,忽略滑轮和绳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使得

0°<θ<180°,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关于m1、m2的大小关系应为()

A.m1必大于m2

B.m1必大于m2

2

C.m1可能等于m2

D.m1可能大于m2

【解析】B、C、D

16.如图所示,不计质量的光滑小滑轮用细绳悬挂于墙上O点,跨过滑轮的细绳连接物块A、B,A、B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物块B移至C点后,A、B仍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增大

B.拉B的绳子的拉力增大

C.悬于墙上的绳所受拉力不变

D.只要A、B静止,图中α、β、θ三角始终相等

【解析】A、D

【备选试题】

1.有两个大小均为6N的共点力,它们合力的大小不可能为()

A.0

B.6N

C.12N

D.15N

【解析】D

2、如图所示,起重机将重为G的重物匀速吊起,此时四条钢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60°,则每根钢索中弹力

大小为()

A.G

4

B.√3G

6

C.√3G

4

D.G

2

【解析】D

3、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1的小球套在竖直放置的光滑支架上,支架的夹角为120°,用轻绳将两球与

质量为m2的小球连接,绳与杆构成一个菱形,则m1∶m2为()

A.1∶1

B.1∶2

C.1∶√3

D.√3∶2

【解析】选A。

4.如图所示,AO、BO、CO是完全相同的绳子,并将钢梁水平吊起,若钢梁足够重时,绳子AO先断,则()

A.θ=120°

B.θ>120°

C.θ<120°

D.不论θ为何值,AO总是先断

【解析】C

5.两物体M、m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相连,如图所示,OA、OB与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30°、60°,M、m均处于静止状态,则()

A.绳OA对M的拉力大小大于绳OB对M的拉力

B.绳OA对M的拉力大小等于绳OB对M的拉力

C.m受到水平面的静摩擦力大小为零

D.m受到水平面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解析】D

6.如图所示,橡皮筋一端固定在O点,用力F1和F2共同作用于橡皮筋的另一端,使之伸长到A点,这时

力F1和F2与橡皮筋之间的夹角分别为α、β。现保持橡皮筋的位置不变,力F2的大小保持不变,而使力F2

逆时针转过某一角度(小于β),则可能需要()

A.增大F1的同时,增大α角

B.增大F1的同时,α角不变

C.增大F1的同时,减小α角

D.减小F1的同时,减小α角

【解析】A

7.如图所示,一物块受到一个水平拉力F作用静止于斜面上,此力F的方向与斜面平行,如果将力F撤去,下列对物块的描述正确的是()

A.物块将沿斜面下滑

B.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变大

C.物块立即获得加速度

D.物块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改变

【解析】D

新课标模拟试题(一)

新课标模拟试题(一) 一、判断题 1、新课标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X) 2、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V) 3、不管这法那法只要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就是好法。(X)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V) 5、《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仅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在数学课上也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V) 6、教师即课程。(X) 7、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V) 8、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X) 9、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X) 10、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V) 11、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V) 12、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V) 13、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V) 14、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X) 15..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 (V) 16.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X) 1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X) 18.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V) 19.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V)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初中数学课程为课标中规定的第几学段【第三】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本次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共强调了几个改变【6个】 5、课标中要求“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这里要求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6、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课标中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是【掌握】 7、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可能性》属于下面哪一部分内容【统计与概率】 8、课标中要求“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这里的运算步骤要【以三

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的一个核心思想。虽然不会有题目考察力的分解的概念,但是基本上所有题都需要用到力的来分析的思想。力的分解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另一种是正交分解。这两种方式适用的场景不同,选取当前场景中合适的方法会有效简化我们的解题过程。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两种方法分别适合什么场景。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举个例子,如下图 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斜面上的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重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把物体压在斜面上(即Gcosθ),另一个是把物体往斜面下拽(即Gsinθ)。因此我们可以把重力分解成这两个力,这就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的意思。 如果题目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方向上很容易找到平衡力,那就用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比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看出,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可以和摩擦力平衡,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支持力平衡,因此我们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很容易写出以下两个方程式:N+Gcosθ=0 F+Gsinθ=0 正交分解 如下图:

正交分解是指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统一将所有力分解成水平方向(x)和竖直方向(y)两个分力。 如果题目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不明显,或者物体受的力较多,那推荐用正交分解法。将每个力都分解成水平和竖直方向,然后每个方向上的所有分力加加减减,最终可以把这些力统一转化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力,这样虽然每个力都要分解,过程多了一些,但是我们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总结 其实我们做力的分解的目的是为了列出平衡力方程式。以上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可能在某些场景下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更容易列出平衡力方程式,而在另一些场景下正交分解更加有效。大家还是需要多做题,多思考,做的题目足够多了自然会养成题感,会很快选出当前最适合的方法。

部编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组第12课《为人民服务》同步练习

部编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组第12课《为人民 服务》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运用 1.读拼音,写词语 xīng wàng yǐ jīng chéng jì aī sī xī shē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再组词。 哀________ 悼________ 旺________ 领________ 彻________ 衷________ 掉________ 汪________ 邻________ 砌________ 3.选词填空。

简短简洁简练简明 ①用词________、准确、生动,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 ②张老师的板书总是很________,又好看又好记。 ③他在会上作了一个________的发言。 ④电视里正在播放________新闻。 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①________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________,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②________你说得对,我们________改正。 ③我们今天________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________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④今后我们的队伍里。________死了谁,________是炊事员,是战士,________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5.按原文填空。 人总是要死的,但________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________的说过:人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为________而死,就比________;替________卖力,替________人民和________人民的人去死,就比________还轻。________同志是为________而死的,他的死是________还要重的。 6.缩句 ①隋朝的石匠李春亲自设计了赵州桥。 ②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中飞行。 ③赵宇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二、阅读理解 7.按原文填空,回答问题。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会兴旺起来。 (1)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__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________, ________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________一定会兴旺起来。(2) 解释“精兵简政”一词的意思。 (3)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这个段落补充完整。 人固有一死,或________,或________。 (4) 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的人?

力的合成与分解经典知识总结

北京四中编稿老师:肖伟华审稿老师:肖伟华责编: 郭金娟 力的合成与分解 本节课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概念: 1、合力与分力; 2、力的合成、分解; 3、矢量与标量; 4、熟练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5、理解一种物理学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并能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力学问题。 一、合力与分力: 在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 合力与分力有等效性与可替代性。求力的合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一个与几个力等效的力的过程;求力的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几个与这个力等效的力的过程。 三、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中学阶段,我们主要处理平面力学中的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1、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方法: 选定一定正方向,我们用“+”、“-”号代表力的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前面加“+”号,与正方向相反的力前面加“-”号。有了这种规定以后,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就可以转化为代数加减了: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数值相加,方向与分力的方向相同;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数值上相减,方向与大的那个分力相同。 2、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分解: 实验表明,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即以表示合力的有向线段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与合力作用点共点的两个邻边就表示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1)合力与分力在效果上是相同的,可以互相替代。在求力的合成时,合力只是分力的效果,实际并不存在;同样,在求力的分解时,分力只是合力产生的效果,实际并不存在。因此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不能同时把合力与分力都当作物体所受的力。

力及力的描述

力及力的描述 知识梳理 一、力 1.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表示方法之一:力的图示法。 (3)力的三要素表示方法之二:力的示意图。 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就在于力的示意图没有严格的标度。 三、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来表示。托起2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方法提炼 1、对力的认识和理解 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且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人们为研究方便而规定的。事实上,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②物体是否接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作用的依据。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③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2、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画力的图示的步骤:①用方框(或小黑点)表示物体;②选定合适的标度(单位长度代表多少牛顿);③确定力的作用点(要在物体上);④确定线段的长度(长度=力的大小/标度); ⑤确定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⑥在箭头的旁边写出力的符号与大小。 (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粗略的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在不需要严格的按照力的图示法画出力的大小的情况时,只要把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 示意图。 基础巩固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受力物体同时一定是施力物体 B.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九年级语文互动答案

新课标同步互动训练 语文九年级 第一单元 ? 1 项链 ?一、1 。骇鸩柬誊伧觑赔镯黯 肴秽惶2 。略 ? 3 (1)《《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法批判现 实莫泊桑短篇小说巨匠(2) 项链梦想收 到请柬借丢赔点明项链是赝品4 、 B5 、A ?二(一)1 、C 2 。想马上借到又怕不能 如愿的心情3 。唯恐对方不借4 。(1) 发现 项链时高兴(2) 开口借时的担心(3) 借到后 的狂喜5 ,语言、行动描写 ? ( 二)1 。生活境况、生活习惯有所改变,艳 羡贵妇人地位和生活的虚荣心始终没变。 ? 2 。只要路瓦栽夫人生活的环境不变,她的 性格也会依旧,即使不发生“丢项链”的 事,也还会发生“丢”别的什么东西的事, 仍会有相似的结果。 ? 3 。孤立地看,作者的这一议论不无道理, 但作理性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偶然中有 必然,夸大一件事的偶然性是不恰当的。 ? ( 三)1 。反衬路瓦栽夫人已经变成一个粗壮耐劳

的穷苦女人。 ? 2 。无限感慨的心情,删节号表现出这些感慨。 一言难尽。 ? 3. 毫不掩饰( 没有做作和虚伪) ? 4 。这时的她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为 明确生活目标而奋一言难尽。斗的女性,心态 平和、自豪,女主人公已经完成了性格的渐变 过程,心理成熟了。5 、A6 、C 7 、略 ? ( 四)1. 表层含义:①指在棉花田里劳作的父亲; ②指侧躺在棉花上睡着的父亲,深层含义:① 指棉花承载着父亲全部的希望;②指父亲把一 生的心血和汗水都浇灌在这棉花田里了:③指 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 2.(1)“跪拜”一词体现出父亲侍弄棉花时一丝不 荀的态度,突出棉花在父亲心中的神圣地位(2) 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核桃比喻 父亲的脸,用枯树枝比喻父亲的手,生动地刻 画了父亲苍老、瘦弱、憔悴的形象,表现了父 亲的艰辛与劳累。示例二:运用外貌描写的手 法,对父亲的头发、脸、手进行细致的刻画, 表现了父亲的苍老瘦弱、憔悴,突出了父亲的 艰与劳累。 ? 3. 示例:爸爸这么多年来,为了全家,您不辞辛劳,

新课标练习题及答案

新课标习题 一、(每空1分,计 20 分) 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2、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3、新课改要求教师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转为比较关心学生的()、()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等四个方面。 5、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6、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和问题性。 7、认知建构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和建构性原则。 8、用一句话概括你的教育理念。()。 二、判断。在正确的后面打√,在错误的后面打×。每个1分计5分。 1、目前正在进行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六课程改革。( ) 2、我国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四级课程管理。( ) 3、“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 ) 4、教学观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课程资源的多少及开发只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教育资源可开发,主要原因是我们这里条件太差() 三、选择。(每个3分,计21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 ( )为重点. (1)创造能力 (2)创新精神 (3)道德素质 (4)实践能力 A.(1)(2) B.(2)(4) C. (1)(3) D.(3)(4) 2、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 3、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A.加德纳 B.比纳 C.西蒙 D.斯坦福、E、约翰森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 ) 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5、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影响每个人智能发展的因素有() A、个人成长经历 B、先天资质 C、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 6、建构主义的主要流派有() A激进建构主义B社会性建构主义C个人建构主义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等效和替代》教学设计 【课题】力的等效替代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授课时间】45分钟 【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I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力的等效和替代是粤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矢量,对矢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获得感性认识。 这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后续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知识层面的基础。本节课所初步总结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为以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质的认识。学习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等效思想和所学的探究方法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教材的内容安排:粤教版教材第三章第3节力的等效和替代这一节的内容,首先是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力的图示、力的等效、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寻找等效力,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初步得出。

4、对教材的思考:这章的教材编写整体上看,比较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但是,我觉得第三节《力的等效与替代》力的等效这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力的等效,直至后面寻找等效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求几个分力的合力,故而在这里,应该把寻找等效力与力的合成在观念上应该先对等起来,教师应该注重提出猜想前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几何层面上来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学生学情分析】 (一)学生兴趣:实验操作的兴趣,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 (二)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以及力的概念,初步接触了矢量的概念。 (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矢量方向性的理解还仅停留在表面上。本节课应着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体验矢量运算并非简单相加减,而是遵循平行 四边形定则。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对于第一次接触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大的飞跃,对于习惯于代数运算 的学生来说,矢量运算是相对较困难的,也比较难以接受,如何让学生 在以前学习基础之上接受本节课内容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图示法,区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二)过程与方法

力的分解教案

教案: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 知识与水平 1. 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按力的效果实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水平。 5.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 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2.通过体验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3.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使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水平、物理思维水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2.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实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3.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有的和谐美。教学重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2)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情景激学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法。 演示实验器材: 弹簧秤、钩码、电子秤、木块、薄木板、自制三角形支架、橡皮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橡皮筋、木筷、棉线、木块、钩码、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四两拨千斤

一辆载重大卡车陷入了泥坑,旁边有一棵 大树。如图所示,司机只用一根钢丝绳,把 卡车和大树紧紧拴在一起,在这里轻轻一拉, 就把卡车拽出了泥坑。你相信四两能拨千斤吗? 学完今天这节课,你就能解释这个现象了。 二. 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合力的概念。 教师演示实验1:用两个弹簧秤将重物提起,用一个弹簧秤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总结:像这样,两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原来的两个力叫做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 1.力的分解 拖把拖地 同学们都拖过地,地面有一块顽固的污渍,怎样拖干净?如何用力? 施加一个斜向下的推力。这个力一方面把拖把向下压,一方面把拖把向前推,我们能够用一个水平向前的作用力F 1和一个竖直向下的作用力F 2来替代F 。力F 1 和F 2就是力F 的分力。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叫力的分解。(板书) 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思考:如果没有其它任何限制,已知合力F ,求其分力。 请大家在学案上画图。 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 对于同一条对角线,能够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 形。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能够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 向不同的分力。 讨论:力应该怎样分解 教师演示实验2:节点上拉力如何分解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如果确定了两分力的方向,一个力的分解是唯一确定的。 F F 2 F 1 F F 2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 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测量 一、弹力 1、弹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当外力撤销时要恢复原来状这时就会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弹力。 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保证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当弹簧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读数。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二、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叫相互作用力。 怎样判断一对力是不是相互作用力呢? 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首先看两个力是否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只有在不同的物体上的两个力才有可能是相互作用力,再看它们是否满足另个三个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只有这几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是相互作用力。 三、重力: ⑴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重物上,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积可以使物体更稳定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 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四、摩擦力: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摩擦力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力的作用效果习题

1.物理学中研究的力是指______对______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也可以引起物体的______.3.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_____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______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 4.坐在船上的人,用力推岸时,船就离岸而去,这是因为人和船受到了______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是______. 5.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______的改变或______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______. 参考答案: 1.物体,物体,相互的2.运动状态,形变3.支持,桌面,书,压,书,桌面 4.相互,相互5.大小,方向,施力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提水桶的力大于水桶对人的拉力,水桶才能被提起。 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作用。 C.物体不受力时就不能运动。 D.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必定会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2.下列叙述中手作为受力体的是[ ] A.用手将排球打出去。 B.手击拍桌子,手感到疼。 C.手将石块举高。 D.手将铁丝弄弯。 3.磁铁在吸引铁片时[ ] A.铁片不吸引磁铁。 B.磁铁吸引铁片的力比铁片吸引磁铁的力要大一些。 C.磁铁与铁片相互吸引,而且力大小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球被打出,这时施力体是______,受力体是______。扣球时,手会感到疼,这是由于手受到______的作用,此时施力体是______,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的。 5.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______的大小或______方向,也就是改变物体的______。此外,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 6.用船桨划水时能使船向前运动,试从力的作用上解释船为什么会向前运动。参考答案: 1.D 2.B 3.C 4.人,排球,排球,排球,相互。 5.速度,运动,运动状态,形状。 6.船桨作用于水时,水同时反作用于船桨向前的力,使船前进。

高中英语同步系列练习题及答案:Unit人教新课标必修

2014-2015学年高中英语同步系列练习题【8】及答案:Unit2(人教新课标必修4)Working the land 同步练习(八) 一、单项选择 1. Justin kicked the ball into his own goal. It was_________ his stupidity _________ we won the game. A. thanks to; that B. thanks for; that C. thanks to; which D. thanks for; which 2. You are_________ you think you are! A. not half as cleverer as B. not half as clever as C. as not half cleverer as D. as not half clever as 3. Mr Ii was not_________ what John said at all. A. satisfied at B. satisfactory with C. satisfied with D. satisfactory at 4. lisa would rather _________ at home than _________to the cinema. A. staying; going B. staying; go C. to stay; to go D. stay; go 5. You should get yourself_________ carefully. A. used to work B. used to working C. be used to work D. used for working 6. This kind of fish_________ oil, which is good for people who have heart trouble. A. is rich in B. is rich with C. is rich at D. rich in 7. She insisted that she_________ at the meeting. A. was present B. present C. be present D. is present 8. But_________ they grow they make sure that what is left in the ground after harvesting_________ a natural fertilizer for the next year's crop. A. whatever; become B. whichever; become C. whatever; becomes D. whichever; becomes 9. John prefers_________ alone rather than _________with his co-workers in his spare time. A. to stay; gossip B. staying; gossip C. to stay; gossiping D. to stay; to gossip 10. Organic farming also_________ crops growing with natural rather than chemical fertilizers. A. refers to B. refer on C. refers with D. refer at 11. It is so nice_________ here with you. A. to sit B. sit C. sitting D. sat 12. Although he can_________ play his violin, he still listens to violin music. A. not longer B. no longer C. no more D. any more 13. —Have you finished_________ the book?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它们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本节内容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例题让学生知道一个已知力可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最后指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教学对象分析: 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作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困惑主要有: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学生对物理量的矢量意识还有待加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力的概念,明白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能计算。 3.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依据如下:学生在物理情境变化时,不能自觉应用“等效思想”解决问题。虽然已学“力的合成”,但对“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会感到困惑。因此在“等效思想”上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应是教学重点。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学生往往感到抽象,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首先以提起木块简要复习力的合成,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知识,引入从学生熟悉的直观事例—拉橡皮筋出发,使学生在已有的合力、力的合成基础上学习分力和力的分解,通过知识的前后比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分力、合力的等效性。让学生领悟用几个分力替代一个力与用合力替代几个已知分力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方便使用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物体原来的受力情况。 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上采用实验、讨论、讲授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例举例题按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索—讨论—得出结论的模式,猜想、实验探索环节由学生完成,实验验证由教师或学生来完成,结论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充满激情地主动学习。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如图1所示,用两根绳将 木块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绳对 木块的拉力分别是F1、F2;也 可以用一根绳子把木块悬挂起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2)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3)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数学思考②过 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3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2)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2)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天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 1 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B)四个C)五个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一一建立模型一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 电子台秤,物块,橡皮筋,弹簧秤,铅笔,细线,钩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趣味拔河 【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 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1

2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引导学生】 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板书】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视频】三脚架演示实验 【板书】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 如右图 在实际问题中,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耙工作的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1、拖拉机对耙的斜向上的拉力F 产生了什么效果?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 1和F 2来实现?方向怎样? 下面,利用台秤来模拟耙工作 【演示实验1】将物体放在台秤上,观察台秤的示数。再用斜向上的力拉重物,让学生观察平板台秤示数如何变化,物体运动情况如何? 【提问】 台秤示数如何变化?这说明什么?物体运动情况如何?又说明什 么?(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台秤示数减小,物体在水平方向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 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竖直向上提物体. 那么,我们是否可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和一个水平向前的力共同作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即:F 1和F 2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F ? 如果F 1和F 2作用的效果和F 作用的效果相同.F 1和F 2就是F 的两分力.(多媒体演示分解过程). 在实际问题中,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其作用效果,从而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再来进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唯一确定的解. 【板书】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过渡引言]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我们再来探究两个常见实例: 【演示实验2】利用台秤、弹簧秤模拟斜面上静止不动的物块实验: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 【教学重点】 1.从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设计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3.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合力与分力概念——给出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合力与分力关系——设计探究求合力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练习与拓展(例题、合力大小与角度关系、多力合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1.出示卡通画,介绍共点力概念 在大多数实际问题中,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引入共点力和非共点力概念,分别给出共点力和非共点力的图片示例。在研究中如果使用质点模型,则受力均可以作为共点力处理。本节课研究物体受共点力的情况。 出示卡通画: 小车均匀速向前运动,一头牛拉车的效果与三位同学拉车的效果相同。 2.学生小实验 一个力气大的男生在讲台上提起一桶水,使水桶保持静止;另外两位同学一起提起这桶水并使之保持静止。分析在两种情况下这桶水的受力情况,并画出示意图。提问:可以发现各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到:F单独作用和F1、F2共同作用的力的效果相同。 3.引出等效替代关系,提出合力、分力概念 从前面两个情境出发,抓住共同点:一个力单独作用时可以和多个力一起作用时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自然地引出等效替代的关系,并从力的角度分析,得到合力、分力的概念。 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合力、分力的概念: 谈合力、分力的出发点在于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用一个合力去替代几个分力的作用) 合力与几个分力同时存在吗 (不是,合力只是几个分力的等效替代,并不是物体又多受到了一个力) 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1.情境讨论,激发认知冲突 提问:前面三位同学拉车的情境中,如果三位同学水平向右的拉力分别为F1、F2、F3,那么这三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呢方向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合力F=F1+F2+F3,方向与三个拉力方向相同) 提问:把所有的分力相加就得到合力的大小,这个方法就是求合力的方法吗请学生讨论。 (有学生提出异议,以前学过,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应该是两个力相减,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提问:求合力就是把分力相加或者相减吗 实验:两个弹簧秤互成一定角度,提起几个钩码保持静止,分别读出弹簧秤示数。用一个弹簧秤提起同样的钩码保持静止,读出弹簧秤示数。 提问:两个分力大小与合力既不满足相加关系,也不满足相减关系。如果给定两个分力,到底应该怎么去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呢 2.设计探究实验 提出任务: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介绍可用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弹簧秤(2个)、橡皮条、细绳、刻度尺、图钉、三角板。 问题讨论,引导实验设计: ①根据器材,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得到分力,以及两个分力的合力 (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和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使作用效果相同) ②怎么样保证分力的作用效果与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把橡皮条一端固定,保证另一端与绳子的节点拉到相同的位置) ③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么样来记录 (橡皮条节点的位置,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引导讨论是否需要记录力的方向。讨论文字记录的不足,引导思考怎样更好地同时记录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图示。) 请各小组学生再整理探究实验的方案,确定明白实验的目的、过程、操作。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各小组根据自行整理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并用力的图示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实验进行情况,进行适当指导。 4.思考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观察实验得到的F及F1、F2的大小和方向,猜想F1、F2和F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适当地添加辅助线,研究几何关系。 (学生得出,连接分力和合力的末端,得到的几何图形大致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一对邻边,合力为此对邻边所夹的对角线。 各个小组实验时,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各不相同,都能大致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说明有一定的普遍性。请各小组再次实验,改变力的大小、方向,看是否满足同样的结论。 演示实验,特殊角度特殊值验证(即大纲版教材中本节的演示实验)。橡皮条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绳系为节点。两分力互成90度,分别由三个钩码、四个钩码的重力提供。合力沿橡皮条拉伸方向,由5个钩码的重力提供。 三、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共点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讨论:为什么力的合成(两个力相加)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呢 (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相加时既要考虑大小又要考虑方向,所以满足的法则必须是大小和方向同时考虑的。) 思考:对于有大小有方向的矢量相加,是否都不能简单地加减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