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本构关系

土的本构关系
土的本构关系

本 构 关 系

“本构关系”是英文Constitutive Relation 的意译。在力学中,本构关系泛指普遍的应力—应变关系。因为在变形固体力学中,应力不只与应变有关.而且还与物体的加载历时(应力历史)、加载方式(或应力路径)以及温度和时间有关。因此材科的本构关系或普遍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表示为;

应力路径等)

,,,(T t f ij ij εσ= 式中t 为加载历时,T 为温度。例如,弹性力学中的广义定律就是最简单的材料本构关系,它不计时间、温度和应力路径及应力历史的影响。因此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着唯一对应的关系。当材料应力超出弹性范围而进入塑性阶段时,应力和应变之间就没有唯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要受应力历史或应力路径的影响,这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就称为塑性本构关系。塑性本构关系要比弹性本构关系复杂得多。如果再考虑材科应力—应变关系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本构关系持更加复杂。本书所要讲的岩土本构关系主要是指与时间和温度无关的塑性本构关系。

各种本构关系的特点

1.弹性本构关系类型和分类

弹性本构关系可分为线弹性本构关系和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如图1所示,线弹性本构关系即一般的弹性力学,其应力—应变关系服从广义Hooke 定律。非线性本构关系的应力—应变曲线是非线性的,但是加卸载仍然沿着一条曲线。弹性本构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1) 应力和变形的弹性性质或可逆性;

2) 应力与应变的单值对应关系或与应力路径相应力历史的无关性。即无论材料单元在历史上受过怎样的加卸载过程或不同的应力施加路径,只要应力不超过弹性限度,应力与应变都是一一对应的;

3) 应力与应变符合叠加原理;

4) 正应力与剪应变、剪应力和正应变之间没有耦合关系。

因此,根据广义Hooke 定律有

γ

τεσG K m m ==3 (1)

式中,σm和τ分别为正应力和剪应力,εm和γ分别为平均应变和剪应变,K、G为体积弹性模量和剪切弹性模量。(1)式说明:正应力只产生正应变或体应变,而对剪应变没有贡献。剪应力只产生剪应变而对正应变或体应变没有贡献。这就是说σm与γ及τ与εm之间没有耦合关系。

5)对于各向同性的弹性体,主应力与主应变的方向是一致的。

当岩土体中的应力水平较低时,可以将岩土材料视为弹性材料。

2.塑性本构关系的类型与特征

1)塑性本构关系分类

塑性本构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传统塑性理论主要适用于金属类材料。因此,相对于广义塑性理论,传统塑性理论亦称为经典塑性理论或金届塑性理论。它的基本特征是材料的屈服和硬化都与静水压力无关;而且材料只可能产生硬化(或强化)不可能产生软化(或弱化)。与传统塑性理论不同,广义塑性理论认为材料不仅可以屈服与硬化,而且可以产生软化;同时,屈服、硬化与软化都可以与静水压力相关;它主要适用于岩土类材料,同时也适用金屈类材料;因此称为广义塑性理论。塑性内时理论(Plastic Endochonic Theory)是近2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没有屈服面概念,而引入反映材料累计塑性应变的材科内部时间(Intrinsic Time)的新型塑性理论。

除不排水条件下的饱和纯粘性土可视为理想塑性材料外,一般的岩土材料部属于应变硬化或软化型的。

2) 塑性变形的基本特性

无论是理想塑性材料或应变硬化或软化型塑性材料,其塑性本构关系和变形都有如下特征:

(1)应力值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临界值(屈服极跟)才能发生塑性变形;

(2)塑性变形是不可逆的,

(3)应力与应变之间无唯一一对应关系。这是由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受应力历史和应力路径影响的结果。如图1所示。

(4)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和由此而引起的应力和应变的不可叠加性。如图3所示的应变硬化塑性材科,在塑性变形阶段,施加应力σ1时产生的应变为ε1施加的应力达σ2相应的应变为ε2而当施加的应力为σ=σ1+σ2时,相应的应变为

ε≠ε1+ε2应变ε的大小与应力所处的阶段和材科应力—应变非线性的程度有关。

(5)在塑性变形阶段,加载和卸载时应力—应变之间服从不同的本相关系。

3)经典塑性理论对材料性质的假设

经典或理想塑性理论根据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质的试验结果,对材料的塑性性质作了进一步的假设。

(1)静水压力只产生弹性体积变化,不产生塑性体应变;因此,材料屈服与静水压力无关。同样静水压力与剪应变,剪应力与弹性体应变之间无耦合关系。

(2)材料属于理想塑性材料或应变硬化塑性材料(即稳定性材料),故不可能发生软化现象(不稳定性材料)。

(3)抗拉屈服极限与抗压屈服极限相同;

(4)材料具有Bauschinger效应。所谓Bauschinger效应就是当应力超过屈服点后,拉伸(或压缩)应力的硬化将引起反向加载时压缩(或拉伸)屈服应力的弱化。如图4所示。

(5)塑性应变增量方向服从正交流动法则,即塑性应变增量方向沿着屈服面的梯度或外法线方向。

3.粘性本构关系

上述弹性本构关系和塑性本构关系都假设材科的应力—应变关系与时间或应变速度无关。当材料的应力或应变随时间(不是指加载过程的时间)而变化时,这种性质就称为粘滞性或简称粘性,相应的应力—应变关系就称为粘性本构方程。材料的滞性性常常和弹性或塑性性质同时发生。因此。材料的粘性本构方程分为粘弹性、粘塑性和粘弹塑性三种类型。在工程中,我们常称材料的粘性性质为流变;常称应力作用下变形随时间的不断变化为材料的蠕变;常称应变下应力随时间的下降为应力松弛。

岩石力学与土力学的理论基础与假设

岩石力学与土力学其共同的理论基础与假设是:

1)以弹性理论为基础进行岩土体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或沉降)计算。

2) 采用假设滑动面的静力极限平衡法或塑性力学的沿移线场解与极限分析法。分析岩土边坡稳定及地基承载力等岩土体强度与稳定性问题。

3)有效应力原理。由于岩石和土体的孔隙中存在着空气和水。因此,对于饱和的岩石或土体,施加的总应力σ等于岩土体的固体骨架所承受的有效应力σ’和孔隙水应力u 之和,即:

u +='σσ (2-1)

u -=σσ' (2-2)

4)土体的强度破坏服从Mohr —Coulomb 强度条件即:

'''?στtg c f += (3)

式中 τf 分别为破坏面上的剪应力与有效正应力;?‘与c ’分别为岩土材科的有效摩擦角与粘聚力。

5)通过岩土体的渗流符合Darcy 定律,岩土体本身的渗透固结过程按Terzaghi 和Biot 固结理论计算。

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一、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1.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1)Saenz 等人的表达式 Saenz 等人(1964年)所提出的应力-应变关系为: ])()()( /[30 200εεεεεεεσd c b a E +++= (2)Hognestad 的表达式 Hognestad 建议模型,其上升段为二次抛物线,下降段为斜直线。所提出的应力-应变关系为: cu cu εεεσσεεσσεεεεεεεε≤≤-=≤-=--000 02,)]( 15.01[,])(2[0 00 (3)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的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其表达式为: 1,)1(1 ,)1(2>+-=≤+-= x x x x y x x n nx y c n α r c x ,εε= ,r c f y ,σ= ,r c r c c r c c f E E n ,,,-=εε c α是混凝土单轴受压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在下降段的参数值,r c f ,是混凝土单轴抗压的 强度代表值,r c ,ε是与单轴抗压强度r c f ,相对应的混凝土峰值压应变。 2.混凝土单轴受拉应力-应变关系 清华大学过镇海等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混凝土轴心受拉应力-应变曲线: 1 ],)1(/[)/(1 ,])(2.0)(2.1[7 .16≥+-?=≤-=t t t t t t t t t t εε εεεεεεεεεεασεεσσσ 3.混凝土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 张量表达式,对于未开裂混凝土,其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可用不同材料常数表达,其中用材料弹性模量E 和泊松比v 表达的应力应变关系为: ij kk E ij E ij ij kk E ij E ij δσσεδεεσν ν νννν-=+=+-++1)21)(1(1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 1 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内容 土体是天然地质材料的历史产物。土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材料,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后,其变形具有非线性、流变性、各向异性、剪胀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描述土体的真实力学—变形特性,建立其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在各种试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学模型,即为土体的本构关系。自Roscoe等1958~1963年创建剑桥模型以来,各国学者相继提出了数百个土的本构模型,包括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线弹性模型、非线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和考虑时间因素的流变模型等。本文将结合土本构模型的研究进程,综合分析已建立的经典本构模型,指出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对土本构模型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2 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进程 早期的土力学中的变形计算主要是基于线弹性理论的。在线弹性模型中,只需两个材料常数即可描述其应力应变关系,即E和v或K和G或λ和μ。其中邓肯张双曲线模型是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非线弹性模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土塑性力学的发展为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Drucker等(1957年)提出在Mohr-Coulomb锥形屈服面上再加一组帽形屈服面,Roscoe等(1958年~1963年)建立了第一个土的本构模型——剑桥模型,标志着土的本构模型研究新阶段的开始。70年代到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非线性力学理论、数值计算方法和土工试验的发展,为在岩土工程中进行非线性、非弹性数值分析提供了可能性,各国学者提出了上百种土的本构模型,包括考虑多重屈服面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和考虑土的变形及内部应力调整的时间效应的粘弹塑性模型。此外,其他本构模型如土的结构性模型、内时本构模型等也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土本构关系,有的学者则借用神经网络强大的自组织、自学习功能来反演土的本构关系。

ANSYS中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一、关于模型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根据钢筋的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即分离式、分布式和组合式模型。考虑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和滑移,则采用引入粘结单元的分离式模型;假定混凝土和钢筋粘结很好,不考虑二者之间的滑移,则三种模型都可以;分离式和分布式模型适用于二维和三维结构分析,后者对杆系结构分析比较适用。裂缝的处理方式有离散裂缝模型、分布裂缝模型和断裂力学模型,后者目前尚处研究之中,主要应用的是前两种。离散裂缝模型和分布裂缝模型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选择使用。随着计算速度和网格自动划分的快速实现,离散裂缝模型又有被推广使用的趋势。 就ANSYS而言,她可以考虑分离式模型(solid65+link8,认为混凝土和钢筋粘结很好,如要考虑粘结和滑移,则可引入弹簧单元进行模拟,比较困难!),也可采用分布式模型(带筋的solid65)。而其裂缝的处理方式则为分布裂缝模型。 二、关于本构关系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可以分为线弹性、非线性弹性、弹塑性及其它力学理论等四类,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非线性弹性和弹塑性本构关系,其中不乏实用者。混凝土破坏准则从单参数到五参数模型达数十个模型,或借用古典强度理论或基于试验结果等,各个破坏准则的表达方式和繁简程度各异,适用范围和计算精度差别也比较大,给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就ANSYS而言,其问题比较复杂些。 1 ANSYS混凝土的破坏准则与屈服准则是如何定义的? 采用tb,concr,matnum则定义了W-W破坏准则(failure criterion),而非屈服准则(yield criterion)。W-W破坏准则是用于检查混凝土开裂和压碎用的,而混凝土的塑性可以另外考虑(当然是在开裂和压碎之前)。理论上破坏准则(failure criterion)和屈服准则(yield criterion)是不同的,例如在高静水压力下会发生相当的塑性变形,表现为屈服,但没有破坏。而工程上又常将二者等同,其原因是工程结构不容许有很大的塑性变形,且混凝土等材料的屈服点不够明确,但破坏点非常明确。 定义tb,concr matnum后仅仅是定义了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缺省的本构关系,即W—W破坏准则、混凝土开裂和压碎前均为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而开裂和压碎后采用其给出的本构关系。但屈服准则尚可另外定义(随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如tb,MKIN,则定义的屈服准则是Von Mises,流动法则、硬化法则也就确定了)。 2 定义tb,concr后可否定义其它的应力应变关系 当然是可以的,并且只有在定义tb,concr后,有些问题才好解决。例如可以定义tb,miso,输入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多折线实现),这样也就将屈服准则、流动法则、硬化法则等确定了。 这里可能存在一点疑问,即ANSYS中的应力应变关系是拉压相等的,而混凝土材料显然不是这样的。是的,因为混凝土受拉段非常短,认为拉压相同影响很小,且由于定义的tb,concr 中确定了开裂强度,所以尽管定义的是一条大曲线,但应用于受拉部分的很小。 三、具体的系数及公式 1 定义tb,concr时候的两个系数如何确定? 一般的参考书中,其值建议先取为0.3~0.5(江见鲸),原话是“在没有更仔细的数据时,不妨先取0.3~0.5进行计算”,足见此0.3~0.5值的可用程度。根据我的经验和理由,建议此值取大些,即开裂的剪力传递系数取0.5,(定要>0.2)闭合的剪力传递系数取1.0。支持此说法的还有 现行铁路桥规的抗剪计算理论,以及原公路桥规的容许应力法的抗计剪计算。

常用土体本构模型及其特点小结

常用土体本构模型及其特点小结 山中一草线弹性模型 线弹性模型遵从虎克定律,只有2个参数,即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V,它是最简单的应力-应变关系,但无法描述土的很多特征,主要应用于早期的有限元分析及解析方法中,可用来近似模拟较硬的材料如岩土。 Duncan-Chang( DC 模型 DC模型是一种非线性弹性模型,它用双曲线来模拟土的三轴排水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图1)。它侧重于刻画土体应力-应变曲线非线性的简单特征,通过弹性参数的调整来近似地考虑土体的塑性变形。但所用的理论仍然是弹性理论而没有涉及到任何塑性理论,故仍不能反映如应力路径对变形的影响、土体的剪胀特性和球应力对剪应变的影响等土体的很多重要性质。由于DC模型是在二为常 数的常规三轴试验基础上提出的,比较适用于围压不变或变化不大、轴压增大的情况,如模拟土石坝和路堤的填筑。 图】IK模型关于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Fig.l Duncan-Chang approxiniathm of the siress-strain rd nt kinship Ln ft standard drained triAxt*! te&l Mohr-Coulomb (MC)模型 MC模型是一种弹-理想塑性模型,它综合了胡克定律和Coulomb破坏准则。有5个参数,即控制弹性行为的2个参数: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v及控制塑性行为的3个参数:有效黏聚力c、有效内摩擦角和剪胀角。MC模型采用了弹塑性理论,能较好地描述土体的破坏行为但却认为土体在达到抗剪强度之前的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胡克定律,因而并不能较好地描述土体在破坏之前的变形行为,且不能考虑应力历史的影响及区分加荷和卸荷。故M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土体的强度问题,MC模型的六凌锥形屈服面(图2)与土样真三轴试验的应力组合形成的屈服面吻合得较好,因此MC模型适合于低坝、边坡等稳定性问题的分析。

mander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

1 横向配筋的作用 混凝土结构中的配筋有两种:直接钢筋和间接钢筋。直接配筋即沿构件轴力或主应力方向设置的纵向钢筋,直接承担拉力或者压力,钢筋的应力与轴力方向一致;间接配筋又称横向配筋,沿与压应力与最大主压应力垂直的方向设置,通过约束混凝土的横向变形,提高轴向抗压承载力。 横向配筋有多种,比如螺旋(圆形)箍筋、矩形箍筋、钢管、焊接网片等。其主要作用是约束其内部混凝土的横向变形,使之处于三轴受压应力状态,从而提高了其强度和变形能力。 下面就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做以简单分析。 箍筋的作用有许多种, ?抗剪。除了直接承受剪力外,还间接限制了斜裂缝的开展宽度,增强了腹部混凝土的骨料咬合力;还约束了纵筋对混凝土保护层的撕脱,增大了 钢筋的销栓力;同时,纵筋与腹筋形成的骨架使内部混凝土受到约束, 这也有利于抗剪; ?通过减小纵筋的自由长度,防止纵筋受力后压屈,充分发挥其抗压强度,同时也起到固定纵筋位置的作用; ?对于密排箍筋,通过约束核心区混凝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延性(极限变形能力); ?长期荷载作用下,可以承受因混凝土收缩和环境湿度变化等产生的横向应力,以防止或减少纵向裂缝; 其中,通过约束核心区混凝土,提高受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延性,对于地震区的混凝土结构尤为重要。适当地增加箍筋和改进构造形式成为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最简单、经济和有效的措施之一。 2 影响箍筋约束作用的因素 箍筋对约束混凝土的增强作用,除了受被约束混凝土自身强度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它能够施加在核心区混凝土表面的约束力的大小。约束力越大,对混凝土的增强就越多。约束力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体积配箍率。体积配箍率隐含反应了四个因素:箍筋强度、直径、间距及(计算配箍方向的)核心区宽度(对于螺旋或圆形配箍的圆形截面,指 核心区直径)。箍筋的强度和直径直接决定了箍筋所能提供的约束力的 大小,箍筋间距及核心区宽度则影响约束力在相邻箍筋间的分布。对于 矩形截面,通常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和配箍形式不一样,因此提供的约束 力也不一样,所以应分别计算两个方向的配箍率。

软土本构模型综述

《软土地基》课程论文 学院建工学院 姓名王洋 学号

软土本构模型综述 1 引言 土体具有复杂的变形特征,如剪胀性、各向异性、受应力路径影响等。土体变形的这种复杂性是在复杂受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复杂应力状态存在 6 个应力分量,也有 6 个应变分量。其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因素物理量与多因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由试验直接建立。须在简化条件的试验基础上,做某些假定及合乎规律的推理,从而提出某种计算方法,把应力应变关系推广到复杂应力状态。这种计算方法叫本构模型。 1.1 土的本构模型 发展到现在,土的本构模型数目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 1) 非线性模型; ( 2) 弹塑性模型; ( 3) 粘弹塑性模型; ( 4) 结构性模型。 对于软土而言,比较适用的一般为弹塑性模型。弹塑性模型是把总的变形分成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用虎克定律计算弹性变形部分,用塑性理论来解塑性变形部分。 1.2 变形假定 对于塑性变形,要作三方面的假定: ( 1) 破坏准则和屈服准则; ( 2) 硬化准则; ( 3) 流动法则。 不同的弹塑性模型,这三个假定的具体形式也不同。最常用的弹塑性模型为剑桥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2 剑桥模型与修正剑桥模型 1958 年,Roscoe 等发现了散粒体材料在孔隙比-平均有效应力-剪应力的三维空间里存在状态面的事实,1963 年,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模型,1968 年,

形成了以状态面理论为基础的剑桥模型的完整理论体系。 Roscoe 等人将“帽子”屈服准则、正交流动准则和加工硬化规律系统地应用于Cam 模型之中,并提出了临界状态线、状态边界面、弹性墙等一系列物理概念,构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塑性模型。剑桥模型又被称为临界状态模型,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弹塑性模型,它是第一个全面考虑重塑正常固结或弱超固结粘土的压硬性和剪胀性的模型,标志着土的本构理论发展新阶段的开始。 1968 年,Roscoe 等人在剑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剑桥模型,将原来的屈服面在p',q 平面上修正为椭圆,并认为在状态边界面内土体变形是完全弹性的。在状态边界面内,增加的剪应力虽不产生塑性体积变形,但可产生塑性剪切变形。修正剑桥模型是一种“帽子”型模型,在许多情况下能更好地反映土的变形特性。修正剑桥模型至今仍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 形式简单,模型参数少,参数确定方法简单( 只需常规三轴试验即可) ,参数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能够很好的反映重塑正常固结或弱超固结粘土的压硬性和剪缩性,因此修正剑桥模型是土力学中比较成熟而且应用广泛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同时,修正剑桥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屈服面只是塑性体积应变的等值面,只采用塑性体积应变作硬化参量,因而没有充分考虑剪切变形; 只能反映土体剪缩,不能反映土体剪胀; 没有考虑土的结构性这一根本内在因素的影响; 假定的弹性墙内加载仍会产生塑性变形等。修正剑桥模型对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假定: ①屈服只与应力球量p 和应力偏量q 两个应力分量有关,与第三应力不变量无关; ②采用塑性体应变硬化规律,以为硬化参数; ③假定塑性变形符合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即g( σ) = f( σ) ; ④假定变形消耗的功,即塑性功为: 剑桥模型是当前在土力学领域内应用最广的模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有: 基本概念明确; 较好地适宜于正常固结粘土和弱超固结粘土; 仅有3个参数,都可以通过常规三轴试验求出,在岩土工程实际工作中便于推广; 考虑了岩土材料静水压力屈服特性、剪缩性和压硬性。王清等分析了修正剑桥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其为基础引进了接触单元和杆单元,运用修正合格模型,用有限元程序模拟了

土的本构结构

土的本构关系 土体是天然地质材料的历史产物。土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材料,在受到外界荷载作用后,其变形具有以下特性:①土体的变形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如:土体的压缩试验e~p 曲线、三轴剪切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现场承载板试验所得的p~s曲线等; ②土体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会产生塑性应变,同时球应力也引起塑性应变; ③土体尤其是软粘土,具有十分明显的流变特性; ④由于土体的构造或沉积等原因,使土具有各向异性; ⑤紧砂、超固结粘土等在受剪后都表现出应变软化的特性; ⑥土体的变形与应力路径有关,证明不同的加载路径会出现较大的差别; ⑦剪胀性等。为了更好地描述土体的真实力学—变形特性,建立其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 在各种试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学模型,即: 土体的本构关系。 自从Roscoe等人首次建立了剑桥模型以来, 土的本构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 阶段, 出现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本构模型。虽然很多的理论为建立土的本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但是由于土是一种三相体材料, 在性质上既不同于固体也不同于液体, 是介于两者 之间的特殊材料, 所以人们常借助于固体力学或流体力学理论, 同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来解 决土工问题, 从而研究土的本构关系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半理论半经验的方法。建立一个成功的本构关系关键有两点:第一要建立一个函数能较好地反映土在受力下的响应特征;第二要充分利用试验结果提供的数据比较容易地确定模型参数。模型都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不违背更高一级的基本物理原理(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2)建立在一定的力学理论基础之上(如弹性理论、塑性理论等)。(3)模型参数能够通过常规试验求取。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研究问题的精度就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在计算精度与计算设备、计算难度、计算时间以及计算成本之间获得平衡。另外,任何理论、方法都应以实践应用为目的,这样才具有价值。综合上述两点,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分析各种土的本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构关系是反映材料的力学性状的数学表达式,表示形式一般为应力-应变-强度-时间的关系。土的本构关系十分复杂,除受时间因素影响外,还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时间作为一个主要因素,主要是反映土的流变特性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忽略其影响。同时,强度可以视为土体应力-应变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即在发生很小的应力增量下,土体单元将发生无限大的变形。 对于一般的岩土工程问题,稳定问题是主要问题,如地基稳定问题、斜坡稳定问题等,一般采用极限平衡法对土体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不考虑土体破坏前的变形过程及变形量,只关心土体处于最后整体滑动时的状态及条件,实际上是刚塑性或理想塑性的理论。20 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由于高重土工构筑物、高层建筑以及许多大型建筑物的兴建,使土体变形问题成为主要矛盾。此外,随着计算手段、试验手段的提高,也极大地促进了本构关系的发展。 土的线弹性模型:经典土力学将土体视为理想弹性体,在进行变形计算时采用基于广义虎克定律的线性弹性模型,假定土体的应力和应变关系成正比,通过测定土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弹性 模量E和泊松比μ,或者体积变形模量K和剪切模量G来描述其应力—应变关系。土的线弹性模型简单,适用于不排水、安全系数较大、土体不发生屈服的情况,工程中可用于:①计算地基中的垂直应力分布; ②计算地基在不排水加荷情况下的位移和沉降; ③基坑开挖问题计算,用于估计基坑在不排水条件下的侧向压力与侧向位移; ④计算软粘土地基在加荷不排水条件下的沉 降和孔隙水压力。 土的非线弹性模型:土体在外荷载作用下一般都要发生屈服,其应力—应变关系具有非线性,土体发生的变形既有弹性变形又有塑性变形,土的非线弹性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其变形特性。土的非线弹性模型理论可以分为三类:弹性模型、超弹性(Hyper Elastic)模型(又称Green超弹性模型)和次弹性(Hypo Elastic) 模型。其中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邓肯一张

《土的本构关系》考试题

《土的本构关系》考试题 【1】 某软粘土试样的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试验数据,按D —C 模型 计算: (1)绘出 131)(εσσ--及 13 11εσσε--关系曲线,求初始切线模量Ei 及极限强度 u )(31σσ-; (2)求初始切线模量Ei 的模量系数K 及幂次n ; (3)求破坏比Rf 及试样的?',c '。 (4)写出试样切线模量Et 的具体表达式。 注: 表中uf 为破坏时的孔隙水压力。 【2】 对三个尺寸为10×10×10cm 的立方土样,分别施加三组不同的应力如附表。如果假设土样为理想弹性体,试问: (1)三土样的受力状态有何不同? (2)在不排水条件下,初始孔压各为多少? (3)若土样的弹性模量E=4Mpa ,v=0.35,求排水条件下的体应变各为多少? (4)从上述计算和分析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 对三个尺寸为10×10×10cm 的立方土样,分别施加三组不同的应力如附表。如果假设土样为理想弹性体,试求: (1)若土样为饱和正常固结粘土,孔压系数B=1.0,A=0.5。求不排水条件下三土样的孔压各为多少?在排水条件下哪个土样体变大? (2)若土样为饱和的严重超固结粘土,孔压系数B=1.0,A=-0.5。求不排水条件下三土样的孔压各为多少?在排水条件下哪个土样体变大? (3) 从上述计算和分析中,总结实际土体的应力与变形特点。 【4】 为什么说建立在常规三轴试验基础上的D —C 模型仍然没有考虑材料的剪胀性?为什么说D —C 模型没有考虑中主应力的影响?同时不能适用于应变软化材料? 【5】 Drucker 塑性公设和依留辛公设的含义是什么、有何区别?用示意图说明。 【6】 在弹性-理想塑性模型的数值计算中,假定屈服面方程为)(),(1221I G J J I F -=, 如何从第n 次加载所得的应力分量 []n ij σ与新的应变增量[] 1 +n ij d ε,求应力分量的新值 [] 1 +n ij σ? 【7】经典塑性理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说明其含义。 【8】 在剑桥模型的屈服面推导过程中作了哪些假设?推导其屈服面方程,并写出其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9】某种粘土在平面的NCL ,CSL ,K0固结线及过ABC 三点的一条OCL 线如图。且已知M=0.8,试进行以下各项的绘图与计算: 1)在p —q 平面绘出CSL 线与K 0固结线; 2)在p —q 及v —p 平面绘出过A ,B 点的屈服曲线及不排水试验应力路径; 3)在p —q 及v —p 平面绘出过C 点的常规三轴不排水与排水试验应力路径; 4)求B 点和C 点的不排水抗剪强度Cu B 与Cu C 之比值。 提示: K0固结时,v 0)21(31σk p += ,v 0)1(σk q -=;不排水强度 u u q C 2 1 =

土的本构关系的综述

土的本构关系的综述 土的本构关系,即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是现代土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限元分析计算的基础。建立一个有效而经典的本构模型需要对土的基本特性透彻把握,并且可全局规划。同时,一个有效且经典本构模型还可以作为一个捷径让初学者逐步认识到土加载变形过程。而建立土的本构模型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土体在实验中所表现出的力学行为来反演其内在的本构关系。 从我们的认识基础之上,土体是天然地质材料的历史产物,还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材料,当受到外界荷载作用后,其变形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特性:土体的变形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土体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会产生塑性应变,同时球应力也引起塑性应变;土体中特别是软黏土,具有十分明显的流变的特点;由于土体的构造或沉积等原因,使土具有各向异性;超固结黏土等在受剪后都表现出应变软化的特性;还有土体的变形与应力路径有关,证明不同的加载路径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土的剪胀性可以更好地描述土体的真实力学 - 变形特性,建立其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 针对土这样一种多相离散、影响因素很复杂的材料,想去建立一种精确并且可面面俱到地反映每一因素的本构模型基本是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应该考虑去建立可行的具有物理概念正确数学表达严密模型参数应用方便的本构模型。 其次,土本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们建立了很多模型,很多论文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讲述。然而这些土本构模型的出发点都是在扰动土或砂土的基础上,它们难以描述在土的结构性作用下各种非线性行为,从而造成计算结果不正确,不贴和实际情况。天然土体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所以有必要建立考虑土结构性影响的土本构模型。在此现实基础上,很多专家将土结构性影响特性纳入建立本构模型的因素中。 再者,随着 CT 技术、X 射线和光弹试验等在土体研究中的应用,从而使得我们对土体的宏观变形和微观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对土的结构性研究引起重视,建立了不少的模型研究成果表明:土的结构性对其压缩特性、强度包线特性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在研究土体结构性模型的同时,不少专家结合其他理论建立了土体的损伤本构模型。在实际情况里,我们应针对具体工程做出选择。工程师们关心土体从加载直至破坏失稳的整个过程,那么初始模量、最终抗剪强度以及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及体变规律三个要点都是需要考虑分析的,此时弹塑性模型将作为首要选择,要是着重考虑工程强度稳定性,本构模型对最终强度的体现是最重要的,可选取例如强调最终破坏剪应力的理想塑性模型; 或者是土的抗剪强度大于实际荷载远,我们可近似视认为变形是在弹性范围内的,随之应该选择弹性本构模型。 首先先阐明了应力应变性态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下图中所示。

FRP约束混凝土本构关系及FRP加固混凝土梁断裂过程分析

FRP约束混凝土本构关系及FRP加固混凝土梁断裂过程分析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服役过程中,由于年限、周围环境影响等原因,其结构性能出现退化。主要的表现有承载能力与刚度的降低、延性降低。 另外一方面,随着对结构安全等级认识的提高,一些按照原有规范设计的结构物已经不能适应新规范的要求。此外,结构使用用途的改变也有可能造成既有结构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这些问题导致结构需要进行拆除重建或者加固改造。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近年来大量应用于加固工程结构的各种构件尤其是梁、柱。 各国研究人员对FRP加固结构的性能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取得诸多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FRP约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以及FRP 加固混凝土梁的断裂及FRP混凝土界面剥离过程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以下结果:(1)修正了Lam和Teng基于设计的应力-应变关系。首先通过Jefferson的混凝土破坏面方程推导了FRP约束混凝土的强度预测模型。 该模型直接仅需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以及FRP拉断应变;推导了基于损伤的应变公式。在强度与应变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的Lam和Teng应力-应变模型。 与搜集的试验数据比较表明,对于强度模型,本文模型与Rousakis和Karabinis模型、Wu和Zhou模型与试验数据吻合最好;对于应变模型,本文模型、Wu等模型与Teng等模型与试验数据吻合最好。进一步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修正的Lam和Teng模型能够很好地表达结构的整体行为。 本模型可用于实际构件截面的应力分析。(2)在Suzuki等以及Teng等工作

的基础上,基于受压断裂能的概念,提出了一种确定基于分析FRP约束混凝土应 力-应变关系的数值方法。 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该方法与试验结果整体吻合良好。另外,分别对强约束小破坏应变、弱约束小破坏应变、弱约束大破坏应变三种情况研究了试件长度对FRP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强约束类型FRP约束混凝土,其应力-应变关系不需要考虑试件长度的影响;对于弱约束类型FRP约束混凝土,其应力-应变关系必须考虑试件长度的影响。(3)提出了一种断裂力学方法来模拟FRP加固梁的断裂与FRP-混凝土界面剥离过程。 该方法采用虚拟裂缝模型模拟混凝土的断裂过程,采用粘聚区模型模拟FRP 混凝土界面的剥离,采用应力强度因子叠加原理与权函数方法建立了整体控制方程与裂缝口张开位移协调方程。通过本课题组的试验数据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另外,还对影响梁承载能力的各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初始缝高比、梁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对FRP加固混凝土梁的第一峰值荷载影响较大,FRP的厚度与高度对FRP加固混凝土梁的第二峰值荷载影响较大。 研究还表明,相对于FRP厚度,FRP的宽度对FRP加固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影响更大。

麦克斯韦尔模型和开尔文模型综述

麦克斯韦尔模型与开尔文模型综述 1弹性力学概念和流变学的两个基本模型 在流变学里,应变不与应力成简单的正比关系,这两者不是线性关系。在这里,表述应变、应力和时间三者关系的公式不再称为应力-应变关系,而称为“本构关系”。 马克斯威尔模型由一个弹性元件和一个流性元件串联组成,描述具有弹性又具有流性的材料。岩石在瞬间受力条件下具有弹性,在持久力作用下具有流性,恰好可用马克斯威尔模型描述。马克斯威尔粘弹性模型中的粘性元件采用了牛顿流体模型,即线性粘性流体。牛顿流体是指受应力时产生的流动速率与应力大小成正比的材料。表述为 σ=ηε(1) 式(1)中σ为应力,ε为应变(流动)速率,η为比例常数,流变学中称为粘性系数(模量)。式( 1)可与弹性力学中一维虎克定律的形式进行比较 σ=Eε(2) 式(2)中ε为应变,E为比例常数,又称杨氏模量。式( 2)表示材料的应变与应力成正比,与式( 1)的不同就在于应变速率ε上,其中包含着时间因素。 2 开尔文( Kelvin)模型简介 比马克斯威尔模型( 1868)晚几年,提出了开尔文模型( Kelvin ,1875)。与马克斯威尔模型不同,将弹性元件a和流性元件b不是串联,而是并联,就组成了开尔文模型,如图1所示。元件a 为弹簧,具有完全弹性,其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虎克定律式( 2) ,在此可写为 σ (图1开尔文模型) a为弹性元件弹簧, b为流性元件有阻尼的唧筒, 两者并联,σ为应力 元件b符合牛顿流体条件,参照式(1)可写为σ=η ε由于是并联,所以两元件上应力之和应等于总应力σ ,有 σ= σ+σ=Eε+ηε σ=Eε+η ε(3) 式(3)为开尔文模型的本构关系,为深入了解开尔文模型的性质,给出一些特定情况来分析。 (1)第一种情况。我们给这个模型两端突然一个应力,例如拉应力,量值为σ并保持不变。模型的并联关系要求并联两元件的变形量要同步,弹性元件虽然有能力响应应力σ的作用,力图达到对应的应变值,但碍于流性元件的滞后性,必须跟随流性元件的缓慢速度使变形逐渐跟上来。这个过程的应力在初始时几乎全由流性元件承担,弹性元件只承担很小的应力,而随着应力保持的时间延续才逐渐增大,这样应力也逐渐由流性元件身上转移到弹性元件身上,最后

岩土本构综述

文章编号(黑体加粗):1000-7598-(2003) 02―0304―03(编号用Times New Roman) 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能够描述饱和土体复杂力学行为的本构模型相继被提出来,但由于模型数量较多,很多模型较为复杂,因此不被工程师们所接受。综述近60年来饱和土体静力本构和动力本构的发展情况,对每种模型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求尽可能多的囊括近年来较为成熟的各类模型,便于工程师与科研工作者对这些模型有所了解,并能在工程中进一步完善和应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TU 443(Times New Roman)文献标识码:A Advance in research on constitutive model of saturated soil Abstract: s ince 195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many constitutive models were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complicated nature of saturated soil. However, the number of the new model is too large and many of them are not accepted by engineers.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saturated soil constitutive and soil dynamics constitutive in nearly 60 years, and introduce as many relevant maturity models briefly as possibly in order to make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know about these models and utilize them in real projects. Key words: 1.引言 土作为一个自然形成的天然材料,具有复杂的物理力学性质,普遍认为用统一的土的本构模型完全模拟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十分困难的[1],现有的模型普遍都具有局限性。土体依据颗粒大小,矿物组成等物理性质分为有粘性土与无粘性土,而两类土在力学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其作为多孔介质材料时,与水发生相互作用,其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质更是相差甚远。对于同种土不同的含水量也会影响土的力学性质。因此多年来,为了能够较细致的描述土的力学性质,人们一直在针对不同的土给出不同的力学模型,而研究对象也逐渐从饱和土到非饱和土过度。为了适应与更广泛的工程应用,统一的力学模型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们运用连续体力学,多孔介质材料力学与混合物理论,给出了土体运动和变形所要满足的各类平衡条件,为了进一步对土体的具体的力学特性进行描述,还需要建立土体的本构方程。 对于材料的本构关系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胡克定律,而摩擦型材料需要在线性广义胡克定律的条件下,给出描述摩擦型材料力学特性的莫尔库仑准则。人们最初将土视作为摩擦型材料,因此莫尔库仑模型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应用到各类岩土工程问题中,直到现在,人们仍然视莫尔库仑准则为土体的破坏准则。在计算机尚不发达的年代,莫尔库仑型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作为能够模拟摩擦型材料剪切特性的模型起着主导的作用。随着试验技术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高精度试验设备的开发,土体越来越多的特性被人们所了解,比如剪胀性,各向异性,结构相关性以及非饱和土的特性在近几十年受到广泛的关注。计算机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使用更为复杂的非线性本构关系来描述原本使用莫尔库仑理想弹塑性模型无法描述的土体力学特性[2]。但是许多很好的模型并没有在工程中得以应用,在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过去几十年来较为成熟的饱和土体静动力本构模型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介绍,以便于更多的工程师对这些模型有所了解,并将这些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去。 2.土体静力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土体静力本构模型建立了土体在受到静态荷载作用下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土体,因其密度,受力状态,排水条件等的不同其表现出的应力应变关系有很大的不同[3]。因此,往往人们在建

浅谈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浅谈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Y 摘要: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材料,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对充分发挥材料强度、提高设计水平、降低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回顾了混凝土本构关系的发展,系统的介绍了混凝土本构关系理论模型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在特定环境下混凝土本构关系的新成果,并对目前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混凝土本构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混凝土;本构关系;新成果;问题;展望 混凝土因其所具有的许多优点(如可根据不同要求配制各种不同性质的混凝土、可模性好、硬化后具有抗压强度高和耐久性良好等特性,与钢筋之间有比较牢固的粘结力、能制作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其组成材料中砂、石等地方材料占80%以上,符合就地取材和经济的原则等)已成为现今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等)、骨料(砂、石等)和水以及其它组分(外加剂、掺合料等)按适当的比例配合,拌制成混合物,经过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因此混凝土的综合力学和物理性质既取决于其各组分的性质、配合比以及各相之间力学、物理或化学的相互制约机理等要素又与制作工艺(搅拌、成型、养护等)和周围环境等均有关系。就力学特性而言混凝土材料与相对比较均匀的金属材料相比要复杂得多。在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分析中,由于受到计算能力的限制,以及对材料本身性能了解不足,对构件与结构分析一般在线弹性范围内进行,而早期的混凝土构件与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因此这种分析方法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混凝土在复杂结构中的广泛应用,需要对结构进行比较精确的分析。这时简单但比较粗糙的线弹性本构模型的局限性显露了出来。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与计算理论的发展不仅使复杂的空间形式所带来的计算困难得到解决,也使得尽管复杂但精确的本构模型的应用成为可能。因此,本文对混凝土本构关系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综述了本构关系研究现状以及新成果,提出了目前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1 混凝土本构研究的历史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可以说是1943年Whitney所进行的混凝土受压全过程的实验研究,他利用刚性实验机得到了混凝土极限强度后的软化阶段,从而认识到混凝土的软化后强度特性。20世纪50年代随着连续介质力学及不可逆热力学的发展,系统的材料本构理论研究兴起,由此产生了混凝土的经典塑性模型、非线性弹性模型、非经典塑性模型和损伤本构模型等众多研究成果。 至今,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还是源自实验、计算精度有保证、形式简明和使用方便的非线弹

简析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文章编号:1001-7445(2002)增-0170-03 简析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熊 猛1,李 岗2(1.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2.广西中鼎物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是混凝土,本文对其本构关系模型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混凝土;本构关系;本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T U 371 文献标识码:A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结构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材料,其最本质的特点是材料组成的不均匀性,并且存在初始微裂缝.从混凝土受单轴压力时的应力应变关系来看,混凝土卸载时有残余变形,不符合弹性关系;如果对其应用弹塑性本构关系,又很难精确定义屈服条件.此外,混凝土在到达应力顶峰后,其 关系曲线有一下降段,即存在应变软化现象,所有这些都给建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带来困难.多年以来,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混凝土本构模型.迄今为止,所提出的本构模型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类型[1] :1)线弹性类本构模型;2)塑性理论类本构模型;3)其它力学理论类本构模型;4)非线弹性类本构模型.1 混凝土本构模型1.1 线弹性类本构模型 线弹性类本构模型是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的模型,当混凝土无裂缝时,将混凝土看成线弹性匀质材料而采用线弹性本构模型.虽然混凝土的变形特性是非线性的,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描述混凝土受拉时的工作性能),采用线弹性类本构模型进行分析还是有足够的精度的.其线弹性本构关系可用广义虎克定律来表示: ij =C ijkl kl .(1) 式中,C ijkl 为材料弹性常数,为四阶张量,共有81个常数. 按照材料假设的不同,又可分为各向异性本构模型,正交各向异性本构模型,各向同性本构模型等,其中C ij kl 根据材料的不同而变换. 1.2 塑性理论类本构模型 塑性理论类本构模型是以塑性流动理论为基础,考虑混凝土加载路径和混凝土的硬化而导出的本构模型,在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全曲线中,有上升段和下降段.自从Drucker 公设和 'y ushin 公设出现之后,经典塑性力学得到飞速发展,混凝土塑性力学模型也是基于这些公设建立的.以塑性理论为基础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在对其加载面,包括初始屈服面,后续加载面和破坏包络面等特征面的研究中,这些特征面若以应力空间来表示时,当应力达到屈服后,材料发生应力松弛;若以应变空间表示时,当应变达到松弛面后,材料发生应力松弛.基于应力状态屈服面或破坏包络面的塑性理论类型的本构模型有弹第27卷增刊 2002年6月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 nal of G uangx i U niv er sity (N at Sci Ed)V o l.27,Sup. June,2002 收稿日期:20020420;修订日期:20020528 作者简介:熊 猛(1978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

(完整word版)土的本构模型对比.doc

几种土的本构模型对比 一、概述 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离不开岩土本构关系,本构关系广义的讲是自然界中某种作用与该作用的效应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岩土工程中本构关系即岩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描述岩土本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本构方程。岩土工程问题数值分析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所采用的本构模型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的建立是通过实验手段确定各类岩土的屈服条件,的试验参数,再引用塑性力学基本理论,从而建立起岩土本构模型,过试验与现场测试的验证,这样才算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本构模型。 模型应该具备理论上的严格性、参数上的易确定性和计算机实现的可能性。 以下选取上课时讲到过的本构模型进行对比。 以及选用合理本构模型还需要通而一个合理的本构 二、几种本构模型(不讨论尹嘉诚同学的弹性本构模型) 1.拉德 -邓肯模型(刘琪) 拉德与邓肯根据对砂土的真三轴试验结果,提出的一种适用于砂类土的弹塑性模 型。该模型把土视为加工硬化材料,服从不相关联流动法则,硬化规律采用弹塑性 功硬化规律,模型中规定的屈服函数由试验资料拟合得到。拉德 -邓肯模型主要是反 映了剪切屈服。后来拉德又增加了一个体积屈服面,形成了双屈服面模型。1988 年拉德又将它的双屈服面,组合成一个全封闭的光滑屈服面,又回复到单屈服面模 型。 2. 清华模型(丁羽) 清华模型是以黄文熙教授为首的清华大学研究组提出来的。其主要特点在于不是首 先假设屈服面函数和塑性势函数,而是根据试验确定的各应力状态下的塑性应变增 量的方向,然后按照相适应流动规则确定其屈服面,再从试验结果确定其硬化参数。 因而是假设最少的弹塑性模型。 3. 后勤工程学院模型(殷金龙) 郑颖人及其学生提出。基于广义塑性理论,采用分量塑性势面与分量屈服面;适用 于应变硬化土体的静力计算,既可用于压缩型土体,也可用于压缩剪胀型土体,但 不考虑应力主轴旋转;屈服条件通过室内土工试验获得。 4. 南京水科所弹塑性模型(叶进龙)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沈珠江等提出的双屈服曲面弹塑性模型适用于软粘土,并服从广义塑性力学理论。在国内已应用几十年,获得较好使用效果。 5. 剑桥模型(姚文杰) 英国剑桥大学 Roscoe 和他的同事在正常固结粘土和超因结粘土试样的排水和不排水 三轴试验的基础上,发展了 Rendulic 提出的饱和粘土有效应力和孔隙比成唯一关系 的概念,提出完全状态边界面的思想。他们假定土体是加工硬化材料,服从相关 联流动规则,根据能量方程,建立剑桥模型。剑桥模型又称为临界状态模型。这个 模型从理论上阐明了土体弹塑性变形特性,标志着土的本构理论发展新阶段的开 始。 6.K W 模型(王明) 科斯拉与吴用砂土作了静力与动力三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一个帽子模型。 他们建议破坏条件采用特洛克建议的广义米塞斯破坏条件。

土的剑桥模型发展综述

土的剑桥模型发展综述 土体本构理论是岩土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随着对土体力学特性的不断深入,塑性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土体本构关系的研究中来。Roscoe[1]于1963 年提出著名的剑桥粘土模型,是应用塑性理论的代表,被看做现代土力学的开端。 在本构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各种建模思想不断涌现,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土体本构模型,但弹塑性模型中得到公认的还只有剑桥模型。现在国际岩土本构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又回到剑桥模型,在剑桥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修正,本文简要介绍了剑桥模型,并对剑桥模型的发展作了较为系统的评述。 1.关于剑桥模型及修正剑桥模型 1958 - 1963 年间, 英国剑桥大学的Roscoe等[1 ]根据正常固结粘土和弱超固结粘土的三轴试验, 提出的剑桥粘土的本构模型,标志着人们在土体力学特性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他们将“帽子”屈服准则、正交流动准则和加工硬化规律系统地应用于Cam 模型之中,并提出了临界状态线、状态边界面、弹性墙等一系列物理概念,构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塑性模型。Roscoc 和Burland[2 ]又进一步修正了剑桥模型,认为剑桥模型的屈服面轨迹应为椭圆,给出了现在众所周知的修正剑桥模型。可以这样说,剑桥模型开创了土力学的临界状态理论。 试验证明,对于正常固结粘土和弱固结的饱和重塑粘土,孔隙比e 与外力p , q 之间存在有唯一的关系,且不随应力路径而发生变化。该模型

试图描述室内试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即从某一初始状态开始加载直到最终维持塑性常体积变形的临界状态,其基本组成如下: (1)在( e , p) 平面中,存在一条曲线,在正常固结粘性土中的所有应力遵循此路径,这被称为正常固结线(NCL) 。这条线提供了体积硬化规则,可以被广义化为一般应力条件。 (2) 在( e , p , q) 空间中存在一条线,所有的残余状态都遵循此路径,而与实验类别和初始条件无关。这条线与( e , p) 平面中的正常固结线平行,在此线上,剪切变形发生而没有体积变形发生。 (3) 从固结排水和不排水实验中所得到的应力路径位于唯一的状态面,通称为Roscoe 面。事实上,在不排水路径中,土随着塑性体积应变的发展而硬化。其中,体积应变的弹性和塑性应变增量之和保持常数。Roscoe 面价值在于给出了屈服面类型的一个选择依据。 模型基于对临界状态线、相关联塑性理论中屈服面与固结定律的假定。该模型假定: ①屈服只与应力球量p 和应力偏量q 两个应力分量有关,与第三应力不变量无关; ②采用塑性体应变硬化规律,以e v 为硬化参数; ③假定塑性变形符合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即g (s) = f (s) ; ④假定变形消耗的功,即塑性功为 式中: 为塑性偏应变增量。 由(1) 式得到的最初的剑桥模型屈服面形状为子弹头形,屈服函数为 后来提出了修正的假定式(3) 来代替(1) 式,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