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中英文专业词

水文学原理中英文专业词
水文学原理中英文专业词

水文学原理Principle of hydrology

Chapter 1 绪论

绪论:introduction

大气圈(aer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岩石圈(lith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

人类圈(anthroposphere)

中国四大水问题(four major water issues in China)

水多(more):洪水(floods) 水少(less):干旱(droughts)

水浑(turbid):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es) 水脏(dirty):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水平/垂直结构(horizontal/vertical structure)

河流学(potamology/river hydrology) 湖沼学(limnology/lake hydrology) 水库(reservoir)

冰川水文学(glacier hydrology) 地下水水文学(groundwater hydrology)

水文气象学(hydrometeorology) 积云(cumulus) 河口水文学(estuary hydrology)

流域水文学(basin hydrology) 全球水文学(global hydrology)

水文学中得环境同位素(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hydrology)

Chapter 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海洋蓄水(water storage in oceans) 蒸发(evaporation)凝结(condensation)

大气蓄水(water storage in the atmosphere)冰雪蓄水(water storage in ice and snow)

降水(precipitation)散发(transpiration)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

升华(sublimation) 凝华(desublimation)地表径流(surface/direct runoff)

融雪径流(snow melt runoff to streams)河川径流(streamflow)泉水(spring)

淡水储存(freshwater storage) 下渗(infiltration)地下水出流(groundwater discharge)

地下水储存(groundwater storage)大/中/小尺度(macro-scale/mesoscale/microscale)

开放/封闭系统(open/closed system)截留(interception)洼地储蓄(depression storage)

地下径流(groundflow)壤中流(interflow)总水量(total water)海洋/大陆(oceans/continent)

咸水/淡水(saline/fresh water) 沼泽(marish)大气水(atmospheric water)

生物水(biological water)土壤水(soil water)

Chapter 3 流域与水系

流域与水系:Watershed & Drainage Networks

Part 1 基本概念

分水线(watershed divide) 闭合流域(closed watershed)

非闭合流域(unclosed watershed) 水系(Drainage Networks)

羽毛状水系(Elongated shape) 平行状水系(fan shape)

混合状水系(mixed shape) 坡地(Slope) 倾斜面(inclined plane) 收敛曲面(Convergent Camber) 发散曲面(Divergent Camber

流域基本单元(Unit)

P art 2 水系得地貌特征

河源(headwater) 节点(node) 出口(outlet)

外链(External links) 内链(Internal links) 干流(main river)

支流(tributary river) Strahler分级法河流长度(stream length)

河数定律(the law of stream numbers) 河长定律(the law of stream lengths) 链长度(Link Length) 横断面(Cross section) 纵断面(longitudinal section)

大断面(flood cross-section) 弯曲率(Sinuosity)

河底比降(Slope of stream bed)

Part 3 流域得地貌特征

流域形状(Shape of watershed) 流域坡度(Slope of watershed)

流域面积及面积定律(Drainage area and the law of drainage areas)

流域长度与宽度(Width and length of watershed) 形态因子(Shape factor)

圆度(Circularity ratio) 伸长比(Elongation ratio)

河网密度与河道维持常数(Drainage density & constant of channel maintenance)

河流频度与链频度(Stream frequency & link frequency)

面积--河长曲线(Drainage area-stream length curve )

高程曲线(Elevation curve)

Chapter 4 降水

降水(Precipitation)

Part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Precipitation elements &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降雨得基本要素(Rainfall Elements) 降雨量(深) Rainfall (depth)

降雨历时(Rainfall duration) 降雨强度(Rainfall intensity)

降雨面积(Rainfall area) 暴雨中心(Storm center)

降雨强度与历时曲线(Rainfall intensity-duration curve)

降雨深与面积关系曲线(Rainfall depth-area curve)

降雨深与面积与历时关系曲线(Rainfall depth-area-duration curve)

Part 2 降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Types of rainfall and Affecting factors)

气旋雨(Cyclonic rain) 对流雨(Convectional/Convective rain) 台风雨(Typhoons/Hurricanes) 地形雨(Orographic rain)

锋面雨(Frontal rain) 非锋面雨(Non-frontal rain)

Part 3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 of Average rainfall over an area)

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ethod) 泰森多边形法(Thiessen polygon method) 等雨量线法(Isohyetal method) 距离平方倒数法(Inverse distance-squared method) 雷达测雨(Radar measurement of rainfall) 卫星测雨(Satellitic measurement of rainfall) Part4 降雨资料得检验(Test of rainfall data)

Chapter 5 土壤水

土壤水(Soil Water) 水文循环(Hydrologic Cycle) 土壤颗粒(soil particles)

过滤(leach) 蒸发(evaporation) 蒸发,散发(transpiration) 水分(moisture)

Part 1土壤得质地结构及“三相”关系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粘粒(clay) 粉粒(silt) 砂粒(sand) 土壤结构(Soil configuration) 土壤中得“三相”关系(Three phases within a soil) 固体(Solids) 液体(Liquids) 空气(Vapor)

固体密度(solid density) 干容重(Dry bulk density) 孔隙度(Porosity)质量含水率(Gravimetric water content) 容积含水率(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饱与度(the degree of saturation) 充气孔隙度(Aeration porosity) 孔隙比(V oid ratio)

Part 2土壤水得存在形态

土壤水作用力(Forces governing soil water) 分子力(Molecular force)

毛管力(Capillary force) 粘着力(Adhesion) 粘结力(Cohesion) 重力(Gravitational force) 土壤水类型(Soil water classification) 束缚水(bound water) 吸湿水(Hygroscopic Water) 膜状水(Film water) 毛管上升水(Ascending water in capillary tube) 渗透重力水(percolating water) 毛管悬着水(Suspended capillary water) sustained gravitational water(支持重力水) 土壤水分常数(Soil water constants) 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 Saturation(饱与状态)

Part 3土壤水得能量状态

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 影响因素(Affect the factors) 土壤水分特性曲线(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Chapter 6 下渗

下渗: Infiltration

Part 1 引言(Introduction)

土壤水分剖面(soil moisture profile) 下渗(infiltration)

下渗率(infiltration intensity) 下渗容量(infiltration capacity)

下渗曲线(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 累积下渗曲线(accumulative 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 下渗机理(mechanism of infiltration)

Part 2 非饱与下渗理论( ) 下渗方程得导出(deduction of infiltration equation)

忽略重力作用得下渗方程得解(solution under gravity neglected)

完全下渗方程得解(solution under whole condition)

Part 3饱与下渗理论( ) 基本方程得建立establishment of basic equation

下渗曲线得导出(deduction of infiltration curve)

Chapter 7 蒸发与散发

蒸发与散发(Evaporation & Transpiration)

Part 1蒸发现象及其控制条件(evaporation and control conditions)

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 蒸发潜热(heat of vaporization) 蒸发率(evaporation rate) 凝结潜热(condensation latent)

蒸发能力(evaporation capacity) 蒸发分类classification of evaporation 控制蒸发率得条件controlling conditions for evaporation 动力条件(dynamic) 气象条件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供水条件(water supply) Part 2 水面蒸发(water surface evaporation)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气压(air pressure) 风速(wind velocity) 温度(temperature) 湿度(humidity) 水面大小(water surface area) 水面形状(shape of water body) 水深(water depth) 水质(water quality) 理论方法(theoretical method) 热量平衡法(heat balance method) 空气动力学法(aerodynamic method) 混合法(mixed method) 水量平衡法(water balance method) 经验公式(empirical equation) 器测法( instrument-measurement method )

水面蒸发得时空分布特点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Part 3 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过程(soil water evaporation processes)

土壤蒸发规律(soil water evaporation rules)

Part 4 植物散发

散发现象(phenomena of plant transpiration) 植物散发规律(plant transpiration rules) 植物散发得确定(determination of transpiration)

Part 5 流域蒸散发(watershed evapotranspiration)

上层(Upper Layer) 下层(Lower Layer) 深层(Deep Layer)

Chapter 8 产流机制

产流机制:mechanism of runoff generation

径流(Runoff) 径流形成过程(Rainfall-Runoff Process)

径流深(Runoff Depth) 径流量得时程分配(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

Part 1包气带及其结构(Aeration (vadose) zone and its structure)

包气带与饱水带(aeration zone or vadose zone and Saturdayed zone)

特殊包气带(Special aeration zone)

三相系统(three-phase system(liquid, gaseous,solid))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包气带结构(The structure of aeration zone)

高寒地带得包气带(aeration zone in a high and cold area)

Part 2包气带得水分动态及对降雨得再分配作用(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aeration zone and its roles in partitioning rainfall)

A、包气带水分动态(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aeration zone)

包气带水分得增长(Soil moisture increase in aeration zone)

包气带水分得消退(Recession of soil moisture in aeration zone)

B、包气带对降雨得再分配作用(The role of aeration zone in redistributing rainfall)

筛子(sieve) 门槛(threshold)

C、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式(Water balance equation for aeration zone)

Part 3 产流得物理条件(Physical conditions for runoff generation)

超渗地面径流(Hortonian overland flow) (Rainfall excess)

壤中水径流产流(through flow / subsurface flow / interflow)

饱与地面径流条件(saturated overland flow)

回归流(return flow)

Part 4 基本产流模式(Basic modes of runoff generation)

Chapter 9 地表水流

地表水流:surface flow

Part 1 洪水波得形成及传播(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flood wave)

A、洪水波运动(movement wave)

a、几何特征(geomtric characteristics)

波体(main body of flood wave) 波高(wave height) 波长(wave length)

b、附加比降(additional slope)

c、相应流量与相应水位(Corresponding discharge (water levels, stages) )

d、波速(wave velocity)

e、坦化(attenuation) 扭曲(distortion)

B、洪水运动得水力学描述(Hydraulic description of flood wave movement)

圣维南方程组(Saint-Venant Equations)

连续方程(Continuity equation or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

动力方程(Momentum equation)

C、洪水波得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lood wave)

空间惯性迁移惯性项(convective inertia term) 重力(gravity)

时间惯性力局地惯性项(local inertia term) 压力(pressure ) 阻力(friction)

D、运动波(Kinematic wave)

E、扩散波(Diffusion wave)

Part 2(Storage theory & storage equation)

A、河槽调节作用与河段水量平衡方程(Storage effects of a river channel and water balance

equation for a reach)

蓄满产流(Runoff gener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

超渗产流(Runoff gener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

B、槽蓄方程(Storage equation)

C、洪水波运动得水文学方法(Hydrological method of flood wave movement

D 、特征河长(Characteristic river length)

F、槽蓄曲线得特性(Nature of Storage-discharge curve)

Chapter 10 洪水演算

洪水演算(Flood Routing)

Part 1 引言(Introduction)

具有物理基础得洪水演算法(Physically-based flood routing method)

质量守恒(mass conservation) 动量守恒(momentum conservation) Part 2 线性扩散波演算法(Linear diffusion wave routing method)

定解问题得构成(position of solution problems) 基本解(Basic solution) 出流过程得计算(Derivation of outflow hydrograph) 扩散波(Diffusion wave) 入流过程(Processing of inflow hydrograph) 稳定流(Steady flow) 参数得确定(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卷积公式(Convolution formula)上断面洪水过程(inflow hydrograph at upper section)

半无限长,自由下边界(semi—infinite long, free lower boundary)

简单入流过程(Simple inflow hydrograph) 单位入流过程(Unit Inflow hydrograph) 单位矩形入流过程(Unit Rectangular Pulse Input)

单位瞬时脉冲入流(Unit instantaneous Pulse Input)

入流过程离散化(Discretizing inflow hydrograph) 汇流曲线(flow concentration curve) Part 3 线性特征河长演算法(Linear characteristic length routing method) 描述洪水波运动得基本微分方程式(Bas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flood wave movement)

汇流曲线得确定(Determination of flow concentration curve)

Part 4 线性运动波演算法(Linear kinematic wave routing method)

运动波差分方程得建立(Difference equation of kinematic wave)

数值扩散得概念(Numerical diffusion) 连续演算问题(successive routing) 汇流系数得计算(Calculation of flow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泰勒公式(Taylor formula) 汇流系数(flow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Chapter 11 流域产流

流域产流:Watershed Runoff Generation/Production

Part 1 引言(Introduction)

径流(Runoff) 径流形成过程(Rainfall-Runoff Process)

径流深(Runoff Depth) 径流量得时程分配(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

Part 2流域产流面积得变化(Variations in runoff producing area)

A、现象及原因(Phenomena & Causes)

蓄满产流(Runoff gener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

超渗产流(Runoff gener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

B、蓄满产流条件下总径流得产流面积变化(Variations in the runoff producing area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

蓄水容量曲线(Watershed Capacity Curve)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Watershed water capacity curve)

在降雨空间分布均匀得情况下(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s even)

C、超渗产流地面径流产流面积变化(Variations in the runoff producing area of surface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

Part 3 蓄满产流得流域产流量得计算(putation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

总径流量得计算(putation of total runoff)

径流成分得划分(Separation of runoff ponents)

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情况(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being uneven)

Part 4超渗产流得流域产流量计算(putation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

Chapter 12 流域汇流

流域汇流: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Part 1 基本概念及数学描述Basic Concepts and 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A、流域汇流得路径Watershed flow paths

几何路径(Geometric paths) 状态路径(State paths)

B、流域汇流时间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

平均流域汇流时间(Average 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

最大流域汇流时间(Maximum 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

C、径流成因公式Formula for puting the discharge at the watershed outlet

D、流域调蓄作用Watershed storage effects

Part 2流域汇流系统分析Analysis of 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system 基于流域调蓄作用得流域汇流系统得数学表达式

(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of storage-effect-based watershed flow system)

流域瞬时单位线(Watershed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

卷积公式(Convolution formula)

流域单位线得识别(Determination of unit hydrograph)

Part 3面积—时间曲线Time-area histogram

等流时线与等流时面积(Isochrones and Inter-isochrone areas)

等流时线法(Isochrones Method)

Part 4概念性流域汇流模型Conceptual 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models 概念性元件(Conceptual ponents)

“渠道”型(Canal type) b、“水库”型(Reservoir type)

概念性元件得组合及其瞬时单位线(bination of conceptual pon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

水文学原理 考点

水文学原理考试要点 第一章绪论 1、水文现象的特点:1.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2.地区上的相似 性和特殊性。 第二章河流与流域 1、概念: 流域:汇集到地面水流和地下水流的区域称为流域 流域面积:指河口断面以上地面分水线包围的面积 水系:由干流及其全部支流组成的脉络相通的网状系统 闭合流域:当流域的地面、地下水分数线重合,河流下切比较深,流域上降水产生的地面、地下水流能够全部经过流域出口断面 时称为闭合流域。 非闭合流域:由于地面、地下分水线不一致,或者因喝到下切过 浅,流域出口断面流出的水流并非完全是由流域上降水产生的 水流时。 第三章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1、水文循环的概念: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 作用下,通过这种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 径流等形式的往复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 径流 2、水文循环的分类: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

3、水量平衡原理:对任何区域(或水体)、在任一时段内,其输入 的水量和输出的水量只差等于其需水量的变化量 并会应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第四章降水 1、降水的成因分类:1。锋面雨2。气旋雨3。对流雨4.地 形雨 降水三要素:一点(或面上)的降雨量、降水历时与降水强度2、降水强度过程线: 累积降雨过程线 3、流域面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并比较几种常用的基本方法(算 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距离平方倒数法)的优缺点; 4、掌握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面平均降水量。 第五章土壤水 1、土壤水的分类: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 2、土壤水分常数:1.土壤水分常数用来表征土壤水分形态和运动 特征。2.不同形态的水反映了土壤不同的持水量,这种关系通常用一些土壤含水量的特征数值来表示。 3、土水势的总势:总水势只有大小无方向,而而水势梯度则是向 量,总水势增加的方向为正,每种物质都要力图达到与其周围平衡的趋势,因此,水总是从总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总水势低的地方,且水流运动的方向总是与水势梯度的方向相反。

水文学原理考试题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 《水文学原理》课程卷一 专业年级:命题教师:王双银审题教师: 考生姓名:学号:考试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水文循环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降水的基本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常用的区域(流域)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土壤中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_________________,它是将土壤 水划分为土壤持水量和向下渗透水分的“门槛”。 6.在饱和土壤中,由于____________为零,故总势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和。 7.在下渗过程中,土壤水分剖面可以从上向下依次划分为四个有明显区别的水分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壤中水径流产生的物理条件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试述土壤蒸发过程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试述天然情况下的降雨入渗过程。 3.什么是流域蓄水容量曲线?它有什么特点? 4.试用流域下渗容量分配曲线分析超渗产流的产流面积变化的特点。 5.霍顿产流理论的基础是包气带的“筛子”作用和“门槛”作用,试述其均质包气带 产流的物理条件。 三、计算题(共30分) 1.已知某河段的S-曲线如表1所示,上断面有一入流过程如表2所示,试按单位线 法推求相应的下断面出流过程。(20分)

南京大学水文学原理复习2014版

水文学原理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简述水文学的研究任务。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 水文学是地球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存在于大气层中、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各种形态水在水量和水质上的运动、变化、分布,以及与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2、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风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相似性:有些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或离海洋远近等)相似,气候与地理条件相似,因而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所谓地带性。 特殊性:不同流域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侯条件相似,但由于下垫面条件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水文变化规律。 3、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遥感技术、核技术等新的研究方法近些年也在被使用。 成因分析法:按基本站网或室内外实验资料,从具体实际出发,研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揭示水文现象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寻求其成因规律及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水文现象各要素与影响各要素变化的定性和定量关系,确定性的水文模型也属此类方法。 数理统计法:基于水文现象特征值的出现具有随机性,以概率理论为基础,根据长期的水文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或对主要水文现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求出一定得经验关系以供应用,也是另一种统计规律。随机模型即属此类方法。 地理综合法:从气侯要素及其他景观要素的分布具有地区性得特点出发,求出各测站水文要素的分类地区特征值,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等,以分析水文现象的地区特征,揭示水文地区规律。 第二章自然界的水 4、全球水资源总量是多少。 水在地理圈中的存在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地面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四大部分。 广义的水资源概念:地球上一切形式的水。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108km3。 狭义的水资源概念:每年可更新和恢复的那部分动态淡水量。全球每年的水资源量约为4.7万立方公里。

水文学原理-中英文专业词

水文学原理Principle of hydrology Chapter 1 绪论 绪论:introduction 大气圈(aer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岩石圈(lith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 人类圈(anthroposphere) 中国四大水问题(four major water issues in China) 水多(more):洪水(floods)水少(less):干旱(droughts) 水浑(turbid):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es)水脏(dirty):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水平/垂直结构(horizontal/vertical structure) 河流学(potamology/river hydrology) 湖沼学(limnology/lake hydrology) 水库(reservoir) 冰川水文学(glacier hydrology) 地下水水文学(groundwater hydrology) 水文气象学(hydrometeorology) 积云(cumulus) 河口水文学(estuary hydrology) 流域水文学(basin hydrology) 全球水文学(global hydrology) 水文学中的环境同位素(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hydrology) Chapter 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海洋蓄水(water storage in oceans) 蒸发(evaporation)凝结(condensation) 大气蓄水(water storage in the atmosphere)冰雪蓄水(water storage in ice and snow) 降水(precipitation)散发(transpiration)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 升华(sublimation)凝华(desublimation)地表径流(surface/direct runoff) 融雪径流(snow melt runoff to streams)河川径流(streamflow)泉水(spring) 淡水储存(freshwater storage)下渗(infiltration)地下水出流(groundwater discharge) 地下水储存(groundwater storage)大/中/小尺度(macro-scale/mesoscale/microscale) 开放/封闭系统(open/closed system)截留(interception)洼地储蓄(depression storage) 地下径流(groundflow)壤中流(interflow)总水量(total water)海洋/大陆(oceans/continent)咸水/淡水(saline/fresh water)沼泽(marish)大气水(atmospheric water) 生物水(biological water)土壤水(soil water)

水文学原理复习

水文学原理复习 第一章 1、水文现象研究方法 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 第二章 1、河流组成 一条河流沿水流方向,自高向低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2、径流损失 雨期蒸发、植物截留、填洼和下渗损失 3、流域面积 流域分水线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积 4、径流 径流是由降水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汇集流动的水流5、径流模数 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值称为径流模数,以L/(s*km2) 6、净流系数 某一时段的径流深R与相应时段内的流域平均降雨深度P之比称为径流系数 第三章 1、降雨分类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冷锋、暖锋、静止锋、锢囚锋)、气旋雨(温带气旋雨、热带气旋雨) 2、降雨的观测 器测法、雷达测雨法、气象卫星云图 3、泰森多边形 具体做法为: 根据计算区域(沉域) 内的雨量站网,以雨量站为顶点 连接成若干个不嵌套的三角形, 并 尽可能使构成的三角形为锐角三角 形。然后对每个三角形求其重心(三 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之交点)。利用 这些三角形的重心,就可以将计算 区域(流域) 划分成若干个计算单元。 由图4-12可以看出,这样就能够保 证在每个计算单元的中心附近有一

个雨量站。如果假设这样得到的计算单元的降雨量分布是均匀的,并可用其中雨量站的实测雨量来代表,则根据式(4-9) 可导得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区域(流域) 平均雨量的公式为: 为流域内第i个雨量站的控制面积;F为流域总面积;为流域内地i个雨量站的雨量 第五章 1、土壤水分类 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支持毛管水、毛管悬着水)、重力水 2、田间持水量 指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毛管悬着水量 3、土壤含水量 表示一定量的土壤中所含有的水分数量 4、饱和含水量 指土壤中所有孔隙都被水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 5、土水势 在标准大气压下,从水池中吧单位质量的纯水从基准面上等温地和可逆地移动到土壤某一吸水点,使之成为土壤水是必须做的功 是总土水势;是基质势;是溶质势;是压力势;是重力势 6、对于描述土壤水运动来讲,应掌握以下要点。 1)一般可不考虑溶质势。 2) 在非饱和土壤中,土水势主要由基质势和重力势组成;而在饱和土壤中则只存在重力势和压力势。 3) 土水势只有大小而无方向。 4) 土水势梯度的方向规定为指向土水势增加的方向。 5) 土壤水总是从总土水势高的地方向低的方向运动,所以土壤水运动的方向与土水势梯度的方向相反。

水文学原理试卷A答案及评分标准(2013春)

2013 年 春季 学期 《水文学原理》课程考试试卷( A卷)答案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1.径流深、洪峰流量模数。 2.降水、下渗、蒸发、径流 3.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 4.大于0 5.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 6.流域蓄水容量 7.使河段蓄量与下断面出流量呈单值关系的河段长度 8.产流、汇流 9.基质势、重力 二、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分) 1、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毛管悬着水量。 2、线性系数:运算Φ[I(t)]、]满足叠加性和倍比性的系统。 3、下渗能力: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 4、单位线:在给定流域上,单位时段内均匀分布的单位地面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 线。 5、线性水库:蓄水量与出流量成正比关系的水库。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ACBDB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超渗产流模式有何特征,它与蓄满产流模式有何区别? 不管当地的土壤含水量是否达到田间持水量,只要降雨强度超过下渗强度就产生地面径流,称此为超渗产流。蓄满产流则是指一次降雨过程中,仅当包气带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且以后的有效降雨全部变为径流。 可见这两种产流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蓄满产流以包气带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即蓄满)作为产流的控制条件,而超渗产流则以降雨强度大过于当地的下渗能力作为产流的控制条件,而不管蓄满与否。 2、试述裸土蒸发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要求结合图形进行说明,图形上应标注相应的含水量特征值)。各阶段土壤蒸发的特点如下: 第一阶段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充分供给土壤表面蒸发,按土壤蒸发能力蒸发,蒸发只受气象条件影响;第二阶段,土壤土壤含水量介于毛管断裂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间,土壤蒸发率与土壤含水量大致成正比;第三阶段土壤土壤含水量降至毛管断裂含水量以下,毛管向土壤表面送水的机制完全破坏,水分只能以薄膜水或气态水的形式向地面移动,这一阶段土壤蒸发率很微小,气象条件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已不明显。

0河海大学水文学原理考研复习精编

《2014河海大学水文学原理考研复习精编》(含真题及答案) 《复习精编》是由昌明官方针对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河海大学专业课考试科目而推出的系列辅导用书。本精编根据: 五位一体,多管齐下,昌明老师与专业课权威老师强强联合共同编写的、针对2014年考研的精品专业课辅导材料。 一、昌明考研寄语 1、成功,除了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良好心态,还需要坚持和毅力。 2、不忘最初梦想,不弃任何努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二、适用专业与科目 1、适用专业: 水文水资源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专业学位) 水利水电学院:水灾害与水安全 2、适用科目: 811水文学原理 三、内容简介与价值

(1)考前必知:学校简介、学院概况、专业介绍、师资力量、就业情况、历年报录统计、学费与奖学金、住宿情况、其他常见问题。 (2)考试分析:考题难度分析、考试题型解析、考点章节分布、最新试题分析、考试展望等;复习之初即可对专业课有深度把握和宏观了解。 (3)复习提示:揭示各章节复习要点、总结各章节常见考查题型、提示各章节复习重难点与方法。 (4)知识框架图:构建章节主要考点框架、梳理全章主体内容与结构,可达到高屋建瓴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5)核心考点解析:去繁取精、高度浓缩初试参考书目各章节核心考点要点并进行详细展开解析、以星级多寡标注知识点重次要程度便于高效复习。强化冲刺阶段可直接脱离教材而仅使用核心考点解析进行理解和背记,复习效率和效果将比直接复习教材高达5-10倍。该内容相当于笔记,但比笔记更权威、更系统、更全面、重难点也更分明。 (6)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反复研究近年真题,能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次要章节,能有效指明复习方向,并且往年真题也常常反复再考。该内容包含2007-2013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每一个题目不但包括详细答案解析,而且对考查重点进行了分析说明。 (7)备考方略:详细阐述考研各科目高分复习策略、推荐最有价值备考教辅和辅导班、汇总考生常用必备考研网站。

水文学原理复习

水文学原理复习 1、简述水文学的研究任务。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 水文学是地球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存在于大气层中、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各种形态水在水量和水质上的运动、变化、分布,以及与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2、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风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相似性:有些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或离海洋远近等)相似,气候与地理条件相似,因而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所谓地带性。 特殊性:不同流域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侯条件相似,但由于下垫面条件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水文变化规律。 3、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 成因分析法:按基本站网或室内外实验资料,从具体实际出发,研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揭示水文现象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寻求其成因规律及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水文现象各要素与影响各要素变化的定性和定量关系,确定性的水文模型也属此类方法。 数理统计法:基于水文现象特征值的出现具有随机性,以概率理论为基础,根据长期的水文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或对主要水文现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求出一定得经验关系以供应用,也是另一种统计规律。随机模型即属此类方法。 地理综合法:从气侯要素及其他景观要素的分布具有地区性得特点出发,求出各测站水文要素的分类地区特征值,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等,以分析水文现象的地区特征,揭示水文地区规律。 4、全球水资源总量是多少。 广义的水资源概念:地球上一切形式的水。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108km3。 狭义的水资源概念:每年可更新和恢复的那部分动态淡水量。全球每年的水资源量约为4.7万立方公里。 5、中国水资源及其特征。 降水总量:多年平均降水总量6. 2万亿m3,地区分布不均匀; 河川径流量: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地面蒸发返回大气,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 .7万亿m3;

水文学原理

名词解释: 1 下渗容量分配曲线:以地面下渗容量fp为纵坐标,以小于等于该地面下渗容量所占的流域面积比重为横坐标,则所得的曲线称为流域下渗容量分配曲线。 2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以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壤含水量w’m为纵坐标,以小于等于该W’m所占的流域面积比重a为横坐标,则所得到的曲线称为流域蓄水容量曲线。 3 最大流域汇流时间:流域中最长路径的水质点流到出口断面的时间。 4平均流域汇流时间: 5 等流时线:是在流域上勾绘的一组等值线,每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水质点,将同时到达出流断面。两条等流时线间的面积称为等流时面积 6 等流时面积:是在流域上勾绘的一组等值线,每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水质点,将同时到达出流断面。两条等流时线间的面积称为等流时面积 7 流域面积:在地形图上定出流域(地面)分水线,然后量出它所包围的面积。 8 最大吸湿量: 9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田间持水量。 10 下渗容量:当土壤表面水分供应充足时,此时的下渗率称为下渗能力,下渗能力也称下渗容量。 11 下渗曲线:是干燥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流域下渗能力过程线。 12 特征河长:就是使下断面由水位引起的?Q正好与由附加比降引起的?Q抵消时的河长。 13 流域瞬时单位线: 14 流域单位线:在给定的流域下,单位时段内均匀分布的单位地面(直接)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直接)径流过程线,称为单位线。 15 径流系数:任意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同时段内降水深度P之比。公式α=R/P 简答: 1、下渗过程中土壤水分剖面的变化如何? 2、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面积变化有何特点? (1)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产流面积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2)产流面积的大小与降雨强度和初始土壤含水量有关; (3)一次降雨过程中,全流域超渗产流与局部流域超渗产流可能是交替出现的。 3、蓄满产流的产流面积变化有何特点? 当W0=0时: (1)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增加,产流面积不断增大。 (2)产流面积的变化与降雨强度无关。 (3)全流域发生蓄满产流的条件是∑(P-E) ≥Wmm’。

水文学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第十章 洪水波的分类、运动特征及波速河段蓄槽原理和蓄槽方程四种简单入流及其出流过程洪水波及圣维南方程组洪水波特征河长演算 细点:洪水波变形洪水波运动方程河段蓄泄方程特征河长及其求算四种单位入流及其出流过程线任意入流过程的矩形离散化河段汇流系数求算河段特征河长洪水演算 洪水波特征:洪水波两类变形特点圣维南方程组(连续与运动方程) 洪水波的四种分类(运动方程中要素的取舍)及其实际对应的河道及水流情形 山区大比降河床河流洪水运动特性及波速深大水库入库洪水惯性波的运动特性 河段洪水演算:蓄泄方程,河床调蓄洪水的原理三种基本的槽蓄关系曲线特征河长假设与特征河长河段特点四种单位入流的数学表达式瞬时单位线的概念与表达式、积分意义四种单位入流的出流过程之间的关系任意连续入流的矩形入流逼近第十一章 流域汇流过程地面径流成因公式流域汇流系统分析 流域汇流计算:汇流计算途径汇流时间地面径流成因公式(卷积公式)、汇流曲线流域汇流系统特性(线性时不变系统)经验单位线(时段单位线)及流域汇流计算纳什利用流域汇流瞬时单位线进行流域汇流计算的思 掌握内容等流时线概念(等流时快概念)用图形直观推导地面径流成因公式流域汇流曲线的种类:线性时不变流域汇流系统的特性(线性系统表达式)经验单位线(或称为时段单位线)瞬时单位线利用经验单位线推流计算(公式及计算过程)利用瞬时单位线进行流域汇流计算的思路(或思想)两种流域汇流计算途径的差异影响流域汇流的因素 第九章流域产流 掌握内容蓄水容量与田间含水量如何理解蓄水容量曲线概念流域内可以蓄满产流的包气带总面积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蓄满产流的内在意义及蓄水容量曲线的特点抛物线形与指数线性蓄水容量曲线 第八章产流机制 包气带水量平衡要素构成及平衡方程产流机制的发展历程霍顿产流机制的核心论点四种径流成分的产流机制九种产流类型的组合两种产流模式 第一章水量平衡与水循环 水循环概念水循环的动力水文现象大循环及两种小循环概念水量平衡原理和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第二章径流表示与径流情势 径流定义及其类型径流表示方法:流量、径流量、径流深、径流模数、径流系数 净雨的定义(形成)及其含义一次降雨形成的典型流量过程线的径流成分来源及概念河川径流情势概念反映径流年内分配特征的两个指标及其意义反映径流年际变化的两个指标及其意义 第三、四章重点——降水要素及计算 降水要素及时空分布特征面降水量计算方法降雨资料的分析与插补——双累计曲线降水截留概念及植物对降雨的截留过程特点。 第五章土壤水 土壤水分常数的基本概念土壤水受力分析,毛细现象机理为何引入土水势概念,土水势为何为负值土水势的构成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流连续方程 第六章下渗

水文学原理必背知识点打印版

绪论 一、水文学简史 英文Hydrology,来源于拉丁语,―水的知识‖。 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1. 萌芽期(公元1600年之前) 2. 奠基时期(公元1600-1900年) 3. 实践时期(1900-1950年) 4. 现代化时期(1950年- ) 一、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2.空间变化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二、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 成因分析法 以质量守恒、能量(动量)守恒等定理为基础,揭示水文现象运动变化的机理、 规律。 数理统计法 水文现象具有随机性,从而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 地理综合法 水文现象具有地区性,从而通过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揭示水文特征值的地区规律。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 水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海洋→大气→大陆→海洋(纵向+横向) 小循环:海洋→大气→海洋(海洋小循环) 大陆→大气→大陆(内陆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规律 1)海洋的蒸发量多于降水量; 2)大陆的降水量多于蒸发量; 3)大陆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 4)大陆内流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等。 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1、调节气候; 2、塑造了地球表面; 3、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 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水资源问题 原因 1)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匀; 2)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适应; 3)水环境污染; 4)水资源浪费。 对策 1)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 2)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 3)节约用水。9

水文学原理整理

1、全球发生水文循环的主要原因: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外因:地心引力、太阳辐射。 2、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 ①气象因素; ②自然地理条件; ③地理位置; ④人类活动。 3、我国水文的循环路径: ①太平洋水文循环; ②印度洋水文循环; ③内陆水文循环; ④北冰洋水文循环; ⑤鄂霍次克海水文循环。 4、地球上的地理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5、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影响: 1)水文循环中的两个重要环节:①空中水汽输送(间接影响);②地面径流(直接影响)。人类活动不仅该表了水循环过程中的数量,也改变了水的质量,即水的物理化学性质。2)水利工程影响。3)跨流域的调水工程。 6、水系特征: ①羽状水系:对应的暴雨洪水过程较平缓,洪水历时长。 ②扇形水系:汇流时间短,洪水表现为陡涨陡落,洪水历时短。 ③混合水系:介于两者之间。 7、降水要素: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降水面积;暴雨中心。 8、降水表示方法:降水过程线;降水累计曲线;等雨量线;降水特性综合曲线(a.雨强-历时曲线;b.降雨深-面积关系曲线;c.降雨深与面积和历时关系曲线)。 9、降雨三要素:水汽、上升运动、冷却凝结。 10、影响降雨的因素: ①地理位置; ②气旋,台风路径等气象因子; ③地形的影响; ④森林对降雨的影响; ⑤水体对降雨的影响; ⑥人类活动对降雨的影响; 11、流域面平均降雨量的计算: ①算术平均法:流域内各雨量站同期的降雨量相加,再除以雨量站数量后得到的值。 适用流域面积不大,地形起伏较小,雨量站分布均匀。 ②泰森多边形法(垂直平分法):适用于雨量站分布不均匀的地区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中视作固定不变,且假设站与站之间的雨量呈线性变化,与实际不符。 ③等雨量线法:根据各雨量站同时段观测的雨量绘制等雨量线,再确定出各相邻等雨量线之间的面积,利用公式算该时段的流域平均降雨量。 考虑了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理论较充分。缺点是对雨量站数量和代表性要求较高;每计算一个平均降雨量值必须绘制相应的等雨量线图,并计算相邻等雨量线的面积及其权重,工作量大。

水文学原理复习提纲

水文学复习提纲 使用说明: 本资料为NJU-GEO水文学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腊春版。 1、简述水文学的研究任务。 研究存在于大气层中、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各种形态水在水量和水质上的运动、变化、分布,以及与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2、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2、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3、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1.成因分析法 2.数理统计法 3.地理综合法 4、全球水资源总量是多少。 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108km3,其中海洋水为13.38×108km3,占地球总水量96.5% 5、中国水资源及其特征。 降水总量多年平均降水总量6.2万亿m3,地区分布不均匀;河川径流量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地面蒸发返回大气,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m3;土壤水通量土壤水通量4.2万亿m3,其中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地下水资源量全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 特征:(1)总量大,人均少(2)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3)年际年内变化大(4)生态环境用水问题突出。 6、什么是水危机。 水资源缺乏、水生态环境恶化和因缺水引发的冲突,是构成当代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水危机三大方面。 7、水文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进行的周而复始的变换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态的运动过程。又称“水分循环”、“水循环”。8、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水分大循环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子交换过程。由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被汽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降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部分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由于此水分交换广及及全球,故名大循环。 小循环:水分小循环是指陆地上的水分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前者又可称为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 9、简述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气象因素(如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人类活动(包括水利措施和农业措施等)地理位置 10、简述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1.直接影响气侯的变化 2.形成江河、湖、沼等水体及各种地貌 3.造成巨大的水利资源 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11、水量平衡。 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平衡。

水文学原理

第一章 1. 水文循环现象:水在太阳能和大气运动的驱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的茎叶面,通过蒸发或散发,以水汽的形式进入大气圈。在适当的条件下,大气圈中的水汽可以凝结成水滴,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当凝结的水滴大到能克服空气阻力时,就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我们把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开端”,也无明确的“终了”的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 2发生原因: 内因:水在常温下能实现“三态”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3影响水文循环的因素:气象因素:风向、温度、湿度等;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湿度等;人类活动:农业措施、水利措施等;地理位置 4.科学意义:1.形成各种地貌,塑造地球表面;2众多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地球上生命生生不息,能千秋万代延续下去;3.形成一切水文现象,调节气候;4提供巨大的水利资源,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具有再生性。 第二章 1.水量平衡原理: 针对一定长度的时间段,针对某一空间尺度 2全球水量平衡(陆地、海洋)

3. 流域水量平衡

4. 水土植被系统的水量平衡方程式 第三章 1. 流域 山峰、山脊、鞍部的连接线称分水线 流域: 地面分水线包围的区域 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重合的流域称为闭合流域; 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称为非闭合流域。

2.水系 流域中大大小小河道交汇形成的树枝状或网状结构称为水系 3.坡地: 流域中除水系以外的部分称为坡地 4 Strahler分级 (1)直接发源于河源的小河流为一级河流; (2)两条同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的河流级别比原来高一级(ω*ω= ω+1 ); (3)两条不同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的河流的级别为两条河流中的较高(ω*n=n,n>ω); (4)整个河网中所有河流的级别的最大值取为整个河网的级别,也称流域级别。 5霍顿三大定律 河数定律 何长定律 比降定律 6.地形地貌与洪水关系 第四章 1降雨(水)基本要素 降雨量(深):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点或某一面积上的总雨量,用深度表示,以mm计。 降雨历时:降雨从某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降雨历时;一次降雨从开

水文学原理

1.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1.考察法 2.成因分析法 3.地理综合法 4.数理统 计法5.长期观测法 2. 水文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1.多学科交叉渗透2.通过水文实验 揭示水文规律3.通过流域水文模型探索水文现象4.确定性与随机性研究方法相结合 3. 水文循环:指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 下,通过不断的蒸发、凝结、水汽输送、降落、下神、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循环王府放入过程成为水文循环。 4. 水文循环的三种尺度:全球水文循环2.流域水文循环3.水-土-植 系统水文循环 5. 水量平衡方程: 6. 流域:地面分水线包围的汇集降落在其中的雨水流至流域出口的 区域。 7. 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重合的流域。 8. 非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 9. 霍顿四大定律:1.霍顿分级法2.比降定律3河数定律4河长定律5霍 顿面积定律。 10. 扩散模型:由于它的基础是由忽略惯性项的圣维南方程组所导得 的扩散波方程。 11. 降雨强度:单位时间的降雨量 12. 降雨量:时段内降落到地面上一点或一定面积上的降雨总量。 13. 降雨的三要素:1.降雨历时2.降雨强度3.降雨面积 14. 降雨时间变化的表示方法:1.降雨量累积过程线和降雨强度过程 线2.时段降雨量柱状图 15. 区域平均雨量的计算方法:1.等雨量线法2.泰森多边形法3.算术 平均法4.距离平方倒数法 16. 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固体颗粒的主要粒径或粒径范围。 17. 砂砾、粉砾和粘砾

18. 土壤湿度: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情况 19. 1质量含水率2.容积含水率3.饱和度 20. 土壤水分的主要作用力: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作用 21. 吸湿、脱湿曲线 22. 下渗: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水平和垂直方向渗入土壤的现象 23. 下渗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土壤层面渗入到土壤的含水量 24. 下渗容量或下渗能力:如果供水条件充分大,则下渗率将达到同 初始土壤含水量和同土壤质地下渗容量的最大值 25. 下渗曲线:下渗容量岁时间的变化曲线 26. 累积下渗曲线:下渗曲线的积分曲线 27. 1.渗润阶段2.渗漏阶段3.渗透阶段 28. 从上而下:饱和带、水分传递带、湿润带和湿润锋 29. 下渗与降雨强度的关系:迈耶公式、华东水利学院公式 30. 影响蒸发的因素:1、土壤孔隙性2.地下水位3.温度梯度 31. 下渗经验公式:1霍顿公式2.霍尔坦公式3.考斯加柯夫公式 32. 植物散发: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经枝干输送后,水分从 叶面和枝干气孔逸出并进入大气的过程。 33. 植物散发的影响因素:1.植物的胜利条件2.气象条件 34. 流域蒸散发指:流域内所有蒸发面(水面、土壤表面、植物枝叶 面及潜水面)上的蒸发之和。 35. 河网汇流:在这一阶段,各种水源的径流汇集在一起,从低一级 河流汇入高一级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最后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 36. 路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合称 37. 包气带水分动态:指包气带中水分含量及水分剖面的增长和消退 过程。 38. 1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2.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 分配作用

水文学原理复习纲要

复习纲要 第一章绪论 水循环(或水文循环)、水循环动力 水文现象基本的四种类型(水循环涉及的四个基本环节) 水文现象(或水文循环)的特点(周期性、随机性、相似性、特殊性) 水量平衡原理及其通用公式(符号详细解释) 水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 第二章流域与水系 径流的定义、类型 径流表示方法:流量、径流量、径流深、径流模数、径流系数 净雨(产流量)的定义及其含义与类型 典型流量过程线的径流成分来源分析及过程分析 简述径流的形成过程(产流过程与汇流过程的概念) 河川径流情势(定义、年内变化特征的两个指标、年际变化的两个指标,Cv的意义) 第三四章降水及降水截留 降水及其表示方法 降水资料的合理性分析途径 双累积曲线法校正降水数据的适用条件 面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及其优缺点 降水截留的概念 第五章土壤水 土壤孔隙类型、重量含水量与体积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土壤基质 土壤水分存在形式及对应的受力状态分析 毛管水受到的毛细力是哪几种力综合作用而产生的?毛细上升水计算公式推导 5个土壤水分常数 田间持水量(最大毛管悬着水量)、土壤蓄(贮)水量与土壤蓄水容量之间的区别 土壤水势(土水势)的概念,土壤水势的构成,为何要在土壤水分移动研究中引入这个概念?不饱和土壤水的水势为何未负值?什么是纯水,纯水的水势为何为零? 达西定律、饱和渗透系数、水分扩散系数 推导土壤水流连续方程 饱和土壤水与非饱和土壤水的区别?(含水量、土水势构成、水分运移的主要驱动力、运动描述、达西表述形式)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吸力(或土壤张力) 饱和土壤水运动描述与不饱和土壤水运动描述 非饱和土壤水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方程(垂向理查兹方程) 第六章蒸发 下垫面概念、类型 蒸发、蒸腾、蒸散发、流域潜在蒸散发能力 土壤蒸发与水面蒸发的差异 饱和土壤蒸发的三个过程及其特点 单层与双层模式计算流域蒸发(计算公式、前提与假设)

830水文学原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水文学原理》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0 科目名称:水文学原理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水文学是一门论述地球系统中水的来源、运动、循环、水的时空分布、水与生态及环境的相互作用,水的社会属性,为洪涝、干旱、灾害的防治,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了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本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水文气象等科学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要求 理解水文现象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掌握降水特性及区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方法;掌握降水、下渗、蒸发等水文现象的物理规律,以及它们对产流的影响;掌握河流及流域特征、河流水情的变化特征;掌握产流、汇流的物理机制、计算方法;掌握河道洪水演算的方法。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了解水文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过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水文循环 1.了解水的密度、冰点和沸点、传热性、表面张力等奇异特性; 2.熟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的水分交换及相互影响; 3.掌握水文循环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分类; 4.了解水文循环的意义; 5.熟悉地球系统中水的储量;

6.掌握水量平衡原理,掌握水文平衡方程式及其不同的形式(水-土-植系统的水量平衡方程式、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以及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7.了解全球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可能影响。 第三章流域和水系 1. 掌握分水线、集水线、流域、流域面积、闭合流域、非闭合流域、水系、坡面、流域基本单元等基本概念; 2. 熟悉水系的拓扑结构里面的一些基本术语,如河源、节点、链等; 3. 掌握序列分析法基本原则; 4. 熟悉水系的一些几何性质,譬如横断面、河长、河段长、弯曲度、河底比降; 5. 掌握Horton发现的三个主要定律,河数定律、河长定律和面积定律; 6. 熟悉流域长度、宽度和形状以及河网密度、河道的维持常数、河流频度、链频度、面积- 河长曲线、高程曲线、流域坡度等基本概念。 第四章降水 1. 理解降水的定义,掌握降水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及降雨面积等降雨的基本要素,了解降雨时间变化的表示方法; 2. 熟悉降雨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区域或流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方法(等雨量线法、泰森多边形法、算术平均法和距离平方倒数法); 4.了解双累积曲线。 第五章土壤水 1. 熟悉土壤质地三角形; 2. 掌握土壤中的“三相”关系; 3. 掌握土壤水的作用力、土壤水的分类和土壤水分常数(最大稀释量、最大分子持水量、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了解土壤水分常数在水文中的意义; 4. 掌握水土势的分势和总势以及土壤水分特性曲线; 5. 掌握饱和和非饱和土壤的达西定律、土壤水运动的连续性方程以及理查兹(Richards)方程。 第六章下渗

水文学原理概念

水文循环: 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的水,在太阳辐射与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以蒸发、水气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等方式进行的往复交替的运动过程。亦称为水分循环、水循环。水文循环运动形式 运动形式:包括“五”种,有降水、蒸发、水汽输送、渗流、径流等。 大循环——则是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 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 形成降水落回地面, 再通过径流( 地表的及地下的)返回海洋的过程这种发生在海陆之间的循环过程称为大循环 小循环——是指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 又以降水形式落入海洋;或者由大陆表面( 包括陆地水体表面、土面及植物叶面等) 蒸发的水气, 仍以降水形式落回陆地表面。这种发生在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过程称 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 1、气象因素:风、温度、湿度等;在水文循环的环节中,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取决于气象条件,因此,气象因素对水文循环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 2、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主要通过蒸发和径流影响水文循环。蒸发比重大的地区,水文循环活跃,而径流比重大的地区,水文循环相对平稳。3、地理位置:一般而言,距离海洋越近,水文循环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弱。 4、人类活动: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等;人类的农业活动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条件间接影响水文循环各环节;另外,人类还通过兴建大坝、水库等径流调节工程,以及引水、调水工程等直接影响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意义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对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人类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 1、调节气候-它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通过蒸散发进入大气的水汽,是产生云、雨和闪电等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蒸发产生水汽,水汽凝结成雨(冰、雪),吸收或放出大最潜热。空气中的水汽含最直接影响气候的湿润或干燥,调节地面气候。 2、塑造了地球表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地球上生命生生不息。形成了沟溪、平原、岩溶等各种地貌。 3、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 水系形状对出口流量影响 ?对面积相同、水系形状不相同的流域,同样一场暴雨形成的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线明显不同。 ?平(扇)行状水系由于各支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同时性强,所以产生较尖瘦的洪水过程;羽毛状水系由于各支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时间相互错开,所以产生较矮胖的洪水过程;混合状水系产生的洪水过程则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3、河流分级 方法比较: 格雷夫利厄斯分级法:水系中河流越小,级数就越大,难以区分水系中的主流和支流,同样为1级的河流可能相差较大。 霍顿分级法:2级以上的河流均可以一直延伸到河源,但实际上它们的最上游都只具有1级河流的特征。 斯持拉勒法:不可能像霍顿分级法一样将2级以上河流都一直延伸到河源,因而总是将能通过全流域水量和泥沙量的河流作为水系中最高级的河流的。主要不足是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