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传统文化开题报告-精品

最新 传统文化开题报告-精品
最新 传统文化开题报告-精品

传统文化开题报告

传统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是关乎人的培养与发展的大计,发挥优秀中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改革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进12年来的重要转折点。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的领域。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明确要求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的通知,要求“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在2015年两会上《在中小学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议题一经提出,更是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与广泛关注。

国内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六个特点:学段分布上:大学多,中小学少;学科分布上:语文多,其他学科少;内容及形式上:思想文化多,其他形式少;研究成果呈现上:论文多,课题少;实施主体上:政府、学校多,教师个体少;研究特点上: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

中学政治课之所以能以传统文化教育切入,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提供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的优秀资源,坚定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认同感。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政治学科特点与传统文化传承细化结合,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具体探索政治学科为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作用与意义。其现实应用价值体现在:

1、对高中学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增强学生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民族自信

心,自豪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2、对高中政治教师的作用。提升政治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精神世界,享受工作,提高职业认同感,促进教师全面自由发展。

3、对中学政治教育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堂教学主阵地,打造传承平台,创新传承方式的同时丰富课堂内涵,丰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政治课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4、对传统教育传承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更是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重视教育阵线对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性,让“沉睡”在经典古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复苏”与传播。

三、概念界定与解读

思想政治:现行普通高中政治课必修课程,包含《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既包含课堂教学,也包含以思想政治课为载体的学校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其内容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内涵博大精深。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它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内容

1.思想政治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研究。梳理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寻找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学政治结合点,探索如何在学生中进行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教育。

2.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研究。探索思想政治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开展、课堂评价、智慧启迪、激发兴趣与课程研究上受到了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哪些启发,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

3.思想政治课资源开发与传统文化资源的提炼归纳相结合的研究,寻找知识点与经典(思想,诗词,成语,汉字,寓言,等方面)的对应点,形成案例或微课,校本教材等成果,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政治课教学有效性。

4.政治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研究。学习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充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服务时代,服务教学,完善自己,形成个人对传统文化章节的解读,提升综合素养。

5.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问题评价机制研究。思想政治课该传承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怎样传承、怎样的传承更加科学合理,并形成评价量表,引导评价。

(二)课题的创新之处

1.相对于其他的同主题的研究来讲,课题是教师为实施主体的针对中学学段的政治学科的实践研究。

2.课内外阅读文本整合的创新。有机处理教材文本。对人教版高中政治课本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查整理,使教师能更有条理性的把握好课内文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操作。梳理课外文本,如传统经典,成语故事,唐诗宋词,语言文字等等。

2.教师教学语言的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用古诗辞文赋。将所积累的成语故事、典故巧妙地运用其中,引领学生运用诗词歌赋、典籍成语回答问题。既使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又使学生推陈出新,赋予时代的特征,推进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的普及程度,使之成为一种常见的思考方式与思维。

3.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究新型的课内课外文化渗透模式,使之有效的为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例如,注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寻求符合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等。

4.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开发微课资源,建立思想政治课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微课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题报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法定假日,因此,提高人们重视我国传统节日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各种思想的传入,不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冷待,很多学生青睐于西方节日文化。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学生了解、接受传统节日文化中意义重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对这些节日资源的利用,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首先,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其次,使语

文教育资源多样化,丰富语文教育内容;再者,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 站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本课题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展开中华传统节日渗透进行研究,争取使传统节日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地开发和运用。 1、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语文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文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动的表现形态,它们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国家历史积淀与文明性格的具体象征。”如今多元文化在世界的潮流中相互击撞,外来节日蜂拥至中国,面对“洋”节日文化的冲击民众精神信仰的缺失,语文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宣扬传统节日文化,背负好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2、践行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 从 2005 年《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意见》到 2014 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再到 2017 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这些内容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研究开题报告(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卧铺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开发和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 2.促进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实现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转变为课程研制者,建设一支不断发展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充分利用当地的商周盐业遗址进行《盐业文化》和《中华经典诵读本》开展研究,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形成学校一定的办学特色。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内涵。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通过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达到学生健康成长。这样可以弘扬和培养新时期少年儿童的民族精神,更可以促进小学教育中学生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新时期少年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的子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校内外,应对学生进行那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盐业文化》教育,如何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盐业文化》教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经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认为,我校应该结合当地商周盐业遗址的发掘,怎样对学生进行《盐业文化》教育,课题组认为应首先以开发盐业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为主题,编写出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我们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校本教材,然后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本》的实验研究,开设中华经典诵读兴趣班、组织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达到对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思路

个人课题研究方案例文:提高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说明:各部分的字体、字号、行间距、页眉、页脚和标点严格按照本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尽如人意。 受应试教育惯性的作用,很多学校、家长们仍是围绕分数转,唯分数论,唯课本论,对于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仍然重视不够,普及不够,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一定程度上弱化。据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对某小学作的一份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表明,小学生的文化品味有着明显西洋化倾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着明显的“去中国化”。各位可以想一下,你们的孩子或者是你们教的孩子还有不知道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牛仔裤、耐克鞋吗?好像没有。西方的精英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当中,像幽灵一样游走。我们的孩子是那样熟悉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却不知道粽子是为了纪念谁,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是那样熟悉NBA,却不知道五禽戏、太极拳;是那样熟悉外国的摇滚、迪斯科,却不知道中国的民乐,戏曲,不知道琵琶究竟是弹的还是拉的,不知道京剧的名段名角;是那样熟悉英文,却把汉字写得东倒西歪,汉语的名著经典常常一问三不知,最多只是知道个名字。的王财贵教授在一篇演讲中曾讲过一个例子:一位美国学生问他的中国同学,你们中国的《老子》、《易经》、《礼记》讲些什么?《诗经》美在哪里?什么叫《春秋》、《左传》?关公为什么要看《春秋》?《离骚》文学价值很高,那个作者为什么要去跳河?宋明理学家为什么要辩论?……很可惜,这位留学生回答最多的答案就是:“I am sorry,我没有读过。”“不知道。”留学生尚且如此,那一般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就可想而知了。许多孩子因为没有站在五千年文化的根基上,往往成了“文化的侏儒”(王财贵)、“半个人”(梁思成)。 如果漠视传统的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得不到有效的扭转,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民族文化将会淹没在一片外来文化之中。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到了濒临拯救的边缘。

省级课题开题报告

《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安徽庐江金牛中学刘荣举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代表课题组作省级课题《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请老师们认真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时代背景 面对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文化的冲突,它表现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这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出发,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结合时代特征,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有效因素手段。 1.2素质教育背景 我们今天进行的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为此,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材料,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对当今的中学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3农村中学德育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当今农村中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健康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民工潮使得大量留守学生出现,隔代教育使得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地带,加之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带来的负面作用,使得当前农村中学生在德育观念和行为形成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有的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并加以正确引导和解决,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经典古籍为其核心,并以之为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其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对于青少年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道德信念、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法定假日,因此,提高人们重视我国传统节日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各种思想的传入,不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冷待,很多学生青睐于西方节日文化。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学生了解、接受传统节日文化中意义重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对这些节日资源的利用,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首先,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其次,使语

文教育资源多样化,丰富语文教育内容;再者,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 站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本课题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展开中华传统节日渗透进行研究,争取使传统节日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地开发和运用。 1、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语文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文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动的表现形态,它们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国家历史积淀与文明性格的具体象征。”如今多元文化在世界的潮流中相互击撞,外来节日蜂拥至中国,面对“洋”节日文化的冲击民众精神信仰的缺失,语文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宣扬传统节日文化,背负好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2、践行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 从 2005 年《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意见》到 2014 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再到 2017 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这些内容无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 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

课题开题报告专家意见

课题开题报告专家意见 篇一:开题报告论证意见表 附件二: 开题报告论证意见表 篇二:开题报告专家评审意见 萝岗区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开题报告会 评审意见书 篇三:省级课题开题报告 《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安徽庐江金牛中学刘荣举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代表课题组作省级课题《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请老师们认真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时代背景 面对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文化的冲突,它表现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这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出发,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结合时代特征,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有效因素手段。 1.2素质教育背景 我们今天进行的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为此,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材料,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对当今的中学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3农村中学德育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当今农村中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健康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民工潮使得大量留守学生出现,隔代教育使得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地带,加之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带来的负面作用,使得当前农村中学生在德育观念和行为形成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有的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并加以正确引导和解决,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经典古籍为其核心,并以之为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其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对于青少年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道德信念、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德育教育,内容是

最新 传统文化开题报告-精品

传统文化开题报告 传统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是关乎人的培养与发展的大计,发挥优秀中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改革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进12年来的重要转折点。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的领域。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明确要求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的通知,要求“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在2015年两会上《在中小学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议题一经提出,更是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与广泛关注。 国内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六个特点:学段分布上:大学多,中小学少;学科分布上:语文多,其他学科少;内容及形式上:思想文化多,其他形式少;研究成果呈现上:论文多,课题少;实施主体上:政府、学校多,教师个体少;研究特点上: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 中学政治课之所以能以传统文化教育切入,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提供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的优秀资源,坚定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认同感。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政治学科特点与传统文化传承细化结合,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具体探索政治学科为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作用与意义。其现实应用价值体现在: 1、对高中学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增强学生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民族自信 心,自豪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课题 如何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题报告 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王艳 (2007年10月25日)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课题的界定、课题假说和研究目的 (一)课题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著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课题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研究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人之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由于不加以比较辨别的吸收,以至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精华,吸收了他人的文化垃圾。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符号,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公共社会对传统的兴趣日增,对传统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各种传统蔚然成风,但很多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文化严重缺失。著名文化学者

余秋雨曾经说过,传播中国文化不能一味钻进历史故纸堆,应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应与世界上其他文明接轨。现阶段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经典文本诵读或者文本书写,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重视对传统人文积极精神理念的传播,以传统文化为本、以时代精神为辅,融会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国学教材”,引导和教育学生从用新视角去理解传统文化、传承国学。 (二)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如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相统一、融合,探求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途径。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并且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地汲取养分,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气氛,逐渐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使大家成为学者型教师;研究成果形成专题系列论文,有阶段论文和总结报告(三)核心概念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遗产

通过名著阅读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通过名著阅读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引导高一学生去发现并欣赏名著中的精神的崇高,让传统文化的经典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引导学生汲取养料,更好地生活。我们深知,通过名著阅读指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实践探究。引导学生开展读名著活动,系统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其文化品位。指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指导学生启迪心智、知晓传统礼仪,传承美德,学会做人做事:孝敬长辈,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勤学上进、知书达礼、友善待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日常生活中释放正能量,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做事大气,有责任心、有担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名著阅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 名著阅读:指阅读中国经典名著作品,并将范围缩小至指定的几部作品,其中必读作品有《论语》、《平凡的世界》,选读作品有《孟子》、《老子》《荀子》《白鹿原》、《项羽本纪》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大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实施阶段:(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 1、举行“读名著、扬文化”为主题的读书启动仪式,然后初步扩大实验范围和班级。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以“语文教学跟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2、开展语文读书活动,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根据所读名著分组归纳名著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撰写成文,传阅优秀文章,带动更多的读书人。 3、对阅读名著活动追踪,进行问卷调研,统计分析,进行更好地指导探究。 4、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积累各种材料。 5进行名著阅读的成果展示:摘抄、读书笔记、手抄报比赛、小论文等。 6、阅读《论语》,进行“尽孝心”实践大比拼活动,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做法来明礼、知孝。 (三)总结阶段:(2018年6月至7月)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做好分析工作,完成成果总结。 2、形成具体的有实效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二、课题研究的举措: 1、推荐合适的名著。如《论语》、《平凡的世界》等。

课题开题报告专家意见

课题开题报告专家意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开题报告论证意见表 附件二: 开题报告论证意见表 篇二:开题报告专家评审意见 萝岗区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开题报告会 评审意见书 篇三:省级课题开题报告 《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安徽庐江金牛中学刘荣举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代表课题组作省级课题《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请老师们认真

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时代背景 面对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文化的冲突,它表现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这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出发,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结合时代特征,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有效因素手段。 1.2素质教育背景 我们今天进行的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为此,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材料,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对当今的中学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

的。 1.3农村中学德育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当今农村中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健康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民工潮使得大量留守学生出现,隔代教育使得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地带,加之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带来的负面作用,使得当前农村中学生在德育观念和行为形成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有的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并加以正确引导和解决,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