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学案)

2020届  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学案)
2020届  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学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考题印证]

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回顾]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1)表现:欧洲走向联合道路、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结盟、中国崛起等。

(2)影响

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九十年代)

(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表现

①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

(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考点深化]

1.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②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③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④法德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2)特点

①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合作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④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3)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②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④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③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④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俄罗斯经济的振兴及大国地位的恢复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2)影响

①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潮流。

③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考题印证]

1.(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项。

3.(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图1 图2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①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②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③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④错误,故④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形成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2.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影响

(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考点深化]

1.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1)必要性:经济大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2)契机: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衰日破,美国独霸。

(3)动力: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4)趋势: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5)特点

①加权投票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实行加权投票制度。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

②“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一固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2.比较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

[

1.(2016·上海单科·2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C

【解析】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确立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保持固定价格即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中国内战全面爆发不会改变这一价格,故A项错误;上海已经沦陷不会改变这一价格,故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固定的价格说明这一史实错误,故C项正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世界贸易规则,与货币体系无关,故D项错误。

2.(2016·海南单科·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答案】A

【解析】根据“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可知美国凭借其经实力加强对世界金融的控制,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这种意图的表现,故A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对付苏联的冷战,属于军事层面,故B项错误;1947年以美国为首签署了关贸总协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故C项错误;对欧洲经济援助是马歇尔计划,也是冷战的组成部分,与美国保持这种优势(世界经济霸主)的“关系模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考点回顾]

1.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成立,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

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2.经济全球化

(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

(2)评价

①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失衡。

②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③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考点深化]

1.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基本特点

(1)组建方式是在地缘化的基础上由小到大。

(2)区域经济集团是一个开放与封闭相统一的,以开放为主的体系。

(3)区域经济集团以市场一体化为开端,以实现经济一体化乃至政治、安全、军事一体化为目标。

(4)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内部,往往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发挥主导作用。

(5)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对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2.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人员、贸易、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

②使商品和服务更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③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④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经验,改善产品结构等。

⑤有利于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2)消极影响

①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②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某国

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蔓延,影响全球,传染性和破坏性大大增强。

③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企业转移和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进行的掠夺性开采,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④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考题印证]

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材料给出的地区是法、德、意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应是三国交界的山区地带。此三国都是欧共体成员,综合60-70年代的信息(1967年,欧共体成立),推断,导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经济一体化。马歇尔计划40年代末实施,五十年代就发挥出重要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福利制度在二战后就逐渐建立起来,70年代后逐渐削减,而材料提供的时间是60-70年代,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1971年,故D项错误。

2.(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D.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

要价值,故A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24)下表为《经济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下列项中,对该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

B.世贸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D.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答案】B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反映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融入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高频考点练兵】

1.“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以下符合“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 )

A.鸦片战争

B.英法的殖民战争

C.杜鲁门主义

D.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答案】 C

【解析】“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的。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公开反苏、反共的纲领,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发生在垄断组织出现之前,不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

2.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这一法案( )

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

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1947年6月,杜鲁门主义已经出台,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从材料信息看,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权利,这一法案显然是受到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即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故选D项。

3.(2019江苏苏州期末)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美国此举意在( )

A.巩固殖民统治

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C.提升国际形象

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最高法院认为,美国要想充当世界领袖就必须要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否定种族隔离制度意在提升国际形象,故选C项。废除国内的种族隔离制度与巩固殖民统治、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并无直接关联,故A、B两项错误。美国此举与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无关,排除D项。

4.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

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答案】 B

【解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故选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而非加强,故A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下,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并未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

5.(2019江苏南通二模)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进入21世纪,不结盟运动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故选B项。

6.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由前期积极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方针,转变到后来的包庇、扶植。能够促使其转变的因素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

C.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D.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

【答案】 C

【解析】由于中国共产党赢得内战并建立了新中国,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需要日本来牵制、对抗新中国,因此逐渐扶植日本,故选C项。1991年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与材料时间“二战后”不符,排除A项。战后世界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主导,与对日政策无关,排除B项。战后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是在美国的推动下进行的,排除D项。

7.有学者认为,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这主要指( )

A.美苏分别形成对立的思维模式

B.美苏分别形成两大经济集团

C.冷战对苏联的伤害超过了美国

D.美苏划定了东西方地理界线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可知,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的损伤远超美国,形成非对称的影响,故选C项。A、B、D三项都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故均可排除。

8.20世纪80年代,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就任法国总统之日,特地前往象征法兰西思想和精神圣地的先贤祠为三位先贤进献了三枝玫瑰,其中一枝献给了19世纪40年代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密特朗此举的意图是( )

A.帮助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B.积极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C.强调第三世界在法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

D.突出社会党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答案】 C

【解析】密特朗特地给“19世纪40年代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献上一枝鲜花,说明其对解放殖民地奴隶的重视,而该问题大多出现于第三世界国家,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法国总统对“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一位政治活动家的景仰之情,而非帮助亚非拉人民独立,排除A项。题干论及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排除B项。密特朗属于社会党人,但题干中没有论述社会党对于维护

世界和平的贡献问题,排除D项。

9.(2019江苏泰州期中)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由此可知( )

A.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C.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D.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美国……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可知,美国在受援国接受其要求的前提下才给予援助,苏联主张受援国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援助要求,其认为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会损害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故C 项正确。苏联要求有条件地接受马歇尔计划,而不是明确拒绝,故A项错误。最初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包括苏联,说明两大阵营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故B项错误。美苏矛盾的激化是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局面的主要原因,马歇尔计划只是加剧了对峙程度,故D项错误。

10.(2019江苏泰州期中)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以深刻的寓意。对下面的漫画,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日本吸取历史教训,实现和平崛起

B.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得到日本关注

C.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谋求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D.世界多个力量崛起,形成多极格局

【答案】 B

【解析】根据漫画中电视画面上“CCTV”的字样,可知日本关注中国的崛起,B项正确。日本逃避二战责任,并未吸取历史教训,A项错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目前还没有实现,C项错误;D项在漫画中没有信息体现,且多极格局尚未实现,排除。

11.(2018江苏南通期末)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 )

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C.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表明这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故选B。材料反映了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不结盟运动、多极化趋势发生在两极格局期间,排除A和C;材料没有反映欧洲的信息,排除D。

12.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这说明( )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

C.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

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冷战结束后”及材料中发展中国家、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判断A 项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冷战结束后,西方特别是美国仍主导国际事务,故B项错误。目前两极格局虽然解体,但西方大国占主导的世界秩序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冷战结束后欧美国家实力仍然占据优势,故D项错误。

13. (2019·昆明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9世纪末,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即“西方秩序”,它排斥了占人类多数的非西方国家。20世纪以来,“西方秩序”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并逐步被“一超多强”趋势取代。

进入21世纪,曾经被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越来越成为问题。相互牵制的政治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使西方国家政府机构行政效率低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秀,使立法机构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斗兽场”,2013年奥巴马政府“医改方案”未获通过,导致政府出现了两个多星期的停摆关门。“倾听大多数人声音”的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2014年9月苏格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玩了一把独立“公投”,而西班牙则身陷“加泰罗尼亚问题”引发的长期动荡。二战以来欧美国家坚持的经济政策,成为它们今天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制度设计,需要从非西方的古老文化中获得创新来源。当今世界面临的毒品泛滥、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功利横行与秩序紊乱等问题都可以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先秦“百

家”思想中找到解决方案。同理可推,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俄罗斯文化、印第安文化中的精华都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

人类命运共同体》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秩序”得以确立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冲击“西方秩序”的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在制度运行层面存在的缺陷,并说明先秦思想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价值。(13分)

【答案】(1)确立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的确立和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发展及影响,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6分)冲击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的胜利;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等。(6分)

(2)缺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的分权与制衡使行政效率低下;议会中不同党派争权夺利,政党轮流执政使国家决策缺乏长远规划;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高福利政策导致财政赤字严重。(8分)历史价值:儒家“德治”“仁政”的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而不同”的思想可缓解当今世界存在的对立与冲突;道家“道法自然”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有利于世界和平。(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可联系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西方民主制度的缺陷、不同党派之间的争权夺利等方面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可从先秦诸子思想的当代意义方面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河北苏建华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结构与态势。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地中海中心时代 1. 表现:14、15世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一地区是欧洲和亚洲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 2. 丧失: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开展,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时代。 二、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 地位的确立及原因:(1)17世纪,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2)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4)英国海军实力最强,有效地保障了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 2. 19世纪末期以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1)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2)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3)科技成就少,垄断组织垄断程度低。(4)同时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5)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三、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1. 确立过程:(1)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2)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3)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 发展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2)美国具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客观环境,如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等。(3)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使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如罗斯福新政的实行等。(4)抓住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 3.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削弱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趋缓,而欧共体、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各种区域性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解答:正确。 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经济协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本身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各地区经济联成一个整体。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却受到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界,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追求的经济目标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世界经济中运用国家权力来保护和扩展各自的利益,因此,彼此间的差异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某种形式的协调来消除经济全球化客观趋势和民族国家壁垒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由全球性、地区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机构出面进行,也可以由各国政府直接派代表协商进行,如两国或数国之间不定期的贸易谈判、两国或数国之间定期的会晤协商制度等。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各国政府调整各自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和外贸政策,达到合作和协调的目的。 (2)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虽然导致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必然性,但没有保证协调结果的平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协调机制趋于完善,形式趋于多样化。而国际经济协调越发达、越有效,就越能促进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际经济协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涉及国家间根本利益的对立,任何国家都不会做出妥协或让步,还有可能引发冲突。现存的各个经济集团之间多少具有一些排他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带来困难。而且,国际经济协调仍然是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的,其基础仍然是国家实力,主权国家仍然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参与协调的,最终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一些国际经济组织,长期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它们的活动和规则往往更多反映西方大国意志,中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长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从短期或局部看,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引起南北矛盾激化,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2.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独立、发展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答:正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无力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限制了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难以捍卫其“信息边疆”。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方面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那些它们不“满意”的发展中国家发动心理战,挑起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情绪,影响该国政府的决策和促使政府倒台。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的至高无上的主权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制约着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方面依附状态中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在区域集团

2007-200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 (答案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美国总统是(D ) A,里根B,卡特C,尼克松D,老布什 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D ) A,贸易自由化B,外汇自由化C,世界贸易组织D,跨国公司3、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C ) A,1971年B,1949年C,1972年D,1978年 4、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全球战略是( C ) A,遏制战略B,超越遏制战略 C,参与和扩展战略D,和平战略 5、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是(B ) A,英国B,法国C,加拿大D,日本 6、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D ) A,1972年B,1949年C,1978年D,1971年7、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理事国为(D ) A,16个B,10个C,5个D,15个 8、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的是(B ) A,基辛格B,乔治·凯南C,布热津斯基D,杜勒斯9、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D) A,国际贸易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 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A ) A,中曾根康弘B,田中角荣C,小渊惠三D,细川护熙11、两极格局终止、苏联解体是在(C ) 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12、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C ) A,尼克松政府B,福特政府C,卡特政府D,老布什政府13、欧盟的前身是(A ) A,欧洲经济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D,欧洲煤钢共同体 14、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D ) A,新德里B,开罗C,万隆D,贝尔格莱德 15、田中角荣内阁对日本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B) A,“全方位外交”方针B,“多边自主”方针 C,“西方一员”方针D,“等距离”方针 16、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 A )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7、国际旧秩序的最主要特征是( C ) A,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B,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 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 18、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是( C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朝鲜战争的爆发 19、“新东方政策”首创者是( A ) A,勃兰特B,施密特C,科尔D,施罗德 2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是(B ) A,加强南南合作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推动南北对话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21、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C ) A,布鲁塞尔条约B,罗马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22、美国首次把人权作为外交政策核心的是( C ) A,克林顿政府B,肯尼迪政府 C,卡特政府D,艾森豪威尔政府 23、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 D ) A,1974—1 985 B, 1986-1990 C, 1952-1955 D, 1956-1973 24、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 C ) A,“中间地带”理论 B,“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C,“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25、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C ) A,法国B,德国C,英国D,比利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答案

1.世界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为发达国家所主导,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机遇。 正确(T)错误(F) 2.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 正确(T)错误(F) 3.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和替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T)错误(F) 4.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其目标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正确(T)错误(F) 5.在1971年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国申请加入了联合国。 正确(T)错误(F) 6.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正确(T)错误(F) 7.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 正确(T)错误(F) 8.一位美国学者说:“美国之所以繁荣是因为美国民主,而美国之所以民主是因为美国繁荣。”这个说法正确揭示了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正确(T)错误(F) 9.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对苏“一边倒”和联美反苏的政策。 正确(T)错误(F) 10.“一国两制”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实施的错误构想。 正确(T)错误(F) 1. 金砖四国是指中国、印度、巴西和( )。 A.法国

B.南非 C.俄罗斯 D.德国 2. 1980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埃及从以色列手中收回了()。 A.苏伊士运河 B.沙姆沙伊赫 C.巴勒斯坦 D.西奈半岛 3.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是( ) A.《行动纲领》 B.《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C.《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D.《不结盟理论》 4. 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苏联和中国采取() A.等距离外交 B.全方位外交 C.多边均衡外交 D.多边自主外交 5.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 (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5、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姓名:王鸽专业:英语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在发展中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等特征,并呈现出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二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它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发展的因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生产的全球化; 4、企业的全球化; 5、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 6、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 以上有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六个方面的特征,它们对现实的经济运行既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发挥着独立的作用,又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 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全球经济一体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日益增强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并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台海局势 提纲: 一、台海现局势分析 (1)大陆对台政策 (2)台湾政局 (3)国际环境 二、影响台海局势的内外因素 (1)台湾当局的策略 (2)美国因素 (3)日本与日美同盟 三、台海局势发展与两岸关系展望 (1) 未上课时我就很喜爱这门课,原因有二:一、我喜欢探求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因而那些藏在时政之下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以及在那些经济现象下的成因和推动力都吸引我去探求,同时我对军事的爱好也促使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主导军事行为的经济和政治;二、懂得经济知识和与其紧密相关的政治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我未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经济政治都会与我紧密相关,并极大地影响我的生活,我有这样的觉悟。所以我是带着求知来上这门课的,虽然课时很少,但还是获益颇多。 先是每晚课开始时老师给我们总结罗列一周发生的国际大事,并同我们一起讨论这些事件,给我们分析这些事件,并点出这些事件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老师这是在引导我们该如何阅读时事,启发我们如何从这些事件中获取信息。 再就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搜罗来的一些视频,视频都是一些事件的记录及媒体或专家关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内容都非常丰富且精彩,既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多时事,也很好的缓解了4节课的疲劳,在放松之余又汲取了很多知识。同时,老师也是在培养我们关注时事的习惯。 还有在课堂余下的时间中,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还推荐了很多有益的书籍。譬如老师曾给我们介绍了记忆法,谈到了简历并以此来警醒我们要抓紧不多的时间学习,通过双手相握告诉我们要学会改变习惯,讲了一个大学生用家里囤积的豆子致富的例子。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方法、经济生活的方式。在我看来,老师对于我们生活上的引导是会让我获益终生的,其意义远大于教授的学科知识。 老师的授课方式很特别,几乎没有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最后花了一点时间简单带过。虽然这样无法让我们从课堂上获得很多经济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让我们更能清晰的体会经济政治的实用意义,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上对于短短的16节课并不能教授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通过时事这样实例化的讲解对于我们的启蒙意义更大,比起枯燥的书本教学更易于接受,如此的授课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觉得让同学们更快的了解对这门学科并对它产生兴趣,才是这16节课来最重要的,让同学们今后能够主动去学习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远要好过讲授那么一点点的枯燥的课本知识而让同学们对这学科感到厌烦。这样才让这16节课发挥了最大的意义,对我更是意义非凡。 这些公共必修课会让大多数同学们感到无意义,但经济政治于我却是非常重要的,并对

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考三次试题答案

题目1 不正确 获得3.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是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选择一项: A. 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正确 B. 国家力量的变化 C. 外交政策的变化 D. 国家利益的改变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的变化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主权国家构成的要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固定的领土 B.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C. 定居的居民正确 D. 完整的主权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固定的领土, 定居的居民,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完整的主权 题目3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国际社会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经常的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危机的结束 反馈 正确答案是: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题目5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军事实力是国家防御外来侵略和安全自卫的能力,是国家实力构成的一个核心要素,也是国力强弱的最直接反映。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 未回答 满分3.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 选择一项: A. 国家目标 B. 国家影响 C. 国家力量 D. 国家利益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 题目7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是:(1)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 生重大变化,苏联和英美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形成;(3)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霸;(5)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5)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6)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Ⅰ、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一体化:①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②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一支新的国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中国的振兴 :①1949.10.1新中国成立,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④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较大;⑤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⑥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3)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择题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C ) A,战后初期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E,20世纪90年代初期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CE)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 D,新干涉主义 E,强权政治 3,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C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E,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4,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D) A,维也纳体系 B,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D,雅尔塔体制 E,布雷顿森林体系 5,近年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D ) A,结盟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对立关系 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E,政治集团关系 6,20世纪90年代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是(ABCE ) A,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各种伙伴关系 B,不对抗

C,不针对第三国 D,首脑外交空前活跃E,不结盟 7,联合国的宗旨是(ABCD ) 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B,协调各国行动 C,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 D,促进国际合作 E,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8,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ABCDE ) A,世界政治在多极化趋势中曲折发展 B,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C,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D,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局部动荡 E,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9,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ABC ) A,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B,世界经济格局制约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充当主角的国家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国军事力量的强弱 E,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0,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ACDE ) A,苏联的解体 B,美国霸权的衰落 C,东欧的剧变 D,德国的统一 E,华约的解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考点连接 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4、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重组 一、什么叫世界经济格局? 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充当主角的国家应具备的条件:⒈具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和资源力:⒉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⒊具有影响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 2.条件(原因):①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870年,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的总和;②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③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3.确立: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特征:近代工业 5.丧失原因:(具体因素:垄断程度、工业资本、新技术新设备应用);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英国凭借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原料和劳力,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垄断组织的垄断程度低等因素,使英国经济发展缓慢。 ②而同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 6.丧失: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以沉重打击,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二)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时期:一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2.条件(原因): ①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1894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版)知识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版)知识点 1、当代世界经济主要行为主体 答:主权国家、国际经济组织和企业(跨国公司) 2、世界经济行为体 答: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协调 3、现行国际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O)、以世界银行(WB)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制和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制。 IMO、WB为核心的,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制。 4、世界市场的概念 答:(1)世界市场是由国际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交易而把各国国内市场联系起来的世界范围的交换领域。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发展又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 (2)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5、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命题 答:(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指是国家、民族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生产要素的跨国界运动的过程,也是实现全球资源跨国界的基础。 (2)经济全球化直接表现为贸易的自由化、金融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4)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6、世界银行(WB)的概念和作用 答:(1)概念: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是一个政府间的金融机构。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八单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必修二第七单元)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八单元)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 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08-1班 X XX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姓名:XXX XX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08-1班 XXXX 电话:XXXXXXXXX 论文摘要:在上个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着实地摆在了我们眼前。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全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然而事物都具有着两面性。它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针对我们中国这个经济大国,带来了机遇,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单从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出全球金融危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中国也一定要找出适合我们自身发展和有益的对策来。那就是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影响经济发展 前言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近2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国际贸易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再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交通、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都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国际经济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结果,但它所蕴含的意义是深远的,它,让全球的经济联系起来,而与此同时,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注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我们一个经济大国-中国。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度。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之家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80年代,那时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