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10篇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10篇

全文共计9537字【篇一】

最近在开始看一本书,书名是《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个只有几面之缘的朋友推荐的。目前我刚好看完整个书籍的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就忍不住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其中列举的故事:巴菲特结婚前,让苏珊自己决定怎么支配他们的积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购房,另一个是创业。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买房子,这样做显得更稳妥。因为创业的风险很高,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而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前者,所以现在的生活和大多数房奴一样悲惨。当我们在面临培训学习、人际交流、跳槽等机遇的问题往往力不从心。导致我们的个人能力、关系圈、升迁机会等远不及他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像股神巴菲特一样是成功的。但是购房作为一种稳妥了方式,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一个安定的居所,一个温馨的家。但是有没有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安定的居所,把我们局限在了这个狭小的地方,失去了与整个世界的亲密;就是这样一个家,没有亲密爱人,关心你的家人能温馨嘛?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在寻求一个依靠,得到我们想要的安全感。特别是很多女性朋友,也有类似的行为举止值得我们深思。诸如里以第一次加强恋爱的安全感、结婚来获取男人的安全感,以生孩子来巩固家庭的安全感......,最终的结果是怎样呢,大家可想而知。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赖男人,而男人就像手中紧握的沙子......。

所以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安全感不是别人能给与的,而是自己给与自己的。不要被面纱蒙住了我们的眼睛,任何事物多角度全析。

【篇二】

《拆掉思维里的墙》主要内容

《拆掉思维里的墙》经典语录 1.对于大多数刚走入社会的人来说,一套房子就能消灭一个梦想。 2.安全感不是拿回来,而是给回来的。 3.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往往是由于自己觉得没有学好的能力,或者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老人们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怎么做都没有年轻人做的好。但是没有人愿意说我很害怕,所以他们骗自己说,我根本不感兴趣! 4.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一点也不快乐?因为当他们有了钱之后才发现,钱根本不是他们想追求的。 5.坚持一定会成功吗?答案是错,这是成功学一贯的理念,如果坚持能成功的话,苦追刘德华的杨丽娟就会成为刘德华的老婆的。 6.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7.花费你的一部分过去,去购买一个未来。 8.别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别人眼中的光环。 9.你的潜能就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他,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信任他,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他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用的时候,他再也不会再来。 10.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他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11.一个成功的职业发展人士,十年后一个月的收入是十年前一年收入的十倍。12.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期待一个公司或者行业连续10年都有最快的发展,怎么可能呢?自我的快速发展,也许需要通过调整职业方向的方式来实现。而房贷却让我们不敢做任何的职业变动。 13.以今天的房价,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说,普通人买房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的前途和发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了。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 14.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是轻松拖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15.安全感绝对不是来自婚姻,如果你是抱着想要安全感而进入婚姻的话,这个婚姻80%会出现问题。 16.我没有一个人活下去的勇气,没有你我怎么办,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些天

我们如何思维读书心得

约翰·杜威的哲学与教育思想 杜威在基本哲学路线上继承了经验论传统。他把经验解释为超出物质和精神对立之外的中性的东西,既否定经验是客观对象的主观反映,也反对把经验看作是一种纯粹主观意识。在杜威看来,经验既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思想等一切心理意识的、主观的东西,也包括事物、事件及其特性等一切“客观”的东西。杜威否定思想、概念、理论等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而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它们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只要它们对实现目的有用或者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用,它们便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杜威非常重视教育和哲学的关系,甚至把哲学看作是“教育的普遍理论”、“广义的教育学说”。他认为,教育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而思想和学习是人用来适应生活要求的工具,人为了生活而思考,所以哲学也是一种生活工具。掌握生活工具要通过教育,教育好像是实验室。哲学的种种理论可以在其中经过一番试验,使之成为具体的。杜威一生的哲学活动从没有与其教育活动分开,他的教育活动也从没忘掉工具主义哲学。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首先来看一下书的基本内容吧,也供未读者有个基本的预览。本书共分为3大部分,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思维训练的一般性问题,包括思维的基本概念、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思维训练的社会、自然和智力条件。第二部分可以概括为思维训练的性质及成长,主要是思维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过程,也可以成为逻辑元素。包括完整思维过程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意义、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科学思维和经验思维。其中,意义被给予了较大的篇幅阐述。第三部分可以概括为如何训练思维,从活动、语言、观察、讲课进行了阐释,并得出了一般性的结论。? 本书是我6月份以来所认真阅读的第4本书,为每一章进行了总结,并为该书画了3副思维导图。本书在豆瓣上的评论者不多,评分也并不高,被我购买实属偶然,属于购买《研究是一门艺术》时的凑单商品。购买该书当然也得感谢书商的成功宣传“被胡适等学者推荐为青年必读书”,之所以说感谢是因为该书确实值得推荐,给了我比较大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杜威对我所从事的职业曾有杰出的贡献,对我而言当然并不陌生,但认真阅读他的着作还是第一次。该书可以从两个层面给读者提供思考,即教育层面和思维层面。 书商的成功宣传“被胡适等学者推荐为青年必读书”,之所以说感谢是因为该书确实值得推荐,给了我比较大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杜威对我所从事的职业曾有杰出的贡献,对我而言当然并不陌生,但认真阅读他的着作还是第一次。该书可以从两个层面给读者提供思考,即教育层面和思维层面。? 杜威是公认的卓越教育家,提出了让众生癫狂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显然也在该书中得到了比较切实的体现:一是强调教育必须由具体到具体,敦促教育引导学生由“游戏”上升到智力层面,即强调能够为学生创造”善于观察和实践,并能够审慎思维,追溯现象背后的因果,而且能将得出的概念性知识运用与实际”的主客观条件;二是该书将思维训练的背景全部设在学校,而且强调知识传承与切身观察的高度统一。个人以为,杜威的教育理念与与我国古代先哲及近代贤人所倡导的并无二致,比如“知行合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等等。缺乏亲身体验的纯粹文字教育、自省和独立思考模式训练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 1、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 2、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 3、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会成为金矿。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4、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5、《周易·系辞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简单地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6、很多人想通过婚姻找到一种安全感,可现在你会看到很多离婚的例子,都是因为想要找到安全感,而无法得到安全感。安全感绝对不是来自婚姻,如果你是想要安全感而进入婚姻的话,这个婚姻80%会出现问题。因为对方不是一个港口,他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着的人,他还

会去接触不同的人,他还会在兴趣上改变。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7、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要什么,而是内心深处,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8、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让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9、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后的工资来做事情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会收到最多的报酬。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10、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像无人听着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 11、当老张在建材中赚到更多钱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不那么幸福了,甚至还有所倒退。这个时候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家庭、自我成长,还包括对社会的奉献。但是,这个时候的老张会怎么想?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2 刚看到《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的时候很惊喜,虽然我们都或多或少知道潜在意识会对生活产生影响,但是那究竟是我们心里的一堵墙还是一道光,

批判性思维——读书笔记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其追求的是一种眼见为实,一种事物的本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在辩论中发现漏洞,并能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因此他们头脑比较清晰,大脑思路比较畅通,观点都具有实际性。他们认为,批评一种观点,并不代笔他们批评所有持有该观点的所有人,只是在问题上选择性的批判而已。但是,批判性思考,不只只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即能够对一件事情给予更多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 大部分的现代人都知道,保持体形必须坚持锻炼,却不知保持清晰的思维同样需要锻炼。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有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决断的习惯。有些人,有时懒得思考,还往往得意地告诉别人自己的思想有多开放。其实,思想开放是好事,但在此同时,应该存在批判性,而不应该空穴来风。 批判性心理学,其实就是一种敢于怀疑的态度。当电视广告轰炸你的时候,要敢于怀疑;当在超市的张贴小报上,看见迈克尔杰克逊和UFO的时候,要敢于怀疑;当天气预报说明天可能阴转多云的时候,你要去怀疑;当科学家的又一项研究产生时,也许这些研究让你信服,但你也得问问自己,是谁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些从事该研究的科学家是中立的吗?还是他们对某些结构及项目过于偏爱所致。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相关。相关指的是两个事物是同步变化的。例如按平均来说,身材高的人比身材矮的人体重更重,文化高的人比文化低的人更易获得工资高的职业,等等。但事实上是这样吗?不是的,假如那个身材高的人识个瘦子,身材矮的人是一个胖子呢,这样的假设就不成立了啊,第二个例子也是一样,现在很多文化水平低的人,比很多名牌大学学生的工资还要高。有时,当我们看到一种相关关系时,往往很容易就把他们归结成因果的关系中去了。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去对待,我们不应该被他们表面的相关联系所骗,而让我们产生一种意识,让我们觉得它们本来就是对的,本来就是相连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关,并没有告诉我们哪一个引起了哪一个,或者实际上是哪一个也没有引起另外一个。相关,并不等于因果,只有批判性的去看待,才不会被其表面所迷惑。 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当你看到无止境的消息对你进行轰炸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呢?比如,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明天就一定会下雨吗,然后你出门就一定会带把雨伞了吗?假如不下雨呢,只是阴天多云呢,又或者是晴天呢。。。还有,电视打广告说某某大型超市大减价,它就真如它广告说的大减价吗?怎么不去想一下它是有可能先涨价,然后再提价的呢,它就是这样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让你觉得它真的便宜了,其实,或许,它还会比原来的价格贵,这个时候你还会因为商品价格的所谓减价而去购买那些商品,而不去考虑该商品你是否真的需要,这个问题能解释当今人们的消费观,看到便宜的就要买回家,而不管它是否真的有用,因此造成了资源的堆积及资金的浪费。每每这个时候,看到这种情况,我们都应该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对待,用敢于怀疑的态度去面对,要清晰的知道哪些信息对我们有用,哪些信息对我们没用,哪些信息是好的,哪些信息是不好的,因此,大脑,就要主动过滤,此时,我们身上的批判性思维就在主导我们的大脑运作,使我们的身心系统始终保持在最清晰的状态,而不会轻易被外界因素所干预,然后,此时,你就会对这个世界有着全新的认识,只要生活中多运用批判性思维,久而久之,你看到每一件事物,你都会去思考它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被其外表所迷惑,你想问题解决问题时也会多了很多途径,问题也变得好解决起来了。 现在的中国,填鸭式以及应试的教育已经太泛滥了。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是神圣的犹

《拆掉思维里的墙》心得体会(一)

《拆掉思维里的墙》心得体会(一) 用了十天时间读完了古典老师的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很多观点解释了一些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读来颇有共鸣。当然共鸣是一回事,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理智的认识是另外一回事,暂且记录,或有有一天,阅历够了,对这些事情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1)买房,卖掉梦想的房奴 书的最前面就写了“买房,卖掉梦想的房奴”和“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个观点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不也不希望在年轻的时候被一套房把我拴住。在我买房之前我认为买了房,就会被拴住,困在这个地方,当真正买了房,我并没有觉得被房子所困。反而让我没有了这种束缚感,因为这个动作已经完成,我认为积极去面对就可以,不需要认为它有多么沉重。 因此,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古典老师的这个观点,当然也包括网上很多故事说马云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马化腾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史玉柱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其实买不买房并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他们心中对他们所做事情的清晰认识和对时代潮流的顺应。 《老男孩》最后有一行字“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

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退色,反而更显珍贵”,因此,买套房并不能毁掉一个人的梦想,而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梦想的是个人的思维,有人因为买了房,觉得自己做什么都需要谨小慎微,不敢去做,甚至不敢去想,如此,梦想就无从谈起。 我认为一个正确的态度是,计算好自己的实力,在能承受或者有压力情况下可承受而且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买房。而买房就如同买一件东西一样,购买动作完成之后,贷款就当每月固定消费,如同吃饭一样。把剩余的钱进行计算,将钱用到刀刃上,同时不要让担心占据自己的太多的时间,忘掉房子的事情,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工作和提高自己的事情上,渐渐你会发现本来的压力已经完全不是压力,而自己也变得足够strong,而买房这件事并不会毁掉自己的梦想,反而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家,在心理上更促进自己勇敢的去做事和面对挑战。 (2)工作和生活中不同表现的合理解释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完全两种不同的状态。生活中比较被动,做事欠思考,比较随意。而工作中却积极主动,思维相对比较系统,同时纪律性很强。在两种环境下,个人的心理空间不一样,生活中,具有依懒性,认为这些事情都不用我操心,周围的亲人会把这些事情处理了,而我做不如他们做的好;但是在工作中,心理上认

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读后感

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读后感 作者:陈龙 摘要: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在扉页题有如下文字:如果你把了解的所有知识和周围人的话语都撇在一边,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与你原先认识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也许,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才更加真实。 短短的文字不掩思想的锋芒,透射出作者敏锐、犀利的思想。这段文字高度涵盖了现象学的主要思想,深刻表达了胡塞尔搁置判断、海德格尔抛弃前见、梅洛?庞蒂回到前意识的世界的思想内涵,颇有佛教量论”现量”之意。 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在

扉页题有如下文字:如果你把了解的所有知识和周围人的话语都撇在一边,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与你原先认识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也许,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才更加真实。 短短的文字不掩思想的锋芒,透射出作者敏锐、犀利的思想。这段文字高度涵盖了现象学的主要思想,深刻表达了胡塞尔搁置判断、海德格尔抛弃前见、梅洛?庞蒂回到前意识的世界的思想内涵,颇有佛教量论”现量”之意。 通读完全书,感慨系之,这里谈两点肤浅的认识。 第一点,我认为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应该在一个大背景下来看待其价值。 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按照梁启超的说法,大致经历了三个层面的学习,曰:器物、制度、文化。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国人以为,西人不过是挟”船坚炮利”之便,若我有

此坚船利炮则一定会国富民强,一雪国耻。于是,有了洋务运动。可是,甲午海战,号称东亚第一雄师的北洋水军却败得一塌糊涂,惊醒了国人,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不能解决国家实际问题。于是,一批一流人才,透过技术层面转而探讨西学的内在价值,看到了西方实用的技艺背后必有非实用的理论为其先导,因此,有的学者大量的翻译引进西方的政治理论、哲学著作,如严复;有的直接从政治制度的层面希望通过制度的变革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如杨度。这一思潮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的国共之争。然而,制度也并没有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依然落后挨打。二十世纪初,有学者乃从文化层面开始探讨中西差异,探讨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什么,鲁迅等人更是从国民性批判的角度,对国人进行的无情的思想精神鞭挞,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其实仍是此大背景下的继续探讨。我们知识分子百年间,引进这个学习那个,弄来太多

《打破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精选多篇)

《打破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精选多篇) 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很多现代人的想法与行为,对此进行了一些解析与建议,感觉受益匪浅。 比如,书里面提到的“心智模式”,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以前以为双赢总是对的,其实不然,这要看是在什么环境下。如果你想与对方有长远、持续的合作,这时毫无疑问是选择双赢win-win模式了;如果你想直接把对方击败,自己上位,那这个时候就要选择我赢他输win-lose了;如果你想以退为近,瞄准更长远的利益,确认这么做值得之后,那就要考虑我输他赢 lose-win了。所以得知外界环境不同,你要做出的选择就不同,双赢不一定总是对的,也没有哪一种模式总是对的。呵呵!用高中的时候学到的哲学来讲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点谈到“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多人内心可能都多多少少有这种想法,其实不是。大浪淘沙,“现在已经不是三顾茅庐的时代,诸葛亮需要博客需要微博需要影响力”呵呵,这是作者的原话。如果你是金子这还不够,你还要努力提高你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发掘出来,你要经历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如果你已经是金子,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发光的方法! 第三点讲到了职业规划的问题,“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做长远的职业规划,并且制定详细的计划”。书中对这观点是不太赞同的,如果这样,可能会使自己丧失很多机会。就企业的发展来讲,一般建议制定最多3年的业务规划。因为20年后的职业不一定现在有,就像你现在就业的职位,20年前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 对一生进行充分规划永远都是一个好想法,但一定要记得写下来的时候要用铅笔而且手边还要有块橡皮。 第四点是我一直以来犯的错误,尽管自己好像不是很承认,为了避免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现在要做深刻的改正,知错就改。呵呵!“我一旦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我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你只有在确定自己有终身热情的时候才全力以赴吗?那么恭喜你,你要加入“不断换工作”和“永久焦虑”的俱乐部了。事实上,只有你全力以赴,你才能找到工作中的乐趣,找到了乐趣,才会使你爱上你的工作。吊儿郎当是你全力以赴,寻找乐趣和激情的最大障碍! 切记,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寻找乐趣,从而保持激情,热爱你的工作。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原来我可以这样活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对于幸福、成功、事业,我们往往纠结于世人的看法……这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脑海中处于相当强势的地位,它们驾驭我们,操纵我们,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剥夺我们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变得心安理得,在浑浑噩噩的麻木生活中变得浑然不觉……这可怕的固有思维模式,就象建在我们头脑中的一堵墙,严严实实地挡在了我们寻找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你甚至会认为,我这样的人或许就应该这样活,因为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运。《拆掉思维里的墙》将为你开启一条崭新的思路。在古典辛辣的描述中,我们惊觉习惯、麻木以及无所作为的可恨和可怕,并且在鲜明的对比中,坚决地走出这个虚幻的天堂,勇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内容简介 对于目前的生活,你是否缺少安全感? 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 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 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 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 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 家人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

入?……如果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 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从“IMPOSSIBLE”到“I’MPOSSIBLE”,只须一点改变,你的人生也许就此大不相同。 二、作者介绍 《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现为新精 英生涯总裁。美国生涯教练国际认证CBCC 中国首席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培训师。 国内不超过10个同时拥有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高级职业指导师、注册心理咨询 师与企业教练4个认证的生涯发展专家, 被业内认为是?中国职业规划界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CCTV《科技博览》、北京台《天天阅读汇》、凤凰台《一虎一席谈》邀请职业发展专家,《中国教育报》《新前程》、新浪教育、中华英才网等媒体职业规划专栏作家。 三、目录 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 第二章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第三章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第四章成功学不能学

为思维而教读后感

《为思维而教》读书心得 长期以来,学习被当成天经地义的苦差事。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如牛负重,可收效不大。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总是抱怨学生:(1)一个相同的问题,老师都讲了这么多遍了,你怎么还不会,还犯同样的错误? (2)学生有思考、归纳、总结问题的习惯吗? (3)小组合作学生认真思考了吗?为什么不能用清晰地语言和思维来表达? 以上现象我们司空见惯,可又一筹莫展。带着这些疑问,假期拜读了郅庭瑾老师的《为思维而教》这本书。在书中充分阐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更深深地认识到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能够更好地引领着学生去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思维品质的基础上都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果学生在经历良好的思维教育后,能本质地看问题,努力探索,发现周围世界的规律,那这便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一、传统模式对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作者首先在第一章中谈到了“传统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第一、由教师中心造成思维中的权威定式;第二、由书本中心造成思维中的唯书本定式;第三、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造成思维中的从众定式。”继而作者又追问了造成这些影响的背后原因,其中之一为“问题意识的缺失”。 看看我们的学生。虽然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这么多年,“知识本位”的思想早已得到了矫正。然而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强吗?他们会主动追问吗?他们有怀疑、批判精神吗?有多少学生会向老师提出质疑呢?又有多少学生会对书本提出质疑;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统一性?当一个问题的某种答案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时,有多少人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守自己的阵地?我们是不是依然把听话、顺从、遵守纪律作为好孩子的标准,而对个性、张扬、独立、与群体不太融合的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和认同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关注到这种现象,并努力尝试着改变。在教学中注意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问题引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读后感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读后感 首先,自然辩证法能不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全部,即能不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自然观和唯物论的自然观?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哲学的一个分支,不能笼统地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我认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论自然观两部分。其次,思维辩证法能不能概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全部?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包括认识论的唯物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认识论的辩证法(或称思维辩证法,也可称辩证逻辑)。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著作中,都是从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方向来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列宁说过,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是同一个东西。对此绝不能理解为三者完全等同。我们知道,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认识辩证法),认识论包括认识的唯物论和认识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列宁说的三者同一,是辩证法的同一,是有差别的同一,是指三者都服从同一个辩证法规律。客观辩证法的规律与主观辩证法的规律,本质上是同一的,形式上是各异的,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反映。再次,历史辩证法是否即是历史唯物主义?大家知道,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是有历史辩证法思想的,但能否说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显然不一样说。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但他的历史观却是唯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不但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应当包括两部分--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因此,不能说历史辩证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反过来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恩格斯指出:"如果我在英文中也像在其他许多文字中一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问的斗争,那末,即使英国的体面人物也不致于感到太震惊吧。"由此可见,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分为自然辩证法、思维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三个分支,是不恰当的。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这个体系由两大块有机组成,第一大块是辩证的唯物论,第二大块是唯物的辩证法。每

《拆掉思维里的墙》中那些经典的句子

拆掉思维里的墙 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 如果我们没有内在安全感,但是内心有迫切被需要,我们只好慢慢地转向外界,寻求外部的寄托。这让我们的自信完全被摧毁,恐惧开始滋生,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深深知道:外物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这种想法让我们活在双重的煎熬当中:不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我们终将被奴役,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要记住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而是给回来的 那些关在自己的心房里,整天盘算别人的人;那些躲在自己小窝里,整天等待搭救的人;那些躺在优厚物质条件之上,惶恐地担心失去的人;那些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人,你们能做些什么?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最恐惧的地方,无条件的去支持一个人、一些人、一群人。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它永远不会失败。 第二章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有趣之人,生命也开始对你感兴趣,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开始用“不感兴趣”来搪塞时,生命也就开始对他不感兴趣了。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

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带着关爱而不是期待地投入生活,你会发现能力与乐趣接踵而来。努力寻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第三章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人们宁愿自我欺骗,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被欺骗的。因为他活在自己的“思维之墙”当中。 我们就是自己生命的巫师,我们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幻想世界,然后在现实中让这个幻想慢慢实现。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心智模式。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 其实努力付出不一定就有回报,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 第四章成功学不能学 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坚持不等于成功,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而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如果我们要成功,我们既需要勇于坚持,也需要勇于放弃。坚持或放弃都是达成目标背后价值的手段,看清楚你成功背后的东西

批判性思维的读后感10篇

批判性思维的读后感10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批判性思维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批判性,思维,读后感,10篇,批判性思维,一本,布鲁克,埃尔,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读后感中查看更多范文。 《批判性思维》是一本由[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美]理查德.帕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07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XX-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批判性思维》读后感(一):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听说是美国的大学教材,好像教材都挺枯燥的,但这本书不一样,内容非常有趣,有点像《身边的博弈》、《别做正常的傻瓜》这类书,很好看!要知道,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哦,所以我们都要具备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读后感(二):书还行吧

如果要是有钱的话,还是买英文原版的来看吧!这本书整体来说,翻译的中规中矩,但是确实有一些概念的定义或者解释,翻译的有些拗口,让我觉得不是在读汉语,而是英式汉语,遇到这种情况,还是看英文原版吧,这样更好理解一些! 《批判性思维》读后感(三):敢再逻辑点么 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好的逻辑类的大众读物,很适合我这种看上去逻辑,实际上不懂逻辑想要逻辑点的人。断断续续读可能不是好方法,本书适合抽出专门时间阅读。有些专业术语和图形需要费点脑筋,不过不懂也没关系,因为作者始终是深入浅出的,每章的小结都很通俗易懂。 《批判性思维》读后感(四):总体上来说,还是属于入门级的书我觉得 前半段举出了很多谬误类型,让我想到最多的是gRearguement 的写作和大一时候打辩论的那种感觉,要是大一就看了或许我辩论会更厉害一点吧~呵呵 后半段关于真值逻辑的那一部分让人想到最多的是高一集合那一章的东西,无论是逆否命题还是韦恩图都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高中的知识。 总体来说 还是一本很值得收藏和阅读的书 《批判性思维》读后感(五):读后感 缺点:有些地方翻译一般,尤其涉及演绎那里,少一些字理解起

我们如何思维读书心得完整版

我们如何思维读书心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约翰·杜威的哲学与教育思想 杜威在基本哲学路线上继承了经验论传统。他把经验解释为超出物质和精神对立之外的中性的东西,既否定经验是客观对象的主观反映,也反对把经验看作是一种纯粹主观意识。在杜威看来,经验既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思想等一切心理意识的、主观的东西,也包括事物、事件及其特性等一切“客观”的东西。杜威否定思想、概念、理论等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而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它们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只要它们对实现目的有用或者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用,它们便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杜威非常重视教育和哲学的关系,甚至把哲学看作是“教育的普遍理论”、“广义的教育学说”。他认为,教育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而思想和学习是人用来适应生活要求的工具,人为了生活而思考,所以哲学也是一种生活工具。掌握生活工具要通过教育,教育好像是实验室。哲学的种种理论可以在其中经过一番试验,使之成为具体的。杜威一生的哲学活动从没有与其教育活动分开,他的教育活动也从没忘掉工具主义哲学。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首先来看一下书的基本内容吧,也供未读者有个基本的预览。本书共分为3大部分,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思维训练的一般性问题,包括思维的基本概念、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思维训练的社会、自然和智力条件。第二部分可以概括为思维训练的性质及成长,主要是思维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过程,也可以成为逻辑元素。包括完整思维过程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意义、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科学思维和经验思维。其中,意义被给予了较大的篇幅阐述。第三部分可以概括为如何训练思维,从活动、语言、观察、讲课进行了阐释,并得出了一般性的结论。 本书是我6月份以来所认真阅读的第4本书,为每一章进行了总结,并为该书画了3副思维导图。本书在豆瓣上的评论者不多,评分也并不高,被我购买实属偶然,属于购买《研究是一门艺术》时的凑单商品。购买该书当然也得感谢书商的成功宣传“被胡适等学者推荐为青年必读书”,之所以说感谢是因为该书确实值得推荐,给了我比较大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杜威对我所从事的职业曾有杰出的贡献,对我而言当然并不陌生,但认真阅读他的着作还是第一次。该书可以从两个层面给读者提供思考,即教育层面和思维层面。 书商的成功宣传“被胡适等学者推荐为青年必读书”,之所以说感谢是因为该书确实值得推荐,给了我比较大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杜威对我所从事的职业曾有杰出的贡献,对我而言当然并不陌生,但认真阅读他的着作还是第一次。该书可以从两个层面给读者提供思考,即教育层面和思维层面。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1.拥抱生活的人,生活也拥抱他;远离生活的人,生活也远离 他。(生活总会继续,无法躲避,只能被迫的接受,既然如此,不如乐观一点、大方一点,坦然接受生活中的风雨与阳光。 在风雨中是个大人,在太阳下像个孩子。) 2.有目标的人穿越困难航行,无目标的人躲避困难漂泊。 IMPOSSIBLE与I`MPOSSIBLE只差一点,那一点就是你生命的目标。(过去终究是过去,无法再改变,但是将来还在等着我们去创造,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好运也不会白白降临,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由一个目标) 3.与其等待下雨,不如自己浇花。(与其等待命运的恩赐,不如 自己去拼搏) 4.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 老一个人。(我等着你,老太婆) 5.想知道一个人缺什么,就看他努力秀什么。 6.背对恐惧最可怕,当你真的转过脸去面对,会发现其实没什 么好怕的。(躲避是懦夫的表现,永远不要将你的后背,弱点暴露给你的敌人,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不管结局如何,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大学是个敢于拼搏、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地方) 7.在笑脸的面具下,你在过谁的生活?谁活在你身上? 8.如果人生是旅途,你的眼界就好像探照灯。(眼界的重要性) 9.P4请做一个我们认识最重要的投资决策:投资我们自己。在

我们最有旺盛学习力与拼劲的年代,不要让一座房子消灭了我们的梦想,消灭了我们更好的未来。 10.P8高晓松曾这样回答道:“我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 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下一个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没买房,但我两都走遍了全世界。” 11.P9王石说过:“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 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以今天的房价,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说,普通人买房卖梦想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的前途和发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你住别人的房子,还有什么好说的?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 12.P10在毕业后买房的人,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 的“安全感”。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在这个房价、股票日益动荡的社会,在这个跌跌碰碰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地来自于一件物品而不是来自于我们本身的能力吗?即使房子真的可以换回来安全感,那么出卖梦想来换,真的值吗? 13.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它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 囚禁它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在说yes后忽略那个but,请做出一个决定,下定一个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经典语句 (2011-04-03 19:42:27) 转载 标签: 杂谈 对于大多数刚走入社会的人来说,一套房子就能消灭一个梦想。 安全感不是拿回来,而是给回来的。 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往往是由于自己觉得没有学好的能力,或者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老人们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怎么做都没有年轻人做的好。但是没有人愿意说我很害怕,所以他们骗自己说,我根本不感兴趣!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一点也不快乐?因为当他们有了钱之后才发现,钱根本不是他们想追求的。 坚持一定会成功吗?答案是错,这是成功学一贯的理念,如果坚持能成功的话,苦追刘德华的杨丽娟就会成为刘德华的老婆的。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花费你的一部分过去,去购买一个未来。 别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别人眼中的光环。 你的潜能就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他,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信任他,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他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用的时候,他再也不会再来。 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他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一个成功的职业发展人士,十年后一个月的收入是十年前一年收入的十倍。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期待一个公司或者行业连续10年都有最快的发展,怎么可能呢?自我的快速发展,也许需要通过调整职业方向的方式来实现。而房贷却让我们不敢做任何的职业变动。 以今天的房价,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说,普通人买房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的前途和发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了。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 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是轻松拖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安全感绝对不是来自婚姻,如果你是抱着想要安全感而进入婚姻的话,这个婚姻80%会出现问题。 我没有一个人活下去的勇气,没有你我怎么办,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些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屁话,你真的相信吗?其实说出这些话的人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 你是否给爱人发过短信“小红,我爱你。”然后拿着手机焦急的等待,一分钟看一次,你在等待对方的回复“小明,我也爱你”。其实这不是爱,而是索取,真正的爱的表达不是期望得到对方同等的回复,不要把爱自己当成爱别人。那些打着爱的旗号的伤人者、自残者、伟大牺牲者,没有发现,那其实不是爱,而是恐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精选5篇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精选5篇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最近在开始看一本书,书名是《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个只有几面之缘的朋友推荐的。目前我刚好看完整个书籍的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就忍不住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其中列举的故事:巴菲特结婚前,让苏珊自己决定怎么支配他们的积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购房,另一个是创业。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买房子,这样做显得更稳妥。因为创业的风险很高,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而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前者,所以现在的生活和大多数房奴一样悲惨。当我们在面临培训学习、人际交流、跳槽等机遇的问题往往力不从心。导致我们的个人能力、关系圈、升迁机会等远不及他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像股神巴菲特一样是成功的。但是购房作为一种稳妥了方式,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一个安定的居所,一个温馨的家。但是有没有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安定的居所,把我们局限在了这个狭小的地方,失去了与整个世界的亲密;就是这样一个家,没有亲密爱人,关心你的家人能温馨嘛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在寻求一个依靠,得到我们想要的安全感。特别是很多女性朋友,也有类似的行为举止值得我们深思。诸如里以第一次加强恋爱的安全感、结婚来获取男人的安全感,以生孩子来巩固家庭的安全感......,最终的结果是

怎样呢,大家可想而知。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赖男人,而男人就像手中紧握的沙子......。 所以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安全感不是别人能给与的,而是自己给与自己的。不要被面纱蒙住了我们的眼睛,任何事物多角度全析。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看到《拆掉思维的墙》这个书名,你可能下意识的认为这又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籍,可是在读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的收获。是什么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不同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可是这本书告诉我们,那么多的经历,其实归根究底原因都很简单,是我们自己内心根深蒂固的模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总在追寻安全感,金钱是为了安全感,爱情也是为了安全感,还不只是这些。可是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是杀人于无形的工具。如果你想进步,就必须脱离那个让你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不要说你无欲无求,安于现状的人只是因为,害怕改变了之后就会失去现在拥有的安宁。我们要怎样克服这种恐惧呢,恐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自己觉得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在书中就以演讲为例,

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摘要:在拜读了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之后,觉得本书有两个亮点。亮点之一是指出了中国落后之根源在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亮点之二是指出在受文化影响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势形成后,其会反作用于原来的文化,并主导文化的走向。 中国文人最不好的就是卖弄。此行为跟妓女卖淫没有太大区别,妓女卖弄风骚,文人卖弄文雅,卖弄自己读过的那些个破书。笔下的文字狗屁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腐烂的尸体一般。谁看了谁中尸毒。现在好了,终于有了新气象好好根除此等蔓延数千年的“尸毒”这新气象的缔造者正是自诩为盲痞的楚渔。 在拜读了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之后,觉得本书有两个亮点。亮点之一是指出了中国落后之根源在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亮点之二是指出在受文化影响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势形成后,其会反作用于原来的文化,并主导文化的走向。楚渔先生提出了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是专家、学者们的工作。作为一名年轻的逻辑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想结合自己这2

至3年的逻辑教学和研究经验,谈谈一些读后感。也大致介绍一下目前国内逻辑学界的教学和研究状况。 一中西思维方式、中西逻辑上的差异 在逻辑学研究方面,我们认识到了中西思维上的差异。西方人在思考问题时常常诉诸真理而不是权威,重理性而不是经验,而中国文化是重情感轻视理性,思考问题时往往不是诉诸真理而是权威,是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方式。由于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使得现代科学未产生于东方这个泱泱大国。 二去比附、开启本土化研究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胡适等学者看到中西思维方式、逻辑上的差异,并开始了比较逻辑学的研究。由于国力的衰弱和寻求救国之路,这类的研究多为比附研究,从此也开启了中国逻辑学研究比附的先河。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是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体系去构造先秦墨家逻辑的系统,用西方现代逻辑去构造中国古代逻辑。这样构造出来的逻辑系统是我们构造的,不是墨家逻辑系统,不是中国古代逻辑固有的。在外国学者Gabbay编辑的英文版的《逻辑史手册》中收录了阿拉伯逻辑、印度逻辑,而未将中国古代逻辑收录。这是因为外国学者并未看到中国古代逻辑的本来面目,看到的却是西方逻辑学体系下的中国逻辑。所以,中国从来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逻辑体系和逻辑思维。

《打破思维里的墙》读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打破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读打破思维里的墙感言 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很多现代人的想法与行为,对此进行了一些解析与建议,感觉受益匪浅。 比如,书里面提到的“心智模式”,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以前以为双赢总是对的,其实不然,这要看是在什么环境下。如果你想与对方有长远、持续的合作,这时毫无疑问是选择双赢win-win模式了;如果你想直接把对方击败,自己上位,那这个时候就要选择我赢他输win-lose了;如果你想以退为近,瞄准更长远的利益,确认这么做值得之后,那就要考虑我输他赢lose-win了。所以得知外界环境不同,你要做出的选择就不同,双赢不一定总是对的,也没有哪一种模式总是对的。呵呵!用高中的时候学到的哲学来讲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点谈到“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多人内心可能都多多少少有这种想法,其实不是。大浪淘沙,“现在已经不是三顾茅庐的时代,诸葛亮需要博客需要微博需要影响力”呵呵,这是作者的原话。如果你是金子这还不够,你还要努力提高你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发掘出来,你要经历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如果你已经是金子,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发光的方法! 第三点讲到了职业规划的问题,“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做长远的职业规划,并且制定详细的计划”。书中对这观点是不太赞同的,如果这样,可能会使自己丧失很多机会。就企业的发展来讲,一般建议制定最多3年的业务规划。因为20年后的职业不一定现在有,就像你现在就业的职位,20年前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 对一生进行充分规划永远都是一个好想法,但一定要记得写下来的时候要用铅笔而且手边还要有块橡皮。 第四点是我一直以来犯的错误,尽管自己好像不是很承认,为了避免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现在要做深刻的改正,知错就改。呵呵!“我一旦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我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你只有在确定自己有终身热情的时候才全力以赴吗?那么恭喜你,你要加入“不断换工作”和“永久焦虑”的俱乐部了。事实上,只有你全力以赴,你才能找到工作中的乐趣,找到了乐趣,才会使你爱上你的工作。吊儿郎当是你全力以赴,寻找乐趣和激情的最大障碍! 切记,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寻找乐趣,从而保持激情,热爱你的工作。 第二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