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体育教学的评价]

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体育教学的评价]
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体育教学的评价]

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体育教学的评价]

摘要:运用人本主义教育观,本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重视综合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体育教学评价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引入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中即强调体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人,培养“自由自觉”的人,强调要对人的价值、人的健康发展、人的尊严充分关注,强调人的生命品质和对人的人文关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能力和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体育教学评价中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有利于探寻体育课程改革,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评价是要针对体育教学工作及对象等教学因素、教学

过程和效用来进行诊断评价。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更是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反映学生学习目标的

达成度、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其中对学生“学”的评价即学习评价的意义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特点,也是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传统的

体育教学评价强调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量比的客观性以及体育的功

效性,在体育教育评价中以身体素质达标或运动机能测定来具体操作,忽视了人为中心的教育取向,偏离了教育培养人的目的。其表现为: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单一、方法单调;重视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等方面的评价;仅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只重视总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学生人人“平等享受教育”。

2 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

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价值。

2.1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认为:分数的评价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它仅能就学生现有的知识,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技能技巧做出评价,而无法衡量学生成长中的意志努力,刻苦勤奋和态度、动机等因素,也无法判断学生学习活动的性质。分数只能反映教学过程中极为有限的信息,而且评价的方式较为机械,容易导致教学中错位追求:从施教方来说,片面追求高分数,使得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整体人的成长;从受教方而言,片面追求高分,也容易将学生引入歧途,认为获

取高分即为学习的终结,既无需再继续对所学知识深入钻研,会认为

分数就是一切,其他则无需关注。对分数的追求掩盖了真正的求知、认识与发展。对于教学的评价应从更加宽泛的角度出发,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全人格分析测定。

2.2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推崇自我评价法并强调:当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时,其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发展。自我评价法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避免了因分数竞争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厌倦情绪。人本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应是持续人的整个一生的过程,学习旨在形成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发展。为此,对这种学习进行评价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自己。这种评价是个人对自己做出的,而且始终保持的一种自我估计;它表达了一种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并表明了个人相信自身的能力、重要性、成功和价值的程度。在自我评价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评定学业成绩,自我发现并解决学习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同时,教师亦可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中了解到学生内部的真实思想。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与选拔,而且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2.3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主张把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注重研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观方面、个体意识、精神以及进入价值意义结构的文化背景;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通过重新体验,理解教育中人们的内心世界、活动动机、文化意义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主张评价的全面、客观、多样化,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以对学习者各方面全面考察。人

本主义提倡评价的全面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

3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体育教学评价

从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来看,我们要对体育课程教学做出科学的评价,必须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和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等等进行改革,才能建立符合社会进步、符合人本主义教育观,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或模式,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育评价的信息反馈功能,考察鉴别功能和强化功能之作用,以激发师生更好地改进教与学的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3.1评价视角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体育教学评价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要淡化考评的选拔甄别功能,学生既要考评体育知识、技能

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等。体育教学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评价指标多元化,重视综合评价。

3.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结合学生的体育态度、意志品质,锻炼能力等指标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如我们一味用量化指标去评价那将是缺乏有效性的,对有着极大文化特质或本质的体育来说,完全用定量评价是无法认清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使用。如用绝对评价即采用统一考核评分标准来评价学生,则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没有从育人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相对评价是对学生发展状态的评价或着重于发展状态的评价。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程度,学生通过反馈,可以全面地认识自己,并进行自我调节,扬长补短。

3.3评价主体多元化,师生互动与他评相结合。

为克服体育教学评价时,因主观因素,评价地位和视角不同而造成的不客观或不准确之问题,可以进行任课教师自评与同行教师及学生他评结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尤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再通过

师生这两个体育教学主体的互评,更有利于增进了解和理解,易形成友好、平等的民主评价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学生相互之间的自评与他评,更易于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4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每学年或学期结束时进行的体育总结性评价,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即时反馈功能,对及时改进教学效果不大,故可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由关注某一阶段的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进行有效指导,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才能体现。

__:

[1]王安新.“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新发展.[J].体育学

刊,xx.(5).4-6.

[2]吴昊.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思考.[J].福

建体育科技,xx.(1).54-56.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摘要:随着课程改的深入,在课堂内容设计、结构安排、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叫法也必须随之改变和创新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几点 建议。 关键词:创新;教学;体育;兴趣 一、体育教学创新应该注意分层教学 1.合理分层,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增强归属感。在体育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积极向学生宣传开展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以此消除部分学生产生的“分层即为分等级”的片面观点,让学生明白,各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能力方面事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开展分层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利于自身体发展水平的目标,更好地开展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体育能力分为四个等级:a等为具有较强身体素质并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大约占5%。b等为体质较好,能够轻松完成训练目标的,约占30%。c等为体质与运动技巧一般,经过努力也可以完成训练目标的学生,约占45%。d等为体质较弱或存在缺陷,以及运动技巧较差的学生,约占20%。在等次确定过程中,要采取学生自报与教师综合审核确定相结合,做到尽量客观公正。 2.分类要求,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保护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学生分类的基础上,还应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在自身能力和体质

范围内开展学习与训练活动。 3.分组竞赛,让学生开展同位赶超,营造浓氛围。针对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开展有效的人员分层与要求分类,如果还是让学生在一起进行训练,则无法营造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教师要采取分组进行训练或是分组竞赛等方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训练活动。对于人数较少的层次组,直接开展训练竞赛活动,例如a级同学。人数较多的,可以按照男女分为几个小组开展训练,一般5人左右为适宜的标准。让学生在互相能力接近的环境中开展训练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开展心得交流,以达到提高运动技巧和实现运动能力提高的目标。 4.动态管理,让学生增强成功体验,激发上进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学生的成绩,开展分层教学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兼顾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发展,感受到成功,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与信心。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分层管理,要进行动态管理。我们开展分层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向着上一层次目标迈进,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上一层次考核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调整,以此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倡快乐体育教学

课题论文: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学科教育论文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体育;生命教育;关注健康 学者叶澜在1997年发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召唤,他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进行的活动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体育生命课堂,来展现生命的魅力,提高生命的质量。李曙刚等人认为民主型课堂注重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学生的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行为自然,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目标定向与课堂秩序容易达到高度。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一种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更加放得开,才会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更加有益。本文从体育课堂组织和师生关系两方面进行阐述研究。 一、体育课堂组织 高效的体育课堂需要合理的课堂组织,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更需要课堂管理的一些方式的创新转变。本文从课

堂组织的队形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管理、竞赛与游戏四方面进行分析、实践。 1.队形变化 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在选择队形时,不约而同采用“横排站立(即四列横队)”。无论是上课队形、技术讲解、动作示范、下课队形等,“横排站立”似乎成了万能的队形。其实这种站队方式有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只考虑省时省力,却忽视了教学效果。当班级人数较多时,老师讲解示范,后排的同学根本听不清,看不准,很难领会动作要领。这样导致后排同学往前挤,难免出现推、拥等现象;另外这种队形太单调、死板,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合理的教学队形选择与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合理,对于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体验成功,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做到了相信生命,同时在合作中做到了尊重生命。在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生命也变得丰富

中职体育的教学计划

中职体育的教学计划 导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希望接下来xx分享的,大家能够喜欢! 一、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中职学校自身的性质要求体育教学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来开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应用专业知识能力、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状态。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体育技能的教学上,必须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体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成职业能力的倍增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在激烈竞争的岗位或职业转换中脱颖而出。 (二)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职业体能要求需要中职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企业员工能否正常地开展工作,身体是前提和保障。企业员

工能否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身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中职毕业生时,更多的是从企业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考虑,除了对专业技能和熟练程度提出要求外,也对招聘人员的职业体能素质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如航运要求游泳技能,电力要求攀爬能力,机械工程类要求身体力量等。可见,中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体能素质,因此,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和健身理论知识的教育更加迫切,特别是采用与职业相关的实用体育技能和健身手段的教学就显得尤为紧迫,这对中职体育教学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三)社会发展要求中职体育教学必须改革创新 社会适应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适应力最重要的就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涉及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体育教育就要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上起到作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向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需要。 二、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坚持安全、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 中职体育教学要坚持安全、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使学生体质、体育能力、体育意识、身心健康都得到健康发展。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把所学习专业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和规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体育教学论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 体育教学论的基本概述,构成体育教学论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体育教学模式,如三段式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模式、小群体学习性的模式。 理解内容: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组织。 掌握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的主体,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论学科基本概况,掌握本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意义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重点: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第一节体育教学论概述

一、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小史 二、体育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 四、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体育教学诸要素的分析 一、“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二、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与本教材各章的关系 三、本教材对体育教学论的定义 第三节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和要点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 二、学习体育教学论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目标的基本理论知识,体育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以及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特征和体育教学目标评说。 【教学内容】重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第一节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 三、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小学生运动猝死现象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小学生运动猝死事件频发,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在网上通过百度搜索,仅在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的5年时间里,全国有关小学生运动猝死的报道就达35例。例如,2009年6月22日,浙江省宁波市某小学四年级11岁的小女孩小琪(化名),在学校参加体育集训,跑完800米后猝死;2010年6月29日,广东省深圳市某小学一名二年级名叫小王(化名)的男生在上体育课时猝死,后经查实该男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些小学生运动猝死的事例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小学生运动猝死的原因很复杂,有来自学生先天性疾病的原因(而家长在关注孩子健康方面的意识不足),也有来自学校管理不善、体育教师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而其中以体育课疏忽造成猝死居事故之首,共有21例;课间活动5例,体育竞赛3例,其他原因6例。在这35例运动猝死事件中,已知学生有病史的8例,未知病史的27例。可见,对学生已有病史不了解的占到了77%。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小学生运动猝死频发现象,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加以深入的思考。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体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让他们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身心健康,而且还要在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珍惜生命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健身的安全意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同时,教师还应采取措施,加强学生病情档案管理和体育教学管理,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建立班级学生伤病情档案 在上述案例中,导致小王猝死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的病状是突发性的,教师毫不知情。如果该学生家长已知孩子的病情并预先告知体育教师,任课的体育教师就会在体育课中尽量让其少参加或不参加比较剧烈的活动,可能就不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作,也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上演。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每年必须请正规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检,或者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组织体检,体检结果学校不仅要存档,而且要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对生命具有潜在威胁的病症的学生进行专门建档,并告知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有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档案,就能建立相应的预防方案,就能在上课中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中职体育教学

如何上好中职体育课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年龄大部分生处于15-17岁之间,正是生理及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机及人生目标模糊,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心理往往存在明显缺陷,与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质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健康为方向、以养成科学锻炼为目标的宗旨。我们职中体育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 1.转变教学观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意识,形成运用科学方法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建康的生活方式。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才有方向。这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与保证。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精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选项教学,也就是选择学生感兴趣并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一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实际选择教学项目,二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要求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选项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性,这是激发学生学好体育的基本前提。 (2)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体质状况,对技术水平不在同一层次的学生要求要有

所不同,避免体质好、水平高的学生索然无味,影响其积极性,也避免体质差、水平低的学生感觉吃力,产生厌学情绪。当然分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水平低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进步了,可以到更高层次学习。 3.改革教学方法。事实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现代教育逐渐运用并扩展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国家大力投资和发展各种职业教育,使得各级职业院校拥有了相对完备的现代教学设施,中职体育课应该有条件依靠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2)利用游戏竞赛。游戏竞赛可以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些趣味性强,组织简单,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游戏竞赛中,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情境学习有所认识。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语言表情、插图、音乐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体育教学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在教学组织上,教师要力求创立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教学气氛,以情感为纽带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上,也表现也在生活上。教师本身的理念和行为至关重要,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平等相处,要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论文摘要: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理念下,如何营造宽松、自主、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而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又是一条有效的新教学途径,我们必须从学生个体发展出发,转换师生角色,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论文关键词:自主,合作,创新,体育 部分老教师认为体育教学,不就是准备活动后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最后讲评总结。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上都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配合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体育课训练也只是为了加试时那三十分而已。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下,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争取不到。随着教育新课改不断地深入,以教师讲,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就日趋显得太不适应教学要求了。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培养,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因此,摸索、实践这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能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把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让学生喜欢体育,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作为教好体育课的首要任务。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前体,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作主张”,谈话时学生可以提出批评,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游戏。教师则积极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这里的“自主”就是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作主张”与“任性”得到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而不是始终在教师指导与安排的阴影下学习与锻炼。 2.合作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它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合作教学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心理。 3.创新教学是学生发展的目标,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要注意引导和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欢迎学生从参评一个新动作起就七嘴八舌,广发议论、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更能提高学生鉴别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很快建立以往的传统体育教学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过去以局限性地内容直接确定学习目标的模式,而是在确定目标与学生掌握的基础上,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内容与途径。 将上述理念引入体育课堂,使学生在自主获取、主动合作、自由创新的新课堂教学境界中学习与提高。 一、创设开放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

中职体育教学计划 (2)

一 指导思想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 教材分析《体育与健康》(南方版)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编写,紧紧围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主题,将体育与健康有机融合,在介绍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力求处理好体育技能、健康知识、卫生保健、体育欣赏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系,突出人文体育精神。 三 学情分析 这个专业是我校学生中文化素质较好的一个专业,同时对基础文化的学习也是较为重视的一个专业,学生课程比较繁忙、作业较多、学业压力比较大,那么对体育锻炼可能会有一定的忽视,本堂客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知识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让身体素质满足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

四 教学目标 学生的年龄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体育文化教育,向学根据生传授必要的生理、卫生、安全和保健知识,使学生掌握一般运动技能和运动生理知识,不断扩大对体育文化领域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体育欣赏水平与运动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健康和职业素质、增强学生体魄,通过积极引导和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态度,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顽强拼搏的毅力、健康的生活方式、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和体育技能 2、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 3、增加适应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高以及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 教学难点:1、影响学生的社会心理 2、规范行为规范 3、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本专业许多课程具有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 文化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将来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发展理论创新的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系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是: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服务应用,促进发展。 (二)专业课程的改革目标 专业课程的改革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学生终生发展。通过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落实,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践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二、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方式造成了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过关的消极应付心理。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从改变教学和考核模式入手,构建“全程式、多元化、现场化”的新型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式。

三、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一)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 依据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服务方向和区域经济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创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二)调整课程体系 坚持课程模式的改革,打破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逐步探索使用行业导向型的模块式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逐步增大选修,辅修教学内容的比例。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新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改革目标,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渐进性、梯度性、全方位性。 1.第一学年侧重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通识教育。开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教师职业道德等基础课和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夯实学生的基础,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2.第二学年侧重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开设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卫生学等理论课程,并且开设视唱、绘画、舞蹈等专业技能课,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模块的训练。 3.第三学年在开设琴法、手工制作、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等课程的同时,侧重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应用。安排学生见习和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得性质、目得、任务 体育教学论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总得培养目标就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得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得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课程教学得基本要求、内容 体育教学论得基本概述,构成体育教学论得各个要素及其之间得关系,学习体育教学论得意义,体育教学模式,如三段式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模式、小群体学习性得模式。 理解内容: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研究,课程教学得管理与组织。 掌握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得主体,包括体育教师与学生及其两者之间得关系,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环境得创设。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论学科基本概况,掌握本学科得形成与发展、意义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重点: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得分析。 第一节体育教学论概述 一、教学论得形成与发展小史

二、体育教学论得形成与发展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得起步 四、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体育教学诸要素得分析 一、“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得分析 二、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与本教材各章得关系 三、本教材对体育教学论得定义 第三节学习体育教学论得意义与要点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得意义 二、学习体育教学论时得注意事项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目标得基本理论知识,体育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得关系,以及体育教学目标得结构特征与体育教学目标评说。 【教学内容】重点 :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得关系,体育教学目标得内部要素。 第一节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以及相关得概念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得关系 三、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得意义 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得结构 一、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得外部特征

中职体育的教学计划

中职体育的教学计划 中职体育的教学计划1 一、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中职学校自身的性质要求体育教学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来开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应用专业知识能力、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状态。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体育技能的教学上,必须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体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成职业能力的倍增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在激烈竞争的岗位或职业转换中脱颖而出。 (二)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职业体能要求需要中职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企业员工能否正常地开展工作,身体是前提和保障。企业员工能否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身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中职毕业生时,更多的是从企业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考虑,除了对专业技能和熟练程度提出要求外,也对招聘人员的职业体能素质提出比较具体

的要求。如航运要求游泳技能,电力要求攀爬能力,机械工程类要求身体力量等。可见,中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体能素质,因此,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和健身理论知识的教育更加迫切,特别是采用与职业相关的实用体育技能和健身手段的教学就显得尤为紧迫,这对中职体育教学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三)社会发展要求中职体育教学必须改革创新 社会适应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适应力最重要的就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涉及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体育教育就要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上起到作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向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需要。 二、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坚持安全、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 中职体育教学要坚持安全、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使学生体质、体育能力、体育意识、身心健康都得到健康发展。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把所学习专业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和规范的技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和锻炼,形成良好的个性,并能始终贯穿于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成为从事职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 因此,无论推行何种教学的改革创新,都要求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二)总学时安排 总学时72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员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表现的条件,原因和培养策略,会接触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有关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讨论的对象,但本课程是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其视点与有关的教育课程不同. 二、基本要求 (一)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认识,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要注意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及教育问题结合起来. 课程的难点是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习的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掌握学前儿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 在针对传统教育发展过程中,通常以应试教育为主以及在教学模式上为“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而在新时代的发展情况下,在教育教学上要不断培养学的创新能力朝着素质教育为核心。所以,在针对初中体育课程教改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以便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发展教学任务。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提倡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 在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下,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使学生不断去接触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最终使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全面教学水平提高,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开发学生自身内在潜质的发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模式、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全面的素质教学标准。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提倡兴趣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由于对于初中学生自身

的年龄和心理成熟特征对学习知识都有着较高的兴趣浓度,所以在充分根据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特征不但开发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去假设、去探索、去创新,提倡兴趣教学,不断开发学生自身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推广。 而在兴趣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首先,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等等形式才能更好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大胆质疑,大胆的假设以及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有,在培养学生自身兴趣教学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充分实现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情感交流逐步疏导学生情感空间,全面发展学生自身的体育修养。 最后,针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优劣情况,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对于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的素质情况以及自身的天赋,不断进行有效的引导对学生进行培养,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和缺点不断鼓励学生去更好的创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以便使学生在对体育事业的学习和实践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2-07-06T10:58:23.4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8月总第62期供稿作者:◆朱波 [导读] 学校工作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朱波山东阳信县职业中专学校2518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点,本文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特点和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五育之首,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把德育教育寓各科教学当中,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的教学过程。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体育教学对于思想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运用合适的教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 一、结合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中学生必须遵守的措施和制度,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职生的学生随意性强、控制力差,迟到是家常便饭,所以教学中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考勤和考核制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必须自觉接受,努力做好,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同时,对遵守课堂常规的学生进行表扬,反之则批评指正。通过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 二、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思想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巧妙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身体练习中得到快乐和教育。例如:通过中长跑教学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因为长跑过程中的“极点”现象,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生只有在练习中闯过“极点”出现“第二次呼吸”,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有可能产生,并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反之,会起到消退意志的作用;又如接力跑,它是一个集体项目。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领会到接力跑只靠一个学生的努力是不行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利用接力跑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还有,利用体操和跳跃项目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利用球类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又如,舞蹈、韵律操能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体育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把德育教育融于体育的教学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合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合理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十分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原则与方法及其在各项教材上的运用,在进行课的组织时要同步研究教育的方法与措施。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通过队列队形的教学,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及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利用组织学生保养场地、送还器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再如:在球类教学中,适当增加一攻一防的双人练习或实战练习,变静态练习为动态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敢拼敢打不畏苦难的优良品质。这样把教学与教育融为一个统一体,在实践中互相促进同步发展,使学生在身体锻炼、运动技能的掌握中接受德育教育。 四、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由于学生多在室外学习,特别是在活动中学生的各种思想都能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偶发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不管是好的表现还是错误的倾向都要因势利导,及时开展表扬与批评,利用良好的集体舆论引导帮助学生抵制不良倾向。例如:在单、双杠或支撑跳跃教学中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惧怕心理,教师要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给予他们鼓励、帮助和引导,一旦出现转机,应立即给以表扬,并使其重复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巩固其勇敢坚强的意志。 五、加强体育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校工作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工作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我修养,用自己良好的形象来教育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在与学生的不断相互交往中对学生认识的方向、内容、方法、速度、水平以及个性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采取得力措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引导他们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转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真善美与假丑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总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把德育教育融于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去具体化、形象化的进行教育引导,才能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华师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简介

学前教育学专业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S0109020401004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与教育 课程英文名称: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学分: 3 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 Human Development: Facts or Theory? 探讨儿童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理论与事实的关系、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研究与应用(尤其是教育)的关系。 2 Historical Roots of Human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儿童发展关键性理论及概念,包括遗传决定和环境决定、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主动性和被动性、规律性和差异性、情境性和普遍性的历史渊源及变迁。 3 Philosophical Models of Development 有关发展的几个主要哲学模型的介绍及有关讨论。 4 The 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 Implications of the Question How? 集中探讨有关儿童发展遗传决定和环境决定的争议、哲学基础、教育思想及影响等。 5 The Continuity–Discontinuity Issue 集中探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有关争议。 6 Preformationism, Locke, and Rousseau/ Gesell’s Maturational Theory 洛克与卢梭早期学说里的胚胎中预存说以及格塞尔的成熟理论。 7 Ethological Theories: Darwin, Lorenz and Tinbergen, and Bowlby and Ainsworth 达尔文、洛伦兹、亭柏根、包尔比和安斯沃思的动物行为学理论。 8 Learning Theory: Pavlov, Watson, and Skinner/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巴夫洛夫、华生与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9 Nature Approaches to Human Development: Behavioral Genetics and Sociobiology 介绍行为基因学的有关思想背景及理论观点。通过社会生物学这一概念,介绍发展的遗传决定思想的近期发展。 10 Stage Theories of Development:Piage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发展的阶段理论及观点的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1 The Differential Approach and Erick son’s Eight Stages of Life 发展的差异理论及观点的介绍,艾里克森之生命八个周期。 12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Jung’s Theory of Adulthood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 心理健康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 社会适应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7. 职业素质 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如何对初中体育进行创新教育

如何对初中体育进行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19-01-09T11:28:26.54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作者:李俊峰[导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体育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李俊峰(陕西省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陕西岐山 7224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体育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体育学科来讲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特征;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2-065-01 1.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 1.2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1.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就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 2.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3.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3.1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2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3.3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