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原理第一章地的题目文档

马基原理第一章地的题目文档
马基原理第一章地的题目文档

第一章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5.认为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这一观点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6.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性

7.有一首断言缺了订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8.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9.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11.新生事物是指()A.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B.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D.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5.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16.“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17.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18.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20.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绝对精神”的体现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D.存在就是被感知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3.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 )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 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

5.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E.人脑的分泌物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使统一体分解

7.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E.既克服又保留

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9.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E.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3.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

5.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7.简述实践及其特点。8.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五、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马基辨析题8索引

一、辨析题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越快。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7、唯物主义经验论是对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才是错的。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9、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3、有人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1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1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17.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1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二、材料题: 材料一:根据下属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少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矛盾内涵的准确把握。三段材料,表明三种不同的观点。材料1是辩证法的正确观点,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材料2承认自然界中存在矛盾,但又为是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材料3则公然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只要仔细分析材料,就不难得出以上的答题思路。 材料二、如何理解下述观点: 材料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2“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马基习题4

1. 哲学上所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 · A. 人类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 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 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 D. 人的“自然性”和人的“自然史”答案( 2 ) 2. 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B.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答案( 2 ) 3.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A. 主体不同 · B. 层次、水平不同 · C. 跟经济基础的联系不同 · D. 跟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同答案( 2 ) 4. 哲学是(????? ) ·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 C.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答案( 3 ) 5.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 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 4 )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 只有唯心主义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答案( 4 ) 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 矛盾的普遍性 · B. 矛盾的斗争性 · C. 矛盾的特殊性 · D. 矛盾的同一性答案( 3 ) 8.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 B. 地理条件 · C. 社会意识 · D. 人口因素答案( 1 ) 9.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 A. 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 B. 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 C. 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 D. 事物的永恒运动答案( 3 ) 10.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A. 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 B. 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 C. 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 D. 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答案( 3 ) 1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答案( 4 ) 12.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这句话体现的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原理是 · A.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B.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C. 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D.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答案( 1 )

马基雅维利与《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与《君主论》 摘要: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现代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君主论》更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传奇佳作,短小精悍的文笔,超出常理的观点使其在历史上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有关马基雅维利不少的争议。 关键词:政治与道德;性恶论;爱国主义 1513年前后,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1469-1527)在佛罗伦萨附近一个叫克西亚诺的乡村,在父亲遗留给他的小农场里像任何一个农民那样在田间劳作,伐木砍柴,然后背到街市上去卖,艰难地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计。马基雅维里出身并非农民,也绝非无所作为的庸庸碌碌之辈,他是经历过剧烈的政治沉浮才隐居到这里的,附近的乡亲们大概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家伙正在做一件大事:“黄昏时分我就回家,回到我的书房……在长达四个小时时间里,我忘记疲倦,忘记一切烦恼,进入到古人的宫廷。我不怕穷,也不怕死,我完全被宫廷深处的景物迷住了。”结果他写出了惊世骇俗的名著《君主论》,“在这本书中,我竭力深入探索这个课题:君主国是什么?它有哪些种类?它是怎样创建、怎样维持以及是在什么情况下丧失的?” 不可否认,马基雅维利在历史上曾是以为备受争议的思想家,莎士比亚称其是“凶残的马基雅维利”,马克思认为其是“现代罪恶的导师、政治权术的化身”;恩格斯对其评价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培根则认为他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而希特勒、墨索里尼等则是其信仰的忠诚者和拥护者。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君主论》和马基雅维利。 一、政治与道德

在马基雅维利看来,政治与道德似乎是可以分离且没有必然联系的,政治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成功。此之所谓“国家与道德毫不相关,政治和伦理应该彼此分离”。也许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政治远离道德会是怎样,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无道德论”呢?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复杂的时代背景。马基雅维利生活在意大利内忧外患的时代,国内,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当时的意大利半岛上同时存在着五大割据势力: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教皇辖地和那不勒斯,此外还有许多小的城邦和诸侯国。各国之间战火绵延;国外,意大利面临着法国、西班牙等国的侵略和威胁。如此一个混乱动荡的时局,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集权政治来统一和稳定半岛,因此“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其次,马基雅维利说的政治与道德分离并不是说道德不存在,而是说对于政治而言,应当有其独立的判断依据,按照马基雅维利的逻辑,政治家所需要考虑的,恰恰是在政治上如何获得成功而不是在道德上如何正确。在这里马基雅维利实际上更关注的是人类应该怎样去生活。“古典政治学家认为最佳政治秩序的建立依赖于机运,马基雅维利则认为人类可以控制机运,政治问题变成了技术问题”。 次之,马基雅维利所谓的道德实际上是有公共德性与私人德性之分。公共德性强调的是一种公共善,出于国家目的与国家理性,马基雅维利认为统治者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实现国家目的。由此马基雅维利为恶在公共德性中留出了空间。如果一个人为了国家利益,公共目的而做出恶行,这个人仍具有公共美德。对于统治者或政治家而言尤其如此。“君主为了让他的臣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就不必在乎背负残酷的骂名”,“为了维护国家,他必须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离人道、违反神道”。可见在马基雅维利那里公共善可以由恶得以实现。两种德性

毛概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1:印度,1947年独立。自建国以来,它一直实行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2004年参加竞选的政党有753个。政局一直不稳,1996年5月由人民党领导组阁的政府只存活了13天;1998年由13个政党构成的执政联盟,也只支撑了13个月。由于政党林立,没有一个有权威的政党实施统一领导,印度政府更迭比较频繁,政策连续性、社会稳定性比较差,联邦制政府体系无力低效。尽管90年代以来印度一直在努力改革开放,但各地仍然自行其事,互相牵制,成效不大。如计划生育政策,一直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以至于这个国土面积只有11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2008年人口总数增加到了11.86亿。据联合国有关专家估计,到2050年时,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达到16.58亿。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没有达到应有水平。1950年,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0美元(按1980年美元计算),比中国多80美元;但是到2011年,其GDP总量为1.43万亿美元,人均GDP仍只有1530美元。 材料2:新中国,1949年诞生。自建国以来,它一直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尽管走过一些弯路,但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仅 2011年,中共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合表彰了50项建言献策优秀成果、50项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在这种政党制度下,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讶的成就。政治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政局稳定,上下思想统一,同时政策执行有力有效。经济上,发展迅速。1950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70美元(按1980年美元计算),但到2011年,人均GDP达到了5432美元,GDP总量为7.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为3.18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水平也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结合以上材料请分析: (1)中国的政党制度有什么样的优势? 第一,中国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政治格局 第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备现代政党的本质特征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君主论》中解析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

从《君主论》中解析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 ——读《君主论》有感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一颗耀眼的明星,然而他的道德总是受到社会的谴责,他的那部堪称权谋大全,让人毛骨悚然的代表作《君主论》,也让他背上了人类“邪恶的导师”的罪名。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一针见血的说:“因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而这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关于性恶论的著名论述。 马基雅维利在意大利四分五裂的背景下,怀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期盼提出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主张,而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君主论》一书中。一直以来对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以否定评价居多,甚至列宁也把马基雅维利作为一个反面的人物。然而,结合马基雅维利所生活的历史背景,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时代特征:马基雅维利所在生活的15、16世纪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封建黑暗统治的时期;其次马基雅维利的个经经历:皮埃罗.索迪里尼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后,他得到器重,在他协理外交工作中,了看到了共和国雇佣军队的腐败,在当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国际交往中,洞悉了许多国家的统治者的冠冕堂皇词句掩盖下玩弄阴谋诡计;再次,要理解他提出性恶论的观点,我们必须明确其意图,因为坚持什么样的道德观并不代表就希望建设一个怎样的道德体系,同样马基雅这一人性观的提出是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在我国著名战国时期的思

想家荀子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而在他思想影响下的韩非子所提倡的法治思想对促成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思想基础。还有,从他的这一思想推崇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来看:对马基雅维利思想发扬最好的莫过于霍布斯,他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对西方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即使是性恶论,在正确的目的下仍然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然而,我们不得不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性恶论缺乏它生长的土壤,同时不断得出科学的人性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而他怎样发挥作用是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它把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更多倾向于自我满足,这个层面上和马基雅维利的性本恶有一定重合点。“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主要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超我”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更注重是对社会公德的遵守。 我认为人性的形成不单单是先天决定的,它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我们不能绝对的把人进行全盘否定,但是必须得承认人性中有“恶”存在,而且人性是可塑的。因此,从两方面来对待它,首先,在宏观层面,要通过教育对人性惩恶扬善,限制人性中恶的发展。在中国近年来出现一些反面新闻,比如“小悦悦”以及教育冷暴力等,使得许多人质疑中国的道德滑坡论;这些是对人的本性的一面没有加以控制,社会应就此加强宣传,更多弘扬美德教育;再者,在微观层面上注重个人的修养,我始终相信中国老祖宗的一句话“害人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习题答案(第1章)

第1章绪论 1 .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答: ( l )数据(Data )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的种类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正文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解析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数据的概念是广义的。早期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处理的数据是整数、实数、浮点数等传统数学中的数据。现代计算机能存储和处理的对象十分广泛,表示这些对象的数据也越来越复杂。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500 这个数字可以表示一件物品的价格是500 元,也可以表示一个学术会议参加的人数有500 人,还可以表示一袋奶粉重500 克。 ( 2 )数据库(DataBase ,简称DB )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 3 )数据库系统(DataBas 。Sytem ,简称DBS )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解析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是两个概念。数据库系统是一个人一机系统,数据库是数据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希望读者能够从人们讲话或文章的上下文中区分“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不要引起混淆。 ( 4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tem ,简称DBMs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DBMS 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功能、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解析DBMS 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软件系统,是计算机中的基础软件。目前,专门研制DBMS 的厂商及其研制的DBMS 产品很多。著名的有美国IBM 公司的DBZ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和IMS 层次数据库管理系统、美国Oracle 公司的orade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 油ase 公司的s 油ase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美国微软公司的SQL Serve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2 .使用数据库系统有什么好处? 答: 使用数据库系统的好处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或优点决定的。使用数据库系统的好处很多,例如,可以大大提高应用开发的效率,方便用户的使用,减轻数据库系统管理人员维护的负担,等等。使用数据库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应用开发的效率。因为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程序不必考虑数据的定义、存储和数据存取的具体路径,这些工作都由DBMS 来完成。用一个通俗的比喻,使用了DBMS 就如有了一个好参谋、好助手,许多具体的技术工作都由这个助手来完成。开发人员就可以专注于应用逻辑的设计,而不必为数据管理的许许多多复杂的细节操心。还有,当应用逻辑改变,数据的逻辑结构也需要改变时,由于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数据逻辑结构的改变是DBA 的责任,开发人员不必修改应用程序,或者只需要修改很少的应用程序,从而既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又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使用数据库系统可以减轻数据库系统管理人员维护系统的负担。因为DBMS 在数据库建立、运用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多用户并发控制、故障恢复等,都由DBMS 执行。总之,使用数据库系统的优点是很多的,既便于数据的集中管理,控制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一致性,又有利于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读者可以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具体应用,认真加以体会和总结。 3 .试述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答: 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是:文件系统面向某一应用程序,共享性差,冗余度大,数据独立性差,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由应用程序自己控制。数据库系统面向现实世界,共享性高,冗余度小,具有较高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立性,整体结构化,用数据模型描述,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数据的安全性、

高中历史试卷答案解析1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B材料中的政治活动都在强调宗法观念对君权的影响大,即君权宗法内涵是有重要意义的,符合 题意; 选项A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并且也不科学,不符合题意,排除; C材料并不涉及明君治国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D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观念影响古代政治而非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 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可以看出重视血缘关系,进而得出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 难度较大。 2.【答案】 D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代加强专制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明内阁权力下降,排除A; 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排除B; 军机处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C说法错误,排除; 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机关,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 展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皇权,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中军机处的特点和作用回答 即可,注意的点是军机处无实权,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从而得出皇权加强的结论,难度中等。 3.【答案】 A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已经在制盐业等部门出现大量的雇工,反映了民营手工业得到一定的 发展,规模扩大,故A项正确; 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雇工的劳动的情况,并不能说明社会地位是否高低,故排除; C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到四川一个地方的某一个行业,无法看出雇佣劳动是否普及的问题,故排除; D项错误,材料涉及到的是盐业生产的情况,并未涉及到销售的制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手工业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探究能力,难度中等。关于我国古代手 工业的相关内容: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的地位,质量好,长期出口海外。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 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主要是面向官府进行生产,不进入市场,代表着我国手工业的最 高水平;私营手工业在明后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产品进入市场。 4.【答案】 B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B题干中表明元明两朝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和考生的答题都必须以程朱理学为标准,根据所学可 知,元明时期的这种做法有利于确定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A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C引导了民间向学风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封建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政策,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元代科举考试,出题范围,限制在程朱著书的四书中,明 代的科举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说明理学受重视,理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难度中等。 5.【答案】 A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A从材料中的“他们就把针放在磁石上,针便旋转到指向北方而停止”来看,当时的海上航行已经使用指南针来确定方向,这一历史叙述应当是当时指向技术发展历程的佐证。 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CD这一历史叙述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真实性,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他们就把针放在磁石上,针便旋转到指向北方而停止可以 看出指南针对航海的作用,难度中等。 6.【答案】 C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由材料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 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人轮流担任等信息可以看出雅典民主的公平性,民主性, 这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C正确; 抽签选举体现机会均等公平的原则,不会引发贫富之间的对立,排除A; 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的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通过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材料中的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 人轮流担任等信息可以分析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保证公平和公正的进步性,难度一般。 7.【答案】 B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战死者的父母要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和其子幸免 于难者为失去儿子的人悲伤,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或者说是城邦其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B项正确;题干中的“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体现了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不符合题意;纲常伦理是古代中国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排除C; 题干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怎样,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有一定难度,材料中父母或笑容满面或必须哭泣,都不是本 人的意愿。 8.【答案】 D 【考点】苏格拉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有知识的人才能拥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才能做美好的事,故认同人 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D项正确; 智者学派是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而苏格拉底是批判这种现象,排除A; 智者学派是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且B项中的“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否认绝对权威,而是强调苏格拉底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试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史料信息的准确提 炼,对学生的准确理解能力考查。 9.【答案】 B

2019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1)

2019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 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516人中出身寒微者135人,占总数的26%;到了战国时代,在713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243人,占总数的34%。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A. 宗族制度彻底瓦解________ B. 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C. 宗法制度开始下移________ D. 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 2.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 三教合一的趋势________ B. 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天理人欲观对立________ D. 佛学诗词的兴盛 3.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降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该谕旨反映的实质是 A. 政府限制出口数量平抑丝织品的价格________ B. 政府希望扩大出口提高丝织品的价格 C. 政府推行闭关政策来稳定丝织业发展________ D. 政府缩小丝织品出口满足民间的需要 4. 中国近代有学者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竟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观念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马基试题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40 分)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谁是历史创造者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是否反作用于物质的不同回答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 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 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意志主义观点 7.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8.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的纯精神活动 D.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10.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生产劳动 D.气候变化 11.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国家的起源是()。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第四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1、(1)数据:数据用于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2)数据的特征;○1数据有“型”和“值”之分;○2数据受数据类型和取值范围的约束;○3数据有定性表示和定量之分;○4数据应具有载体和多种表现形式。 3、(1)数据管理的功能:○1组织和保存数据功能,即将收集到的数据合理地分类组织,将其存储在物理载体上,使数据能够长期的被保存;○2数据维护功能,即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插入新数据,修改原数据和删除失效数据的操作;○3数据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即快速的得到需要的正确数据,满足各种使用要求;○4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控制功能,即能保护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2)数据管理的目标:收集完整的信息,将信息用数据表示,按数据结构合理科学的组织并保存数据;为各种使用快速地提供需要的数据,并保护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4、(1)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新方法和技术,他是一个按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2)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的特点:○1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整体性,即数据库中的数据要保持自身完整的数据结构;○2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数据共享性,不同的用户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 5、(1)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为数据库提供数据的定义、建立、维护、查询和统计等操作功能,并完成对数据完整性、安全性进行操作的功能。 (2)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数据存储、数据操作和数据控制功能。其数据存储和数据操作是:数据库的定义功能,指未说明库中的数据情况而进行的建立数据库结构的操作;数据库建立功能,指大批数据录入到数据库的操作,它使得库中含有需要保护的数据记录;数据库维护功能,指对数据的插入、删除和修改操纵,其操作做能满足库中信息变化或更新的需求;数据库查询和统计功能,指通过对数据库的访问,为实际应用提供需要的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控制功能为:数据安全性控制功能,即为了保证数据库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数据库泄露和破坏,也就是避免数据被人偷看、篡改或破坏;数据库完整性控制功能,指为了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防止不合语意的错误数据被输入或输出。 14、(1)数据库系统的软件由几部分组成?数据库系统的软件中包括操作系统(O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主语言系统、应用程序软件和用户数据库。 (2)作用:①操作系统或汉字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所有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在数据库系统中它起着支持DBMS及主语言系统工作的作用。如果管理的信息中有汉字,则需要中文操作系统的支持,以提供汉字的输入、输出方法和汉字信息的处理方法。②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主语言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为定义、建立、维护、使用及控制数据库而提供的有关数据管理的系统软件。主语言系统是为应用程序提供的诸如程序控制、数据输入输出、功能函数、图形处理、计算方法等数据处理功能的系统软件。③应用开发工具软件:应用开发工具是DBMS系统为应用开发人员和最终用户提供的高效率、多功能的应用生成器、第四代计算机语言等各种软件工具.如报表生成器、表单生成器、查询和视图设计器等,它们为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帮助。④应用系统及数据库:数据库应用系统包括为特定的应用环境建立的数据库、开发的各类应用程序及编写的文档资料,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运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维护、查询、管理和处理操作。(3)关系:

管理思想史总复习材料

浙江省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6088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古巴比伦王国为了巩固其统治,_______编制了法典,作为国家行为的准绳。 2.泰勒的科学管理的三个基本出发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奥和蒙特斯伯格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当时流行的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不同的新观点:其一是职工是_______,其二是企业中存在_______,其三是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_______。 4.美国行为科学家麦克米兰在1966年提出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有三类基本激励需要:即对_______的需要,对_______的需要,对_______的需要。 5.最早研究分工的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早于亚当·斯密9年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分工是_______和_______的一个主要支柱。 6.波特在对行业结构的5种作用力进行深入分析以后,提出了企业的3种基本的竞争战略。这3种战略就是:_______战略、_______战略和_______战略。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 A.资本主义B.人文主义C.个性解放D.人身自由 2.霍桑实验的结果由梅奥于1933年将它正式发表,书名是《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这就是行为科学的前身——( )学说的正式诞生。 A.公共关系B.群体关系C.社会人D.人际关系 3.埃及人是首先意识到( )的实践者。 A.管理跨度B.管理层次C.管理组织D.管理职能 4.马基雅维利在对政治体制的研究中认识到:( )在国家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A.国王B.人民C.圣徒D.教皇 5.苏格拉底用问答法传播他的思想,他把这种通过谈话、提问、揭露矛盾而从个别求得一般的方法,叫做( )。 A.综合技术B.分析归纳技术C.精神传播术D.精神接生术 6.( )是组成组织的最小单元,也是组织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活动的基础。 A.个体B.小组C.单位D.人 7.所谓( )就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无论是在管理体制上,还是在机构的设置上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企业的经营环境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A.现代组织B.柔性技术C.柔性组织D.弹性组织 8.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提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管理理论——( )。 A.X理论B.Y理论C.超Y理论D.Z理论 9.东方管理思想的主要来源是( )。 A.中国文化B.日本文化 C.儒家文化D.印度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 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